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1篇

一、故事类绘本的文体特征及翻译策略

1.文体特征Nodelman认为绘本是依靠一连串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或者完全没有文字,全靠图画来传递信息、讲故事的图书(1988:1-2)。像《彼得兔的故事》、《开往远方的列车》、《花婆婆》和《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等故事情节丰富,有矛盾冲突和人物塑造的绘本故事性特征明显,而《黎明》、《海边的早晨》、《晚安秋千》和《风到哪里去了》等故事性弱,抒发感情,营造优美意境的诗歌散文型绘本也宽泛地归为故事类绘本。故事类绘本的本质是故事文学,文本特征表现为:使用叙述性和文学性语言,用词丰富,口语和书面语结合;有背景描写、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语言现象多变,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用文字、图画和声音合力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图画和文字有一体感或相互抗争;图文风格多样,作者个性化特征明显。

2.翻译策略绘本译者在制定翻译策略时,首先要选择是从原文作者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绘本文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图画的重要作用,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作品的生命。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提到,故事绘本中至少包含三个故事:文字讲述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和文字与图画结合而产生的故事(2008:268)。Nord的功能翻译理论中提到了“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种翻译策略。“纪实翻译”从原文作者的角度出发,按照原文作者的思路撰写译文,尽量再现原文作者的情感和原文交际的文化。绘本这种图文阅读的方式使得原作在翻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译者要以原作为中心,充分考虑原作文、图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巧妙设计,从而明确哪些语言成分应该保留,哪些只需稍加处理和调整,允许读者在阅读中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故事类绘本中原作者的语言风格、绘画风格和创作意图往往也比较鲜明,所以翻译时原作者的地位应高于读者,译者要尽量多传达原作的信息。因此翻译故事类绘本时,翻译策略的选择更倾向于“纪实翻译”。故事类绘本翻译时译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原作图文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研究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如何巧妙地隐藏在图画和文字之中,如何准确地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再现文字对故事的表述功能。其次,译文要尽量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并使其与图画风格相融合。原文的语言有趣,译文的语言就应该有趣;原文的口语化特征明显,译文就应该使用儿童化的口语语言;原文简练朴实,译文就应该保留图画给读者提供的探索和想象空间。翻译时过分追求语言的简单、童趣和口语化既是对原作的一种背叛,又掩盖或模糊了原作的风格和特色。最后,纪实翻译中的语法翻译是故事类绘本翻译的基本策略之一,处理语言的差异性时可以对译文进行微调,用增译策略弥补语法上的意义差异。

二、知识类绘本的文体特征及翻译策略

1.文体特征知识类绘本以客观现实为内容,通常是关于一个主题的图画书,图画风格以写实为主,文字风格与说明文相似,使用规范准确的说明性语言,其中包含专业的科学性词汇,其主题一般可以通过书名进行识别。这类绘本属于说明性文本,其文本特征表现为:使用一些组织性的句式结构,对生僻词或专业属于有定义或解释性说明,用图或表来传递信息。同时,儿童读者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决定了知识类绘本应该直观形象地传递信息,知识性与娱乐性有机结合。日本儿童文学家松居直甚至认为这类绘本并不是为了传达知识和信息,而只是让孩子感到惊异,产生兴趣,获得新的发现(2011:96)。如《神奇的校车》系列绘本,全书以叙述性故事为主线,用大量的故事性语言引入主题和建构故事框架,其余篇幅使用说明性语言来传递科学知识,专业术语较多,配以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说明。《美妙的大自然》和《万事通戴帽子的猫》等系列科学绘本的语言首先具有叙述性和文学性,其次才是说明性特征,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类绘本兼具表达型和信息型文本的特征。

2.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中讲的另一种翻译策略是“工具翻译”。“工具翻译”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译文读者的思路撰写译文,尽量靠近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认知范围和文化背景,以便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原文传递的信息。根据上文分析可知,知识类绘本的语言具有表达型和信息型双重特征,以及知识性和娱乐性双重功能,所以文本的意图和信息接收者的能力是译者翻译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工具翻译是以原语文化交际互动为模型,强调译语文化,重在创造新的交际情境,让原文作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产生互动。当绘本中出现科学概念时,会使用专业术语,而尽量避免口语或俗语,较少运用修辞手法,与儿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大不相同。例如《神奇的蜂巢》一书中介绍了昆虫的种类,有wasp(胡蜂)、Goliathbeetle(巨型甲虫)、orchidbee(兰花蜂)、carpenterbee(木蜂)、Japanesebeetle(日本丽金龟)等。译本中选择了生物学中的专业名称,比如“胡蜂”是学名,“黄蜂”是俗称。如果译者译为“黄蜂”,很多儿童读者听过这个名字,很容易接受,但其知识类绘本的信息传达功能决定了译本应该对读者实施认知功能。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融合

目前,儿童文学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各大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近年来,儿童早期的阅读和语言能力发展日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上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逐渐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儿童文学课程对于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展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以提升五大领域能力为基础目标,以增强学生跨领域师范技能,培养复合型师范人才为教学目的,通过课程融合的方式,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兼容性和多元化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概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推行全面性、启蒙性的教育内容,具体可以划分为幼儿健康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艺术教育等五个领域。这五大板块的教育内容贯穿幼儿成长各个方面,交叉渗透,促进幼儿心智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有效提升。根据这一要求,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分为教育基础类(理论课程)、技能实作类(实践课程)和艺术类(专业拓展课程)三大板块,儿童文学正好处于三大板块的交叉位置,与三大板块课程相互融通。其中,文学理论部分,涉及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课程内容;文学作品讲演部分,涉及幼儿语言教育、幼儿艺术教育等课程内容;文学作品创编部分,涉及幼儿美术、幼儿舞蹈等课程内容。

二、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与其他师范类专业课程相比,很清晰地显示了“学前”特征,即立足于幼儿教师五大领域职业特征,引导师范生将各科课程内容与各领域技能相结合,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文学理论、长于文本赏析、优于作品表演、善于新品创编、强于教学实践,从而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1]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儿童文学课程之基本功能是“导思、染情、益智、添趣”。[2]“导思”,文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将前人的直接经验间接传递至幼儿读者,对幼儿思维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染情”,文学作品蕴含着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体验,使幼儿在聆听、阅读中与作品中的角色等取得共鸣,从而陶冶性情;“益智”,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倡导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使幼儿获得经验积累与见识增长;“添趣”,游戏性与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幼儿可以在聆听、阅读中感知快乐,体会愉悦,从而爱上阅读。从文艺的大角度出发,“文”与“艺”亦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审美形式。老舍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他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文学是必须能飞起来的东西。使人愉悦是文学的目的,把人带起来与它一同飞翔才能使人欣喜。感情、美、想象是文学的三个特质。”[3]儿童文学对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发挥着巨大作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主动积极地进行改革,紧密结合素质教育,对师范生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幼儿教师专业后续发展来看,儿童文学与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游戏等课程的紧密结合,更具有职前职后的连续性以及职后发展的一致性,使幼儿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拓展专业领域,增强职业技能。

