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如何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关注的课题。小学生年龄较小,未谙世事,像一张没有任何图案的白纸那样简单,像皑皑白雪那样纯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面窄,表现欲强,争强好胜,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讲课要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教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在教低年级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到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的学生时,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国家和民族的相关知识;在教高年级的学生时,应该重视挖掘教材,对学生党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富饶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宝藏,还有一群勇敢勤劳的人民。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丰富的物产。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又如在上《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要重视刻舟求剑的道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不能像《刻舟求剑》的人那样不知变通,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这样就启示学生做事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这样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立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特别是在教师无法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时候,更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比如音乐情境、画面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在学习《小珊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凄惨的课堂氛围,接着用一些语言引导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与小珊迪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两个情境:一、小珊迪被撞,车夫扬长而去的场面。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场面。通过这两个场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赞扬了主人公的良好品德,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利用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演讲、作文、周记、随笔等。作文、周记、随笔等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作文、周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重视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有一次某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事故。于是笔者借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查找例子,为演讲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安全方面的德育渗透。同时,教师对于演讲中情绪消极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对自满的学生要告诫他们不骄不躁;对于处于迷茫、困惑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里特点,开展适时的教学。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3] 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视野

(一) 教学思想的研究

1.陶忠华《对小学语文教学观的几点思考》

2.于永正的教改探索《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

3.吴忠豪的教改思路《以培养运用能力为重点,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4.翟京华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

(二) 培养创造力的研究

1.理论探讨

姜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吴清华《语文创造力构成的心理因素及其培养》

2.策略、方法

(1) 方利民《小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实行六开放》

(2) 熊建峰《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素质的策略》

(3) 周卫国《发现教法与创新教育》

(4) 袁炳飞《语文学习中的思维惯常定势及弱化的训练》

(5) 林祖望《加强语言实践 培养创新意识》*

3.想象力的培养

(1) 余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2) 李克山《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尝试》

(三) 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李鸿谟《落实新大纲精神,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李冰霖《信息素质教育--小语教学的新使命》

(四) 情感教育

杜晓妮《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1、高凤弟《浅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及其育人功能》

2、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实验研究报告

在语文教学思想、新视野的成果的报导中,未见思想教育、美育和语文实践活动等的报导。

二、有关识字教学

施茂枝《也谈识字教学必须遵循三大规律》 

三、有关阅读教学

(一)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施茂枝《阅读教学中两个偏向及矫正》

(二)理论探讨

1.张庆《提倡诵读》

2.周一贯《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

3.周一贯《“超文本”理念与“大阅读”策略》

4.纪育华《冲破以段落为界的思维定势》

(三)阅读教学方法

1.胥翠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

2.陈婉清《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提高实验的初步研究》

3.姜仕恭《明确质疑目的,讲究释疑方法》

4.陶宇明《课堂质疑的九个切入点》

5.刘莉《感知 体悟 品析》

(四)语言积累的研究

林润生《如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五)练习设计的研究

1.陈爱红《课堂教学巧设计,教学效率定提高》

2.桂贤娣《情趣结合的家庭作业》

(六)对课外阅读的研究

1.李冰霖《为孩子们导航》

2.陈金表《课外阅读四要》

3.钟娟《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在对阅读教学研究成果的报导中,语感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发表一定的见解等专题少见报导。

四、作文教学

(一)对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探讨

杨旦凤《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二)理论探讨

1.构建训练系列

吴立岗《根据活动理论构建科学的作文训练系列》

2.作文全程训练

张培红《引导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

3.发展个性

陈关根《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三)读写结合

1.冯兰《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2.黄桂林《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形式》

