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光合作用概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这需要教师教育理念、方式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转变.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情境创设―自学指导―合作探究―概念整合―评价反馈”教学模式的建立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新课改理论,更新教学理念,走出去参加教学活动与研讨会,请进来听专家讲座,不断积累知识与教学技能,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在我校迅速开展了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新授课教学模式:“情境创设―自学指导―合作探究―概念整合―评价反馈”已经构建形成,并实施到高中基础年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该教学模式体现的教学理念
本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首先教师要树立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的理念,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的信心,增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心;其次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个探究的环境与平台,而探究环境与平台的设计要依靠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动态问题生成的灵活引导上.
3.该教学模式实施概述
“情境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如以新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情境、以问题引导冲突等等设计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自学指导”环节教师在提出一些问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自学回答有关问题,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点拨与纠正,到此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合作探究”环节则起发展学生智力、体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概念整合”环节则是在上个环节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的高度概括.“评价反馈”主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从中找出学生的不足以便及时更正与完善.下面以叶绿体知识教学为例说明.
(1)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师:我们看到的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师:叶绿素存在叶片细胞的什么结构中?师:叶绿体分布在植物的什么部位?师: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其结构如何?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导入下一学习环节.
(2)自学指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才可实现高效学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几个小问题,教师巡视学生回答情况.
附:学案:
①高等植物叶绿体的形态:分布:.
②指出叶绿体结构名称:
③叶绿体的功能是.
(3)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学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会产生一些疑问,教师可根据学生疑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问题:①叶绿体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②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是否都有叶绿体?抛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撬动学生的思维.对以上问题的探讨要依据问题类型及学生基础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①学生通过自己总结,提出后与同学交流完善,可以得出结论:叶绿体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及有关光合作用的酶;问题②则可采取同学辩论的方式进行,有多数同学认为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有叶绿体,观点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另有同学提出蓝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却没有叶绿体,到此师生共同得出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的结论.
(4)概念整合
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全面的认识.如问题引导设计:①你是如何理解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②请你对叶绿体的分布给出一个准确的回答等等.通过合作探究过程对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对叶绿体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在上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概念的不同角度去探究,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
(5)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是检测对知识掌握存在哪些不足,不断修正错误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环节,该环节通过精选习题与变式训练,自主完善建立知识体系.
如叶绿体评价练习:以下关于叶绿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CD)
A.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靠内膜增大膜面积
B.类囊体膜含有磷脂分子
C.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没有叶绿体的真核细胞是动物细胞
通过该题A选项使学生明确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而且知道增大膜面积是通过类囊体实现的;通过B选项使学生明确凡是细胞内膜结构均含有磷脂分子;通过C选项知道没有叶绿体的蓝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通过D选项使学生明确没有叶绿体的真核细胞也可能是植物不见光的部位细胞.
