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创新的概念

农业创新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无机化学;创新;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3-04-117-03

作者简介:柯飞(1985-),男,安徽庐江人,博士,讲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无机化学是一门内容既丰富又抽象的课程,其不仅是化学专业学生的4大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之首,也是高等农业院校一些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甚至是必修的入门课程之一[1-2]。该课程内容体系庞杂,理论性较强,尤其该课程面临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因此,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思维模式的培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对于农业院校的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大部分的传授者只重视课本上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点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的介绍,忽视了对学生绿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上课没有积极主动的心态,缺少朝气蓬勃的求知欲望,进而造成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下,没有绿色创新的概念,更没有保护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3]。

化合物的绿色合成以及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是无机化学发展必然趋势,同时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形成了众多的新兴特色研究领域,所以无机化学是一门活跃有趣的特色学科。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如何在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注入绿色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了初步探讨。

1绿色创新思维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其颁布的《PollutionPreventionActof1990》法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化学概念[4]。这一概念的提出,迅速得到了国际各国的支持。英国皇家化学会在1999年创办了国际第一个绿色化学综合期刊《GreenChemistry》,随后,该杂志在国际影响力逐年增加,2015年其影响因子已达到了8.02。由此可见,绿色化学理念深受科学工作者们的推崇。所谓绿色化学就是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清洁的能源和使用环境友好的试剂和溶剂,最大程度的利用原材料,尽可能的避免污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飞快推进,当今教育理念仅仅有绿色化学还不够,还得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绿色创新思维理念,这样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才具有优势。

2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创新理念的重要性

化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人造世界,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这个美丽世界。甚至一些非化学专业的人们,一听到化学这个词,就联想到危险、污染、有毒等等。因此,如果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改变人们对化学的认识,这就需要发展绿色创新化学理念。目前,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新的化合物也不断的被发现和合成出来。与此同时,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越来越重,而这些发展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化学关联,化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所以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雾霾、酸雨等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生活工业废水等污染,农药残留、固体废弃物等土壤污染等[5-6]。

因此,发展绿色创新思想,推广绿色创新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是创造物质文明主力军,所以教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学生们传授绿色创新方面的知识,然后通过大学生群体去影响周围的人群,逐渐使大家都能有这个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无机化学是新生入学第一门开设的大学化学课程,这是他们对大学化学认识的开始,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活习惯养成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大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重要教学阵地,认真挖掘无机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最新研究报道成果的联系,向学生们传授最新的绿色创新知识,培养学生们绿色创新意识,进而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绿色创新思维,以适应当前国际科技的高速发展非常重要。

3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创新理念融入的策略

目前,国内部分综合高校化学专业已经开设了绿色化学这门新兴课程,但仍然处于开始阶段,对绿色创新思想的传授相对较少,而对于农业院校来说,绿色创新研究的就更少。农业院校无机化学由过去56学时调到现在为48学时,这就要根据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无机化学授课内容进行调整,那么在这有限的课时中,如何将绿色创新理念融入到课堂之中就格外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绿色创新教育:

3.1加强师生的绿色创新理念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必须把绿色创新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绿色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对传统的无机化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该培养理念不仅能为社会培养出高层次专业素质人才,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们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传授者自己要有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将绿色创新思想渗透到课堂之中。化学教育者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框架,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的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将课本上知识点与最新的相关绿色创新研究结合起来,课堂上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方式给学生们呈现,让学生们在大学一年级就养成好习惯,让绿色创新理念真正的树立在他们的脑海中,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未来化学工作者奠定基础。

3.2无机化学理论课中绿色创新理念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们的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紧跟国内外最新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将最新的绿色创新思想进行渗透,并修正与该思想不相符的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们重新设计新的路线、工艺等,使整个合成绿色化,能源绿色化,避免传统的反应方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机化学理论课中很多基础知识都与创新的绿色化学有关。例如,

