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业经济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对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十分火热,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方法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探索,要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模式改造传统落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可持续地开发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点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循环经济以“绿色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不断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其核心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为核心,在农业发展过程清洁生产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生态环境或农业生产系统的祸合,形成农业资源的多级、高效利用,节约农业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实现在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获得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自然界—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自然界”的形式,通过将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构建农业生产循环利用的生态结构,实现在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系统转变为集约型、生态型系统。
1.2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途径,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通过创新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将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精细、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农业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要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采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协调,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将人看作是与自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转变以往的以消耗农业经济资源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创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学者研究中很少出现“循环经济”一词,而是将其替换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等。美国肯尼斯•鲍尔丁[1966]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哥尔丹•馗格拉斯[1984]明确提出“农业可持续性”问题;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帕斯和特纳[1990]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Loge,Emest[2008]产业生态理论主张通过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环境负荷降到最低,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并注重产业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ZeroEmissions[1994]零排放理论主张废弃物也应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通过技术手段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而充分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达到无限小;美国土壤学家W-Albreehe提出生态农业(EcoligicalAgriculture),通过运用现代的农业生产科技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相和谐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加州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提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既“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我们共的未来》(WCE(国际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一书中全面分析了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科学论证了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生物、自然资源的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生态破坏,农业经济就得不到健康发展。此外,发达国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支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2.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循环经济”这一术语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范畴进行探索及研究。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践”项目[1992],就有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生产技术体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战略进行研究。吴天马[2002]《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并简单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马凯[2004]在全国循环经济大会上提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它的有效运行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提高了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郭铁民[2004]提出“循环型农业以生态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鲁明[2005]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这种农业发展模式讲求农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利用生态技术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何尧军[2007]指出把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经济生产系统,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以原材料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重点,从而做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杰[2008]指出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建立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张学会[2010]提出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业生产废弃物转化为可供生产利用的再生资源,实现上游废弃物、下游新资源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唐思航、韩晓琴[2011]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投入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集中理论层面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区域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很多问题,存在着诸多制约影响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体制根深蒂固,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对农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能满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造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问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较薄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视程度也不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农业经济发展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度出现盲目追求农业产量,严重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阻碍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在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有政府、农业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才能推动其有效发展。现阶段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却不是很足。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现阶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高度重视,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既得利益使一些涉农企业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涉农企业是农业循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而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使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3.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缺乏政府资金和技术支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尽管我国近年来一直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的投入力度。目前状况是,“农”字企业融资难、贷款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周期比较长、收益率也偏低,银行因利益不愿投资农业经济领域,也不能有效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导致农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很难形成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了农业生产推广项目和农业生产科技成果脱节。
3.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参与度不高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就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社会参与度不高,值得深思和改进。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业绩行为导致宁可把资金和技术花费在业绩明显的方面,不愿意在成效不明显的农业循环经济下功夫;二是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相对较少、关注度不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宣传程度和社会教育不到位,培养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意识不够,也没有鼓励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保建设奖励机制和人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三是许多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知,没有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意识。一些农民资源消耗存在浪费,为了盲目追求农业产品产量,牺牲农业经济资源环境为代价,甚至带来了严重后果。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思考
为了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真正认识到实施农业循环经济是保障农业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它需要多方位努力才能够促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成效。同时,还要积极学习国外经验,与国际接轨,让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国际化。
路径一:将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企业生产设计、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企业应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再生资源—农业再生产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兼顾,发展农业再生资源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农业废旧物资和农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型农业企业。农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二: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资金、科技、人力等主导方面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主要从融资、财政绿色补贴、绿色采购、贴息贷款、环保专项基金支持、增殖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废物回收再利用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等促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科学先进的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和先进设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保证。我国目前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现在以下方面:推广新型长效平衡施肥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研制与开发,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能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突出抓好农业资源节约和农业“零排放”技术,切底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问题。
路径三: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强农业重点行业、重点农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综合协调开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信息咨询、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路径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公民的全面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农民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对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认知,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自觉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知识,不断增强农民认知意识和责任感,让农民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同时,最多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鼓动人人为农业循环经济贡献一份力量,尽量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减少垃圾的排放,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农业资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需要由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才能拓宽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渠道。同时政府应将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权更多的投放到农产品市场,政府加强对农业经济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政府要采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引导方式,引导农产品市场主体绿色生产、环保生产、绿色采购等。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段发明,党兴华.基于熵值法和DEA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
[3]郭晓鸣,廖祖君,张鸣鸣.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12).
