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水资源的短缺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十二五”规划强调,集中支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效节水灌溉投入,力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益,到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6亿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然而,传统研究对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理论和实践均缺乏明确的认知,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实证方法考察了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说

农业灌溉用水,是指农业生产中用于灌溉的水资源;受气候、土壤、耕作方法、灌溉技术以及渠系利用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灌溉用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农业灌溉用水量受到不同地区水源条件、作物品种、耕植面积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比例高达91%,占总用水比例55.7%,可见农业灌溉用水是是我国农业用水的主要方式。

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仍较为低下,连少伟、吕旺等指出,在当前农业灌溉中,严重缺水与灌溉水效率低下现象并存。王晓娟、李周证实了提高渠水使用的比例、提高水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基于以往研究,本文提出两点假设:①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较低,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②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受农户用水偏好、水价、水利设施健全程度、农业灌溉方式等因素影响。

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对江苏省盐城市青墩镇和建湖县农户的抽样调查,使用因子分析和Tobit模型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共发放问卷350分,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率88.87%。就年龄而言,51-60岁的农户比例最高,占40.19%;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户比例最高,占78.78%;就种植面积而言,户均6亩以下的农户比例最高,占74.59%。

首先,使用SPSS20.0对用水成本、花费成本、机械费用和种子成本四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综合得分)的系数计算出因子得分的加权综合得分并作为Tobit模型的应变量,其经济学含义为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然后,将种植面积(Are)、农户年龄(Age)、文化程度(Edu)、农业收入(Inc)、用水价格(Pri)、劳动人数(Lab)、节水设施(Ins)、农技培训(Tra)和灌溉水源(Sou)作为自变量代入Tobit模型。

如上表所示,除农户年龄与灌溉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外,其余变量均与灌溉用水效率呈正相关;其中种植面积、农业收入、农机培训和灌溉水源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用水价格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农户年龄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文化程度、劳动人数和节水设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①灌溉效率具有规模效应;②年轻的农户更加重视灌溉用水效率;③水价对灌溉效率具有激励作用;④农机培训对灌溉效率具有普及意义;⑤井灌更具有灌溉效率;⑥现有节水设施对灌溉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农户节水意识,发展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倡导农户从事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度。目前,我国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用水协会的法人地位等问题仍没能很好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用水组织的发展壮大。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规范用水户参与管理,切实解决用水户参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革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如此,农业规模化生产对灌溉效率的影响应当受到充分重视,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

2.改革农业水价,建立有效的水价机制,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灵活便捷的灌溉供水系统,组织专人宣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一,应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市场定价机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可制定灌溉水的累进计价制度;其二,应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创新小农水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建管机制;其三,研发、引进、消化农业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并组织专人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效节水;灌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8-0135-02

1 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节水意识

农民缺少节水意识,对节水灌溉缺少积极性。目前,由于我国农用水价偏低,因此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自行采用引渠灌溉、沟灌及串灌等灌溉方式时,付出的只是劳动力,在成本投入上面无需过多的考虑水的因素,从而导致农民对于节水灌溉缺少积极性。

1.2 认识误区――对节水灌溉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

认为搞好渠道防渗、搞了喷滴灌,搞了管道输水,就是节水灌溉。这种认识较为片面。节水灌溉是建设以农业高效用水体系为目标的全面节水体系,包括了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喷滴灌及各种地面灌溉先进技术,同时还包括了农艺节水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也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实现资源节水。全面、正确理解节水灌溉的涵义,对发展节水灌溉至关重要。

1.3 人员经费不足

试验区每年灌溉设备设施维修、养护和定期更换等开支大,而试验区所在县(区)未明确这些经费来源,也未落实试验观测人员,导致试验观测未达到预期要求。

1.4 节水灌溉投资失衡,适合大田作物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偏少

目前我国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大体上可分为渠道防渗技术和喷滴灌技术。多年来,各级政府在农田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工程中比较重视排灌渠道建设,在喷滴灌节水技术方面重视不足,而真正实现高效用水的喷滴灌技术的推广甚少。除了现有体制、水价、管理等因素外,现有技术与实际需求脱节,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节水灌溉不能仅仅盯着高附加值的花卉和蔬菜,大田作物和山地果园也应该纳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范畴,否则,农业节水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

