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杠杆的科学实验步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探究激情;教学设计;实践运用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初中科学教学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束缚了教师的发挥,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难免要思考怎样才能改革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教学初中科学。本文拟对初中科学教学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据调查,初中科学教学中近半数学生对科学探究缺乏兴趣,他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更不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探究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激情。因此,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笔者认为,应突出学科的趣味性,并在此基础上展示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探究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贝多芬的故事。教师告知学生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晚年几乎失去了听力,但他仍然创造出了众多知名的乐曲,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名人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失去听力的贝多芬依靠什么进行音乐创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传播的途径。此时,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多数学生对贝多芬的经历感到好奇,希望通过学习了解这一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声音是依靠振动产生的,其依靠介质进行传播。经过思考与探究,学生了解到失去听力的贝多芬将一截小棍支撑在自己与钢琴之间,通过骨传导的方式听到音乐,并以此展开创作。在这个故事中,教师利用了名人的不幸经历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豁然开朗,获得极大的满足和自信。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认识到科学知识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需要科学知识,从而让学生对学好科学更有动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设计
科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它需要人们在实践中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没有实践的支撑,一味地空谈理论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但从目前来看,当前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缺乏效力,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成果,其原因在于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设计的实验教学没有突出学生主体性,仍旧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发现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学生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学会操作过程,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以“欧姆定律”的课堂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完欧姆定律的相关知识后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研究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证明欧姆定律的正确性。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要求进行实验,其本质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针对此,教师在进行了基础教学后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组织设计实验逐步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推导出欧姆定律,而不再是以欧姆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以及个人的能力设计实验,学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通过多次实验总结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逐步探清欧姆定律,对这一定律有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我们知道,初中科学教学的目标还包括“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运用进行检验并将所学回归生活。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原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能够运用到杠杆的工作。学生提出利用杠杆原理可以节省极大的力气,如工人使用的老虎钳就运用了杠杆原理,还有部分学生提出钓鱼竿同样也使用了杠杆原理,两者使用杠杆原理达到了不同的目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学到的杠杆原理设计简单的工具,并能够对这些简单的工具进行适当的操作。这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同时凸显初中科学学科的实用性。总的来说,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与缺陷,远远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与交流,通过教学研讨完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以此达到推动初中科学教学发展、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峰.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郭晴秀.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契合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让教师的精力用于科学教学,而不是浪费在寻找小学科学资料上。“校内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题的建立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科学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将会减轻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负担,加强科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1.有效应用科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堂要围绕本校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展开深入的讨论,针对三――六年级学生特点提出了围绕“小学科学资源”设计本校的科学课程教学工作。
例如,科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上了一堂《云的观测》信息技术整合课,从整个课堂活动来看,孩子们的情绪饱满,师生活动有效而灵动,学生本来对天气的相关概念比较模糊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天气科学素养得到了梳理。只有这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才能为课堂服务,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才能有效推进学生科学知识的提高,我们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例如,上了一堂《轮轴的秘密》科学实践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再一次让我们明确了科学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向。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探索了另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学生主动推测了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呢?用实验的方法是研究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比较省力。当他们讨论并对直径差别更大的轮轴进行测量后,学生会更肯定地认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是有影响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去找寻那些属于轮轴的机械,学生对简单机械这方面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活泼而有序的课堂,“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中的大量动画、图片等资源的运用,再次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学生乐着离开课堂的同时,听课教师也兴高采烈地感叹常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会逐步提高,课堂上科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确实是一大亮点。