(二)课程改革的现实依据

儿童文学是幼儿园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显示,当前幼儿园所开展的语言类教育活动,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和内容,占据主导地位。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中,也有五分之四的内容属于儿童文学的范围。但从我国儿童文学近三十年的发展来看,故事内容老旧,表现手法单一的问题始终难以破解,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当代儿童的阅读需求。如今,电子阅读时代业已来临,如何抓住这一契机,以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方式让幼儿爱上儿童文学,亲近儿童文学,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儿童文学课程在实践中面临的难题

(一)缺少教育与文学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

当今学前教育领域缺少既拥有深厚学前教育理论、丰富实践研究基础,又具备儿童文学理论基础的教育者,也就是教育与文学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加上幼儿语言教育领域的功利性教育理念,使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儿童文学的核心本质定义为“教育性”,视其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一些幼儿教师仅仅从语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在挑选作品时忽略作品的文学性,将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转换为寡淡的言辞、生硬的说教,从而剥夺了幼儿欣赏、亲近文学作品的机会。

(二)“儿童情趣”在教学中体现不充分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区别儿童文学与的最核心的标准是看一部作品是否体现出“儿童情趣”,能否满足幼儿阅读需求。“儿童情趣”使幼儿愉快,使他们感到有趣,乐于亲近儿童文学。但数千年来,“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最高标准,即便是立足于“人之初”的儿童文学也被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在关于价值观和伦理倾向方面也存在忽视幼儿特殊心理规律的问题。过于沉重的教化主题压抑了人性解放的表达,儿童特有的游戏精神无法充分展示。更为严重的是,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强调带着成人的社会使命感和价值观,去抽丝剥茧地分析所谓中心思想,提炼所谓教育主题。这种做法,不自觉地给儿童施压,使他们在严肃的命题中不得不接受成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脱节,使儿童压抑了本能的兴趣,最终使他们远离文学。有鉴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融合性、多元化探索,进一步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

四、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当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甚高,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五大领域的基本技能。借助儿童文学中的婴幼儿图画书、儿歌表演、戏剧表演等具体文学形式,可以将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游戏等课程有机融合,在儿童文学创编教学活动中,还可交叉渗入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内容,促成学生专业能力的迁移整合。

(一)婴幼儿图画书———文学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婴幼儿图画书是学龄前儿童的重要阅读书类,尤其在低龄幼儿中,更是占有极大比重。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说过:“图画书不是通常面貌上的连环画,我们小时候坐在马路边书摊前,一分钱一本借来翻看,度过了很满足的半个下午的那一种;也不是在很多很长的文字故事里出现着几幅插画,然后又是很多很长的文字。它的图画的部分在整本书的关系中是更加夺目和‘唯美’的,可以令你惊异地沉浸在里面,读见画风,读见诗意,读见象征,更是读到了真正的生动和可爱。”[4]图画书将“儿童情趣”视觉化,使幼儿初尝独立阅读的快乐,当之无愧地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图画书与普通插画不同,注重完整的故事内涵和审美情趣。儿童文学课堂上的图画书创编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幼儿美术功底,又注重训练学生对故事核心和呈现方式把握的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着较扎实的儿童美术功底,《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标准》提出的儿童文学课程四大要求分别是理论理解、作品记诵、表演展示、作品创编。由此,儿童文学课程可大胆在教学中尝试跨学科能力的迁移与整合。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堂练习为例,教师要求以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为创作对象,以“我和你不一样,我和你一样”为主题创作图画书。考评标准并不以绘画技巧为准,而是考查学生对于此类题目的思考角度。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残疾儿童为创作对象,以双幅画的对比格局,前者表现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后者表现他们通过努力与正常儿童获得同样的机会和报答。但有一位同学别出心裁,她选择了盲儿为题材,却并没有表现盲儿与正常人“一样”,而是画了全城停电,所有人在黑暗中体会到了盲儿的无助与悲伤,这种反向思维的“一样”体现出了更高的思维水准和人文情怀,从而将文学与美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文×图=图画书”,[5]让学生在注重文学语言艺术性呈现的同时,更专注于图画文学的多元功能。儿童文学授课教师可通过与幼儿美术课程教师的配合,各有侧重加强学生图文结合训练,鼓励学生创作多种形式的图画文本,力求达到图文合一,实现文学与美术素养的整合。

(二)幼儿戏剧———文学与歌、舞、游戏类课程的融合儿童文学课程对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阶段,并体现出课堂和第二课堂、欣赏和表演、创编和展示相结合的重要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目的性。在所有的儿童文学样式中,幼儿戏剧的包容性最强,一出幼儿戏剧,剧本编创、道具制作、儿歌编唱、舞蹈编排等各个环节多方融合,是全面呈现五大领域教学成果的舞台。以手指儿歌《大拇哥》为例,将儿歌搬到幼儿戏剧中,儿歌与游戏相结合,变单纯唱诵为“边唱边戏”,提升趣味性的同时也会学得更快更好。歌词如下: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小妞妞去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教学示例:五个小演员依次上前,伸出对应手指,引导下面的小观众一起点数。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数数,还通过听、念、猜、唱的形式发展了语言能力,同时手口、手眼的协调能力也得到锻炼。除此之外,通过对民谣的反复吟诵,幼儿还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众所周知,戏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它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可感性极强,借助其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借助作品“再现人生”、“再造童年”。[6]