2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2.1 高度重视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

开发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先进实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做好小麦、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滴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要重视灌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提高灌溉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千方百计降低节水灌溉设施设备的成本,并尽可能使设施设备操作简便化。

2.2 要认真研究制定鼓励发展节水灌溉的政策、法规,制定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规划

要认真总结国内外节水灌溉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适合我市的节水灌溉的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调整农业节水灌溉投资方向,加大喷滴灌节水技术推广。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以奖代补,贴息扶持等形式,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发挥节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实用成果转化平台,加快节水灌溉实用技术成果的集成、转化和应用;并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出质优价廉的节水材料。

2.3 确保试验观测到位

这项试验研究工作需要连续3年的观测和试验才能完成。由于试验研究的历时长、内容丰富、技术要求高,各试验站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各方面的技术力量,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年度观测试验任务。各县(区)水利局要将试验观测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通过各级财政部门预算落实好试验人员经费,稳定试验观测队伍,保证工作的连续性。项目承担单位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试验人员专业素质,确保研究成果真实有效。各示范区、试验区所在县(区)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确定的专业研究人员要认真负责,协助项目承担单位做好资料收集与分析、进行灌溉试验观测采集数据、记录及总结当地群众用水经验、做好收割前农艺调查与测定工作,并如实记录和上报,坚决杜绝不做观测随意填报数据的行为,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2.4 建立与高效节水灌溉相适应的制度

不仅要做到技术节水,还要做到管理节水、制度节水。做好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下土地流转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管理制度建设示范,探索水权交易,鼓励和调动农民群众节水的积极性。要重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对高效节水灌溉从投入、管理到维修养护长效机制建设的系统制度建设,为高效节水灌溉长期发挥效益提供制度保障。

高度重视灌溉试验工作。要加强灌溉试验站的建设,强化灌溉基础研究,掌握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依托灌区信息化,实现由人工控制灌溉向根据作物需水进行精确灌溉的转变,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高效节水灌溉。

2.5 要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新体制,试行管护分开新机制。以实施产权制度和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健全、完善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小型农田水利、机电排灌基础设施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实行管理和养护分开,充分调动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投入、经营和管理、养护新的营运机制。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机电排灌设施建设、大修理、养护的特点,探索不同运行管理机制,依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由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所有者(国家、集体或个人)出资,通过招投标等形式自主选择养护单位对工程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把基层排灌站组建为农水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水利排灌系统的富余人才,从原来的事业编制中剥离出来,受管理委员会委托负责工程日常养护。使水务产业由无利可图向有利可图的良性发展转移,用经济手段促节水效率提高。

3 结论

高效节水技术所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在灌区推广普及,在政府的扶持、调控和引导下,除了设计单位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灌溉制度,施工单位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外,还需抓好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施工、管理、维修、服务网络,进行节水设备产品检测认证工作,大力宣传高效节水灌溉的优越性,调动广大农村农民的参与主动性,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们节水认识,加强农民主动投资,从而推动高效节水技术广泛应用,为灌区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3篇

1 工程概况

1.1 渠首工程 双山灌区以二龙山水库(大一型)为主要水源,由水库下游东辽河干流上的拦河坝(高2.2m、长80m)、冲沙闸(5×2.0×2.0m)及进水闸(3×2.0×2.0m)组成。设计引水能力10.0m3/s。

1.2 渠系及其骨干建筑物工程 灌区现有引水总干渠1条,长21km,干渠3条,长96km,支渠49条,长212km。现有各类渠系建筑物94座,排水干渠3条,长76 km。

2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 是实现节水灌溉的重要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水大户,灌区又是农业用水中的大户,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北方灌区渠道防渗工程及技术滞后,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的普遍情况,随着经济的 发展 和城市的扩张, 工业 与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农业着手,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才能保护和利用好现有水资源,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才能实现节水灌溉。

2.2 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大中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我国人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粮食需求逐年增加。大力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注重发挥工程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 现代 化的重要手段。

