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初中生心理健康育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结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怎样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粗浅地探讨。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又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何利用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出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练意志,锻炼个性;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品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等。这些内容无疑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典型事例评析和榜样人物故事等,结合初中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导向,以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2.教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人格和健康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该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更不能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课堂和工作中。作为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和宽容之心,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并且不断地把教育教学引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这样既有利于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情景。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学生和感化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良好的精神品质如春风化雨般沐浴着自己的心灵。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学会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巧妙运用典型事例铸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巧妙地运用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典型事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上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节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下面几个事例:小巨人姚明自强不息终成为一代篮球巨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在比赛中不慎受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坚强健康的心态迎接困难,磨砺坚强意志,自立自强,勇敢自信地面对挑战,书写了感人的篇章;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战胜重重困难,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学生们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魅力所感动,进而把内心的感动升华为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4.教师要学会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充当“心理辅导员”的角色,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热情、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平等的姿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赞赏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知己,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而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倾听,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挫折与压力。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面对日益突出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尽的绵薄之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耐心地教育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临汾市体育运动学校 跳远运动员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823.3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临汾市体育运动学校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学校图书馆查找图书资料和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观察法。 观察临汾市运动会中不同心理素质跳远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水平发挥。

(3)访问调查法。了解跳远运动员在比赛前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临汾市体育运动学校跳远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心理原因

(1)太过关注比赛成绩。在跳远比赛中成绩决定一切,一些运动员喜欢多想,自己如果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会辜负教练的苦心也对不起自己所付出的汗水,这样的想法会使人内心产生思想负担影响跳远运动员的正常比赛。

(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差。一些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差,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弱,如果在试跳中出现一些情况,例如步点的踩踏出现误差,或者踏板时犯规,运动员会感到紧张和急躁,以致于失去动作感觉,出现动作变形影响了比赛成绩。

(3)没有走出失败的阴影。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败以后,没有走出阴影,久而久之出现了消极的思想导致之后的比赛无法发挥出最佳水平。

(4)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外界环境(天气、场地、裁判、观众)会干扰运动员,使运动员产生心理波动。

2.2关于训练跳远运动员心理调节与控制的方法

2.2.1跳远运动员比赛前心理调节与控制的手段

(1)赛前跳远运动员容易紧张,表现出过于抑制或兴奋等情绪不稳定的状况出现。

(2)跳远运动员应该在赛前做好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实力,把重点放在完成技术动作上。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作出解决和应对并且要正确看待比赛的胜负,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

(3)教练员应该了解自己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对他们在赛前出现的不同反应一一做出解决并且与运动员交流想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鼓励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面对比赛。

2.2.2跳远运动员比赛中心理调节与控制的手段

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所以运动员要做好比赛中对情绪的调控,防止不良情绪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

(1)比赛中跳远运动员要保持理智,清楚的思维;

(2)比赛中跳远运动员要集中注意力,相信自己拥有获胜的能力;

(3)比赛中跳远运动员可以运用自我暗示调节情绪。

在比赛中跳远运动员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情绪波动,思维混乱,难以集中注意力时,可以通过运用自我暗示、深呼吸和音乐放松调节的方法来缓解自身的不良情绪。

比赛中教练员如果发现运动员出现此类状况,可以引导运动员冷静下来并且让他们回顾训练时的技术动作,以便于稳定情绪发挥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2.2.3跳远运动员比赛后心理调节与控制的手段

跳远运动员在比赛后的心理调节很重要,这样做可以使运动员总结出此次比赛的得失,为今后的训练、比赛做好准备。

在结束比赛后运动员要对此次比赛做出总结,透彻的,仔细的逐一分析每一个细节。 既赢得比赛又发挥得好说明运动员平时训练刻苦,付出有了回报,可以挑战新的目标;赢得比赛但没有发挥好,说明比赛的对手水平较弱,需要找出没有发挥好的问题所在,改正并加强训练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不要因为输掉比赛而形成与心理阴影,失败是成功之母,把挫折失败当成是日后走向胜利的铺垫。

运动员虽然输掉比赛但发挥得好说明此次比赛对手发挥较好,同时显露出自己的不足,之后需要努力提高自己;既输掉比赛又没有发挥好的,不要灰心、失落,找出问题的原因,在加以改正的同时要加强训练。

