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海绵城市;生态系统

一、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1)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中的水资源像海绵似的,通过环境的变化和各种自然灾害来的影响进行“弹性”利用,这是新一代的城市水洪管理的概述。在城市要想提高排水系统的作用,就需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从而利用自然排水的力量、建设中自然存水、自然地渗透来净化的城市。海景城市的内涵是以景观作为载体的水生态的基本设施建设,是通过景观中的园林植物的种植建造出园林植物景观,从而形成具有特点的景观生态体系,更好的维护了城市中水的问题。当前,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花园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要部分,雨水花园是生物的滞留区域,常把乔木或者灌木种植到低洼地带,或者地被植物或树皮等进行覆盖到地表上。2)海绵城市的基本措施是水位为中心的,不同于传统的工程系统的硬性或者没有弹性的基础建设,而是如同一个生命体,不是只有单一的功能或者目标,而是可以综合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水饭来的诸多问题。城市的水问题主要指洪涝、水源问题、地下水问题、地下水不足、栖息地破坏,海绵城市可以把洪涝进行调蓄、水源保护、地下水回补、雨水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等有效的解决上述水生态过程。

二、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

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以生态环境为优先的,利用自然和人工的方式进行结合的方式,在保证城市中的排水防涝没有影响的状态下,进行最大限度的进行城市的部分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利用雨水资源进行环境的生态保护。然而园林设计服务的对象已经扩展到整个大地上生物中,是多个生态的互相作用,形成了人类和生物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三、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就是把水自如的调动在城市之中,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注重的就是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生态湿地、透水路面等措施进行排水径流雨水,就可以达到缓慢排水和释放雨水或者在源头进行分流等控制,这些就是园林设计的建设理念。

(一)构建生态环境,绿地连接重组

海绵城市就是水基础生态和景观生态的建设,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知识中,城市中的水源和绿地是重要的部分,植被可以改善城市中的结构和气候,也对保护物种多样性是有重要作用的。比如,澳大利亚城市的就有很好的空气过滤区,就是用斑块进行重新组合进行保护的。波士顿公园、河道公园、富兰克林公园等等将多个公园连接到一起形成景观秀丽的公园。

(二)净化水的质量,修复生物栖息地

水生态基地的建设在海绵城市中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是对污水进行处理。在以前传统的污水处理只是单一的进行处理,不能对复杂的水进行治理,而且城市中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去,造成了再次污染。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来处理污水,主要是通过植物进行净化的,例如湿地、水质量的净化、气候调节、生物的保护等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利用了水生植物进行水质的探究,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污水进行水质净化,通过多种植物的优势、生长状态、生长阶段的不同,会比单一的植物更能长期的稳定的进行水源净化。在湿地植物中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各种元素,也减少有害藻类的进一步繁殖,从而保持生物的均衡。而高等的植物既可以净化水源也可提升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

(三)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达到防洪防涝

湿地除了能更好的净化水质之外还是更好的储水基地。传统的方式不能完全将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大部分直接排入湖中,地面的不透水的处理使土地不能的储水能力降低,径流的增大就形成了洪涝灾害。然而植物景观就是利用生态环境合理的解决了超标准的径流系统,和城市中的雨水罐渠相互配合达到控制水流的目的。植物的根和叶都是由储水能力的,在经过道路两侧的生态建设,将多余的雨水进行蓄水达到降低径流的系数,在干旱的天气中可以通过蒸发作用把多余的水分释放掉,从而达到不从地下水为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也降低了城市中热岛效应的产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很好的固定土壤,从而避免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四)植物的净化空气,以达到降尘降噪

