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培育技术

农业培育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业培育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育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0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探讨符合农村实际、对不同人群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模式是在培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1集中培训培育模式

在农闲时节,由政府主导,由具备资质的培育机构承担组织实施,组织特定的培育对象进行集中学习、参观学习、考察学习。

1.1培育的主体

培育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各类培育机构,聘请专家、学者针对特定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

1.2培育的对象

培育的对象是生产经营、管理型人员,包括种、养殖大户;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

1.3培育内容

党和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法律常识和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使用与维修等。

1.4培育目标

通过培训,使培育对象能够深刻理解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深刻理解国家的土地政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和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方针政策;通过培训,使培育对象对国内外农村经济社会现状有较清醒的认识,发现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探索合理的对策与办法;通过培训,使培育对象认清未来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趋势,做到既能抓住机遇,又能自觉、主动地迎接挑战;通过培训,使培育对象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遵纪守法意识等。

1.5培训时间、地点

时间安排要不误农时;尽量与生产环节相对应;时间安排要紧凑。培训地点要以就近、方便,要以培训内容与方法适应为原则。

2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引领与辐射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是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2.1有社会需求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先进农业科技和管理方式的载体,此模式不但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展示的机会,更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获得新技术、新方法的最简单、最便捷的途径。

2.2技术上可行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了一只思想境界高、业务能力强的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队伍,这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过程中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不断取得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依托,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帮助和带动周边广大农民获得新的农业科技术知识,快速脱贫致富。

2.3组织上可行

国家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非常重视,在各省规划和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并相应地建立了组织机构。

3混合培育模式

混合培育模式是指由多个培育机构共同参与,采取多种形式,由不同的培育主体对不同的培育对象进行培育。

3.1混合培育模式的特点

3.1.1培育主体具有多样性 培育主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如市、县农业局、畜牧局),农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外贸企业及互联网公司,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3.1.2培育方式的多样性 有集中组织学习,有进村入户指导,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农业领域植入互联网基因,利用农业大数据,使各种农资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被广大农民获知并利用。

3.2培育对象

3.2.1农机服务人员 农机服务包括农机售前服务、保中服务及售后服务。帮助农民选购适合当地作业的农机产品。向农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法律法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等。向农民传授农机操作技术,面对面的向农民讲解农机操作和安全使用方法、农机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等知识。帮助指导农民对农机进行维护保养、故障排除等。

3.2.2植保员和畜禽防疫员 植保员要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调查与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掌握农药的科学、安全使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以及防止农药中毒等,畜禽防疫员要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计划免疫,做好防疫信息的采集和上传工作,做好动物疫情上报和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3.2.3农民信息员 要求农民信息员会操作、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涉农信息,要掌握电脑操作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的办公软件及上网浏览查阅信息,会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事务,学会网上接收和发送信息,利用现代办公工具为村各项工作的查询、统计和电子档案的保存等工作提供高效、准确、快捷的服务。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思路 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94-01

随着南涧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各经济作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也带动了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产业。因此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新概念。

1 新型职业农民类型

1.1 致力于生产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生产型职业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熟悉农业生产活动,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成一批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支撑,推动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2 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人们的顾虑,加快产业的发展速度。这种类型的职业农民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联系经销的经纪人、农业种植资料的营销员、病虫害防治等农作物植保员、养殖业中的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业机械驾驶员、农机维修与养护员等。

1.3 经营型职业农民。

经营性职业农民以大量的资金或技术作为条件基础,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思路方向

2.1 确定培育的对象

根据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思路要求,选择我县长时间稳定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并且有迫切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的人。在选择培育对象时要注重人们的接受能力,立足于我县农业产业发展,以人们的独立愿望为原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培训。根据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实情况,培训的重点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培训对象经参加培训考试考核合格的,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将会发放培训合格证书。

2.2 遴选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条件: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有专业的的培训场所、知识经验丰富教师团队、现代教学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根据以上条件选择最佳效果的培训机构,可以提高培训效率,节约时间。

2.3 规范培训内容。

培训的课程内容要和我县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培训内容要符合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广泛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鼓励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和提高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技术水平,重点培训农业绿色增产增效攻关模式、良种良法、农机农艺融合、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知识。让人们切实掌握到日常生活中的种植技术,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4 认真开展培训。

