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智能化

农业科技智能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1篇

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仍然不高,科技普及率相对较低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快实现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设计更多能够体现当代农业智能应用的设施,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接入云端控制系统,能够掌握移动客户端进行远程控制,实现人工智能的调控,减少人工的使用,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当前我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够找到一条符合我省基本国情的发展之路。

1.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智能化程度的应用和现状

1.1.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属于运用精耕细作的作业模式,智能化应用程度不高,机械化耕作的程度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的模式长期受到限制,在我省的广大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受到影响更为严重。多年以来,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一直使用这种落后的经济模式指导我们的发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但是,随着近些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智能化程度的普及,更多的智能化系统运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现在的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也不能满足生产活动的需要。及时有效的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落后的生产结构必然会经历时间的转移而被淘汰,成功的生产经营模式会指导农业经济的生产生活。

1.2.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当前我省的农业经济的快速?l展对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智能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农业科学化水平。在相对比较成熟的环境下,通过运用性价比更高的环境传感器建立一套环境的监测系统,能够有效的监测农业设施环境,这样更有利于发展有机农业。通过使用无线WIFI技术可以实现接入互联网的云端进行远程控制,可以真正实时对于农业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移动客户端的实时有效监控。很多的用户都会选择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控制农业环境的数据及作物生长情况,运用对喷灌电机、温度控制设备实施有效的生产操作,同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与云技术的物联网行业智能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主要项目包括:“智慧农业应用管理系统”、“智慧物联行应用管理系统”、“小型无人机行业应用管理系统”、“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与智能防范管理系统”等项目。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农业生产作物的有效控制。通过使用云端控制平台正确执行操作控制,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3.黑龙江省农业实施智能化面临的困难

当前,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作业方式,农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很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使用粗犷式的低加工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这样也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的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不高的情况影响我省农业的发展。这样就导致我省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综合竞争力。现在的国内所使用的农业机械主要是一些落后的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虽然操作起来不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但是生产效率过于低下,特别是在西部的一些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土地又相对比较贫瘠,这样就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为落后。现在由于我省农业的管理过于粗放,产品的质量始终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抗衡,主要因素就是我省很多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的残留值严重超标,导致我省的农产品的质量不能取得世界的认可,严重影响了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样就不利于我省农产品的销售和发展,最终会导致整个农业发展的不均衡。

2.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应该寻找的发展之路

应该建立一套属于我们国家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农业市场机制。其中应该主要包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生产经营市场机制、农产品期货市场机制、科技市场机制等,这3种市场机制是我省现代化农业市场机制的基础,其中科技市场指的是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面有关的科学技术,加大科技的投人,积极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强我省农产品的竞争力,推动我省农业平稳、快速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注重现代农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要求积极调动起相关科研院校对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来解决农业生产者生产技能低下的情况。我省还应建立专业性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机构,利用农业科技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后盾,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应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农业技术研发实力,这样我省才能真正被称为农业经济大国。同时还应该完善现代农业的相关保护性法律的出台和实施工作,做到出台更多的有关农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应该更多的包括一些最低价保护、补贴惠农等政策意见,通过利用行政手段、司法手段来对农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促进我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合理发展,增强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2篇

1.1农史馆、博物馆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主要进行农史、农业发展技术史等重要物件收藏、展示,农业科学标本资源的收集、保护、开放利用,并为科普和教育工作服务。如,中国农业展览馆,各大专院校的农史馆、标本馆等。1987年,依托植物保护学院丰富的昆虫标本收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

1.2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与外向型农业发展,各地外向型创汇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迅速发展。农史珍藏和技术成果展示由室内走向室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重点是发挥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技术展示、示范和辐射作用。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原昆虫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优势,启动了博览园建设项目。2001年,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全国分三批先后共建立了6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格局。每个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联动形成,其运行机制是“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1]。

