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民间艺术文化传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自贡果核雕的兴起和发展
以赵巨涛为代表的自贡果核雕经历了艰难的生长期,赵巨涛从自1996年起在自贡东方广场、檀木林街等地摆地摊儿开始了艰难的果核雕生涯。1992年,他创作的《八骏图》在自贡市彩灯公园举办的民间艺术品展览上荣获一等奖,他创作的根雕艺术品逐渐被人们关注和接受。1997年,赵巨涛的作品《八仙过海》、《核舟记》参加在青岛举行的中国雕刻艺术大展赛获得优秀奖,并被组委会收藏。2000年4月,经罗绍文的介绍,赵巨涛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含收藏)美术大展,之后赵巨涛还陆续参加过几届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含收藏)美术大展。
二、果核雕刻工艺流程
(一)选材——果核。在进行核雕创作之前,对于果核的选择是一项艰巨而缜密的任务。果核的选择是进行构思和创作的基础,构思和实践都是因果核而异,不同形状、纹理、大小、色泽的果核会激发创作者不同的艺术构思,最终会产生形态各异、别具一格的作品。
(二)构思(题材)。要根据所选原材料确定雕刻题材,借鉴某一图画、或资料(关于佛教和道教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典故等),并结合果核大小适当削减图画内容,也可结合雕刻者的主观构思增减内容,待作品雏形在脑海中初具形态后便可操刀。
(三)操刀。赵老师操刀的时间一般选在深夜,深夜安静,易于集中精力雕刻而不受外界打扰,基本上是从晚上十点左右开始,雕到早上六点左右。现在因为工艺要求较高,雕刻者对自身技艺也有较高的追求。一个单子作品成型基本上三天左右。成串的一般是一个月之内完成。
(四)抛光。先是手工抛光,用砂纸由粗到细地打磨,然后再用电布轮抛光。抛光时要注意保护好作品,掌握好力度,防止作品被打坏。
三、自贡果核雕存在的问题
自贡果核雕自1992年正式与世人打交道至今也不过22年的时间,一时间还无法令所有人接受。自贡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交通相对闭塞,地域交通较差。在交通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自贡果核雕的对外传播。从自贡果核雕兴起至今,工艺传承人稀缺,只有赵巨涛和他的五个弟子,势单力薄,根本不利于自贡核雕在本土的发展乃至在全国的推广。
四、自贡果核雕问题应采取的解决策略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自贡核雕逐步打开了与国人接触的大门。因自贡处于西南内陆地区,交通相对闭塞,远离核雕基地,在核雕市场上显得孤立无援。但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自贡核雕的对外传播和发展不再受交通的牵制。只要在互联网上开辟出自贡核雕的市场,自贡核雕便能初步站稳脚跟。对此,赵巨涛不断学习互联网知识,为自贡核雕打通了一片天地。但是,对于目前自贡果核雕在业内取得的成绩,赵巨涛没有表现出一点点骄傲和满足,他仍然在不断钻研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他是自贡果核雕的创始人,他肩负着高擎川派核雕大旗的使命。为了发扬光大川派核雕,能使之与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的核雕交相辉映,赵巨涛先后接收了5个热爱核雕艺术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为徒,经过他的口传身教和学生们的刻苦学习,这5个徒弟如今都能够独立完成创作了,其中有2人在国内核雕界已经小有名气。赵巨涛希望这项工艺能在自贡传承下去,并希望在以后能把这门工业产业化,像苏州的舟山村一样,能在自贡也打造一个“核雕村”,将其建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旅游商品基地,并使之与自贡龚扇、扎染、剪纸并称自贡四绝。果核雕与象牙雕刻和红木雕刻等作品不同,它把玩时间的增长而生值。其原因是象牙雕件长时间把玩后会越来越黄,失去洁白的本色,对外观有影响;红木雕件佩戴或者把玩的时间一久,也会慢慢失去红润的光泽,颜色会慢慢变黑。相反,核雕工艺品经过收藏家的不断把玩后,表面的色泽会越来越红,给人一种通透的质感,有点类似于玉雕饰件的特性。
五、总结
对于此刻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一是保障传承人的物质基础。二是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色进行创新。三是从人类精神意识形态出发,人们自主保护的意识增强。针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最关键的是生产性保护,可也需要多方的努力与思考,也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号召和保护,提出更多具有更切实际的作用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镛.藏中逸品果核雕.中国医药报,2001.
