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法治教育实践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D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法治教育的定位不正确
大学开展法治教育是教育大学生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犯罪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它已然成为了目前大学教育中的严重问题。2003年震惊全国的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凶杀公务员案;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校园里的“马加爵杀人案”;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校园杀人案;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弑师案”,诸如此类的案件不胜枚举。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件使我们对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心生疑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当今的社会剧烈变革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但最主要的还是当今大学教育忽视甚至放弃了大学法治教育。大学对法治教育的定位处在观念灌输普及的初级阶段。大学的法治教育在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是单纯开展一门法律基础的必修课程,其他并无过多体现。即使是法科的学生也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在这种形式的教育体制下,学校、老师、学生只是注重分数,注重就业。没有分数成绩就没有好的就业率,这样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最本质的目的。法治观念的灌输一开始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照这种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定不会结出教育范本的丰硕果实。
(二)学校法治教育宣传方式不当
1. 学校普及法律的力度不够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大学校园的法治教育除了单纯的课堂学习之外并无其他。学校的课堂教育只是单纯就书本论书本,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如果学校仅就将这种课堂的普及法律的方式作为最主要方式的话,那么会出现上述的案件也不为奇了。
2. 老师的课堂宣传教育方式落后
作为宣传的窗口,老师的言传身教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现实的课堂中,非法课专业的学生的法律基础课程学时少,内容杂乱。老师如果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将极其大容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外加案例分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情形下就会造成老师为了赶进度就会忽视对学生具体接收知识能力的忽视。照本宣科,成了完成进度的一种主要方法。法科学生虽不及非法学的那种教育方式,但基本上也是沿袭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育方式,无法在学生具体的法律素质能力的提升上有任何益处。
(三)大学生自身的法治观念淡薄
基于学校的法治普及力度和老师教育方式的落后,大学生自身的法治观念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当然不会有多深厚。我们曾在大学校园里就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问题做过题为《在校大学生法治观念的调查》问卷及报告分析。从问卷及分析可以看出,87%的同学不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很丰富,有55%的人感到很贫乏。我们认为,法律知识的多与少左右着法律观念的强弱。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目前,在大学生中,基本法律意识得不到普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法律知识确实比较乏味,与一些新鲜事物相比显然不具吸引力;另外,学校的教育也必须负一定责任。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在宣传法治观念所起的作用方面所占比例并不大,为12%。这强有力的证明了学校里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只不过是学分上的需要,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得出大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三个结论:第一,当代大学生对什麽是法治了解得不透彻;第二,“法”被注入了太多的实用主义的色彩,大学生对于主动培养法治意识的积极性不高。第三,大学生对“法”的认识在潜意识中仍停留在“遥不可及”而不是“关系自身”的层面。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 纠正对法治教育的定位
在大学生中有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任务实施状况令人堪忧,其推行的困难在于学生本身对此的误解和客观形势对树立法治观念的要求定位不准所产生的矛盾。误解使得学生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而学校的客观形势又不得能让他们得到更好的法治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的失败结果又加深误解。
我们的建议是学校在此的教育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把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观念的培养作为一种“培养健全人才”的任务来抓,只有各方重视起来,这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态势才能真正延续下来。
(二)加大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
学校在面对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一幕幕惨剧的同时,更应该警醒到现实的校园环境安全存在着隐患。加强学校的法治宣传教育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犯罪案件的发生。
学校要整合社会资源,寻求法治宣传的各种方式途径。大学生教育在这种社会机制的参与下,能够积极地从自身出发找问题、找解决方法。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也可以借助各种普法宣传节日,以电视、报纸、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媒介形式进行法治宣传。学校也可以借助“今日说法”、“法治在线”、“中国法治报道”、“拍案说法”等栏目组织同学们学习,评述,总结。充分运用宣传媒体的正确理论向导作用, 为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提供所需要的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另外一方面,就要为同学创造实地参与的机会。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合作。学校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开展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到监狱、法庭去观摩、调查,使他们真正能够感受到法治力量的强大。
(三)提高老师法律素养,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亘古不变的古训警示着老师作用的定位。老师的教育作用毋庸置疑。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如何使老师在这场教育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这就必须要改进老师的法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加强素质教育
老师应该在心理上重视法治教育,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在各方只是重视教学成绩的情况下,应该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各种素质,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学校教育应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法律素养”和“心理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是健全和合格的。
2、加强法治实践教育
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上,要在保证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法治的教育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能够拓展同学的思路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各方面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同学们从课堂上“走出去”,是参与社会实践的第一步。老师可以选一个案例,让同学们去分析调研,写报告。
老师也可以让同学自己选择案件,开展班级“模拟法庭”。这种教育模式,使同学们积极将自身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够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挖掘出法治教育的精髓。
3、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大学阶段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时期,同学们这个阶段处在性格和人格健全的时期,很多品质都还没有成型。他们自以为已经成人,什么都已懂得,不再需要管束。遇事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只凭感情用事。他们犯罪往往是一时的冲动酿成的,等悔过后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面对屡次出现的这种犯罪案件,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完善大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
首先,明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健全的心理。其次,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真确对待每一次的受挫和困难境遇,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积极引导他们摆脱抑郁、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
(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必要性,努力消除对于法治教育的偏见和误解,正确认识到法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各方力量的汇集推动也应使大学生认识到法治观念也是一种健康的成长心态,是人生的旅途上必不可少的法律基石。
三、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行依法治国,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作为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应以党的十七大的号召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任重道远,当今的大学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校园法治教育发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法律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国家能否实现法治的关键所在,必须把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摆在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认真予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吴建明.浅谈青少年法制教育[ J]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1.