(三)儿童文学的隐性特征———与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课程交叉渗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幼儿,这就要求儿童文学的教学对象不能仅仅设置为成年学生,而是要考虑到最终接收对象的需要。“双重审美”,是儿童文学课堂应有的教学理念,除了用角,更应该用儿童的审美视角来观照世界,既要符合幼儿审美心理,又要融入成人的审美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儿童文学作品自主创编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融合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大教育背景理论,回忆童年、发现童年、品味童年,更好地领悟童年精神。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马艺多的原创幼儿诗《不同的世界》为例。诗歌描写了爸爸、妈妈分别带孩子去动物园、商场等地的场景,爸爸妈妈看得目不暇接,可孩子因为个子矮小,只看见了围栏和人们的大腿。这两个迥异的世界,其实正是作品趣味的来源,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还原真实世界的情趣所在。这首诗一方面展示了一个成人想当然的童年世界,另一方面又展示了一个孩子幻想的成人世界,两个世界的碰撞,正是儿童文学以成人心智向幼儿视角转移,从而回归“幼儿”文学的本质所在。

(四)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文学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业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各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不受时间、空间等教学环境限制的优点,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特点,能与儿童文学课程完美融合,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增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形式。在儿童文学课堂上,教师既可以通过互联网图片、音频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生动展现和有效补充,亦可通过影视手段使文本作品以视听成品的方式呈现,在代入式的学习体验中,使学生体验儿童文学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不可否认,当今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相当部分是通过电子媒介,无论是风靡一时的读书机,还是时尚便捷的电子书,或者是一直深受儿童喜欢的动画片,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途径的多样化,使文学的表达手段更加多元,丰富幼儿选择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尤其是动画片,它可以轻松呈现真实拍摄所无法展示的情景,比如夸张变形、上天入地等,恰恰迎合了幼儿的“幻想”心理和“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且动画片以简单纯化的方式表现物质世界,简单明了,给予幼儿最为生动形象的图形图像和音效声响,使他们接受起来毫无障碍。毋庸置疑,动画片已成为最受当代儿童欢迎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近两年,我们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多媒体技术为切入点,以动画片的方式呈现课程作品。动画片集结了尽可能多的新兴手段,以儿童文学中的戏剧文学为基础,以幼儿美术为载体,融合幼儿音乐、幼儿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最直观的方式将文学作品展示在幼儿面前。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应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广义的儿童文学课程,在文学与艺术、文学与教育等跨学科领域取得融合与平衡,探讨幼儿教育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作品传递与文艺作品创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的能力迁移与整合,致力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培养其专业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刘厚明.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J].文艺研究,1981(4):114-118.

[3]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94.

[5]李莹,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41.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连环图画“语-图”历史演变

中国连环叙事艺术的历史演变可谓源远流长。它建立在图像叙事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古代叙事文类发展而衍生。在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规律。

中国连环画的起源,连环画家陈光镒认为:“类似连环画的画。例如汉代武梁祠石刻壁画《出巡图》等,敦煌唐代壁画《舍生图》等,宋五代《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明代《文姬归汉图》以及清末吴友如画宝等等,尤其是明代《文姬归汉图》(现存南京博物馆)是多幅册页组成,非常类似连环画。这些可以说是连环画的前身,它们都具有连续故事画的特色,这说明连环画出世不是偶然的,是源远流长的。”美术史家林树中对连环画的起源也有独到见解:“今天来探讨连环画史,要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即以1925年为分界线,其前是连环画孕育的历史,其后是发展与成熟以至繁荣的历史,《辞海》认为‘中国古代的故事壁画,故事画卷及小说戏曲中的‘全相’等,即具有连环画性质。’基本是说对了,但还不够全面。因为这种连环性的图画应该上溯到汉代壁画以前战国的铜器画,而且古代故事壁画与故事画卷并非都具有‘连环图画’性质,有的只表现瞬间发生的事物且有空间的限制。例如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墓壁画《鸿门宴》及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故事画,但却是独幅的,并无‘连环性’,严格地说,不能归之连环画史的范畴。”②林树中这里指出独幅画虽然也叙事,但是不具有连续性,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连环画,他的观点为多数连环画学者接受。

本文以叙事学原理,从图像和语言叙事关系转换的角度,来考证中国古代连环图画的历史演变。对中国古代连环画从萌芽期到雏形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分两节进行分析研究。

一、“以图言文”的萌芽期――古代雕塑、壁画及卷轴画

远古时期,语言文字还不完备,多用图像来叙事。在古代石窟、寺庙壁画及卷轴画里,可以看到中国连环画的早期萌芽。赵教授在《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口语时代的图像即原始社会留存下来的原始图像。就现有的考古学成果来看,原始图像包括人体装饰、陶器纹饰、史前雕塑和原始岩画等,题材涉及自然和社会、天文和地理、狩猎和农事、祭祀和礼仪、生殖和战争。它们和语言的关系明显地表现为‘以图言说’的特点,即用图像表达人类的所见所闻、所知所行、所想所信。也就是说,图像应当是原始先民的最主要的语言符号(并非所谓。结绳记事。)。这就是‘语-图’关系在口语时代的基本体态――‘语图一体’。例如原始岩画,就是一种典型的原始语言,是原始先人以图像表达他们的认知和信仰的语言符号。”③这种“以图言说”的特征――即图像代替语言文字叙事,是中国连环图画萌芽阶段主要的表达手段。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石窟雕塑及壁画

北魏开始修建的山西云冈石窟,有许多连续性的故事画面出现。如第6窟描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画面。该窟墙壁绘有佛传壁画(据考为明代壁画),是一组连续的经变叙事画。第10窟的佛传浮雕,叙述的是经变故事,人物较多,造型各异,有骑马的、撑伞的、礼佛的,画面的情节完整,故事内容一目了然,堪称古代石窟石刻叙事作品中的代表。

四川大足石刻画面叙事性很强,且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画面较小,在龛窟中属于次要的部分。有的是巨幅的摩崖造像。有的一龛为一幅,有相对的独立性,各龛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佛传故事。有的是一套连环画面统一在一龛的造像之内。如有一“长卷”形式的《牧牛图》,雕出10个牧人和10头牛组成的农村生活画卷,其叙事特征十分明显。

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圣迹殿的石刻连环图画《圣迹图》,描述了孔子一生主要的活动。它一石一图,为浅浮雕,刻工精细,虽因年久风化,但人物形象仍清晰可见,每图皆有简短的说明文字,刻在图的空白处,显得既醒目又有概括性,是一套较完整的古代叙事性连环图画。

甘肃敦煌石窟壁画在中国连环画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窟龛中保存着历代的雕塑、壁画、装饰画、画卷等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有许多关于佛教故事的连环壁画。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且叙事特征十分突出,如《九色鹿王本生图》《萨缍那本生故事》《舍身饲虎》《尸毗王本生》等,画面往往详细地叙述了经变中的各种故事,堪为后世叙事性壁画作品典范。