(1)在化学动力学基础章节中,除了介绍动力学常数的定义外,还可以介绍目前国际研究最热的新型多孔材料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染料、苯、农药等)的吸附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而计算其吸附动力学常数,这样学生既了解动力学常数概念又清楚的知道怎么通过实验得到这个动力学常数;

(2)在介绍化学热力学部分的时候,除了介绍熵、焓、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外,还可以介绍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吸附剂在该条件下的熵、焓、吉布斯自由能是怎么得到的,加深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自发进行方向的关系,进而知道怎么学以致用。为了方便吸附剂的回收循环使用,还可以介绍新型磁性多孔材料,既可以达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又可以通过简单的外界磁场,方便的将吸附剂从水体中分离出来,达到循环使用效果;

(3)介绍碳族元素的时候,除了介绍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之外,还可以介绍目前利用CO2制甲烷等最新研究成果;

(4)在介绍硫化合物的时候,介绍硫化镉等等量子点光催化剂,可以利用该光催化剂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太阳光条件下进行光催化反应。此外,教师还要根据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课堂教学中将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与农业院校的茶与食品科学、环境与能源、生物工程以及农药等优势学科结合起来,达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例如,无机化学教学中可以补充最新的制氢和储氢材料、可见光催化材料、高催化性能或吸附性能的多孔材料、农药降解材料、重金属去除材料等等。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与这些最新的绿色创新研究有机地串联起来,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学生们知道农业科技人员的研究动态,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们的绿色创新意识。

3.3无机化学实验课绿色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课是运用理论知识和验证理论知识的渠道,也是最容易产生污染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实现实验课的绿色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素养打下基础。

(1)加强安全教育,树立绿色创新理念。无机化学实验课是大学一年级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程,学生没有自己动手实验的经验。因此,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第一节实验课,授课老师讲解实验内容之前应该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绿色创新理念,给学生们讲解《化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培训合格的同学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后续的实验操作。同时在实验室醒目位置张贴安全标志,强化学生们安全意识、绿色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优化实验内容,提高绿色创新程度。使用无毒无污染的绿色原料和溶剂代替传统的有害试剂。尽量使用蒸馏水、乙醇等绿色无毒试剂,避免使用氯仿、苯胺等毒性较大试剂。合成条件避免时间长、高温高压等条件,可以采用快速的超声或微波辅助合成新方法,节约时间,增加转化率、减少污染,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创新。另外可以开设一些学生自主性比较大的实验,开展一些利用可见光为能源的催化或降解实验,让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原料、条件、方法等,充分开发学生们创新能力。

(3)重视实验室废弃物的回收,开发循环实验。实验室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课都存在这种普遍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就直接将反应后的试剂和药品直接倒入水池中,甚至包括一些毒性较大的试剂。这不仅危害自己也会危害到他人,增加后续无害化处理的负担。实验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将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严禁乱扔乱倒,这样像乙醇这类常用溶剂我们就可以回收起来,进行重新集中蒸馏制得干净的无水乙醇,从而可以循环使用。教师可以把实验的后处理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督促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为自己、为社会负责。

4结语

无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们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具有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世界的能力。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本人自己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以往无机化学课堂上沉闷的现象,大家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年终评教获得优秀。当然,结合最新的研究热点,宣传绿色创新理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项工作现在还是处于起点阶段,每位化学教师都要不断的探索,提升绿色创新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化学科技者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欢,王伟,杨定明,等.从大学生能力培养视角谈无机元素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15,43(21):203-205.

[2]杨昱,徐雅琴,杨玉玲,等.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89-90.

[3]周红波,朱国兴,沈小平,等.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8(8):68.

[4]茹晶晶.基于绿色化学习惯养成的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5,4(43):227-240.

