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1篇

文章来源自八一学习网 尊敬的党支部:

这是我第一次上大学的党教育课,在这次的入党培训教育课中,我受益非浅。人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动人心弦、引人深思的话题。每一时代的大学生,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人生目标的追求。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挑战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以崇高的历史使命。

中国***,一个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有光明前途的组织,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这次党课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

翻开党的光辉史册,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入中国***,是中国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无论是在中国***成立时、在大革命时期、在时期、在时期、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是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引导社会主义发展。因为他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和胜利地实践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抱负、愿意为实现****而奋斗的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加入中国***,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有所作为。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崇高的,她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途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执着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势,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临的新形势

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受着各类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清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更是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二、明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讲话精神,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用指导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培养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传播者、维护者;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大学生,开展党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第二,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大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还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解决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理念,不断以科学水平的提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1.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当代青年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较强,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在行为上,追求自主决策;在生活上,追求自立自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然而,当代青年学生自身也存在缺点和不足,比如,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等。针对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积极跟进、引导,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做人道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当代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从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尽快成才。

2.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

2.1大力开展实践育人工作

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和竞争的特点,开展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互动。

2.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创建和谐积极的育人环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作为教育部门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授受两者的互动,积极构建生态教育环境,而这个环境的获得,需要高校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有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作支撑,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作载体[1]。

2.3加强网络教育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网络化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效率与效益的必要方法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重要性,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因此,应进一步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宣传、教育、讨论等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网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2.4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过低造成的。高校要实现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更加活跃的思想和观念,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未来与希望。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要坚持不断创新,结合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和新的要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建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12.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民族精神 培育 高校

民族精神研究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以来,社会各界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是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神圣的使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功效。

一、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社会的转型呼唤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个清醒的民族要居安思危,一个成熟的国家必须未雨绸缪。我们国家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的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WTO之后,借着工业产品的“入侵”,西方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精神思想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这样的一种发展势态,正在逐渐打破我国原有的社会平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处于失衡的边缘。正如汪晓红在《简论重振民族精神》一文中谈到,“不少人……流失了我们民族应有的激情,流失了对祖国的情,对民族的爱,对正义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使我们的民族精神的光彩蒙上了阴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市民主义……像传染病似的四处蔓延,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总之,人们日益深切地感受到了精神方面的危机。”[2] 在文化方面,许多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呈现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也曾一度泛滥。弘扬传统文化,批判民族的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就得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大学生承载着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要解决他们精神上的困惑与迷茫、价值取向上的偏失,就要求对其开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使他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道德规范的统称,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德国的思想家马丁・路德曾经这样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的文明素养。[3] 能够支撑一个国家文明进步,不仅在于科学技术的力量,还有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作为后盾,这就是民族精神。

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国家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这个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单纯是某一方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华民族能否在残酷的竞争中依然立于世界民族之列,依赖于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他们的精神风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他们体现了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我们固守中华民族精神的阵地。在这新的历史时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而且是中国的国情使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国际竞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3.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有助于克服其民族精神弱化的倾向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倾向积极健康,但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变革时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化时代,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培育遇到困难,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弱化的倾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品大量地复制,不断地超越国界,发展中国家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民族文化与信仰受到动摇,年轻叛逆的大学生热衷新奇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在悄然的蜕变。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各种文化通过快捷的网络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虽然在互联网上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但是网络中存在的“异质文化”给高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可塑性大,求知欲强,但是涉世不深,对传统与现实缺乏深入的了解,易于冲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培育其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积极健康向上是主流,但在全球化的文化大潮中,大学生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表面化,同时也缺乏一种民族使命感;缺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中去接受新奇事物容易被不良的“西方文化”侵蚀,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向往西方丰厚的物质待遇,只顾追求物质利益,生活富裕了,不再提倡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这些既给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带来困难,同时又给高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新的课题。

浑厚的民族精神是造就知识和文化人的重要源泉,克服其民族精神弱化的倾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其成长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需要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这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了这个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民族前进的方向、前途,民族成员的思维、行动,无不受着相对稳定的民族精神的规约和引导。一个民族只有达到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自觉地从变幻莫测的时代要求、生存环境和民族的根本性长远利益出发,才能全面地正确地把握本民族精神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文化自觉”源于教育,源于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高校是文化的前沿阵地,是思想观念交融和碰撞最激烈的地方,是最容易受到外来文化侵袭的领域。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精神风貌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状态,因此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社会和高校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发挥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作用,特别将“两课”教学作为主要渠道,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强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教育,它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应该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高等院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就要积极开设中国革命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等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预测中华民族的未来,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高等学校除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等课程来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之外,其最关键的因素是高校的“两课”教学。“两课”即是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那么,“两课”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和最新指示,把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作为大学教育中重头戏给予高度的重视。“两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任何一项教育,任何一种精神的培育不可能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就能够顺利完成,它需要其它课程的配合,需要非“两课”教师的支持,要求高校的各个部门、全体教师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合力,共同努力造就新一代的大学生。