2.运用媒体化解难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教师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得到提高,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不断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学。
例如,执教《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一课,大量地利用了“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科学资源。“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化解了科学教学的难点,在潜移默化的科学教学中不断渗透科学素养。如在《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进入实验研究的情景,感知到所有的物体多受到浮力,运用多媒体动画的特点,将实验相关事项一一呈现,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使科学教学水到渠成。我们科学教学使用了多媒体来教学,实验的细节问题都迎刃而解,整个科学课堂教学严谨而活泼,科学素养的渗透水到渠成。
又如,在运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课件执教《杠杆》一课时,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大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学科学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在科学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杠杆》一课中“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运用,给教学带来更多的便利,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在《杠杆》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科学资源,让学生感知到物体受到重力和阻力的情景,真实再现一个杠杆的运作原理,化难点为突破点,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
3.加大科学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首先是从一堂科学课的精心设计,一个教学环节的智慧处理,一个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不同学生要教师因人而异地灵活对待。
例如,开设了一堂科学研究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从“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中地球全景走向地球表面,到引入高原、平地、峡谷、山峰等科学概念,整个课堂知识量极多而又自然有序,结合了科学素养的研究,科学课堂的容量大增。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上,从孩子们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我们发现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强烈欲望;从他们熟练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良好的科学实践能力!是的,现代的学生要会卷起袖管,拿起科学仪器,去发现世界,创造未来!科学素养就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的科学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又如,紧密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多媒体资源,开设了一堂精彩的科学探究课《能量与太阳》。教师紧紧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出发,由浅入深,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质疑、猜想、验证等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和素养。并且,鼓励在座的学生们不要怕失败,要把失败当成磨练。然后,通过一个个科学实验帮助大家解读科学概念,给大家呈现出了他心目中迷人的科学世界的样子。这样大容量、大信息量的科学探究课堂,恰恰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上得到升华。
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教学的手段,许多教师利用课件等教学手段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也有些教师嫌整理实验器材麻烦,改用其他方式上课。笔者以为这种方式不可取,科学教学中,缺什么都不能缺实验。这是因为:一是科学知识源于实验;二是科学教学中,实验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为什么实验是科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呢?
培养兴趣,提高积极性
科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头等大事,而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最主要方式是实验。
实验演示,激发兴趣众所周知,观察和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资源,增加如“光的色散”“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等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轻松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家作”,巩固兴趣新课程理念要求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多布置一些简单易行的如“纸锅烧水”“孔明灯”等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为保证学生的小实验成功,教师应注意:1)实验操作要简单易行,确保90%以上的人能完成;2)实验器材应为家庭常备;3)尽量不布置易燃易爆有毒的小实验。
实验探究,提高品质新课程理念要求重视学习过程,因此,即使是失败的探究性实验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找出失败原因,克服困难,重新完成实验。藉此培养团结合作、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兴趣品质。
培养能力,增强信心
很长一段时间来,学生总认为初中科学最难学。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实践证明实验教学能提高学习能力。
实验点拨,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各种类型的实验有324个。对这些实验,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关键处适当点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例1:“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教学。教学中笔者先组织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做“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的实验。在实验时有学生把5毫升的冷开水和5毫升的热开水倒入2只大小不一的杯子进行比较,第二天他们反映说比较结果不对。笔者问他们把冷开水和热水分别倒进哪里比较的?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的?经此提醒,他们恍然大悟,回家后很快使用控制变量完成实验。以后学生主动要求做家庭小实验。
实验点拨要做到:1)“点击”正确,切中问题要害;2)语言精炼,拨开思路。
实验启发,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由于能力缺陷,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笔者发现将它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行的步骤,层层启发,可以培养归纳能力。
例2:变阻器的教学。1)教师调节小台灯的亮度,指出亮度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有变阻器;2)学生实验与思考,调节变阻器,使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3)教师启发并引导归纳滑动变阻器原理;4)剖析此滑动变阻器的缺陷,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意见,综合学生意见后出示完整的滑动变阻器,总结其结构示意图及符号。
实验步骤的设计要做到:1)问题设计简洁明了;2)难度设计有阶梯性,给学生一个逐级而上的思维台阶,让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做到。