3.魏明《结合课想象作文》

4.卢秋萍、施茂枝《就文取材 一箭双雕》

5.张美满《如何加强片断练笔》

(四)作文指导

1.写作兴趣的培养

(1) 申维俊《学生写作兴趣初探》

(2) 黄茂文《创设良好的习作心境》

(3) 郭瑾《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引导学生倾吐的做法》

2.作文题目的设计

高峰《作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训练题的设计》

3.观察的指导

汪秀洁《观察:小学作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手段之一》

4.选材的指导

谭珍《作文的创新--从选材开始》

5.作文的评价

李都金《丰富作文内容,完善评价体系》

如何开拓思路,指导自由表达未见专题报导。

五、口语交际

未见有关口语交际的专题报导。有关于培养说话能力的报道。

六、教学模式

1.刘影《构建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2.许小蕙《“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六环节教学模式初探》

3.张培建《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4.黄贞良《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5.张海峰《“自读”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6.卢毓敏《优化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7.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8.章荐《题海战术--素质教育观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

9.何小珍《网络氛围下的作文教学模式》

10.赵阿琴《激发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价值》

七、教学艺术

1.教学设计的艺术

李俊《教学设计新视角》

严旭峰 林祖荣 《素质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审视》

2.突出重点的艺术

李运菊《突出重点,优化过程》

3.点拨启发的艺术

李瑞桐《点拨在小语教学中的运用》

4.课堂表演指导艺术

周一贯《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

5.课堂讨论组织艺术

严萍《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6.教学幽默的艺术

孙改仙《论教学幽默》

7.课堂教学艺术

赵敬春《谈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3篇

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现就如何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全面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任务,浅谈几点观点: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凭借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不仅要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教材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折射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例如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 “在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经告诫我的话: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与鲈鱼相似的“鱼”的时候,要学生联系自己所谓的“鱼”就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荣誉、利益、好处、方便等,比如自己买东西是售货员多找了钱,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口渴了正好路过没人看管的果园,看到那些熟透的诱惑的苹果是顺手摘一个,还是?作者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让学生比照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看是否能抵制生活中种种“鱼”的诱惑,学校规定不能随地丢垃圾,不能随地吐痰等,是否都能做到呢?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小事中检讨自己的行为,从而让教材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作文、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描写祖国富饶而秀丽的大好河山,以及众多爱国人士的爱国热情的。如《三峡之秋》讲的是三峡的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的喜爱情感;再如《》一课讲述了圆明园宏大的规模、华丽的建筑、荟萃的珍宝及堪称万园之园的壮丽图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英法联军的公开抢掠和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将这举世文明的皇家园林化为废墟。在一片火光和断臂残垣中,守园大臣投水自尽……。此时,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响起:“一百多年过去了,圆明园的废 墟静静地躺在原野上。它,没有声音;然而,谁都能听得见;至今,它仍在发出愤怒的呼喊。”此情此景,使学生无不感到心情沉重,对英法联军的暴行更加痛恨,同时也感到“落后就要挨打”。通过教学,让学生产生共鸣——爱国,从而感受保卫祖国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学生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之后,有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这次诗歌朗诵会,让我进一步深深地了解了我的祖国,了解了我的祖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了解了我的祖国遭受的深重灾难。我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之情化作一个个具体的行动,现在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让我的祖国更加强大”。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到:“我站在台上,面对着‘悠悠中华情’几个大字,我心潮澎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心里是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还有许多同学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了自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我深深的为之动容,深深的为之感动。我觉得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三、语文教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

《一夜的工作》一课,在少年儿童面前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课文弘扬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勤奋、生活简朴的高尚美德。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说、议、写、做等形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座座闪光的丰碑。学生会感受到:周爷爷是我国的好总理,用一杯茶、几粒花生米作为夜餐的俭朴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周爷爷为榜样,学习勤奋,生活简朴,以周爷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激励自己奋进。

每篇文章都有贯穿、渗透作者的思想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情感,这些观点和情感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句、段之中,这正是“文”与“道”的有机结合。如在《我的战友》一课,有这样的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两个“才”字虽然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但其丰富的内涵都不一样:前一个“才”说明了烈火在的身上烧了很长时间。为了战斗的胜利,长时间地忍受烈火烧身的痛苦;第二个“才”字说明了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因为的壮烈牺牲激起了战友们的满腔怒火,战友们像一样,以顽强的毅力投入战斗。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才”字的对比分析,不仅使学生对在烈火中永生的高大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严守革命纪律英勇献身的思想教育,得到心灵陶冶。

