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演专业的培训

表演专业的培训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舞台实训与实践课 夯实基础 延伸舞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78-02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文件和规定,促使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化教学、学习、实践相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使之与社会需求衔接得更好。

一、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训与实践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当今,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的教学延用的是影视表演专业常用的训练方法,或是采用艺术院校以排练歌剧、音乐剧为主的高大上音乐表演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些教学形式和方法固然可以借鉴,但确不能照搬。因为,高职高专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完全不同,授课的时间差距也太大(如本校就一年的时间)。高职高专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音乐表演发展需要,掌握音乐表演理论,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实践技能,在舞台领域有突出特长的人才。因此,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的教学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定位。课程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新精神、表演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能胜任各类表演机构表演实践、表演策划、管理、培训、教学工作服务。

另外,高职高专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在于:专业文艺团体及电视台、电台;艺术院校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各地市县行政、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宣传员、艺术工作骨干;基层厂矿企业工会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文艺演出策划、组织、编导者等岗位。因此,课程也要围绕这些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综合能力来筛选教学内容和制订教学计划,突出和彰显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各种舞台艺术实践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体验各种不同艺术的表演风格、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这一广大的舞台,使学生有一种良好的专业学习与竞演的氛围,把理论、策划、创编与舞台表演艺术融为一体,实现高职高专“重实践、重操作”的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解决学生当前就业和终身学习的问题,体现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夯实舞台表演的理论和表演基础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生源相比艺术院校的相差甚远,因此表演理论本着够用、实用这一原则。例如,演员应有的职业操守和素质要求;舞台的表演形式;音乐的表现手段;表演艺术的定义和对观众的影响作用;舞台的信念和想象力;形式不同的歌曲(民族、美声、流行、合唱、儿歌等等)表演风格特点、要求及训练和表演方法;作品的构思与创作;舞台的结构、灯光、布景、道具、音响;音乐会的节目安排与策划等等。舞台表演它既是一门有理论,更是一门突出舞台表演实践的课程,所以,这些理论知识必须是贯穿在舞台实践训练、视频欣赏、观看演出的过程之中。它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不断点拨指出,学生在不断观察学习、练习训练、归纳总结当中,使这些理论得以升华和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那么,这些理论服务于表演的功能将会大大减弱。

高职院校大部分艺术学生进校时,各方面条件和素质相对较差,对舞台表演一窍不通,表演的心理素质也较差。由此可见,增强学生的表演意识、表演心理和表演基础,是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的重中之重。学生有了良好的舞台心理的支持,有了丰富的形体和心理语言表现、有了大胆创新和创作的概念,就能更好地服务于舞台、服务于社会,把高雅的音乐和艺术传播给观众。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身姿到脚步的移动,从手势到眼神,从心理刻画到肢体语言的表现,无不是一个很细致的研究课题。而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程时间短、任务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如何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使之发挥更大的教学效应,是我们努力实现的方向。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教学上的经验:

一是通过视频和观看演出,让学生建立良好的表演意识和概念。每学期开始前两到三周时间,不是急着让学生上舞台训练,而是让他们大量地观看与本学期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一些剪辑过的视频,从观看到教师的点拨和讲解,让学生思想上首先有了概念和心理准备,为后面舞台实践教学做好铺垫。课后也要求他们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上网观看其他视频(教师可提供网页和具体内容),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整体表演意识和概念,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前瞻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学习,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是借鉴一些我国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训练方法,重点在于学生的手势、步伐、眼睛和表情的训练上。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戏曲表现非常丰富和具感染力。例如,手势“引、定、开、合、托、错”就像一种无声的语言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情感表达和渲染气势,而且能够为形体造型,为表演起到辅助作用。传统戏曲中的用眼光示意景物的高、低、远、近,用丰富的眼神表达不同的心态和情感,就像人们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心中的苗”。眼睛不精、不拢神,就无法抓住观众。戏曲表演中演员的面部表情动作是稍稍突出和夸张的,通过模仿、训练,可使害羞和腼腆的学生更敢于表演和做戏。另外,戏曲演员一上场,他们的“台步”和“身段”无不透出一种振奋的感觉,一举手、一投足体现艺术的风度,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美和一种热情。所以,借鉴我国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训练,可以改变学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的舞台作风,做到“神形兼备”的舞台形象,把美好和高雅的艺术带给观众。

三是借鉴影视表演舞台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心理,丰富他们的表演形式。戏剧表演中的台词、诗朗诵、单一动作练习、无声和无实物训练、双人和多人训练、主题合理训练等,都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舞台的创作素质,对学生舞台表演的信念与真实感、注意力、想象力等良好心理素质的获得帮助是极大的,也是构建表演者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点训练部分。

(二)结合本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和专业要求,努力尝试各种舞台表演形式

首先,对不同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尝试。音乐表演是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结合今后的就业方向,我们对一些常用的音乐表现形式、风格和训练方法都可以进行尝试训练。比如,独唱(美声、民族、流行,可根据自己的演唱能力来选择)、儿歌的表演方式、小组唱和组合类的表演方式、合唱曲的表演方式、歌剧(以民族歌剧为主)和音乐剧片段表演。

其次,可以尝试和创作一些小品、双簧等一些曲艺类的表演形式。因为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有可能到各地市县行政、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宣传员、艺术工作骨干;基层厂矿企业工会及相关部门、机构的文艺演出策划、组织、编导者,而这些曲艺类的表演形式往往是这些单位开展晚会中常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舞台尝试、实践和积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整体艺术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和完善。