关键词:生物制氢 生物制氢技术 研究进展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所面临的两大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由化石能源过度使用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破坏、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已占据21世纪世界所面临十大主要问题中的5个。因此,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氢气作为燃料,具有高热值、清洁、高效、可再生等优点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新能源。传统的化学产氢方法采用电解水或热解石油、天然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或矿物资源,生产成本也普遍较高。生物制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制氢的方法、原理、研究进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一、生物制氢概述
1.光解水制氢
光解水制氢是微藻及蓝细菌以太阳能为能源,以水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及其特有的产氢酶系,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此制氢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蓝细菌和绿藻均可光解水产生氢气,但它们的产氢机制却不相同。藻类的产氢反应受氢酶催化,可以利用水作为电子和质子的原始供体,这是藻类产氢的主要优势。蓝细菌同时具有固氮酶和氢酶,其产氢过程主要受固氮酶作用,氢酶主要在吸氢方向上起作用。蓝细菌也能利用水作为最终电子供体,其产氢所需的电子和质子也来自于水的裂解。
(1)绿藻产氢
绿藻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既能进行光合作用放氧,又存在氢代谢途径的真核微生物。绿藻在光照和厌氧条件下的产氢由氢酶介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耗能低、生产过程清洁无污染且作为原料的水资源丰富,引起世界各国生物制氢领域研究单位的重视。研究表明,光照条件下,氢酶所需还原力除水以外,内源性有机物(淀粉)也可作产氢还原力。对于O2对产氢酶的抑制作用,徐斐、何定兵、胥义指出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绿藻中编码气体通道的密码子进行定点突变,最终获得耐氧性高产菌株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突破点。
(2)蓝细菌产氢
蓝细菌是一种好氧的光养细菌。蓝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并释放氢气。蓝细菌的许多种属都含有能够进行氢代谢和氢合成的酶,包括固氮酶和氢化酶。固氮酶催化产生分子氢,氢化酶既可以催化氢的氧化也可以催化氢的合成,是一种可逆双向酶。
2.光合细菌产氢
光合生物产氢利用光合细菌或微藻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目前,研究较多的产氢光合生物主要有蓝绿藻、深红红螺菌、红假单胞菌、类球红细菌、夹膜红假单胞菌等。
光合细菌只含有一个光合中心,相当于蓝绿细菌的PSⅠ,其所固有的只有一个光合作用中心的特殊简单结构,决定了它所固有的相对较高的光转化效率,具有提高光转化效率的巨大潜力。电子供体是有机物或还原态硫化物,所以光合磷酸化过程不放氧,且只产生ATP而不产生还原力。与绿藻和蓝细菌相比,这种只产氢不放氧的特性,可大大简化生产过程。
3.厌氧发酵产氢
暗发酵产氢是利用厌氧产氢细菌在黑暗、厌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氢气。目前,认为厌氧细菌产氢过程可通过丙酮酸产氢途径、甲酸分解产氢途径、通过NADH/NAD+平衡调节产氢途径等三条途径实现,丙酮酸产氢途径和甲酸分解产氢途径有时也称为氢的直接产生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光解水制氢
除了存在与光合细菌产氢相同的问题之外,藻类光解水产氢还存在氧气对产氢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光转化效率低两个方面的主要障碍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培育耐氧菌株,克服绿藻光合产氢的同时产生氧气的瓶颈问题;通过基因工程改进产氢菌株提高其光转化效率,同时研究开发新型光合生物反应器提高反应器的光传导效率,提高光转化效率。
2.光合细菌产氢
如何缩短光合细菌的产氢时间,提高光转化效率、改善光合细菌氧的耐受程度原料成本太高是目前光合细菌产氢所面临的问题。光合细菌产氢可利用的原料范围广泛,针对不同的原料筛选高效产氢菌株是提高光合细菌产氢效率的重要途径。
3.厌氧发酵产氢
原料转化效率偏低、产氢速率偏低是目前厌氧发酵产氢的主要问题。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菌种及产氢过程的关键酶进行改造,提高关键菌株的产氢效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利用代谢工程手段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产氢细菌进行改造的研究目前在生物制氢领域还没有展开,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通过细菌的代谢工程改造和控制,将是突破暗发酵制氢低转化率的重要突破口。
总之,生物制氢是解决能源危机,实现废物利用,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将拥有广阔的社会和经济前景。为此,本着独立自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加快生物制氢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步伐,是时展的必需。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和BP公司. BP世界能源统计.2004-2006.
[2]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毛宗强.氢能――21世纪的绿色能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Asada Y,Koike Y, Schnackenberg J, et al. Heterologou expression of clostridial hydrogennase in the cyanobacterium Synechococcus PCC7942[J].Biochimicaet Biophysica Acta,2000,(3):269-278.
[5]徐斐,何定兵,胥义.绿藻光合生物制氢技术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7,(04):34-37.
[6]王亚楠,傅秀梅,刘海燕.生物制氢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06):56-59.
[7]尤希凤.光合产氢菌群的筛选及其利用猪粪污水产氢因素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王素兰.光合生物制氢菌群生长动力学与系统温度场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刘雪梅,任南琪,宋福南.微生物发酵生物制氢研究进展[J].太阳能学报,2005,34(2):23-27.
[10]韩志国,李爱芬,龙敏南.微藻光合作用制氢--能源危机的最终出路[J].生态科学,2003,22(2):104-108.
[11]左宜,左剑恶,张薇.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1):97-100.
