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是一种不遵循传统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表观遗传现象。这是由于来源于某一亲本的等位基因或其所在的染色体发生了表观遗传修饰,导致不同亲本来源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细胞中表达不同。受印记机制调控而差异表达的基因称之为印记基因(imprintedgene)。目前在植物、昆虫和哺乳动物中均发现了基因组印记现象,而在鸟类、鱼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普遍认为不存在印记现象。1991年Bartolomei等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在小鼠中首次确认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2型受体和非编码RNAH19基因两个母源印记基因及一个类胰岛素生长因子2型父源印记基因。2007年,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形式发现了156个新的印记基因,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第一张人类基因组印记基因图谱。

X染色体失活

X染色体失活是指雌性哺乳类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的其中之一失去活性的现象,X染色体会被包装成异染色质,进而因功能受抑制而沉默化,这种现象也称为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dosagecompensation)。X染色体失活的起始和选择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这个过程被X染色体失活中心(X-inactivationcenter,XIC)所控制,是一种反义转录的调控模式。这个失活中心存在着X染色体失活的特异性转录基因,当失活命令下达时,这个基因产生1个17kb不翻译的RNA与X染色体结合,介导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引发并维持X染色体的失活。X染色体失活中心还有“记数”功能,即保持每个二倍体中仅有1条X染色体有活性,其余全部失活。X染色体的失活状态需要表观遗传修饰来维持,可以通过有丝或减数分裂遗传给后代。

非编码RNA

非编码RNA是指不能翻译为蛋白质的功能性RNA分子,其中包括rRNA、tRNA、snRNA、snoRNA、microRNA等多种已知功能的RNA以及未知功能的RNA。按照它们的大小可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A,前者在基因簇以至于整个染色体水平发挥顺式调节作用,后者在基因组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并介导mRNA的降解,诱导染色质结构改变,决定细胞的分化命运,还对外源的核酸序列有降解作用以保护本身的基因组。microRNA是一类内源产生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甚至病毒中,通过调节编码蛋白的基因的表达或翻译来发挥调控作用。microRNA的功能十分广泛并且渗入到了生理病理学的各种调控途径中,包括发育周期、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凋亡、新陈代谢、神经调控、肿瘤发生以及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等。在法医学应用中,由于降解后的片段长度过小,不能进行有效的PCR扩增,然而microRNA就能满足降解检材的PCR扩增,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表观遗传学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1表观遗传学与亲权鉴定

自1985年英国遗传学家AlecJeffreys教授首次报道DNA指纹图技术应用于法医DNA分析以来,DNA分析技术已经在多起重大的刑事犯罪侦破和民事诉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是以荧光标记STR与SNP等传统遗传标记进行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但在法医学亲子鉴定中,尤其是子代为杂合子或者父(母)和子代为相同的杂合子的单亲鉴定中,亲代的必需等位基因可能无法确定,使基因座的鉴别能力下降。但通过使用亲缘特异性甲基化遗传标记可以直接判定等位基因的亲源,从而确定亲代的必需等位基因。Zhao等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对被甲基化标记的母系SNP位点rs220028进行检测证明了这一观点。另外,Poon等报道,采用DNA甲基化标记可有效识别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DNA,这也为产前的亲权鉴定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

2表观遗传学与年龄推断鉴定

个体年龄推断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实际工作中,个体年龄推断主要依据人类学方法,通过测量与年龄相关的骨骼、牙齿标志等,根据相关模型进行推算。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发现表观遗传学为个体年龄推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DNA甲基化随年龄变化的特点为利用甲基化标记进行年龄推断提供了可能。陈培利等利用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humanembryoniclungdiploidfibroblast,2BS)进行体外培养,发现其p16基因启动子区及外显子Ⅰ处的DNA甲基化水平随个体细胞代龄的增加而降低。Tra等用限制性标记基因组扫描(restrictionlandmarkgenomescanning,RLGS)技术对T淋巴细胞2000个基因座的甲基化年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29个基因座有变化,其中23个增加,6个降低。由于甲基化标记数目众多,从中可以筛选出一组适合于法医学应用的、年龄变化有规律的座位,应用于微量检材的年龄推断。尹慧等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94个健康个体DNA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发现,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含量随年龄增加而降低,50岁以上与50岁以下年龄组5mC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10年,Teschendorff等通过对261个绝经后妇女全血样本约14000个基因启动子区超过27000个CpG的甲基化状态进行分析,证实干细胞多梳蛋白家族(polycombgroup,PcG)靶基因比非靶基因更容易随年龄发生甲基化,并且变化不依赖于组织类型、疾病状态和甲基化水平。

Bocklandt等通过分析唾液中的DNA甲基化标记,可以预测一个样本组成员的年龄,结果与实际年龄相差大约在5岁范围内。这项技术如果被确证,可能会成为法医取证方面很有用的一种工具。同时,它还表明了一种可能性:DNA甲基化修饰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比计算生日更具医学相关性的年龄测定方法。

2010年,NorenHooten等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800个microRNA标记中筛选出9个与年龄相关的基因,但发现其中5个与疾病有关,该研究表明microRNA可以作为推断年龄以及和年龄相关疾病的诊断指标。