以上这些教学实践内容,比较繁多,难度也较大。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对此,可采取以下教学措施:开学第一周就把教学内容安排下去,让学生课后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方法进行排练;期中进行一次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和应该注意的地方,让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下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期末抽出三周时间进行舞台练习和实践,其中,教师对节目进一步进行点评和修改;最后,以晚会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样,学生既有安排表演基础训练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完成较大难度、完整性较强的艺术表演形式,而且,还可以整合成一台形式多样的晚会。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必须坚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

三、延伸推进舞台教学实践活动,扩展舞台表演范围

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对此,应不断地延伸和推进舞台教学以外的实践活动,扩展舞台表演范围,让学生多进行热身运动,才能更好地稳定他们的表演心理和表演状态,经受起舞台的各种考验。具体操作: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精心组织同学们下基地实践,如:下农村、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上剧院、上舞台、上电视。通过各种渠道,打开实践范围。由此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了解舞台的结构、灯光、布景、道具、音响与节目效果的关系;学会音乐会的节目如何安排与策划;舞台的礼仪和晚会的整体运作;节目的的完善与创作等等更广阔的知识点,把策划、创编、表演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的能力,使他们所掌握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更加相接轨,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今,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快速地发展,作为高职高专的一名教师如何赶上时代的要求,完善和深化教学改革,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使命。因此,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舞台实训与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规律和准则。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2篇

一、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职业岗位需求原则。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岗位型人才,这个出发点决定了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单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角度考虑,而是应当以各个岗位的用人需求为着眼点,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职业人格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二)实践性原则。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取代学科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因而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来进行,而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主要以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而表演能力的形成则必须依靠实践。

(三)动态发展原则。《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经常处于变动中,这就决定了影视表演专业必须关注市场对于人才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课程体系。

二、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研,确定影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岗位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专业能力等。在调研的基础上,确认影表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群),并将相互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的规律和难易程度进行归类,形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集合,即影表专业的若干行动领域。将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转化为课程(学习领域),从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体系,再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表演艺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进而构建出影视表演专业“一中心、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影视表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影视表演专业职业面向及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影视表演专业主要培养电影电视演员,即在影视片中,进行形象(扮演角色)的直接体现和创造的人员。近年来,通过对湖南省话剧团、湖南卫视等文艺团体、影视机构、中小学校的调研分析,由于影视演员的职业功能和表演艺术蕴含的共性,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除影视演员外,还包括群众文化艺术馆(站)文艺专干,基础教育的艺术师资等。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对影视表演专业职业专业能力及职业基本素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分析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三)构建“一中心、四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影视表演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起点,将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基本素质要求按照学生知识、技能形成过程和认知规律,以及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以角色创造能力培养为中心”,由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行业通用能力模块”、“岗位特定能力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组成的 “一中心、四模块”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舞蹈、智力与心理健康教育、时政与就业、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阅读与写作、国防教育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作为传媒人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对传媒知识的认知素质。

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基础乐理、摄像技术、艺术语言基本技巧、艺术作品欣赏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须够用的为职业服务的工具应用知识和能力。

岗位特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言表元素训练、戏剧片段排演、戏剧作品排演、艺术语言表达、人物语言表达、镜头前表演常识与技巧、影视剧拍摄、歌曲演唱、形体塑造、群众文化组织与管理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

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导演基础、舞台美术鉴赏、合唱与指挥、化妆表演等课程。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适岗、变岗与创新能力。

四、“一中心、四模块”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一)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聘请省内外影视媒体、演艺专家,与课程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素质结构合理、技艺及学识水平高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二)校企联动,共建影视表演校内外实训基地

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实践历来都是以剧节目排演为主。不论是表演元素的训练、戏剧片段排演还是大戏的排演,学生基本都以舞台表演作为来作为教学和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虽然演员的主要任务是舞台演出,然而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社会对于表演艺术人才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舞台演出这一点上,同时要求熟悉剧目生产作业流程,掌握剧目排练的组织管理技能、方法,能够独立进行角色的分析、设计和体现。要满足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生产性项目、拓展社会服务,建设融教学、排练、演出、摄制、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影视表演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达到进行技术应用课题合作、师资培养和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同时加强与影视媒体、文艺团体等的合作,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及合作的有效运行。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模特;职业技能院校

一、服装表演需求的市场分析

中国最早出现时装表演是在1930年。1980年,上海服装公司率先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模特的需求越来越具体,其身影、面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包装袋、广告张贴、化妆品标签、路牌广告等,到铺天盖地的宣传。服装企业与模特相互营销,企业通过服装表演引导消费者,展示最新的流行趋势,吸引新消费者,建立新的沟通渠道,树立零售商领袖地位。介绍新产品的作用,介绍设计师,推介一个新主题说明服装产品的分类,说明特殊商品的供应,是模特表演的营销作用。

模特行业也要适应多方位、多层次商品经营和市场的需要,如服装企业的试衣模特、从事市场推销零售的商业模特、从事国际时装发布的走秀模特、从事广告拍摄的摄影模特、企业文化宣传的形象模特、辅助展示产品的网络模特、特型局部的展示模特等。模特业在实践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形式,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国际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的推广,中国模特的面孔被国外服装公司所接受,杜鹃、刘雯、裴蓓、莫万丹的身影出现在巴黎、纽约、米兰、伦敦等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秀场。WWw.133229.COm亚洲的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纷纷晋升于世界服装之都的行列。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既是服装加工企业、媒体和时尚活动的聚集地,也是模特公司、摄影师和造型师的聚集地,对模特的推广非常有帮助。企业经常举办产品发布会、品牌订货会、企业年会、产品目录拍摄等活动,对时装模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二、服装表演专业与培训机构概况