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奥秘,并在自主探究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设计一些自主探究的学生实验,可促使学生思考,在实验中增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例3: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1)划分小组,确定分工。2)出示杠杆实例,在确定动力、阻力及支点后,提问学生什么叫杠杆的平衡。3)除力的大小外,杠杆平衡还与什么有关?(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长度有关)4)用弹簧秤替代右边钩码,同一位置的弹簧秤垂直拉杠杆与倾斜拉杠杆时有什么区别?(杠杆平衡还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有关)5)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关系怎样?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活动,能在思维碰撞中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所需的条件,在完成实验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
破解难点,提高效率
初中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学习科学时会遇到一些难题。将一些难点问题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就能有效地破解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例4: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1)在讲述鉴别王冠故事后设问:“阿基米德究竟找到了什么?”2)引导猜测: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3)介绍学生实验所用器材(溢水杯、弹簧秤等),然后引导讨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怎样测量?4)学生实验测量物体浸没在水里与一半浸在水里时的情况。5)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6)思考: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增加,它受到的浮力是否增大?同一深度时,换用酒精,浮力怎样改变?怎样的实验可验证上述2种情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总结出阿基米德定律,从而有效地破解“浮力”这个教学难点。笔者发现这种旨在培养能力的探究式教学,表面上看花费的时间较多,但由于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深,其教学效果远优于“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所要注意的是:1)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更要学生自主完成;2)实验探究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既可在难点与重点中进行,又可在课内与课外进行;3)要给学生一个鼓励性的评价。
实验教学所培养的兴趣能使学生肯学,所培养的能力使学生善学与乐学。1)实验具有真实可信性。科学实验是用具体的实验器材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的现场操作,实验的器材、过程、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其结论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正确描述,没有人会怀疑它的正确性。2)实验具有应用的实用性。课堂实验不仅为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服务,更为日后的生活、生产所服务,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正因为其实用,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3)实验具有感受上的体验性。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在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当中,学生会对体验到的事物感到好奇;会对实验成功而感到快乐;会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4)实验具有直观简洁性。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都是直观明了的,不需要拐弯抹角的说明,也不需要逻辑推理,更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演算。另外,科学规律的表达也是最简化,增加任何一点都是多余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两点大大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效率。5)实验具有多种感官并用的高效性。有资料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只能记住45%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65%左右。实验能调动学生各部分感官的协调进行,其效果远胜于单一渠道。
一、实验型知识采用尝试学习的意义
1.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能力。科学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初中科学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学生要真正学好科学,必须有很好的观察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并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助学生透彻理解科学规律。比如在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尝试题:如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若直接让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的答案会是静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则大多数学生都能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
2.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能力是指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过程,操作能力可以概括为使用仪器、动手制作和排除故障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让学生多做实验,除规定的学生实验要开全外,有些演示实验教师可请学生做助手帮助完成,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做演示实验,特别是课后小实验,除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外,还可让部分学生将课后小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讲明道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做实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先试,如调节天平平衡、研究杠杆平衡条件、仪器的安装,仪表的读数与使用、故障的排除、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都可指导学生试着完成。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具有直观性、可信性,实验中的科学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要引导学生研究科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当有效地、合理地安排实验,通过实验教学来讲知识、练思维。学生做尝试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活动,学生自学课本或尝试解决问题时都可借助实验。如:讲授浮力的利用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深度题:将一铁块放入水中,铁块沉入水中,用钢铁制成的轮船为什么能在大海上航行?学生直接回答有困难,教师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把一块橡皮泥揉成团,放在水面上,它立即下沉。而把它捏成空心的碗的形状后放在水面上则漂浮。学生讨论后,很快便能归纳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物体在重力不变的条件下,若改变V排,便可改变其浮力大小,从而改变浮、沉状态,这就是制造轮船、潜水艇的科学原理。
二、实验型知识采用尝试学习的具体操作
实验型知识采用尝试学习的一般步骤是:尝试预习―尝试问题―尝试操作―尝试讨论―尝试评价―巩固尝试。下面我结合《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教学进行具体说明。
1.尝试预习: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
上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本,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解决尝试练习。例如《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1)认真进行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值为(),称量标尺上的分度值为();(2)调节横梁平衡: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的()刻度线出,调节横梁上()的,使横梁平衡;(3)测量液体质量时,不能将()直接倒入托盘内称量,应将液体()后在测量。
2.尝试问题:具体学生要解决的问题。
(1)利用天平,如何准确地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2)利用天平,如何准确地测量出烧杯中水的质量?