新疆克孜尔石窟的附属窟库木土拉石窟,在第43窟洞壁上,有着大量关于佛教经变的故事画,且画幅是连续着的,每幅间用廊柱隔开,每幅画上端用古龟兹文作说明,一幅一页相对应,形式颇类似于今天连环画的文学脚本,据考证该壁画是在公元前后出现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具有连环画萌芽性质的壁画。

还有许多分布全国各地的石窟壁画,蕴藏着大量的连环图画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寺庙壁画

中国寺庙众多且分布较广,大都有宣传教义的壁画。其中以山西永乐宫和四川觉苑寺壁画最具代表性。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道教名观永乐宫建于公元13-14世纪,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许多精美壁画,其中有两套描绘道教首领王重阳得道成仙的传记连环图画。(图5)画面上二百八十多位神仙组成8组,在统一中求得变化,以免单调平板,显示了作者高妙的构图技巧和匠心。这套壁画虽是一套宗教宣传画,但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人间风俗画图,是现存元代叙事性绘画的杰出作品,在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四川觉苑寺壁画为西南地区具代表性的古代寺庙壁画作品。明代《释氏源流》一书就是根据该壁画整理编撰而成,书里部分画面不受时空限制,将不同场景展现于同一画幅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叙事图像的特点。觉苑寺里的壁画内容为佛传本生故事,每幅既可独立叙述一个故事,同时和上下幅又有连续性,具有早期连环画的萌芽性质。新编《剑阁觉苑寺明代壁画》第88图是这样描述的:

释文88,降伏六师:本故事取材于《贤愚因缘经》,当时佛在王舍城竹园精舍中说法。其时,瓶沙王已皈依佛教,无奈弟弟执迷不悟,不肯听从王兄劝告,并且派人去通知六师,共议如何对付佛。六师悉集,皆口出狂言与佛比试。国王同意,即领六师,并请佛同到试场。这时,佛升宝座之上,左有帝释,右为梵王护持,国王大臣,万众围观。佛徐伸臂,以手按座,即有五大神王,推拉拖拽六师;金刚密迹举起金刚杵,杵头出火,吓得六师惊恐万分,仓皇逃走。徒众求哀忏悔,愿为成沙门。

该释文对相应壁画作描述,故事情节生动完整,叙事性很强,完全可以独自成篇。觉苑寺壁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早期连环画的萌芽之状都尽显其中。

(三)卷轴画

我国古代绘画历史久远,种类繁多。特别是有卷轴画之后,为画面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使单个人物画更加细致精彩,群像故事画也有了发挥的余地。用连续的画面来表现人物画卷成为常见的形式。它们有的是根据历史传说故事或现成作品编绘的,有的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充分显示了连环画可以直观叙述的特点。叙事性较强的有如下几幅。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而画。画家没有将山、水、树、石画成孤立形象,而是倾注着自己的感情,运用散点透视法,力图从原赋内容出发,使人物情景相互交融,有序地展开故事叙述。感人的一段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画家用连续的图像来安排情节塑造形象,充分体现诗人哀怨缠绵的思想情感。该画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套以连续画面形式叙事的长卷画轴。

传为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描述当时生活的纪实体连环画图长卷。该图描绘了五代南唐重要政治家、文人韩熙载与其友在家中宴饮寻欢的情景。图分5部分,疏疏密密,主人公韩熙载始终在场。《韩熙载夜宴图》无论从题跋还是画面来看,都已经具备完整的叙事情节、叙事环境,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性格都烘托了出来。

《晋文公复国图》是宋代画家李唐描绘的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经历了宋、郑、楚、秦等国,后回到自己的国家里做了晋侯。故事描写细致而生动,构图的形式是连环画图式的,情节曲折而繁复,是一幅难得的巨作。长卷共分6段,每段都有文字说明和图画相对应。各段之间以人物车马的行进显示故事的进展和图画的连续性,是非常典型的古代叙事画。

《清明上河图》传为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全图以汴梁城郊起,步步往城区展开,直到虹桥部分形成。该图虽不是表现连续的故事,却描绘了完整而连续的场面,既有空间感又有时间跨度,是一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风俗叙事图。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无论是古代雕塑、壁画还是卷轴画,都可以图像来地代替语言文字进行叙事,这样的叙述往往具有概括性、直接性和说明性等特征,但是又往往缺少完整的情节性和生动的叙事性特点,这表明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尚处于萌芽期,为后来连环画雏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以图插文”的雏形期――明、清的插图及版画

自隋、唐之际发明印刷术以来就有了木刻版画艺术。如敦煌石窟保存下来的唐代刊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的扉页插图。到了明代,由于出版事业的发达更促进了版画艺术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市民文学,如戏曲小说等,出版极为兴盛,书商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便在书中附加插图,以利于推销。明清时代的书籍插图,经典的作品常常不限一种,如《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有多种插图,各具特色。由于这些书籍表现了丰富多样的生活,不仅有中心人物还有很强的故事性。元明时期,随着戏剧和文学的繁荣兴起,在小说和剧本中插入连环性的插图更加盛行。这一时期所流行的章回体文学书籍,也插入了一些线描插图,一些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因此被俗称为“回回图”。“回回图”不但增加了书籍的观赏性,又使线描插图这种艺术形式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现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平相三国志》、明刻《西厢记》、清刻《红楼梦》就是其代表作。在清末民初连环画形成之前,明、清小说插图和版画就是中国连环画的雏形。代表作品有以下几部。

《西厢记》在明代有多种版本,明弘治年间岳家刊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它有5卷,共161页,每页上图下文,每图都有一个标题。每题所画不限于一页,根据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有的一页一图,有的多达七八页接连表示一个连续的故事内容。“这种连图,使画面更加开阔完整,也加强了画面的连续性,但也有些是为了凑篇幅而故意拉长的,那就不足取了。作品人物造型、环境背景的刻画都较为成功,是明代中期版画的代表作品。”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插图的确为原作增色不少。不管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明确,由于他们是以多幅连续画面将原作故事图画化,用图画来叙述《西厢记》的故事内容,增强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可读性。