服装展示对载体的文化内涵要求较高。专家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传媒模特”和“培养复合型的企业模特”的新理念,即“能说、能演、能策划、能编辑”或“能设计、能表演、懂陈列、懂营销”的知识型多元化模特。培养其职业化能力,既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模特职业生涯规划的愿望。

目前,全国模特教育形式多样,主要有:

1.社会力量为主的非学历专修班和短期班。1992年12月8日,第一家模特代理培训机构新丝路模特公司、培训学校成立。随后诞生了莱西模特培训学校、一鸣模特培训中心等。

2.正规院校为主的学历班。从1989年苏州大学首家在大学里设置了服装表演专业,至今,全国开设有服装表演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近80所。以广东省为例其层次包括:具有服装表演的本科院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具有服装表演专业的高职院校,如惠州学院、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服装表演专业的技工院校,如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

3.正规院校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联合办学。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与姜培琳时装模特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成人大专班(两年制)、深圳市服装行业培训学校(大专班)等。

国内各种类型的模特教育机构普遍偏重于服装设计、影视表演的培训,这反映出我国模特种类比较单一、教育严重失衡的特点。因此,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顺应市场需要的兼具综合能力的服装表演专业势在必行。在此大环境下,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成立了服装设计与时尚传媒专业;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则将其服装设计专业面向服装表演与营销方向。这两所学校已经进行了职业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发展的新探索。

三、广东省发展服装表演职业的地区优势

1.服装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广东省是服装生产基地。1989年12月,纺织部下属的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中国服装》杂志社等单位获准在广州五星级的花园酒店举办首届中国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现在广东省拥有26个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广东拥有服装企业3万多家,具有规模的服装企业2500多家,拥有涵盖面辅料、制衣、印染加工、集散市场在内的完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深圳(女装),虎门(时装),惠州(男装),中山、园洲(休闲服),南海、小榄(内衣),普宁(衬衫),佛山(童装),新塘、开平、均安、大涌(牛仔服),潮州(晚礼服),大朗、澄海(毛衣),张槎(针织)等地。仅深圳一地,服装业年产值1200亿元人民币,出口89亿美元,有服装企业25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多人,自有品牌1000多个,在国内大城市一类商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广州省在服装产业方面的优势是其他省份所无法企及的。服装产业的细分化对服装表演模特的需求量很大,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学习服装表演的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比较多,并且比较容易出成绩,如具有专业高度的南方新丝路大赛、世界小姐选美大赛、cctv模特大赛、广东旅游城市的形象小姐大赛等。2010年广州亚运会成功的举办、2011年深圳举办大运会,需要很多在校受过良好礼仪培训和表演训练的形象优秀的礼仪、翻译、志愿者,来展示大学生的风貌。

3.院校联合举办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制作与模特表演大赛”。还有直接面向大学生自己的服装大赛,如“广东省大学生时装周”,“广东大学生民族舞蹈大赛和服装设计与演绎大赛”等。它们不但体现服装设计的功力,而且,用自己学校的学生作为服装模特,展示学院的综合实力。

四、学习服装表演综合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将服装表演专业与相关视觉营销专业相结合的毕业生,可与国内外模特经纪公司签约成为模特专业人才;或从事服装表演教学工作。随着服装表演专业的壮大,模特培训学校、培训公司和机构师资的完备和扩充需要具有综合性的教育人才。其毕业生可担任服装发布会的编导、服装设计师、模特经纪人或担任时尚节目主持人,从该专业走出的成功人士,既有模特孟广美、李艾、吴佩慈等,也有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模特马艳丽,以及由模特进军影视娱乐市场的瞿颖、林志玲、于娜、韦杰、胡兵等。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成为一专多能的优秀艺人模特。

就业还可以向人物造型方面发展,就职于影视公司、电视台、演艺公司、婚纱摄影公司等也可以担任时尚杂志模特、服装杂志助理、色彩工作室的形象顾问等。成为职业礼仪培训教师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需要。

根据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还可以选择在校期间考取形象设计师证书或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中高级化妆师、市场营销师、色彩搭配师资格等级证书;专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专升本,获取该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五、服装表演类学生的招收

广东省不断创造条件,拓展多元化招生渠道,围绕服装行业的繁荣,形成模特行业集群,成为模特生源的主要产地。据调查,山东省自2006年起每年都在青岛举办模特推介会,面向全体本、专科院校推介考生,每年参加推介会的考生达400—500人。模特的报考已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是生源有效、可靠的保障。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模特经纪公司、表演艺术团体和体育类中学,为模特的招生输送人才。

1.技能性院校在吸引生源上可以根据本身的情况出台一些招生政策:

(1)“宽进严出”。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可以降低分数线进入复试。入学后,通过各个专业课的考试把关才能毕业。

(2)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模特表演特招生免交第一学期学费。该政策可以在职业技工院校中推广。

(3)拿到国际奖项、专业职业奖项的选手,入学以计划外或特招、免试的条件招收。

(4)在校期间,参赛得奖的学生减免当年学期的学费,鼓励学生参赛,为学校争光。

2.很多学校有独立的服装表演专业、服装设计与服装表演专业、表演艺术专业(服装表演)、时装设计表演与服装营销、服装表演与策划专业、时尚造型与服装表演专业等。职业技能院校设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招生方向,对生源是一种吸引。