[2]殷毅军.苏州核雕.检察风云,2011.
[3]高密.核雕:方寸天地绘出广阔市场.农村百事通,2012.
[4]叶志明,崔建.苏州橄榄核雕赏玩.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5]张英.微雕史话.收藏家,2003.
[6]龚伟.中华手工.2004.
[7]袁牧.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上海艺术家,2013.
[8]李涵.道器融合意趣天成——苏州核雕艺术与技术新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9]张力澎.核雕的世界.新农村商报,2013.
提起民间艺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或许是乡土文化和劳动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例如:皮影、剪纸、雕刻、版画、民间歌舞等等。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民众在社会生活与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形态。如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品艺术等。狭义的民间艺术是以造型艺术为主的民间艺术。它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等。[1]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现在,忧郁民间艺术建设存在诸如门类发展不平衡,门类消失、资金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发展。首先,从事民间艺术人员的生存境遇不佳,传统民间技艺行业费时费力,还需一定得悟性。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其次,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民间艺术团队的演艺人员普遍工资低,年轻人对这一行业不“感冒”。严重缺乏传承人和产业后继人。另外,大量相关的民间艺术资料遭到破损,对民间艺术传承带来巨大的阻碍。最后,如今大量的民间艺术演出团专业素质不强,表演水平一般,以致艺术传承的途径得以扭曲。
二、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的必要性
1、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目前,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一种“艺绝人亡”的尴尬境地。因为技艺“口传心授”的特点,某项手艺也就会跟随着在某个地区消失了。目前许多民间艺术例如:糖画、木板年画,皮影等民间艺术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一方面碍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传承中缺少完整的教授体系,是的民间艺术就像无源之水,正在枯竭。民间艺术丰富了艺术世界的种类和形式,同时它也是艺术创造最宽阔的载体。从专业的角度讲,这是对艺术本身不可再生的破坏。有些艺术真的就活在老一辈人的记忆力。艺术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艺术从来都是在社会广大群众中萌生,经由艺术家提炼升华而来。
民间艺术的保护任重道远,一下两点意见可作参考:(1)将民间艺术的地位提高,有些可以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当地文化部门和媒体的关注、报道,取得社会关注。政府也可申请专项资金用于抢救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2)艺术可以和经济有配合的发展。结合旅游业、乡镇企业提高手艺人的收入,让艺术在实践中保留、完善。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当然合作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开发。
2、民间艺术传承是高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面对我们丢失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或即将面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承担这一重要的责任来保护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培养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修养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又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能光靠专家学者去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更多的是靠全体的共同努力。
三、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作用
1、有利于传承民间艺术,保护艺术文化生态平衡
高等院校汇集了全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是教授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主要平台。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是时代里,高校的责任是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承启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知识转化生产力。同时民间艺术进入大学课程,同样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青年学生的活力是张扬的,创新的。民族的、民间的、民众的文化在来自各地的学子的脑海汇聚、碰撞、反应、催生新形式、新内容的艺术美。高等院校应该高举民间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大旗,充分利用其人力、设备的优势,将更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保留,传之后世,呵护其萌芽开花。
2、有利于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民间艺术知识,更有助于大学生更为直观地去感受、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的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把握时代特征。在云南大理白族聚居地,有这两样乐器:霸王鞭和八角鼓。他们可以合着音乐在节日中登场表演。据了解,只是霸王鞭就有上百种打法(套路),每种打法少则四拍,多则三十六拍。这些民间艺术可以引入高校课程,删繁就简去粗求精后,保留原生态的舞步配合现代乐器的节奏相信会异彩纷呈。这样的舞蹈同时有助于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传承。直观地视觉冲击,亲身感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在当代前卫的大学生中,也许会催生符合时代脉搏的民间艺术新篇。提升社会艺术素养,谱写时代音符。
3、促进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开放的文化艺术载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涵在不断地积淀,在现代意识和技术的不断冲击下,民族艺术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拓展。在现代艺术教育当中加入民间艺术,可以更好的让现代艺术与民间艺术进行互动。这样不但可以使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艺术思维更加丰富,而且也使艺术创作在情感的抒发以及审美的表现上面有了更好地深度拓展。让现在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进行沟通交流,使现代艺术的设计形式更加合理化、生态化,使现代艺术的艺术形式可以更加自然、更加合理的得到发展。[2]
四、挖掘高校艺术教育融入民间艺术的途径
1、高校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
不管是艺术类高校还是综合类高校,丰富的文艺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各地高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民间艺术的学习平台,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高校多举办一些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艺术交流会、艺术展览、歌舞巡演等等。给学生足够的平台,让民间艺术在高校中生根发芽。
2、高校开设关于民间艺术的专业课程
我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艺术类专业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的精华进行基础教学,教师通过ppt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知识有一定掌握,同时使学生的生活充满乐趣而不乏枯燥。非艺术类高校可以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增加学生兴趣,学生会自觉主动去接受民间艺术的课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使得民间艺术只是得到普及。