县农广校严格按照县政府的各项要求,按照原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效果明显的的高质量的课程培训,根据培训人员的实际需求严格安排培训时间进度、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培训的质量。同时选用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深受农民欢迎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为授课教师,认真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者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保证培训的质量。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3.1 加大宣传力度。

从事传统农业种植活动的人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和了解,拒绝接受新鲜事物,不明白技能培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举措,及时宣传培训工作的做法和成效,深入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经验,积极营造社会关注、政府支持、农民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吸引人们的关注,引起人们的重视,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3.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培训保障体系,形成职业培训长效机制。

新型农民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进行关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专业人员进行长期的跟进。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做好长时间进行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下大力气重拳出击发展农民培训事业。同时,我们要积极引进各经验和教训,避免出错,少走弯路。扶植多元培育主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统一协调的市场培训机制。还应积极制订具体的农民培训政策,逐步规范农民培训的操作程序和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

3.3 创新多元化培训架构,统筹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培训效果。

目前我国现行的培训模式大都由政府扶持和投资主导的,当然也有一些村民自行组织开展的技术培训活动,大都形式比较单一,覆盖面小,内容简单,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因此我们应充分根据市场需求,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社力量办学的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者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教育形式,系统规范的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

3.4 强化监管督查。

为了更好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应该将该工作开展纳入相关政绩考核中,我们要进行不定时的突击检查,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确保按照、按质和按量完成,达到预期效果。鼓励人们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一经核实进行严重处罚,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人们进行专业培训,有利于提高我县农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掌握专业技术,为我县培育大量的专职技术人员,促进我县各经济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人们致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继红,郑泽,基层农广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现代营销2015年农业教育研究,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3篇

陕西省西安市农广校在2010年着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调研工作,通过3年的布点试验、区县推广,探索了“校社协作、教培互补、学训结合”的“西安模式”培育职业农民。

 

一、“西安模式”的核心及目标

核心:采取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负责,区县农广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组织管理的培训推动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合作社下建立“农民技术服务队”,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采取学历教育,农民职称与技能培训互相补充,课堂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目标:培育技术服务队中既有一定生产规模、又能服务更多农户的技术骨干。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学习、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实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和服务广大农民的能力,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科学筹划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广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县农广校签订职业农民培育合同,明确权责和分工;对试点合作社进行授牌,为合作社下的技术服务队的队员制作统一标识的蓝色服装,并配备了先进的农机具;结合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的资料评审工作和高级农民技术职称的推荐申报工作。

 

(二)多层次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组建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省市知名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围绕整个生产周期通过三种途径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一是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即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针对技术服务队的不同专业组别(植保组、修剪组、技术咨询组、农机组),面向农业关键环节开展大型集中培训;二是专业技术普及培训,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聘请农民技术能人、土专家,组织开展技术服务队的日常培训;三是学历教育提升培训。推荐技术服务队中的部分优秀青年参加区县农广校的学历教育,由市农广校进行学费补贴,考核合格的使其拿到农广校的文凭。 

 

(三)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1. 通过集中授课、巡回指导、异地参观、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培训,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既丰富了培训内容,又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2. 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作用。一是利用省市农村广播的《农村致富大赢家》开展专题讲座;二是通过电话连线解答学员问题;三是通过西安教育培训惠农网远程农民培训平台培训视频、课件、通知等。

 

3. 举办技能大赛。中心在试点合作社示范园组织开展职业农民果树修剪技能大赛。通过比赛竞技、观摩学习、现场辅导,既交流了实践经验,又解决了果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成效

目前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采用该模式运转的两个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分别建立了周至富余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和户县草庙葡萄协会农民技术服务队。 这些身穿蓝色队服、活跃在农村生产技术第一线的职业农民先锋军,是农业培训惠农的实际典范,起到了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带动的作用,推动了农民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一)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学技术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些依靠科技致富增收、示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2010年8月30日《西安日报》“1亩地净赚3万元”报道了户县试点学员唐正发的事迹;2012年3月21日《西安日报》“婚礼上的培训很赞”报道了周至试点的职业农民武立朋的事迹。