[12]李冬敏,陈洪掌,李佐虎.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报,2003,(4):1-5.
【关键词】:种植教学 导入艺术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10-01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种植课堂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 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目标,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它以回忆、提问、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容,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物的光合作用”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初中我们已学过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来探讨植物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二、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 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例如:在学习 “植物生长发育与水”时,我是这样导入: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对于植物的生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是怎样吸收水分的。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意志中的积极因素。
三、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种植这门学科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中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例如:大家都吃过萝卜、马铃薯、洋葱、甘蓝,也见过仙人掌,它们的根、茎、叶都有什么与大家学过的不一样呢?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萝卜的根粗粗的、洋葱与甘蓝的茎看不出来、仙人掌没有叶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通过这个来导入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新知识没有了生疏感。
四、 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五、 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如在讲到 “植物病虫害的基本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绿油油的麦田、黄灿灿的稻田,一片丰收的景象,再配一首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的思绪徜徉在这一片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们知道吗?在这美好的景象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协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讲解植物病虫害的相关内容。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种植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内容,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新课程下种植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导入方法,是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的,希望与大家共勉。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总结、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辩证唯物主义;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初中生物学教学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过程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观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世界的观点,甚至比给学生一些具体知识更为重要。生物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渗透生命的物质观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细胞能分裂与分化、生长和繁殖,并能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的传递,其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结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洋葱鳞片叶和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让学生感受细胞的客观存在,渗透生命的物质观。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了解遗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从结构上看,DNA分子就像螺旋的楼梯。它由两条长长的相互盘绕的链组成,构成了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有许多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控制生物的不同性状,这些片段叫基因,它并非神秘不可测的(因人类的基因图谱已经绘制)。告诉学生由于DNA分子的多样性,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蛋白质,正是由于DNA和蛋白质的多样性,从而使自然界的生物丰富多彩,否定了上帝创造人的“神创论”“特创论”等唯心主义观点,有力地树立了生命的物质观。
二、渗透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
例如:利用课堂上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示,找到细胞分裂的区域,观察染色体的大致变化,尝试让学生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明确告知学生染色体的运动、变化正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具体体现。
结合“人的生殖和发育”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们知道人的生长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从受精卵开始,经无数次的分裂和分化等生理活动,逐渐发育成一个胎儿,胎儿成熟后从母体分娩成婴儿,经历生长发育几个重要时期后进入成年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和自身内部进行物质变化、能量转化)。告诉学生个体的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实际上就是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要引导学生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
三、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学习“人体概述”一节内容时,我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人体的主要系统,它是全面认识人体组成,体验人体是统一整体的基础,积极渗透普遍联系的观点。使学生懂得不同的器官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但只有在完整的人体中,这些器官的活动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各个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人在跑步运动时,呼吸加深、频率加快、心跳加快、血循环加速,说明了运动、呼吸、循环系统均参与活动,同时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也积极参与调节,体现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密切配合,协调活动。