[4]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5]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6]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7]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03).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转变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考原因
低碳经济是保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中,通过技术、社会制度、产业等多方面转型、革新,减少煤、石油等相对有害能源的消耗,从而维护环境,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
(一)背景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们生活离不开一些能源,核能、化石能等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但工业革命是有弊端的,地球人口数量提升,能源的过分开发导致人类共同家园频频出现环境的问题:气温提升,植被破坏,有害气体增长、河流污染等。作为工业革命的前端国家——英国,早早的就面临了环境问题。由于传统工业过分开采煤矿,导致英国出现雾霾等气候问题。后来英国人发现只有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平衡。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留三个问题:一是生产效率较低;二是科技程度较低;三是环境问题、生态毁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而发展好的国家可达8%。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乡镇为了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大肆发展当地工业,导致沙化土地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而我国的用水量也是比较高的,很多工业重复用水达6%,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变化的。
(二)低碳经济的优势“低碳经济”一理念最先出自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目的是以减少温室气体产生为要求,构筑低消耗、低污染为根本的经济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使得企业发生转型,更好的优化企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又积极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平衡了各资源间的矛盾。通过开发新能源、革新经济体制和产业转型,尽努力平衡资源结构。低碳经济理论用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上,有助于解决当下我们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明显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果,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所用的一个新方法、新方式。
(三)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是人类又一个伟大知识理论的提出,用于经济等多个领域上,是通过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有害气体排量、降低生态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提高发展技术革新、新能源的新利用形式及改变生产方法等,降低对煤、石油等珍惜资源的利用次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不利,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发现低碳能源,开发低碳技术并建立低碳新产业体系,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出。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理念,干部上级须做好带头作用,改变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推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而在农业发展落后的乡镇地区,农民文化水平低,发展方式单一,应提高其文化水平,将低碳经济的理念带给每一个人民群众。乡镇地区可成立专门机构指导“低碳经济”,要想改变环境,就得先从行政手段开始实行,保证地区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让“低碳经济”顺利前行。为了保证低碳的实行,需要企业往低碳经济的创新与改变,去承担一份保护生态的责任。当地政府可制定一些奖励政策,奖励企业转型低碳,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杭州市的“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企业,其投资方向是三大类:即为“高碳改进、低碳提升和无碳替代”。
(一)建立循环农业模式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循环用水,循环农业已经投入使用。要想农业经济体系发展的更加完整,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是必须实行的。其以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把有限的土地变成出无穷的价值。例如水—稻—虫—鱼的循环模式,既保证物种间相生相克,又能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双赢。或以生物质能源沼气作为例子,在农业经济发展方法上,把养殖与沼气生产连接起来,养殖废物变成沼气生产,生产的沼气再用来发电,变化为洁净能源,沼气后的沼渣作为优质的肥料再用于种植农作物或者植物等,农作物再循环再用于养殖。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的能源循环模式,不用排放废物,是一种既高效又合理的农业循环模式。
(二)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奋斗改进过程,在落实日常农业经济建设的方向之中,相关的政府和人员需要重视不同方法方式的合理利用,深度思考各个资源利用情况,节约水资源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建设全面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保证其高效进行,落实可循环模式的发展。此外需要每一个参与人都必须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根本,高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循环运作模式的进行,确保内涵式的完美发展,尽每一个人的最大努力做好生态保护,避免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的出现。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实力的不断完善,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学技术的长处,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通过有效的培养农民的种植水平,达到提高农产品的增产以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障产量的同时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尽最大努力提升农民的工资收入。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模式;农业经济;水土保持
一、前言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土保持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我国可耕作土地资源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对于西北土地资源欠缺地区,兼顾农业经济发展与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来不断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及升级步伐,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动态监测分析
水土保持工作是当前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经济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随着我国水土资源的不断萎缩,逐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后所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侵蚀强度年度动态变化监测分析。土壤侵蚀强度是当前定量分析某一个区域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反映出了土壤被侵蚀的具体数量以及侵蚀的严重程度,该指标对于水土保持规划以及具体保护措施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内部包括的函数计算公式,只需要操作人员将收集到的土壤侵蚀强度数据信息输入到系统之中,即可以得出客观、真实的计算数据,以准确体现出年度动态变化以及水土保持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2.植被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分析。植被在生长过程中根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不仅能够从中汲取到充足的营养物质与水分,同时还能够发挥出固定土壤、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合理的使用植被资源成为其发展的主流趋势,特别是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重的今天,动态监测植被资源覆盖情况,能够准确得出土壤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反映出一个地区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为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提供数值参照以及。
3.林草种植效益分析。对于地势起伏、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土壤,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以及提高农业经济总体收益,可以对其开展林草的种植工作,并大力发展畜牧业,不失为提高该区域农民人均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而如何说服、引导该地区农民转变传统耕作理念,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成为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的重要目标。通过该模式对林草种植经济收益进行系统分析,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农民眼前,相较于单纯采用语言劝导更具说服力。
三、综合管理
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农业经济发展意指能够产生并支持其每年以一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能力。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开展,农业经济发展已经从片面的强调经济总值增长率向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所转变。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对水土进行综合治理,重新呈现出青山绿水成为该应用的总体发展目标。其具体应用包括以下两方面:
1.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选取本地区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作为管理对象,将国家重点扶持政策及项目资金等数据信息录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对每个工作环节的成本指出进行详细统计和记录,随后则是将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利用数学模型进行转换以做定量和定性分析之用。在一个单位周期(1年、3年、5年等)对治理效果与成本支出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管理措施是否得当、经济性及可行性大小,从而为其他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帮助,或者是将其推广至其全国,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土资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提供帮助与支持。