《耕织图》属于古代生产题材的连环画图,用连续图像客观叙述古代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形象生动直观易懂。“《耕织图》是中国最有名的绘刻农业生产劳动过程的有连续性的画册。中国历来是农业国家,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历代的帝王主要也是依靠剥削农民。所以,不但人民重视农业生产劳动,帝王也着重于倡导耕织。因为倡导,他们就有‘藉田’和‘天子亲耕祀太社’一些制度。有时,还敕命名画家、名刻手,绘刻有关耕织的连环画册,以唤起‘群臣们’注意‘倡导’。”⑩在中国最早出现的“耕织图”是元末王祯的《农书》。日本农学专家天野元之助认为“王祯《农书》是(中国古代农书中)最有魅力的(著作)。”

清代康熙年间,焦秉贞绘、朱圭刻的《耕织图》,耕织各23图。此外还有从播种到拣染的《棉花图》、以描绘盐民晒盐劳动的《熬波图》等。这些生产题材的连环画图虽然缺少故事情节,但却完整地描述了某一项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耕织图和小说插图相比改变了图画的从属地位,成为表现生活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图像叙事的功能。在文图结合方面,有的只有标题,有的虽有较多的文字,但也只起简单的说明作用。它的出现为由插图过渡到独立形式的连环画起着奠基的作用,亦为连环画图的叙事功能开辟了新的用武之地。

又如《金瓶梅》《全相平话三国志》《西游记》《天工开物》等,这些都可称之为中国连环画早期雏形的代表。其中明万历丁巳刻本《金瓶梅》每回前皆附插图两幅,对该回目故事内容加以图说,叙事特征十分明显。加之《金瓶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故该书对后来连环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第52回《应伯爵山洞戏春娇潘金莲花园调爱婿》插图和标题相呼应,达到了非常好的叙事效果。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里利用单幅或者多幅的插图,配上和画面相适应的文字,说明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这本杰出的著作显示古人已在利用连环画图这种形式进行生产技术教育,且达到了颇为圆熟的程度。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绘本素材 课程资源 美术综合能力

儿童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的画面,引领着孩子们飞翔在这梦幻般的空间里享受文化带来的不同以往的快乐,也给美术教学带来鲜活的生机,赋予课堂一个全新的面貌。

一、儿童绘本为美术教学张本

儿童绘本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书,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一种书籍表现形式。在图画书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生命,解说无法言说的挫折、灾难和离别,震撼读者的心灵,并成为学生视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国内外曾获国际大奖的经典图画书,其角色造型,绘画语言的运用,及其出色的创意,幽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众多可借鉴的优秀美术资源。

(一)绘本中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优秀的绘本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表现在童书上就产生迥异的技法与风格。而儿童绘本的题材又非常广泛,有民间故事,如杰拉尔德・麦克德默德的《射向太阳的箭》;童话故事,如南茜・艾克红・柏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成长故事,如保罗・弗莱舒曼文的《威斯利国王》等优秀绘本都体现了各个国家的文化精髓。所以,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能启发学生感知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独特性。

(二)绘本中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儿童绘本的艺术风格在夏洛特的《儿童文学在小学》一书里,被分成了八类:具象派、印象派、超现实主义、民间艺术、卡通艺术等。如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是一部世人所公认的抽象派作品,作者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似圆形的抽象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在四十多页的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在外人看来,这实在太大胆太前卫的,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孩子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故事,而且读出了小黄和小蓝的喜怒哀乐,还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此时,只要老师讲解一下抽象画派的特征,学生自然也理解了抽象画。类似的资源还很多,如获凯迪克奖金奖的《夏日海湾》,画面中光影与色彩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印象派的特征。《梦想家威利》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从这些优秀的儿童绘本中挖掘出的美术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风格。

(三)绘本中绘画技巧的丰富性

凭借不同的媒体,儿童绘本有太多的表现技法,铅笔画、蘸水笔画、版画、油画、压克力颜料画……让图画书拥有了更迷人的外貌,也使图画书成为美术教学的资源宝库。

二、儿童绘本为美术教学解难

在美术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美术专业知识,如果单纯由老师讲解,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而在儿童绘本中,依托故事的情节,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关于透视:透视是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难点,不同的视点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在图画书里,视角是构图的一个最富于戏剧性的因数。借着儿童绘本中的画面,我们可以分析不同的视点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角效果。诸如,鸟瞰:从极高处往下看。在《让路给小鸭子》以展翅翱翔的野鸭为视点,从天上看下去,波士顿公园的情形一览无遗;《走上世界最高的钢索》为我们展现了最触目惊心的鸟瞰画面,画家用一连串的鸟瞰视角,展现了钢索的高度,看得让人头昏目眩。

关于色调:画面的色调可以表现环境的意境,可以表现时间,可以表现心情。这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难题,在儿童绘本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十四只老鼠赏月》,用幼儿也能读懂的色彩变化,表现了月亮升起后的光线变化,美和纯净中又充满了幻想,因此,在儿童绘本里色调成了与孩子沟通的特殊语言。

关于留白:留白是绘画的技巧,是设计的手段,也是儿童绘本常用的表现方式,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具有无中生有和无中胜有的效果。诸如,在《月下看猫头鹰》的留白中我们读出了雪晕,在《苏赫的白马》的留白中我们读到了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的悠远意境。有了这种体验,我们再来理解国画中计白当黑,就变得容易了

三、儿童绘本为美术教学开源

“知之不如乐之,乐之不如好之。”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儿童绘本的阅读热情并把其转化为学习美术的动力。

(一)继承性美术学习活动

1.在听故事中想象画面,逐渐学会文字与视觉语言的相互转换。通过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契机直接把美术导入学生的心灵。如,根据《疯狂星期二》为载体的美术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看无字的书,完全靠视觉元素来读懂故事内容。然后闭上眼睛,根据老师导读的故事情节,再现画面效果。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大脑中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慢慢养成看到精彩的文字描写马上就能转化成画面情景的习惯。

2.在阅读绘本中续画故事,学习绘本中的独特技巧。绘本阅读是愉快的,在“悦读”中引导学生探究绘本中的构图,色彩等绘画技巧,了解绘本中潜在的节奏,处理图画与文字的关系,掌握如何表现细节等方法。根据绘本原来的风格,自己尝试续编。如《疯狂星期二》讲述的是一群青蛙飞上天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是:下一个星期二的晚上七点五十八分,墙上映出了几个影子,又有什么东西飞了起来。这回是……猪飞了起来,满天的大肥猪!那么下一回呢?……这里为学生的续编创作提供了无数种题材。