3建议

通过观察临汾市运动会中不同心理素质跳远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水平发挥;了解该学校青年跳远运动员参加比赛前与参加比赛后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得出:对于青年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应当科学地进行训练,及时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使跳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加强。运动员的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对比赛的结果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对跳远运动员心理素质调节与控制的训练值得重视,通过训练使运动员掌握如何去解决在比赛中出现紧张焦虑心理,使运动员得以正常发挥;通过跳远运动员心理调控方法使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解决赛前、赛中、赛后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使跳远运动员远离其他负面心理因素的影响,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方春.对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 肖 威.心理训练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J].田径,2005(7).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4篇

一、当前员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有一个常识,心情不好或心理不健康是很难做好工作的。目前员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管理因素、人际因素、工作因素、生活因素及自身因素等方面,其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在职场工作的员工,经常都要面临着淘汰出局、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一些流水线企业,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标准高,各种考核多,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容易对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甚至积之成疾、聚之成患;有些企业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容易造成员工心身疲惫,出现畏难情绪,而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势必影响到组织效率。

二是管理不善引发的逆反、隔阂心理问题。企业决策失误,奖罚不当,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不好,会使员工产生失望、失信和对立等情绪。

三是安全生产责任带来的心理问题。生产一线工作重,责任大,员工一方面怕出事故影响企业声誉和自己的发展,一方面还存在侥幸心理、习惯性心理、从众心理和麻痹心理等不良安全心理。这种心理矛盾很大程度地影响工作精力和注意力,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人为事故。

四是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果员工由于某种原因,与服务对象、合作对象、同事或领导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造成某种紧张的关系,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压力,导致工作受影响。。

五是因情感与家庭导致的情绪问题。因感情、婚姻、家庭产生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张力迁移到日常工作中,虽然是员工的个人问题,却是会严重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状态,是影响员工压力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当然,以上员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这还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适应能力等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工会工作者要及时针对心理健康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研究,将员工心理问题的调适与缓解纳入工会工作体系中去。

二、企业工会解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会作为职工群众组织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制度,调节员工的情商。

1、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工会在企业员工健康管理中,既有监督职责也有管理职能,一方面在工会的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在推行职业安全健康和员工健康管理过程中,依法办事,依制度办事,对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的工作进行多方位的监督,促使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安全和身心健康,从而给予员工一定的健康保障。另一方面应根据国家有关企业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职业安全健康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及ISO9000、SA8000等体系中关于员工健康安全的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有关员工职业健康管理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企业员工健康管理的推进。

2、定期对员工心理健康进行评估,通过组织员工填写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和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掌握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掌握员工的压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等情况,分析查找员工心理问题的原因,完善员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及早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指导。对较轻心理问题的员工通过交谈、疏导,帮助其重建认知,而对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康复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健康。

3、营造有利于员工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一要要通过职代会等民主渠道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员工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切实提高员工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二是组建心理QQ群。启动QQ“心灵花园”,为广大员工提供了一条便捷、隐秘的倾诉通道,众多员工的垃圾情绪在与“心灵花园”的交流中得以化解。QQ群起到了疏导情绪、心理支持、心理援助的作用,在稳定队伍方面作用尤为突出。三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购买发放员工心理健康手册,帮助员工了解科学有效的心理调适技能和方法,掌握自我安慰法,自我解脱法、自我宣泄法、换位思考法等简便易行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克服心理压力和情绪障碍。同时,定期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外出旅游、开展扶危帮困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爱和重视,得到自我满足,这些都可以有效缓解员工精神压力,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运动。让员工“迈开腿”,利用工作的间隙“见缝插针”,运用身边的器械行动起来,根据各自的爱好及身体素质,做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到外面去转转,回来后再想想,也许就觉得原先那些烦恼的确没什么“意思”。所以,各种有益的活动,不仅能使员工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得,有助于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修养身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因此,工会要为员工创造发展业余爱好的各种条件,鼓励与要求员工,每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种以上的爱好。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疏导 健康成长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亲朋好友代养。而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为7~14岁,正是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而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正常的关爱和指导,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悲观、烦躁、焦虑、不合群等消极情绪,使得他们的性格发生偏差。随着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和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也越来越重要。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孩子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缺乏正确的指导,使得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习惯、情绪出现了问题。

1.自卑心理普遍

根据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他们大部分都存在着一种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关爱,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相比,更容易自卑。留守儿童总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随着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心理就会越严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孤僻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

儿童对父母都是有一种依恋倾向的,这种依恋过程会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的产生,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情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基本的心理交流,遇到的烦躁和困难得不到倾诉和解决,从而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些情绪的缺乏将会影响他们与别人的正常交际能力。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还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渴望亲情,从而变得性格孤僻、脆弱。