结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内容的学习,组织学生观察沙漠中的仙人掌图片,讨论它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是如何适应干旱环境?以确认生物在环境中生活必须适应环境。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身体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而它钻穴和取食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体现了生物的生存不仅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这样,既树立了生态学观点,又渗透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在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以后,将植物的两个生理功能的实质作对比。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而呼吸作用则是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联系,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需要能量,离不开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提供的,所需氧气也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自然界中的很多生命现象都充满对立统一,遗传和变异同样如此:没有遗传生物不能将性状传给后代,同样没有变异生物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只有可遗传的变异的积累产生新物种,才能促使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这对于他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社会,指导自己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渗透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例如:在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以后,学生了解种子的萌发需要必要条件和外界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和巩固,如:(1)将大米或煮熟的种子播种到地里,为什么不能萌发?(2)农民买了一批小麦种子,播种后发现出苗率很低,试分析原因?通过对问题探讨明确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合分析变异产生的原因、能否遗传,认识生物变异的类型,同样通过实例加以分析得出明确的认识:如果是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则只表现在当代而不会遗传下去;如果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则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使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是内因,环境是变化的外因和条件,从而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六、渗透物质的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生命的诞生”一节内容时,可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讨论,使学生了解到在原始地球环境条件下,大气中的各种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由有机小分子再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形成多分子体系,经长期的相互作用形成原始生命。让学生懂得生命在地球上的诞生是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不仅构建了生命的“化学进化论”的观点,同时也积极渗透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观。
通过“生物体的组成”一章内容的学习,告诉学生细胞通过不断分裂产生许多新的细胞,在分裂、生长的过程中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并且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特殊结构和专一功能的细胞(即细胞的分化),通过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由不同的组织再构成器官……无不充满着物质的量变到质变。
关键词:植物叶片病害;症状;种类;防治
植物病害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作用,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特征。植物病害有根部病害、茎部病害、叶部病害等,其中叶片病害非常广泛且后果相当严重。植物叶片病害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能,成为制约农作物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影响作物的经济效益,药用植物的品质、产量等,观赏植物一旦受其侵染即失去欣赏价值。
一、植物叶片受病害后的变化
1.1形态变化
①变色:变色是叶片病害常见病状。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叶片变为淡绿或黄绿色称为褪绿;叶片普遍发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绿或黄白色镶嵌状称为花叶。②坏死:坏死是细胞和组织的死亡,表现为叶斑和叶枯。③畸形:甘薯病毒侵染使叶片边缘上卷,甚至扭曲。④萎蔫。⑤叶片穿孔和早落。
1.2细胞变化
细胞的数目和体积发生变化,细胞壁成分如纤维素、果胶等被消解,细胞壁被破坏,致使细胞质外流,叶绿素和相关酶的活性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受侵染的细胞会发生过敏反应、氧化裂解和细胞程序性死亡。
1.3生理变化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病害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影响植物对有机物的合成和能量的获得。抗生素和病程相关蛋白的合成以及代谢产物产量的变化等扰乱了植物的新陈代谢。
二、植物叶片病害分类
2.1细菌病害
细菌病害占有特殊的地位。细菌病害相对较少,多为急性坏死病。细菌形态微小,一般只能在潮湿环境里生存,进入植物体内只能在细胞间隙或木质部导管的死细胞里繁殖,不能透入完整的活细胞。细菌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伤口)或天然孔口(气孔、水孔、蜜腺等)侵入植物体。病原细菌有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棒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如桉树褐斑病、糖甜菜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
2.2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在植物叶片病害中占主导地位,数量达80%以上。真菌没有叶绿素,营养体主要是菌丝,可生长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营养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产生繁殖体。侵入途径和细菌相似,可通过非角质化部分和天然孔口侵入,需潮湿环境等。一般在寄主表面长出的霉状物、粉状物等都是真菌病害,如小麦雪霉叶枯病、银杏黑斑病、银杏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等。
2.3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性很大。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的具有侵染活性的细胞内寄生病原物,只含有1种核酸,植物病毒的核酸大多是ssRNA,少数为dsRNA、dsDNA或ssDNA。传染方式有嫁接传染、汁液传染、昆虫和螨类传染、线虫和真菌传染,其中以昆虫最为严重。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会因受病毒病危害而不同程度减产或品质下降,如烟草病毒病、甘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三、植物叶片病害防治
3.1物理防治
定期进行疏松土壤以保持通气;按合理比例施肥;严格按要求修剪,刀刃要锋利,剪前清除露水,根据生长状况不同调节修剪频率;在早晨浇水,以使太阳很快晒干叶片使真菌失去水膜包裹发生的机会;使用抗病品种。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见效快、防病增产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有杀菌剂毒性过高,抗药性、农药残留问题严重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积极开发新型无公害农药,一要超高效:尽量减少药剂或其代谢物对环境的影响;二要选择性:仅抑制靶标有害生物,对非靶标生物具有安全性;三要无公害:能迅速降解,对人体、有益生物体、环境和生态平衡无不良影响。
3.3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调节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3.1生防菌种类。①生防细菌:主要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和土壤农杆菌等。研究表明,土壤农杆菌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使原生质外溢。②生防真菌:主要有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菌根真菌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木霉属真菌。③放线菌:应用最多的是链霉菌及其变种,井冈霉素、内疗素等制剂已应用于生产。④病原菌无致病力菌株。⑤病毒的弱毒株系。
3.3.2生物防治的机制。主要如下:①抗生作用;②重寄生作用;③竞争作用;④溶菌作用;⑤噬菌体。此外,生防机制可能还有:在逆境中,如干旱、养分的胁迫下,通过加强根系和植株的发育提高耐受性;可诱导植物对病菌的抗性;使病原菌的酶钝化等。
3.3.3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问题。生防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定殖能力差;抗药能力差;菌株稳定性问题。②对策。向土壤中添加诱导生防菌种群增加或刺激生防菌产生抗菌素的物质,如壳聚糖等;进行菌株改良,利用诱变育种、原生质融合及转化技术进行菌株改良;将菌株的抗性基因进行转基因,培育抗性转基因植物;利用菌株的抗性基因生产生物新一代农药。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需要以课程理念为指导,更高品质地建设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有必要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探索。