(二)创作性美术学习活动

1.给文字类童书画绘本,提高视觉表达能力。平时结合美术课,开展为童谣、童话配“童画”的创作。让传唱千年的童谣与天真烂漫的“童画”相结合,学习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文学之美,用五彩的颜色,大胆的想象,通过笔尖流落到“童画”上,描绘出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表达自己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和体会。在节日时,通过组织美术“综合与探索”的活动,把经典的儿童文学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搬上舞台,把美丽的“童画”作为背景,在童谣配乐的朗诵中,使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舞蹈之美生动地融合为一体。在诵唱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欣赏“童画”中体会童谣的韵律,在表演中感受文学之美,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

2.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做视觉日记。因为是日记,所以笔下的文字和绘画便没有了刻意设计,没有粉饰雕琢,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日常感受。其间流淌的是朴实、自然、细腻、鲜活。这种方式训练学生扑捉生活中的故事原型,可以让学生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3.通过视觉日记的积累后,引导学生独立创编绘本。鼓励孩子尝试自创绘本,逐步学会自己寻找题材,自己写脚本,自己根据情节做绘本。学生原创的绘本从不同角度传达出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社会道德的思考,从这种创作活动中也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从中引导他们去认识世界的善恶、真假、美丑,使学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和爱的教育。

现代的美术教育是大美术教育,不仅体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是体现在生活中和学生的兴趣中。抓住学生喜欢绘本阅读的教学契机,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学着在复杂的情景中综合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表达,学着观察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有对社会的真诚关怀。通过以绘本为载体的美术活动,相信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7版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5篇

一、绘本的价值

(一)绘本的定义

绘本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

(二)绘本与其他图画书的区别

绘本用于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而图画书的界定有时更为广义。绘本不等于“有图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联系,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绘本不同于一般的小人书、卡通书或者其他有图有字的儿童读物,它对语言、绘画二者的构成均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

(三)从绘本的特点看绘本的本身价值

绘本图书,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扉页、封面还是环衬,都为我们的孩子献上了精美的图画。

1.从封面讲故事

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

2.不要漏过环衬

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们仅仅是其只有装饰作用的图案而直接翻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替身主题。

3.会讲故事的扉页

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

4.朗读正文毋庸置疑

每一个孩子都是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他们能发现画家没有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把故事情节一股脑儿全盘托出,要积极鼓励孩子边读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融入故事中。

5.并未结束的封底

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有的绘本就是把故事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为孩子们想象留下了空间。结合阅读内容,开展丰富的拓展延伸活动,鼓励孩子编写故事,想出与作者不同的更有意思的情节或续编结尾,也可以让孩子们一起画故事、演故事。

二、绘本对幼儿教学的启示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从幼儿欣赏文学有何特点的角度来看绘本对幼儿教学的启示

绘本能有效地调动孩子自主阅读的兴趣。它不仅是给儿童看的读物,而且它也是儿童文学、儿童美术中的一环,不论是在图像或者文字的部分都有其特殊的要求,而图文之间的默契,小读者能在两种媒介的带动下,淋漓尽致地达成他们阅读的目的。

1.提高幼儿的文学欣赏水平

幼儿的文学欣赏水平比较低,有待学习和提高,因此也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真正的审美活动是感知、想象、情感、理智等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心理过程。

2.幼儿文学欣赏的特殊性:偏重直观感受

在理性思维尚未充分发展起来的幼儿时代,直观感受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他们的思维方式尚保留在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之中,幼儿在直观感受中又无意识的或者部分无意识的把它接受了。幼儿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从感受中理解走向理解中感受,从而学会真正地欣赏。

(二)从亲子阅读的角度看绘本对幼儿教学的启示

1.绘本的选择

(1)从兴趣出发为幼儿选择绘本

以绘本为本,就着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提供绘本,可以让家长毫不费力地让幼儿捧起绘本。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绘本

幼儿期的特点是:爱好鲜艳生动的图片,能基本理解图片的大意,家长应有目的地选择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绘本,从而使幼儿接触到有益的绘本,在家长的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对书的兴趣。

2.阅读中亲子的互动

绘本接受的对象多是幼儿,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绘本图书的某些含义,但是要独立读懂绘本的内容是困难的。这不只是图文并茂的绘本图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或者所识不多,要准确地读出绘本所描绘和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绘本图书仍需要大人的参与和帮助。大人用自己的语言将绘本中的含义描述出来,诉诸幼儿的听觉,幼儿可以一边听大人讲述一边看着绘本图书,本来看不懂的图画,听了大人的讲述,又在视觉上得到了印证。

绘本不仅展示一个充满童趣的图画世界,而且为父母长辈和幼儿之间提供了一个进行情感交流的艺术乐园。

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家长在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家长的观念及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其中,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幼儿阅读的环境应是安静、健康、愉快的。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阅读。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绘本教学;学生本位;语文本色;生命滋养

一、绘本教学遵从了认知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心理,儿童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是图形认知的敏感期。小学低年段更适宜开展绘本阅读教学,绘本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继而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创新能力。

绘本阅读教学,文字和画面都传递信息,让学生愉悦地、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分享伙伴的感悟、欣赏绘本的精彩、感悟绘本的真谛。从绘本的选材、教学的预设,到教学的过程,都考虑到要契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特点,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兴趣为重,尽可能少地限定、框定、束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合作、互动、交流。

二、绘本教学促进了教学的生成

绘本是图文完美的结合,用精美的图画和优美的文字,叙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绘本教学中,无论页码和文字的多少,都不能粗枝大叶,都要精心地预设。在预设中铺垫生成,在巧妙设问中促进生成,在合作互动中帮助生成,在机智评价中引导生成。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以问题的提出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艺术。巧妙设疑能激发、引发学生的兴趣;把握难易促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设问中巧妙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力。

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在阅读之中与学生互动,在互动之中给学生引导。低年级的小学生,大脑处于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绘本的学习中,使互动与合作有机地结合,促进教学的生成和目标的达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同步提升、发展。运用有效的教学形式,促进教学的生成,使师生共同享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共同提升彼此的生命价值。

三、绘本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素养

绘本教学的开展,要把好绘本的选择关。学生阅读的绘本,应该选择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富有积极情感和价值的,要选择富有正能量,具有正导向有积极意义的绘本,这样的绘本不仅具备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审美。绘本的图画部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对学生起到美的熏陶。教学的预设,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对画面的认知,更关注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学设问与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凭借其对绘本的独特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象,做出种种猜想和推测,还可以让学生在同一绘本中,根据自身的体验解读出不同的内涵和感悟,使他们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四、绘本教学拓展了资源的开发