3、组织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学校领导多组织学生下基层,下农村去采风、调研活动。多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请当地从事民间艺术工作者为学生表演展示,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且让学生发表对民间艺术的见解,主动参与到学习创作当中。为促进民族艺术发展做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 高校艺术教育 传承 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成千上万的传统艺术每天都在面临着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一样的问题和现代化社会的挑战,能源的浪费、资源的枯竭、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艺术的衰落,这一系列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不同种族、国家、地区、信仰、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2 0世纪后期以来,发展与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称美国文化渗透为“文化帝国主义”;在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美国著名学者享廷顿发表连续讲话,大谈文明忧患论;新加坡开展“华语运动”已维护东方文化;与我们临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更是时有耳闻,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台湾地区的传统民间艺人被法国高新聘请,令台湾人咂舌,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是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这一切说明了对传统艺术和地方文化的传承重视。
一、现今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国内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在近几年逐渐重视起来,但不免有后知后觉之感,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了解时事报道,资料报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承呈现缺失状态,但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严重流失的现状,在大学校园这一块需要做到的就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从意识上提高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自觉自愿的加入到传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尽自己的努力,使曾经熠熠闪光的传统艺术重新绽放出光彩。
河北省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中华大地是具有代表性的,在国内同一种类的民间艺术中,地方风格特点也十分鲜明。在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的形势下,河北民间艺术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曲阳石雕、唐山皮影、武强年画、定窑陶瓷、磁州窑造型艺术、蔚县剪纸、白沟河泥玩具等等均缺乏应有的传承发展。而在本省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也没有对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有所研究呈现缺失状态,例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等等均都没有这些民间艺术的专业研究。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对民间艺术存在浓厚的兴趣,而要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就必须深入发掘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民间艺术,使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河北地方文化建设。
二、河北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现状:
1、河北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如年画、石雕、剪纸等等都流传着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受到现代科技文明多方面影响。由于我省相关部门对民间艺术没有做到很好的保护和继承,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再有传承的东西由于不能接近生活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被人们逐渐的淡忘,有些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的消失。通过分析河北传统民间艺术现状,传承发展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传统文化生存的根基发生很大的破坏。(2)高科技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吸引了现代人的眼球,改变了人民的审美观念。相比之下,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地创新,不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3)社会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够,很多民间艺术没有继承人,这些文化都面临失传危险。
2、改革开放以后河北高校艺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也体现了很多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西方艺术设计模式为主,缺乏创新。(2)对自身的民族艺术资源漠视不用,使我国艺术设计与民间艺术脱节,而对这些问题,我们需深入分析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合理传承民间艺术。
三、传统民间艺术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1)传统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源泉:对民间艺术创造目的来说他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如剪纸、年画等等,这些审美和使用的目的创造与艺术教育如出一辙。无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创作角度来说,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都是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民间艺术是艺术教育的基石,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是一脉相承。
(2)民间艺术的审美形式和造型手法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沿袭: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道德水平、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艺术设计者对民间艺术有深入的了解。民间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传统道德思想可以使艺术创作得到启示。如春节每家门口都贴红色的对联和倒贴福字,这就象征着喜庆和福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憧憬和向往在艺术设计中也常常用到。
(3)传统民间艺术可以扩展艺术设计的空间:在一般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看法就是比较过时的、落后的、怀旧的东西,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全面的,因为传统民间艺术并不是固有的传统形式一成不变,他可以与现代艺术设计更好的融合,因为他是现代艺术设计精神和创造力的源泉。我们只有发挥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加以创造将他与现代艺术设计完美的融合,进一步的挖掘传统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用的一方面,全面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领域,才能达到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四、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民间艺术走进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对于中国本土艺术设计者来,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储备和底蕴,其创作就会缺乏民族神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实践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1)首先在高校的艺术展厅定期开办具有河北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展,例如蔚县的剪纸、无极的剪纸以及丰宁满族剪纸,不同剪纸的风格、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所见所分析对河北的民间艺术有深入认知。再有就是在高校成立传统民间艺术学生社团,结合民间艺术的特色及相应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心理,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使得更多的人喜欢民间艺术,传承河北民间艺术。