2.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增长点。水土资源具有循环性特征,一旦某一个环节受到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循环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而新经济常态下,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循环型转变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将政府、企业、农民纳入到整个循环链条之中,通过以政府引导的驱动模式来提高企业对于农业领域投资的积极性及关注度,结合本地区生产实际情况,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及产品,转而向更高质量及经济性的农业产品转变,寻找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兴农业经济发展增长点,在保证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通过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还能够为地区农业经济实现“点对点”提供沟通的渠道与便利条件,利用网络桥梁来促使企业与农民直接沟通,省去中间环节和差价,使得农民与企业的经济收益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同样是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的初衷。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农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同样也是推动农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循环的重要手段。本文此次研究得出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应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监测分析、综合管理两个环节中,一方面能够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对于探寻新经济常态下农业经济全新增长点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希望能够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使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必莉.试析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5,15(14):22.
关键词:农业,经济分析,规划,现代化,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规划,现代农业
0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解决粮食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石油农业”生产。石油农业依靠化肥、农药、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2]。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农机具、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消纳,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3-7]。
为此,人们开始尝试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循环经济理论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名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9-10],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形式之一,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增加物质在农业系统中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农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模式是循环农业[11],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我国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提出“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力求通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循环农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12]。自2010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梯度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
寄望为制定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1.1以欧盟为代表的综合型循环农业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主要目标是限制化学品投入,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态产品,追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统一。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尤以德国为典型。
为了发展综合型循环农业,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化肥施用量限制、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污染处罚,另外还倡导农牧业相结合、作物轮作、少耕免耕、再生资源开发等。在农业生产环节提倡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投入品种类及数量,尤其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有: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除草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蚀质保持地力;采用作物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模式;根据牧场承载力核准养畜量,鼓励使用天然饲料;禁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选育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制取燃料乙醇、甲烷等,替代化石能源;实行农产品统一的生态标识认证措施。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信任度和透明度,实现了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
1.2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循环农业美国是最早倡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主要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突出特点是引入高新技术,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美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方法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高技术型循环农业模式依靠高新技术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精准管理,科学配方施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高效施肥、灌溉以及节水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保证了美国传统循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美国农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特性、水分、养分等情况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并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气象资料等对补给量进行计算,做到了按需投入。美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高新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作用,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益、低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拓展了循环农业的外延。
1.3以日本为代表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环保型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其突出特点是生态环保。主要做法包括控制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地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种,使之适应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增加耕地面积,弥补耕地短缺。
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协调资源系统关系、兼顾部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日本注重强调农业系统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部门所包含的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并考虑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的统一,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此外,对国土范围内的林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发挥森林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绿色资源。为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日本还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长期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4具有菲律宾特色的玛雅农场循环农业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比较早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也是发展场区范围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场区范围内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全部处理的目标。主要做法是在场区范围内建设麸皮养鱼、肉食加工、沼气生产、有机肥还田以及粮食生产等的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13]。具体方法是利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废弃面粉厂,回收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建立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再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取塘水、塘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通过发展场区农业循环经济,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生产良性循环的场区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1.5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可知,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科技水平,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来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主要依靠其掌握的高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资源替代,把高新技术引入农业循环经济之中。再如,德国土地资源短缺,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但稀缺,所以其农业发展走的是综合发展之路,通过提升现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循环,其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科学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开发、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明显,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如美国通过高科技手段来降低对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在污染治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法律及人文文化等整体协调。2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科学规划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与基础,现代农业规划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产业与农业争地、争水、争能源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更加突出。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现代农业规划,就是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之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14]。不仅要强调区域或园区内经济、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和技术5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而且要改变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和大量增加物质投入的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的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链接、废弃物循环和绿色消费。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应包括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