一、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二、优化教法教案,强化动手训练
针对初中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差异,教师须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益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多媒体演示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多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感性接触转化形象思维。例如,讲叶的形态时,可要求学生课前采集不同植物的叶片;讲花的结构时,要求学生课前采集花朵。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知识时,可利用学生自身这一特殊教具,指导他们观看(如看做屈肘时肱二头肌的收缩情况)、抚摸(摸心跳、脉搏)、做动作(如做膝跳反射)等来增加感性经验,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高理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最后,加强对学生实验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以及注重实验结果,分析和改进,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物实验,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联系生活、社会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首先,“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对于由于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实验操作复杂而产生的教学难点, 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可以采用加强直观教学、补充感性知识和经验这种方法去加以突破。其中,将教学中的难点与学生不易理解、较抽象的知识点以通俗的语言,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同学们的亲身体验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之易于理解,这种方法我们教师是很熟悉的,经常会使用到。
例如讲植物细胞中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自的功能时,可以打一个比方:学校有围墙、校门、师生、校长室,围墙相当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校门相当于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师生相当于细胞质的流动及交换物质的作用,校长室相当于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样,对于刚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讲,就非常容易理解细胞各结构的功能了。
又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采用比喻的方法来讲解:绿色植物的每一张叶片就是一个个天然的工厂,而叶片中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是车间,叶绿体是机器。叶绿体这个机器在光能这个动力的带动下,将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产品“有机物和氧气”。这样,把光合作用深奥而抽象的知识简单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原料、机器、动力、产品写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根据表达式概述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关键词:土壤呼吸;干旱半干旱区;环境因素;灌木群落;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S1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19
前言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题的气候变化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对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碳循环机制展开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家的研究重点内容。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碳循环中的重要组成,是将土壤碳输送至大气中的主要途径。
1 土壤呼吸概述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二氧化碳随着浓度梯度的不同,由土壤内部不断向大气中进行扩散的过程,二氧化碳是由微生物呼吸以及根系呼吸所产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物质代谢能力有所反应,同时也是土壤质量和肥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和土壤的湿度、结构、温度、质地、植被生物量等有着密切关系。而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壤肥力低,因此土壤呼吸强度和变化规律主要受到水分和土壤碳源等的限制[1]。
2 非生物因子
影响土壤呼吸的非生物因子主要包括温度、土壤水分、降水以及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等。其中温度作为调节与控制众多生态学过程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土壤呼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子。通过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内,土壤温度和呼吸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且温度是与其他因子一同作用于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则是对二氧化碳通量有所影响的重要因素,对与土壤呼吸有着紧密联系的植被生长、根系的分布以及微生物活性等起着控制作用,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呼吸由于水分造成的影响有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生态系统的不同直接导致土壤水分和呼吸间存在着不相关、正相关以及负相关关系。目前,温度和水分协同作用也得到了愈来愈多的重视,在较干旱区域,土壤呼吸通常受到水分与温度的共同作用。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即便是极少的降水也会对土壤生化造成极大的影响,降水可以对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土壤呼吸速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土壤和大气间的碳循环中,有机质分解和植被呼吸产生的碳是支撑该系统碳循环主要的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呼吸和土壤组成有着密切关系,不同有机质成分对土壤呼吸有着明显的不同[2]。
3 生物因子
植物光合作用会促进土壤呼吸,植被生物量和土壤呼吸呈现密切的正相关,光合作用是进行碳储存与循环控制的重要因素。土壤微生物受环境影响较大,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对微生物在数量与活性上均会造成极大的改变,而且温度和水分也会对微生物活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叶面积指数作为显示植被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其和土壤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日通量平均值和叶面积指数以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呈现一致性,并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此外,草地生态系统内存在的凋落物具有缓解土壤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3]。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可以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有所帮助,对今后改善气候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干旱半干旱区又是陆地生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陆地表面面积的40%以上,同时,干旱半干旱区还是一种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通过研究干旱半干旱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机制的影响,以及对碳元素收支平衡的估计,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同时对揭示失踪碳汇的疑问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慧,高光耀,傅伯杰.干旱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6,11(11):3127-3136.