2.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耳濡目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它对人格的塑造、学生精神追求的引领有着重要的意义。[4]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三个部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不仅充实大学生生活而且还能够影响其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养成;校园文化环境却是一门无形的课程,具有超强的渗透力量,它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去感受、体会,最终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校园的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是在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它以高雅的气息和内储的价值观念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就应该首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的环境,以文化为载体,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无形地悄然地染指他们的心灵。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

实践出真知,民族精神也是在人们众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也需要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广博的社会资源。课堂和校园的功效极其有限,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延伸到学校之外的实践空间中去,利用当前国内弘扬民族精神的大环境,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给大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契机,让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及其“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中感悟课堂之外才能掌握的道理。只有深入群众,体会生活,感触世界,了解社会,才能够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广大人民艰苦创业的动人画面,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未来的信心,提升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支柱,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是国情的使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是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全球化浪潮冲击着每个国家,西方的思潮侵袭着每个大学生的心灵,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要求。只要高校的教育能够立足于现实,认清社会形势,群策群力从各个方面保证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条件,年轻的大学生们就会在他们的心灵中扎下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陈勇.民族精神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4,(1):72-73.

[2]汪晓红.简论重振民族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1990,(4):86.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辅导员

作者简介:王欢(1990-),女,江苏阜宁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骥(1976-),男,湖北襄樊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青年课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立项编号:CIA11015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52-0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践行高尚人格规范、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力,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1]在当今社会,提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树立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将关系到“中国梦”的新理想能否实现。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应该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关概念及意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为建立更为美好的社会而自觉承担责任的观念,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或比个体自身更高的利益。[2]它主要包括个体对国家以及对其他个体和群体的责任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作为社会责任的主体,积极履行社会中的各项义务并主动承担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的一种情感认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对国家的责任,表现为大学生热爱国家、对国家忠诚、关心国家的时事政治;对社会的责任,表现为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积极参与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关怀和帮助他人;对家庭的责任,表现为大学生能主动承担家庭事务、孝敬父母;对自身的责任,表现为大学生认真学习、择业创业成才。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先进群体,更是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包括具有社会良知、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社会理性。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并掌握社会新技术、具有社会新思想、善于学习、思想活跃、追求真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前沿性和导向性的作用,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缩影。[3]而且大学生是特殊的公民群体。大学生在具有公民资格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但是中华儿女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却是相同的,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苏轼的“奋后有当世志”再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正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爱国报国的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2.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4]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有机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逐渐开始步入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来讲,他们身上担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5]他们能否尽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一直传承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否能够延续下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基础,更是公民行事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其能否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判断标准,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

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责任就是自觉地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的一种人生态度。善于谋划是责任,肯于干事情也是一种责任;解决难题是责任,促进团队的和谐也是一种责任。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6]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并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将大大减少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不适应期,从而在工作中尽快发挥他们自身的实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能具有崇高的道德追求,他们的理想信念才能与时代同步,从而做到有利于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的条件与作用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综合培养的过程,既需要课堂的力量,也需要课外活动的力量;既需要教师的力量,也需要学生工作者的力量。高校辅导员是党和国家在高校为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处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7]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角色丛,扮演着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8]辅导员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上的引导、就业上的指导等。

1.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的有利条件

(1)辅导员的双重角色,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的双重角色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与大学生沟通,从而更易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作。辅导员大多数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是与大学生年龄相近的青年教师。这些辅导员所受的教育、生活经历都与大学生比较相近,这样可以淡化师生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身份。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把辅导员看做是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和辅导员的互动很多。因此,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更易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想法,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工作中去。

(2)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内容,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其工作内容包括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注程度对大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很大关联。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在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真实状态,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发挥的作用

(1)积极引导作用。辅导员要想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更有说服力,应将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辅导员在注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培养的同时,也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一些现实想法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只有在关心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才能够真正增强他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说服力。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接受大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将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转化成为大学生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的性格、思想、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因而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们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接受,才能真正将外在的教育内化成为自己的气质,从而达到培育的良好效果。

(2)以身作则作用。辅导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起到榜样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辅导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且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其作为大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榜样,更具有现实性。因而,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必然联系。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起到典范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树立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积极承担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一社会责任,以身作则,则会对大学生起到积极的榜样作用。反之,如果辅导员消极对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这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与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只有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辅导员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辅导员的品德修养,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因而,辅导员在教育过程中应以身作则,从细节方面向学生展示其责任心,为学生树立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榜样,从而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辅导员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

1.辅导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和发展民主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祖国的团结和统一,为建设国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9]辅导员在工作中比较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这方便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应鼓励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爱国主义文章,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辅导员还应多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如观看抗日题材的电影、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学生是作为合格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大学生的基础。

