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于是我在寒假期间成了我们村的村长助理,体验了一回当村官的感觉。要作好村长助理,作为一名合格的村官我必须尽快适应两个转变:

首先,我要实现从“同学”到“同志”的转变。作了十几年的学生,主要工作是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强化知识,检测所学知识。而深入基层,当一名“村官助理”则意味着要运用知识,要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所负责工作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学生时代,一般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学业为重点。但是作为“村官助理”,更加需要注意的则是与周围班子成员以及村民关系的和谐。没有和谐的关系,没有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的支持,自己的创新和点子就会没有施展的平台,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

其次,我们要适应这是农村而非城市。农村的各项娱乐措施以及各项基础设施远不及城区便利齐全。工作伊始,这种落差会引发我的失落感,影响我的工作情绪,尽管我是出生于这的。只有适应落差,消除失落感,才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农村的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心态。农村条件虽然相对艰苦,但农村工作是一项光荣的事业。适应并利用好相对艰苦的条件,不仅是对自己素质和能力的一种磨练,更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另一方面,我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转变自己以往生活方式,要以充实的生活内容来弥补这项落差。我可利用空闲时间读书、锻炼,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能够使我顺利地解决失落感,投入到农村工作中;而且有利于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条件。

今年寒假适逢2010年的雪灾,六十年一遇的大雪,给我们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作物和搭建的钢棚厂房首当其冲。在这次实践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大雪阻碍了交通,我们村出动广大党员干部,他们积极加入清扫小队出门铲除街道上的积雪为村民们的出行解决了一大难题。我有幸也加入了其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家庭的力量。在寒冬,我村的千家万户都沉浸在温暖之中。

通过这次的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

只要认真地生活和学习,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那些学姐的能力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一样。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的。学校里有低分与高分之差,但是校门外没有,校门外总是把一切打乱重来。这让我明白了,成绩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不能忽略自身能力的提高。无论什么事,只有比别人做的更好时,你才能够脱颖而出,这是一个相信实力的年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一个月多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所知的肤浅和在实际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些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乡、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3、坚持记录好个人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进度、成效、收获、不足等,形成完整的到村任职工作日志。

其次,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在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村中的各项日常工作,及时做好各类会议、活动记录,资料的整理、归档等日常管理工作,发挥专长做好网络宣传、计算机维护等工作。做好村务电子化工作,协助村两委继续做好村务公开工作、退伍军人档案以及各种资料、文件录入电脑存档工作,促使村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对大汲店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关于村庄的故事、传说,要尽最大努力去和村里的老人探讨,认真记录并录入电脑,为大汲店的旅游业提供文字性材料。

3、为国庆献礼工程大水系十月份的通水工作做好准备,包括河道清淤以及沿河农民生活用水排污口的治理等工作。

4、主动关心弱势群体,继续完善我村困难群众档案,通过个人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并积极联系外部力量对困难群众予以帮助。另外,选定一户困难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5、加强与相关高校的联系,邀请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来村进行社会实践与调研,加大宣传规模,提高层次,加强与高校、企业等的联系和合作。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一年来,为了应对好新的工作要求,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做到自学与工作对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一是学政策,努力做到思想与理论对接。我坚持做到每天看新闻、报纸,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各种惠农政策。二是学业务,努力做到工作与实践对接。我经常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并进行研讨,还主动要求和领导、同事们深入到村组进行调研,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三是勤动笔,每天坚持写村官日志,每周一小计,每月一汇总,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下基层工作的感悟心得。

二、踏实努力工作,热情服务群众

农村工作是琐碎的、繁忙的,每天都是紧张忙碌但又有条不紊的开展中。早上参加政府的早班会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仔细听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及时到村组传达会议精神,不折不扣完成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

1、了解民情 调研农村

作为刚出学的大学生,我并不了解农村,为了尽快适应基层工作,我积极的到村里体验生活,了解民情。通过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了解村里的情况,听取他们对村建设的看法与意见努力向他们学习农村工作的方法与经验;通过走访村里贫困户,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拜访村里的大户、能手,了解他们致富的方法并帮助他们解决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量给予他们方便,让他们能够带动身边的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2、宣传政策 服务于民