关键词:番茄;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光合特性;氮代谢相关酶
中图分类号:S641.206+.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10-0070-06
据调查发现,北方设施栽培条件下,每生长季氮素施用量一般在1 000 kg/hm2以上,个别农户近3 000 kg/hm2,超过植株需求量的几倍[1,2],氮素利用率低,对环境污染大。采用控释技术生产的包膜控释氮肥,因其在减少肥料用量,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氮素向环境中的淋失风险,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突出效果[3,4],而成为 21 世纪肥料科学的研究热点。
氮素供应状况与植株光合作用的关系十分密切[5]。有研究表明,施用氮肥可提高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绿叶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6~10]。硝酸还原酶(NR)活性高低可反映植株营养状况和氮素代谢水平[11]。谷氨酰胺合成酶(GS)是处于氮代谢中心的多功能酶,参与多种氮代谢的调节。GS活性的提高可带动氮代谢运转增强,促进氨基酸的合成和转化[12]。卫丽等[13]研究表明,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控释肥能有效协调玉米吐丝期至成熟期植株体碳、氮代谢,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20%~10.39%, NR活性提高3.22%~32.10%。
综上可见,施氮对作物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相关酶的影响方面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结果。控释尿素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已有大量报道,但这些研究均以单一的控释尿素为试材,从应用效果来看,单一的控释肥料很难满足不同作物各生育期的需肥要求,所以应根据不同作物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将不同养分释放速率的肥料配合施用,才能有效调节养分供应速率[14]。故本试验以番茄为试材,在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硫包膜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混施(即各提供50%氮素)不同用量对番茄生长、光合特性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硫包膜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混施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试验于2009年8月~2010年2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站日光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超群粉冠’。供试土壤理化性状为:pH值7.5,碱解氮94.2 mg/kg、速效磷103.5 mg/kg、速效钾112.9 mg/kg。
2009年8月15日育苗,9月30日选取生长一致的5叶1心幼苗定植,采用盆栽方式。番茄氮肥用量按照每666.7m2施入纯氮45 kg计算,氮、磷、钾肥按N∶ P2O5∶ K2O=1∶ 0.5∶ 1.75施入,每666.7m2按照150 t土计算,每盆(直径30 cm×高25 cm瓦盆)装入风干土11 kg。
尿素(U,含N 46%)分3次施入,用量的50%作基肥, 第一穗果坐住时施入30% ,第三穗果坐住时施入20%。控释尿素 [硫包膜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各提供50%氮素,硫包膜尿素(SCU,含N 34%,控释期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RCU,含N 42%,控释期6个月)(山东金正大公司生产的控释肥)]一次性施入;磷肥(过磷酸钙,含P2O5 12%)一次性施入;钾肥(硫酸钾,含K2O 52%)施用方法同尿素。
所有控释尿素处理方式为:将每盆所需肥料(包括磷肥和钾肥)与6 kg土充分混匀后,装入盆中,上覆不掺任何肥料的5 kg土。尿素肥处理方式为:将每盆所需肥料(包括磷肥和钾肥)与11 kg土混匀,装入盆中。每行定植18盆,行距60 cm,株距35 cm,其它管理措施一致。
试验共设7个处理:T1为不施肥(空白对照,CK);T2为100%尿素,T3为100%包膜控释尿素;T4为70%尿素;T5为70%包膜控释尿素;T6为50%尿素;T7为50%包膜控释尿素。每盆具体用量详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植株生长势的测定:定植后,各处理随机取样5株(作好标记),测定株高和茎粗;然后于定植后30、60、90 d再分别测定上述5株番茄植株的株高和茎粗。
分别于定植后30、60、90 d取上述3~4片功能叶,进行叶绿素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叶绿素含量采用80%丙酮提取法[16]测定。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硝酸还原酶(NR)活性采用磺胺比色法测定[16];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采用Shapiro等[17]方法测定;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采用Jiao等[18]方法测定。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分别于定植后30、60、90 d,用Li- 6400型光合速率测定仪(美国Li-Cor公司生产),于晴天上午9~10时,测定见光一致的植株上数第3片平展叶的净光合速率(Pn),测定时光强约为(800±10) μmol/(m2·s);测定温度为(25±1)℃,CO2浓度为390 μl/L。每处理选取上述标记的5株番茄植株进行测定,即重复5次,求平均值。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 软件处理和绘图,DPS 7.