2.1清洁生产理论
“清洁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源头、过程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循环经济的载体[15]。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产品流通、消费直至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关注生态效益,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质能源等,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和危害[16-17]。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或减少污染物,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路线,尽可能减少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以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清洁生产不但关注生态效益,同时强调经济效益,应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零”排放理论
“零”排放理论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成熟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废弃物。
农业生产的“零”排放并非绝对不排放,而是把原有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使得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循环到生产过程中再利用,实现生产链系统的循环,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外的排放。
2.3“三生四产”理论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活动、最终目标和保障,三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保障,生产是可持续的物质基础、生态是保障、生活是长远目标和检验标准,任何一个目标失衡,都将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18]。“产前、产中、产后、产地”,简称“四产”,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物质基础,产前、产中、产后环环紧扣,协调一致,才可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产地环境是建立农业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产地环境系统实现调控、保护与生态涵养,方可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从过程实现清洁生产,效果达到“零”排放,才可融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一个产业,可持续运行。将“三生四产”理论纳入现代农业规划,就是在农业产业过程中应考虑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同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产前、产中和产后,还要重视产地环境系统调控,适时修复产地环境和增强耕地地力,倡导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限制生产区,实现实时监控,并建立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和矫治措施;同时,还应以肥沃土壤,使用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洁净环境为核心,全面保障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
2.4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全生命周期评价”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强调的是从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农业又被称为是“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19]。在现代农业规划中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对一种农产品从产地开始、直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考量其经济、环境、能量效益,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产品生产系统的不同方案或者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20]。
3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3.1思路方法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就是要掌握好2个原理,运用好3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
第一,掌握好2个原理,即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在规划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物质转化守衡定律和能量流动逐级耗散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功能,促进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不断转化循环,有效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加工下脚料等,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第二,利用好3种资源。自然生物界由3类生物组成,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一是农业生产清洁化,包括清洁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农产品)和清洁生产(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二是产业内部资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产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尽可能地减少水、肥、土、药等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产业间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在相关产业间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农产品消费理性化。引导消费者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的消费档次、产品种类和品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引导产品种类调整、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工艺改进,促进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避免结构性、泡沫性资源浪费。
3.2核心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循环结构、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3.2.1农业循环结构
现代农业规划中农业循环结构包括3个:第一,产业链循环结构。主要是指某一种农产品自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防控,做到源头控制、中间处理、末端循环,使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第二,农业行业内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行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交换,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以及农产品生态加工等都是典型的发展模式。第三,农业行业外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各行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3.2.2农业产业链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及生态加工业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如以蔗田种植业系统、制糖加工业系统、酒精酿造业系统、造纸业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制糖生态产业链,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3.2.3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态技术体系。通过运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在生态产业区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生态技术等,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清洁生产的控制指标等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以这些生态技术为支撑,构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和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园区。
4案例分析
4.1《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简介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30km。地理坐标处于N45°08′~45°43′,E125°41′~126°42′之间。东、东南与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为邻;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相望;东北紧靠哈尔滨市区。规划范围:双城市所辖9镇15乡,东西长85km,南北宽65km,全境域总面积3112.3km2。根据双城市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将形成“1核4区10带”的格局。“1核”是指以新兴乡“中国双城有机瓜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作为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物流中心;“4区”是指沿江河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加工业集约开发区、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区、西部南部生态农业优势区;“10带”是指有机玉米产业带、有机水稻产业带、有机杂粮产业带、有机蔬菜产业带、有机两瓜产业带、有机奶牛产业带、有机肉牛产业带、有机生猪产业带、有机肉鸭产业带、有机蛋鸡产业带。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4.2双城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该规划中确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极具双城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发展格局。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实施有机肥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有机玉米、有机水稻、有机杂粮及有机瓜菜等有机种植示范基地;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为核心,建设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有机家禽等有机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沼气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有机农产品附加值;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创建双城有机农产品品牌,扩大有机农产品出口能力,打造国家级新型食品工业基地和亚洲食品产业城。如图1所示。
