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39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房屋建筑要求不断提高,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因其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平面布置的灵活性,而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但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建筑结构设计中,还是有部分建筑设计尤其是框架结构的设计出现问题,这些问题无论大小都对房屋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做好房屋及其他重要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是现代建筑的重点,也是关乎人民安全的问题。

2 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状况概述

作为耗能大国之一,我国的建筑业任重而道远,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以人为本”的建筑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但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百分之一,就要新增城市用水17亿立方米,消耗6,000万吨标准煤,消耗钢材、水泥、砖木等建筑材料总重量超过6亿吨。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行业法律法规体系缺失;财政、金融政策不完善;技术标准不详、土地开发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建筑业的发展。

2.2 我国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现状

框架结构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形式,有了框架结构,高层建筑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目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但是在超高层建筑中多使用钢框架结构。另外,框架设计中还有梁板柱框架、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而木结构虽有,却占绝少数。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既为框架结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因为有了框架结构,房屋才获得了大的空间,建筑的各功能间才可灵活布局,才有能适合各行各业并能满足其功能要求的环保建筑物。但另一方面,由于框架结构的大量使用,钢材、水泥、砖木等消耗量大大增加。

3 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民用建筑框架设计中的问题

首先,框架设计缺少“人性化”。目前,建筑结构设计过分追求高科技,以致投入过高,但对经济实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科技与建筑材料却不加以应用,这是建筑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存在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但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居住环境结构很少考虑地区特点而一味地追求形式与奢侈,例如不管当地气候、土壤及经济等条件,盲目选用昂贵建材等等。这些问题造成民用建筑环境投入成本过高又缺乏“人性化”。其次,由于民用建筑全面装修推行得不够,以致 许多建筑垃圾到处可见。此外,非环保建材的使用,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同时,也影响到建筑的框架寿命。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住宅产品的综合质量。

3.2 工业建筑框架设计中的问题

在现代工业建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设计、施工、材料、使用、管理等许多方面。现代工业建筑如何解决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如烟、尘、渣、热、湿、毒、腐蚀、噪声等,是建设绿色工业建筑的重要课题。

4 现代建筑的框架设计原则和措施

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中的基本问题和一些高科技问题基本是相通的。如防水、防火、抗震、生态、环保、节能、规划、景观、市政条件以及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和新材料新设备的采用选择等等,很难分出哪个是民用哪个是工业。但是在大的框架结构设计原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4.1 民用建筑的框架结构原则和措施

4.1.1 民用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框架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使建筑物安全并能够适应使用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结构设计中要遵循这样四个基本原则:抓大放小;多道防线;刚柔相济;打通关节。(1)抓大放小。虽然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整体概念,但组成这个整体需要很多构件,并且每个构件在整个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当然重要程度也不相同,如“强柱弱梁”和“强剪弱弯”这两个概念就是遵循了抓大防小原则。(2)多道防线。多道防线是建筑结构体系的安全概念原则,也就是说,当有灾难发生的时候,把生存的希望分开放在多个构件上面。(3)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建筑结构体系合理化的前提条件,因为结构刚度太大容易造成局部严重受损,而太柔的结构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4)打通关节。打通关节的目的是使建筑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否则,框架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建筑物就无法维持长久平衡。

4.1.2 针对民用建筑建设问题的具体措施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缺乏和城市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应加快对旧城区建筑框架结构的改造利用,并从保护历史文物和旧城遗迹角度出发,对旧城区传统居住格局、交通网络、民族建筑风貌以及地形和地貎进行分析研究后加以保护利用,新旧结合,创造建筑奇迹。高科技在建筑框架结构中起重要的作用,但需要积极选用适宜建材、技术,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优良的室外环境组织可以提高民用建筑的居住品质,但必须与当地的气候及水土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应提倡配置本土植物、具有人性化的场地与景物以及便民健身、娱乐的设施,获得功能健全、景色宜人与经济适用的综合环境效果。

4.2 工业建筑的框架设计原则和措施

4.2.1 工业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首先,工业建筑在结构设计时应特别关注混凝土、钢材等基础性结构材料、室内布局、装修情况等。因为和民用建筑比,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较复杂、需要的空间较大、框架的承受能力较大。其次,建筑设计人员在完成整体的平面图设计时,应首先关注与工业建筑相关的防火间距、消防扑救以及消防安全通道。因为工业建筑比民用建筑更注重质量和安全,尤其是防火方面在工业建筑总体设计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厂结构见图1。