2011年,国内Jin等首次报道了通过体细胞发挥功能的组蛋白修饰基因对衰老这一重要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作用。这项研究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组蛋白H3K27me2/3去甲基酶UTX-1/UTX对衰老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秀丽线虫中,该基因的杂合突变体及野生型的RNAi敲降后都能极大地延长线虫寿命,使其抗逆性也大大加强。遗传学分析发现其功能依赖于胰岛素样信号通路。这种通过重新建立组蛋白修饰模式的方式,揭示了细胞的重编程在抑制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其作用机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样存在。

3表观遗传学与双生子的鉴别

同卵双生子(monozygotictwins,MZ)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卵裂产生两个单独的细胞,并发育为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同卵双生两个个体的遗传背景完全相同,享有共同的DNA序列。在法医DNA分析领域,现有的DNA分析手段尚不能有效鉴别同卵双生个体。

但是近年来,众多研究都已证实,同卵双生子的表观遗传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Fraga等对西班牙的40对同卵双生子个体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DNA甲基化、X染色体失活、组蛋白位点特异性乙酰化上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Kaminsky等对114对同卵双生子个体的DNA甲基化的研究显示,血白细胞、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和肠道组织中的甲基化状态均存在差异。

此外,Ollikainen等对新生儿不同组织相关的4个差异甲基化区域的甲基化状态进行了研究,发现甲基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上述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已经把目光投入到了法医DNA分析的全新领域,尤其是DNA甲基化在同卵双生子中的研究。这些都为采用DNA甲基化这一表观遗传学标记进行同卵双生子个体甄别的可能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表观遗传学与组织来源鉴定

在常见的法医学案件中,有时需要对生物检材的组织来源进行鉴定。传统的形态和生化方法信息含量少,容易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因此常常受到限制。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表观遗传学为基础的组织鉴定方法存在明显优势,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例如,富含CpG的Alu重复序列,在体细胞中是甲基化的,在生殖细胞中却是低甲基化的,有一个在进化上比较年轻的Alu亚族在中几乎是完全没有甲基化的。通过对这一Alu亚族甲基化的分析,就可以判断检材是否含有。范光耀应用联合亚硫酸氢盐的限制酶法,调查、常见体液、分泌液和组织的DEAD盒多肽4[DEAD(Asp-Glu-Ala-Asp)boxpolypeptide4,DDX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发现中的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非组织。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界值,可以根据DDX4甲基化水平有效地鉴别(斑)的种属来源。

Hanson等运用RT-PCR技术,根据microRNA的细胞组织特异性对血液、、唾液、阴道分泌液和经血进行来源鉴别,并通过与21种人体组织比对验证了各种斑痕microRNA表达的特异性,用于检测RNA的模板量最低可达50pg。Zubakov等运用微阵列和Taqman定量PCR技术确证了一些能运用于法医学实践识别血痕和精斑的稳定的microRNA标记。该项研究不仅将灵敏度提高到相当于单细胞水平的0.1pgRNA模板量,而且在新鲜与陈旧样本的比对中发现其microRNA分子绝对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

5其他

近年来,随着学者们对RNA在法庭科学领域的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发现microRNA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也日益重要。2007年王芬等发现有6个microRNA分子在H2O2诱导PC12细胞凋亡后表达显著下调,这一结果为法医病理学者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010年李文灿等在研究大鼠心肌组织microR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时发现,其含量在机体死后120h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可作为内参指标反映其他生物指标的变化水平。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法医工作者又面临一项新的挑战,即如何在日常的亲缘鉴定和个体识别工作中有效甄别伪造DNA。用于伪造DNA常使用PCR扩增的方法,因此使用亲缘特异性甲基化遗传标记,可以在进行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的同时,检测样本的甲基化状态,从而鉴别样本是否为人工伪造DNA。因此DNA甲基化遗传标记在鉴定DNA是否人工伪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除了基因还有什么

不光你会为此而困惑,科学家也陷入迷惑中。上世纪末基因组计划轰轰烈烈地展开,随着DNA序列变得越来越明晰,人们傻了眼,生命的秘密,远远不是基因翻译成表型这么简单:基因这么多,不能不分时间场合地不停表达,那么它们是受谁控制呢?还有一大堆“垃圾”序列,是听了谁的话而保持沉默……谜面越来越多,共同的谜底是,原来基因根本不足以决定一切。

人们不服输,编出“表观遗传学”(eplgenetlCS)的说法,用来定义传统孟德尔遗传(genetics)所不能涵盖的遗传现象。具体说,遗传信息被DNA书写,如同“白纸黑字”;但环境刺激或者内部诱因仍有回旋余地,它们通过奇妙的手段给DNA打上“闭嘴”的标签,或者把DNA拧成一团,基因就会沉默;若去除记号,基因就可以重新发挥作用。这些手段超越了DNA序列本身的限制,是为“表观”;而且它们也能遗传,合在一起就是表观遗传学。