4.2.1各个产业之间循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农业循环结构,即产业之间的循环、产业内部的循环以及产业各层次之间交换。在规划中,设计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有机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产业构成循环结构。规划期内,有机种植业达到3万hm2,以阳光、土壤、水分、肥料等养分生产有机玉米、水稻、瓜果蔬菜等有机食品原料,附带产生农作物秸秆、瓜秧、蔬菜剩余物等废弃物资源。有机食品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产业,一部分进入食品市场,一部分生产为饲料产品循环到有机养殖业之中,进而形成畜产品,畜禽粪便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有机种植业产业内,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另外,加工业的下脚料等废弃物也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有机肥,也可回到有机种植业之内,也形成一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在该规划设计中,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能够形成多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进而在农业产业系统内充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2.2各子产业形成农业产业链
在该规划中,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包括各个子产业形成网状的农业产业链。例如在规划过程中,根据有机玉米种植规模,测算有机饲料量(包括玉米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确定发展有机奶牛达到6万头、有机肉牛6.5万头、有机生猪45万头,有机蛋鸡达到300万只,有机肉鸭达到180万只。
有机肉牛和有机奶牛养殖规模约占整个奶牛与肉牛产业的10%~15%,有机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约占生猪与家禽产业的15%~20%。把双城建成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及有机家禽的示范、生产基地。有机种植业产出的玉米秸秆用于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可供应到加工业的工业锅炉,也可满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另外,有机玉米秸秆可作为生产青贮饲料的原料,满足有机奶牛、肉牛业生产的饲料需求,有机奶牛、肉牛业的粪便可作为沼气和有机肥原料,满足下游农村生产与生活用能和有机种植业肥料需求。
构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4.2.3在规划区域内构建农业生态技术支撑体系在双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中专门突出了生态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设计了技术推广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作为生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3双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在规划中,双城市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适度集中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发展沼气、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生物有机肥、秸秆饲料等,形成产业链,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实现化石能源替代;同时,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业生产用肥需求,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规划期内,双城市域内每年预计产生农作物秸秆265万t,根据各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土壤肥力、养殖规模以及农村炊事采暖需求情况,分别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实现秸秆还田量达49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30万t/a,分布在10个乡镇;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量达86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满足双城市种植业肥料、养殖业饲料和部分农村用能等需求,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期内,双城市域范围内每年可产生畜禽粪便1060万t,根据农村用能需求和土地承载力情况,确定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利用量达到207万t/a,生产沼气、沼肥;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量达到853万t/a,项目建设完成后,双城市境域内的全部畜禽粪便生产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折合氮肥22万t、磷肥18万t、钾肥8万t,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满足有机种植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关键词:循环农业 循环经济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循环经济的理念进入我国以来,各地将其应用于农业领域,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1]对解决农业发展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循环农业的内涵
郭铁民等(2004)[2]将“循环农业”定义为“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树文(2008)[3]指出农业循环经济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把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农业发展的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创造性发展,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系统的应用。
据环保部门监测,农业面源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3.71%,工业“三废”污染占18.63%,生活垃圾污染占36.5%。[4]耕地减少、土质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代农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2.1节约农业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
循环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利用,大力推行“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人。在具体实施中,农村种养业、乡村企业、建房、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要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地下水;加快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和缓释肥技术,由通用复合肥向专用配方肥转变;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对病虫害要统防统治;推广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机播等节种技术;节约农业用电;选购、创新、设计、制造节约汽油、柴油的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推广省柴灶、节煤炉等先进技术;杜绝在粮食收割、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的损耗浪费;采用科学养殖方法,提高畜禽养殖业肉料比;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5]
2.2变废为宝
循环农业以“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作为基本运作机制,采用高新技术循环利用农村各类农林牧渔业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及其加工后的废弃物再利用的潜力,使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省份之一,循环农业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全省畜禽粪便污水产生量为6878多万吨,其中通过沼气工程建设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235万吨,通过户用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120万吨,有机肥加工利用畜禽粪便和污水量达30万吨,农民自发堆制堆肥和水产养殖的鱼塘基肥约220.0万吨,合计已利用3605万吨左右,占畜禽粪便污水总量的52.4%。全省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约为560万吨。油菜饼主要用作肥料和饲料,酒糟通常直接用作家畜饲料,稻壳和玉米芯是很好的食用菌基料,合计已利用农产品加工固体废弃物272万吨,约占农产品加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9%。[1]
2.3提高资源产出率
循环农业一方面降耗,另一方面提效。通过改良技术、装备、劳动力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加以再次利用、大大提高了资源产出率,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3.循环农业的环境效益
循环农业提倡保护性耕作、生态化饲养、清洁化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尽量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的天然肥料,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适度使用环境友好的农用化学品,增加土壤有机质成分,再生利用畜禽排泄物、农产品废弃物,净化生活污废水,对农业环境污染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国外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环境效益已取得很多有益成果。例如,德国科学家对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进行定向选育,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等,成功地研制出绿色能源;美国将GPS系统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指导农作物的施肥、灌溉、除虫等生产管理过程,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清洁化;英国强调使用多年生植物,鼓励使用自我调节系统,耕种土地时,通过多种类种植和绿色护盖等技术来保养土地,监控当地环境,构建绿色发展规划,严禁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通过种植多样性的植物以及促使食肉动物进入生态系统来阻止害虫,有效保护土质和生态环境。我国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6]
4.结束语
要持续发展农业,就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矛盾。循环农业模式既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农业的环境效益,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具有传统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7] 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将随着相应技术的发展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咏梅,黄宝连,米松.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循环农业的优势、约束及思路――来自浙江循环农业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1(7):103-107.