2.3 是改良土壤、保护水环境的需要 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实现节水灌溉,防止渗漏和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减少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过量引水,提供更多的生态用水,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4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对大中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同时改革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促进灌区的良性运行,是21世纪实现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发展我国 农村 经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国家提出关于“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的重要指示,决定对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与技术改造,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灌区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3.1 引水渠系存在的问题 现有引水渠系工程存在淤积、冲刷、脱坡、渗漏等问题。渠道变形、淤积、风淤严重,渠底呈蛇曲状,严重处出现渠中砂洲,需要年年清淤;有的渠段坡水直接汇入渠道。

3.2 排水渠系存在的问题 排水干沟由于坡度较陡产生冲刷变形,因缺少控制性工程,致使运行条件改变,涝区工程修建后排水流量汇入加大了排水干沟过水流量,造成上游拉深、下游摆动、沟道不稳定、冲刷两岸土地。排水支沟普遍存在上游淤积,下游靠近干沟处拉深,上淤下冲,田间排水沟过浅,排水不畅。

3.3 建筑物工程存在的问题 灌区规划需要布置各类引水建筑物94座、现有工程完好率仅有40%。大部分工程建成时间久远,已经超过使用年限,年久失修,带病运行。

3.4 管理手段落后 缺少配套量、配水设施,做不到精确量测水及按方收费。建议国家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量测水自动化及灌区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 发展 渠道防渗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解决灌溉水跑、冒、滴、漏现象。

4 灌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4.1 水费计收不合理

一是长期以来,灌区的水费实际上是年终将灌区总用水量,平均分摊到灌溉面积上,按亩计收,用水户用水多少都是一个价,导致用水户节水意识差,用水浪费严重。二是水价严重偏低。梨树灌区水价受行政干预较大,长期价格较低,只有0.056元/m3。过低的水价水平不利于节约用水,再加上用水户节水意识及灌区工程建设及管理原因,水浪费严重,所收水费难以维持管理单位的正常运行。三是水费收取困难。

4.2 建议措施

4.2.1 加快水价改革。 一是大力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二是推广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步制”水价;三是因地制宜实行丰枯季节水价或季节浮动水价;四是推行“终端水价”制,取消中间环节,直接收费到户;五是通过推广用水户参与、推行田间工程承包等管理体制改革,减少中间加价和不合理收费;六是通过严格定员、定岗、定编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约束和降低供水成本。

4.2.2 做好收取水费的宣传、改革工作 。使用水户认识到水是商品,是不可以无价或低价使用的商品,成为自愿缴纳水费的守法公民。

进行水价改革的同时还要做好水费计收机制改革。水费计收关系农民利益,关系灌区发展,关系政府形象和党的威信。因此,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深化和加快水费计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全国水费计收的方式,一般有委托县市财政(或经营)代收、灌区对乡镇、对村组、对农户、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以最后一种形式为最好。

深化和加快水费计收机制改革,一方面要在软件上做文章,大力推广“计量到斗口、价格到田头、统一票据、明码标价、开票到户”的“一票收费”制,以及“配水到户、量水到户、收费开票到户、建帐到户”的“供水到户”方式等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培育用水户协会,开展田间工程管理改革等,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切实做到“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减少中间环节。另一方面,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强末级渠系建设和抓紧建立健全供水量水测水设施设备,逐步实现按方计量、按合同计收水费。

通过水费改革,尽快将农业灌溉用水按成本计收,同时要建立高效的水费计收模式,保证水费是收率达98%以上,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得到及时的维修和改造,使灌区管理走上良性运行轨道。