智慧的响应

表观遗传对于植物来说格外受用。想想我们人类自己,怀胎十月,出生即五脏俱全,到这个时候,环境刺激基本上改变不了发育的模式。可植物长出五花八门的部件――根、茎、叶、花、果实,所有的信息全都蕴藏在最初那颗圆滚滚的种子里,那里边几乎全是平凡的体细胞,生长过程不但不能“丝毫不差”,反而要随时对环境做出响应才好,它们得适应水土,抵抗压力,忍耐病毒感染,否则很可能小命不保。灵活性,对于植物来讲是一种财富。

冬小麦的春化便是一种富于智慧的响应。开花结子事关传宗接代,对植物来讲是特别重大的事件,所以特别需要植物知冷知热,千万不能选在大冬天进行。很多植物都演化出记录“寒冷”的本领,不仅如此,还能对寒冷的长短进行衡量,先是憋着不开花,到冷的天数够了,才放松抑制,长出花来,而这时恰好到了春天。听起来好像化学课上的滴定实验,一滴、两滴……啪一下过了阈值,就从酸性变成了碱性。

冬小麦对寒冷是怎么滴定的呢?原来,它们体内有个抑制开花的基因,威力大,而且很顽强。低温刺激一天,就相当于给这个抑制开花的基因画上一笔“闭嘴”的标记。抑制开花基因的威力逐日遭受打压。等到冬天接近尾声,标记量达到顶峰,抑制开花基因的威力所剩无几,植物就在春天来到的时候适时开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冬小麦的种子不经冷处理就无法开花,因为严寒是打压开花抑制基因的必要条件。寒冷的刺激就好像记忆,只不过人的记忆是脑细胞中的信号和蛋白变化,植物对寒冷的记忆,则是通过给DNA加标记这种表观遗传机制实现的。

科学家为了证明上边的推测,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和植物开了一个玩笑,限制这个抑制开花基因的功能,结果植物就不知道等待,早早开花,其结果当然是在寒风中一命呜呼。相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女科学家曹晓风的团队发现,如果抑制开花的基因迟迟得不到标记,就会一直作威作福,植物花开时间就晚。

另外还有些表观遗传现象,或许谈不上生死攸关,但却关乎植物美观与否。我们看到,花很多都是辐射对称的,但也有不对称的,比如柳穿鱼。这种花有长长的花冠管,末端有一根长长的突起,植物学上叫做“距”。1742年,一位年轻的瑞典植物学家在斯德哥尔摩群岛发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花,如下图所示。从叶子和花色来看,明明就是柳穿鱼,可花的末端却长了5个距,呈辐射对称,分外狰狞。他把标本献给著名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大师,大师心潮澎湃,用两年时间写论文论述以柳穿鱼为代表的反常对称现象――英文叫Peloria,是源自希腊语中的“大怪物”。至于这种现象的分子机制,却在100年之后才被揭示出来。原来,“大怪物”的一个基因产生了自发突变,使得这个基因上凭白被画上了很多“闭嘴”记号。如此一来,单单一个基因活跃与否,就决定了柳穿鱼花朵是不是对称的。

另外有一个基因叫SUPERMAN--超人。科学家在“超人”之后还找到了另外两个相关基因,分别是KRYPTONITE(让超人过敏的那种放射性物质)和clackkent(就是超人电影中男主角的名字克拉克・肯特)。这个基因为什么叫超人呢?原来,如ksUPERM'AN基因被打上“闭嘴”的标记,整朵花就长出好多雄蕊,同时雌性生殖器官退化――这难道还不算是一个非常man的基因吗(你可以猜到KRYPTONITE的作用就是制服SUPERMAN,让SUPERMAL4HV不表现出功能)!同样,“超人”基因是不是会被强令闭嘴,只取决于DNA上几个小记号。

SUPERMAN基因加标记的程度和时间,在植物的世世代代间得以遗传,因此植物的雌蕊和雄蕊数目才能够固定下来。一则指令就是这样以表观遗传的形式被封存下来,在世代个体间传递。

除了这些行使特定功能的基因,表观遗传机制同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也有很大关系。水稻基因组中40%的基因都是转座子和逆转座子,这是一些可以跳来跳去的DN段,如果它们活跃,就成了“危险分子”,使得整个基因组的结构遭到破坏。因此,正常情况下,细胞总是给它们加上很多闭嘴记号,如此一来,它们就会乖乖地保持沉默了。

还有多少秘密

不仅是植物,表观遗传机制在动物界同样重要。比如,动物的某些基因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标记,以至于随时随地表达,就可能导致动物患上严重的疾病,比如癌症。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在动物身上尝试控制表观遗传现象。

生物到底有多少表型的改变是受环境影响,环境又如何改变DNA上的标记,其中又有多少改变可以遗传,仍然是等待人们解答的谜题。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 疾病分类; 妇科疾病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LIU Rui-jing,CAI Hai-y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145-148

【Abstract】 Endometriosis(EMs) is a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 which is formed when the endometrial cells are planted in the abnormal,it is associated with dysmenorrhea,intercourse pain,non-cyclic pelvic pain and low fertility and so on.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 is complex, involving increased cell adhesion, extracellular matrix degradation, angiogenesis, proliferation, abnormal cell apoptosis, interference cell communicati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lo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other path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 and it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urrent commonly used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re reviewed.

