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光合作用对生物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节中首先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时,我重点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绍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我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实验操作过程上找答案,惟独忽略了“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想到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强调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联系前不久刚做过的“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观察不到细胞质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这样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一种理想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实验结果明显可靠,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这些讲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接着提问:恩吉尔曼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何要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了氧气和光线的影响,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 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再问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 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这样学生就自然得出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结论。
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而且还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好时机,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了解学科间的渗透作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研究的深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知识的发散。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化学的发展关系密切。也正是由于理化知识的介入,才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例如,光合作用关于产物之一的O2究竟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就是利用物理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来解决的。再如,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纸层析法来达到目的的。
另外,在生物教学中我还经常运用哲学原理。哲学似乎与生物学毫不相干,事实上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辩证的观点在生物学中随处可见。例如,介绍光合作用过程时,我说虽然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光合作用是一个同化过程,但是其中也伴随着物质和能量释放即异化作用。如暗反应中ATPADP+Pi+能量,我从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角度介绍说: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实现自我更新的。
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是通过教材具体的事例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四、利用光合作用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生物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如果说化学是很帅气的科学,那么生物就是比较委婉的科学了,因为它充满了神奇因素,而且世间万物唯有生命是那么动人美丽,而生物课就告诉我们生命的来源。但所谓教书育人要先育人再教书,所以在生物课上我们应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培养学生的德育综合能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本文即对于如何在生物课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了几点论述。
关键词:生物课;培养;综合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化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就作者在讲授“光合作用”一节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作法谈点体会。
1.利用光合作用发现史,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 教材在光合作用一节中首先通过几个经典实验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时,我重点介绍了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介绍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我简要介绍了水绵的生理特征之后,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何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实验操作过程上找答案,惟独忽略了“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我就引导学生结合水绵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叶绿体在细胞中又呈螺旋状分布。想到这样的叶绿体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分析和研究,并且强调科学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联系前不久刚做过的“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观察不到细胞质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这样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一种理想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实验结果明显可靠,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这些讲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而且使学生清醒地意识到选择实验材料的重要性。接着提问:恩吉尔曼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何要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是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了氧气和光线的影响,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再问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这样学生就自然得出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结论。
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而且还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生物学教学的实验,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2.利用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而生物学正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生物学实验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也是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的有效渠道。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极好时机。如在光合作用中安排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实验中,毛细吸管划滤液细线不是太粗就是不齐,要不就是把纸划破,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后来学生自己想办法,不用毛细吸管,而是把滤纸在铅笔线处折叠,直接在滤液上划。这样的滤液细线不仅细齐,而且沾上的色素多,在滤纸上析出的色素带明显,学生不仅了解了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含量,巩固强化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提高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l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运用资料分析的策略,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逻辑加工,生成新概念