1.3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加剧,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各类型的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成为城镇居民追求的重要目标,为此,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博览园示范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如,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长春农业博览园、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等一批农业科技博览园纷纷上马。农业技术博览园除了具备早期的农史农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等一般功能外,还兼具农业科技旅游、农业生态、居民生活、社会生态以及文化、教育、休闲、康体等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各地已经涌现了许多农业科技观光园。游人徜徉在美丽的花果林木丛中,心旷神怡,既增长了知识,又有利于身心健康。2.4 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发展阶段2010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建宁县人民政府在达成共建智慧农业博览园合作协议。智慧农业博览园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它是通过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紧密结合建立成的县域经济新型农业服务业态。政府、农业科研单位、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四方通过市场机制建立起紧密协作关系。其中,政府提供政策和扶持,科教机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和龙头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组成利益共同体,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智慧农业博览园,它有效整合了政府、科研、企业等方面资源,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产品流通、市场、效益的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基本内容

2.1基本构成

我国农业科技博览园一般包括室内展馆、室外展区、示范辐射区和管理服务中心等部分组成。室内展馆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功能、主题、作用等不同,室内展馆的分区方法也各异。一般分区方法有:(1)按展示成果发生时间顺序分,可设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等;(2)按展示成果类别来源分,可设茶博馆、花博馆、林博馆、竹博馆、药博馆等;(3)按展示成果的地区分,可设华东、华北、华南,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国际馆等;(4)按展示成果主题和功能分,可设人文馆、人与自然馆、农史馆、科技馆、生态馆、体验馆、科教馆等;(5)按学科领域分,可设动物、植物、微生物、昆虫、土壤、植保等。室外展区一般由能够凸现博览主题特色的多单元、多种类专题园(区)构成。可按主题种类、成果来源和产业链条等进行分区。如,把室外现代农业园分为现代设施蔬菜栽培示范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示范中心、现代中药材栽培示范园(区)、现代花卉盆景示范园(区)等若干个专题园区;同时,还可设核心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等。示范辐射区是农业科技博览园进行产业示范、产业延伸和关联产业发展带动的区域,它包括技术示范基地、中试基地、技术辐射推广区及关联产业发展服务区等。管理服务中心是为农业科技博览园提供管理服务和促进平台体系建设的服务保障平台,它包括管理服务中心、技术孵化中心、科研工作站等管理服务平台。

2.2功能区域

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区域通常包涵农博(农史)馆、科技博览馆、智能温室、科技示范园、科普园、创意农业园、农业文化园、物化QQ农场、生态餐厅等内容。智能温室以智能化设施农业建设为主,展示特种蔬菜栽培、珍奇花卉水果新品种、水培新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先进设施栽培新技术、生态美观的立柱栽培、智能温控栽培等新技术。农博(农史)馆以科普教育为主题开展实物、图文展示,提供科普教育实践,展示农业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农史文化和科技成果等。创意农业体验(园)包括塑造专题文化,创建蔬菜森林、番茄迷宫、梦幻花乡、欢乐农庄,开展植物观赏、动植物认养、奇异果蔬品种认知等。物化QQ农场,目的是建立QQ农场实体生态坊,体验播种、浇水、施肥过程,感受植物成长每个环节。有机农产品(食品)展示馆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时令特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并进行展示。主题生态餐厅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优美环境的生态餐饮服务。

三、农业科技博览园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

3.1“政府+高校”运作模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我国政府依托高校最早创办的一个农林科技博览园。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政府等多方共建,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科普教育、标本展览、园林观赏、旅游休闲于一体,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同时,还组建科技园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的运行模式。

3.2“政府+科研机构”运作模式

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和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是由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创办的2家科技型农业科技博览园[3]。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由烟台农科院创办,占地面积120hm2,于2001年动工兴建,2002年开园,投资5 000多万元,建成绿色景点16个,集农业科技游、农业科技推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郑州农业科技博览园由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创办,占地面积33.3hm2,主要依靠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自身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集科研、示范、培训、观光为一体,突出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特点,拟在5年内建设成为山东省现代化农业、都市型农业、观光型农业、效益型农业的典型。

3.3“政府+企业”股份制运作模式

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由西安曲江农业博览园有限公司按5A级景区标准创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9hm2,2011年获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称号的25个园区之一,它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生态旅游为主题,运用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创造一个供游客参观、休闲、科普、技术推广及经营的现代农业博览园。北京昌平草莓博览园是北京市昌平区政府促进创办的专业性主题农业博览园,它以草莓博览为主题,集园艺景观、博览展示、创意体验、狂欢娱乐等融为一体的主题博览园。