如果需要记录实验数据,请先设计实验表格。
3.尝试操作: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根据对尝试问题的理解,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是在教师认同学生的实验步骤前提下进行的)记录好实验数据。表一: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4.尝试讨论: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结果。
完成实验的小组,整理好实验器材;并且根据各组实验数据,讨论大家的实验结果:(1)你是如何测量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的?(2)为什么三次的实验结果不相同?(3)为什么测量相同数量大头针,不同小组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4)你是如何测出烧杯中水的质量的?(5)以下是测量烧杯内水的质量的两种方法:①先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再测量烧杯的质量,然后用前者减去后者;②先测量烧杯的质量,在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然后用后者减去前者。你在实验中用的是哪种测量方法?理由是什么?
5.尝试评价:总结本次实验结论或规律。
通过以上讨论,引入“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请同学们想一想实验中什么地方有误差呢?
说明: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测量微小物体(质量小于天平标尺的最小分度值的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测量液体的质量为了减小误差要选择正确的实验顺序。
6.巩固尝试:通过具体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1)巩固尝试练习题
①怎样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②将一段lcm长的棉线放在天平的左盘里,能称出它的质量吗?想一想怎样才能称出这段棉线的质量?③容器里盛有质量为lkg饱满的大米,如果给你一架天平,你能测出容器里大米的粒数大约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方法。
(2)延伸尝试
课后巩固知识:①小明由于粗心把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共放了100g砝码一个,20g砝码两个,在移动游码到4g处,天平恰好平衡。那么,物体的质量是多少?②学校买来500m铜线,想用天平称出这些铜线的总质量,但天平的最大称量值是200g,怎样用天平和刻度尺测出铜线的总质量?
实验课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不要喧宾夺主。尝试问题一定要简明扼要,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尝试习题要符合生活实际,加强小组合作交流,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培养探究的能力。
三、实验型知识采用尝试教学的注意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的。它更不是灵丹妙药,可以到处使用。在应用尝试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应用尝试教学法,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可能不太顺利,教师要善于引导,如果坚持长期应用,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2.教师备课充分。
教师要根据学生尝试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不可能预先准备好,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当场反馈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课前的备课一定要充分,还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
3.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选择好了尝试课题与尝试习题后,并不意味着只要按照尝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就可以了。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要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这样的模式教学,否则课堂会变得沉闷,学生会失去学习主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一般在刚开始进行尝试教学时,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很不适应,很有可能有无力和无助的感觉,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愿意去尝试,并且尝试能成功。
4.注意把握学习主导者的尺度。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控制者的角色。该学生完成的教师千万不要代替学生完成,不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保姆”,教师更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硬性规定学生的尝试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主导者的尺度,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心让学生去尝试。
5.重视尝试结果的归纳。
尝试教学虽然极大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尝试结果的归纳还是应由教师来强调完成。教学的知识目标毫无疑问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对于尝试习题与尝试实验都完成的学生来说,似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尝试结果进行归纳,而且对尝试结果要进行严谨的科学表述。
总之,尝试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练习贯穿课堂的始终,占课堂教学的一半以上,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和自学能力,而且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并且与新课改提出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这样学生可以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对于不懂的事物、不会做的工作都抱有“让我试一试”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郭文锋.《科学》课中的边学边实验教学浅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0,(2).
[3]泮慧琴.优化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摭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7).