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这些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形成规律的揭示,那么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例如:在《光合作用》这节课中,教材中就引用了大量在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经典实验,通过实验的层层递进,阐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发现过程,并力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但由于文字量较多,实验的数目也较多,学生整体看下来,往往会不知所云,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步阅读,弄清每个实验的做法,每个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哪些实验具有层进的关系?在把每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提取出来后,加以归纳提升,最终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在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生成了新的概念,而且体验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培养了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建立概念体系,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对概念的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这是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最大的困难。因此,学生能否将学过的知识,建立概念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许多概念之间有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出现交集的情况,这些内容相关的概念可以用借助数学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激素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有些激素是蛋白质。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四、注重概念的运用,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巩固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以学生复述、解释概念为最终目标,而是要以学生能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因此要注重概念的应用。讲完概念后要及时布置练习,促使学生去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是教学的成功与否的标志。
关键词:水;生物;干旱;水涝
一、水的生态作用
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生物的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些水生生物可达90%以上,而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地衣、卷柏和有些苔藓植物仅含6%左右。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以水为介质进行的,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激素的传递以及生命赖以存在的各种生物化学过程,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而所有物质也都必须以溶解状态才能进出细胞。水也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合成和分解过程中都有水分子参与。如果没有水,这些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不能进行。
生物体内的水分能使其保持固有的形态。水分使细胞保持一定的紧张度,维持了生物细胞及组织的紧张状态,使植物枝立,便于充分接受阳光和气体的交换;同时也有使花朵张开,利于传粉。水分还能使动物保持体形,便于剧烈运动。如果含水量不足,便会造成植物萎蔫,动物脱水,一切生理活动也随之下降甚至停止。
水对稳定环境温度有重要意义。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这一特性使任何水体都不会同时冻结,而且结冰过程总是从上到下进行。水的热容量很大,吸热和放热过程缓慢,因此水体温度不象大气温度那样变化剧烈。
总的来说,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二、水对生物的作用
1、水分对植物的作用
水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的“三基点”。水分只有处于合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保证植物正常生长。种子萌发需要较多水分,因为水能软化种皮,增强其透性,使种子呼吸加强;同时水能使种子内凝胶状态的原生质转变为溶胶状态,使生理活性增强,促进种子萌发。
1.1 干旱的影响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降低各种生理过程。干旱时气孔关闭,减弱蒸腾降温作用,抑制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增加破坏三磷酸腺苷的转化循环;引起植物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不同器官和不同组织间的水分,按各部位的水势大小重新分配。水势高的向水势低的流动;影响植物产品的质量。果树在干旱情况下,果实小,淀粉量和果胶质减少,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增加。植物受干旱危害的原因有能量代谢的破坏、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以及合成酶活性降低和分解酶活性加强等。
改变膜的结构及透性:干旱使得细胞严重脱水,破坏了原生质膜脂类双分子层的排列。使膜脂分子结构即发生紊乱,膜因而收缩出现空隙和龟裂,引起膜透性改变。破坏了正常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减弱,水分不足使光合作用显著下降,直至趋于停止。
1.2 水涝的影响
涝害首先表现为对植物根系的不良影响。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时,由于土壤孔隙充满水分,通气状况恶化,植物根系处于缺氧环境,抑制了有氧呼吸,阻止了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植物生长很快停止,叶片自下而上开始萎蔫、枯黄脱落,根系逐渐变黑、腐烂,整个植株不久就枯死。植物地上部分受淹,则使光合作用受阻,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体内能量代谢显著恶化,各种生命活动陷于紊乱,各种器官和组织变得软弱,很快变粘变黑、腐烂脱落。
2、水分对动物的作用
水分不足会引起动物的滞育、休眠甚至死亡。在草原上,降水季节形成的一些暂时性积水,常有水生昆虫生长,而且密度比较高,但是雨季过后,他们就会进入滞育期。有些昆虫在干燥的环境中完全停止发育,时间过长还会导致死亡。水涝对动物的影响,除直接的伤害死亡外,还常常导致流行病的蔓延,造成动物大量死亡。
三、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1、植物对水分的适应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水生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而且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ё础⑾咦矗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
陆生植物,可分为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对陆生植物来说如何保持根系吸收水和蒸馏水之间的平衡是保证植物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2、动物对水分的适应
动物按栖息地也可以分水生和陆生两类。水生动物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陆生动物则在形态结构、行为和生理上来适应不同环境水分条件。
陆生动物体内的含水量一般比环境的要高,其常常会因蒸发而失水,在排泄过程中也会损失一部分水分。因此,动物要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必须通过食物、饮水、代谢等得到补充。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是皮肤蒸发、呼吸失水和排泄失水。丢失的水分主要从食物、代谢水和直接饮水三个方面得到弥补。但是,在有些环境中水是很难得到的,所以单靠饮水远远不能满足动物对水分的需要,因此陆生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各种减少或者限制失水的适应,在形态结构上,陆生动物各自以不同的形态来适应环境湿度。
动物渗透压的调节可以通过限制其体表对盐类的通透性、改变所排出的尿和粪便的浓度与体积、逆浓度梯度地主动吸收或主动排出盐类和水等方法来实现。淡水动物体液的浓度对环境是高渗透性的,水可以不断地渗入动物体内,过剩的水分也必须不断地被排出体外,才能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教学构想
一、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成因素
(一)主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现实中,学生通常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当作唯一的学习目标,在课后学习和复习时稍微遇到一点困难便会停滞不前,缺乏独立思考和遇挫越勇的精神,缺乏自律性,导致生物学习成绩不稳定;另有部分学生能够听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但却无法在课后进行“消化、吸收”、“内化”,这一点在解题或考试时尤其明显。