3.4“企业+院校”股份制运作模式

吉林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位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园区建筑面积32.512万m2,由中信华南集团投资17.5亿元建设,工程于2010年完工。园区按功能划分为九区、九馆,是集旅游、度假、休闲、会展、农业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长春现代农业博览园也是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在依托吉林农大科研力量的同时,通过生产与展示相结合、培训与贸易相结合、质量认证与物流相结合,并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加盟,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举办现代农业论坛等[4]。

3.5“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股份合作制运作模式

福建建宁智慧农业核心博览园,由福建建宁县政府、福建农业科学院、有关农业生产和产品流通企业共同创建,以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综合体为基本思路,发挥政府、科技机构和企业的带动功能。福建建宁智慧农业博览园一期工程,由微生物人工腐殖质生产开发中心、特色农业浓缩景观示范园、智慧农业智能管理中心等3部分组成。按规划和设计,它具有发展生产、商贸营销、科技示范、综合服务、休闲观光、培训教育等综合功能。智慧农业博览园以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为经营主体,以农业科教机构为依托,以“智能管理、资源循环、休闲观光、产业升级”为核心理念,创新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建立起持续长效、环境优美的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窗口、农产品高效安全智慧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智慧管理展示平台。智慧农业博览园区别其他服务形式的重要特点是,它特别注重技术、成果、产品、信息及管理等的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它是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重要发展形式。

四、当前农业科技博览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及社会资金进入不足。目前,我国各省市大部分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仍以中央及地方政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政府为主的投资发展方式,建设主体还比较单一[5]。如西北农林科技博览园、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福建漳州花博园(农博园)等均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为主,资本进入和发展空间都还很大。而漳州茶博院(园)是一家台资投资的经营管理企业,茶博院展馆发生的品牌效益相当于年10亿元的广告费用,其在国内外知名度以及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也可想而知。二是农业科技博览园功能差异化较小,产业发展示范带动能力不够。目前,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型现代农业博览园、农业科技博览园等,其内容、功能、作用等差异化较小,农业科技博览园的教育、示范、科研、生产、生态、休闲、文化等,内容、形式、途径和方法不一,项目建设大同小异。三是管理创新不足,经营效益欠佳,可以持续发展能力有待继续提高。农业科技博览园基础设施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如政府兴办许多农业博览园的不少馆所,常因资金不足、维护成本高或管理不善等导致发展困难现象常有发生。

五、推进农业科技博览园建设的政策措施

5.1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科技博览园(或智慧农业博览园)建设,应按照农村科技服务公共物品属性的要求,政府不仅要强化资金、技术等直接投入,同时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设和经营。

5.2强化规划,突出文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要重视园区建设规划论证,建设不仅要能引领时代科技发展潮流,同时要融入科技文化元素,做出特色,避免雷同及重复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农业科研教育、成果示范、产业展示、游览观光、学习体验、生态休闲的重要场所。

5.3强化多元投入,促进市场化发展

农博园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实体单元,一方面,要按照企业化运行机制,建成以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市场规律运行;同时,要强化多元主体投入,完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机制创新。

5.4强化服务,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3篇

    1.1加紧实训教师培养、聘任工作目前,基地配备专兼职教师38人,其中40%为农业相关专业,35%为计算机相关专业,25%具有机电及复合型知识结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是关键,学院狠抓实训基地的教师培养,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现代农业企业实践、考察,培养技师型教师,多次组织教师到区内外智能化农业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企业考察、调研,从企业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或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教师,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这些措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

    1.2校企合作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体系学院按照项目建设方案,结合现代农业企业工作过程,抓紧组织项目相关教师制定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运作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定实训项目设置、运作和岗位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使课程、课件的相关内容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并根据生产实际要求,抓紧组织开发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课程,并编写了《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教材,这两本教材同时还作为广西农垦岗位培训用书。