[2]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5):83-87.
[3]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3):25-27.
[4]郭书田. 循环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9):17-18.
[5]季昆森.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1(3):9-12.
[关键词]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生产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1-0089-07
[作者简介]潘 丹(1986—),女,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理论经济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第5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过量施肥行为及污染治理政策研究”(2012M52128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生产率再测算及其影响因素:资源环境约束的视角”(11YJA7901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及空间选择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41261110)和国家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与农业生产服务体系”(11&ZD155)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und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lso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PLEEZ
Author: Pan Dan
Abstrac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igno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is a biased evaluation and is unable to reflect the real growth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 theoretical analytic framework betwee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iled: the measur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corporat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os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the shadow pric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strategic needs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PLEEZ), we point out the key research issu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PLEEZ to provide decision supp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 PLEEZ.
Key word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一、引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中国粮食增产、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①从理论上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两点:一是农业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二是农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然而,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可能依赖于农业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而应以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为主要源泉。因此,客观地评价和分析中国农业生产率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得出了许多有政策意义的结论。②然而长期以来,文献中对农业生产率的度量只是基于传统的资本、劳动和土地等投入要素,而很少考虑到与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反映出中国农业经济的真实增长绩效。
在投入端,土地、劳动力、化肥、役畜以及农业机械等是现有农业生产率研究中的普遍投入变量,而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最受制约的水资源要素在农业生产率的测算研究中并不多见。众所周知,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处于战略地位,作为一种日益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其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③国内学者王学渊在美国经济学家Paul M.Romer提出的“Growth Drag”理论基础上,④考察了由于水资源限制使得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下降的幅度,结果表明:水资源对中国单位面积农业产值的“增长阻力”为0.1121%,到2050年,中国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增长率将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而比目前降低4.82%。⑤潘丹、应瑞瑶的研究也指出,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水资源均是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短缺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还将逐步加强。⑥
在产出端,现有的农业生产率研究大多仅仅考虑了农业发展中期望产出(Desirable or Good Output)的增加(如农林牧渔业总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而很少将非期望产出(Undesirable or Bad Output)(如农业污染物COD、TN、TP等)纳入分析框架。⑦然而,现实情况表明,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324.09、270.46和28.47万吨,占各自污染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4%,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日益恶化的农业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并加剧土地资源供需的矛盾和危及人民的健康人力资本水平,从而降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①如:张士功的研究指出,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超量和不合理的使用,已经致使中国至少有1300到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污染;②Rozelle et al和吕开宇的研究发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土地面积中土壤侵蚀面积每增加1%,中国单位耕地的农业增加值将下降0.13%;土地面积中盐碱地面积每增加1%,中国单位耕地的农业增加值将下降0.11%。③
随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转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农业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研究资源和环境如何影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然而遗憾的是,现有研究中对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农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探讨还较为薄弱。如何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到已有的生产率分析框架,如何从理论上理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理,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中资源稀缺、环境恶化难题的重要基础。鉴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廓清资源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然后指出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率研究的创新方向,最后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阐述资源环境约束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率研究的关键问题,从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决策支撑。
二、忽视资源环境约束对区域农业生产率核算结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忽视自然资源约束对区域农业生产率核算结果的影响
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将会产生极大的约束性,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率的估计结果。具体来讲,自然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然资源总量约束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如图1所示,图中直线aa、bb、cc分别为各个时期的社会总成本约束线,OP为产出扩展线,Q1、Q2、Q3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社会总产量水平,水平线RR表示一个经济发展时期固定的可利用自然资源总量。在不考虑自然资源约束的情况下,A、B、C点分别代表各个时期的短期最优生产点,Q3是社会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而当考虑自然资源约束后(假设拥有的自然资源总量是RR),很明显可以发现,在RR的自然资源水平上,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为B点,社会能达到的最大产出水平是Q2。在存在自然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如果想要达到没有资源约束时的社会最大产出水平Q3,则需要dd的经济成本来实现。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然资源总量的限制将会导致社会以更高的经济成本来实现没有自然资源约束时的产出水平(dd>cc),或者只能实现更低的社会总产出水平(Q2
其二,自然资源和其他投入要素的结构性不平衡形成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约束。在不存在自然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自然资源和其他投入要素(如化肥、役畜、机械等)一起作用于经济增长;而当存在自然资源约束时,随着其他投入要素的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不再增加,其他投入要素单独作用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制约。
(二)忽视环境污染约束对区域农业生产率核算结果的影响