(i)服装表演与时尚传媒方向。以主持、声乐、舞蹈为专业支撑建立服装表演专业,突出才艺方面的特长,让学生全方位接受表演艺术,提高艺术的综合素质。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剧比赛;剧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96-01

国内学生学习英语说的机会少已经是教育界内的共识,英语戏剧作为一种基于口语的文学方式,学习和排练它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基于这种共识,广西每年都举行大学生英语戏剧比赛。比赛的形式从以前的现场表演转变成了寄送视频评审。这一改变使得各个高校能更加灵活地掌握进度和节约了举办成本。笔者所在的学校参加的是高职高专组的比赛,通过多次组织与培训学生,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文章将探讨如何排一台以比赛为目的的英语戏剧。

一、演员挑选

一个戏剧表演得成功与否演员非常关键。演员选择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戏剧的最终结果。一般的学校都有三种专业类型的学生:表演专业学生、英语专业学生、非前两种专业的学生。这三种学生各有利弊。首先表演专业的学生特点是身体条件好、有表演功底。不足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底子薄,需要在语言上下很大功夫。英语专业的学生优点是语言功底扎实,不足是舞台经验欠缺。其他专业的学生作为学校学生的主体我们当然不能忽略他们,相反他们还应该成为戏剧比赛的主力军,因为这是一个学校英语教学效果的体现。如果指导教师的队伍中全是英语老师的话我们在选择演员的时候可以适当选那些有表演欲望而且大胆开朗的学生,对他们的英语表达可以稍微的降低要求,因为在往后的培训中指导老师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着力提高他们说的水平。

二、剧本的确定

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用剧本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就剧本。剧本的选择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主导另一种是有教师主导。学生主导的话就由学生自己去写剧本,然后教师修改最终确定;教师主导的话就由教师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英语水平去编写。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学生自己去编写剧本往往耗时很长但可以让其得到更多的锻炼,但要达到参赛要求还需要教师的指导进行大量的修改。教师给学生编写的剧本耗时少而且在立意方面会有所拔高,但是学生就缺乏了参与的乐趣。各个学校要参照自己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关于剧本有的人提议采用英文原版剧本,例如选自《莎士比亚戏剧选》、《现代英文戏剧》等。理由是它们多出自名家或英美国家人士,语言地道。但是在笔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可操作性不大。首先语言艰深,必须做大量的修改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其次是英美现代戏剧的背景与我们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很难把握。所以笔者建议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剧本,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从学生们的“大学英语”这门课的课文改编。课文学生已经学过,对于里边的表达方式是熟记于心,这样他们的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表演上了。

三、培训过程

演员挑出来后因为都是来自不同专业或不同班级的同学,这些本来相互不认识的人要扮演各自的爸爸、妈妈、情侣、朋友等角色,一开始放不开是很自然的。这时候作为组织者的老师要创造一些机会给他们多接触,消除陌生感,让其尽快地进入角色。培训的内容包括语音的培训跟表演的培训。

(1)语音的培训。与其说剧本的内容考验的是指导老师的水平的话,说台词就是百分百的考验学生了。良好的语音语调是评委评判的重要依据之一。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语言语调。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说话的形式也很关键,好的语音语调会让别人更喜欢听你讲话。其次老师要一丝不苟地去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一出戏剧里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调,学生对语调的把握往往不准,这时候老师要多做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如果指导老师是一个团队的话可以由一个老师分别负责一两个学生,给以单独的辅导。当学生们把各自的台词记熟了以后就让有对手戏的两个或者三个同学来对台词。这时候可以先不要配合动作跟走台,学生在记不住台词的情况下走台往往顾此失彼,一下子可能因为专注表演忘了台词一下子可能因为背台词又忘了表演。当台词配合练习好后就进入到了表演培训的阶段。

(2)表演的培训。如果所在的学校有表演专业,可以让有关领导去协调联系专业教师来培训表演并给予相关培训老师适当的课时补贴。如果表演专业老师英语欠缺,培训时要安排英语教师跟表演教师同时在场通力合作,并对于表演专业教师提出来的建议酌情考虑甚至修改剧本以适应表演需要。如果找不到表演方面的老师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设计动作、舞台站位,制作背景、挑选背景音乐。英语老师在这里边可以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给学生们以建议。

四、表演以及拍摄

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最后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拍摄的地点最好选择灯光效果好的地方,有舞台最好。最好把拍摄的次数控制在5次以内,然后选取最好的一次制作参赛光碟。拍摄过程要让学生紧张起来以减少错误,同时对于某次拍摄中出现的问题不要过分指责学生,徒增他们的紧张情绪。总之戏剧比赛要以快乐学习为目的,学生快乐地学到东西就是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润清.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理论自觉 高等应用型 出功出技巧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录规定,高职教育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不同的。比如北京舞蹈学院可以设置中国古典舞(以下简称古典舞)专业、中国民间舞专业以及由二者复合的中国舞专业,但高职只能设置舞蹈表演专业。这样的规定是有道理的。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原来为本地区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各省区市中等艺术专业学校,先后晋升为艺术职业学院,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提升为高等应用型人才。10多年过去了,作为该专业投入学时最多、影响最大的核心课程——基本功训练应该怎样认识、怎样设计、怎样建设,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省级及以下地区并无古典舞专业表演团体,现有舞蹈表演团体创作、上演的剧目大多不拘泥于特定的舞种形式,甚或以现当代舞蹈为主;平时的训练也多以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内容为主,结合一部分古典舞控制、跳、转、翻或现代舞内容;剧团实际需求的是技术技巧较高且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舞蹈表演人才。另一方面,各地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功训练,又恰恰缺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针对培养目标与专业规格的理性观照和有效建设。具体地说,就是缺乏明确的课程教学目的、清晰的课程设计理念和科学成套的教学内容,也缺乏应有的探索性实践,因而大多还是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呈现出面向社会需求、秉承办学宗旨的能力缺失。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加强高职教育舞蹈基本功课程建设,能够更有成效地培养高等应用型高技能舞蹈表演人才,需要从理性角度厘清该课程建设的诸多要素,在理论自觉的观照下强化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自觉。