5 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4篇

1.1缺乏对节水灌溉基础数据的系统性的采集。对节水灌溉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性的采集是农田灌溉开展试验分析研究的重要前提,但从目前我区数据采集系统的建设现状来看,尽管已经建立了针对该地区特殊自然气候条件的灌溉试验站,但是实际基础数据的采集效果并不理想,只能通过相关课题或者项目研究,进行基础数据的搜集与观测,由于范围上的限制,可搜集数据资料有限,且包含大量重复内容,不存在强烈的区域代表性。同时,未形成标准化、统一化的数据观测与采集方法,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1.2缺乏对节水灌溉技术效应对比的系统性研究。经过对传统农业灌溉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创新,21世纪的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实现对农田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且丰富了我国在农田水利灌溉方面的技术储备。但目前,由于对节水灌溉技术效益及适用的试验分析,部分农田水利部门在技术选择上缺乏自觉性与谨慎性,节水灌溉技术无法与灌溉农业构建新体系,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用水管理技术相互整合后的总体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此外,不同单项灌溉技术之间,难以实现技术的有机衔接,导致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的整体效益无法充分发挥。1.3缺乏完善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体制。近些年来,针对全国不同区域实际情况,研究并发展了适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全方位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节水灌溉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推广前景,但尚未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推广与应用体制。由于农田水利总体经济效益与电费收入形成利益挂钩,技术的推广存在资金不足情况,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全面推广,此外,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体系并未建立完善,导致节水灌溉技术知识普及率低,对人员的培训效果显现出滞后现象,技术队伍比较单薄,技术推广所采取措施较为单一,并且缺乏对推广过程中各类问题的深入研究,无法有效制定具体的创新及改善措施。

2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试验的几点建议

2.1加快完善农业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监测。判断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依据是当地节水农业的基础数据是否全面有效,同时基础数据的搜集也可衡量区域内节水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内灌溉试验站网体系,统一基础数据的采集标准,成为当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试验过程中最迫切需求。主要是通过在区域范围内建设不同采集点,定期对农田水利中的灌溉次数、灌溉水量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计算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投入产出效率以及灌溉水利用系数等方面的指标,对整个区域内现阶段水资源利用率以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水平,进行综合性的评估。2.2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坝上地区实施高效节水技术的总面积已达4万多公顷,其中仅有1/6面积内采取了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其他节水技术,高效节水技术的覆盖面积尚未达到饱和,若要从根本上扩大高效节水灌溉应用范围,需从技术推广体制、资金、人员素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分析。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建立以灌溉试验成果为前提的推广体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利用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理念,例如,节水耐旱品种、高效节水灌溉制度、节水型灌溉种植模式等综合技术体系等,对传统高耗水模式进行调整与改进。而通过当地试验站的示范与推广,截止2015年张家口坝上地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5.87万公顷,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全覆盖。2.3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节水观念深入人心。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往往大于其他行业,其在运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也是其生产特点,普遍存在“水浇得越勤肥量约大,产量越高”老式的固定思维。我国传统农业灌溉方式,例如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由于缺乏先进的节水理念,从而对水资源的运用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浪费。若要从实际上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必须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生产活动,不仅能够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不断加深农民的节水意识,充分的调动农民在节水问题上的积极性,改善农村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利用效果以及生产效益。

3结语

近年来,区域生态警钟频频敲响,对于本就水资源匮乏的坝上地区而言,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此,我区建立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试验站网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结构调整,从真正意义上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鑫 刘晶晶 单位:1.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高效节水管理处 2.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志军,胡笑涛,蔡焕杰,等.陕西省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J].陕西水利,2013,11(6):165-166.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目标,分析了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皋兰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对策。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1水资源概况皋兰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表水、地下水极少。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过境的黄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黄河流经县境东南部,在县内长34km,据兰州水文资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径流312.60亿m3。黄河是皋兰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过境水资源。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9万m3,蔡家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沟,流域面积1356km2,另外还有李麻沙沟、水源等河沟。全县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m3。

经综合计算,全县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601万m3,人均水资源量93m3,仅占全国人均2230m3的4.17%,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8m3,占全国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现状皋兰县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修建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改变皋兰的生态环境。全县先后建成从黄河提水的独立电灌工程14处,其中万亩灌区有西电、大砂沟、什川3处,千亩灌区5处。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装机组374台套,装机容量8.16万kw;共建成干支渠156条,长592.80km,斗农渠2118条,长1718.10km。另外还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条,长146.09km,斗农渠344条,长532km,皋兰辖区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万m3,灌溉面积万亩。建成山字墩水库1座,蓄水能力12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皋兰县是甘肃二十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其突出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并存。全县目前农村供水不安全人数达104655人,农业、工业、人饮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2.2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和工程体系尚未形成全县尚未形成与水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致使工农业生产和人饮安全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配置能力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制约着特色经济、重大工业项目等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步伐。