在环境污染方面,Charnes等人提出,传统生产率测算模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投入必须尽可能地缩减,而产出必须尽可能地扩大。按此要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在传统的生产率测算模型中也只能与农林牧渔业产值同比例不断增加,这显然违背了生产率评价的初衷。①图2中生产点A表示既定投入x生产两种产出(y,b),其中y为农林牧渔业产值,b为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传统的生产率测算模型要求生产单位从A点,y和b按照相同比例增长到前沿产出C点;而在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的生产率测算模型中,A点则是沿着既定的方向g增长到前沿产出B点。在这一过程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由y增加到■,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由b减少到■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是否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对农业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将有显著影响。
事实上,农业环境质量的下降除了会带来社会的整体负外部性之外,也会对农业发展的自身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农业生产率的核算结果产生影响。一方面,农业环境质量的下降会影响自然资源和投入要素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降低自然资源和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从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往往也需要成本,从而将本来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到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活动中,进一步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农业生产率研究创新方向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是否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将对农业生产率的核算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资源和环境因素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而且是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刚性约束。目前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已经对农业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率的测算中如果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无疑会使生产率的测算出现偏差。农业经济学者樊胜根指出,农业生产率的测算偏差不仅会扭曲对农业经济增长绩效的评价,也会使基于生产率的政府决策发生偏误,导致对农业生产和生产率的增长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①
由于资源和环境的价格无法获取,传统的农业生产率核算手段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处理。如何合理地将资源和环境因素整合到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一直以来都被学术界广为关注。现有文献对资源的处理方法较为一致,通常将资源看做一种新的投入要素,和土地、资本、劳动等常规投入要素一并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关于环境污染在生产率分析中的处理有些复杂,目前主要有四种方法:②一是曲线测度评价法。该方法将环境污染值变换为倒数形式,然后直接将环境污染作为“好”产出处理,在经典的农业生产率测算模型中即可求解出环境约束下的生产率水平。但由于该方法是一种非线性规划的生产率评价方法,求解较为困难,尽管Fare等人给出了近似线性规划的替代求解方法,但仍然无法保证求解的精确性,从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③二是数据转换函数处理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坏产出”转化为低的“好产出”,然后将转化后的“坏产出”作为普通的“好产出”,运用传统的DEA模型计算决策单元的生产率。具体可分为负产出转换、线性数据转换以及非线性数据转换。负产出转换法将污染物作为负数处理,不符合生产率评价的基本要求,线性数据转换法在CCR模型中无法保持分类的一致性,而非线性数据转换转化法则破坏了模型的凸性。三是环境污染作投入处理法。该方法将环境污染物作为投入指标来处理,采用径向测度衡量污染物与资源投入的可减少比例,以此分析环境约束下的生产率。但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资源投入并不总能保持一定的同比例关系,因而该方法不能反映实际的生产过程。四是方向性距离函数法(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DDF)。这种方法通过设定“好”产出增加、“坏”产出减少的方向,将生产率分析与环境污染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中,同时由于其并不需要环境污染的价格数据,因而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的提出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图3可以看出,结合方向距离函数这一工具,如果在农业生产率框架下考虑环境污染物和自然资源消耗,那么对农业生产率的研究至少可扩展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可以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水平,即将环境污染作为“坏产出”,将自然资源消耗作为投入变量,借助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考察不同地区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后的农业生产率水平。该农业生产率值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统筹发展程度,可以测算出不同地区相对最优生产前沿边界所可能实现的最大农业产出扩张、最大资源投入节约以及最大农业污染物减排潜力。进一步,可以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素质、环境管理政策制度、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方式和可能结果。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尝试在中国整体经济以及工业经济的生产率研究中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例如胡鞍钢等、王兵等、Zhang等、朱承亮等人在考虑能源投入、CO2、COD、SO2、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物的基础上,对中国整体经济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生产率进行了测算;①涂正革、陈诗一、庞瑞芝和以及Wu等人以中国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在考虑资源环境约束的情况下,计算了各地区工业经济的生产率水平。②然而将该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和实证研究是未来重要的创新内容。
其二,可以考察资源政策和环境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即考察地区农业的节能减排成本。如:给定资源消耗约束指标,通过比较考虑资源约束前后的农业产出扩张差异,间接估计出由于实施资源政策而导致的节能成本大小;给定环境污染物排放约束指标,通过比较“有环境污染约束”和“无环境污染约束”情况下的农业产出差异,间接估算出由于实施环境政策而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潜在损失,即减排成本大小的情况。如何协调好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实现低碳减排国际承诺的主要问题,而对节能减排成本的测算,则有利于确定最优的节能减排方案,从而降低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为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文献对节能减排成本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成果,定量研究成果还甚少。因此,认真分析农业节能减排对经济的影响,寻找能够引致节能减排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双赢路径,是一个十分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也是未来研究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三,可以测度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水平,即在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的基础上,测度在某一农业产出水平下单位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导致生产前沿产出的变化量。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影子价格的测算是资源环境政策制定的基石,不仅可以为资源定价、环境税率的设定和污染排放交易定价提供参考价格,而且可以用来进行绿色GDP的核算。因此,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已经成为资源环境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影子价格的准确测度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物影子价格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代表性成果有涂正革、陈诗一、袁鹏和程施、黄文若和魏楚等人的研究文章,①然而这些文献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中国的工业行业,对农业领域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物影子价格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测度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子价格水平是未来农业生产率研究中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四、资源环境约束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率研究的关键问题
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第一产业,其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状况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源严重浪费、环境质量下降、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偏低等,因而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循环农业经济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资源化(Recycling)”为原则,把传统“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单环式”的线性经济,改造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相结合的反馈经济及循环经济综合模式,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微观层面上,要求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同时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农业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也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结合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基本理论,采用循环生产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其实质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