【Key words】 Endometriosis; Pathogenesis; Disease classificati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ang Hospital of Dongguan, Dongguan 52377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41

在普通育龄期女性人群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测发病率为10%~15%,对于有痛经和/或不孕史的女性,据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高达40%~60%。在世界范围内,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估计有1.76亿妇女[1]。没有单一的理论能够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所有方面的原因,虽然理论上是原位发展(即化生的理论)和种植[2-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保守手术治疗一年后复发率为10%~15%;在5年的随访中,复发率为40%~50%。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在月经期间和时会出现剧痛,不仅可导致健康问题而且还干扰工作期间和休闲时间正常活动[6-9]。除了疼痛和不孕症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女性的社会功能,良好的情感、活力和就业产生巨大影响和危害[10]。因此,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育龄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概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内膜细胞种植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其特点是子宫内膜组织即腺体和间质植入异常位置,如盆腔腹膜、卵巢和肠道。据观察,这种疾病很少发生在胸腔、皮肤组织、手术瘢痕、骨组织,甚至大脑等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生育年龄女性的患病率为10%~15%,对于伴有腹痛和/或原因不明的不孕的妇女其发生率高达40%~60%[11]。它会导致卵巢衰竭、不孕症、更年期提前等,其他特定的症状,如头痛、慢性重型盆腔疼痛、慢性非月经期疼痛、困难等。因此给一个女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约4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不孕的情况存在,因此临床对于本类疾病治疗的重视程度较高,尤其是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其治疗的要求相对更高,且对治疗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既要保证病灶的清除效果及头⒌目刂疲对于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的控制也是重要的监测方面[12]。仅在美国,每年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切除子宫的就超过100 000例,且每年都要消耗一个巨大的医疗卫生成本。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使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而且还大大的增加了健康卫生的支出。因此,寻找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传统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无法完全清除异位子宫内膜,极易导致术后复发,故目前腹腔镜术后往往需要后期药物治疗。基于异位子宫内膜增生具有激素依赖性,目前腹腔镜术后多采用降低雌激素水平药物,包括妈富隆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药物,但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GnRH-a和妈富隆的疗效尚无相关研究[13]。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

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可以在腹腔的不同部位,根这些位置定义三种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类型:卵巢型、腹膜型和深度浸润子宫肌层型[14-15]。在极少数情况下,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也可以在腹腔外其他地方被找到,如肺胸膜,甚至在大脑中。

找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原因是100多年来研究者们的希望。自1921年经血逆流学说提出,各种学说如雨后春笋,得出免疫因素、遗传、环境因素等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或为补充或为解释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而提出。1921年Sampson首先提出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即月经期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形成盆腔内异症。至今90多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其中包括经血逆流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子宫内膜干细胞学说、遗传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16]。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子宫内膜干细胞学说和遗传学说揭示了内膜内在因素的重要性,干细胞学说阐述了“种子”和“土壤”机制,认为各种来源的干细胞是“种子”,逆流入腹腔的经血及局部微环境失衡是“土壤”,只要局部组织同时有“种子”和“土壤”存在,就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解释了腹壁异位病灶或身体其他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

经血逆流学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得到多数研究学者的认可,己成为EMs的主导理论。在经血逆流学说的基础上,2005年郎景和教授提出的在位内膜决定论的“3A”学说等成为经血逆流学说的重要补充,“3A”学说是指子宫内膜细胞必须通过腹腔液、腹腔细胞和细胞外基质3道防线,完成黏附、侵袭、血管形成(Attachment-Aggression-Angiogensis)“三步曲”,即“3A”发病模式,展示了逆流入腹腔的子宫内膜组织如何一步一步形成异位病灶。然而,事实上经血逆流的发生率可高达76%~90%,却仅10%~15%的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说明经血逆流只是一种现象,或一种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诱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女性盆腹腔微环境改变。

随着表观遗传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发展,人们认识到子宫内膜异位症也许是一种表观遗传疾病。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指基因表达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而DNA序列不发生改变。表观遗传学的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属于良性疾病,却具有浸润、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多种学说都无法充分解释其发病机制。治疗方面也缺乏特效方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无法有效缓解患者病痛,且不良反应多、术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7]。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热点。考虑到伦理学方面的约束,无法在人体上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对照研究,且实际操作也无法对人体反复进行有创检查,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