毕业于哈师大的我,对中文写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演讲特长。在村“两委会”成员的带领下,我积极走访群众,将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及时送到农户手中,并加大宣传力度,共创“幸福依安”。同时热情接待群众,尽力解决群众的各种困难。近一年来,帮助10余户群众写申请资料帮助贫困户申请五保低保、农村大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享受计生奖扶政策,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3、身兼两职 勇担重任

一年来,我除了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务,还在镇上党政办公室帮忙整理文件。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同事的协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交办我村的各项事务,并兼顾协助了镇上的工作。一是尽力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务。作为村主任助理,我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的传达与记录,及时整理文档,协助村干部狠抓计生工作、有效调处民事纠纷、参与低保评定、宣传惠农政策、推广农业科技、带领村民致富,共创文明、富裕、和谐乡村。

由于工作表现良好,经党委政府会议研究,让我担任乡政府办公室副副主任职务,自三月底接受这个工作以来,我及时接待上,级收发公文、整理档案报表、热心服务接待、尽心为群众办事,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在这几个月中,除了处理日常办公,我还参与了以下活动:录入2015年党员统计报表、远程教育的管理和播放工作、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林权改革人数及其他数据录入工作,把全村人数的基本信息电子化为其他工作提供了方便、录入全乡低保信息、迎接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区建设验收、启动万亩甜菜种植项目,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扭秧歌跳健身操等通过一系列工作,我收获颇多,业务工作能力显著提高,人际交流更加顺畅、做事的韧性明显加强、综合协调能力得到提升。

三、扎根基层,融入农村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也称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求职和择业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对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分析

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位于前5位的分别为: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单一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融合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更容易在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上为毕业生赢得优势。

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三方面共同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三方面内涵包括:

一是毕业生自身素质。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通过实践实践、学科竞赛等方式,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一种集良好就业素质、专业素质、工作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能力。

二是高校品牌建设。高校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品牌、声誉、形象及影响对毕业生就业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都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着影响。

三是高校就业服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对毕业生就业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过专业指导的毕业生,在开辟就业市场和保持就业资源方面表现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特征描述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以及日趋复杂的工作环境,使许多青年大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来说,充分了解影响就业的因素对未来的就业择业大有裨益。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高校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不强。这主要体现在四点:

一是目标不明,缺少标杆意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一直到毕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职业发展都没有过长远的规划及思考,做事仅凭一时心血来潮,习惯随波逐流,没有长远的或是短期的目标,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执行计划,看似整天忙忙碌碌,但效果却并不显著。此外,标杆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自身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这部分学生不能找到很好地学习榜样,往往对自身要求过低,得过且过,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二是学习能力弱,专业化程度低。现今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实践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原本关注较多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化要求就降低了。不过有些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过分强调自身综合能力、实践经验的同时,却往往与那些心仪的工作单位失之交臂。其实,现今的企业招聘时更多关注综合素质,短板现象明显的毕业生绝不会成为他们的目标。

三是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欠佳。如今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看重他们的工作经验。有研究表示,100%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参加过志愿活动、村官经历、专业实践等活动的大学生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缺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一些企业往往不考虑他们,招聘时明确规定了相关工作经历年限。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准确把握需求趋势,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搭建工作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经验。此外,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还应鼓励大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既能“想得到”又能“做的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优势。

四是政策关注不够,就业准备不足。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都很好,但是缺乏对就业政策及招聘要求的深刻理解,结果常导致在招聘过程中被淘汰。因此,大学生尤其是进入毕业年度准备求职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高校自身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服务建设,在大方面上给予学生思想的引领,通过提供一些模拟面试,真正增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个方面是高校品牌化、结构化效应。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经常会列出“985”、“211”、“全国重点大学”等应聘条件,将这些条件作为毕业生应聘的基本准入资格,学校的品牌在某种角度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由此可见,学校的“品牌”即办学层次和影响力,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对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竞争力也极具影响力。从全国总体就业情况来看,工科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文理科。单从某一所具体高校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于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往往好于其他学科专业毕业生,甚至在校期间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调查研究,务必在自身“品牌化”、“结构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学科专业的设置,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完善办学理念,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培养出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毕业生。