植物总叶面积的多少就是绿量的多少,就决定了植物生态作用的大小,所以增加植物水量和层次就能形成乔、灌、草的植物群落,在增加绿叶面积的同时也更好的提高了光合作用。从而达到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例如普通的草坪会比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低四倍之多,植物群落的特点有结构复杂、植被稳定性强、防风防尘、降噪、吸收各种有害气体等等。由于植物不同的生长状态、不同的代谢功能,不同的阶段,就会产生对于污染不同的吸收量。例如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有月季、广玉兰、石竹木槿等等,吸收氯化物的植物有紫薇、桂花、樟树等等都有很好的吸收。再有,就是带有绒毛或者粘液的植物可以阻隔或者粘附的作用,植物也可以进行声波的吸附,例如4米款的植被群可以有效的减少交通带来的杂音,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海绵城市中,园林景观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要把园林景观的美学价值和海绵城市同时进行,达到吸引人们的眼睛同时也通过园林景观对生态起到积极地作用,更好的提高了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关注度,从而也提高了经济建设。海绵城市不单单是单一的建筑,而是通过海绵城市运用多种学科多个部门进行共同的投入,从而达到修复城市的生态,更好的改善了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延伟.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5(06).

[2]李永祥,王磊城市植物景观中的植物附属污染现象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08).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2篇

记者在华夏南路人行道走了一圈,不但鞋面没沾上泥水,鞋底也很干净,轻松实现了“雨中不湿鞋”的目标。“人行道从上至下分别铺设了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碎石,雨水通过缝隙逐层下渗。”淇滨区市政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小明向记者解释:人行道下渗不完的雨水会流到植草沟内继续下渗;路面汇集的雨水通过道牙开口先流入雨水收集井进行初期沉淀、净化,待蓄到一定高度后,再流入蓄水池,经过慢慢下渗,可补充地下水源,不会再像以往经过管网白白流走。

因连续降雨,鹤壁市兴鹤大街部分路段明显积水,而桃园公园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公园内所有园路及停车场虽然湿润,但看不到积水。

“园路的铺设材料采用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塑胶、透水砖等,雨水落到路面后可很快渗到地下蓄水装置。蓄水装置蓄满后,通过管道流入人工湖。”淇滨区园林局局长郭高峰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对桃园公园周边的鹤壁海关、鹤壁旅游综合体、高铁广场、兴鹤大街等区域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将来桃园公园不仅可以吸纳公园内降水,还可吸纳周边区域降水。

据悉,改造后的华夏南路,超过70%的降水可被吸纳,用于补充地下水;桃园公园可吸纳超八成降水,实现区域水循环。

鹤壁市是河南省唯一的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目前,该市大部分海绵城市工程的设计和招标正在进行,50余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到2016年年底,300多个项目将基本落地。该市住建局副局长郑全智说:“海绵城市建成后,将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的目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于十分缺水的鹤壁来说,也将有利于补充地下水源、修复水生态。”

鹤壁市的情况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海绵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渐行渐近。

政策频出,护航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中国城市“雨后看海”“逢雨必涝”现象屡屡发生。住建部曾对31个省(区市)的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进行调研:2008年―2010年期间,有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被调查城市的63%。2013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受淹234个,直接经济损失3100多亿元。而同时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

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偏向。对于雨水,一般都是通过巨大的排水管网,力图尽快将它们排入城市周围的江河湖海。但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每当遭遇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内涝难以根除;降水又都被白白排走造成旱涝急转,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利用。

作为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的重要办法之一,海绵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技术指南的出台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落实推进速度令人赞叹。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路径和基本原则,并进一步细化了地方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方法,指导各地建设海绵城市,旨在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等现象。

2015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

2015年4月,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公布,16个城市名列其中,它们是经过竞争性评审,从全国13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包括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国家补助政策, 16个城市将在3年间累计获得中央财政230多亿元的补贴。

专家介绍,首批试点城市,多选择的是新兴城市或城镇化过程中聚集人口较快的地区,同时也考虑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兼顾等因素。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包括规划阶段、建设阶段、政策支持以及组织落实四大部分共十项具体措施。

2015年12月,在时隔37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海绵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也成为解决城市雾霾、水患、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方案之一。

2016年3月17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章节,专门提到“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3月18日,住建部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规定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也是在3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启动新一轮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试点要求更加严格、标准更加细致,具体参数都比之前的有所量化。此外,这次对申报城市增加了一项资格审核条件,即试点区域必须包括一定比例的老城区。