    1.3校企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单位组建服务广西农垦的甘蔗糖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信息数据处理与动态监控平台,直接为广西地方及农垦企业提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甘蔗糖业农务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设施农业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服务,针对企业需要每年开出相关的企业培训项目,按照企业特点和要求选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农业职业资格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2建设成效

    2.1推进校企合作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院与广西农垦集团企业、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广西乐业县顾式茶有限公司、广西绿大洲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规律,学院与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校企共同设计、实施“模拟承包+生产项目驱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无公害芒果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技术标准和高级果树园艺工、高级花卉园艺师、高级茶园园艺工等职业标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农产品质量溯源、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农务信息管理等课程。农产品检验室与广西三达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环保部门及企业提供的环境样品的分析检验,把农产品检验室作为他们的第二实验室(已挂牌),利用检验室的大型仪器如液相、气相色谱仪等承担部分样品的分析任务。自2009年来,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加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企业共同承担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亚热带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蔬菜栽培基质次生盐渍化治理技术研究、广西高职农类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植物造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珍稀植物红皮糙果茶快速繁育技术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与示范等8项厅级教改立项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发表教改文章9篇。到位的仪器设备都已正常使用,各个实训室都正常开课。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每年承担了90多门课程约30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

    2.2充实了实训设备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学院农科实训条件从原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能化农业的转变。项目对原有的玻璃温室进行了改造,增加室内光、温、水的控制设备,实现了智能控制的功能;对原有生产茶园辅助设计节水灌溉设施和监控设备,实现了室外生产场所的远程监控;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整合、重新规划设计,进一步完善其设备功能,新建环境生态监测实训室、农务信息管理、质量溯源和农产品质检实训室,具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分析监测、土壤检测、配方施肥、农务信息管理和质量溯源等功能。新增了环境监测仪、节水灌溉信息采集与控制系统、气质联谱仪、农务专家系统、溯源系统、农业智能系统、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等成套大型设备13台套,仪器设备总值698万元。

    2.3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作为学院对外交流的窗口,接待了许多相关单位的参观和指导,2011年共接待36批395人次的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许多同行对这一建设项目很感兴趣,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2.4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项目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培训,每年安排6-8名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共培养了28名骨干教师,其中邓朝辉派到农业部参加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训,廖旭辉、麻文胜老师参加了日本岛津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气相——质谱联用仪的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到企业兼职的教师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社会服务,许多骨干教师提高了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多的科研成果和较广泛的社会资源。

    2.5拉动了招生近年,在农业类招生困难的大背景下,学院对农类专业进行了整合,实行农科大类招生,依托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共享和辐射作用,广泛发动宣传,搞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内涵建设,2008年专业大类招生164人,2009年招生182人,2010年招生196人,2011年招生252人,专业招生有了明显回升。5年来农业类专业就业率达到98.6%,就业对口率达到80%。

    2.6提升了工学结合质量实施工学结合教学,依托智能化农业实训基地,教学中的大部分项目来源于真实的为企业承担的项目。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和项目开发实践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锻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以作物生产任务为载体,第二、第三学期根据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从春季到冬季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和管理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个季节周期的“模拟承包”实训;第四、第五学期采用统一安排和学生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到合作企业进行2次交替专业实训,每次1个月;在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具备职业岗位能力,与毕业后就业岗位对接。

    2.7专业教育质量与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项目的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得到充实、提升,扩大了实训功能。在完善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新增32个实训项目、356个工位,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智能化农业技术相关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实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使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新技能与传统技能的比例、心智性专业技能与动作性专业技能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国家职业技能比赛,在自治区级以上职业技能比赛中有6人获奖。本专业近三年毕业生获“双证书”比例达100%。同时,为社会提供2000多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2.8社会服务成绩利用智能化农业技术实训基地的综合优势,为三农服务,使农民增收,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近年,学院与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合作申报了广西科技厅项目“甘蔗糖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获8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还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应用示范(2007BAD30B06)”,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315万元,目前项目已通过科技部结题验收。梁裕教授主持的广西科技厅项目“糖厂农务管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桂科攻0895003-2-3)获广西科技厅专项支持40万元,项目已通过科技厅验收并完成成果鉴定。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服务广西、云南等示范蔗区320万亩,惠及26家制糖企业、30多万蔗农,使原料蔗从砍蔗到入榨平均缩短10.6个小时,折合降低蔗糖分损失0.31%,示范区年新增甘蔗产值19800万元,增加工业产值37125万元,税金6326万元,得到合作企业及蔗农的好评。