第三个方面是就业工作配套服务还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对培养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或将招生就业处作为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都是值得推荐的方式。当然,就业工作的相关服务建设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利益角度出发,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就业配套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推进就业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第一,大学生要准确定位,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在大学入学阶段,学生就应在思想上重视,在目标上明确,为就业做好准备。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弥补自身的短板,均衡协调地发展自身素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只有明确的定位,还远远不够,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才能真正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目前,只会读书的学生已不再是社会所需的,社会更需要的是有学识、有能力、有经验,能够吃苦耐劳,能顶住压力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自我完善,使自己尽快符合社会的需要。再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确定奋斗目标,为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为了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应适时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与社会市场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尤其是对连续几年就业情况较差的专业可考虑取消。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不断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应体现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不断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就业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学校应密切联系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断开拓创新,健全就业管理制度,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探索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此外,高校还需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职能部门,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明确任务、合理分工,不断协调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推进就业进程,拉动单位需求,在“一推一拉”之间,真正实现“走出去、请进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更具实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视角 “90后”大学生 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诸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就业行为的选择起导向作用,推动着对就业行为的选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活动中深层次的综合反映。“9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大学生中的主体,也正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相关理论概述

就业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问题思维活动的结果,体现在他们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就业及就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所做出的深刻而丰富的论述中,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就业理论对构建“90后”大学生就业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人为本”就业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指的是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效益关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能够创造的价值。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遵循人的本质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之间的有机统一。

“90后”大学生就业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其根源在于没有将个人放到社会整体中思考就业问题,把就业问题完全当做个人的职业选择,而没有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从而将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因此,“以人为本”的就业观要求在就业过程中人们自觉实现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2.加强实践就业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择业应该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是个理性的过程,而不是求得一个满足虚荣心的最足以炫耀的职业。

“90后”大学生就业中的价值具有选择非理性、功利性倾向,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进行职业选择。关于实践的理论对于我们纠正大学生就业中的非理性、功利性倾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3.注重劳动就业观。

马克思最早从哲学、经济学的意义上使用劳动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研究人类劳动,初步提出劳动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的结论;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研究人类劳动,提出劳动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规定,阐述了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即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劳动的具体形式。因此,可以利用关于劳动的观点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用的观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二、目前“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张扬个性,追求功利。

“90后”大学生,有极度张扬的个性,他们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才能。大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极为自我,甚至有些自私的生活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利益观念的深入人心,加之受西方“拜金主义”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主导思想的功利意识不断加强,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表现为“到外企去,到上市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大学生就业的选择很多集中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及大城市,并且以能否给予更好的经济待遇作为就业的考虑因素。他们认为只有到经济发达地区,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前途,才能使自己得到优厚的物质待遇。“9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就业价值取向,越来越注重功利性。

2.向往稳定,价值选择非理性。

“90后”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更能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因此在择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人才相对过剩的一面。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状况下,将就业地点锁定在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仍然居高不下。“90后”大学生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的理性思考。

3.突出个体,社会价值观淡化。

对于就业选择,“90后”大学生考虑的主要是这份工作或这个职业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是否有利,自己对工作是否有满足感,而对于父母的意见或建议则往往放在次要位置。自己选择的工作或职业对于家庭有什么意义、父母是否有满足感,他们考虑得较少。对于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或职业,如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和公益性质的职业,他们也是很少主动选择的,除非是没有别的更好选择,他们只好被动选择。至于自己选择的工作或职业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他们更是很少考虑了。但是如果过分突出个人因素,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而忽视社会需要,就会导致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使他们在择业中偏离正确的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用就业理论引导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建构

1.坚持以就业价值理论为指导,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端正大学生就业观。

“以人为本”要求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该认为,这两种利益是对立的,互相冲突的”。

大学生在考虑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的同时,岗位的社会价值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得到实现,个人才会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不仅要激起大学生思考个人的职业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感。

2.坚持以就业理论为指导,结合实践对90后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就业培训。

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90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学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而且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克服个性上的弱点,消除社会对他们的就业歧视。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90后”大学生的就业率:

(1)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专业老师讲解就业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让90后大学生学会怎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职业,如何展示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克服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心理障碍;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模拟招聘的形式,让他们切身感受就业选择的过程。

(2)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才干,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融入群体,克服他们怕交际、怕受挫的缺点,因此要引导“90后”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自身内涵,展示自身特长。

(3)实习实践基地: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都需要学生有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新员工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到实习实践基地去锻炼和学习,既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又可以弥补性格和心理上的不足。