4.2.2 针对工业建筑建设问题的具体措施

首先,工业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应格外严格,不可偷工减料。由于工业建筑对安全和灾后修复的要求都比较高,因而其耐压、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二级。其次,把有类似生产性质且分散在各地的厂房组成联合性质的大厂房,这样不但能节约大量土地,还可缩减厂区道路和管线。第三,在原有厂区增加绿化面积、在厂房内增加吸声材料、在煤库上加上顶盖等措施,能够调节空气的质量、降低噪声、消除扬尘等,这些措施都为绿色工业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第四,增加框架结构设计的跨度和空间,能够使工厂内的空间更加充足和灵活,这样比较适应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的更替,提高厂房的利用价值。

图1 工厂结构图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框架设计都是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整个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还影响着建筑落成后的安全和维护问题。作为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创新的设计思维和一定的专业水平是必需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更是必不可少。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规范进行设计,以保证建筑的质量与安全,进而保证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推动建筑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桂萍.关于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

[2] 纪荣洋,王文可,潘可明.建筑结构设计经验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08(5).

[3] 赵冠谦.我国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住宅科技,2009(5).

[4] 崔广兵.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新思路[J].建设科技,2009(11).

[5] 查晓礼.工业建筑设计的几个特点[J].山西建筑,2010(4).

[6] 林同炎,S.D.思多台斯伯利.结构概念和体系[M].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抗倒塌能力;高层建筑;科学方法及措施

地震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所以地震灾害导致的坍塌损害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的意识密切相关。房屋等建筑物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做好防御工作,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1.建筑结构抗震倒塌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地震灾害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随的地面裂缝和变形,要想在如此灾害面前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害降低到最小,仅靠原材料的选择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注于对建筑施工质量的把控以及建筑场地勘察等。

1.1选择适合的建筑原材料

选择有保障和高品质的建筑材料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基本的保障措施,对于建筑优化

及提升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有一定帮助,并且对建筑自身的影响也会很大程度的缩小,这样才能有效合理的保证建筑的使用期限以及他的安全属性,为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提供保证。

1.2施工质量的把控

对于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的保证,过关的建筑施工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生产阶段以施工现场的各环节、各项操作、各工序的控制为主,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把住施工生产关。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加大检查力度,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有效减少抗震倒塌这一问题。

1.3.合理的建筑场地

为了做好选址工作,必须进行地震工程地质勘察,充分估量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可能造成的震害并且联系历史震害情况,选出抗震性最好、震害最轻的地段作为建筑场地。而有利的场地应该是:地形平坦开阔;岩土坚硬均匀;无大的断裂;地下水埋深较大;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

2.提升建筑结构抗震倒塌性能的具体措施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成为趋势,高层建筑发展具有层数和高度不断提升、功能空间和造型立面日趋复杂的特点。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选择最适当的建筑结构体系,保证建筑结构良好的抗震能力。

2.1.场地的选择和强化地基抗震性

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场地条件息息相关,选址是影响抗震性能的主要外在要素。多次地震调查显示:同类型的建筑物在不同场地下,破坏程度也有不小的区别。因此,应充分考虑周围地区的地形地貌,建筑场地一定要避开活动断裂带和不稳定斜坡地段,并尽量避开强振动效应的地段、孤突地形和地下水埋深过浅地段,以防不测。而在地震突发时,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的主要根源就是地基沉降所造成的一些列问题,所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强化地基抗震性能也成为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的首要任务。

2.2保证结构的延性

结构、构件或截面的延性是指从屈服开始至达到最大承载力或达到以后而承载力还没有显著下降期间的变形能力,也就是说,延性是反映结构、构件或截面的后期变形能力。当地震突发之后对结构的塑性能力会造成一定的变形。

延性差的结构、构件或截面,其后期变形能力小,在达到其最大承载力后会突然发生脆性破坏,这是要避免的。因此,在工程结构设计中,不仅要满足承载力要求,还要满足一定的延性要求,其目的在于:

(1)有利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满足抗震设计方面的要求。对于有抗震设防的结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结构所能吸收的地震能量,它等于结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乘积,就是说,结构的耐震能力是由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两者共同决定的。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和利用结构的变形能力(延性)以及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或较高耗能能力的话,即使承载力较低,也能够吸收较多能量,抗御较强地震而不会倒塌。

(2)防止脆性破坏。

(3)在超静定结构中,能更好的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温度变化等特殊情况。

(4)使超静定结构能够充分的进行内力重分布,便于施工,节约钢材。

合理设计结构的延性能力不仅对于结构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保证,并且优化了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

2.3.优化局部构件,加强构件间的连续性

地震发生时造成的横波和混合波会对建筑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力,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对局部构件做一定合理的优化设计,使得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与局部构件之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一定的保证。此外,要增强高层建筑后砌墙的连接设计,保证构件间的连续性,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因受力不均出现的抗震薄弱区。