一本绘本,包含着文字、图画、图文结合而给学生带来的故事,无论哪一个方面呈现出来的故事,都可以给学生留下想象和拓展的空间。结合文字,让学生改编续写创造故事,结合图画可以让学生自创图画代替原图,为自己创编的故事配画,可以自编绘本,图文结合地来表达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绘本教学的开展,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优秀绘本推荐,让学生推荐喜欢的作品,根据学生的推荐,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确立主题,制订学习计划,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后,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的兴趣、情感也会得到激发和提升。

像学完《快活的狮子》这本书,就引导学生再去了解路易丝・法蒂奥和罗杰・迪瓦森,以狮子为主角进行了续写、再创造,学生最后编出了很多本有趣的绘本,

绘本,凭借绚丽的色彩、优美的画面、神奇的想象、简洁的文字,给老师一个全新的视野,给学生巨大的精神享受。

绘本阅读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促进教学的生成,提升学生的素养,有利资源的开发,彰显语文的本色,让老师受益匪浅,让学生乐趣无穷。绘本教学把快乐带给学生的同时,也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让学生接受文学世界最美好的精神洗礼,得到成长中最需要的滋养,让学生的生命更加灿烂精彩!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2.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7篇

“综合性”是中国文化,特别是技能型的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大特征。

[关键词]中国画,戏曲艺术;发展;综合性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是东方绘画的代表;中国戏曲,尤其是京剧,被称之为“国剧”,在世界剧坛独树一帜,与中国书画、中医中药并称为“三大国粹”。中国绘画与中国戏曲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血缘和亲密关系,二者无论是在审美形态的艺术理论上,还是在表现手法的实践中,都有着相通相类之处。通过对中国画与戏曲艺术发展史的梳理、研究,比较二者的同一性及生发原因,以期求得有益的启示,进一步影响和推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与繁荣,这是一个十分必要的课题。

一、中国画艺术发展中的综合性

近代美术史论家郑午昌把中国美术发展阶段概括为四个时期:先秦为实用期;三国、秦汉为礼教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为宗教期;五代、宋、元之后为文学化期。

中国画坛在唐代之前,基本上是“画工”(匠人)一统天下,无论是先秦壁画、战国帛画以及秦汉功臣画像的制作,无一不是“画工”所为。前汉尚方画工毛延寿、“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以及“画圣”吴道子等都是这一队伍中的杰出代表。画工们的任务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与油漆匠、木工等“百工”同类,属于当时的服务行业。他们地位低微,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因此他们多是画技单纯、分工明确,虽然在当时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但作者的名字却很少能留传下来。

五代、宋、元之后的“文学化”,是指画家队伍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一些有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介入画坛,开始他们只是将画画作为业余的消遣,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提倡,文人士大夫逐渐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这种文人绘画发展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样式,被尊称为“文人画”。关于文人画的产生,各家论说不一,而多数归宗于唐代的王维。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音乐家,自谓“当世谬词客,前世应画师”。王维的山水画初师吴道子,由于他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晚年生活环境的改变,使他的画风有别于当时主流山水艺术的追求。王维晚年耽老信佛,退居田园。这一时期他多画雪景、捕鱼、村墟、晓行、渡口等,这些也正是他晚年诗中的题材。他在画法上多取平远构图,创造性地使用了水墨渲涮,首先采用了“破墨”技法,改变了当时流行的青绿山水派刻画勾斫之痕。正是这种水墨样式的产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意象观念的发生与发展。而自元明以后文人画中的用印,则应是由单纯水墨所派生出的补充,堪称丰富中国画艺术形式的伟大创造。此后,文人画到宋代苏轼时更加大张旗鼓,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至元代异族统治,当时的文化精英远朝廷而亲山林,他们将文人画的发展推向极致,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元四家”。题款作为文人行当本色,自元代以后也逐渐愈演愈烈,清人钱杜说“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至此,中国画之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传统形式已初步形成。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提出“南北宗论”,标榜士气,推崇“南宗”,集文人画之大成,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为王维的绘画风格,以至王维被尊为“南宗之祖”,文人画也几乎成为当时中国画的代名词。

在文人画家看来,中国画可称“大家”者,必是诗、书、画、印之通人,因为绘画技巧是形而下的,决定画品优劣在于画家的品格与修养。没有文化素养的画人是“画匠”。中国传统绘画进入文学化时期,由文化人参与的综合性成为一大特征。明代大画家徐渭即是其中之典型。徐渭字文长,号天池、青藤。他自幼聪颖,多才气,天资纵逸,为“越中十才子”之一。但他生平屡遭不幸,怀绝世之资而逢不偶,有济世之术而无以施展。他修养广博,在诗文、书法、戏剧和绘画诸方面才能出众。徐渭的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徐渭的花鸟画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象中,着眼于生韵的体现,同时抒发“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愤与抗争,把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感情的高境界,把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中,描绘了因无人采摘而已干瘪的野葡萄,隐现于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中,整幅画的笔墨激情奔逸,给人以走笔如飞的感觉,在画幅的左上角以他特有的草书题诗一首: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款书之下一方鲜红色的用印使整幅画顿时明亮起来,产生出“高墨犹绿”的效果。同时,印文“湘管斋”三字使人联想到画家“斑竹千泪”的遭遇以及“戏曲人生”的情怀。诗书画印一体的强烈抒情性,使《墨葡萄图》成为体现文人画“综合性”的典型代表作品。

二、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中的综合性

京剧大师梅兰芳讲:“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剧本、音乐、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等因素,这些都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成为一出完整的好戏”。中国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多种艺术元素综合的艺术,这一特点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相较,中国戏曲更彰显其综合性。它本身即是在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形成,之后又始终不断地在综合中发展,其综合性的增强往往是剧种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标志。另外,一如中国画的发展,文化人的参与和支持往往成为戏曲艺术变格、提升与成熟的关键条件。