3.坚持以就业理论为指导,引导“90后”大学生正视劳动重要性,勇于创业。

(1)正视劳动,寻找兴趣: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使命不是要求得到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而是一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因此,对“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应该在承认功利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劳动本身的价值,把大学生的关注点从完全的功利追求和导向上转移到对职业本身的兴趣和对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2)勤于劳动,勇于创业:根据观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勤于劳动,勇于创业,“90后”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或与社会力量合作,进行自主创业,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必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树立创业理想,培养创业素质,学习创业知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我国高校及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积极提倡大学生创业,不能误导他们盲目创业、仓促创业,同时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创业中适应、驾驭和改造生存环境,最终取得创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5]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28-34.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高校设置的所有的部门、院系、学术组织的工作目标和使命的关键就是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不同职能,找准服务人才培养的“切入点”,设计载体,开展工作,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高校内联系学生最为密切的组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团的政治属性、第二课堂的活动平台和团结青年的统战平台都是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面对极具变化的就业形势,高校也在不断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探索符合自身学校实际、生源实际的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将大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人才。高校共青团组织围绕这一大局,找准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与校园文化活动、创业类竞赛等项目结合起来,在实训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势

(一)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完备,结构清晰、严密,覆盖面极广,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能够把青年大学生紧紧吸引在团组织周围;共青团组织作为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阵地,通过各项活动与学生接触,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学生的需求,以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共青团组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他们具有较高的威信,自身素质高,能力全面,思维活跃,便于了解学生、组织学生、引导学生,从而做好服务工作。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最亲密的“战友”和最信赖的组织,以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1]。

(二)阵地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在于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教育,成为第一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它担负着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文化体育活动、科学技术训练、公共艺术教育、学生干部培养、社团文化发展等职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载体优势,在活动组织、资源整合、宣传引导方面都能够发挥其特殊的功能[2]。高校共青团组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文化活动、文化体育赛事等活动为载体,综合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以活动促发展,以竞赛代实战,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提供实训平台。同时,高校共青团通过多种载体和各类资源,打造品牌活动项目,发挥其宣传阵地的作用,以活动效果代替传统宣传手段,培育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资源优势。高校共青团是高校里最为活跃的组织,具备各种活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在组织中,众多资源可以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发挥各种资源的合力。共青团组织不仅覆盖着高校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还可以延伸至社会各行各业的各个层面,这为发挥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的作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为实际的资源。通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优秀校友的支持,共青团组织可以为大学生创业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政策倾斜、法律援助、技术指导等,切实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供服务。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路径设计

(一)教育层面。要坚持以教育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创业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通过各种教育载体、教育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有充分的理论认识,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观,从而不断内化为自主的选择,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要以思想引领为先导,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现状,做好自我认识和目标定位。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培训系列课程,将自主创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全体学生,尽管创业基础课程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观念,但是可以从思想认识上提升自主创业的重要性;运用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邀请长期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大学生创业的高校教师或社会成功人士,开展以创业活动为主题的讲座,宣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事例,讲解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要通过大学生村官选拔推荐、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在大学生中宣传服务基层的典型人物,利用优秀人物的影响力感染青年学生。同时,注重运用广播、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各种校园媒体,启发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以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大学生认清形势,合理规划,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勇于自主创业。

(二)活动层面。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大学生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文化活动可以很好地隐藏教育目的,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共青团坚持“活动育人”,开展丰富的素质训练活动,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接触社会的复杂形势,在活动中激发创造能力、提高应变能力,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要以活动为抓手,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训练、就业创业竞赛等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一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文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二是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体,例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新苗人才计划等科研项目,鼓励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强化科研意识,同时邀请各学科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三是以就业创业竞赛活动为核心,将活动与实训结合起来,通过“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创业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竞赛与实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通过竞赛,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并通过竞赛细致了解创业的各个环节,从而真正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四是以创业类社团活动为载体,活跃社团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创新性,将社团打造成学生学以致用的平台,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一)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高等农业院校是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持的重要基地。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并拥有一批了解农村政策、熟悉农村环境、擅长农村管理、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三农”的专家、学者、教授,他们长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惠民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有着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实践经验,组成强大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学科团队。

(二)高等农业院校具有完善的教育教学环境

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管理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室资源丰富,不同类型的大、中、小教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会议厅、礼堂能满足各种规模的培训教学需求;住宿环境、洗浴设施、餐饮质量等后勤保障完备。同时,高等农业院校依托优美校园风光、结合历史传统,打造以“农”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对农村基层干部在培训学习中提升文化素养、传承农耕文明、熏陶人文情怀起到巨大的作用,并能够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质量,提高参训者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归属感。