(2)在我省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加入河北民间艺术课程,例如:唐山皮影艺术被称为“通俗的人文历史讲义”,具有塑造人生观及安身立命之意义;武强年画传承着历史人文的理念,营建着人们的道德信仰,在情感的抒发和传播中构建和美的社会;曲阳石雕艺术的人文理念涵纳与石雕艺术的文化阐释中,如此等等把这些人文理念添加到艺术教育的教学第二学期课程体系中,也就是大一的第二学期开设。
(3)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校园举办讲座或技艺展演,有组织的举办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专题设计沙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可以借鉴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再创造,创作出既体现东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作品。再有就是在高校设置介绍传统文化艺术的网页网站,开阔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渠道,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存在。
综合起来看,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如何在裂变中传承下去是最大的问题,而“民间艺术回民间”是重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树立起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大学生作为祖国的高级文化分子,具有良好的素质和爱国挚情,在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肩负重任,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设计作品,真正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河北的高校艺术教育就是为建设这个民间艺术传承发展平台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展模式;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
会展模式的开发适应了当前的社会发展,能够有效地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民间传统艺术的种类和表演形式更是丰富多彩,通过举办相应的文化会展,可以使现代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传统艺术,从而起到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一、会展的意义
所谓的会展,就是会议、展览和节事等活动的简称,这样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通常情况下是由多个人在特定的空间、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中的物质进行文化交流和讨论。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会展成功举办后,各种大型会展接踵而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概述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标志,在这些文化中,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一部分,从民间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传统艺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民间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包括许多内容:剪纸、编织、绣花、雕刻和泥塑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我国人民的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的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所慢慢创造出来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我国历史中的一项民族瑰宝。但是目前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缺乏认知,另外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人们为了衣食住行,选择了高薪的职业,这些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较少,在时代的发展中,就会慢慢地没落。因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一般是通过父传子、师传徒的形式来进行的,在以上原因的冲击下,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没落。同时,因为政府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缺少保护措施,所以在目前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上来看,其结果令人堪忧。
三、会展模式在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来自于生活,具有浓厚的功利性,在如今的社会中,民间传统艺术逐渐丧失了其功利性,无法满足人们对经济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传统艺术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但是,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瑰宝,在如今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人们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措施一般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的文字记录、摄影和录像等方式进行保护,而后者主要通过各种会展、旅游和表演等方式来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在这两种方式中,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动态保护是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而在动态保护中,会展模式在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展模式可以使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以此来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目前在民间艺术的传播当中,主要缺少的是传播的途径或者平台,而民间艺术展会就可以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播提供这样的途径和平台,通过民间艺术展会,可以对各种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介绍,或者是进行相应的民间艺术表演,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到文化上的调节和情感上的补偿,从而加深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的认知,促进对民间艺术的宣传和保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民间艺术进行传承。其次,通过举办相应的民间艺术展会,可以使民间艺术的供求明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其具体的调查分析,可以把人们的消费需求反映到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环节,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这样可以提高民间传统艺术的功利性,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传统艺术发展和传播;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对民间艺术的形式和主体进行适当的改变,达到对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四、结语
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文化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将民间传统艺术同会展模式相结合,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中波.论民间艺术的会展开发[A].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101-108.