    学院参与完成农业部农垦司“广西农垦质量溯源建设项目”,与广西农垦局科研处合作建立了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搭建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完成了广西农垦水果、生猪、茶叶农产品9个追溯试点,经农业部验收达到优秀等级。依托广西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中心,主持开发广西农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广西农垦企业单位远程生产数据填报及自动统计功能,在垦区92家企业推广使用,得到广西农垦科技产业处的好评。2008——2010年主要参与完成了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农产品质量追溯网络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已结题验收。2010开始与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开展芒果等特色果蔬质量溯源体系研究,共同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开发质量溯源系统。同时为农业企业开发茶叶新品种、改造生产工艺,为企业增收8778万元,桑茶技术创新使桑农每亩增收6000元,为桑蚕产业的发展和桑农的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为茶叶企业设计加工机械,使企业节能增效每年达到22.11~24.66万元;为食品企业研发新产品,企业技术转让每年获税利16万元。

    3特色与示范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4篇

今年,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机遇,以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机械现代化、农田水利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绿色工程的“三化一绿”发展战略,积极筹措资金,整合项目投入,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提高生产装备、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水平,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化进程,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围绕生产装备水平提升,全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充分发挥县财政补贴和上级补贴资金的杠杆作用,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加快常规机械更新换代,新增投资1.5亿元购置新型农机具,促进农机装备整体升级。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组织跨区机耕机收作业,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经营收益。目前,全县农机保有量5.1万台套,总动力22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

二是围绕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全面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通过开展水网和农田排灌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以管道输水工程为主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立网格化、系统化灌排体系,全县126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0%以上,30万亩粮田用上了“田间自来水”,做到了智能取水、节水灌溉。规划建设7座平原水库,解决黄河来水与灌溉季节用水时空不匹配的问题。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是围绕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实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到位率达100%。全力打造“两院三站”科技平台(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小麦科学研究院、与隆平高科合作建设玉米科学研究院,建立玉米院士工作站、小麦院士工作站和食用菌生物技术院士工作站),形成了“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

四是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农业绿色工程。每年安排资金500~1000万元,用于深耕深松、统一植保等关键技术、关键环节补助。通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率达90%以上。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用药量减少2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10%以上。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两大标准县市规范,全力打造以高产、高质为特征的“华夏第一麦”品牌。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农业机械 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不断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国人口基数大,作为农业大国,为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因而,对农业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 什么是网络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对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信息化指的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等一系列过程,将信息通过网络的形式发挥作用。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比如,在实际农耕过程中的网络信息化,使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有效提高了当前的农业水平。

2农业的网络信息化程度

2.1网络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短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但要为了全面实现农业中的网络信息化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包括添置农业机械等费用支持以及掌握网络信息技术人员的指导。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在农业网络技术化方面的人才还很缺失,并且人们对农业网络信息化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不能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

2.2国内外农业网络信息化的对比

由于中国的网络信息发展较慢,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在对农业的指导上也不能达到预想,从而导致中国的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也不能全面提高。现实是存在的,但我们并没有停止努力,国家也大力扶持中国的农业发展,但仅仅是提供设备及资源,而没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同时,我国在农业网络技术研究方面的人才还很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在相关人才培养上作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网络信息化,切实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3 在农业机械中的电子科技的运用

3.1 电子通讯技术的应用

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这农业技术的翻新,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在一步一步前进,农业机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智能化方面。电子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机械有了更大的发展。通过在农业机械的控制台上加入一些智能的控制设备,可以讲电子线路控制通讯设置,控制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交换,将控制台中的每一个电子元件联系起来,完善农业机械上的各个部件的正常运行和操作,能够使操作员方便地操作设备,准确地实现一系列的操作。