2.3水利工程老化问题突出,功能衰减,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全县近几年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历史账较多,灌区工程改造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小型灌区因缺乏投资,长期无法配套完善,经济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基本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全县灌区老化失修的工程约占总数的38%,破损率达42%。有一半以上渠系建筑物带病运行,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4。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工程实际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全县农业灌溉技术比较落后,平均毛灌溉定额489m3/667m2,节约用水的观念不强,用水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2.4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水利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

在规范水事行为方面,水利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依法治水、管水的力度不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协调管理能力。交叉灌区管理主体范围不清,矛盾突出。水价执行和形成机制方面,由于利益关系不同,水价调整缺乏联动机制,执行的平均水价标准远低于供水成本,难以发挥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调控作用。现状涉水事务的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政府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规划、政策、制度等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

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3.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合理保护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我县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只有协调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等各种关系,才能保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了满足城市“菜篮子”工程,增加农民收入,部分灌区引进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农业出现了现代化、设施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但由于传统的季节性供水模式,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大力开发经济作物,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提供高效的灌溉用水保障,已成为水利建设的紧迫任务。

3.3建设节水型社会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在水利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完善水利投资、价格、管理、责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通过采取有效的水利社会化管理手段,推进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规范水管行为,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管理服务体系,而要推进体制改革,必须解决好供水节水这个基础问题。4建议及措施

4.1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统一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筹建成立皋兰县水务局,将全县水管理职能划归水务局,建立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开发与保护等涉水事务的统筹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节约与保护,最终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二是深化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农民自主管水、乡村两级监督协调、水管单位延伸服务的新型管水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业水费收取体制,加强末级渠系管理,完善配水量水设施,不断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三是健全用水节水管理网络。成立节水办公室,农业用水建立以县节水办公室-水管单位-用水者协会为纵向的节水管理体系;工业节水构建以县节约用水办公室为中心,行业系统为干线,用水单位为节点的节约用水管理网络;城镇生活用水构建以县节约用水办公室,社区、小区和用户为主线的管理网络,全面系统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

4.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和高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扩大蔬菜基地建设规模,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发展中节水,在节水中发展,形成围绕城市、服务城市的农业新格局;二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减少资源消耗,优化配置水资源。

4.3建设示范基地,完善工程体系一要更新灌溉观念,抓好农业节水示范村建设。把农业节水灌溉作为主要任务,在普及改畦、整平等田间节水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新农村节水示范村建设,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大棚种植,节水方式以管灌、喷灌、滴灌为主,同时引入适宜县情的高新技术,把发展节水工程改造和农业高效设施节水工程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推广,通过示范村的节水经验,带动全县的农业节水;二要加快生活节水器具改造。要在全县范围内淘汰螺旋升降式水龙头和非节水淋浴喷头,新建小区全部使用节水器具,包括便器、淋浴喷头和水龙头,老住宅逐年更换非节水型便器水箱。同时开展节水型小区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在新住宅区推行预付费方式水表;三要推进城镇供水和排污管网改造。要加快县城旧损自来水管道的改造更新,扩大自来水管网的供水区域,建成县城环状供水管网。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资源;农业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也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其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早在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资源问题已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世界性课题之首,如今更是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大范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势在必行,分析现阶段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对如何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但现实是,我国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21位。从西北地区面积看,占国土总面积的1/3,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2%,水资源严重失衡,是比耕地资源更为紧张的资源。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实施节水灌溉技术。

二、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主要措施是实施渠道防渗,改进田间灌水技术,引进先进的喷灌及滴灌技术开展试验及推广应用。目前兵团在快速推进喷灌技术的同时,也大力引进更加先进的滴灌技术,并和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膜下滴灌技术,在大田作物的应用上得以迅速推广扩大。成为农业生产夺取高产丰产的一大法宝,也成为广大承包户增加种植业收入的一项根本技术措施。

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教育、科技、法律、工程管理等许多学科和领域。也涉及到农业、水利、科技、气象、生产制造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单靠某一个部门难以实现,因此实施节水措施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需要通过多部门的协作来完成,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和效率。从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农业措施:包含农作物品种的优选,作物结构和布局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植保措施的方式等。