[5]瞿云龙,梁学正.绿色化学对环境与生活的影响[J].化工时刊,2015,29(7):46-49.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形态,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为了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文章对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释,为文章探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

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期,出现的欧洲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从目前都市农业的基本框架结构来看,都市农业主要包括“观光休闲型”、“产品消费型”等多种消费功能,基本形成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农业已经转变的传统的使用功能,都市农业逐渐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结构与发展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

二、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

都市农业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城镇生活时间久了,心情会格外烦躁,人们通过体验农业生活,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缓解人们的情操,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都市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开展活动,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关注其消费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以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重要的契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经济发展中,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没有那种农业可以超脱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要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可以在城市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绿色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新

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都市农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促进都市农业的技术改革,从而不断推动农业技术的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与传统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应当通过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和改革都市农业的种植结构,以消费者为导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中,从而全面提高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

三、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依据。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城市居民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市场结构形式,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以观光为主体的农业园建设时,我们需要根据季节等因素的变化,适当采取大棚种植的办法,丰富农产品种类,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观光、休闲的地方。如果都市农业以补给城市粮食需要为主体,则可以依据地理位置的优势,种植蔬菜,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带动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各类农业补贴,支持农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鼓励都市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生态园。在建立可持续发展型都市农业园时,我们需要根据城市土地的发展,建立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逐步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主体,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从而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三)增加都市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产品推动的重要渠道是增加产品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因此,在都市农业建设中,我们可以强化市场营销模式,加强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通过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都市农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在都市农产品生产时,我们应当提前制定好营销渠道,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种植,对农产品有个固定的生产销售渠道,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结语:

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在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都市农业既可以为城市人们观光、休闲提供去处,又可以为城市提供粮食补给,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都市农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俞菊生,吴轶韵.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4).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现代化;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07-04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U Gui-hong1,FU Xin-hong2

(1.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101, Jilin,China;

2. 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 Sichuan,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1985~2007),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People's better living standard and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urn, boost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guarantee the benign cyc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technology progress orientat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oad,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ement mechanism of new technology extens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granger causality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概念,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应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和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研发投入的保障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本文运用实证方法来验证这种关系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学者已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研究。董晓亮等[1]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黄钢等[2]指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实施农业科技价值链创新管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姜鑫[3]对速水-拉坦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应该以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为侧重点,通过农业技术变革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宋磊等[4]对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明显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存在着动态均衡关系;宋燕平等[5]利用实证分析了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指出农民受教育程度与产出效益成正比,农民的素质与农业技术的扩散关系密切,我国农民素质低制约了农业技术创新;李录堂等[6]探讨了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郑林[7]从现代化的视角提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元结构理论,并用它分析近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之间的关系。翟虎渠[8]提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重点应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根本转变。鉴于农业技术创新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2研究假说与理论模型

2.1研究假说

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并非两个完全独立的体系,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过程。下面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农业技术创新程度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假定农业技术创新程度越高,范围越广,越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假说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程度。假定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

2.2理论模型

本文将用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5个指标来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本文的基本模型设定如下:Y=F(X)。其中Y为农业现代化指标,X为农业科技创新指标。

3实证研究

3.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研究采用1985~2007年全国总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如无特别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1986~2008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及1985~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考虑到数据的均衡性,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均为产出指标。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并未对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IPC大类的分类统计表中的A01类(农林牧渔)的国内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指标(ZL)作为农业技术创新指标。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概念,如果用单一指标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有违科学性原则,本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层面,选取人均粮食产量(LS)、人均肉蛋奶产量(XQ)、农村人均纯收入(CSR)、森林覆盖率(FGL)和自然灾害成灾率(CZL)5个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其中生产层面通过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肉蛋奶产量两个指标反映;生活层面通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反映;而生态层面通过森林覆盖率和自然灾害成灾率指标反映。

人均粮食产量(LS):是指全国总人口平均占有的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粟及薯类和豆类的产量。人均粮食产量能更真实地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人均肉蛋奶产量(XQ):是指富裕的生活离不开肉蛋奶的消费,因此该指标也反映农业生产的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CSR):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获得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为消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将农村居民纯收入按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指数,用P表示。具体如表1所示。