2.辅导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走上社会、深入实际,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10]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载体,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创造了条件并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队伍中去。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认清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从而激发自己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大学生也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3.辅导员通过“孝”教育树立大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曾一度成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当今社会,孝更成为一种意识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观念中并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对“孝”教育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主要源于中国传统孝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有着重大的引导作用。因而,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积极引导变得尤为重要。要想大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孝”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子对父孝,是父的道德权利;子对父孝,是子的道德责任和义务。[11]对父母亲的孝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辅导员可以多与学生谈心,沟通、了解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如何,还可以组织班级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可以建议学生多和父母电话联系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辅导员还可以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们了解父母的不易,引导他们认真学习,帮助学生立志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孝”文化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内化成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并形成“孝”的观念。一名感恩于父母的大学生才能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4.辅导员通过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的责任感

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同时,也要从中培养大学生服务人民、促进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教育的着重点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效果。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但无论他们将来在何时何地从事何种工作,责任感都是他们通往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精神和大学生风采的集中体现。[12]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座谈会,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时所需具备的品格;辅导员也可以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人。只有在实习工作中才能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才能在今后的岗位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在实现中国梦想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庞跃辉,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8.

[2]谢军.责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6.

[3]原方.知识分子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7.

[4]李爽.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的探讨[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8:1.

[5]陶国富,徐大建.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96-97.

[6]李忠军.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研究方法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1.

[7]刘惠,李媛.大学生集体心理教育——活动设计与操作[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9.

[8]王传中,朱伟.辅导员工作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10.

[9]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7.

[10]王海洋,徐国强.大学生团课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17.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组织;大学生;成长成才;思想引领;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1-02

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的标准逐步变化和提高,在新形势下,怎样使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成为当前高校思考和不断践行的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学生组织,肩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要不断与时俱进,克服自身的弊端和不足,创造性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1.党赋予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历史使命。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共青团组织可为的最佳结合点。我们党历来把青年看作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求共青团组织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时提出: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要“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1]。

2.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着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机能决定了它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具有与学生联系紧密、对学生了解深入等优势,是开展理论教育、科技学术、校园文化、就业创业等活动的阵地和平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条件。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培养青年团员成长成才的摇篮,共青团工作做得好能充分激发和调动青年团员的积极性,青年团员成长成才就会更好更快。因此,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拓展、发挥自身的功能,切实引导提高青年团员的意识,强化服务青年团员的力度,拓宽服务青年团员的领域,更好地为青年团员成长成才创造和提供条件。

二、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功能上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青年大学生团员意识淡化,不愿意参加共青团组织活动。经调查,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共青团员的身份存在着漠视的现象,不太重视自己的团员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责任感,严重影响了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高校共青团组织功能的发挥存在着不足。由于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共青团组织功能定位一直不甚清晰,导致团组织的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服务能力不强,在服务学生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劲乏力的问题。

三、创造性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功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1.发挥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的功能,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理论平台。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求知长智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成熟的关键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以烟台大学为例,烟台大学共青团近几年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创新项目立项活动,项目规定了教育的方向、内容,但不对教育形式进行限制,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学院学生思想状况和需求特点和阶段需求,设计教育项目,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共青团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平台,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网络上思想引领功能。目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信息渠道,高校共青团组织既要充分发挥和把握好网络对学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又要主动参与、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努力创建文明网络工程、红网工程等,积极开发和运用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2.发挥共青团组织服务育人功能,建立团结和凝聚大学生成长进步的新型纽带。2008年兰州大学共青团组织曾做了这样的调研,在对“服务青年学生功能在高校共青团各职能中所处地位”进行调研得到,在350个调查对象中,有220人认为是其核心功能和基础功能,占调查对象的62.9%,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服务青年学生功能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际上都已得到了确立[2]。目前我国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在内容、方式上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从服务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通过团委网站、报纸、板报、宣传栏等其它途径,宣传优秀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青年学生成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方面:高校有着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这种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科研有浓厚兴趣,与此相适应作为提供第二课堂的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举办科技文化艺术等活动,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和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以后成才奠定基础。②培养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服务职能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主创业开始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选择的另一途径,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共青团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就业、创业教育、青春创业行动等形式,注重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服务。③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方面: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知识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能力、道德等成为人才的关键,所以素质拓展已成为高校共青团服务职能发挥的重要方面,高校共青团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指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活动形式,鼓励青年学生组织并参与这些活动,使其得到锻炼,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④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立项,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核心,通过组建志愿者协会、构建志愿服务机制等方式,培养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与能力。