4月底,通过现场答辩,专家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成绩, 14城入选2016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大连市、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青岛市、珠海市、深圳市、三亚市、玉溪市、庆阳市、西宁市和固原市。

业内人士表示,海绵城市兼具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双重功能,投资建设可容纳万亿元,将一定程度上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环境治理,或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既减少了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破坏,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大众来说,海绵城市不仅是个新鲜的名字,更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虽然工程大多在地下,但这“地下乾坤”却实实在在装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多地开启新一轮海绵城市热

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广大民众的现实呼唤,使多地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热。

根据部署,目前列入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的各地正积极推进,并摸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

浙江省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似的“为海绵而海绵”,坚持“管得宽”。首先,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方面“管得宽”,从城市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战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山水林田湖”的广度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杜绝片面肤浅地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就是“穿衣戴帽”“涂脂抹粉”,把铺一些透水砖、修几个蓄水池、建几块下凹式绿地等同于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嘉兴的特点和水环境差、水生态恶化、局部地区有内涝风险等因素,确立了恢复生态,重现江南水乡特色,使嘉兴成为“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田园城市目标。

其次,是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方面“管得宽”。嘉兴的海绵城市建设,不只是做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的项目,而是将跟“水”有关的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统筹兼顾,与“五水共治”、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域外引水工程、城市有机更新等举措协同推进。这一做法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最后,是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管得宽”,而且“管得远”。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符合技术标准,嘉兴印发了《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评估办法》《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和《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工程竣工测量评估办法》3个文件,从设计、规划、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控。同时,为了让这些文件落到实处,还制订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标准图集》《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验收、养护技术规程》《嘉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监测方案》和《嘉兴市区雨水控制管理办法》《海绵城市养护管理办法》《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等一套科学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旨在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今后市区城市(镇)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市域内各县(市)可参照执行,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建筑小区、城市道路及停车场、绿地等都必须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要让海绵城市建设在嘉兴的城市开发建设领域步入‘新常态’。”该市市委书记鲁俊的这句“新常态”,算是对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管得远”的完美诠释。

跟部分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初期“不知朝何而去”不同的是,武汉的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力求“好看管用” ,化“水忧”为“水优”,恢复百湖之城昔日“江汉交流波渺渺”“檐前槛底大江流”的“旧模样”,既要“彰显滨江滨湖特色、挖掘城市魅力”,又要“夯实生态基地”的城市“海绵体”。

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青山示范区总体布局中两河区域生态示范带建设项目之一,武钢二号明渠治理工程连同青山港及一号明渠综合整治工程,具有清通引水通道、排水干渠、形成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实现区域提档升级的重要战略地位。二号明渠整治项目将采取在渠里种植水生植物、岸边开挖植草沟和生物滞留带等措施,利用自然的力量控制雨水径流,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和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经过这样自然生态的方式处理后,渠水水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除了同一旁的公园相得益彰外,还能解决武钢生产所需的功能用水,实现景观和功能的融合。

在园博园的建设中,更是处处体现海绵设施与景观的结合。园博园的道路、广场基本上都采用了透水铺装,在停车场大量运用的透水混凝土,雨水能透过混凝土和砖的缝隙渗入地下,一部分自然回灌地下水,一部分经由地下埋设的透水盲管收集,用作浇灌园内花木。而长江文明馆的屋顶绿化、杉杉湿地的水净化与循环系统、楚水“一湖四溪”作为全园最大的雨水存储设施,最大水容量为10万立方米,成为绿化浇灌的重要水源。此外,园内还建有6个容量各100吨的弃流池、12个雨水花园以及遍布园区的生态草沟,用于汇集、过滤、存储雨水。

青山区武青堤江滩是武汉市两江四岸江滩建设的重要内容,长7.5公里,总面积为110公顷。与以往江滩建设不同的是,青山江滩完全按照“景观+功能”的建设思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在景观方面,现有武青堤坡度将降低一半以上成为缓坡绿带,市民可以在堤上散步骑行。由生态草溪、体育运动、都市时尚、工业遗迹、市民广场、青山记忆等七大景观区组成的景观带,完全延续了“青山文脉”。同时,武青堤江滩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服务设施,在缓坡堤防内设置地下覆土建筑,作为地下停车场。这样的生态江滩不仅能避免出现传统江堤阻隔断市民亲水空间的现象,还能有效地开发城市的立体空间,达到兼具景观和功能的效果。