3.性格和行为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关爱和交流,很容易在价值认识上和性格上出现偏差。一方面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没有安全感,从而变得胆小、怯弱,情感冷漠,不愿意参加活动,不和同学一起玩耍,显得不合群,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极强,因为缺乏父母的约束,又对周围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总认为周围人在欺负自己,这些危及意识使得他们做出一些逆反行为,且易怒易燥。

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1.自信心的培养

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感受,因此老师要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特征和差异,提出一些适合儿童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定一个目标,让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完成。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留守儿童通过老师的指导,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心,改变他们的怯弱、自卑等消极心理。

2.抗挫折能力培养

留守儿童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沮丧、焦虑、紧张。具有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儿童依然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快乐的心理。乐观开朗的心理很重要,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地进行分析,找到挫折原因并及时改正。引导留守儿童学会宣泄,将内心中所积压的负面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平衡。可以用写作、大喊、唱歌等方式排解内心的忧郁和烦躁。通过加强留守儿童的挫折能力,保持一种自信和乐观的心理。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合作交流能力对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和在工作中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正常的交流,常常不知道与别人要怎么相处,从而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工作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从中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感受老师、同学的关心。

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指导,使得他们遇到的烦恼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因内心不平衡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所以要针对留守儿童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从而形成健康的性格特性,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倩. 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调查与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梁静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D]. 吉林财经大学,2012.

[3] 黄宇波.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2012.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障碍;完美主义;关联

当今物质文化生活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各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人际关系的广泛和复杂,使得现代人们出现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根据心理问题的研究,完美主义是导致出现心理障碍问题的原因之一。心理障碍中抑郁、焦虑、强迫障碍以及饮食障碍都与完美主义有关系。但在心理障碍问题的治疗中,完美主义是否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完美主义是消极的,是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有的学者认为,完美主义可分正常的和神经性的,神经性的完美主义与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关。还有的学者认为,完美主义是多维度的,不是所有的纬度都与心理障碍的产生有关,只是部分纬度的关系。由于以上观点的不同,加之心理障碍的种类繁多,两者之间的关系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的方面。

一、抑郁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

根据研究得出,抑郁问题和完美主义的关系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抑郁的产生受不同的完美主义的影响。抑郁的产生与自我导向和社会施加完美主义存在正比关系,抑郁的产生与他人导向完美主义成反比关系。抑郁的产生与完美主义的标准指向有关,指向自己产生抑郁,指向别人则不会导致抑郁。另一观点认为,抑郁的产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功能失调的状态,其包含的各种因素对抑郁的作用是类似的。很多研究表明,功能失调的态度对抑郁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当前,研究者把研究的目标放在抑郁与完美主义的中介因素和调节因素上。

二、焦虑与完美主义关系的研究

焦虑与完美主义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1、一般性焦虑与完美主义的关系。一般性焦虑又称特征焦虑,特征焦虑的产生与完美主义的关注错误、怀疑行为、和社会施加完美主义存在正相关,但并不是唯一的,因为当控制抑郁等其他因素时,两者的关系会很小或者不存在。2、过分的追求完美。完美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完美使人得到很好的发展,过渡的,不切实际的完美使人与现实脱节,高估自己,从而产生焦虑。3、对威胁的反应与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把一切评价情境都认为是失败的机会,从而使新任务开始之前就感到焦虑、困惑、情绪低落等。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在完成评价性任务时更容易表现出焦虑。

三、强迫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关于强迫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强迫障碍的根源于在于完美主义的波动。强迫障碍患者不能容忍由于偏差、不确定因素等生活中难免发生的事情,对此产生焦虑,强迫行为能使他们消除焦虑。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强迫障碍患者具有完美主义的特征,强迫障碍的产生与完美主义中的不正确经验有关并且作用明显。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在强迫障碍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饮食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

早期的饮食障碍与完美主义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于饮食障碍患者是否表现出完美主义的特征。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的饮食障碍患者存在完美主义人格特征,其完美主义分数要比普通人高的多。目前饮食障碍与完美主义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完美主义在神经性厌食、探视厌食的产生和保持中的作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饮食障碍与完美主义的整合模型。描述了影响人发展完美主义与饮食障碍的因素与关系。但有些学者研究发现,饮食障碍也受不同文化根源的影响。

五、结语

完美主义虽然容易理解但还没有形成心理学上的统一定义。目前国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完美主义与各种心理障碍的关系作了探讨。完美主义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它对心理障碍的产生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但完美主义与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需要更多的实证作基础。且由于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理解不同,使研究者对量表测量完美主义与各种心理障碍存在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心理障碍与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还需要疾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进行比较,得出科学的数据。我国对与完美主义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发展有效的量表,还要拓展研究对象,构建必要的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周雪婷,吴思遥,朱虹,张斌,蔡太生. 大学生完美主义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应激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02).