中国戏曲的产生,应和古代的优人表演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讲述的“优孟衣冠”里已含有扮演人物的因素,“优人”或“优伶”的称谓即来源于此。另外,我国远古有着非常发达的鬼神文化,戏曲与古代巫术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些戴着面具的巫觋的载歌载舞更具有戏曲的特征。先秦时出现的抵角戏,到两汉时成为宫中“百戏”之一种,其中的一个节目《东海黄公》已呈现初具规模的故事情节,包含有一定的戏曲因素。唐代的参军戏和歌舞戏也都是以歌舞和说白来演出故事情节。宋代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已有了专门演杂技的“勾栏”,当时说唱文学的发达也为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对戏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戏曲成熟的标志是南宋的南戏和金代的北曲杂剧。在此之前,无论参军戏、歌舞戏或是宋杂剧,只有极其简单的情节,缺乏一种叙事艺术上的支持。到了南宋,民间的大量传说、轶闻与历史故事,经过一代代说唱艺人的加工改编,故事情节已经相当丰富,南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由宋杂剧和说唱文学相结合而产生。南戏的 剧本由书会才人进行创作。书会是当时专门为南戏、说唱等民间演出编写本子的组织,如温州九山书会、杭州古杭书会、苏州敬先书会等。北方的情形与南方相似,所不同的是北曲杂剧产生在金后期,一如文人画的发展,北曲杂剧最辉煌的时期在元代,所以后人往往称之为元杂剧。北曲杂剧四折的结构与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四个阶段相一致,元杂剧的作品也常常按照这种布局来安排情节和场面。此外,北曲杂剧的音乐也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在短短的百年左右,元杂剧产生了众多第一流的作家和作品,后人因此把元曲与唐涛、宋词并称,成为一代之文学。在元曲作家中,有号称“天下夺魁”的《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家,其作品《窦娥冤》《汉宫秋》等已成为戏曲文学的典型。元末明初,出现了一部影响很大的南戏作品《琵琶记》,这应被看做是士大夫文化对戏曲艺术的延伸与改造,从此,南戏被文化人所关注,他们开始把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品位投入南戏中。到了明代,南戏开始登堂入室,当时被称为“传奇”。

当北曲杂剧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种文人雅玩的案头文学,中国南方的文人们参照北曲的音乐改造了昆山腔,使之成为一种清丽、高雅的新昆山腔,并很快风靡全国。在这种情势下,文人们开始大量写作昆曲剧本,这种创作已不再是“书会才人”迫于生活而从事的职业,而是如创作文人画作品一样凝聚个人情感的雅事。文人或者高级官员闲暇时客串唱戏甚至成为一种时髦的风雅之事。昆山腔传奇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初期都处在繁荣之中,这一时期同时出现了“南洪北孔”两位天才型的作家――杭州的洪舁、山东曲阜的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品《桃花扇》《长生殿》在北京引起轰动,继而长演不衰。

图画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8篇

一、什么是教育性

低幼读物的教育性,是指在低幼读物的创作和阅读中,将读物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而提升出一个简单、有效的道理,以便在指导幼儿阅读中使用,并将该道理及时传递给幼儿,使这本书的教育作用更具体和直接。教育的功能即教化人、影响人[1]。很多创作者和读者由于受自身教育背景的影响,认为“读书”就要明白道理,知道应该怎么做,做些什么,教育功能因而更加凸显。低幼读物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文字的教育性文字最容易被披上教育的外衣。通常,对低幼读物教育性关注的人一般会这样选择:首先,从根本上选择或者自编教育强、说教意味浓的作品,道理显而易见,读过后任何孩子都能明白。其次,对教育意义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生硬地从中提取教育功能。如果没有这些功能,很多人觉得故事不完整。2.图画的教育性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人会有意识地在画面设计的过程中,故意设计很多有教育因素的画面,或者人为地从已有画面中挖掘教育因素,画面被细化成很多方面,读者也不是单纯欣赏画面和故事,而重在画面背后的价值分析,希望画面和文字传递同样的功能。教育性在实际过程中经常表现为:“你看了这本书明白了什么道理?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二、什么是文学性

通俗来说,低幼读物的文学性,是指在低幼读物的创作和阅读中,强调幼儿通过读物获得审美陶冶和熏陶,学会欣赏画面、观察图画,并能借助画面感受文字的优美,体会作品表达的意境和情操。对于文学性好的读物来说,最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在于作品本身。但这种文学性,和比起来,又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一般由专业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创造。这些人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措辞造句不是一般读者能比拟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文学特征。低幼读物在选择中往往会首选这些作品,更多从作品语言性、意境美等方面考虑。第二,由于幼儿接受能力的限制,这种文学特性不是深奥的文学性修养,而是一种浅显意会。低幼读物的作品都比较短小,文学性更多是幼儿生活经验的一种反映。文学性在实际阅读中经常表现为:“你觉得这个故事好听吗?你觉得这个故事美吗?闭上你的眼睛感受一下吧。”

三、教育性和文学性的具体争论

教育性和文学性的立足点不同,导致低幼读物在具体编写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争论。如:选择内容时,有的人觉得应该选择一个更美、更具有诗意的作品,重点是作品的文学性;而有的人评价的标准则是作品能不能给幼儿好的教育影响,幼儿是否能从中学到道理并掌握知识。决定画面时,有的人首先考虑画面能不能调动幼儿的兴趣,是否提供了理解故事的线索,而有的人则看重画面质感、优美性和艺术价值。确定图书年龄段时,有的人会首先考虑作品更适合哪个年龄段,不能高出或低于某个年龄段,而有的人觉得每个年龄的幼儿都有自己的理解力,不同阶段的幼儿对同一作品的理解自然不同。在多数图书中,教育性和文学性是共存的,有的读物侧重教育性,文学性不足;有的读物侧重文学性,教育性不足。可见,教育性和文学性的争论一直存在低幼读物创作和阅读的全过程。而这和编辑工作的特点也有很大关系。编辑在图书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的学术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图书整体创作的思路。

四、教育性和文学性的定位

教育性和文学性具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定位也不同。教育性强调的是低幼读物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读物必须具有功能传递性,体现在教育意义的挖掘上。尤其是受自己幼年经历的影响,成人在引导幼儿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给予图书内容特定的含义。如果没有这个含义,成人觉得这本书没有完或者读得不够透彻,感觉“缺少点什么”。成人在评价图书时,经常也带着教育眼光,如:“这本书让孩子学会什么?学到了什么?”文学性强调的是低幼读物的个体属性,这种属性认为读物具备自己的特点,对这种特点的认识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看待同一内容的观点不同,文学性评价也不同,有高有低。同时,文学本身就不是全体大众都拥有的一种能力,在此情况下,文学性更成为个体的一种属性。对于有些人而言,评价一个作品、一本书的文学性会显得比较困难,更别说让其选择适合读物特点的文学性内容。可见,教育性和文学性具有不同的属性,因此在读物出版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