3 临床诊断与分类治疗方法

该病一般常见于25~45岁生育年龄的女性,发病率为10%~15%,近年来有明显的增高趋势。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无人对本病的确切的发病机制做出明确的说明[18]。对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有B超、CT、MRI,但是囊肿的声像图显示无特异性,因此无法做出明确地诊断且无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明确地分期,而CT、MRI更是费用昂贵,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19]。腹腔镜应用于EMs的诊断和治疗已有多年,作为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腹腔镜检查的仪器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技术现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若通过腹腔镜在显示屏幕上看到具有典型特征的异位内膜病灶,则可对该疾病给出确切诊断。腹腔镜检查可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然后对病变范围进行评估并且进行临床分析,尤其是对B型超声检查以及妇科检查都无发现的不孕及痛经患者更是有效地手段。但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具有活性差异大、多种不同形态等特点,因此对于盆腔粘连严重、非典型病灶及腹腔外的病灶容易造成漏诊,且腹腔镜检查属于侵袭性检查且检查费用高以及存在一定的潜在并发症,因此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因为腹腔镜检查需要借助于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得该项检查在许多条件缺乏的医疗单位一般无法进行。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研究非浸润性的、价格合理的、客观的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近年来,血清学检查因其为非浸润性检查的优点,得到了更多患病人群及妇科方向工作者的亲睐。一些细胞因子已经被证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妇女中有所不同,例如TNF-α、IL-6、IL-8。但是最广泛的研究的标志物是血清CA125,CA125测定是被公认为协助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非浸润性检查手段,且CA125越高则表现在对诊断该病的敏感度越高[20]。中重度患者血清CA125一般会明显升高,但轻度患者血清CA125并没有明显的升高现象。因此血清CA125测定一般不能作为单独诊断手段,需要与其他检测指标联合使用,比如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最初被用作为检测心血管疾病及各种癌症的预后监测等方面的研究。Bass等[21]报道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eutrophil-to-Lymphocyte,ratio NLR)在诊断EMs上具有比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性,在筛查EMs上具有一定的效果。在Cho等[22]的回顾性分析中,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单独应用NL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7%和60.1%,单独应用血清CA125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55.8%和92.8%,但将NLR和血清CA125联合应用后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69.3%和83.9%,NLR和血清CA125联合后的敏感性很显然高于单独应用NLR或血清CA125诊断的敏感性。虽然NLR和血清CA125联合使用在一定范围上使得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有所下降,但是其在检测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方面显著提高,因此,它在内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早期疾病的评估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有效率高及术后恢涂斓扔诺悖但难以将极其微小、深层次、非典型性的异位病灶清除干净,无法清除全部的异位子宫内膜,无法达到手术根治,导致术后复发率极高,故目前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后多配合药物治疗[23]。术后的药物治疗对消除或抑制残存的病灶及防止复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找到辅助治疗的干预方式,以尽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控制复发率则成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短效避孕药妈富隆、GnRH-a是目前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后最常用的药物,妈富隆可减少卵巢生发层的破损,阻断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组织浸润卵巢,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其中孕激素成分可转化和萎缩子宫内膜,减少经血量及逆流,此外妈富隆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显著降低雌激素水平并减轻对子宫内膜的刺激,抑制子宫内膜的植入,减少手术过程中医源性子宫内膜细胞的播散。GnRH-a可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甾体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发生暂时性绝经,即药物性卵巢切除,使病灶萎缩,防止和延缓复发,此外,GnRH-a可直接作用子宫内膜细胞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生长。亦有研究表明GnRH-a对胚胎的着床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有助于早期妊娠。

目前关于表观遗传学的药物治疗靶点主要是针对DNA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组蛋白甲基化酶等。在这些研究靶点中,研究最广的是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24]。抑制DNA甲基化主要有两类药物:核苷类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和非核苷类抑制剂。两类抑制剂都能在细胞分裂的S期有效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并且抑制特定细胞内的DNA甲基化状态来干扰基因的表达。5-氮-2-脱氧胞苷和5-氮-胞苷是目前研究最广的核苷类抑制剂,在DNA复制中能竞争性占据胞嘧啶结合位点,从而抑制DNA甲基化过程。细胞仅需短暂处理就能持续保持去甲基状态。目前已有部分药物应用于临床,但主要是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血管依赖性疾病,新生血管过度活跃形成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异位种植和生长的关键步骤之一,故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内膜组织进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并通过透射电镜、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期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体外研究模型。

参考文献

[1]张玉虹,孙喜斌,刘晓娟,等.Rho/ROCK信号通路对在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F-κB、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5):725-728.

[2]周琦,李霞,陶玲,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4个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12):1585-1590.

[3]冯春蝶,王福玲,袁芳,等.IL-17、IL-6和TGF-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织的表达[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29(3):243-246.

[4]张静华,李晓红,李海燕.核转录因子κB与肿瘤坏死因子-α对子宫内膜异位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6):51-53.

[5]许钟丽.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新进展[J].中外医疗,2014,34(9):17-18.

[6]朱晓慧,余澎.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新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5):141-142.

[7]冯晓敏.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征及治疗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35-136.

[8]陈景伟.TRPV1及其致敏因子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关系及补肾温阳化瘀方对其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4.

[9]俞丹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2):101-103.

[10]邓莉.浅谈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育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77-578.

[11]贾双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命质量及micro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12]黄金燕.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在位内膜差异蛋白质组学及免疫组化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13]张立兰,刘闪,赵丽芝.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151-153.

[14]刘青林,赵艳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4):1-4.

[15]周友芬,唐顺姣,郭雅琴.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0):36-37.

[16] Wang C C,Xu H,Man G C,et al.Prodrug of green tea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Pro-EGCG) as a potent anti-angiogenesis agent for endometriosis in mice[J].Angiogenesis,2013,16(1):59-69.