 

(二)试点区域产业发展迅速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结合两个试点区域的主要产业,编制了两个市级农业技术规程:《户太八号葡萄分级包装技术规程》和《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规程》。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和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两个试点区域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科技致富意识形成,产业区域影响明显增强。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4篇

一、锁定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党委工作重心

在实际工作中,承德市坚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融入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发展目标之中。

(一)突出四个服务

一是服务“扶龙计划”。培育重点对象是31个农业园区、39个合作社和 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头人,使其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二是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在13个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50人。三是服务扶贫攻坚工程。实践探索了培育龙头企业带头人,吸纳专业技能型贫困农民以自愿入股的方式进企入园,统分结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入股分红和务工薪金双收入。四是服务新业态。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动调整培训专业结构,补充了休闲观光农业专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及植保无人机三个课程短板,使之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二)对接主导产业

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服务和推动由资源型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加快全市设施农业、林果业、中药材、畜牧业和休闲观光五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开展培训和培育工作。

(三)坚持锁定经营主体

市县农广校作为培育工程的实施主体,牢牢抓住承担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市推进示范市的机遇,三次全面开展调研摸底,锁定五大主导产业生产经营主体,遴选培育对象32319人,建立了信息系统,集中优势培训资源,分批滚动培育。两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870人,占重点培育对象的24.35%。

二、聚合优质资源,构建培训体系

市农广校作为本区域办学体系的中间环节,努力发挥节点纽带作用,统筹聚合优质教育培训资源,集中发力。

(一)打造优质师资体系

市县农广校聘请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知名院校专家组成了高端师资队伍,讲基础理论,讲政策,借脑引智,拓宽思路,提升站位;聘请市县农林牧系统307名行业专家组建了专业技术师资团队,讲操作规范,教方法,提升专业技能;聘请66名能工巧匠土专家组建了技能型师资团队,讲绝活,教技巧,提升培育对象的实践操作本领。与此同时,着力加强自身专业教师素质提升。一是产教融合。鼓励专业教师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开展农科教结合,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本领,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和社科成果20多项,在实施培育工程中推动了产教深度结合。二是培训提升。坚持常态化组织主导产业专业知识、课件制作等专题讲座、开展观摩教学和教学比武等教科研活动,苦练内功。在河北省农广校组织的优秀课件评选和教学能手大赛中,全市将一半的一等奖项收入囊中,市农广校获优秀组织奖,充分展示了全市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三是严格考评。市县农广校分别建立并完善了专兼职教师考评机制,将教案准备、课件制作、授课技巧与培训效果有机结合,将评价权交给培育对象,绩效与授课补助标准挂钩,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二)夯实田间教学及实训体系

一是巩固提升实训基地。近年来市农广校按照县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分布,以产业园区为重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实训教学基地114个。其中,省级实训教学基地15个,市级统筹共享实训基地33个,实现了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优质资源共享格局。二是完善田间学校。以产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采取校园、村企合作方式建立标准化田间学校57所。平泉县春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食用菌专业实训基地,组织培训食用菌大户80余场次,培训菇农4000多人次,59名农民被确定为培育对象。在承德,以市级校为区域龙头,8所县农广校为依托、57所田间学校及114个实训基地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

(三)完善优质培训教材体系

几年来,市农广校组织市县农广校专业教师着重从实践操作角度编写出版了《北方特色农业种植新技术》、《冀北地区农业新技术集锦》、《农业新技术问答》等涵盖主导产业、具有区域特点的本土教材三部,分类别、分作物编辑印刷了具有实践操作指导特点的实用技术手册三大类60余种。在每部教材投入使用前均由市农广校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不断丰富和提升教材库水准。

三、规范过程管理,确保精准施教

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坚持细化流程,制度先行, 强化管理,实施精准培训。

(一)实行“567”管理

严格落实第一堂课、信息公示、督导检查、信息报送、台账登记“五项制度”;始终坚持培训周期有计划、培训过程有记录、授课教师有教案、学员信息有档案、实践教学有方案、跟踪服务有日志的“六有要求”;全市统一实行培训质量承诺、双班主任、学习用品、培训台账、培训规范、档案管理、考试考核的“七统一规矩”,教育培训环节严谨有序,质量管控科学规范。