关键词:思想政治;法治视域;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3-000139-01
一、法治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要性
(一)教育观念变革的保障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爱因斯坦也曾在《论教育》中强调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谐的人。和谐人才的培养需要完整教育观念的指导。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观念变革的重要保障。
(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改革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建设对人才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开始,我国一直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之相对应,法治教育也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法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需要结合法治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环境,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法治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规范性,为教育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基本的可持续性格局。
二、基于法治视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维度
(一)构建法律规范体系
至今为止,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任何明确的法律规范。虽然不时会有“红头文件”下发,但它相对于法律意义来说更具行政的规范性。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结构上进行优化,逐步形成由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机结合构建的规范体系。
(二)完善执行模式
1.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存在多方主体,相互之间存在多重法律关系,比如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生之间等都存在法律关系。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每种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建立完善执行模式的基础。2.落实资源和权力配置。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范比较模糊,对实现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各项教学资源不能有效调配和整合,对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不能进行组合和优化。我们要落实各项教育资源,把人财务的安排尽可能地明确和量化;对各主体的权利进行配置和协调整合,以便统筹安排和一体推进。这样就从“质”和“量”上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的确切落实。3.细化具体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实现法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法律意义上,行为模式通过确立规则来对什么人、根据什么、做什么事进行明确的规定,实现了实体和程序的统一。可以说,行为模式通过确立、明晰和巩固,在微观层面实现了法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发挥出教育资源和权利配置的重要作用,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教学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进展成果也需要通过法律的行为模式进一步强化,使教育工作更加制度化、成熟化、高效化和常规化。
(三)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
1.完善督导制度。首先制度化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导条例的制定,构建完善的法制化的督导机制,明确各督导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强化对各地高校法规政策的监督和检查。系统化是指我们要结合高校教育监督指导工作的整体要求,成立专项的督导组织,完善督导工作的立法和执法过程,促进形成性督导和评价性督导,进而构建完整的督导制度体系。常规化是指督导工作要长期性的展开,结合阶段性的重点反馈和检查,成立专职的督导人员队伍,对相关政策法规执法落实的全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整改提高。2.建立评估体系。我们要及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落实过程中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具体情况、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的部分要改革创新,而效果显著的部分则要进行大力的推广。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可以保证督导工作能够更加地科学、合理和规范,对于督导制度的预防、控制和矫正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评估工作主要以定性回报的方式进行,比如自查报告和座谈汇报等,这样的形式缺乏定量的科学分析,不能形成整套的指标体系。我们要促进评估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要把评估工作的依据原则、标准指标和权重参数等进行量化的规定,从而构建科学化的评估体系,然后从政策法规投入、教育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全面的测评。3.落实问责机制。问责机制的落实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是实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政策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通常要承担法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责任。对于实践中违反相应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不进行教学资源和权力的优化配置,未实施有效执行行为的责任主体我们要切实追究其法律责任。综上所述,我们要在法治的视域下,从崭新的维度来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为国家和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意识已经觉醒并不断增强,特别是权利的意识日益增强,权利的诉求强度不断加大,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同时强调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一种信仰,成为了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每一个社会主体认识到自身拥有的权利并主动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即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实现,是落实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具体举措。目前,大学生的权利和责任意识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虽然学生的权利意识认知水平不断增强,权利行为与权利维护的内容不断扩大,涉及学校管理、消费和兼职等方面的问题。然而,许多高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将管理权扩张,这必然与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中要求保护学生的权益产生冲突,甚至有可能引发或激化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同时,近年来,高校中“90后”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多。这一代学生善于学习新鲜事物,追求自我实现,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务实趋向,思想虽早熟但却不够成熟,缺乏基本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极易出现偏差。加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思想价值的冲击,他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不能正确定位,不能很好把握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使命,责任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公民社会走向成熟,同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2权责意识的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把权责意识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权责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权责意识提升能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立德树人的目标。
2.1对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满足和实现是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权利意识是权利主体对权利的认识、把握及态度等方面的总和。责任意识是社会主体对自身承担的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法定的权利与责任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然而,实际生活中,学生的许多权利往往被忽视,有的甚至被侵害,从而引发了学生对自身应享受权利的维护。这种权利维护的诉求,如果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不仅严重地影响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和建立,而且必将进一步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让每一个社会主体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涵盖的主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培养目标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性,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持久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必须以学生现实需要的满足为基础。而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满足正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权利与责任,达到权责意识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权责意识的培养帮助解决学生现实需要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在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权责意识培养的思想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体系,培养了一批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为权责意识的培养提供课程、人员、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支持,必将推动权责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前在校的学生权责意识的突出表现为权利意识的增强和责任意识淡薄。他们一方面期盼能通过合理、高效、直接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权利诉求,然而,另一方面缺乏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的这种个性特征,容易产生只知权利的享有,缺乏责任担当的意识。要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责意识观念,自由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熏陶,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权利诉求与责任担当才会得以实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纪律与法治”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权责意识实现的重要思想基础。