3.2 提高电子元件技术质量

目前来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农业机械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拖拉机还是其他的设备都朝着智能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大型设备更是如此,提高电子元件技术质量对于农业机械使用能力十分重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通过将高科技的电子元件组装与农业设备的控制台中,使得控制台变成智能的计算机。此外,将智能元件组装在监控和控制设备上也是十分关键的,这是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通过使得每一个设备都独立地进行远程控制和操作有利于使用者的方便控制和操作,也有利于操作者的故障检查和分析,有利于控制系统的升级和改进。

3.3 操作者和元件的控制互动

我们知道,当农业机械在进行工作时,人们必须在传统的仪表盘驾驶室实现某些控制动作,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元件的更新和控制系统的升级,以前的非智能的控制系统被取代,变成了现在的智能化的控制室,这样人性化的控制台有利于操作员与元件的控制互动,提高了操作者和机械的感情和控制接口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所谓的模拟操作技术可以使得操作员方便地实现远程的控制,依照运营商的多样化的需要,程序可以实现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同时,操作者还可以将一些控制数据通过移动存储器将它们在其他地方进行方便地运用,使得农业设备的人性化和适用性大大提高,这将很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4 完善操作者控制可管理设备的技术

完善操作者控制可管理设备的技术对于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些西方国家里已经实现了高超的技术发展,农业机械的控制台上的程序可以方便地控制设备的移动性管理,方便了人为地进行远程操作,实现了大农场里的无人运行,通过这技术可以实现移动机械和控制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传输,可以极大地方便了农场主对于设备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完善了农业机械化的各种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实现操作者对设备的时时监控和调配,从而使操作者对于每一天农业设备能够及时地了解情况,有效地利用每一台设备,方便地将电脑直接连接到调度中心,同时建立经理人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各个设备的实时调度。通过这些技术能够方便地了解个台设备的运行信息,以便在发生一些事故时及实地进行处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完善操作者控制可管理设备的技术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4 结论

对于中国来讲,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尽早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对经济发展能带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注重发展农业机械的电子技术以便使农业设备具备智能化的工作能力,这样能够满足越来越高的需求,有利于人们生活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周翔. CAE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5:47+49.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黑龙江肇东

中图分类号 S511.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081-01

2012年黑龙江省委提出粮食千亿斤产能工程项目,绥化市委和肇东市委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要突出抓好千公里示范带建设”目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了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肇东市以2.53万hm2水稻为基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2012年肇东市率先在涝洲镇三星村建设高标准500 t智能化浸种催芽车间,现已投入使用。为此,就当地的浸种催芽工作进行探讨,以推动肇东市水稻浸种催芽工作的开展。

1 基本情况

肇东市2012年共需水稻种子570 t。浸种催芽箱50个,每箱可装10 t,一次可浸种催芽500 t。由农委和涝洲镇政府管理负总责,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参与浸种催芽,带班协调、监管与服务。

2 肇东市浸种催芽工作目标

一是肇东市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2.53万hm2,水稻浸种催芽工作于3月25日开始,至4月5日结束。二是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并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浸种催芽基地。三是水稻浸种催芽分批进行,时间为3月25日至4月5日,种子芽催好后自行运回。四是农业中心在装完种子箱后,按数量、箱、品种做好详细记录,每箱有标牌。

3 浸种催芽工作要求

(1)浸种催芽工作由农委统一管理,生产部门通力合作,设备安装调试由厂家负责,种子供应由涝洲镇负责,农业中心负责技术监督,电业局负责电力供应,确保浸种催芽的技术质量标准。

(2)技术负责人上岗前必须参加技术培训学习,浸种催芽车间和浸种催芽箱有标牌和登记。做好一切记录工作,建立浸种催芽详细档案。

(3)为确保浸种催芽质量,技术人员要经常检查箱内上下层的温度变化,并及时检查温度控制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同时做好记录。

(4)做好浸种催芽前、中、后的衔接工作,24 h不间断地做好芽箱的温度控制工作,昼夜看管,做到24 h不离岗,确保工作衔接。

(5)保证做到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参加生产人员必须先参加安全学习教育获得签字后方可参加生产,确保人身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锅炉设备的安全。