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但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乃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还有许多障碍性因素亟待破解。
首先,思想上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循环经济意识淡漠。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一是没有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且与循环经济3R原则没有直接的联系;二是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农业经济建设缺乏认识,盲目地只追求速度;三是传统耕作方式仍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手段;四是一些基层工作部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对循环农业建设引导不力,甚至制造人为障碍;五是农民总体文化素质较低,还达不到担当循环农业建设主力军的要求;六是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七是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严重。
其次,技术上研发滞后,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科学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核心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在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方面,主要靠某些大型企业单兵作战,没有形成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而且多数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此外,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环保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尚无我国自主的制造技术。
第三,资金缺乏,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尚未形成。一是财政补贴制度设计不尽合理。现行政策中考虑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补贴项目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缺少必要的制度来实施农业支持政策;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缺陷。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尚未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上沿袭了末端治理的传统观念。此外,现行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优惠手段比较单一,优惠政策相互不配套,各项政策相互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与循环工业不同,循环农业的操作人和受益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农户,依靠个人力量和小群体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循环农业经济中长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必须依靠财政的大量投入,而当前投入的财政资金还十分有限;四是大部分投资农业的投资人和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资具有长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循环农业项目,只把眼光盯在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
第四,资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耕地生产潜力挖掘不足。随着人口增长、土地沙化、流失等要素存在,我国耕地日趋减少。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控制,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有限的耕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但是由于风沙危害的程度仍呈上升趋势,滥伐、盗伐、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根除,耕地资源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资源安全的潜在隐患。如果不加以强力保护,很可能会危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环境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大量化学肥料、农药基础上的化学集约型农业,长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量上去了,但代价是巨大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给当代甚至后代子孙带来了极大危害。此外,由于长期不重视清洁生产,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绿色壁垒,进而导致市场需求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若要取得实效,必须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笔者认为,近期应着力加强的工作包括: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制定循环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循环农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宣传教育与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等。其主要内容包括:#p#分页标题#e#
首先,出台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政府应尽快出台循环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强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1.推进循环农业立法进程,出台有关限制性法规和补偿性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农民、企业和政府在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为切入点,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和公众行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2.建立乡村物业管理法规体系,构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物业化管理是我省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一种全新的模式管理和运作机制。实施物业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而且有利于转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对推进农村废弃物处理资源化利用、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目前农业科研人才不足,特别是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水平不高,对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形成严重制约。在技术层面上,紧密围绕农地养护、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保护、农村社区建设等循环农业重点领域,加强纤维素转化利用技术、快速堆肥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生态修复技术、能源及环境新材料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全方位、系统集成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因此,必须加大循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力争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科技人才。根据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循环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关键上还要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农业清洁生产、节水农业等技术与模式的研发力度。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总结成功模式以达示范。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或农场,在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四个层面上开展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及产业化的研究与示范,为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积累经验,也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循环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第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设循环农业经济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没有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就难以显现。因此,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预算,要适度向循环农业倾斜。其一,各级政府应设立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循环农业技术的培训、应用和推广;其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额度,支持循环农业建设,特别要适度增加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综合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其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循环农业建设投资体系;其四,要探索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价格、财税和收费政策,改进发展模式。
第四,积极培育循环农业经济载体。园区经济是多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经济形态,因此,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循环农业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一是科学设计、合理规划,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项目集中到园区中来,形成特色和绿色产业带,实现有害污染物质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三是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第五,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农民虽然是主体,但也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因此,必需建立起门类齐全、功能多样的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交流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围绕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经济实惠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