2.3权责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对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学生的权责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和“责任观”,纠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和偏见,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途径更加宽广,切实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发展。对学生权责意识的尊重和满足可以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反过来,做好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便可以准确认知并积极实现自身的合法权利,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责任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3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3.1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理念是一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认识特定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思想、价值观、信仰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深层次的概括和提炼,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认知,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主题地位不够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没有形成平等的关系,教育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只重义务、责任而轻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根据当前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和大学生个性特点,重构一种培养学生权责意识的教育理念。(1)建立法治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展权责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民主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推动我国公民社会走向成熟。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应该是一个倡导公民具有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公共精神的公共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许多高校将自身管理权延伸到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忽略了对学生的合理权利的维护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无法实现保障学生权责意识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时刻遵循法律优先原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理清高校和学生间在法律关系下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充分保障学生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同时,遵循法制法规中有关正当程序的原则,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大学生的权利与责任,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渠道和救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的目标。(2)建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学生权责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内化的过程,权责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知识、道德的传授,更是学生主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这就需要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然而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独立性,当有的学生的权利无法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也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削弱其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应该切实地把学生的权责意识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其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注重挖掘学生内在的能动因素,在权利行使与维护过程中,在责任意识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作为责权主体的地位,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只有不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才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扎实基础。
3.2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挖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挖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元素和突破口。(1)继承传统内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权责意识的培养,即是学生具有权利义务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懂得正当行使自身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用合理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同时,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具有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教育强调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这些意识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相一致。因此,权责意识的培养始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与时俱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用能反映现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感染、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权责意识培养过程中个体的权利认知、权利行使、权利维护、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等环节的实现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更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让权责意识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大学生权利意识不断觉醒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制教育的内容方面应该更加丰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虽包含有法制教育的内容,但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权责意识的呼唤,必将使法制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仅注重法制教育还是不够的,大学生权责行为问题中,对权责认识不到位是一个大问题,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包括全面积极宣传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和唤醒、引导大学生权利和责任行为活动等内容。
3.3以权责意识为切入点,挖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采取科学、正确和适当的方法,根据时代的特征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目标,圆满完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是道德灌输。这种方法是以一种单向的、直接的说教方法去教育学生,缺少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想层面问题的解决。因此,只有创新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提升其实效性。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将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责任师真正带到实践中去,他们也能在实践岗位上得到锻炼和一定的利益回报,也能做到互利共赢。3加强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林高等院校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平台,具有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学生才有平台学以致用,才有机会了解本行业、企业。学校所传授的专业课程应与企业目前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结合,对于传统的落后的技术应该有选择的加以了解,专业课本知识应跟上本行业的需求,甚至需要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以培养出的学生真正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又了解本行业前沿动态。专业导学课中,学校应该在本行业中聘请知名行业、企业相关人士做职业指导讲座和本行业发展报告,让学生能够更正确的认识所学专业;毕业实习环节中,学校应该联合企业让学生真正到企业中去,给予他们一定的职位,让他们更切实际地得到体验。临近毕业学年,学校应组织学生模拟面试,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做就业指导,丰富学生的就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虽然很多学校已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但力度不大。