4 浸种催芽具体操作规程

4.1 浸种操作规程

浸种要使种子颖壳表面颜色变深,种子呈半透明状态,透过颖壳可以看到腹白和种胚,剥去颖壳米粒易掐断,没有生芯。具体操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网袋种子入箱时码放整齐,上边留出30 cm,垛与垛之间留有空间,四周离箱边10~15 cm。

(2)用标准温度计校正感温探头,设置最高、最低温度,将感温探头放入箱内不同部位的测量管道中,监测上、中、下3层温度[1]。

(3)将配水箱内的清水水温调到10~12 ℃,注入已放好种子的浸种箱体内,水始终没过种子袋10~15 cm。浸种时间7~8 d,烘干种植相对延长浸种时间2~3 d。

(4)浸种箱内温度控制在10~12 ℃,各层温度差距大于1 ℃,利用水循环调控。尽量减少水循环的次数,防止种子药膜脱落,影响对恶苗病等病害的防效[2-3]。

(5)浸种过程中随时检测浸种箱内温度变化,一旦温度超过指标,立即打开遮阳网和通风口进行通风降温,同时用苫布遮盖浸种箱,避免阳光直射到包衣种子上,引起药物分解,影响药效。

4.2 催芽操作规程

催芽要使芽长一致,长度不超过2 mm,根芽呈双山型。具体催芽操作规程如下:

(1)检查种子是否浸好,种子浸好后立即进入催芽程序。

(2)水温配置。将浸种箱内的水全部抽回配水箱内,在配水箱内调节温度。①在配水箱内将水温调至35~38 ℃,注入浸好待催的种子箱内没过种子5~6 cm,保持10~15 min,待种子表面温度不再升高时,将水再抽回配水箱内,反复进行调试,直至催芽箱内温度稳定在30~32 ℃,将水全部抽回配水箱内,并把催芽箱用苫布盖好[4]。②催芽水调温配。种子在30~32 ℃(最高不超过32 ℃)条件下破胸后立即用25~26 ℃温水进行降温,保证种子在25~28 ℃,进行适温催芽,待种子芽长小于2 mm,根芽呈双山型时即可出箱。③催芽时必须保证催芽箱内各部位的种子温度均匀一致。

5 参考文献

[1] 王银锁,孙海龙,周庆华,等.不同叶面肥对水稻低温冷害防治效果[J].现代化农业,2011(3):18-19.

[2] 刘文彬.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204.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农业科技智能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农I;数据化;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1 -03

一、引言

精准农业是一种以大数据科学为核心的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理念,其发展颠覆了我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手工劳作方式,打破了粗放的传统生产模式转而迈向集约化、精准化、智能化、数据化,促使我国农产品由线上零销售改成私人订制。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精准农业进行研究,建立了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和黑龙江友谊农场的“精准农业示范项目”试验基地;2012-2013年在黑龙江垦区农机推广产品中,GPS自动导航和驾驶系统全部由国外进口,这表明我国亟需自主研制开发精准农业设施装备。总体上看,我国对精准农业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概念的补充和延伸,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并未建立较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基础设施、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等都不及发达国家。因此,需对精准农业的发展作进一步研究,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精准农业内涵及主要技术组成

(一)精准农业内涵

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PA)又称精细农业,精确农业或处方农业,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它的全部概念建筑在“空间差异”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上,在定位、导航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单元的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的需要,管理作物的每个生长过程及各种农资投放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和农作物的潜力,做到既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减少农资的投入,从而降低物质消耗、增加产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组成

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是支撑精准农业发展的关键部件,精准农业技术通常不以单项技术的形式出现,在组装集成单项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形成了精准农业所独有的技术体系,如产量图、配备有“3S”技术的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

1.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组成,其基本含义是把农技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的一套综合农业管理技术。这项技术依赖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控制定位,精确定量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同时在管理决策环节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高经济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