一、关于课程名称

本课程取名“舞蹈基本功”理由有三:一、如前所述,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为“舞蹈表演专业”,那么它的基本功课程名称自然是“舞蹈基本功”;二、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需求,区别于学研型本科院校,它所运用的教学材料就不应与本科院校同质化;而且相对而言,本课程使用“舞蹈基本功”称谓非但涵盖准确,内涵宽泛,可以体现出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就业转型,同时还强调了一个“功”字,体现出瞄准了高技能、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三、原先称本课程为基本训练(简称基训)是不准确的,因为“基本”不足以表明本课程的内涵,“训练”这个教育学名词和“教学”意义相近,它是任何一门技能性课程的必用手段和必经过程,因此不必赘此名词。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舞蹈基本功属于实训性质课程,有着鲜明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生理反应,建立条件反射、强健肌肉能力,逐渐形成舞蹈表演人才应当具有的专业基本功,同时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并为最后形成良好的艺术表现力提供坚实的技术能力支撑。因此,它是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其课程类别当为专业基础课,其实也是为本专业中的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打基础的重要课程。说它是专业基础的基础也毫不为过。所以,本课程不但是舞蹈表演专业训练的主干课程,而且也是决定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课程。

三、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应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前提下,秉承高技能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和舞蹈表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原则,制定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本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程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并且要在新的大纲指导下,突破舞种限制,重新整合教材,做到既兼容并蓄又浑然一体,既主次明确又递进有序,既区分阶段又衔接自然,既在具体的技术规格上与本科院校看齐,又在总体训练体系上形成高等应用型人才训练的课程特色。

为什么说要突破舞种限制、重新整合教材?首先,因为省级及以下舞蹈表演团体创作和表演的剧目就是不受舞种限制的,他们的日常训练不是从舞种风格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的。其次,也是因为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尚欠完整性。众所周知,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至今仍沿用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课堂结构和训练程序,大部分的训练内容依然上肢是戏曲的,下肢是芭蕾的;戏曲、武术从不练的“外开”脚位,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上比比皆是;中、小跳部分也基本上是芭蕾的。而芭蕾训练的科学性又是很难完全取代的。但是,这绝不是说高职教育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要排斥古典舞教材。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成套教材(包括教材内涵的精神气韵)仍然是训练中国舞蹈演员的主要教材,只是说在重新整合教材时可以大胆地借鉴芭蕾,尤其是在以规范形体和技术动作启蒙的初级训练阶段,更可以有意识地淡化风格要求(因为一般都另设有古典舞身韵课),直接运用芭蕾的训练内容,集中力量打好形体训练基础;中级阶段再逐渐过渡到以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为主。同时,在重新整合教材时,仍应秉持“高技能”“应用型”培养目标,对原有教材进行必要的分析,删繁就简,果断地去除那些既与出功、出技巧无直接关系又可练可不练的内容,优化纵向的启承过程,可以直练的绝不搞繁琐铺垫。

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首先是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的高职教育特性。要立足于舞蹈基本功课出功、出技巧的两条根本任务。要非常重视软开度及控制,跳、转、翻的强化训练,同时也兼顾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和音乐感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训练目的要进一步明晰,不能沿袭昔日艺术中专时的定位。而要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明确目标,通过科学的训练,使学生的肌肉能力按照专业需要得到全面的锻炼,艺术形体得到应有的塑造,使他们在全面、系统地训练过程中,逐步具有规范、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技巧,并逐渐体现古典舞的精神气韵、审美特征和审美追求,把课程设计的理念、专业技术知识转化为舞蹈表演能力,呈现肢体的支配能力与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步增长,达到功能技巧与风格韵律的和谐统一,使学生的基本功和由基本功支持的艺术表现力,能够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的发展。

具体到本课程的教学训练任务,则首先要立足于本课的两条根本任务——出功、出技巧,着眼于较好地掌握舞蹈表演常用的控制,跳、转、翻等各类高难度功能和技巧,兼顾到中国古典舞的风格韵律和音乐感;其次要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教材之间的逻辑联系和递进关系,在主要采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的前提下,也要积极地借鉴芭蕾训练的科学方法,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稳步扎实地达到高职教育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具体的教学训练任务大致为:

1.施教初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动作时的规格概念,要求学生重视正确的练习方法,逐渐形成舞蹈训练所需要的正确形态并逐渐掌握动作的正确做法。

2.要求学生按照规定节奏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学生用心听音乐的习惯,逐渐达到动作性质与音乐性质的一致性,使所做动作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应有的音乐性。

3.处理好张弛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区别紧与僵、松与懈,做到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4.启发学生善于在技巧练习过程中正确运用气息和准确把握力度分寸。

5.重点着眼于控制、跳跃、旋转、翻身等能力、技巧的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并力争出巧、出精彩。

6.注意挖掘学生的技能潜力,稳步提高训练难度,促使部分技巧向复合型发展。

7.加强各类舞姿、动作、技巧的技术性组合和综合性组合训练,增进技术能力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8.本课程进入最高阶段时,要在原有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有意识地为学生预留发挥艺术创造力的空间,让学生在训练的高端充分展示其才华,圆满完成本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身韵高校表演教育