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使企业对学校和学生有更深的了解,有主动性和选择性来吸纳优秀毕业生,也能够提高企业在本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和学生资源,为企业和优秀人才搭建双向选择的招聘平台,促进学生就业甚至是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4结束语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把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融为一体,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结合吉林省实际,几年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基地校),在承担课程改革重任的同时,还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重任。在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教育。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发挥综合实践基地作用,强化法治教育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开设了法治课堂,聘请了长春市朝阳区检察院丁书达检察官定期讲解法律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青少年普法讲座;基地还设立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设计、参与,把法庭引入校园,让法律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接受法制教育,养成良好的遵法、守法的习惯,摒弃不良陋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克服课堂上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愉快参与活动,自主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知晓法律就是共同遵守的原则、法律就在身边、法律能保护我们,从而让法律在学生内心深深扎根。
二、法制教育的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法制教育不同于与课堂上的德育课教育教学,也不同于常识课中的法律知识,而是有实践、有理论,还能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践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特点。如,禁毒教育作为法制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值得各地效仿。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禁毒教育观看宣传片,由缉毒警察讲解,观看实物,学生发表禁毒声明,看似和学校课堂上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取得的效果不同。由于整个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主,将动手、动脑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成了禁毒活动的主角,学生近距离查看,然后分成小组,查阅资料,了解的特性、危害,然后再总结写报告,交流感想。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对的危害,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从思想上做到禁毒的目的。各地综合实践活动也围绕法治教育进行了,积极开展活动。如临江市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小学生到临江市监狱参观,走进社会,用生动事例宣传法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通过学习《消防法》中“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等条款,很好地保护了青少年生命安全。
三、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法律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特殊性。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要结合这些法律法规单独编写校本教材,根据课改要求将法律知识课从德育课和常识课中分出来,列入小学课程计划,使之逐步成为必修课程,并加以完善。切入点是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编写法律课校本课程,寓教于乐、寓法于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学思想品德活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法、懂法、守法。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教育法制工作精神为指导,以普法依法治教工作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决定》,紧紧围绕局中心工作,强化推进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开创教育法制工作新局面。
二、重点工作
1、开展教育系统全员普法教育活动,抓好“五五”普法启动工作。
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学校领导干部、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把权利与义务、知识与实践作为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守法精神,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各校要认真执行普法学习与考核制度,做到普法有教材、有记录、有讲稿、有笔记、有心得。重点学习《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师法治教育读本》和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在普法的方式方法、时间内容和人员对象上,要突出针对性、强化实效性。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方法,将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延伸到学生家长。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普法依法治校工作计划,抓好“五五”普法启动工作和各项任务的落实。
2、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先进校创建工作,推进省厅《决定》、《标准》的实施。
“五五”普法期间,各校要继续认真贯彻实施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决定》和《关于依法治校的建设标准》,逐步推进学校章程的实施,积极开展省市(县)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先进校的创建工作。要建立依法治校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坚持季度例会制度,确定工作重点,认真完成依法治校示范校、先进校的创建工作。
3、加强法制课教学工作,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各校要落实法制教育“四落实”要求,开展法制课教学达标评优活动。加强法制教育课堂教学,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任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能力水平,突出法制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法制课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4、深入开展十项常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实效。
各校要根据实际,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常规活动。活动包括:板报(墙刊、校刊、广播、电视)开设法制专栏;组织大型普法讲座;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召开法制主题班团队会;举办青少年模拟法庭;开展师生法制演讲或征文;举办普法书画竞赛;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基地;评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优秀学生;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月、周、日活动(3月份为我系统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月,9月份开学第一周为普法宣传周,12月4日为全国法制宣传日。)
5、加强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工作,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
各校要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制定工作措施,抓好责任落实,做到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学生伤害事故预防协议制度,使各方责权明确,保护学校合法利益,正确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要加大对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据有关规定对责任人严肃处分。要认真执行学生伤害事故逐级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情况。
6、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保护教育主体合法权益。
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的暂行规定》,积极协同司法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严厉打击和查处校园滋事、干扰教育教学的行为,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减少不良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努力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和育人环境。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要依法解决校舍、校园、教学实验用地和其他财产被侵占等问题,坚决保护学校的合法利益。出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
7、推进实施学校章程,依法规范办学行为。
各校要加强对学校章程的学习,严格执行学校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依法管理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要推进学校民主建设,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要经领导班子研究,接受群众监督。要切实执行并完善校内师生申诉制度,认真解决师生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
8、开展教育法制工作研究,推进普法依法治校工作。