[17] Steven J,Mentzer,Moritz A,et al..Intussusceptive angiogenesis:expansion and remodeling of microvascular networks[J].Angiogenesis,2014,17(3): 499-599.

[18] Cong-Xiang Yu,Jing-Hui Song,Lei Liang.Correlation of changes of (non)exfoliated endometrial organelles and expressions of Musashi-1 and β-catenin with endometriosis in menstrual period[J].Gynecological Endocrinology,2014,30(12):861-867.

[19] Richard,Burney,Linda C,Giudice.Pathogenesi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endometriosis[J].Fertility and Sterility,2012,98(3):511-519.

[20] Bartley J,Jülicher A,Hotz B,et al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seems to be regulated differently in endometriosis and the endometrium[J].Archive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4,289(4):871-881.

[21] Bass L C,Dillard T A,Forseen C J,et al.An Unusual Cause of Massive Pleural Effus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2012,344(6):505-507.

[22] Cho S,Jung J A,Lee Y,et al.Postoperative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versus oral contraceptives after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treatment for preventing endometrioma recurrence[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14,93(1):38-44.

[23] Kong S,Zhang Y H,Liu C F,et al.Th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for endometriosis:a review of utilization and mechanism[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4,2014(1):146 383.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领衔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这是自1983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对国内各省现存中药资源进行的一次“大摸底”。黄璐琦被命任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

时隔近30年,原有数据已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与此同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手段也有日新月异的突破。摸清国内中药资源基本现状,成为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于藏在深山里的中药,又能有哪些新的认识?在环境的巨变下,哪些品种已经面临濒危?这些都摆在中医药人的面前。

黄璐琦介绍,普查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四项:一是要探明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及56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的资源总量;二是进一步调查清楚中药资源相关知识,如民间对一些药材的特殊用法等;三要建设一批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目前多种野生中药材濒危,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最终还得靠人工种植,通过普查遴选种植基地成为当务之急;四是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保障信息通畅。

作为专家组组长,黄璐琦除了在北京日常的繁杂工作,以及各地的学术会议、交流考察外,带领各地资源普查队员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成了他近几年来工作的主旋律。几年间,细算下来,黄璐琦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野外跟中药“面对面”地打交道。带领着各地普查队员,他走过了全国60余个的普查试点县。“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太珍贵的经历了!”他感叹道。哪种中药材是否道地、在何地分布、数量多少,他都了然于胸,谈起来如数家珍。

此次922个县级普查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野外工作的队员达到上万名。现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发现2个新属25个新物种,汇总得到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中药资源种类数已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黄璐琦发现,各地在中药材种植、采收,包括资源普查工作本身,都有自己的创造:又如,田地里收割过后的麦秆,在地表留下适当的高度,正好可以用做瓜蒌的“天然”棚架,只需在麦秆所在的田里播下种子,瓜蒌在生长过程藤蔓自然攀援到这些“棚架”上,既节约时间资源,又绿色环保。

野外普查的艰难,有时不仅体现在餐风露宿的辛苦上,更直观与危险的是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在野外工作的队员达到上万名,他们的安危冷暖,时时牵动着黄璐琦的心。2012年9月7日,他刚从云南昭通彝良普查点回京,彝良就发生5.7级地震。他第一时间给当地普查办公室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只有办公房屋损坏,队员都已平安归队,方才松了一口气。“现在全国普查点分布图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哪里发生自然灾害我就首先想到队员生命会不会受到威胁,时刻绷紧一根弦,深感压力重大。”有一次,一路普查队的车在赶赴调研虫草途中掉下垂直高度达20米的山崖,一名队员肋骨折断,所幸头部没问题。“有一年,我带队分乘几辆车到湖南湘西保靖县普查。途径碗米水库时,路很窄车队小心前行,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紧跟的第二辆车不见了,赶快叫司机停车让大家下来沿途往回找,后来看到那辆车侧翻在路基上。车上四人都是参加过第三次普查上年纪的老师,有惊无险。如果车再前移或后错一米翻倒就会直接掉进水库,那么普查队员就会有生命危险。我当时站在路边跟普查队员说,第一,这是上天在告示我们,这项工作是要用生命来换的,我们要格外重视安全;第二,精诚所至,终成大事。”

(二)分子生药学创建的前前后后

1992年,黄璐琦成为北京医科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和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诚静容。“两位导师在为学做人方面都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曾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的楼之岑院士,严谨治学的精神让我敬仰。一位师兄给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投稿,编辑意见是文章水平很高,但篇幅长。师兄把稿子拿给楼之岑院士,先生提笔批注‘我们不能削足适履’,后面署名‘生药学教授楼之岑’,而后返给编辑部。最终,论文全文发表。先生的不凡气势和深厚功底略见一斑。”

读书期间,黄璐琦对栝楼属植物研究产生兴趣。栝楼属植物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如有抗癌作用的天花粉即来源于此属。为调查国内栝楼属的药用植物,他只身一人前往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深山老林实地考察,采集植物。他还广泛查阅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标本,最终整理出世界范围的栝楼属植物名录,并发现新种植物,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被世界葫芦科专家C. Jeffrey称之为“东亚地区葫芦科中最难处理的分类学难题”。黄璐琦也因此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特等奖学金。