和所有舞蹈专业一样,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方向拥有自己的独特定位(以下简称表教)。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能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是舞蹈表演专业人才的终极培养目标。本专业方向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主要学习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是表教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舞蹈表演中塑造角色、表达情感、展示剧情的最佳训练方式。本文拟从身韵训练的角度,对高校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的教学进行简要思考。

一、身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的创立,成为了课堂与舞台的重要媒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民族审美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无论在理论还是观念上,打破了古典舞仅是传统戏曲的程式化套路动作,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髓的道路。尤其是在身韵课堂教学中,提炼出以元素入手,由元素到动律,再从动作到短句,最终形成综合表现性组合的教学模式。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国舞蹈文化中典型的代表,它承载着文化也传递着精神,然而“身韵”的创立使走到今天的古典舞有了灵魂的依附。中国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鉴于中国古典舞在中国舞领域中的地位,以及“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巨大的实践效应,应从教学上更系统地对它进行研究。

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中,身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是对中国古典舞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一项重要的教学成果,赋予了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应当在课堂训练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将身韵渗透到课堂训练的骨髓当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使身韵真正成为古典舞的“核”。身韵课的学习,能够让表教专业学生有机融合民族风格、韵律语言、审美内涵,通过对古典舞身韵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以期望更好地实现培养表教专业最佳的舞蹈专门性人才。

二、表教专业学习身韵应达到的目标

身韵已经成为衡量成为古典舞审美价值的一种尺度,是古典舞特色之所在。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过程中,首先明确“提、沉、冲、靠、含、腆、移”七大身韵元素的重要作用,并作为基础训练内容,可以选择地面盘坐来固定下肢,对上肢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身韵地面元素训练,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古典舞的内在神韵。地面元素训练既是元素,又是动律,元素中有动律,动律又通过元素体现。掌握了地面身韵元素,并贯穿于古典舞始末,也就使学生能够培养动作传导意识,做到“起于腰、发于心、形于体”,并且初步把握古典舞中的“形、神、劲、律”。身韵地面元素教学能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强化上身韵律,达到对身韵的基础要素用肢体做到准确诠释的目标。其次要能规范学生对古典舞风格的掌握,强调其独特的民族特性,民族特性从具体的运动轨迹、运动形态、节奏特点当中去体检。古典舞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以形传神”的精髓。因此,只有充分把握中国古典舞的特性,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中民族的、传统的风格韵律。经过系统学习,最后通过课堂中综合表演性组合的训练,整合内心情感和外在形态的所学知识,提高身体感知度,不断填充学生肢体功能性训练之外的风格韵律语言,达到身韵所要求的“形、神、劲、律“的表演精髓,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身韵外在形态的练习和内在涵养的修炼。身韵的创建,也为该舞种的建立找到了重要的美学支撑,从而逐步提高高校舞蹈表教专业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质量。作为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能够用专业的术语、准确地表述和传承这门艺术,才能符合这个专业名称的真正要求。

三、在教学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准确完成元素训练。古典舞身韵主要通过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其七大元素动作概括为“提、沉、冲、靠、含、仰、拧”。在课堂中将身韵元素的练习按由简到繁的顺序循序渐进,同时在节奏,起、行、止、连接、点线和动态动势及内在修养等诸方面也要将元素训练贯穿进行,使每一个元素的练习都是为了整体和实用。用地面元素训练的方式重点解决身韵元素风格的把握,为高年级风格性组合和表演性组合夯实基础。

综合表演性组合的练习。经过了一系列的元素练习后,提升了对单一元素的完成准确度,在此基础上,把元素训练连贯起来流畅完成。反复的练习能使学生在大脑中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并以此引申出古典舞的审美核心:“圆”。“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体现着一系列的中国文化思想。课堂中综合表演性组合里强调贯彻“圆”的审美要求,使学生意识到圆线轨迹的重要性,就能较好地把握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圆、运动轨迹圆、风格律动圆等等。在审美标准的规范下,去完成课程训练的综合表演性组合,缩短从课堂到舞台的距离,是显著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之举。

明确呼吸的重要性。古典舞对于气息的要求具有本质性和特殊性,呼吸将贯穿身韵的始终,即身韵的起始均来自于气息。地面元素练习是由心而起,带动呼吸,又由呼吸去支配腰部而体现的。短句练习是在元素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连贯训练,以腰部作为发力的核心,带动呼吸贯穿完成。综合性表演性组合是在呼吸与身体展示相融合,注重表演能力的提升,是在解决呼吸问题后,最终达到古典舞心、气、力的完美结合。

结语

舞蹈表演与教育专业要从表演和教育两方面着手,培养复合型人才。表教专业学生不仅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的传播者,还是传承者。每一名身韵课教师都身负传承使命,在教学中要以最规范的元素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使表教专业学生成为一名舞蹈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把舞蹈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更要把这种课堂上传道授业的宝贵经验和能力传递给学生,使其懂得作为一名舞蹈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也是舞蹈表演与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7篇

演出活动多,没有足够的舞蹈训练时间大家也都知道,一个文艺团体,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的。所以,文艺团体比较倾向于外出演出,由于演出活动比较频繁,舞蹈演员们都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了演出排练上,几乎没有时间去进行系统的培训,众所周知,专业能力培养时间越长,演员的专业能力就越高,表演能力的效果就越明显,随着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不断的巩固,演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演出任务繁多这个因素,就导致了演员们把“必修课”作为了“选修课”,对于提高演员的专业能力带来了不容易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艺团体在专业能力培养的不足