(二)落实三项创新

一是培训方式创新。突出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培育的连续性和可提升性,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将课堂搬进田间大棚、畜禽圈舍、农场果园,创出了校村合作、校区(园区)合作、校场合作、校企合作四类培育模式。二是教学形式创新。采取“课堂授课与基地实训”、“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培育对象点菜,专家下厨,科技人员与培育对象结对子方式,送教下乡,进村入社,进场入企,从而实现了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组织学员到同类产业先进园区参观考察,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三是提升通道创新。学校紧密结合培育工作,鼓励培育对象参加涉农专业函授中专或专科层次继续教育,持续提升其综合素质。截至目前,已有1502名培育对象成为涉农专业函授中专班学员,26人参加了网络专本科教育,培育对象素质提升有了新通道;826名培育对象通过技能鉴定取得了初中级职业资格,从事专业技能服务有了通行证。

(三)加快培训向培育转变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5篇

两支“国家队”强强联合

农垦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国家队,是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的战略保障和应急基地,是率先整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和样板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健全,是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力军。

“农垦和农广校作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教育的两支‘国家队’,联手探索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农业部农垦局局长王守聪说,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而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也迫切需要能种地、会种地的职业农民;农垦作为农业国家队,在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企业化、集团化进程中,也面临着缺乏高素质种养人才的现实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并带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

“农广校拥有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以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紧随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农业人才,充实农村的基层干部,壮大农村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农村小康建设。”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刘天金说,农垦与农广校的战略合作,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大事件,是探索垦地合作、场校合作的新渠道,是创新农民、农工培育新模式的有益尝试。

河南省作先期试点有优势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产量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河南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97个,分布于全省17个省辖市、74个县(市、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研、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对河南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河南农垦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不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基础。

“此次农垦与农广校联手选择河南省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农民)的试点,是因为河南省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河南农广校开展农业教学实力雄厚。因此,在农业先进地区,利用先进的教学力量,共同培育新型职业农工,进而带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将结出累累硕果。”王守聪说,河南农垦和河南农广校要把“田间学校”办到垦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去,把大学生集聚到垦区中去,把农场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传播到农村中去,把农村办不了的事拿到垦区去办,把垦区办不了的事拿到农村去办,而通过垦地合作、场校合作来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农民),就是对发展现代农业、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给予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的有效途径之一。

农垦培育职业农工应成为样板

据悉,此轮新型职业农工(农民)培育工作主要面向河南省区域内的农场、农工,同时示范带动农村、农民。农业部农垦局和中央农广校分别委托河南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和河南省农广校作为合作内容的具体实施单位,通过资源整合和平台对接开展新型职业农工(农民)教育培训。

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双方将充分利用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在河南农垦种子(种畜)企业、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各农场挂牌成立“田间学校”,建立面向新型职业农工和农工子弟以及垦区周边地区农民的教学培训点,共同打造以新型职业农工(农民)中职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平台,使“田间学校”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工(农民)的大学校。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6篇

9月2日至5日,我们到陕西省安康市,走村串户、下园区访企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总体看,安康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实用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值得认真研究推广。

一、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农广校为主体,探索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成功模式。

村(社)校合作的“忠诚模式”。忠诚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汉滨区忠诚村和罗家湾村,紧邻安康市区,属汉滨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群众有传统的蔬菜种植习惯。2009年10月在忠诚村党支部主导下成立了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流转500亩土地开展蔬菜生产,2010年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200亩,合作社统一土地流转、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大棚建设、设施装备、肥料农药施用、农产品销售,农户反租倒包、分户分散经营。合作社现有社员162户,注册资金280万元,总资产1455万元。园区按照“合作社抓两头,产中搞服务,农民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的模式运行。合作社抓好产前的良种引进和种苗繁育,产后的加工储藏和品牌销售。育苗和耕地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合作社还在城里建立本村村民承包的13个销售点,销售差价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半分配。同时,合作社为农户蔬菜种植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等。这样农民成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去年本村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村承包大棚,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合作社还在村里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职业农民教学培训中心,本村农户乃至全区种菜能手在这里学习实训,实现了职业农民实训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园(场)校合作的“隆科模式”。位于旬阳县双河镇高坪村的隆科生态园区,是一种植大户领办的集种养加相结合的较大规模的生态园区。现有设施蔬菜大棚120个,日光温室 26 个,普通大棚 94 个。120个大棚分别由12名管理型工人承包,按照统一生产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产品品牌,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每个大棚最低可拿到6000元的基本收入。每个管理型工人聘请园区一名技术工人负责所承包大棚的技术指导,也根据需要聘请其他工人。农广校依托农业园区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园区设立培训教室和实训基地,围绕园区蔬菜生产的不同环节设计相关学习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班的班主任是园区业主,学员是承包大棚的园区工人和技术员。通过对设施蔬菜大户、园区专业技术工人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培训,使之成为园区建设的技术性人才,也可以独立创业。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获得了高工资及稳定的社会保障,同时给园区带来稳定持续的高效益,形成了利益双赢的格局。