4月9日,萍乡市主城区遭遇了一次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超过28毫米。经过“海绵体”改造地段周边的百姓却没再见到此前“逢雨看海”的景象。而且,此次强降雨量,已远远超过《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制订的“日降雨量不大于22.8毫米时不产生径流”设计标准和目标。提及此事,萍乡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立马儿来了精神:“海绵城市建设关键要看实效,简单地挖条植草沟、建个雨水花园,这样‘为海绵而海绵’的做法,劳民伤财不说,即便暂时通过了考核验收,将来还是会挨百姓骂的。”

然而,要做到“不挨百姓骂”,就得练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功夫”。萍乡市通过科学的统筹和规范体制的建立,把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落到了实处。萍乡城区处于丘陵低洼地带,雨季比较集中,过去的城市建设没有注重对原有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利用,内涝已成为这座昔日“江南煤都”的一大重症。同时,作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地区,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对这些“先天不足”有了充分的认识,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盯上了“科学统筹”,树立了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与机制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培植海绵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相结合的“六大结合”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的全过程。

为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普遍存在的散、小、乱问题,萍乡市将新老城区121个子项目整合为6个项目包,全部采用PPP模式。如此,不仅有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还解决了审批、评审、招投标环节因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特点缺乏了解而导致的障碍和阻力,大幅度提升了效率。在运维方面,萍乡市采取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控交由技术服务方负责的方式,将统一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指标体系和一体化管理模型平台延伸到项目全周期,借此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各环节技术问题,防止多个政府部门考核导致管控体系碎片化。这种将多个责任主体合并为一个的做法,不但有利于提高绩效、保障项目的整体质量,还能大幅降低投入成本。据了解,仅此一项,就节约了上千万元的成本。

同时,针对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萍乡市税务部门还出台了16条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及海绵体建设的管道、涉水、透水砖等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这些实实在在的利好,对推动当地的海绵城市建设关联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眼下,不仅试点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 “海绵城市”也成为各地热词,进入重点项目投资菜单。河南、江西、福建、云南等不少省份纷纷发文,在全省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6月1日,河南省评定许昌、濮阳、焦作、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安阳等8个省辖市为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城市,省财政将对这8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连续三年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与此同时,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其他县(市、区)要分别于2016年10月底、2017年10月底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新建单位和小区,都必须建成“海绵型” ;新建公园绿地要全部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每个城市都要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等。

江西省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6年起,全省各地新建的城区、园区和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以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其中要求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实施中的刚性控制指标。

福建省提出,2016年将着力补齐市政设施“短板”,突出解决“逢雨必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

云南省下发《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到2017年,昆明、曲靖、玉溪、大理、丽江等省级海绵城市先行先试建设取得成效,70%的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争取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此外,上海、陕西、河北及江苏南京、山东青岛等省市都积极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海绵综合体”未成气候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处景观,而是系统性、若干个互动式的工程组合,在各部门的协同下,建成规模的“海绵综合体”。近几年从市政设施到居民小区,将雨水和洪涝变成蓄水存量的实践已屡见不鲜,但种种原因使得“海绵综合体”建设未成气候。

理念认识受限,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融资模式创新乏力,这是日前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集中“会诊”的“共性”结论。

首先是资金投入。以鹤壁市为例,作为首批全国试点城市,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为:西起107国道,北到淇滨区黎阳路,东至护城河,南临淇河,总面积大约29.8平方公里。就这不到30平方公里的投入,除了中央财政下拨的12亿元专项资金,河南省财政每年亦有4000万元的奖励补助,加上市财政资金的配套,仍有较大资金缺口。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需求之大可见一斑。其他未进入试点城市行列、不享受一系列补贴的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压力也可想而知。

据了解,目前,我国99%的城市还都是雨水快排模式,远达不到海绵城市的标准。建设海绵城市需对现有的地下管网进行大规模改造,地上综合设施进行整治,均涉及到巨额的投资资金。