森林覆盖率(FGL):森林覆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又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灾害成灾率(CZL):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来表示。若该指标是负向指标,则指标值越高,说明生态环境越差,越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3.2单位根检验

为了消除趋势影响,将所有指标取对数,分别表示为LNZL、LNLS、LNXQ、LNSR、LNFGL和LNCZL[9,10]。从图1趋势来看,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LNLS、LNXQ、LNSR、LNCZL、LNFGL与农业技术创新指标LNZL之间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平稳趋势,需要用单位根检验法来确定它们的平稳性。

本文采用Dickey-Fuller的ADF检验方法,对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及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虽然时间序列变量LNZL、LNLS、LNXQ、LNSR、LNFGL、LNCZL是非平稳的,但其差分变量DLNZL(1)、DLNLS(2)、DLNXQ(2)、DLNSR(2)、DLNFGL(2)和DLNCZL(2)是平稳序列。

3.3协整检验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1985~2007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各指标和农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5组数据的第一行均显示似然比统计量大于5%的临界值,表明第一种假设不成立,即存在协整关系。从第二行可以看出,似然比统计量均小于5%的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成立,即有一个协整关系。

3.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该研究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创新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表4表明,LNZL是LNCZL和LNLS的格兰杰原因;LNFGL和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而LNXQ与LNZL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因果关系。

实证结果分析:①由于自然灾害成灾率是个负向指标,LNZL是LNC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或者说较高的自然灾害成灾率是由于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所致。另一方面,LNZL是LNLS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改良种质资源、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等途径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LNSR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可以鼓励其购买优质良种和获得先进的种植技术,而LNFGL是LNZL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扩散。③LNXQ与LNZL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4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态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可以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生活和生态两个方面表现。第三,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

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措施:第一,加大研发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力度,开发适合中国特色发展阶段的实用技术,尽快把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第二,发展低碳经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建立农业新技术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应用新技术的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者之间共同利益的纽带,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董晓亮,周玉芝,王英宾.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6):73-74.

[2] 黄钢,李颖,王玲,等.科技价值链创新是提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关键路径[J].农业科技管理,2007(12):1-4,26.

[3] 姜鑫.农业技术创新的速水-拉坦模型及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实证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08-3411.

[4] 宋磊,王青,薛继亮.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均衡分析[J].商业时代,2009(10):12,19.

[5] 宋燕平,栾敬东.农民素质与农业技术创新关系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4):52-53.

[6] 李录堂,薛继亮.我国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5-19.

[7] 郑林.现代化与三元结构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需求初探[J].中国农史,2004(3):37-45.

[8] 翟虎渠.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4篇

1.1知识经济的概念

知识经济的概念在1996年被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提出,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被简称为“知识经济”;更全面的说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被看作是一种比工业经济形态更高的经济。同时在其年度报告中指出,该组织29个主要成员国中,国民生产总值的50%是通过知识经济实现的。[1]但是,知识经济被确立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才是不久的事,它是以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兴起为主要标志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盖茨的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在计算机中广泛应用,其所创造的财富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完全可以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相匹敌。这表明,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已是生产要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知识经济也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1.2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界定

由于学术界对文献、信息、信息资源、文献资源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等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仍有争议,而这些概念则是形成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概念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遍使用,图书馆建设也经历了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如今的信息资源建设;已经表明在形式与内容上原有的文献资源,实际上已成为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概念不只是一种载体形式,而更能体现文献的信息内容。学术界认为:“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资源的抽象化,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技术资源的信息化,包括气候和天气信息、土壤信息、水分信息、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等自然方面的内容”[2]。所以,农业信息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信息支持,为农业精确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使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这一提法,并将其定义为:可以用于服务农业教学、科研、农业生产和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过人类社会积累和加工处理的有用并具有潜在可开发性的一切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信息源也越发突显。大量实践表明,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对其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将对提高科研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知识