舞蹈的学习不仅能塑造身体的形态美,而且能在美丽绚烂的舞台上释放自己心中的情怀。舞蹈演员主要通过人体的动作来进行形象创作,因此,舞蹈演员要具备一个善于舞蹈的身体掌握一定的技艺。舞蹈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

1、技艺性舞蹈文化是一种追求形式美的舞台表演;是一种区别于文字语言的人体动态艺术;是一种远离自然形态、经过美化提炼出的表情性动作。那么,想让形式美就要掌握住技艺化的方法。观众们在欣赏舞蹈表演时,都喜欢独特新颖而不是平淡无奇。那么就要将自然状态下的行为动作、姿态造型和运作方式按照舞蹈规律的方法加以夸张化、节律化和技艺化。使它和生活相比更集中化、典型化、更具有美感。舞蹈的技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表现在对一些高难度动作的把握,比如迅速多变的翻转、稳定的控制造型还有双人舞里面托举的动作等;二、表现在对特殊的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舞蹈中的节拍韵律的掌握、并要求表现塑造人物鲜明的风格等。文艺团体的演员们在排练各种各样的舞蹈作品时,要特别注重技艺性。

2、系统性(1)在培养内容安排上在艺术类高校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完整系统的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而且还被要求接受芭蕾舞、中国古典舞蹈和现代舞的基本训练。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类高校在培养舞蹈演员的学习范围不是狭小的。文艺团体以外出演出为主,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不能是单一的,不能只单独的一种舞蹈形式,要对不同的舞蹈作品进行全面的阐释。中国的古典舞是在漫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典范和古典韵味的特点。它的程序严谨、动作规范、技巧高超。民间舞作为一种被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并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舞运用前卫流行的动作程式,自由的抒发人民的真实情感。因此适当的对舞蹈演员培养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能够逐渐的强化演员对于舞蹈的表现力,对文艺团体圆满完成各类舞蹈作品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2)在训练方法上要具有规范性在安排技能学习的课程上,应该进行简单的训练,让演员们掌握全局动作,高质量的与动作技能相结合,最终达到运用自如,准确无误。由于文艺团体的时间的局限性,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完整的训练,如果在训练方面的时间安排和演出排练时间冲突,那么舞蹈演员不能及时完成单位给的演出任务。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就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效的掌握作品内容,给其赋予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团队,如果没有规范,就会表现的杂乱无章。所以,文艺团体在排练过程中,一定要讲清动作的规范,指出注意事项,说明正确做法,纠正其间出现的问题,然后经过严格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最终能够在舞台上准确的表演出优美的舞蹈。

总结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舞课改;素质;能力;目标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是江苏省苏中地区唯一的一所国办艺术中专校,学校之初一直以戏曲专业为主,1998年尝试开设了中国舞表演专业,2004年该专业被评为省级舞蹈示范专业,这也是全省第一个中国舞表演示范专业。近几年来,中国舞专业的师生编创了《荷塘语丝》《杨柳轻扬》等优秀节目,连续两届在全国“桃李杯”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参加了全国十运会闭幕式文艺演出等重大艺术活动,自该专业正常招生以来,连续几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超过了95%,2002级学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全部被中国武警文工团、海南广播艺术团等知名艺术表演团体选中。笔者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在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的改革与探索。

一、课程改革不仅迫在眉睫,也是势在必行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基础并不算好,起步也不算早,学校决定中国舞专业正常招生时中国的艺术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各类专业、业余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做大、做强,成为摆在学校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方面,因为专业刚刚开设,师资力量奇缺,教学条件滞后,办学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学生年龄小、文化程度底、接受能力差,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制约了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沿袭了高校的培养模式,然而艺术中专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招生对象与高校不同,教学的目标也存在一定区别,课程设置与教学办法也应当进行适当调整,“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统一标准”显然不适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迫在眉睫;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舞蹈专业人才,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亮点,传统教学“注重模仿不注重创新,注重成绩不注重特色,注重技巧不注重内涵,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的模式也满足不了需要,改革更是势在必行。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师生认为,只有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是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专业才有生路,才有出路。

二、以课改为抓手,办好中国舞示范专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领导对中国舞表演专业的课程改革与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通过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改进教学办法、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课程设置体现出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的特点,给中国舞表演专业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1.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合理调整课程模块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既符合艺术中专校中国舞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标准,又注意特色,使之更符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的实际,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⑴合理设置文化课程。过去许多艺术中专校存在重艺术轻文化的倾向,他们以为学生只要掌握了过硬的专业艺术技能就可以,文化学习实际上只是作为副课安排。其实舞蹈艺术“都通常借助于形象的、直观的艺术表现方式,表现人的情感、心理活动,展示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性的深度和文化底蕴,展示社会生活的真谛。在学生学习初级阶段(一、二年级)文重于艺,在这一阶段,文化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书写、朗读能力,在学习中级阶段(三、四年级)文艺并举,这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因此与普通中学课程相比,这时艺术中专校的文化课程更偏向与文学等方面的阅读与思考。学习高级阶段(五、六年级)艺重于文,这时学生的专业学习主要方向已经从技能掌握转向剧目实践创作,文化课程也因此将做适当调整,文学赏析特别是艺术作品赏析成为主要内容。