有报告称,预计2020年海绵城市整体的市场空间可达2.3万亿~3.4万亿元。收益模式成为万亿市场落地和推广的关键。

如何在金融方面创新机制、继续加力?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曾表示,将采取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还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目前,各地多在探索借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设计建设管理。

PPP模式助推海绵城市发展在政府此前出台的政策中已多次提及: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应积极推进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财政部2014年首次出台《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提出鼓励措施,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则明确,试点工作中采取PPP模式操作项目投资占试点工作总投资比例,以及这些项目工程量占试点工作总工作量的比例。

其次是统筹建设和协同作战的落地问题。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建设”,但截至目前,真正将此要求落到实处的试点城市并不多。业内专家表示:“这样做不但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会影响到三部委的阶段性考核业绩,还会增加投资成本,在地方财政‘压力山大’的当前,真正将统筹兼顾落到执行层面,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并结合城市建设实际经验,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应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监理和投资等六个环节。涉及到与城市水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和道路交通规划等的有效协同,还要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管廊建设,结合棚改、危改、旧城改造等项目,包括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园林绿地、地下管网、水系整治等。从政府职能出发,涉及到规划、建设、水利、水务、环保和绿化等部门参与。

业内人士指出,城市建设项目数量多,形态特点各不相同,涉及部门广。要全面转变传统规划建设模式,推广低影响开发,必须理顺部门职责,协力推动。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徐州;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A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随着徐州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所带来的内涝频发、水资源流失、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构建徐州海绵城市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交通发达,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徐州境内河网交错,水系复杂。大运河傍城而过,故黄河贯穿东西,河道纵横贯通,水库星罗棋布;以故黄河为界,分沂沭泗、故黄河及濉安河三个水系。历史上徐州以战场、煤场、工厂著名,水资源匮乏,洪涝旱渍灾害频发,“水多、水少、水脏”问题突出。徐州境内的故黄河就是在一百多年前因为黄河决堤冲积而成,徐州人民饱受水害之苦。

目前,徐州市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标志着城镇比例已超过农村。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忽视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打破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徐州市在水生态管理方面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城市内涝严重,一雨便成湖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人身财产伤害事故频发;二是徐州地处三大水系下游,水资源短缺,供应严重不足。因此,要保持徐州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目前徐州市在构建海绵城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组织规划不明确,考核指标没有进一步细化。徐州市政府2011年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城市生态文明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城市总体规划中缺乏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要求和考核细则,基层部门执行起来目标不明确,无规可循。

(二)推进力度不够,建设积极性不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收效缓慢,不像投入工业建设带来的回报立竿见影,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设和管理单位的责任不明确,综合示范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的规划、环保、建设、财政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配合。目前各区县推进程度有快有慢,海绵城市、海绵社区、海绵建筑的示范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四)宣传力度不够。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员参与,单单靠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推动很难完成。海绵区域、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的建设需要全市人民积极参与,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共同推进徐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步伐。由于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

二、徐州市构建海绵城市的对策探析

(一)科学组织规划

将海绵城市建设有关控制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建设用地规划,做好规划编制。做好城市发展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让海绵城市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将雨水吸纳率作为城市开发项目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等要全面评价雨水吸纳和利用程度,并以此作为项目建设是否可行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加快工作推进,搞好综合示范区

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逐步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广场、道路、小区等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率先推进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地铁沿线及新城区建设。如在徐州市金山东路建设的下沉式城市园林,由于绿化带比马路表面低30厘米以上,这样雨水就会被有效地收集起来,并利用其浇灌植物,具有显著的集雨功能。要在全市有序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明确建设和管理单位的责任。徐州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抓好典型示范,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各部门、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工、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序开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习惯于战胜自然、超越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而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则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通过广泛宣传,让海绵城市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徐州市民的心中,从而自觉投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

(五)分层次建设

徐州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个层次逐步展开,这四层次系统低影响开发的侧重点不同,需要上下结合推进系统创新。