1.依托旅游业使民间艺术产业走出困境
从本质上讲,民间艺术并不是为旅游而存在的,也并非依赖旅游业而兴旺,但它确实可以充实旅游文化内容,能够成为旅游发展的引导和动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合理、适度地开发成旅游产品,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具有补充和支持作用。合理开发旅游商品能够提高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延续,从而促进地方旅游和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这对保护和兴盛传统民间技艺具有推动
作用。
2.利用数字化技术“复活”民间艺术资源
多元化的数字技术,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网络、游戏、音乐、流媒体和图像艺术等诸多艺术形式,通过拍摄、剪辑、压缩、加密、刻录、传输等技术手段,实现数字艺术的交互、传播和消费等过程,从而构成数字艺术的系统性、虚拟性、交互性、体验性等文化特征,是21世纪发展前景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数字艺术创意产业被认为是文化产业链中的黄金链条,数字技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无疑可以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接受者、欣赏着和参与者,从而摆脱当下的困境。
3.两条腿走路,丰富手工艺产品种类
一是保持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通过复制和再现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艺,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获得更妥善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从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改进和提高,开发和研制传统民间艺术的延伸产品,保留独特的民间造型语言和乡土气息,创造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达到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目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杰基辛说过:文化的歧义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一致的世界文化,就可能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源泉。民间艺术资源的形成是经过数代人的生活、生产、实践、传承才得以保留,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一旦流失便不可再生。民间艺术要在当代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要充分与现代人的生活相融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进而被人们喜爱和欣赏,从而以活的形态传承下去,走出一条民间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提供本源文化基础具有重要的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当今各地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保护和传承民间活态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探索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追寻传统文化遗产的生态之美,探究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文章从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理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入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潜在性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活态 民间艺术 教学现状
一、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
“活态”本是一个科技名词,是指可钝化金属未形成钝态之前或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由于电位降低而丧失钝态后所发生的活性溶解状态;也指非钝化金属的自然活性溶解状态。我们借用它审视民间艺术的特性,主要着眼于“自然”与“活性”这两个特点。换句话说,民间艺术很重要的一项特征是自然状态下绵绵不绝的生命力。而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探究和保护,也正是要对其活态进行把握,使之不致“人亡艺绝”。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要“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而就民间文化而言,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眼下正面临几个亟须重视的问题:第一,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人较少,热衷于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作者较少。这就使得民间艺术缺乏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的基本力量。第二,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在县级以下尚存在注重申遗形式、轻视遗产保护的现象。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已被确立为保护对象,但其境况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第三,随着旅游事业与文化结合的日益紧密,一些地区过于注重商业意识和商业动机,使民间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在演艺活动中受到漠视。以上这些问题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活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民间艺术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艺术之母,更是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艺术课程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总体性发展目标,其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构建起丰富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形成完整的艺术心理体系。
三、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目前,民间艺术这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技法的表现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对学生设计理念、专业素质的培养,出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然而,当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因此,急需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来完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在信息全面化和技术现代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使中国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学生忽视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的现象。乔晓光在《活态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缺少了对活着的时间的理解,对活着的文化空间的认知,我们并没有真正拥有由我们自身构筑起来的一个活态文化史,村庄里的智慧仍像没有开发的土地一样在荒野里沉睡着。”
的确,“活着的时间”“活着的文化空间”“活态文化史”,这些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依然存在于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鲜活的文化事实,它与民间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生生相息。因此,教师在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民间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强化。民间艺术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庆阳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俗、一地一特色,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形式。
然而,当今的一些高校学生脱离了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了解较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和了解本土的民间活态艺术,采用活态方式传承发展,在保护好基本民间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形成民间艺术品牌,引导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壮大,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产业转变与应用,提升学生的就业与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这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教学方式。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历史绵延的发展中,传承了许多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江南地区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然条件优越,是承接和延续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区域。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很多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越来越淡出社会文化舞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面临着流变和失传的危机。本文结合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对造成其流变的影响因素,以及防范和解决其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现代文化;江南地区;民间艺术;流变分析