3.发挥共青团组织工作组织管理功能,保证和完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共青团组织要想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功能,大力加强共青团组织自身建设始终处于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没有健康发展的组织体系和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就谈不上很好地服务青年,就谈不上很好地教育引导青年,更谈不上牢牢把握党对共青团的根本要求,切实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在新时期,共青团组织面临新机遇和挑战,要把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①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建设,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和基础;②建立完善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制度,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有利保障③规范学生组织,加强对学生组织工作的指导。

四、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是共青团工作发展的关键

认真按照党放心、青年满意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高校团组织还要认真组织广大团干参加学校业余团校的学习,让团干们从思想上加深对团的认识,切实为团组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思想引导、服务育人、组织管理三大功能方面有效发挥,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利保障,要使高校共青团组织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三大功能得以长期、持续、有效的发挥,必须得以高校共青团各项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这既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又是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的统一,共同促使高校共青团组织机制的形成、完善与发展。

参考材料:

[1]陆昊.陆昊同志在全国中等学校职业学校陆昊同志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9-06-30.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6篇

在专业素质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一部分还具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学科知识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能,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从精神面貌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有较强烈的事业心和渴望成功的抱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青年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

激烈的市场竞争给青年教师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导致做事追名逐利,对工作没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存在消极对待和应付的思想。

2.缺乏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一开始对未来往往有较高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成功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年教师起点低,需要自己不断努力,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可由于对成功的渴望,急于得到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有的青年教师会出现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3.不注意小节,缺乏以身作则的意识

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在穿着上比较学生化、随意,不注重衣着与身份的匹配,在学生面前言谈举止不注意教师形象,有的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可以缩小和学生的距离,殊不知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除了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有些年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小节问题,不仅起不到典范作用,反而有负面影响。孔子有句名言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

二、加强高校青年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1.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这是在总结和反思人才工作中人们感悟到的一个至理名言。首先,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迅速实现角色的转变,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其次,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通过师德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明确身上的使命和责任,定下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德才双馨,并具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欲望和强烈的岗位责任、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才配当大学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德才兼备”的意识,在追求学术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自我修养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2.高校的明天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素质

1 责任感内涵

所谓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认识的指导下,对责任对象履行一定的责任,并由此得到相关的内心情感体验,它是知、情、意、形相统一的过程。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关系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责任感是人才必备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2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2.1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但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厌学逃学和缺乏志向等现象仍比较严重。在不良信息的诱导下,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过度重视自己的个人利益,养成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对待自己学业和职业没有规划,对工作挑三拣四而未就业,或干脆懒得工作,长期呆在家里白吃白住。成为“啃老族”,拒绝承担自己起码的责任,自私任性,贪图享受,成为社会、国家、家庭的累赘。

2.2社会责任感意识淡薄

当前在校的都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父母的溺爱,生活的奢靡,使他们缺乏必要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合作、奉献精神对社会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现象袖手旁观,甚至逃避生活,逃避责任,逃避义务。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前途、自身的利益,对国家大事、社会实事关注较少,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不强,集体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淡漠,养成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好逸恶劳的性格。

2.3家庭责任感减弱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父母勤劳工作、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部分父母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的优越物质生活环境;学习成绩好坏成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学校、家庭和社会过分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造就了部分大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视之,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没有考虑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原因

3.1社会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出现许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容易走极端,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光明面与黑暗面的关系,对此,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深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

3.2家庭原因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在家娇生惯养,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性格。缺乏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以及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只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轻道德、责任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爱重物质层面,轻精神层面。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过分关注自己,考虑最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

3.3学校原因

在中学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主导着教育体制,学校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轻视文明修B,这是造成他们成为大学生后社会责任感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缺乏具体明确的责任感教育,高校的“两课”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涉及到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但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学生管理工作者单纯的说教,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教育效果不太理想,这使得大学生责任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强。

4 培养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4.1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形成。因此,家庭成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尊重和爱护别人的东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养成善良的品德。此外,家长还要积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和学校进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道德观念,为及时修正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

4.2注重学校教育,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4.3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加强社会实践,拓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不断增强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倍受教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提高和巩固己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

参考文献:

[1]丛艳丽.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5):183-184.

[2]沈浩,李文丽.论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与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160.

[3]王韬.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30-33.

[4]张付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2):79-81.

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第8篇

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们暂别象牙塔中舒适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校大学生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暑假假一放,我便来到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文化站办公室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社会实践。我的实践时间从7月17日到8月12日。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就快要步入社会的我带着学习和好奇的心情去迎接第一天的实践,在这之前我是一点实践经验也没有。虽说只是实践,但生活的方式却已完全不同于学校里的生活,而是转变成了正式的上班一族:早上8:30上班一直到下午5:00下班,这一天的生活便度过于这小小的办公室之中。此次实践,主要实习的内容是打印处理文件、日常电话接听、客户接待工作,以及给各种杂活。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做一位办公室文员。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很多东西都不懂,幸好有叔叔、阿姨们的耐心帮助,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