(二)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课堂教学仍在沿用“满堂灌”形式,虽然口头提倡“捍卫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但在实际授学中仍以高姿态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授学,由此一来,不但难以促进学生与生物知识之间产生思维碰撞,更难培养或引发其求知欲望。再加上“一考定终生”的教学模式,偏执地坚持“学好数理化、去哪也不怕”的守旧观念,使得生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分数”。
二、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教学构想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的大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物学习效率,全面分析与研究如何提高生物学习兴趣,对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一)巧妙设计课程导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课程导入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从课间兴奋的状态中恢复过来,稳定情绪,将注意力转移至课堂内,衔接知识与思维的断层,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全身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基于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由未知到已知,由低级到高级,而问题则是承载未知到已知、由低级到高级的关键。因此,巧妙设计新课、新知识点的导入环节,对于引导学生情绪的过渡、知识的衔接、兴趣的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初时,铺设问题以引发矛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进而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解决上。比如,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时,可设问:“人与动物都需要生长,那么,也需要光合作用吗?”“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呢?”问题一经提出,自然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吸引,使其带着好奇心全神贯注投身于课堂讲授上,以求全面获悉“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点。
(二)课堂教学联系生活,促进知识理解与内化。生物属于自然科学类,所传授的知识全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从人体构造,到动植物生长繁衍,无不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所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大自然当中的各类素材,结合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生命的奥秘、解答各类有趣的现象,使其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与科学的价值,进而产生对于“生物”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时,对于“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师便可引入接近生活化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将土豆块种在泥土里可以长出新的土豆,但为什么将大米洒在土地里,却无法生出大米呢?”“如果给予大米和土豆一样的萌发条件,大米是否也有可能发芽生长呢?”这个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在日常中可以接触到的,但通过巧妙的铺设和引导,促进旧知与新知重叠、交叉,便能够在夯实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促其更为积极地展开思考和研究,强化逻辑思维密度。
(三)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营造趣味化课堂氛围。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都深谙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语言艺术不仅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表现,也是确保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推力。前文已述,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类学科,在其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教学用语符合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完全抽象化的理论授课又会使得学生对原本生涩难懂的概念更难理解,长此以往更将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如何确保教学语言的科学和严谨,同时又融入趣味、易于学习,便是考验教师语言艺术能力的地方。笔者认为,可尝试在科学性的概念中融入趣味性的词语,结合符合中学生年龄特性的生动用语,深入浅出,以引起学生共鸣,进一步激发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在讲解“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这样展开:“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土对于植物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比化肥和水的作用还要大吗?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需要粪土呢?”以歇后语的形式展开分析,能够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下欢乐授学,学生自然乐于探索。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提倡以生为本,中学生物教学同样应遵循此道,真正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加大对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教科书的编撰工作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同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体系、方法和内容,使之与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从而达到生物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切实提高生物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淑悦.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2]吴晓红.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生物学重要意义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如在新生入学第一节生物绪论课中,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探索生物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利用教学辅助媒体,从宏观到微观向学生展示生物学、人类的未来。教师可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让学生讨论研究光合作用的意义:如果人们将光合作用的机理搞清楚,人们在实验室内就可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可源源不断地获得糖类等有机物,而不造成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这对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粮食、能源、环境问题意义重大。再如,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如沙尘暴、赤潮、酸雨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精彩设计课的导入。
高中生物新课程课本章节前都有一个“问题探讨”,用来引入新课,可是有一些“问题探讨”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导入,有一些不能提起学生兴趣。新课程把学生想得太理想化了,很多探讨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是很难的,有的以学生课前认知水平来说根本探讨不出什么,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中,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你知道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学生课前就知道蛋白质是一种营养物质,而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还不一定知道(虽然在必修1开篇的科学家访谈提了一下),而其他如抗体、酶是蛋白质就更加不知道了,这题探讨不出什么。另一个是“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学生根本不知道必需氨基酸的概念,根本是白问。教师可以自己设计导入,可以不拘于课本的“问题探讨”。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多媒体展示几张“大头娃娃”图片,然后介绍几年前安徽省“大头娃娃”事件,这是因为娃娃吃了假冒劣质奶粉,这些奶粉中缺少了蛋白质,进而说明蛋白质的重要性。这样,就可以通过图片和故事很好地导出了蛋白质和说明蛋白质的重要性。再如,在《伴性遗传》一节中,探讨的问题也有难度。我这样导入:先进行一个测试,多媒体展示红绿色盲判别图片。这样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然后介绍一下色盲的发现过程和色盲患者不可报考的专业如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摄影等,并且提示色盲患者过马路要小心,这一节课就有一个非常轻松的开端。