[2]李黎明,李洋.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07) .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儿童福利机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护理人员较一般人群来讲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同时他们也是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群体。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的护理对象是身心有残疾的孤残儿童,在这样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下,很容易导致生理尤其是心理上出现问题,常见的问题有抑郁、焦虑、敌对以及失眠引起的情绪压力等。因此,探讨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护理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面对疾病和死亡的心理应激

儿童福利机构内大多数是身心患有疾病的儿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患有重大疾病且无法彻底治愈的儿童。由于疾病给儿童自身带来的痛苦以及可能发生的死亡经常会对护理人员产生负性刺激,使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心理应激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抑郁以及情绪敏感和反应过敏等,这都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还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2、工作制度及薪酬待遇的压力

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一般实行两班制或三班制以保证对儿童的24小时看护,因此护理人员经常面临夜班的工作,而大部分福利机构内都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就增加了护理人员上夜班的频率。频繁的夜班会造成护理人员的生物钟紊乱,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导致失眠以及其他的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另外一般来说,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属于低水平,也缺少职业发展的机会,这会使护理人员丧失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都有可能导致护理人员产生心理问题。

3、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不适

儿童福利机构内的儿童需要护理人员以极大的耐心和充足的体力去完成护理工作。有数据显示,儿童福利机构内0至6岁的儿童占儿童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儿童哭闹是护理人员经常要面对的问题,长期无规律的噪音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小便无法自理的儿童,护理人员要经常帮助儿童清理身体,另外还要清理衣裤甚至床单被褥,不仅是工作量的增加,经常面对儿童的排泄物及清洗排泄物的衣物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负面情绪,长期下来就有可能产生对儿童及工作的厌恶和敌对情绪,甚至出现虐待儿童的过激行为。

二、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方法

1、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福利机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和服务他人的专业,其在社会福利机构内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而社会工作在帮助人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与肯定。目前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中,关于对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关注度还不是很高,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已经充分说明社会工作介入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具有很大可行性及必要性。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引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预防入手,在优势视角下帮助护理人员发掘自身潜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应激能力并学会合理排遣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

2、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也是处理案主心理问题的常用方法。由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个别化和差异化的工作方式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达到最有效的解决。个案工作主要是通过对案主问题的评估和问题的界定,结合专业知识制定合适有效的服务方案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儿童福利机构内的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可以利用专业的量表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界定护理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借助访谈了解更多有关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通过心理评估和访谈可以初步确定护理人员的问题范围和严重程度,诊断问题是否符合服务资格标准,如果问题在社会工作者服务的范围内就可直接制定相应的服务方案。如果问题已经超过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范围,就应该及时将案主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2)小组工作。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社会工作实务伦理原则的指导下,有目的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进行的以目标为导向的小组活动。小组工作类型主要可分为治疗性小组和任务型小组,社会工作在对心理问题的介入上可以着重利用治疗性小组的小组活动方式。社会工作者开展治疗性小组时需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临床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设计小组计划。小组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将具有相似问题的一个群体集合起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护理人员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相似的环境,可能面临相似的心理问题。

在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确定服务的目标,在对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介入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克服和降低护理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应对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的能力。界定问题之后,需要根据既定的目标,结合福利机构内实际情况和护理人员的人数,制订相应的小组活动计划。

小组工作应注重治疗性、娱乐性和教育性,而娱乐性本身就对护理人员起到了放松心情和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小组工作在帮助护理人员解决心理问题上有着其特殊且重要的功能,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的社会工作方法,来为护理人员提供最佳的服务方案。

3、个案工作案例分析

案主资料:赵某,女性,40岁,从事护理工作7年,在某儿童福利机构内工作2年。在心理评估(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结果上显示为轻微至轻度抑郁和轻度焦虑。在访谈中案主也提到自己有焦虑失眠等困扰。案主所在的儿童福利机构内儿童数量一般维持在20名左右,以学龄前且有重大残疾的儿童为主,儿童护理人员共4名。

问题分析:根据心理测评的结果可以看出案主的心理状态处于轻度的抑郁和焦虑,另外在访谈过程中,案主也向工作人员说明由于工作自己承受着一些心理压力并且长期都得不到释放。