企校合作的“阳晨模式”。位于汉滨区的阳晨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和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拥有7家分公司,2家控股公司,4家直属养殖基地。公司成立了养猪产业联盟,养殖大棚全部由养殖能手承包,公司提供从生产计划、种猪提供、技术承包、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公司把生产环节和利润让给农民,农民成为公司的职业养猪户。汉滨区农广校依托阳晨牧业公司,以生猪养殖产业联盟户、公司一线员工为主要对象,校企合作举办生猪现代养殖技术培训班,免费为学员提供食宿、培训教材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建立了一整套培训方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培训思路,将整个教学内容归纳为50多个知识点和20多个技能操作程序,按照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教学,并编写了400多个练习题,供学员进行复习掌握。三个月的培训,即集中教学面授一个月、阳晨猪场实训实习一个月、分散回自己猪场生产实践一个月,教师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好,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职业农民创业同步。

二、安康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吸引力和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探索形成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同步成长,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同步繁荣。

在农村务农有了稳定收入。农业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收入低是农民离开土地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首要因素。把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农业对从业者产生吸引力的前提条件。经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家门口即可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拥有较高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职业收入。忠诚园区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218元,比上年净增1056元,高出全区人均纯收入1298元。在旬阳隆科生态农业园区,承包大棚的管理型工人完成基本工作要求得到稳定收益后,超出部分与业主6︰4分成,职业农民再聘用的工人收入每月也有3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务农,省下交通、食宿费用,跟外出务工收入差不多,还可照顾到家里的农活、老人和孩子。欧才明在园区承包了10个大棚,人不离村一年就能净赚10多万。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园区的袁修隆、城关的永治养殖场场长刘永厚、甘溪的顺兴养殖场场长向忠顺等职业农民的子女上大学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后返乡子承父业发展农业产业,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这个职业有了社会地位。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农民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有着强烈的“离农”价值取向,农民劳动就业也缺乏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让“农民”正逐步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农民”资格需要准入,分了级别,职业农民有了理想的就地就近的工作岗位,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倾斜支持、技术干部的结对帮扶,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保险医疗、养老保险政策等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当地成为了被羡慕、有尊严、有地位的群体,让他们发自肺腑地说出了“当职业农民真好!”

转型期农村社会稳定有了保障。农民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农村社会环境是由农民主导的。忠诚村返乡务农青壮劳力达150人,约占全村劳动力的80%以上,隆科园区吸收本镇返乡务农青壮劳力约100人。可以预计,如果这些就业岗位充裕,返乡务农将成为当地的大趋势。农村适龄青年的回乡,使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农民家庭完整,缓解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村文化发展。收入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且是可持续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让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稳定下来、安居乐业,承担起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保障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农村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安康创造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路径,对全国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使我们得到深刻启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措施,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将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必须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实训中成长。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有特色主导产业支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就是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农业或农村领域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接轨。有了产业支撑,才能留住农民在农村发展生产;在产业中农民才能提升经营理念,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稳定的提高;产业环节专业化服务的扩张,农业多功能效果的显现,专业化的技术岗位对农民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业中农民可以得到实训教育,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培训,依托产业战场来练身手,在产业链中成长,再为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7篇

一、全面调查,遴选学员,做到“三个精准”