在进行栝楼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时,黄璐琦发现有很多问题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而分子水平的研究则很可能为这门古老学科带来新的生机。

1995年,年仅27岁的黄璐琦以《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为题将自己长期以来的思考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上,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这在当时沉闷许久的生药学研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在他身边迅速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于中药研究来说,借助于这股力量会给这门古老的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气和活力。

以黄璐琦研究团队为核心,在很多中医药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协作下,国内第一部从基因水平研究生药学的著作《分子生药学》得以问世,并标志着一门崭新的生药学分支学科――分子生药学在国内诞生。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分子生药学就受到中药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更是捷报频传。2006年《分子生药学》第二版出版,2008年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分子生药学》教材出版。迄今,全国己有1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该课程。2012年,这门新兴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所在的学科。转瞬之间,分子生药学于懵懂之际、晨光熹微之时发起,如今已亭亭如盖。

2006年,38岁的黄璐琦申请了国家973项目的课题“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而这一年是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次设立中医药研究专项,黄璐琦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开始中药学的创新研究,并成为“973项目”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黄璐琦特别崇尚创新科研,在实践研究中,他赞成要敢于提出假说。他认为,如果假说能够经受住一种关键性的检验且能够符合一般科学理论,那么这种假说就会被接受。在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研究上,假说研究就得到了应用。以“973”项目为支撑,围绕道地药材形成的几个模式假说,利用研究室在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和道地药材生态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根据经典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配合受控试验,研究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影响药材道地性的特征及表现在功效、安全性和化学成分上的变化及其规律,最终揭示了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在国内开创了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的先例。2003年,黄璐琦和他的团队还创办了“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认证。2009年,他的研究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在这些独具一格的科研平台上,创新理论和科研实践不再脱节。他们利用各种实验条件验证、完善各种科研设计,并大胆地使用这些成果去指导中药的生产实践。

黄璐琦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起中药材鉴别新方法,其中高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别中药材乌梢蛇真伪的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这是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他带领课题组发现了一条丹参酮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及二萜生物合成新途径,并在国际著名刊物PNAS、JACS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文章。

(三)医圣的粉丝曾经怀揣建筑梦

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的江西婺源,是黄璐琦的出生地。黄璐琦的母亲金青是中医师、新安医学学派传承人,黄璐琦从小便跟随母亲出诊,并且帮助采集草药,耳濡目染地学了一些中医知识。

“经常有患者到我家来看病,不论什么时间段到我家,母亲都会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儿、哪怕是饭碗,会专心问诊。如果赶上患者来看病,没来得及吃饭,母亲就会请他们跟我们一起吃。”黄璐琦回忆说。

可以说,黄璐琦是在母亲的诊所里长大的,儿时玩得最多的玩具就是诊室中的处方笺,偷吃最多的零食是药房里的酵母片和山楂丸。“不知现在酵母片是不是提纯了,不如印象中的好吃。”让黄璐琦记忆清晰的是,一次周边人家养的鸡闹疫情成群死掉后,他年幼好奇学着大人的样子撕下一张处方纸写下“鸡瘟药”几个字,开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处方”。“那时我真以为这就可以治病了。”黄璐琦至今提起这些童趣轶事,仍旧忍不住开怀大笑。

“我是家里的老小。父亲很严谨,骨头也很硬,当过10多年的地方计委主任,对当地的经济数据他都记得很准,每天坚持写工作笔记。”黄璐琦说,父亲曾希望自己学建筑,因为家里已有一个学医的姐姐。“父亲说,一个人一生能留下一个作品就足矣,而建筑是以立体的形式表现的作品。”

1985年高考,怀着一个建筑师的梦想,黄璐琦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了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被这个专业录取,反而被调剂到江西中医学院中药专业。“这就是天意,上天安排的,我不后悔。建筑与医药,都是民生很大的一块,与老百姓都息息相关。”子承母业的黄璐琦,为此投身中医药领域。过去对母亲从事职业的骄傲自豪,逐渐变为了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本科毕业后,他考上全国中医药权威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同仁堂的创始家族――乐家第十三世传人乐崇熙攻读硕士学位。“记得研究生复试时,乐崇熙先生耐心教我改正南方口音,区分‘您’和‘你’,还有用餐规矩、说话礼仪,这都使我颇为受益。”

“我29岁任中药研究所所长,31岁开始担任博导,因为年轻,所里推选我从第九届起加入全国青联,并且是中直机关青联常委,后来我又成为北京市青联副主席。于是,我和青联组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联帮助、培养、支持了我,我也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愿意尽力为大家服务。当年作为医药卫生组的委员,我曾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利用经常搞野外普查有些经验的优势,联合同组的医药企业委员每年外出调研度假一次。”一段青联路,一生青年情。黄璐琦的实验室集结了近30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这种学术互补性极强的人员组合方式在中医药学界并不多见。“不少青年都是可造之材,就看将他们放在什么位置,发挥怎样作用。我的职责就是致力于发掘团队最大的潜力,搞好中医药科学研究,使个人有宽松的环境、坚定的理想、明确的方向。”