四、语文教学中的人生观教育

面对当前社会生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金钱的诱惑,小学生对人生的价值观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特有的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情感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导向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理想追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无名战士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珍藏了七根火柴,那种对革命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学生定会从中真实的感到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大于一切,而个人利益微不足道。这样就对学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当的教育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良好品格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15-01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育人"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在备课中就要注重人文性教育的渗透,倡导民主课堂,营造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有独特自主的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如今,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并把它作为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不容置疑,我们要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真正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塑造学生人格。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因为这些都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为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把握人格完善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用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等人文科学的成果来培养学生,武装学生,以使学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进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格,我们的思考如下:

1.抓语文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正能量

语文教学内容思想性强,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真正把 塑造学生人格这义不容辞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容, 用范例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完美人格的不断追求。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周 恩来、雷锋;"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 '救济粮'"的朱自清;"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人格高尚, 是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能力及课文特点来 考虑塑造学生人格的具体措施。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每篇课文都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时候似乎是"野径云俱黑", 无法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不然,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的见义勇为精神使学生激动,这些初生牛犊是最崇拜英雄的。我们该不该学习鲁提辖的精神?我们生活在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下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公民权益,我们提倡雷锋精神,互帮互助。在国家、人民的权益受到威胁时,我们也要学习鲁提辖见义勇为的精神,永斗歹徒,保护人民银行的杨大兰就是这样的英雄。这样结合现实,联系实际,让学生长知识、明事理,既教书又育人。

2.抓语文审美教育功能塑造学生美的心理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法是我们主要使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例如有位教师在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是这样以诗化语言创设审美情境的:"……刘和珍、杨德群几位青年学生,以她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人生壮美的篇章,可歌可泣,可颂可赞!她们是四季常青的松柏,英名与大地同在;她们是巍峨耸立的高山,伟绩与江河共存!她们的鲜花化成了绚丽的朝霞,迎来了共和国金色的黎明;她们用生命谱写的壮美乐章,是天安门上隆隆礼炮的前奏!"在这一情境中,高山、松柏与英雄的形象相映生辉,礼炮、乐曲与祖国的新生紧密相连。英烈们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和完美形象彪炳千古,光照后人!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当我请学生谈点感受的时候,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

3.抓语文生活实践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的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如诗歌朗诵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也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品德教育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人格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应用

引言:情感,是人们由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承载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教师通过充分理解、领悟,把课文的真情、意境,把自己的综合感受声情并茂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学会语文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挖掘潜能。现行中职语文教材把情感态度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列为语文教学的三大目标体系,充分证明了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用激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饱满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课堂感情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也难以想象一位对学生情感冷漠的教师会使他的学生热爱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所以我们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分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现实社会也许给了我们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竞争中,我们都也会面临暂时失败的局面,比如,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受学生的欢迎,或者是其它不尽如人意的事,面对这种失败、挫折,是寻找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奋斗,还是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始终地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应该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探求一条成功之道。教师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充满激情的老师他们对课文永远是认真解读,对课堂永远是认真组织,对教学语言以及操作总是认真的设计。

教师用包含感情的语调朗诵文本,用自己的激情处理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去理解文章,通过比较与举例做到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打动学生使他们充满感情的去探究课文。如《足球与人生》利用“足球如人生,人生如赛场”,教育学生不管身处怎样的逆境,凭着那坚定的理想和信仰总是积极向上、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来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这样就可以培养有志向的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让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中滚滚不绝。