(三)保证培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项目是以政府主导和政府拨付经费的公共性产品,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目前我国开展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如政府、农业委员会、组织部门等委托党委党校、行政研究院、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部门开展短期培训。和社会培训机构不同,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主要参与者,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项目当作公益性教育培训服务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途径

(一)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战略定位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市场竞争激烈,高等农业院校发挥农业特色明显、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优势,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品牌市场定位,根据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客户群体需求,采取差异化产品服务,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和课程。

(二)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核心价值

高等农业院校在创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过程中,要注重规划和凝练品牌价值,让客户通过教育培训过程和服务保障来认可培训质量,让培训在客户心目中获得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客户需求调查、服务保障、内容设计、师资队伍、授课方式、培训风格、追踪反馈等方面突出特色,打响知名度,让学员和委托单位对高等农业院校培训品牌认可和忠诚。

(三)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传播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的传播要将其知名度、美誉度等品牌形象资产通过有效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传播,将品牌文化、品牌内涵、产品机理等现实的、潜在的、无形的行业资讯传播,形成培训品牌无可替代的价值,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客户忠诚度。

三、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在吉林农业大学中的实践

(一)吉林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现状

吉林农业大学从2008年至今,相继举办了“乡镇骨干公务员培训”“乡镇党委书记培训”“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岗前培训”“千村党支部书记培训”“万名村干部培训”和“吉林省新一轮村干部培训”等中短期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61期,共培训18619名农村基层干部,被批准成为“吉林省基层公务员培训基地”“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和“吉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实践培训基地”。2014年在对参加培训的2000名农村基层干部的满意度调查中,对培训模式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3.05%。同时,学校遵循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政府主导,学校支撑,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高效益、构建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落实农民培训项目,突出“创新、特色、实效”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的实际需要,在提升培训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二)吉林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品牌建设

1.按照需求培训。一是培训前期调研,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需求分析放在首要位置,由专门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二是与培训主导部门建立培训计划协商制度,进而对整个培训做好系统的安排,完善培训效果。

2.探索培训教学新方式。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视频教学与先进典型相结合、研讨教学与延伸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对2014年参加培训的农村基层干部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多项选择调查也表明,农村基层干部更喜欢直观、生动的、有助于帮助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业能力;软件技术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这些关系到毕业生和家长的利益,也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支边、支教”、参军入伍、选拔大学生村官等,这些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每年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还存在很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政策,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毕业生的高水平、高质量就业[1]。

1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很多学者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研究。李刚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即“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者结合的形式。通过创业课堂、创业实践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费黎艳指出创业教育具有层次化,并将创业教育分为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后续支持四个层次。刘华斌系统归纳了高职创业教育模式遵循的六个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心理辅导、社会实践、课程教学、能力提升、组织保证等。刘玉娟指出优秀的创业教育教材和高素质的教师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必备条件,而且优秀的创业教育教材编制不但要学校教师参与,还要吸纳具有鲜活经验的创业成功人士参与。此外,创业教育的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方法。李梅考虑到创业者的能力差别、知识结构变化及品质等不同因素,提出将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践环节和创业能力作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黄志纯等认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由师资队伍、组织领导、学生素质、社会声誉和环境建设五个指标组成,该指标有助于检验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实施效果。马斌认为应依靠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及服务保障机制来保证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并认为有效的高职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应从制度建设、团队建设和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着手[2]。在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毕业后去创业的学生非常少。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可能会有强烈的创业想法,由于家庭、个人、社会影响,毕业后真正自主创业的人却不多。有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3%,世界平均水平是10%。统计显示我国1%的学生进行了创业,国外大学生创业比例高达20%~30%[3]。

2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分析

2.1创业能力水平不高

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水平不高,欠缺把握机会的能力,欠缺组织管理的能力,欠缺创新创造方面的能力。商业敏锐性缺失,对市场的变化、商机不能正确把握;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对企业运作方式、企业注册、企业营销、国家的宏观政策等不了解;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非常欠缺,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尤其不足。