各校要根据各自实际,组织领导和教师开展普法、依法治校工作调查活动,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促进工作,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要上报到局法规科。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廉洁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充分发挥廉洁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对于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社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高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造就祖国未来建设者的一片净土。然而,从当前的形势看,腐败问题已经蔓延到高校。某些大学生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出现了“请客吃饭拉选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现象,一些学生组织也逐渐被异化,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夹杂着大量西方社会文化思潮、错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造成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廉洁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等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两者在知识内容、结构层次、教育对象、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等方面具有相通性。因此,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大学生提前接种“反腐疫苗”,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重视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应当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廉洁教育与学科建设、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地把廉洁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生在思想上趋向成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消化吸收理论学习内容。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作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并整合现有课程中的廉洁教育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逐步形成廉洁意识、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
二、以“基础课”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廉洁意识,牢固树立拒腐防线
《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大学阶段廉洁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和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意见》所指出的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以及法制的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完全相符,所以大学生廉洁教育应当首先以“基础课”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把廉洁教育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1.明志爱国,廉洁修身,传承礼义廉耻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某些大学生受传统“官本位”价值观和现实社会中某些官员腐败行为的影响,把当官与物质享受和特权等同起来。以这样的出发点把当官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必然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使社会更加腐败。“基础课”的思想教育版块要求大学生充分认识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确生活的目标,正确认识权力,远离腐败的陷阱。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中,引导学生认清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倡导报效国家、为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同时摒弃那些、损公肥私的不法行为,做忠诚的爱国者。
道德教育是廉洁教育的基石,道德水准的提高,必然会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意识和廉洁意识。“基础课”道德教育版块中,既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对公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养成。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为,“礼义廉耻”积淀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礼义廉耻的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以文明的行为方式进行交流,以正直公正的品行对社会行为进行判断与制约,以“不苟取”的姿态对待富足商品的社会,以自知自尊的德性自觉地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和培养也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除去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中的“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要求的“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也都包含着廉洁的内容,可以结合真实案例,向大学生揭示腐败的危害,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道德价值的分析能力,抵制和批评不利于社会主义主导方向的误导性价值观,在激烈的道德价值冲突面前做出抉择,从而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行为。
2.明法知畏,廉洁自律,维护公平正义
法治是治理腐败的必备手段,也是确立和保证公民权利的最佳选择。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大学生不仅应从思想道德角度树立廉政思想,更应从社会法治发展角度形成民主与法治的理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基础课”的法制教育版块不仅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同时着重培养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具备的法律素质。通过系统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我国的民法、刑法等主要的部门法,使大学生了解廉政建设中的法律法规,熟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作为公民应承担的相关责任。通过持续、广泛地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公民意识,强化作为公民的权利意识是遏制腐败的前提。同时,行廉政,拒腐败,心中应有“畏”字。法律制度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树立畏惧心理,明白一旦走上的道路,不仅严重侵犯公共财产,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也会为自己带来法律的严惩。
三、运用多种手段,增强廉洁教育实效性
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近年来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经验告诉我们,空洞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意识形态教育,只会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弱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基础课”中渗透廉洁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在授课中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结合现实,贴近生活,使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求,把学习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努力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确保廉洁教育真正进头脑。
首先,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的建设、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关心自身的切身利益,比如教育公平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如何解答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是否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将直接影响廉洁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材,精心选择感人事例进行重点阐释,通过正面典型的激励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使遵纪守法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 领导干部 法治内涵 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38-02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是指法的统治,或者说法的规则。法治强调依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或者说,用法的精神治理国家。法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参数。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权力思维来讲的,是指思考问题要有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强调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法治思维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是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的过程。法治思维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合法性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正义思维、责任后果思维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我们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遵循法治原则,以法为据,以法为尺。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或实施社会管理乃至单位内部管理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争议,基于法治思维,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目的合法。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作决策,应符合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二是权限合法。即职权法定,越权无效。这一原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行使权力,作出决策,实施行为。做到法无授权不得行使公权力,否则行为无效。三是内容合法。领导干部作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四是手段合法。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作出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运用的方式方法、采取的措施应符合法律法规。五是程序合法。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正义是看得见的正义,也是实现实体正义的根本保障。程序合法、正当,要求领导干部行使权力,作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过程、步骤、方式以及时限等应符合法定的程序。程序合法要求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要求公权力的行使者对相对人做出不利行为应说明理由、听取申辩,不得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等。对于程序合法、正当的要求,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不够重视,不按法定的程序办事,结果导致许多违法决策、违法行为的出现,给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总之,领导干部在行使公权力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都应不断审视其行为目的的合法性、权限的合法性、内容的合法性、手段的合法性以及程序的合法性。若在行为过程中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地方,应及时主动纠偏。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法治教育培训