⑵尝试开设“第二专业”。学校可以利用本校艺术专业多学科资源优势,在选修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习“第二专业”,为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了声乐兴趣班、古筝兴趣班、美术兴趣班等。舞蹈不仅是音乐的延伸,而且与美术、戏曲等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学生更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能力。

⑶适度加强身韵课教学。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相比,艺术中专校舞蹈专业学生经常会出现“基本功能力强、舞蹈能力差”的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与体会与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克服这一差距,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弥补,如加强文化课学习等,最主要的则是加强了“身韵课”的教学。我们将身韵课作为基训的重要课程来开设,从低年级开始即学习身韵课,由浅入深地将之贯穿于基训的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始终。通过适度加强基训课教学,解放了学生的身体,培养了学生的舞蹈感觉,有助于学生流畅地完成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既加强了学生基本功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⑷邀请专家开设舞蹈鉴赏讲座。学校平时就注重舞蹈鉴赏课的教学,通过讲解学习优秀舞蹈、编创分析教学舞蹈等方式,提高学生舞蹈鉴赏分析能力。学校特聘了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梁漱芳来校任教并担任名誉校长,特聘了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熊家泰先生担任教学顾问,定期指导教学工作,邀请了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导演、专家给学生开讲座,讲解舞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鉴赏艺术作品。

2.以提高基本技能技巧为目的,把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

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对中国舞表演专业课程进行了大胆创新,对课堂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中外结合、古今结合,努力将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改革效果。

⑴开设芭蕾舞基训课程。基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基础动作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韵律感、协调性和柔韧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基训时一个细节没有掌握好,就会给舞台呈现带来损害,而且很难在今后的艺术活动中纠正。因此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开办伊始就开设了芭蕾舞基训课程,并2002年学校开创了省内艺术中专校特聘外籍教师的先河,聘请了俄罗斯芭蕾舞专家任教,至今共有4名俄籍老师先后在学校任教。此举曾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芭蕾舞与中国舞蹈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其要求甚至相互矛盾,中国舞表演专业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也有人认为聘请外教是面子工程,中看不中用,费力不讨好。事实证明,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引进外教,学生的基本功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素质明显改善,形体更为修长,动作更为规范与协调,对艺术的理解与领悟力也突飞猛进。

其实中国舞的审美特点是“圆润、内敛”,讲究韵律与气息,其长处是动作优美、韵味深厚,而芭蕾舞的审美特点是“开、绷、直”,讲究规范与美观,其长处是动作舒展、力感十足。尽管两者的要求不同、形式迥异,却可以相辅相成、有机统一。通过开设芭蕾舞基训,不仅使学生的基本功更为扎实与全面,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⑵大胆进行民舞课改革。学校民间舞课程按照中国舞表演专业标准设置了汉、藏、蒙、维、朝鲜五大民族内容,同时意识到如果把原先的民舞素材直接搬到课堂上,不仅学生会觉得学习繁重,教师在授课时也会觉得没有头绪、难以下手。根据这些情况,民舞课教师从单一元素动作开始改革,在传统的民间素材里整理提炼,改编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让以往的传统民间舞蹈经过加工整理,融入了现代气息,使这一课程更合理、科学,也就更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在民舞教学中,我们一直重视对本土音乐舞蹈素材的调研与应用,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将学习开发具有扬州地域特色与水乡风情的舞蹈作为民间舞的主要课程之一。组织学生教师外出采风,了解民间民族风情,掌握水乡地域动作特征,结合扬州深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舞蹈的技巧,为这一课程的教学打开了局面。

⑶毯子功教学改革。毯子功作为舞蹈训练的基础课,是辅助舞蹈训练的一种手段,是在原戏曲的基础上引进而来,毯子功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日显重要。但传统的戏曲教学中毯子功的技能、跟斗往往只注重结果――过门,而忽视了动作的规范以及对空中的舞姿、脚背、膝盖的要求。我们认识到,舞蹈是一门过程艺术,在动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舞姿的要求、规范,通过教学摸索,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我们在毯子功训练中加入了体操、艺术体操的规范与芭蕾舞的训练要求,经过几年的改革,现在毯子功课程更趋于规范性、艺术性。

三、以培养实用艺术人才为目标,重视安排实践课程

高等艺术院校的舞蹈专业培养目标往往是培养具有较全面的舞蹈创作和表演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专业艺术团体、职业学校从事舞蹈表演、编导和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艺术中专院校来说,他们的毕业生往往是输送到各专业、业余艺术表演团体,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因此培养“实用人才”是基本也是务实的办学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就既要考虑各岗位知识技能的共通性,又要兼顾独立性,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社会实践能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有机组合部分。

⑴加强课堂实践,增强学生即兴编创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随机规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即兴编创一组动作或一段舞蹈,并进行评析。通过这一实践,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增强了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加强了他们独立编创的能力。

⑵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活动,增加学生锻炼机会。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校园舞蹈比赛、汇报演出等,为学生创造校园舞台实践的机会。尤其是每届毕业生的毕业汇报演出,不仅展示了专业的教学成果,也使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了一次综合性实践。2002级的中国舞毕业汇报演出,省、市有关领导与省专家出席观看了演出,并对演出与学校教学工作给予了肯定。

⑶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演出,锻炼“实战”能力。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学校经过统筹安排,组织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了各类社会公益性演出实践。如参加了全国十运会、全国水上运动会、全市国际经贸旅游节等全国与省市重大活动的开闭幕式演出等,通过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实力与风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战”能力大为增强,对舞台也更为熟悉与热爱,而通过与其他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学习,也能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在每次演出后以及排练后,老师就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组织学生分析自己对这一舞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