2.水利措施:包含蓄水、引水、提水、排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为农业灌溉用水提供可靠保证,条田建设等。

3.工程措施:关键是加强灌区工程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包括自然降水的利用和储存能力,输水效率、灌溉效率,农作物对水分吸收的生产效率,先进灌溉制度与灌溉方法。

4.电力保障措施:主要是高低压线的架设和电力的供给保证。

5.管理措施:做好管理工作是推广节水灌溉的关键。包括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服务管理和水价管理。

6.科学试验研究措施:发挥科技在节水灌溉中积极作用,开展灌溉制度和作物灌溉需水量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共同搞好节水灌溉工作。

三、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前,都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总体规划,可以说规划是我们进行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前提,因为它关系到该项工程的修建是否合理,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因此,规划是关系到该项目计算的重要工作之一,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节水灌溉发展规划协调一致;2.合理利用水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合理开发、联合运用;3.与全社会节水及农业综合节水措施配套实施;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综合考虑;5.各种节水灌溉类型科学选择、合理布局。

四、节水灌溉工程管理

滴管工程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维护管理、细分又有以下五方面:一是蓄水沉砂池的管理,也就是初级过滤管理。二是收不泵房的管理,也就是水泵、过滤器、施肥罐的管理。三是田间管网的管理,也就是轮灌小区的管理。四是灌溉水量的管理,也就是每次的灌溉时间和灌溉水量的管理。五是各项表格、数据的管理,就是对水表、电表、压力表、施肥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管理。只要这五方面的管理都能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办法,而且管理人员能按照规定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应该说这样的运行管理工作是到位的。抓好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是充分发挥节水工程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一个根本保证。

五、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灌溉水的利用率仍然较低。我国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微灌产品的规格、品种少,产品配套水平低,稳定性差;此外,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大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较弱、经验较少,对新技术、新设备未能完全掌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效果。

1.完善节水灌溉技术的建议。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也获得迅速发展,如何完善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

2.大力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首要得任务是要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让群众了解到水资源是有限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加大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使农民充分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的优势,并能将该项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3.规范制度,加强引导。建立和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快水价改革,降低成本,提高节水效益。鼓励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到节水灌溉工程中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引导,使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节水的必要性。

4.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作物类型均不同。所以,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选取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切勿盲目效仿。针对水资源较匮乏的地区,应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改变其粮食产量低的现状,大力推广适宜该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实现增产增收的效果,帮助农民致富,同时还可以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为其他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提供参考。

5.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应以国家为主。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发展节水灌溉应充分考虑这一国情,大部分资金投入以国家为主,针对以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可以由业主或农民自己进行投资。

六、小结

综上所述,节约水资源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节约用水是全社会都应该重视的问题,而农业节水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主要途径,任重而道远。根据我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现阶段如何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更多的技术人员为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贡献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年鉴编委会.中国水利年鉴2005[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技术;措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都在突飞猛进,消耗了大量的工业用水。但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便出现了资源紧缺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能一定要借助各种水利灌溉技术,不断在农业水利灌溉中探索新的节水措施,以便实现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的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主要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喷灌技术。在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中,喷灌技术以洒水均匀,占用空间少、节省人力以及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在分类上,喷灌技术包括固定式、半移动式、滚移式以及中心支轴式等多种喷灌类型;在适用范围上,喷灌技术可以应用在蔬菜、果园以及除水稻之外大部分大田作物;在节水程度上,与普通的地面灌溉相比,喷灌技术可以节省35%~50%的水分,大大解决了地面灌溉中出现的喷洒不均、水分大量蒸发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到达了节水的效果。但是,喷灌技术也尤其缺点,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难以发挥其作用,不宜使用。

第二,渠道防渗技术。渠道灌溉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节水方式。这种灌溉技术由于主要通过渠道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水分渗漏等损失。在分类上,渠道防渗技术依据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混凝土衬砌、涂料压实、塑料薄膜防渗以及三合土护面防渗等多种方式;在节水能力上,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与传统的灌溉模式相比,渠道渗透可以减少55%~60%的水分损失量,由此可见,渠道防渗技术也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一种有效模式。