[4]张民生.按科学的本质开展实验教学[J].上海教育,2009,(22).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科学素质培养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无疑成为一个突出而又值得深究的课题。
物理实验是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笔者的观点,在物理教学中,做物理实验也应属于“物理训练”的范畴,但鉴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此特别列出这一条。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学好物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物理环境,而物理实验就是一种最好的物理环境。其次,物理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反映了物理学本身所固有的兴趣因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探索物理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缩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正如杨振宁博士所说:“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于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地进展。”
1.加强思想教育,确立正确的科学观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实验教学过程,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物理学基本观点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等)。例如,做简单机械实验时,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作用,注意介绍我国古今科学技术成就。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时,使学生通过实验切身观察体会到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使学生意识到如何克服海水的巨大压强,开发海洋资源,对人均占有资源较少的我国具有重大意义。介绍滑轮的作用时,联系升期仪式,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科学观指导科学行为,在物理实验教育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意识、科学观的教育。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掌握运用科学方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科学信息能力等。科学
能力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又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提高。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严格定量的科学,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的结晶。讲究方法、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培养作风等都应渗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1)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
它通过两个方面的培养:一是要学会正确使用物理基本实验仪器。这不仅要求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规范,给学生树立榜样,而且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学生使用物理基本仪器的训练,做到会选、会拿、会调、会用,会读、会记。二是要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通过R=U/I,推导出实验中必须测量出推测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由此联想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点、原理图、实物连接等,同时要求尽量减少用最少导线连接电路,严格操作规范。
(2)让学生掌握基本科学实验方法。
一是有计划地训练使学生学会“控制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物理实验往往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控制一个条件变化来考察这个条件变化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概括、总结导出规律。二是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用实验数据描绘图线、利用图线寻找规律或建立概念的科学方法。三是开放实验室, 加强课外实验和小发明活动,并要求学生对课外实验的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3)培养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精神。
理论思维可以是形而上学的,也可以是辩证的;前者是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待自然界的一切,而辩证的思维则是从发展和本质上全面看待一切。要让学生明确实验中的一切公式、约定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辩证地看待测量结果,我们不可能得到一个绝对的、准确的数值,而只能对在此原理、设备、条件、环境下的测量给出较为实事求是的评价,反映出可能的误差限度或不确定度,表明结果的可置信程度。再如虽然对各种仪器作了误差估算的约定,但在不具备正常测量条件时,却不能死扣教条,对号入座,而要实事求是地估计出合理的误差数值。总之,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中丰富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中学教育是接触科学理论的初始阶段,因此在进行实验方法教育和进行物理实验时,必须养成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提倡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例如:由于仪器材料操作过程、观察方法的原因,学生在进行定量实验时,数据有误差是难免的,对个别学生凑数以求正确结论的现象,教师应进行教育,指出实验数据应是真实的,应找出误差的原因,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
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形式上的多样化,这样,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德启.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省略.
[2]周敏.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扬州市维扬中学.省略.
一、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和实验现象都感到新鲜、有趣,急于做一做,处于直接兴趣为主的阶段
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中学,在初三时很少做实验,开始他们都是带着好奇、新鲜、兴奋的心情来上学生实验课的。老师讲解实验应注意事项及操作要领时,他们往往忙于看各种各样的仪器、药品,急于动手做,而没有认真地听,做出了结果,看到了现象就很高兴和满足了。他们的注意力不在操作的规范上,对实验目的也不是很清楚,较多的是“照方抓药”。老师如掌握不好,实验往往成为“变戏法”、“看魔术”。因此,要教育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实验操作的规范及实验原理、全面观察实验现象上。学生实验一般二至四人一组,多数学生都想自己做,只有少数做“观察员”。必须让学生认识要轮流操作的意义、作用,不要争着做,要合理分工。没有轮到操作的要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及操作者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共同讨论与探究。