江南民间艺术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传承下来的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度浓缩,更是对前人智慧和心血的充分肯定。但是由于在实际传承、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现实问题,导致现代江南民间艺术面临着失传的严重风险,应当引起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江南主要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主要包括湖南和江西一带,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江南民间艺术的特色,主要以小巧、精致著称,无论是造型、纹样,还是构图等方面,都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兼具传情、表意于一体,具有民族特色与民俗风格。例如,世界驰名的民间艺术苏绣,就兼具这些特点于一身。江南民间艺术与北方民间艺术的粗犷、大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江南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延续。江南地区由于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条件卓越,特别是江南水乡的吴依软语、清新雅致,因而在社会发展中传承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民间艺术,比如缂丝、刺绣、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纸、泥塑、草编、灯彩、九连环、民俗挂件等,累计起来有近千个品种,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成为了江南文化遗产乃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很多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继承了传统艺术的印迹,比如,民间剪纸和刺绣艺术中,就传承了传统陶瓷器皿上所固有的,具有古代社会浓烈的巫术或者祭祀色彩的图腾符号。同时,由于很多现代江南民间艺术都是古代社会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结晶,因此,也体现了上古先民生产劳作的重要印迹。比如,流传下来的草编、泥塑、剪纸以及各种雕刻艺术,就渗透了从殷商夏周到近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理念。尤其是在喜庆时刻使用的剪纸和刺绣艺术,烘托了浓烈的生活氛围,体现了强烈的实用特点和装饰效果。许多江南民间艺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经过了衍生变革,也都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艺术性。
二、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流变分析
虽然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演变,很多江南民间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极大的流变性,面临着消亡或者失传的危险。比如,曾经在海内外都享有广泛盛誉的无锡纸马、南通扎染、南京白局、扬州清曲等,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发展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又比如,一直以来都富有盛名,在宋代就被标榜为“惟苏州极工,为天下第一”的泥人和在清代曾经被誉为“须眉如活”的捏像,这两种民间泥塑艺术由于传人过少,也面临着失传的可能,甚至苏州泥人目前官方已经无法找到继承者,而无锡惠山泥人则由于依靠师徒的言传身教,也存在着失传的风险;再比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生产成本过大、自身管理薄弱、市场销售不畅等原因,灯彩、宋锦、通草堆花、仿古铜器、漆雕等很多民间艺术形式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不利前景。同时,由于在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发展中,部分民间工艺品在生产制作中,受到利益驱动的不良影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抄袭模仿,严重制约了民间艺术品质量的体现。比如说,经常会发现模仿苏绣而制作出来的刺绣作品,严重影响了苏绣的良好声誉,而且也严重制约了民间艺术形式的良性发展。这些都给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的课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将给民间文化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三、防范和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流变对策
党的十从战略性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为科学地传承和发展现代江南民间艺术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好传统的优秀民间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纲领指南。因此,有效地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流变问题,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江南民间艺术的管理工作
各级政府要引导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调查统计,尽快摸清面临失传风险的现代江南民间艺术数量。对存在失传危险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要及时采取挖掘抢救和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专款专用,专门补充挖掘、保护、收藏面临流变的民间艺术所需费用,特别是对抢救一些濒临失传的艺术精品,给予足够的财力支撑;并帮助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那些有着特殊绝技的民间艺人,在民间艺术传承上给予关心、指导和鼓励,或者给一定的资金扶持,为民间艺术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二)提高江南民间艺术作品的质量
要确保现代江南民间艺术作品具有良好的质量保证。近年来,随着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很多生产厂家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拓宽市场竞争份额,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都纷纷进入了工艺品的制作行列。这样的做法虽然拓展了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空间,防止了传统民间艺术作品的失传流变,但是,对于民间艺术作品的生产制作来说,仍然需要保证艺术作品的生产质量,需要充分展示出现代民间艺术的丰富个性和艺术品位。所以,行业主管部门或艺术作品的生产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管机制,为科学地传承传统民间艺术提供质量保障。
(三)强化江南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是要强化现代江南民间艺术在保护及利用上的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间艺术作品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要高于生活,所以,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流变问题,同样需要用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保护及利用的工作实效。例如,可以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挖掘抢救和保护利用民间艺术贡献突出的民间艺人或者文化工作者,实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或者对发展学徒传承民间艺术的老艺人,实行政府津贴补助,以防止江南民间艺术的失传或者消亡。
(四)加强江南民间艺术的主题教育
比如,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增设民间艺术作品课程,引导学生们了解江南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形式以及存在流变问题的严重性,普及专业知识,增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后续力量;或者利用少年宫、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等机构,通过举办专题民间艺术作品陈列展示、现场观摩等形式,拓宽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宣传渠道,增进人民群众和社会层面的参与热情,实现民间艺术作品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共同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江南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去防止民间艺术出现流变的不利局面,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也是福泽后世的一项利国利民之举。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加强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科学地解决现代江南民间艺术的失传流变问题,丰富和拓展民间艺术的内容及形式,以及推进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繁荣创新,提供一点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克中.王家飞.江西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J].文艺争鸣,2010,24.