2.4.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方案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框架结构可通过合理的设计,使之具有良好的延性,成为“延性框架”。

2.5.完善抗震倒塌能力设计规范

现如今,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所应运用的抗震倒塌措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应做到在抗地震倒塌设计前要全面了解建筑的结构特点,清楚建筑所属等级,根据建筑工程所在的位置、高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的抗震倒塌施工设计,一切行为按照抗震倒塌能力设计的规范以及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结构抗震倒塌能力设计的规范性及有效性。

结 语

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方法及设计理论仍有许多值得优化并改进的。总之,就现阶段而言,地震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但是并不是要听天由命,为了减轻其危害,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在建筑工程设计方面下功夫,改变过去着眼局部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注意建筑物的选址、选择合理的立面和平面布置、保障结构的延性以及对建筑结构进行参数分析等方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从而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邬国清.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J]. 硅谷. 2013(22),

[2] 张文杰. 浅谈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设计对策[J]. 城市建筑. 2013(18)

[3] 邢振强,毕继斌.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几点看法[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09)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优化方案;探讨

【 abstract 】 now,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and scheme has not able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era.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new material to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concept and scheme optimization, reflect modern industrial build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s we need to do.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in China's status as a starting point, personally, to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scheme thoroughly discussed.

【 key words 】 the design of th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Optimization scheme; explo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科学的不断进步,我国工业建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无论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很多工业建筑在设计时只考虑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节能等原则的体现,从而使工业建筑几乎成为了生产设备外壳的简单包装。因此,现代工业建筑不仅仅要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应满足工业建筑的人性化、造型个性化、节能化、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的体现。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工业建筑的设计水平,是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下面从我个人的角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来对工业建筑设计优化方案进行探讨。

一、工业建筑应符合人性化设计

缺少人性化设计因素的工业建筑设计给人们的感觉仅仅会是一个简单的用以生产的外壳,这也是在传统工业建筑设计亟待改善的一个方面。工业建筑不同于公共建筑,它是人们在其中高强度、快节奏、长时间工作的地方,因此,它的设计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因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人性化的内部环境不仅可以缓解工作疲劳,还能促进职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应将“一人文本”的思想作为工业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尊重职工的心理感受,改善建筑内部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努力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且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工作空间,从而充分激发出人们劳动和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和活力。江苏一家食品厂在进行厂房设计时便做到了这一点。厂房内部除了应有的生产设备之外,还出于对员工身心健康的考虑,在厂房内部设置了休息室,员工们在工作疲惫的情况下,可以进入休息室进行休息。车间原本只是个执行生产任务的地方,但是该食品厂却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决策。然而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没有降低生产效率,还大大地增强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员工们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情况下,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强调工业建筑造型的个性特征

工业建筑虽然在外观上和民用建筑有很大区别,但是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它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同时,还应创造优美、时尚、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及环境。所以,工业建筑也应流露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其次,从工业建筑的形象意义来看,工业建筑尽管以生产为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总是以笨、脏、重的形式出现。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加强对场所性、地域性等因素的理解,给工业建筑赋予独特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加强企业形象的树立和公众的认同。广州羊城晚报印务中心的设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建筑在设计时,建筑师以展现企业文化为出发点,将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融入其中,通过内部供参观的廊道的穿插设计,把通风管道设计在屋面上和外墙两侧,并且在管道上涂上了鲜艳的颜色,在外墙上安装了白色的板墙,用银白色的反色玻璃来增加建筑的光学色彩效果,成功的创造出一座赏心悦目且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型工业建筑。

三、工业建筑外环境设计应符合节能性原则

高耗能是我国工业生产的普遍现象。在追求使用清洁资源,提倡低碳节能的现代社会,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时,也应注重节能性原则的体现。工业建筑在选址时常常受到工艺选址的制约,这直接影响了建筑物内外热环境和建筑耗能的多少。因此,我们在进行制定工业建筑设计方案时,应以建筑物当地的气候条件为出发点,充分了解建筑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及建筑所用材料等相关资料,将建筑技术设计与能源消耗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对建筑的选址和是否影响节能性原则进行客观评价。其次,要对建筑物的体形和空间组织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是建筑节能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建筑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和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包围的建筑空间体积的比值。建筑空间布局越规整,体形系数越小,就能够有效减少供暖或制冷的冷热量损耗。所以在选择建筑设计方案时,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