黄璐琦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当选2014年中医药新闻人物。作为学科领军者,黄璐琦时刻关心着团队中青年的成长、成才、成功,特别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与文化素养。201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年轻的院士。

黄璐琦的爱好很多,体育运动最爱乒乓球,读书则比较杂,办公室那一面墙的书架上可以看到人物传记、时政读物、国学,乃至摄影类书籍,足见他生活的丰富多彩。

问及黄璐琦有偶像否,他笑言是医圣李时珍。这么多年来,黄璐琦一直对照李时珍的事迹践行着,在科研的路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291-01

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该门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概念抽象,数学符号和统计学公式多而繁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很好地掌握该课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3]。然而,部分学生特别是数理统计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对该门课程具有畏惧心理,如果教师未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调整教学重点,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是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笔者在1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现将一些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 优化课程内容设计,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

对于将来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行业的学生来说,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分析工具,更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一门课程。与纯粹的数理统计学不同的是该课程更侧重于应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做到灵活运用。因此,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必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专业性和应用性,适应新时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

实践中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突出本学科前沿知识,强调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同时介绍本领域前沿信息与新的统计方法研究进展。例如,在教学内容选取方面,在原有培养试验法的讲解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培养试验研究法中的根际营养研究法的教学内容和土壤微生物研究法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相关研究的需要,这是与大农类专业的生物统计或统计分析方法课程教学中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如让学生调查获取区内当地的大中小型各类企业生产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方面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系统的调查方案的拟定―资料的获取―统计方法的应用―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的研究手段的训练,既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思路,又让学生学会独立运用统计学知识去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在介绍统计学软件教学内容时,不仅介绍简单的Excel的统计功能,同时也介绍目前国际上主要应用的功能强大的SAS和SPSS统计学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在选取教学案例时,紧密结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精选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例如,结合土壤学有关课程,选取针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或重金属分布状况的案例讲解配对法设计的t检验,作出准确的统计分析和结果判断;选取植物营养学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同肥料施用效果的比较试验等案例进行方差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是一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熟练掌握所学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科学研究中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将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教师为中心、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已经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信息学等许多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师生互动,教师既是主讲人又是组织者与引导者,也是平等的讨论参与者;学生既是听众又是主讲人与参与者[4-5]。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这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发表观点。

例如,在开始讲授试验研究的一般过程、田间试验和培养试验方法这些章节的内容前,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4~5人,每组安排1个有关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或环境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相应的试验研究设计,这其中包含了资料查阅,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的确定,试验方案的设计和试验研究手段的选择等多项内容。当教师讲述完这些章节的内容后即安排和组织课堂讨论,每组成员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向全班展示,阐明本小组课题的科学研究思路、试验研究方法、研究方案和研究手段,然后展开讨论,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并接受同学好的建议进行修改。然后任课教师对研究计划的不足和优点加以点评,并进行最后的总结。通过这样的参与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单纯接受者转变成学习的主体,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研究计划的撰写,同时巩固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日后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科学研究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6-9]。

3 将科研融入课程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来设计试验,选用正确的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科学试验中的问题。因此,教学上安排了试验研究方法和生物统计2个部分的内容,这是2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统计分析是在试验设计的基A上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真伪的判断,而统计分析的结果又是对试验设计合理性的反馈,从而帮助改进试验设计和提高试验效率。该课程安排有2周的课程实习,在实习周中将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实习,且分散在整个授课学期进行。将学生在学习试验设计章节时所设计的试验方案改进后进行田间试验,要求学生按照试验条件,根据自己所设计的试验,正确地划分区组和小区,选择合适的重复数,布置田间试验,并全程对试验进行管理,根据试验目的选取和获得相应的试验指标。试验研究实施完毕之后,对所获得的数据严格按照理论课教学上的统计原则来选取正确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成科技小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理解田间试验的特点和设计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学试验的具体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中必备的操作仔细、一丝不苟、连续工作的作风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水平得以明显提高,从而为今后毕业论文的撰写乃至参加工作后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 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加大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

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由单纯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转变为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该课程的教学评价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占学生课程成绩的50%,且采取“一纸开卷考试”的考试方式,即学生可带一张书写由本人总结的各种统计公式的A4纸进入考场(纸张考试前由教师统一提供),同时考试试题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二是根据学生的课后作业及课堂参与讨论情况来评定学生的课堂成绩,这部分占学生总成绩的25%;三是根据课程实习时学生的表现来评定实习成绩,这部分也占学生总成绩的25%。这种教学评价方法不仅能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积累与实际运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10]。

5 结语

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优化课程设置、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以及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和应用技术的前景,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和素养。

6 参考文献

[1] 周爱明,王满铮王永模.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283-284.

[2] 唐新莲.如何提高《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增刊1):68-69.

[3] 白厚义.试验方法及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 陈钊,王亚婧.参与式教学在高级信息系统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7) :84-87.

[5] 许云贺,张莉力,史东辉,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饲料生产学》课程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2):88-90.

[6] 翟怡,胡涛.MOOC与我国高校化学类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5(6):44-47.

[7] 刘义民.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108-113.

[8] 丽杰,孙晓梅,江红霞,等.浅谈高校《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11):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