怕爆炸、怕药品腐蚀皮肤、衣物的害怕心理,以及敷衍了事、马虎和粗心等心理状态,对实验起阻碍作用,一开始就应注意进行教育,使学生实验能顺利进行。要通过具体事例,讲明不必怕、不可怕、不要怕的道理。并对少数不预习实验内容,就动手做实验和马虎、粗心做实验的学生,进行应有的“胆大心细”的实验态度教育。同时,还要对个别学生盲目大胆,把药品乱加在一起,不遵守实验操作和要求,希望有“奇迹”出现和好玩的行为进行实验的纪律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心理的危害性,自觉地加以克服。
在开始阶段,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要给予引导、教育、帮助,否则长期以好奇“看魔术”的心情来对待实验,不仅对学习实验操作,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没有什么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形成对科学实验的错误认识。
二、心理上有了按规范操作,学会实验技能和认真观察、验证与巩固所学知识的需要,就能较认真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实验时注意力能较集中于操作和观察变化及其现象上
教学实践表明:从学生分组实验目的要求入手,具体地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对实验的心理能得到较快的转变和发展。学生在课前准备时,主要想的是了解实验的内容、步骤,及如何操作,很少去关注实验的目的性。老师就要使学生认识、明确实验目的的重要性,及具体地了解每个学生实验中对实验技能、知识、观察能力等诸方面的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实验教材,弄清如何达到要求的实验步骤、方法。这样才能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去达到实验的目的要求,使实验有所收获,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除实验习题外,多数是验证所学知识。开始学生是有较强热情和兴趣的。因不少实验是演示过的,久之,特别是高二、高三学生,实验做得较多了,认为实验内容演示看过,书中讲了,重复没有多大意思。要知验证性实验是学生从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实现认识的第二个飞跃,获得完全知识的重要一环。学生看过演示实验,但不是他们自己做过。从亲自动手和验证所学知识来说,并不是重复,要求也不一样。要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以提高实验的自觉性。当然,验证性实验内容,不一定完全重复演示做过的,而可选用不同内容和形式,达到验证的作用。
三、对实验的兴趣转向持久和稳定,初步有了设计和运用化学实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意向,从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通过边讲边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逐渐地认识到,实验室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和用来解决一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因而,激发了设计和运用化学实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意向性心理需要。此时关键的是我们老师对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给学生明确、具体的指导。在进行用设计的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巩固所学会的实验操作及观察能力。学生设计和动手实验过程,是验证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过程。此间学生要表现和发挥自己的再造性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还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是老师有意训练学生,有时是意想不到的。这些困难,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去克服,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而且也是提高这种创造性的好机会。老师应注意启发培养,不要什么事情都把着手去做,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去克服一些困难。对典型的好事例要加以表扬,供其他学生学习。例如在使用天平砝码时,砝码盒中的镊子不大容易取出来,十八组学生中有六组找到了窍门,即轻轻用手指压一下镊子的尖端,另一头即翘起,这样就容易取出来了。有两组的学生能说出这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此时我们老师就应该及时表扬这两组同学,使之对实验的兴趣大增,而且其他学生也开始动脑筋,去克服其他的一些困难。
1.新授课中,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质疑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质疑问难。为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倾向。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每一堂课入手,精心组织,将学生引向“疑问设想探索创新”的思维王国。
要想激发学生质疑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特定的质疑环境,可以是问题情境,也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还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动画:面对一块大石头,一个成年人推得满头大汗,石头却纹丝不动,打出了一个大问号,学生立刻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抬它、用肩扛它等;这时,第二幅画面出现了,学生想的办法都不行,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疑问。
2.实验课中,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为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自主解疑,训练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要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发现。教学中我设计了先进行教师演示实验,再进行计算机分解实验的分两步进行的实验教学法。即先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看见实验的结果;然后在计算机显示屏幕上,运用多媒体技术,重现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分解实验操作中所看不见的每一个微小步骤,感悟实验的全过程。这对初中生来讲,将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结论得出的印象,培养他们探求知识产生过程的能力,从而将深奥的、难理解的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活知识。