经济时代的现实要求相对于其他机构图书馆,农业类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较为丰富,是收藏和传递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不仅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信息,也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成提供了保障。所以,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要求。

2.1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教学模式也有重大的转变,教材内容已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而是需要广泛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材只是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参考书,他们仍需要借助大量的图书、期刊和网络等信息资源进行辅教学;另外,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拓宽其知识面,高校教师会选择给学生推荐相应的参考书、数据库、网站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可供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实现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思路,掌握了新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图书馆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佳选择;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培养目标的制定、学科建设以及课程设置时,仍需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已是高校制定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但事实表明,师生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往往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图书馆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管理,以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

2.2有助于推动农业科研进程

文献查新不仅是科研人员掌握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的重要途径,也是其研究新课题的首要工作。而就目前国内现状来看,农业科学查新仍是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重点项目,过去的科技查新工作主要依靠馆藏的纸质版文献,虽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时效性较差,致使科研人员不能及时而迅速的了解到农业科学领域的最新动向。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则可以给科研人员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以方便其进行网上搜索,检索所需的最新文献信息资源,并能清楚地知晓国内外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动态。当然,高校图书馆要想最大限度的为科研人员提供到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减少科研人员在信息查询中的盲目性,还必须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与研究。所以,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农业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而作为拥有丰富馆藏农业文献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只有将馆内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不断开发与激活,才能帮助科研人员掌握科技情报信息,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从事科学研究。这就是说,只有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利用,才能最终促使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农业科研进程。

2.3有助于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5篇

在中国,过去把产业分成三个板块:农业、工业、服务业。过去15年里,很多资金和资源都投入到了服务业。从2012起,互联网来到了农业和工业。我认为,互联网+制造=工业4.0。工业4.0是包含在“互联网+”里面的一个模块,现在互联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产业互联网。

很多人问,这轮产业变革是不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主流制造业国家,如美国、德国、中国都认为,这是一次由科技革命推动的新的工业革命。美国在2012年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中国在今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美国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业务洞察、模式创新等方面十分有优势;德国在机械制造业有非常强大的基础和素养;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虽然这三个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战略,但最终指向却是一致的,都是智能制造。

工业4.0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其中包含“1438”架构。一个网络是信息物理网络系统,即CPS;四大主题是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智能服务;三个集成是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八项计划是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4.0的两大目标是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因为当不相干的设备和设备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设备之间、物和物之间产生连接的时候,必然就会产生一个系统连接到另一个系统,小系统会组成大系统,大系统会组成更大的系统。智能制造再具体一点,就到了智能工厂,就成为了机器之间的并存连接与集成。

工业4.0有五大特点,分别是互联、数据、集成、创新、转型。这些特点可以将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连接在一起。全球现在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连接”。当传感器可以进行互连的时候,必然会形成数据,所以数据非常重要。通过对数据的清晰挖掘和分析再造,可以产生新的商业价值。工业4.0的集成特点可理解为企业间的横向集成和企业内部的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链创造,通过价值链上不同的企业资源的整合,实现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使用维护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

谈到创新,美国的创新重点在高新科技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德国的创新重点在严谨治学体系,面向全球的高端市场;中国的创新重点在商业模式,借助庞大的市场和颠覆式打法逆向全球化。工业4.0是转型,中国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6篇

舒尔茨对原始技术与现代技术异质性的论述表明他已敏锐地觉察到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进化中的断裂。随着技术的进化,经历了从原始技术范式到现代技术范式的转换,按照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可以列出3种不同的技术范式:原始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末端治理技术范式、线性经济技术范式)和循环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其显著特征,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视生态阈值为客观存在,认为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的形成依据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建立在生态学、系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它以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生成本源,以生态伦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耦合为支撑体系,以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及中华传统生态文明为文化渊源,形成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基本框架。