三、增加课堂趣味性。
1.设置悬念,增加趣味。如讲《伴性遗传》时,我这样设计:在一个家庭中,母亲正常,父亲色盲,儿子色盲,是谁把色盲基因遗传给儿子呢?是父亲还是母亲呢?现在一个医生说是父亲,而生物老师说是母亲,同学们相信谁呢?结果答案很出乎学生意料,是母亲遗传给儿子的,怎么会那么奇怪的呢?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也很迷惑,这时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在生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我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做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等等。如学习《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时,有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显微镜的使用,在实验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使用过显微镜,兴趣浓厚,几个装片就看了半节课,最后都能很好总结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再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学生积极活跃,小组分工合作,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对还原糖加斐林试剂变红色等知识点记忆深刻。
五、多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多媒体声像兼备,既直观又生动,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放录像、挂图等形式教学能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接受,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多媒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运用CAI课件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丰富多彩。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精心制作或选择一个课件,用动画形象地表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由于画面动态演示,动画设计科学艺术,较容易地明确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有条件的学校,可多设计多媒体教学,创造直观、生动、轻松、有趣、高效的课堂,优化课堂,美化课堂,同时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317-01
生物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新课程倡导生物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那么究竟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1.创设教学生活化情境
世间万物都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与生活,生物科学也是如此。因此生物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生活情境,进而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求知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物这门学科。
1.1生活情境的创设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笔者在进行课堂授课时,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实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光合作用发现史和植物生长素"的设置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讲解,通过该过程的学习并补充一些跟植物有关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是一件十分轻松且有趣的事情。
1.2联系生活情境,突破难点。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都比较地抽象而且深奥,这样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也比较的困难,同时也感觉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设置生活情境,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同时又有效突破难点,就能实现知识的高效迁移,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笔者提出问题;"我们在吃咸菜的时候,口腔黏膜是怎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等,"引出细胞失水,学生们纷纷展开思考,使学生轻松理解到因为细胞内外浓度不同即外面浓度高于细胞内的而失水,同时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在学生们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在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这样教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活跃了生物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
2.将生活引入课堂
生物学离不开实际生活,这在新教材设置中已经有所体现,生活才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为生动的课堂,实现生物课堂的实效性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1利用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生物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述"糖类和蛋白质"时等化合物的作用时,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早晨不要空腹喝牛奶,目的就是不让蛋白质当成能源物质被浪费掉,这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有利于巩固生物知识的学习。
2.2在课堂教学中,理论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内容后,教师可将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立足现实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现象:创可贴的制作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等,这样能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思想与求知欲,发展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与素养。
3.生活化教学体现知识应用的价值,体现学习的真正意义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生物学知识最终也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不少问题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解决的。教师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如:在讲"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可让学生先回忆发烧的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脑发昏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人体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学生运用该节的知识可得出结论:发烧使新陈代谢混乱,而新陈代谢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探究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使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强?经过学生的实践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可得出应该用温水来洗,去污能力更强,因为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大。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很多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方式中就蕴藏了很多生物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1).应该到哪里早锻炼比较好,树林里还是空旷地?(2).如果家庭养花,晚上、白天分别应该怎么放置,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3).家中水果应如何储存才能保持新鲜?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得出答案: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是我们初学化学者步入有机世界的开始.对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了解也是对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初步认识.蛋白质组成生命体的物质都来自于日常饮食,对食品中有机化合物的初探对今后学习有机化学有着重大意义.