二、运用经典与现实,培养高尚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结合起来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作品中的情感思想,逐渐内化为品德,形成情操感。在以往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古诗词,现在我们可通过联想古诗词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尤其可以利用具体的道德形象,如屈原、杜甫、文天祥等形象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这些道德榜样,学习他们无私无畏、忠实诚恳、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与此同时通过分析现代作品《我很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等道德情操, 在教学过程要提炼出能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学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结合其讴歌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从课文中学来的对道德情操的判断运用于社会活动,我们也才能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激发联想和想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情感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着相当的篇幅。我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语文教科书上选择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在教学中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的例子,让学生畅谈父亲这样做对吗?如果他是“父亲”,他应怎么做?让学生从发言中感受到在今后的道路上要学会“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觉得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巧用作文中的情感评语,激励学生

评价学生的作文多用欣赏性、鼓励性的语言,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评价。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小作者,都期望自己在习作园地上有收获,都希望每一次的写作有进步,也期望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肯定、赞赏自己。因此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亮点,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热情。如“你的作文选材真有趣”,“你的进步很快”,“你的作文展示了你的扎实的写作功底”等等。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成功的情感教育,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健康活泼,也可以促使学生乐学、会学。我们相信,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更加和谐融洽。

结束语: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具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要学好语文,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运用情感手段的力度,通过情感教育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更容易融合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加强情感因素的运用,对学生的身心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玉萍.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2008.

[2]张擒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201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关系 观念 方式

党的十五大上曾经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的焦点课题。鉴于此,本文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有调查表明,兴趣比智力对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影响更大些。兴趣对成功的影响占 25%,而智力的影响只占 15%。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去获取知识,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借助电教手段,利用多媒体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突破传统、面向未来的新型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向学生传递信息过程中有其强大的优势。它可以浓缩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并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直观、形象、生动的状态,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观察,启迪其思维,培养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无疑为改革语文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等普通的电教手段,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方面,与平板、单调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加密教学容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以往我们学习名家名篇时,都是教师根据参考书提供的资料讲述给学生,学生只是从教师的声情并茂中,感知作家的背景资料,接受的信息比较单一。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图、文等形式全方位提供给学生,增大信息量的同时增强了感知效果。

二、真诚关爱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最好能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要让学生既觉得你很亲近又不会对你肆无忌惮。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以真挚的情感和爱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心,让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你的教导。有时候,老师应充当家长和朋友的角色去关爱他们。比如,天冷了,要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天热了,要提醒学生多喝水;学生放假出去玩时,提醒他们注意交通安全等。通过这些小事情来联络跟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是在真正关心他、爱护他,慢慢地把老师当成一个可以亲近、可以信赖的人。这样就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和语文知识,逐步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爱学语文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老师,所以古人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如果教师能以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上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回报教师。

一般来说,学生喜欢上某个的教师,他就会把学习的积极情感转移到这个教师所教的这门学科上来。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苦练基本功,以高尚的情操,把丰富的知识示范予学生,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受到启发,爱上语文课,想学语文;以教师的表率作用来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完善学生品格,影响学生素质;从授课中利用各种方法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乐观进取的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素质。

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好导演。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我完善、奉献社会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在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重“封闭教学”,轻“开放教学”。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只有注重学生多方面的语言实践,才能培养学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

四、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一味以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形象,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 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配以图片、幻灯、录音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

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旧模式, 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的同时,还可灌输情感和思想教育,依据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形式,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友爱、孝亲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用学生的心里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当然,教师要明确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点及局限性, 选择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具体教学情境相对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将所教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应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将素质教育与之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们渗透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聋哑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对策

一、绪论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聋哑特殊群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因此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技术,同时,我国还进行了教育的新课改,这一系列行为促进了我国聋哑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聋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全国各地都在响应着国家新课改的号召,很多地方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各地区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当前聋哑学校小学语文数学活动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不科学、师生关系不到位、教学形式单一等,这些问题不利于聋哑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面对聋哑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小学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文件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发音、说话、看(听)话教学,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当前的聋校语文教学脱离聋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普遍存在“费”“慢”“差”的现象。而且,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但是聋生语文整体素养不高。

二、聋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过去由于教学目的的模糊和教学观念的陈旧导致现如今特殊W校的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于聋哑学生的语文教育容易忽视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往往还是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方法来教育聋哑学生。这样不仅会给聋哑学生自身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且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