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结构分析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是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的耦合体,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主体框架。基于循环经济的目标诉求,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其生命力主要在于把人的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使其提倡的生态维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道德原则对人类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够把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经济思想变成现实。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分析,生态伦理学为现代技术提供了“生态观”的价值导向,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固而持久的道德关系;而现代技术则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载体”,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工具,二者交融互动,既推动生态伦理学的不断升华,也促进现代技术的理性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而长久的经济社会关系。循环农业作为一种体现生态环境价值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将人类技术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维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的生态伦理学,与倡导提高经济效率的现代科学技术,就成为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臻于完善的耦合体,成为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支撑和本源,共同支撑循环农业理念和循环农业实践的深化。

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特征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生态伦理观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决定要素,树立了技术范式的“生态哲学”或“生态学世界观”。

2.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价值观认知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认知基于科学生态伦理观。它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摒弃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技术价值观指导下,技术创新的实践过程由技术效益化向技术生态化转换,倡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

2.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特征属性

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实践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使技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生产率最高。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因此其技术支撑重点体现在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几个方面。

2.2.3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

从生态学角度看,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构成已经突破一般性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定义,把范围从“人-技术”关系扩大到了“人-技术-自然(环境与资源)”系统。在微观层次,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的组成;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技术使用者,包括农户、农业企业等)以及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技术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的耦合方式。在宏观层次上,主要指循环农业的组织方式及其运行模式,包括: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农业模式。

3循环农业发展与技术范式升级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技术范式的变革。现代农业发展所依托的传统工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逆生态性,使之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却导致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而且,这些问题在旧的技术范式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将最终依赖于技术范式升级。需要探讨的是,从现代农业技术范式到循环农业技术范式,虽然是一次全新的技术范式选择,但这种变换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经纬,而且也仍然离不开现代工业化技术基础原理的支撑。尚未发生由于技术“硬核”变革导致的技术认知和共同体的嬗变。也就是说,还不足以引发一次技术范式的“革命”。

3.1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理性回归”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要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调谐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模式。剔除其包含的信仰成分,不难发现这与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具有一致的思维原则和价值观。虽然循环经济符合天人调谐的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经验积累,靠直观的或表观的观察形成一套技术思想体系。传统农业技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完善,而且长时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一方面维持了传统农业的繁荣和传承,使中国传统农业和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技术革命和创新,使得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引进和结合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对农业传统技术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提升,是实现现代循环农业的外部动力。可以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生态理念延伸基础之上对现实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既不是对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回归”,也不是现代农业技术范式的“革命”。

3.2现代技术范式的“技术硬核”尚未突破

拉卡托斯(Lakatos)认为,一个技术范式体系的建构是在技术硬核和外层保护带基础之上的。其演进也有2种类型:一种是技术硬核的变革,称之为技术范式革命;另一种是技术硬核不变,只是外层保护带技术进行了完善和提升,从而改善了技术范式的支配效果。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遵循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并据此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遵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最终使技术系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鉴于从技术形成与发展的本质特性来看,各种现代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依然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主要部分,变化只是发生在技术间的组合方式与应用方法,属于完善和提升阶段,因此,尚不能够把这种技术范式的演进称为技术范式的“革命”。综上,从概念的内涵看,“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相当宽泛,不利于对现象的精确表达;而“创新”虽然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却又包含了明显的“破坏性”成分,必然会有人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同时为了避免与“技术创新”混淆,笔者认为把这种技术范式的转换称为“技术范式升级”更为恰当。

4结论

发展循环经济绝不能陷入对技术本身的盲目“崇拜”,而要透过技术表象看到决定技术效应的、最根本的、观念层次的价值和标准。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首先要求观念层次的变革,从注重技术的社会价值转到兼顾技术的生态价值,从注重技术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到兼顾技术的未来价值。而只有建立起新的生态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才能实现技术效益化向技术生态化的转换。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认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范式升级研究模式,可以看出,现代农业的“弊端”是技术范式的落后,现代农业发展所依托的传统工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逆生态性导致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这些问题在旧的技术范式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技术范式升级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循环农业技术范式强调在生态阈值的范围内,从原来的仅对人力生产率的重视转向提高资源生产率。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创新 能力 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根本。