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基本情况,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一是培训对象统计精准。由县农广校牵头,统一布置、县乡村联动,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进村入户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调查统计。初步摸清全县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建立培育对象信息库,入库学员1万余名。二是培训需求了解精准。对培育对象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对培训意愿、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调查。把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和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农民纳入到培训中,提高了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三是培训人员分类精准。对培育对象,分类型、分层次、分产业进行精准培训。将经营规模较大、求知欲强的青年农民选送参加部级生产经营型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进行深造;将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型人员列入省级培训班,从素质、技术、技能、营销、管理等方面系统安排培训;对规模较小、以提供劳务技能为主的从业人员安排专业技能型及地方培训计划,侧重对实用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

二、统筹资源,合力推进,把握“三个关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农广校作为牵头部门,积极统筹其他资源,充分发挥其他部门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是利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涉农高校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农广校与相关院校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培训协议,组织学员到相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学校组织80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6名青年农场主分别到淮安生物工程学院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今年又选送69名种植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深造,同时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涟水县为学员授课。二是发挥相关部门组织资源优势。与县委组织部、农工办、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合作,分别开设以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主、农村妇女骨干、青年农民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专题培训班,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县农委的各业务站所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育方案,分产业开展分类培育。同时将本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技术骨干和农经管理部门的技术干部等纳入讲师团和指导服务团队。三是吸引社会资源力量广泛参与。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注重与农科教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培训设施条件较好、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按照“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标准和“有阵地、有规模、有设施、有科技、有制度、有教师、有牌子”的要求,在全县选择15家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能满足培训需求的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和龙头企业等建立实训课堂。实行挂牌及动态管理,每年审评一次,末位淘汰、滚动管理。

三、创新思维,提升水平,延伸“三项服务”

强化服务意识,创建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延伸拓展服务。一是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开展信息延伸服务。以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之家为宗旨,由农广校牵头成立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吸纳会员200余人。协会通过农产品产销会、对接农业项目权威等一系列活动,为会员提供最快捷、最前沿、最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对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做到实地指导有协议、有内容、有场景、有评价。二是创新“金融帮办”,做好资金延伸服务。培训班专门安排农村金融讲座,举办“金融帮办”活动,进行“银农对接”“银社对接”“银企对接”,解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仅邮储银行涟水支行近三年就对近500名学员发放贷款近5000万元。三是对接学历教育,做好学历延伸服务。对参加培训的大户学员,动员参加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以专项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创业教育为辅助,以后续培训和服务项目为补充,实现中职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有效衔接。几年来,共有1243名学员进入农广校涉农中专学习,占受训学员的10%。

四、规范管理,政策助推,形成“三个明确”

近年来,全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之一,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2015年以来共有87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明确认定标准。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规模、收入、学历等条件,按初、中、高分别制定认定标准。如稻麦等农作物按初、中、高面积分别为50亩、100亩、200亩,纯收入分别达到当地人均年纯收入的2、4、6倍,同时对带动农户发展、学历层次、品牌认证等提出相关要求。二是明确认定程序。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乡镇审核、县级认定、农委公示的程序开展认定,公示无异议后,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作为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有效凭证,同时,每年还要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复审一次。三是明确扶持政策。主要通过整合涉农项目优先支持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保险优惠等降低生产成本,项目资金扶持创业、结对帮扶指导提高等措施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扶持。

几年来,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培植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学员创办、领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占90%以上;土地流转规模总额40万亩,其中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占总额的25%。同时,也提升了农广校培育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民要培训、培训找农广”的良好格局。

农业培育技术范文第8篇

于强副主任指出,2014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之年,全省53个项目县、172家培训机构紧扣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有力措施,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6652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培训任务,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了开好头、起好步,切实抓好这项工作,省阳光办在多年的培训管理实践中,注重基础性工作,逐渐使培训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质量,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探索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和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培育工作积累经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是政府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这一关系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2015年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部署,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015年任务目标是: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5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不少于1.2万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不少于1.3万人。重点培育、孵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继续开展整市和示范县推进,今年我省确定长春市整市推进,示范县由2014年的15个增加到29个。

2015年,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育环节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类协同”的培育对象即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级贯通”的证书等级即新型职业农民初、中、高级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