例如,在设计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大小的实验中,针对讲课中的难点,我们采用教师演示和分解实验步骤的并进式教学,设计不同的直观变化的电路接法,先由教师和学生连接实物电路,再由计算机展示和分析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方向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又让同学们操作运用课件模拟演示,回答变阻器怎样接入电路能改变电流的方向,怎样防止电流过大而烧坏元件等;并在多媒体动画演示电流流过变阻器时,用鸣叫、闪动、慢镜头重放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电磁学”一课中,学生对电场(电场能)和磁场(磁场能)的相互转换,电路电流的大小,方向的周期变化感到极为抽象,难以理解,但经过课件的模拟演示,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电荷的变化(充、放电过程),电路中电流大小、方向的周期性变化,线圈中磁场的有无、强弱和方向的变化等。这就为同学们创设了良好的认知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记住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认识了物理现象的本质。这样做的结果,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3.复习课中,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物理学家为了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曾运用科学实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规律。为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放开双手,大胆实验,勇于实践,不怕失败,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足够的实验机会。我们将典型的例题、教学内容分成简—易—难的层次,输入计算机,这样就解决了复习课中分层教学的问题,让好学生及后进学生均能理解从而受益。
关键词:物理化学 教学效果
高职高专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院校,我校更是提出了“培养高技能杰出人才”的核心目标,要求的培养人才是知识够用且实用,动手能力强,对基础理论要求不高。物理化学课是我校许多专业(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矿物、冶金技术、热处理、采煤、采矿等)的一门化学基础课。但物理化学课是以物理和数学为理论基础在化学上的应用,综合性强、教学内容多而且抽象,公式概念多、逻辑性强且难于理解的特点,对该门课的普遍反映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情况,但这门课程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科学规律能力、深入了解化学知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物理化学课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多年从事物理化学课的教学,经过实践与思考,认为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有以下十个方面的途径:
1 教材要精心选择
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材必须与教学内容相配套,教材的适用就比较关键,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较多地注重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但物理化学知识是具有相当慎密的知识系统,许多知识点若不进行理论的讲解,后面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因此理论知识相对于物理化学这门课程来说仍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好的教材并不是将本科院校的教材进行简单的删减就编成了专科院校的教材,目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用的物理化学教材比较少。我校选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物理化学(高教出版社),教材是以高职高专物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贯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从这几届用下来的情况来看,效果不错。另外,教师还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自己编写教材和习题,突出教材的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
2 双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要详细讲清
夸美纽斯说:“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很多,且有鲜明的特点,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公式及其应用条件多。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靠记忆学习,理解是学习物理化学的有效方法,也是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把基本概念讲清楚就非常重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可逆过程时就要讲可逆过程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它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已知条件,有些公式只有在可逆过程中才能取等号。还有自发过程这个概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的物理化学教材中是这样解释的“它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除维持指定的条件外,无需另借外力就可以自动发生的过程。”但这里的外力是指什么力呢,不是很明确,如水从高处低处流是一个自动发生的过程,但这里是重力在做功,重力一般情况下是外力,学生就会疑惑,我们在讲解自发过程的概念时是这样解释的:把体系的能量分为可利用能与不可利用能,自发过程就是体系可用于对外做功的能量减少了,可用ΔΕ≤0作为判定过程方向与限度的总判据,即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过程总是向着体系可利用能减少的方向进行,当体系可利用能达到极小值时,即达到了平衡,这样学生就清楚了。
3 问题(思考题)引导要着重启发
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大学生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师的工作则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兴趣,问题引导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要明确发问的目的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应注意选用应用性、启发性、激励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索,即在“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要多选用“为什么”的问题,而避免简单化的“是什么”类的问题。
3.2 要设计问题的形式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直问、反问、曲问、追问等,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3 课前要准备好“问题”及发问的顺序
应拟出一个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对学生的回答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据此准备好解决的措施。
现举例说明: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饮用水是十分珍贵的,因为北冰洋没有可饮用的淡水,全是海水,所以爱斯基摩人需要到冰山上去取回冰来熔化,靠熔化后的冰作为平时的饮用水,我们可以设问,根据图回答:(1)爱斯基摩人应在怎样的环境温度下取冰?(2)通过图计算1000g海水降温时,能获得淡水的最大量?
