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民俗字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民俗字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民俗字在汉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决定了民俗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有鉴于此,本文从民俗字起源入手,结合民俗字的概念,对民俗字的构成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明确民俗字在汉字系统中的运用

关键词:民俗字;起源;运用

民俗字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书法形式,又叫组合字或者合体字、团结字、吉利字。

民俗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民俗字有两种。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来显示字义。如“伐”字从人从戈,表示以戈伐人;“取”字从又从耳,表示捉取一个人;“休”字从人从木,表示人倚着树木。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会意字。另外一种是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一个字表示义类,一个字表示字音。如“河”为水名,从水可声;“张”字指张弓,从弓长声;“经”字指经纬,从糸y声;“球”字指玉球,从玉求声。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形声字。在现代常用的汉字里形声字占90%以上。

本来是一个常用词语、词组,但后来由于这些词语、词组在方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的原因,就把这些词语在讲究字形美观的前提下原封不动地组合成了一个独有的汉字,这样的汉字被称为民俗字。民俗字是合体字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民俗字的特点是意义与原来的词语、词组完全相同,而不能使人产生歧义。

民俗字包括红双喜字在内的连体字,称之为“吉利字”、“吉语字”和“吉祥合体字”,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君主用来传达命令或征调军队的符文,通常是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到了道教流行的汉代,这种手法便被道士们借用到所谓符篆上,称为“复文”。因为民俗字长期被应用在道教符上,而符向被认为带有召鬼神、镇精魅的奇特力量;民间亦深受其染,造成以吉语合成文字的兴起。从宋代起,合体字已从道士画符,演变为民众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

如传世两汉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收录的一些早期的符“兴善除害”、“令尊者无忧”等等。其实,就是几个表示吉祥含义的隶字的合体,学者把这种符称为“复文”。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后世。大概是从宋代起,民俗字渐渐脱开“符”的范畴,演化为老百姓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我们在清代的厌胜钱上,可以见到连笔减划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之类的四字合体。常见的这种合体字有: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日日有见财、福禄寿全、学好孔孟、唯吾知足等等。

在商店门上及节日、婚嫁喜庆之时,民俗字常被大书于红纸之上,以图吉祥如意,表达人们的喜悦与期盼。只是有的组合字没有明确的读音,不免令人遗憾。不过,这些有读音和没有读音的组合字能够长期流传下来,说明吉祥语组合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民俗特色在于它兼蓄着诸多的装饰性、趣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成为一种寄意式的吉祥辞语。

民俗字历史悠久但是散轶较多,很多民俗字只有老一辈的人才知道,如果这些老人不在了,说不定那些字也就从此消失了。这些字既不是国家承认的正字,也不属于很多学者研究范围内的俗字。这些字游离在正字和俗字的中间地带,一直被主流文化忽略。其实,每一个怪字的后面都有很深的民俗文化。虽然民俗字这个概念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汉字中包含的民俗现象却很常见。

民俗字的形成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赋予汉字新的意思,即不改造原来的字形,寄托自己的思想。如古代的拆字、测字。测字中有象形法,就是根据某字的形体表达自己的意思。二是改造字形。一般为创造者自己改变和创造新字。女书、水书都有一定数量的自造字。其实自造也有两种方法,一为改变原来字形形成新字,另一种则是采用象形的办法另外造新字。

最早出现在汉朝古钱币上的民俗字是“唯吾知足”,它利用了方孔钱中间的那个方孔作“口”字偏旁,上、下、左、右共用一个“口”字,从右向下旋读是“唯吾知足”,所以后人又称它为“借口钱”。“花钱”始见于西汉,是民间对所有不作货币流通钱品的统称。遗俗流传就成了现在的纪念币,通常用作玩赏、装饰、节庆、馈赠、纪念、压邪、祈福之用,也有为传习诗文、习俗和圣贤语录而作。历代花钱是古代民俗文化、民间生活形态和时代生活理想的形象记录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

“唯吾知足” 即知足者常乐,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心愿、寄托和追求,不但构思巧妙有趣而且寓意深刻。精神上知足的人即使生活过的贫困也会感到快乐,而精神上不知足的人即使生活得很富裕也感觉到不快乐。知足的人不在意物质的富与贫,不抱怨物质的多与少,而是用心珍惜生活的乐趣。“吾唯知足”告诫人们要珍惜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超乎物质财富的限制,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知足。

“天圆地方,道在中央”,代表“口”字的方孔位于正中则表示人心。方孔是空的,暗示人心本是空的,是人自己贪欲太多,不知满足,导致身心疲惫,烦恼重重。唯有虚心、空心,才能容纳一切,才能有所得。《道德经》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才能避免灾祸,才能全生保身。方孔 “口” 字,还暗喻人不能贪心,要弃舍贪欲,知道满足,懂得感恩,学会珍惜,否则就会被欲望的大口吞没。

诸多“唯吾知足”花钱中,以背“纫佩”最为著名,语出《离骚》:“纫秋兰以为佩”。纫,连缀。佩,佩饰,比喻对别人所施的德泽或教益,铭志不忘。

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的总称,又称奎宿,也称作文昌君。据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相貌丑陋,长得像个小鬼是主宰文章兴衰和人才选拔的神。其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一脚向后翘起如踢斗状。故曰: “魁星点斗”或“魁星踢斗”。更有“魁星踢斗”站立鳌字或鳌图之上,寓意“独占鳌头”,状元及第。

另有两句话“克己复礼”和“正心修身”则藏在魁星的形象之中,魁星由这两句话八个汉字组成。手上的笔和手指成一个”克”字,另一只拿著砚台的手是一个”己”字,中间腹部是简写的”复”,双腿又形成了简写的”礼”字,头发是一个草书的”正”字,胡子和嘴巴部份,则是一个”心”字,胸部和肋骨部份形成”修”字,左边大腿和小腿成了一个长长的”身”字。

“魁星点斗”图的绝妙之处在于图中藏字,字中寓意。反映的是中国的正统文化。中国的正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讲究“学而优则仕”。中仕的人都是国家人才,国家人才必须克己奉公,维护封建秩序。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当此重任。可以说。 “魁星点斗”图有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文字游戏中的一件佳作。

桂林阳朔碧莲峰石壁上,刻有一摩崖巨字“带”,字呈草体,有3米多高,为清代道光年间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这个“带”字到底由几个字组成,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含有“一带山河,少年努力”八字笔意。近年来有不少爱好者作过探索,至今已有人理出字中含“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个字,不同的人悟出不同的意境,或尚含别意,有待深究。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东方先哲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福建宁德三都澳斗帽岛斗姥景区“天人合一”石刻

每一个民俗字中都潜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诗意,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我们应该将其继承下来并发扬广大。

参考文献:

[1]许慎[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