社会工作者介入过程:首先根据心理量表对案主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结合访谈得到的信息确定案主的具体心理问题。根据分析案主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夜班导致的生物钟紊乱,精神压力较大,而儿童的哭闹和病痛也会让案主时常感到焦虑。根据案主的问题主要可以运用以下两种专业的理论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指善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利用社会工作者的权威、专业知识,来关怀、支持病人,使案主发挥其潜在能力,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案主走出心理困境,避免精神发生崩溃。该理论的适用原理为:针对案主的焦虑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在第一时间安抚求助者紧张不安的情绪,通过对案主的关怀和支持及时缓解求助者的焦虑症状。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该理论的适用原理为:认知理论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语言重复某种不合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案主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正是来自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长期面对孤残儿童会加重案主的负面情绪,还有可能造成案主对自身或家人健康的担忧,这样的认知直接导致了求助者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治疗者应该从改变案主认知着手,帮助其建立对自己对未来的新的正确认知,从而走出心理困扰。

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案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进行了为期4周的服务,每周一次,一次为一个小时,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帮助下,案主的焦虑和失眠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更为重要的是案主意识到了通过自我调节来帮助自己及时释放心中的压力,避免长期积累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问题。

三、结语

儿童福利机构内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和学界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为了帮助护理人员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更是保证了对机构内儿童的服务质量 以及时预防可能产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也能初步控制护理人员心理问题向更严重的程度发展。社会工作介入护理人员心理问题的优势也在于,通过发掘案主自身的潜能,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有意识的利用自身优势调节心态,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具体方式的选择上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案主的状态和需求,制订合适的服务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焱.福利院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411-412.

[2] 杨晓军,弓月娥.影响儿童福利机构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348-2352.

[3] 曹志芳.人性照护理论在儿童福利院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90-92.

[4] 陈瑞敏.员工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6)670―671.

[5] 陈晶,吴均林.医护人员工作倦怠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7.20.

[6] 冯敏,卢伟华,贺云飞.上海福利院护理人员健康状况与工作效率的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15(52)125-127.

[7] 胡桂芬,胡艳飞,王素蛟等,金华市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护理杂志,2010.27(18)108-109.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第8篇

由于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大脑神经机制并没有发育健全,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同时自我意识处于形成过程中,情绪的“波动性”成为青少年心理特征之一。因此注重对数据采集时间的细致规划,通过追踪研究与横断研究相结合的聚合交叉研究方式,才能更准确地描述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本研究选取了广州市某省一级初级中学,采用《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自编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手段,通过聚合交叉方式展开研究。调查过程中,每次MHT测评均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利用心理健康课指导学生当堂完成,并在2周内完成数据收集。

一、追踪学生不同时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追踪研究某年入校新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分别在当年(初一)11月份和次年(初二)9月份,采用MHT进行测试。有效答卷分别为570份和574份。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初一时检出率超过10%的问题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其中,学习焦虑高达40%。初二时检出率超过10%的问题是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其中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均达到17%。初一优于初二的问题是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初二优于初一的问题是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初一时各种问题检出率的总和为113.3%,而初二时各种问题检出率的总和为91.4%,明显优于初一。

二、对比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对同一时期的初一、初二生的心理问题的调查,如图2所示。初一级检出率超过10%的问题只有自责倾向。初二级检出率超过10%的问题是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其中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均达到17%。初一级各项问题检出率均低于初二级。初一级各种问题检出率的总和为44.2%,而初二级各种问题检出率的总和为91.4%,初一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初二。

在开展上述调查的两年间,学校生源组成、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基本不变,而同一间学校连续两届初一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却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这种差异说明初一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会因某些外界刺激而产生明显波动。

按学生入校后的时间,将两次调查中各项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进行综合排序(如图3所示)。

图中显示: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随入学时间而逐步增长。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在初一年级11月出现峰值。就恐怖和冲动倾向的检出率而言,初二略高于初一同期,但在初一11月却出现低谷。

11月开展调查时,学生刚刚经历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为了进一步确定期中考试对学生心理波动的影响,我们通过自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自己入校后心态转变历程等方面的回顾与评价。回收的有效问卷中,63.2%的初二学生在描述自己入学后的心理变化时认为自己在初一刚入学时自信、兴奋、充满对初中生活的期望,而在经历了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明显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因此,可以确定测评中初一11月学习焦虑的高峰值是由于受到期中考试的刺激而产生的。但是从图3中可知,这种刺激的影响在初二上学期开学时,几乎已经完全消失。这说明期中考试虽然会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较大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