1 创新和创新思维

1.1 创新

(1)创新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创新”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是一种用充满想象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的本质目的: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

创新的主体:人。

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的关键:就是改变。

创新的结果:两种:其一物质的。其二非物资的。

(2)创新与创造的区别:

创造:就是人产生新的精神或物资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强调的是新颖性和价值性,着重指首创,是一个具体结果。

创新:是创造的过程和目的性的结果。

1.2 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实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2)创新思维的重要性:1)创新思维是企业竞争的法宝;2)创新思维对我们每项工作都有作用

(3)常见的思维障碍:1)思维定势(从众思维、权威型思维);2)思维惯性(习惯性思维、刻板型思维)

(4)突破思维障碍:第一,顺向思维。第二,改变思考的顺序(逆向思维)。第三,转化思维方式:1)相互联系的事物相互转化;2)直接思维转化间接思维。

1.3 创造力

(1)概念: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这种能力叫创造力。

(2)如何充分发挥创造力?①要充满好奇心②无知者无罪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2 创新能力

2.1 创新能力含义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创造性的变革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即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中,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本领和技能。

2.2 创新能力的特征与作用

第一:特征:(1)综合独特性;(2)结构优化性。

第二:作用:(1)教人学习创新思维;(2)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3)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2.3 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原理

(1)遗传因素;(2)环境;(3)实践;(4)创新思维。

2.4 创新能力的构成

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整合多种能力。

3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3.1 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界定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以创造性劳动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包括: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作用和生产人员等各类专业专有技术人员。

3.2 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农业创新的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市场经济 体系构建原则 创新运作机制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181-02

前言

农业是我国农村赖以生存之本,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全面提高要依靠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农业技术体制已无法满足先进农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现代机械一体化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对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阐述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从而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合理化建议,希望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生态平衡。

一、阐述农业技术推广概念及特征

所谓的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使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它以利于农业发展为基本前提,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因地制宜,通过试验、科研和劳动者有机结合,从而对农业的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加工及贮运、农田机械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指导和经济后盾,而且它的推广体系受到国家经济组织的扶持,它在我国现有新农村改造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它的实施和推广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有效的提高了农民收入,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分析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构建原则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经济合作性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改造后,广大土地和房屋构建由传统的分散型变成了集约、高容积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类的饲养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科研项目与技术指导的脱节问题,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出现问题及时咨询,进一步将技术推广服务落实到实处。其次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推广深入人心,使得农业经济逐渐与市场接轨,适应了新型生产组织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初期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不同,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具有局域性和针对性,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有效的实现技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自动化,农业技术得到及时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推广制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航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要以人为本,以先进的市场经济为导航,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推广模式构成,它具有以偏概全和实施不彻底性,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纵观市场发展规律,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就奠定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实现了人人平等,勤劳致富的局面。综上所述,在这三者的推动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三、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和服务对象后,我们逐渐找到了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运行关系(如图1),从而明确了农业市场方向和创新供给内容。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者的需要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体系模式;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技术推广落实到实处,杜绝咨询服务和先进技术的脱节;再次将政府的直接推广向国家宏观调控倾斜,以市场经济为导航,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最后加强农民知识化,从而促进生产高效化,带动经济的社会化,使得农机技术推广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企业经济的增长。

四、结束语

分析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农业生产模式;阐述现行农业技术及构建原则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团体;研究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为了创新体系模式,从而找到一条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全面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同时,我们要注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与生态化建设相结合的创新运作机制,它将更好的引导我们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全面经济的增长,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

参考文献

[1]于水,安开根.试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