1.2 当前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与过去相比,虽然我国当前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我国农业水利灌溉的现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水意识不强,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小。尽管目前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但是,很多地区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节水意识不强,从而对农业水利中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不重视,使用范围小,推广力度弱。一般来说,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对农业进行灌溉的时候,人们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形式。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节水灌溉技术也更多地只使用在示范工程上。

第二,资金不足,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造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设备数量有限,配套不齐全,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服务跟不上,比如,有些已建灌溉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需要及时维修,但是相关管理部门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解决灌溉工程后期维修服务问题,就会降低灌溉技术的节水效率。

第三,各个地区不能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可行性不强。正如上文所述,每种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他们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使用范围,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使用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每个地区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时候,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灌溉技术,最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区在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时候,生搬硬套,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最后导致有些节水灌溉技术不能发挥其功效。

2 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

针对我国农业水利灌溉实际中存在的节水意识薄弱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加强他们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支持和参与到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之中,以达到农业灌溉节水的目标。比如,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受益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管护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专业技能。

2.2 科学管理,增加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每个地区的水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地上水和地下水。了解当地水资源分布和储存状况,是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前提条件。在分析地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的调度和开采力度,确定科学的开采方案,防止由于水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各种问题。比如,如果在一定时期地下水被过度使用,就要通过雨季蓄水、渠道引水等方式控制地下水的使用量,以免出现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2.3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条件,充裕的资金可以为农业灌溉技术技术的实施提供物资基础。但是,在过去,很多地区都是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实施或者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严重阻碍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鉴于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购买比较完备的节水灌溉设备,保证农业灌溉区拥有一套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运用资金保证后期各种节水灌溉工程的服务,比如,设备的维护、更新等,从而实现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实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不仅是发展我国农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区领导不仅要做好节水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重视,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对工程进行科学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实施方案,确保我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安,刘志杰.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0(24).

[2]王育新.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4).

[3]赵珊,齐兴利.组织制度改革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影响分析――以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为例[J].农村经济,2012(03).

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效益;浅析

中图分类号:S607文献标识码: A

1.灌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洛惠渠灌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北洛河下游。灌溉范围东起黄河右岸,西至蒲城、富平南部县界;北起渭北台塬,南抵洛水,东北与东雷抽黄灌区毗邻,西南与交口抽渭灌区相连,灌区总面积750km2。自澄城县状头村引北洛河水,灌溉大荔、蒲城、澄城三县及三个国营农场74.32万亩农田。灌区作物目前以小麦、玉米、瓜果、棉花为主,蔬菜、油料、豆类次之。开灌六十多年来,灌区的粮、棉产量持续增长,已成为陕西省商品粮、优质棉、品种瓜果和高新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灌区农业经济在当地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年农业生产总值15.1亿元,约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51%,年粮食总产18.94万吨,棉花总产2.64万吨,瓜果91.03万吨。近年来,在市场引导下,灌区农业结构发生迅速变化,作物种植出现产品多样化和精细化,并逐步向高效农业转化。

1.2水资源概况 灌区引水水源北洛河干流长680km,洛惠渠渠首状头以上流域面积2511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8.73亿m3。水量在时间分配上丰枯悬殊,51.3%的径流集中在7、8、9三个月。河水多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8500万吨,平均含沙量97.6kg/m3。由于河源来水在时空分配上与灌溉需水相差较大,加上渠首无调蓄能力,水源利用率很低,渠首年平均引水量2.04亿m3,仅占年径流的23%。

2.灌区近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情况:

2.1、骨干工程完成情况:洛惠渠灌区从1998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12年间共批复项目30个,衬砌干支渠道136.06km,改建渠系建筑物656座;

2.2、田间工程完成情况:从1999年开始,灌区通过世行贷款项目对田间工程进行了改善,加之近年末级渠系配套项目的顺利实施,共累计衬砌斗渠563.61km,分引渠408.508km。总体看来,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为灌区节水灌溉奠定了坚实基础。

3.节水灌溉项目成效

3.1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运行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对影响灌溉引水、制约灌区发展的部分高填方渠道进行了衬砌改造,有力地保证了高填方渠段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渠道输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灌区缺水矛盾,降低了灌溉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增加节约了水量,深受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的提高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管理经验。