法治理念是法治思维的基础,而法治思维又是自觉、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的前提。因此,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训,增强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六五普法活动的开展,法治教育培训已经在国家机关逐步走向制度化。但是,很多普法限于基层和执法机关,还没有扩展到所有党政机关,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当前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应从二方面努力:一是加强宪法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增强领导干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等法治观念,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如出庭应诉、主持复议案件审理、旁听法院庭审、调查研究分析案例、谈判等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法治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理念,培养公平、公正意识,使法律知识、法治意识、法治精神融入脑海,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素养,外化为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法治教育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二)纳入考核用人机制
把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纳入考核机制,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在领导干部的考评中设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等相关法治指标,用法治的标准来规范领导干部的的执政行为。二是大力选拔任用有法律背景的人担任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具有法治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的作用,形成正向激励引导机制。同时,对于坚持人治思维,在决策、执法以及其他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有法不依、、违法执政,违法行政等,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和损失的,要依法问责、依法追责。坚持给人治亮“红灯”,给法治开“绿灯”,促使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培养法治思维习惯,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的能力。
(三)改善法治环境
法治环境与法治思维以及法律手段的运用是辩证、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法治思维增强了,会促进法律手段的运用,而法律手段运用多了和运用有效了,会改善法治环境;另一面法治环境改善了,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这是法治的良性循环。当前改善法治环境,应从以下二方面努力:一是要注重制度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尤其是要加快程序方面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要建立健全保障法律执行、运作、实施的各项具体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强化社会监督
当前对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行为的监督,除了要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外,尤其要强化群众监督和舆论媒体的监督,促使领导干部养成法治思维习惯,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法治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因此,建设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尊崇法治,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进而带动广大群众去信法、尊法、守法、用法,最终法治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十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本论文系河北金融学院“红色梦之队”团队(团队成员:邢艳霞、王茜茜、周佳伟、刘美萱、张林栋、叶新茹、余珊、郭肖晨、郗梓辰、张琪强)社会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
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大学生调研和实践宣讲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义,对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十八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
党的十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义方面,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价值理念,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
二、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贯彻和传播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然途径。作为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精神宣讲活动,既能极大的发展和锻炼学生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又能服务社会。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践行、培育和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不断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进而有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2.有利于全面塑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
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为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多个方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的同时还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祖国新生力量的青年大学生有理由站出来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更强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可以深化其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义理解,从总体上把握主题主线,紧扣时代脉搏,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目标。同时有利于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创新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大学生得以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不断修正自我方向,使其有能力承担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任。
三、以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路径
1.深入借助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精神宣讲等有效宣传平台。
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是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磨炼意志的有效方式,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选择合理并且有效的途径进行精神宣传,建立社会宣讲长效机制,把学校更好的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地,在大学生群体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活动,深入社会,为国家尽力;通过精神宣讲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员更多的了解党的精神,充分了解中国梦,更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更好培养扎实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人和未来接班人。
2.借助网络宣传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助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借助网络论坛、微信平台、微博网站等新兴媒体巩固和宣传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成果,创新实践和宣讲形式,提高实践和宣讲手段,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引导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网络宣传平台宣传引导的重点是青年学生,少年强则国强,引导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导向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才能从根本上升华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提高所有国民的精神素养。由此可见,网络宣传平台不可忽视。
3.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成果。
学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摇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深入挖掘、盘活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着重加强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上,应当借助校园物质宣传设施,着力提高和宣传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的影响力和成果,借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力。在软环境建设上,应当着力同学优良的学风、校风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借以巩固和扩大社会实践和精神宣讲的重要成果,不断提高其育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