教学模式的古板也使得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的古板也使得教学目的的实现有很大的难度。教师惯用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陈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如低年级是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却忽略了词、句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一些教师在“以学科为本”的同时,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本应是学习主人的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听障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由于聋哑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所能够接触和学习的知识很少,而教师之间也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大大限制了教学水平的发展。目前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革的地方。聋校语文教学忽视聋生的语言实际和学习语言的特点,脱离聋生实际,拔高要求,用普通教育的要求和普通教育的方法来要求聋校课堂教学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教学内容深,教学要求高,教学递进坡度大结果是句子教学不扎实,句群教学虚晃而过,篇章教学上不去;教学花的力气大,效益差,聋生语文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的面越来越窄。往往是教师一学期只讲一本书,学生一学期只读一本书,几乎没有其他阅读材料。聋生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们也就只有一本书的知识获取量,学生在校学了九年乃至十二年,也只阅读了不足五百篇的课文。由于聋校分散的客观原因,各校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应有的交流探讨,教师长期处于闭塞的境况中,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聋哑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采用形象教学法

聋哑学校学生在听力与表达上存在先天,他们获取信息与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视觉。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形象的教学法, 刺激学生的视觉,以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直观信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材中那些静止的文字描述转换成形象的图片、直观的画面与精彩的视频。虽然聋生听不见,但是他们有着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多媒体以图片、图像、视频来传递信息,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可视性与形象性,既能激发聋生强烈的参与动机,同时又能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更利于聋生的理解与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有了更多改变。多媒体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教学形式。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拓思路,结合聋哑学生的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发展特点展开语文教学。聋哑学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这将更好地培养聋哑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还要利用插图,现行聋校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品的另一种表达形式。针对聋生的特点,我们应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课本中的插图。我们应为学生的读图预留时间,让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走进图片,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用眼来观察,用心来体会,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更深刻地体会文字。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学生能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将所学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回归生活,要让学生将教材所学用于指导交流、交际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深刻理解。聋哑学校语文教学是聋哑学校教学的基础学科,它以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对促进聋哑学生各种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功能。

(二)利用语文阅读,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的能力,而聋生由于生理障碍,仅存的也就只有读和写了。阅读是他们获得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对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缺乏经验,对各种事情都比较好奇,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也很在乎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多变的心理情绪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语文教师要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学生的情感特征出发进行情感教育。要提高聋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尽力补偿聋生的生理缺陷,在聋生尽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拓宽教学内容和聋生获得信息的渠道,由一定的量而产生质的飞跃,量中求质,以质求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聋生的书面语能力,而且可以丰富聋生的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

(三)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聋哑学校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去思考聋校的培养目标。观念的更新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科研工作必须随时关注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如果没有教育观念和教育理想的更新,就很可能作出一些应急性的、就事论事的肤浅的研究和探讨。在当前,必须对新时期聋哑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深刻而清醒的思考和认识,如果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把聋校生活看作是聋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的话,我们的研究就不仅要关注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聋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力量的培养。聋校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着眼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切切实实地使聋生经过特殊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交往影响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及学生的高效学习。师生交往中互相尊重理解,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人格及特质,并对这些特质与以接纳。聋生中部分学生是由于后天原因致使听力损伤,有的学生还存在微弱的听力,也具备一定的说话能力,但不是很连贯,有时甚至很嘈杂,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进入聋校时还具备简单的说话水平,时间就久了,反而丧失了说话的水平,可能就是在此过程中感觉到了别人异样的眼光,而逐渐不愿意开口说话,而作为教师对学生予以尊重接纳。在日常的教学及交往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与接纳,自然反过来也会尊重接纳教师,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种友善的环境也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尊重接纳的氛围中,学生也会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态度自然有利于情感教学的看展。