在沈阳某化工厂设计项目中,设计人员将变配电室与抗暴控制室建在相邻的位置,建筑物体形系数为0.25,变配电室使用了单层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进行砌体围护;出于控制室是恒温恒湿抗爆性建筑的考虑,选择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采用了钢筋混凝土防暴墙体。根据变配电室和控制室结构体系的不同,以变形缝为界,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墙体保温体系,采暖房间围护墙体采用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体系。配电室、值班室、维修间需要采暖保温,而变压器室不需采暖。在采暖房间中,配电室设计温度比休息室和维修间低,休息室和维修间在功能上属于配电室的服务用房,通过配电室缓冲室外冷空气。这种设计方式既充分考虑了沈阳地区对于冬季保温的要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能量消耗。

四、工业建筑设计应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方案选择时,也应遵循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建立绿色的工业建筑体系对工业圆来说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一些传统工业园区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整体规划,更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公众的良好监督,共同参与营建。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必然会将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深入到建设设计的实体中,从而使人工环境的营造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可以从不同层面尽力显示其好的一面。此外,绿色建筑设计的运用影响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物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容等,而对这些因素影响很难用一种清晰的因果关系来表达。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管理使用等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使工业建筑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的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对工业建筑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也会随之相应改变,并且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就使研究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工业建筑始终都占有一席重要之地,它的叙述性设计理念和结构美学特征曾给现代建筑和建筑师以重要影响,而建筑多元化和地方性的创作理念对工业建筑的发展会有多大的影响—正是建筑师今后需要思考和付诸行动证实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建筑也不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应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计理念来对工业建筑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建筑的独特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使工业建筑更好地融入到经济文化建设的氛围中去。

【参考文献】

[1]曾勋,王小华.新思维新空间一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观浅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

[2]高志华.工业厂房的内部环境设计[J].中外建筑,2001,(4).

[3]黄铭铭.浅谈现代工业建筑设计[J].广州建筑,2007,(12):194一195.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区别范文第4篇

会议收到论文报告58篇并印发了文集,有140人参加会议,在第一天的大会和第二天的分组会上分别有17位和26位专家作了报告,另外还安排了半天时间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同观点之间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

鉴于这一会议的论坛性质,以下仅就会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建议作一归纳,提交与会专家考虑并审议。

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1.4;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而设计时据以确定构件能够承受荷载的能力(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有关)却要比英美规范高出的10~15%,二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日本与德国的设计规范在某些方面比英美还要保守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

1.2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

1.3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自1984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从80年代末期起抛弃了传统的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从而统一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方法;其它的工程部门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的结构设计规范也正在或计划作这样的转变。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是参考国际上的相应标准ISO2394并经过国内科技人员努力后得以实施的。将可靠度设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规范,在国际学术界内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工程内界则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有了ISO2394,国外却鲜有重要或著名的结构设计规范已直接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至今仍采用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或称荷载抗力系数法。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设计方法以及企图将我国各个行业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都用可靠度方法统一起来的做法,虽然工程设计界颇有微词,但学术界持赞成和肯定者是主流,不过仍不时有人对可靠度方法用于设计规范的适用性提出质疑。这次科技论坛上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对规范可靠度方法的意见分歧。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国内按这种标准设计的一座大桥,建成后仅8年,由于盐冻侵蚀,现已不得不部分拆除重建。

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这个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土建工程有着强烈的个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特点去解决设计与施工问题。所以规范作为技术标准宜强调其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如果规范条文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条文,就有可能束缚设计施工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并阻碍新技术的应用。。我国土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与国外相比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方案与技术上的创新,这与以往过分强调规范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所谓“结构设计就是规范加计算”的倾向不无关联。我国的技术规范在编写风格上也有模仿法律的倾向,极少提及使用者需要注意规范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或允许并鼓励使用者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如果在设计施工中要取代规范中已经落后过时甚至有害的技术规定,则无异于违法行为。相反,只要墨守规范,即使出了事故,就可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与职责要求,不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参与今后的国际竞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并杜绝钻规范条文的空子进行偷工减料,应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并作出规定,即遵守了规范条文并不意味着就可免除法律责任。国外有些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技术标准中的强制性越多,也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技术问题上需要承担的责任越重,而这些本来不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中的要求是最低要求,在安全设置水准上,政府需要干预的也应是保证公众安全的最低要求。对于土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政府有关部门至今仍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抗震的设防标准(建抗586号文件)。事实上,如将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抗震能力可提高约1倍,而增加的房屋造价相当有限,在众多城市中可能仅及居民用于室内装修费用的几分之一。政府的这一规定无异于限制居民只能购置抗震安全质量标准最低的房屋,如果发生地震造成损害,有关部门如何解释?

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亟待改善。建国以来,由政府部门负责统管并指定有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每本规范编写和修订工作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有些在经费和人力上得不到保证,平时基本上没有专门人员去搜集了解规范使用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补充规范条文;面对新的结构型式、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规范的过时条文不但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阻力,而且有被误用或盲目套用而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