一、 食品中的营养物质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进食,食物中包含很多营养物质.中考化学涉及到的六大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糖类(糖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我们每天都要摄入一定量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当生命体里缺少或者食品中有机化合物对生命体补给不足时,生命体的代谢就会受到影响.
例1 (2012年·淮安中考)中考期间,小芳妈妈为她制定的早餐食谱是:馒头、煎鸡蛋、牛奶,从膳食平衡角度看,你认为最好还应补充( )
A. 豆浆 B. 蔬菜
C. 牛肉 D.米饭
例2 (2012年·无锡中考)下列食物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
考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分析 做这些常规题型,要了解一日三餐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根据所提供的食品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考虑本题.
解答 馒头中含有淀粉;煎鸡蛋中含有油脂、蛋白质、无机盐;豆浆、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牛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水果蔬菜中富含有维生素.故例1选(B),例2选(C).
点评 要知道常见物质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是食物中含有的重要有机物,是食物中的主要营养.
二、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近几年来对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报道,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苏丹红辣椒酱”、“三聚氰胺毒奶粉”、“地沟油”、“塑化剂饮料”、“瘦肉精火腿肠”、“石蜡大米”、“毒胶囊”等等连续粉墨登场.本着“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 作为一种必备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例3 (2012年·扬州中考)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体健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霉变的米中含有黄曲霉素不能食用
B. 应在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
C. 用甲醛浸泡水产品,延长保质期
D. 将地沟油回收作为食用油
例4 (2012年·徐州中考)明胶中富含蛋白质,食用明胶以新鲜的动物皮或骨骼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工序制成;工业明胶常以废旧皮革等为原料,其熬制过程简单,产品中对人体有害的铬元素严重超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铬属于金属元素
B. 灼烧明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C. 生成明胶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发生
D. 工业明胶能用来生产药用胶囊
考点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分析 让学生知道某些物质(如甲醛、黄曲霉素、重金属盐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学生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解答 霉变的大米中黄曲霉是一种毒素人畜都不可食用,甲醛可使人体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功能,地沟油中含致癌物质都不宜食用,食品添加剂在国标范围内允许合理使用.故例3选A、B,例4选D.
点评 食品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
三、 食品中有机化合物重难点的突破
糖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知识是食品中有机化合物的重点,糖类的来源、消耗以及检验和蛋白质的性质实验重点中的难点.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有机环境与无机环境相互循环的两个重要反应,光合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呼吸作用提供能量保障.
例5 (2012年·苏州中考)富含淀粉的谷物、甘薯等可以酿酒.在酿酒过程中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为酒精.香甜的酒酿就是利用该原理.用酒曲酶(俗称酒药)制作的.家庭一般制作酒酿的简单流程图如下:(注:有机反应化学方程式可用箭号表示)
(1) 配平化学方程式:(C■H■O■)■+ ?摇 H■O■nC■H■O■
(2) 如温度、水分等因素控制不当,易导致乳酸量过多而味偏酸,清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 H■O■■2 .
(3) 成熟的酒酿放置时间越长酒味越浓,因为更多的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发酵分解为酒精(C2 H5OH )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若用1 kg大米酿米酒,假设其中有0. 81kg的淀粉全部转化为酒精,则理论上可酿制含酒精质量分数为10%的米酒 kg.
【提示:由淀粉转化为酒精的关系式为(C6H10O5)n~(2nC2H5OH】
考点 考查碳水化合物的知识.
分析 题目虽然没有直接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只有糖类知识的全面掌握,解此类题目才会感到得心应手,从给定的题目信息看,比直接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化学方程式要巧妙得多.
解答 (1)小题是多糖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葡萄糖,(2)、(3)两小题考查葡萄糖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醇和乳糖,前三小题都考查了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4)小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故答案为:
(1) n,(2)C3H6O3,
(3) C6H12O6■2C2H5OH+2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