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如图1所示,同等氮素条件下,定植后3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条件下番茄株高、茎粗稍低于尿素处理,但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T1)。定植后60 d和9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的番茄株高和茎粗均高于同等用量尿素处理,且T5处理株高和茎粗增幅与T2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图2所示,同等氮素条件下,定植后3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其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稍低于同等用量尿素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定植后60 d和9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其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同等用量尿素处理。定植后6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的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同等用量尿素处理,且T5处理增幅与T2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由图3可知,所有取样时期,NR、GS和GOGAT活性均随氮素用量减少随之降低,均高于空白对照(T1)。同等氮素条件下,定植后3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其NR、GS和GOGAT活性均低于同等用量尿素处理。定植后60 d和9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的NR、GS和GOGAT活性均高于同等用量尿素处理,且差异显著。3 讨论与结论
氮是植物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成分[19]。硝态氮和铵态氮是高等植物根系吸收无机氮的主要形态,有研究表明,大多数蔬菜从土壤中吸收的氮以呈高度氧化态的硝态氮为主[20]。因此,硝态氮是蔬菜所吸收氮素的主要形态,硝酸盐进入蔬菜体内,在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经过还原才能被用来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其还原过程主要在叶片中进行。植物叶片中的NO-3在胞质中NR的作用下形成NO-2,NO-2再进入细胞质体中经亚硝酸还原酶(NiR)的催化还原成NH+4,生成的NH+4经GS/GOGAT或GDH途径转化成其它氨基酸[21,22]。本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取样时期,番茄叶片中NR、GS和GOGAT活性均随氮素用量减少而降低;同等氮素条件下定植后3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其NR、GS和GOGAT活性均低于尿素处理(图3),其原因可能是尿素前期养分释放较快,供肥充足,而NR与土壤含氮量关系密切,后者越高,植株体内NR活性也越强,氮素代谢也越旺盛[23];赵宏伟等[24]也研究表明,随氮素营养水平的提高,NR活性有增加的趋势。同等氮素条件下定植后60 d 和9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的NR、GS和GOGAT活性均高于尿素处理。定植后60 d,在减氮30%的控释肥处理(T5)条件下,其NR、GS和GOGAT活性与100%尿素(T2)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其前期养分释放较平稳,故在定植后30 d,
其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图3)和长势(图1)略低于尿素处理;但在番茄生长的中后期,定植后60 d和90 d,其养分释放规律更有利于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本试验结果与颜冬云等[25]在控释复合肥上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另外,氮代谢亦是叶绿体内依赖于光合电子传递、仅次于CO2同化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光合反应(photosynthetic reaction)[26,27]。本试验结果表明,同等氮素用量条件下,定植后30 d,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其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亦稍低于尿素处理,但差异不显著(图2);定植后60 d,在减氮30%的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处理(T5)条件下,其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均与100%尿素(T2)处理无显著差异;这与番茄叶片内氮代谢关键酶(图3)及株高和茎粗(图1)长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原因可能为在番茄生育的中后期,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混施其养分释放规律与番茄需氮规律基本一致,更有利于其体内叶绿素合成,延缓其降解,进而增强光合作用。
综上所述,硫包膜控释尿素和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各提供50%氮素混施,一次性基施掺入盆中6 kg土中,上覆5 kg未掺肥的土在番茄上是可行的,可以满足番茄整个生育期对氮素营养的需要,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劳力。且定植后60 d,在减氮30%条件下,其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及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与100%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番茄株高和茎粗长势良好。
参考文献:
[1]李俊良, 崔德杰, 孟祥霞, 等. 山东寿光保护地蔬菜施肥现状及问题的研究[J]. 土壤通报, 2002, 33(2): 126-128.