2.2创业能力差异分析

(1)经调研发现性别对创业能力没有影响,女生和男生的整体创业水平没有很大差异,在创业学习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高。(2)根据调研发现专业不同,创业能力存在差异,文科学生比理工科专业学生创业能力高,但是在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专业学生,这个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3)根据调研发现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没有很大影响,来自城市与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大的差异。综上,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应对、机会把握、组织管理、创业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越高,那么创业能力总体水平就会高。

3创业能力不高原因分析

从上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能力不是很高,经分析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3.1大学生自身条件限制

(1)创业知识缺乏。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打下了很扎实的基础,但是创业活动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方面知识以及技术技能缺乏。学生创业激情很高,但在进行创业时遇到一些具体的事情就会一头雾水,比如企业怎么注册、如何经营和管理、企业的商业运作、企业的融资与流通等。除此之外,对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知识不了解。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制约大学生的创业活动。(2)经验的缺失、创业资源匮乏也是大学生的一个弱点。他们生活在单一的社交圈,人脉资源会很欠缺,遇到问题特别是处理社会问题时会很难。(3)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运用传统思维去分析问题,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原则,特别是质疑和批判精神缺失。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常规,改变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现和把握机会。如果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只是简单模仿,那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弱,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主要是大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就业观有偏差,对职业的理解也就存在偏差,很多学生以为就业才算找到了工作,自主创业不是工作。同时,学生不敢也不愿意尝试,对创业活动不关心甚至反对。(4)心理素质不高。大学生平时主要是在校学习,基本没有和社会接触。在进行创业活动时难免会受到种种挫折。有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遇到困难就会放弃,失去信心。

3.2创业教育水平不高

(1)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不科学。高职校依旧没有把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采取传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业综合素质被忽略。部分高职校开展创业教育仅仅面向经济管理专业类的学生,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创业教育理解存不足,开展一些流于形式的创业教育。比如,每周上几节创业教育课,其实创业教育应是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以创业活动带动学生去创业,从而带动就业。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和倡导创业教育,但部分高职院校只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真正重视创业活动的开展,认为学生能写出一份好的创业计划书就达到目的了。其实这样做学生在真正创业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做,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不完整,教材不系统、权威,课程设置、教学目的、考核标准也不明确。创业教育在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受到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放在就业教育中开展,只是作为就业课程的补充,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还有很多高职院校把开办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作为他们的创业教育。没有把创业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割裂,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课程体系也很不完善,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创业精神,更谈不上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3)师资力量缺失。创业教育课程不是简单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活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在职教师传授创业知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很多实践经验,个人都没有创业经历,在进行创业教育授课时很难到位。有些院校聘请了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其实那些都只是企业家个人成功经验的分享。高职院校缺乏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创业活动的导师,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校创业教育的发展[5]。

3.3创业环境的营造不够完善

(1)创业体制和政策环境有差异。近年政府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活动,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比如银行贷款、税收等政策,但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支持体系,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的额度有限。同时,我国大学生创业历史不长,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完善,这些都是不利方面。(2)校外创业实践平台欠缺。创业需要实践,培养创业能力关键是实践。如果大学生没有创业实践,那么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无从提起。目前,很少有高职校能提供创业孵化器,校企合作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几乎没有,企业没有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活动平台,这样高职创业教育还是只能停留在理论。(3)社会没有形成创业氛围。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不很认同,甚至认为只有在校不认真学习,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会选择创业。这种社会的轻视、不尊重,也严重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4)没有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没有构建整套政策法规,创业氛围缺失,家庭支持缺失,很多父母反对创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父母都希望孩子毕业能拿铁饭碗,父母对创业活动不支持甚至是反对。大部分家庭在经济方面不扶持,在精神层面也不给予关心与认同,这样就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4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无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要有针对性地扶持,对暂时还没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和社区设立创业指导站、创业咨询点、创业体验中心等机构促使大学生关注创业、了解创业,唤醒他们对创业活动的热情,激发创业意识。高职院校有很多社团,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社团中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政府也要引导企业配合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大学生也要培养创业兴趣,树立创业意识。社会也要营造支持创业的氛围。

4.2有创业意向无创业行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给予资金扶持、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等层面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实现校企联动,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积极配合学校接受创业教育,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创业能力。社会要形成鼓励尝试的舆论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3有创业行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政府要优化创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条件。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任务和目标,为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政府应加强联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大学生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结成对子,实行帮扶。大学生自身应正确定位,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社会各界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