学生根据图可以分析出在温度为252~273K的季节取冰,因为此时系统点位于两相区,H2O(S)与海水共存。当温度接近三相线(252K)时,冰在海水中的含量最大,并且可根据杠杆定理计算出淡水的质量是893克。通过此问题及解答,学生既读懂了相图,又应用了杠杆定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相图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进行了问题的延伸。
4 学习兴趣要注重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兴趣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上好物理化学第一堂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要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物理化学与实际的联系是多么地紧密,可以问下面的几个问题:“石墨能自动变成金刚石吗?”“为什么酒杯中的酒可以堆起来?”“为什么西藏地区煮饭要用压力锅?”“冬天,路上结冰,为什么要往地上撒盐?”学生听了以后大多数问题是回答不上来的,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对物理化学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物理化学课程具有非常丰富的化学史知识,几乎每一个定理的发现就是一个化学故事。通过介绍化学史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介绍吉布斯将热力学理论与数学完美结合,得出了吉布斯相律的结论,从而极大地简单化了制冷、冶炼、燃烧、能源工程等,使成本下降和批量生产能够大规模的进行。
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有关物理化学教材内容的历史资料,尤其是重要的规律公式的发现方面的资料,上课时要紧密结合教学需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相关课程知识。
5 习题讲解要精挑细选
由于物理化学的概念、公式繁多,学生在学习上是经常会遇到课堂上虽然听懂了,但做题时就不会做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公式的适用条件。为此,例题的讲解就显得非常关键。首先,要精选一些典型例题,把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点加以贯穿讲解,融会贯通,讲授时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而且每一节课结束后都要布置一定量的习题,习题的选择要涵盖大部分知识点,而且容易引起混淆的习题更要布置,一般情况下每一章节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习题课,习题的形式要丰富多样,要改变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定式,可以采取竞赛、抢答、组队参与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增加习题课的趣味性、互动性。习题的选取也不一定就是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选出典型的习题、例题。总之,通过组织有效的习题课,不仅能够强调重点内容,而且能够将整个章节贯穿起来,既要体现完整性,更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质的飞跃。
6 相关知识要有机衔接
物理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如《无机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章节知识,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注意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点介绍以前未学的知识点,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业课中《化工原理》、《精细化工工艺学》等专业课程主要是研究物理化学课程有关知识在化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处理好物化知识与这些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与渗透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也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例如,化学热力学中的体系与环境,热和功等概念,化学平衡中的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动力学中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等概念和电化学中的能斯特方程等知识,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是要注意重点、难点的把握,将无机化学知识很自然地融合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7 实验实践要注重创新
当前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按照规定的步骤操作,就能得出实验结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实验实践要进行改革,可以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综合性的实验和设计性的实验,即将实验项目按照学科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各个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利用学生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创新性开放实验,学生自己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及实验问题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收集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等。
如进行焦耳实验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温度测定是否准确?实际温度真的没有一点变化吗?如果温度测定很准确的话,得出的结论如何?当学生得知该实验是在水温没有精确测定得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在恒温时内能不随体积或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结论时,不仅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理想气体和实际气体的内能与温度、压力、体积的关系,而且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同时还激发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8 教学工具(手段)要充分利用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工具(手段)。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把教学内容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板书、绘图时间,加快了知识点的讲授速度,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强。如相图用多媒体讨论可以节约大量绘图时间,可逆过程用动画制作出来就形象易懂。还可以在网络进行讲授、解疑、讨论等形式的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交互以及课程的互动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网络教学以其方便、主动的学习模式已经向传统教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现代教学工具中没有了传统教学中的面对面的沟通,师生互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将推导思路一步一步清晰的展现出来是现代教学工具所欠缺的。因此,两者要相互结合,不能取代。
9 专业特点要鲜明突出
物理化学课程的专业特点非常鲜明,但许多院校从选用教材开始就不注重专业特点,头发胡子一把抓,都选用普通的物理化学教材,物理化学在药用、冶金、材料都经过了成熟的发展,如我校的生物化学专业就应该偏重药用物理化学,冶金、采矿、矿物等专业应该偏重冶金物理化学,热处理、材料等专业应该偏重材料物理化学。本科院校已经有了成熟的针对各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但高职高专院校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专业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参照本科教材做大量的相关知识补充。
10 成绩考核要客观真实
物理化学的考核往往采用闭卷考的方式,无法考核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能力,我们可以采用期末考试占60%,平时考勤、平时课堂答辩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40%,这样可以改变一考定成绩的现象,较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管理,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在考试类型上,要尽量减少那些死记硬背,套公式即可求解出的题型,适当增加一些让学生解决实际工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的题目,最大限度地体现高分高能。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周玉,蒋珍菊.关于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