(五)挖掘学生的积极情感

聋生由于听力缺陷,致使他们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与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与人交往中他们被普通人更敏感,因而有着更丰富的心理情感体验。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因而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体验着不同的喜怒怨乐,生活就是我们丰富情感的来源。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积极情感元素培养学生正能量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善观察,勤思考,多体验。如果缺乏生活中的真实观察和切身感受,就不会有心灵深处的深情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体验生活,教师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榜样示范力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对生活的热爱。当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时,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也会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 积极地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学生更容易取得成功。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引领与感悟,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利于生活中鲜活的情感元素,开展情感教学,由于是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接收,更容易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感染与启发。

(六)丰富教学形式

把口语和手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听力的丧失或者严重下降,使他们的领悟和表达能力非常弱,很多问题尤其是和其他人交流,手语表达占了很大的比重。 在这样的学生实际下,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在保证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手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把口语和手语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课时把语气、神态、手势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而表现出来, 像一名哑剧演员把学生一步步引入课文中,并产生喜、怒、哀、乐的共鸣,使课堂气氛达到,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授课任务。

交互式电子白板将传统的黑板和现代多媒体进行了巧妙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将图像、视频和动画都生动地展示出来,而且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将所学的词语或者是段落等语文知识形象的加以展示。 同时,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投影仪、手语等教学方式带来的不便,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出于特殊学校中聋哑学生的特殊性, 其实相比于普通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随着现阶段补偿教学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教学当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往对于聋哑学生的教学通常都是老依靠自己高八度的叫喊的方式, 让聋哑学生摸着喉咙感受的方式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但是这种方式事实上并没有使得学生学习到所该学的知识。FM 助听训练系统的运用可以与学生的助听器对接,自动为学生排除掉噪音的干扰,保证学生高品质的聆听环境。这样,就可以为不懂手语和唇语的聋哑学生提供更方便的条件。

结束语

聋哑小学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重视从小学语文着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想法,采用合适教学方式,多关心学生,减轻他们的压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借助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但是很多聋哑特殊学校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语文教学水平较低,因此我们必须及时采取有关措施,提高聋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继红.浅谈针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J]. 高考(综合版). 2014(10)

[2]吴敏.对聋哑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下). 2014(05)

[3]胡桂莲.浅谈如何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进行语文教学[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3(12)

[4]佛丽,李猛.聋哑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培养方式调查研究[J]. 科技展望. 2017(01)

[5]李超.聋哑生的数学教育之我见[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S1)

[6]郝建强.新时期有效提高聋哑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1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素质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077-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我国中小学开设的最主要的课程之一的语文,是关系到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一、语文教育必须纳入素质教育轨道

1.强化德育渗透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使学生既掌握学科教学内容,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也可利用一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电视、VCD碟片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比如多看看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强盛和国人的团结。这样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的熏陶。

2.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科学、社会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实际,结合知识的难易程度等特点来编排的,而教材本身内容涉及到文化和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学好这些知识。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新课程改革后,中学语文教师就应指导学生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提高交际能力,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师还必须配合学校及班主任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二、改进教学过程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结果充其量只能是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导致“穿新鞋走旧路”、“贴着现代化的标签”。新课程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新对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下定义,坚定不移地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纲要》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整、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倡导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师生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活动,教学行为的中心是学习行为。教育者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感知提高能力。课堂的重心是学生充满生命活力与个性张扬的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策划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需求的提供者、学习质量的评价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目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教师因循守旧,常以成人化标准、方式方法去对待学生发展中的问题,给很多学生带来有害刺激和情感的伤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其实,教师和学生在生命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后就要求语文老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帮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实际,不要把自己当“圣人”或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四、培养创新人格

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只有人格才是把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统一起来的价值的本质所在。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取得杰出成就的精英人物的研究表明,人格中的非智力因素是成功的关键。非智力因素的总合,在最佳状态下形成某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要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语文创新学习,是对学生成长的很高要求,说到底,是对语文教师的很高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我国的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研究性创新学习几乎看不见。通过学习同志关于“创新”与“学习”及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等有关文件,对于已经起步很晚的我国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创新学习来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培养研究性创新型人格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炳慧.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课堂教学形式的讨论.教育探索,2002(5):42

2 钟启泉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