2.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与其相关学科交差融合的产物,其中核心是基因工程技术。随着人们对动植物基因学和蛋白质学的认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通过对动植物基因重组,可增强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农作物单产,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改善食物的营养结构和口感。例如,在棉花中引入抗虫基因,可减少病虫害对棉花的侵蚀,减少农药的使用;在水稻中导入能产生维生素A的基因,可以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

3.工程装备技术

农业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精准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用于我国精准农业生产的农机装备主要有新型高效拖拉机、播种施肥灌溉机、精量植保机、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设备、高效能收获机械等,可实现精准平整土地、建立模块信息,为农作物生产管理收割做好准备。我国于2009年建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自主研制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机械,近几年,我国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较快,2016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63%。

三、我国精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精准农业的成本较高

精准农业技术在新疆兵团棉花的大面积种植应用中取得了客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平均单产增加17%,每亩播种量减少2千克,氮磷肥的利用率提高3%-8%。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检测,节约检测成本高达90%,检测效率提高500%以上。但这些农业机械价格昂贵,适合大面积作业,主要面向大型农场。而我国地形复杂,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户多分散且产能较低,导致发展精准农业的成本较高,不适合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作业规模。

(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近年来,市场的各种优质资源也逐渐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农村形成了“38、61、99”部队、“空心村”“末代农民”等现象,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文化知识的缺乏,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导致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运用,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向高端升级的进程。虽然我国政府大力提倡精准农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基础薄弱,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差,精准农业在我国的推广实践困难重重。

(三)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我国精准农业技术装备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目前我国精准农业的生产机具多从国外进口,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行业,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精准农业装备研发和创新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适用农业机具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而且可靠性极差,远不能适应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价格高昂,我国零散的农户和小型农场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导致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限

我国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农业数据库及农业信息系统,将3S等各项高科技应用到精准农业的生产发展中,并在北京、黑龙江、新疆等各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精准农业实验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劳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总体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精准农I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都是空白。如:基础设施建设、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VRA播种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基本上都处于空白状态。

四、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降低精准农业生产成本

加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国情的低成本精准农业机械设备,促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降低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成本,降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迈向精准农业的门槛,改变我国精准农业“只有理论,不能实施”的尴尬局面;建立大型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如农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同时简化精准农业技术,提高精准农业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有效降低精准农业生产成本。

(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精准农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精准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而“空心村”等现象导致我国农村人才匮乏,尤其是精通精准农业生产过程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精准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一,完善中小学课程,把精准农业添加到教科书中,保证下一代全面彻底地了解精准农业;二,加强对现有劳动者的专业化培训,加快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技推广;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使其在精准农业的发展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为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三)大力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指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其研究与开发是精准农业能否得到推广实践的关键。目前我国精准农业基础设施较差,技术含量低,特别是大型的农机设备,几乎是从国外进口的,因此应从不同层面加强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精准农业生产条件。一是政府要加大对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应用。二是增加精准农业主要农机装备的生产数量,如多功能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自动调控配比的自动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

(四)拓宽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面

加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研究,简化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骤,降低精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促使尽可能多的农民将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建立一个完整的植物信息数据库,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给出合理的操作建议;结合全国各地农业发展特点和现状,加快自主研制开发适合不同模式精准农业发展的“3S”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并将“3S”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全面运用于精准农业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拓宽现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家治.精准农业的作用及发展现状概述[J]. 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03):68-69.

[2]张福贵.孟庆国,张树宝.黑龙江垦区精准农业试验与发展[J].现代化农业,2006,(01):41-42.

[3]董力伟.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现状[J].产业观察,2014,(02):52-54.

[4]赵国锋.国外精准农业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下转第67页)(上接第12页)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06):175-179.

[5]许海云,张娴.精准农业技术与系统专利分析[J].科学观察,2015,(05):15-33.

[6]梁瑞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智能管理系统构建[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06):346-352.

[7]聂兵.我国精准农业的实施路径及其方向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09.

[8]军.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农垦农机化,2015,(06):114-119.

[9]何志文.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06):23-26.

[10]张纯洁.基于巧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以江汉平原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赵春江.对我国未来精准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0,(04):5-8.

[12]何志文.我国精准农业概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9,(06):23-26.

[13]宁建.智能化精准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03):77-7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