3.2提高了农田灌排保障能力

项目实施后,灌区输水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作物需水的适时性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农田受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灌区种植作物逐步从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向高产出、高收入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大幅度调整,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显著提高。根据《灌区灌排保障能力变化估算办法》,结合灌区近十年的工程改造情况,灌排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由规划年的59%提高到2005年的66%,2010年达到71%。

3.3项目实施提高了用水效率

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54提高到现在的0.6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9提高到0.514,渠道沿程损失的减小,大大提高了输水效益,2010年较规划年(1999年)灌溉周期缩短了11天,年新增节水能力2312万m3,改善了输水条件,减少了输水损失,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恢复灌溉面积5.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

3.4规范基层管水队伍,强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几年基层各管理站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护渠队和浇地队的管理,完善制度、固定人员、明确责任,实行“按量提取、考核兑现”的报酬发放机制,将“节水定额、田间维护、农民满意度”一并纳入考核范畴,不断加强日常的考核监督,依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管水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节水灌溉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3.5完善灌区量水设施建设,提高灌区农户节水灌溉的自觉性。每年灌区“三修两清”工作都把量水设施的修复完善作为秋冬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斗口公示牌,在行水期间及时填写相关内容,既方便于群众的广泛监督,又提高了灌农的节水意识。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灌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洛惠渠灌区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许多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程度差,加上建成后管护经费不足,老化失修严重。10多年来,大中型骨干工程配套与节水改造使部分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少而分散,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田间工程不配套和老化破损问题更加严重。目前灌区仅解决了病险和卡脖子问题,渠道严重渗漏问题依然存在。

4.2渠首无调蓄能力、水源紧缺是灌区面临的最大问题

灌区灌溉面积较原设计40万亩扩大了近一倍,渠首枢纽一直没有做相应改造,仍然采用低坝引水,只是利用世行资金对其进行了加固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因此缺水一直是制约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灌区渠首无调蓄能力,由于灌区水源--北洛河来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导致灌溉引水条件受限于河源来水;加之洛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多座抽水站、水电站投入运行,使得灌区灌溉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南沟门水库修建后,将彻底拦断洛河最大支流葫芦河径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34亿m3),并利用下游非灌溉期引干入支(引洛入葫)调节水量4605.6万m3,对洛河径流将产生很大影响,将使本已严重缺水的洛惠渠灌区 “雪上加霜”,直接影响灌区的生存和发展。据统计,近年来,灌区年平均缺水1.07亿m3。

4.3由于灌区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化问题依然严重

近年,虽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对主要渠道和部分险段进行了改造,输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渠道输水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灌区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化问题依然严重。

根据水利部批复的《洛惠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计划到2015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估算工程总投资8.11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5.24亿元。截至目前,仅实际批复投资1.62亿元,占灌区总体规划投资的20%。远远落后于规划投资。

与灌区老化失修、破损严重状况相对应的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不足,尚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与实际改造需要相比缺口较大,导致未改造渠道或渠段老化问题依然严重。直接影响灌区灌溉生产和灌溉效益的提高。

4.4田间工程影响了灌区续建节水项目效益的发挥。由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实行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集体经济薄弱,使得灌区斗渠以下工程维护难度加大,维护费用投入严重不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完好率下降。末级渠系建筑物损坏严重。过去行之有效的小畦灌技术,因作物种植布局零散,田间临时渠道(腰渠)修筑困难,与机耕作业冲突等原因,难以推行。畦长大幅度增加,田间水流组织不合理,水量损失加剧,田间灌水定额上升20%以上,降低了灌溉水利用率,加剧了缺水矛盾。由于斗渠及以下渠系工程尚未开始实施,相当一部分斗渠为土质渠道,岸坡不规则,淤积严重,一些地段几近坍塌,形成了“上通下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骨干工程改造整体效益的发挥。

5.关于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建设的建议

5.1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改造步伐

根据灌区节水续建项目总规划,按照以往的投资建设速度,将无法按期完成规划任务。因此,建议国家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通过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灌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等措施,多方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项目建设和工程的良性运行。

5.2统筹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