[2]董华.浅论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J].新西部(理论版),2012,07.
关键词:脉络;动态;本真转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脉络分析
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徽号,更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曾经瑰丽异彩的活态生命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中华炎黄子孙能够一代代传承延续优秀的民族民间工艺与艺术,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先期问题。在此情境下,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究竟该如何“保护”与“传承”、切入路径的突破点在哪里、“保护”与“传承”的中核又是什么,往往成为鲜少涉及的片域,从而使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表象化的虚热假象之中。
二、突破传承瓶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高等艺术教育的课堂
针对云南独特与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及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笔者所在学院将教学体系依托并扎根在这片多元化的少数民族艺术的沃土之上。丰富的少数民族、多样性的活态民俗民间工艺形式、鲜活的多民族文化属性,成为学院教学与研究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系统中传承人因素的子系统结构是由传承人与传承群体共同构成的二元主体结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形态中造型艺术形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传承一向因循严格的师徒口耳相授的传承方式,其形态的最后完成往往非一人能力所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直接的依附体应为传承群体。因此,传承人与传承群体的共向发展将成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保护的中核。
截止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设计课堂”活动已成功开展了十二期,这种定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课堂与师生进行实践交流,有时间保障的现场观摩、学习、实践,能更深层次的触及同学对民间工艺文化的认知能力。该系列活动成为我院专业特色化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充分展示了云南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凸显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了国家级、省级传承人传承传统文化的风采,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有机结合。通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传承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有助于下一代共享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到民族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中,新一代创新型艺术人才亦可不断涌现,这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可起到积极地推导作用。
三、“传承”延伸,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续设计转换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本身始终是一个有时间节点的物象,传承人大都来自民间,往往存在着农忙务农农闲制艺的原生态景象,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原生属性的一种自然展现。如果脱离了这种原生环境,一味讲求民族民间艺术的产业化、经济模式化,其实是盲从地将民间艺术自然生长的土壤基质进行毁灭性地颠覆。民族民间艺术始终来源于民间,民间的艺术文化哺育了这一传统文化形态的内生性与延续性。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是民间艺术产生、发展和生存的背景,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基础,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决定、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动机、样式和存在形态。”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始终要把握一种空间延续上的“层”与“度”。活动本质是让学生在无障碍的环境下与来自民间的传承艺人交流、沟通,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蓬勃的艺术向心力、了解不同工艺的制作流程、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力,而非单纯的培养传承艺人。
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将根据自己在课堂上所接触到民间工艺形式进行设计创意的后续教学拓展。通过学生的兴趣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天马行空般发挥自己的创意思维,定稿后学生将选择性地进入实验室制作加工自己的作品。这样既使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无形中传承了民间艺术的物态形式,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增强了学生主题设计的实战经验。设计成品的完成仍旧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使学生对自己所设计的成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现在社会的设计需求,我们开展了“创意集市”的学生作品市场售卖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入市场,切身感受设计成果如何与市场需求形成完美的对接,从而使学生反观自己的设计行为与设计理念,形成需求促进求知的良好教学预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符合新的精神诉求,面对对内的社会发展,对外的文化冲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基本特点决定了对于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的探寻不能停留在一个点或是一个层面上。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戚序,王海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011(3)
[3]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戚序,郭纯.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与“度” [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4)
The Natural Conversion of the Dynamic of Ven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mmary: For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at are mentioned most and most in-depth ar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However, as to how to “impart” and “inherit” to truly realize the goal of extending traditional folk arts in a lively and real state and make them adapt to many a real condi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re remains representation and unidimensionality. This article tries to put the natural form of art, name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e into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explore a road for promoting the active-state extension of art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natural inheritance of the ethnic culture through the breakthrough of inherent inheritance bottleneck and the reset of teaching thinking.
Key Words: Venation; Dynamic; Natural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