[2]Chen Qing, Zhang Xiaosheng, Zhang Hongyan, et al. Evaluation of current fertilizer practice and soil fertility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Beijing region [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4, 69(1): 51-58.
[3]Krusekopf H H, Mitchell J P, Hartz T K. Pre-sidedress soil nitrogen testing identifies processing tomato fields not requiring sidedress N fertilizer [J]. HortScience, 2002, 37(3): 520-524.
[4]马生发,王志旭.大棚番茄控释氮素与磷、钾肥最佳配合施用量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16(6):267-272.
[5]Shaviv A. Advances in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A]. Spark D L (eds.). Advances in agronomy [M]. Califormia: Academic Press, 2001, 71:1- 49.
[6]Kouki Hikosaka.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 in the photosynthesis nitrogen relationship: patterns, physiological causes, and ecological importance [J]. J. Plant Res., 2004, 117: 481- 494.
[7]Arora A, Singh V P, Mohan J. Effect of nitrogen and water stress on photosynthesis and nitrogen content in wheat [J]. Biol. Plant, 2001, 44 (1): 153-155.
[8] Pal M, Rao L S, Jain V,et al .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and nitrogen on wheat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J]. Biol. Plant, 2005, 49 (3): 467-470.
[9]王 东, 于振文, 李延奇, 等. 施氮量对济麦20旗叶光合特性和蔗糖合成及子粒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7, 33(6):903- 908.
[10]郭天财, 宋 晓, 马冬云,等. 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J]. 作物学报, 2007, 33(12):1977-1981.
[11]张延丽.设施栽培条件下黄瓜的氮素营养诊断研究[D]. 陕西:西北农林大学,2008.
[12]王月福, 于振文, 李尚霞, 等. 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2,28(6):743-748.
[13]卫 丽, 王同超, 黄晓书,等. 控释肥对夏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6 (3):773-776.
[14]翟军海, 高亚军, 周建斌. 控释/缓释肥料研究概述[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2, 20(1): 45-48.
[15]Bradford M M. A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the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 [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1976, 72: 248-254.
[16]赵世杰, 史国安, 董新纯. 植物生理试验技术指导[M ].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7]Shapiro B M, Stadtman E R. The regulation of glutamine synthetase in microorganisms [J]. Ann. Rev. Microbiol., 1970, 24: 501-523.
[18]Jiao D, Huang X, Li X,et al.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olerance to photooxidation of transgenic rice expressing C4 photosynthesis enzymes [J]. Photosynth. Res., 2002, 72:85-93.
[19]Sugar D, Righetti T L,Sanchez E E,et al. Management of nitrogen and calcium in pear trees for enhancement of fruit resistance to postharvest decay [J]. Hort Technology, 1992, 2(3):382-387.
[20]Campbell W H. Higher plant nitrate reductase: Arriving at molecular view [J]. Cun. Top. Plant Biochem. Physiol., 1998, 7: 1-15.
[21]Lea P J, Miflin B J. Glutamate synthase and the synthesis of glutamate in plants [J]. Plant Physiol. Biochem., 2004, 41: 555-564.
[22]Miflin B J, Habash D Z. The role of glutamine synthetase and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in nitrogen assimilation and possibilities for improvement in the nitrogen utilization of crops [J]. Exp. Bot., 2002, 53: 979-987.
[23]李 琪. 水分—氮素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代谢的影响[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7.
[24]赵宏伟, 马凤鸣, 李文华. 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质量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5(3): 276-281.
[25]颜冬云, 张 民. 控释复合肥对番茄生长效应的影响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11(1): 110-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