1.建设海绵区域。徐州市地处沂沭泗、故黄河及濉安河三个水系的下游,要构建海绵城市仅仅依靠徐州城市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要通过广泛发动与协作,让徐州周边的城市也参与到海绵区域的建设中,从而建立起区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最终为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徐州附近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微山湖、云龙湖、骆马湖等湖泊纵横交错,通过构建生态走廊,使这些分散的湖泊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为生物迁徙、水资源调节提供必要的通道和网络;徐州所在的淮海经济区重工业比较发达,空气、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通过净化水体,从而使区域水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修复;徐州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煤矿的开采濒于枯竭,出现了很多采煤塌陷地,因此,徐州市应通过保护自然湿地,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从而促进徐州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建设海绵城市。徐州市应加强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徐州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借助良好的城市规划进行分层设计。第一层次是城市总体规划。强调自然水文条件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利用、紧凑式的开发等方略。第二层次是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第三层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最终实现把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城市规划设计目标。

3.建设海绵社区。社区在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徐州海绵城市的建设应着眼于海绵社区建设。一是加大社区植被覆盖率,促进水源的涵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改变社区广场道路的设计模式,通过建设下沉式雨水调蓄池,将雨水收集起来,满足社区树木的浇灌以及喷泉的需要,促进社区水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改变传统的集中绿地模式,建立分散的下凹式的绿地模式,增加地面透水性,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三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让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从节约用水等细微处做起,自觉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

4.建设海绵建筑。在徐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新建小区建筑设计要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以及建筑中水的回用;新建小区要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建设垂直园林。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通过蒸发排到自然界的水体污染物几乎为零,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减少地面水径流量,还能固化二氧化碳,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对于老旧小区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大改造力度,增强小区地面透水性以及绿地的涵养水源能力,不断发挥城市建筑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4篇

小规模海绵难解整体内涝

自2015年4月起,住建部等三部委先后公布两批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2016年5月以来,我国多地城市遭遇暴雨、出现城市内涝,其中包括济南、武汉、镇江等多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目前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近期出现内涝的城市至少有14个,占比接近50%,其中首批试点的16个城市中,至少有9个城市出现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被视为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何也会出现内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表示,当前部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出现内涝,这恰好说明当前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迫切性。试点城市之所以出现内涝,一方面试点启动时间有限,首批16个试点城市2015年4月才确定,第二批14个2016年4月确定,大部分项目还在建设中;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大部分城市试点建设规模仅二三十平方公里,第一年建设完成的区域基本都在几平方公里,小规模的海绵城市建成区无法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试点城市,海绵化改造的点面“对比效果”十分突出。在试点城市河南鹤壁市,改造后的桃园公园及淇水大道等路段,由于铺设了透水材料,建设了下凹式绿地、蓄水模块等,雨水迅速下渗,几乎看不到暴雨肆虐的痕迹;与此同时,未经过海绵化改造的主城区部分路段积水严重。

济南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田戎介绍,海绵城市在治理内涝方面,只是对一定范围内降雨量形成的内涝起蓄滞作用。遇到超过百毫米、甚至200毫米的降雨,防治内涝还得看城市排水系统。比如,济南市试点规划中,到2020年市区海绵城市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7.7毫米。

已建成社区海绵化改造难

根据国办2015年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王家卓说,这些指标并非只针对试点城市,而是面向全国所有地区的。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虽然一些试点城市在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但不少地方海绵城市建设在整体进程、规划指标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已建成社区改造难。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任务就是对已建成小区,尤其是经常出现积水小区进行“海绵体”改造。相对于新建城区或社区可以通过先期区域详规、中期施工监督、后期项目验收等指标与渠道来约束,已建成的老旧社区建设难度非常大,被业内视为“带刺的骨头”。

一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负责人坦言,已建成社区海绵体改造施工中会遇到各种矛盾,比如新增下凹式绿地,可能导致停车位减少;房顶绿化,面临违章建筑拆除问题,“实现规划目标的难度非常大”。

建设标准不明晰。尽管住建部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但由于各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与方式差异较大,只能靠试点城市自身“摸着石头过河”。

深圳市创环环保科技公司是国内多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顾问商。总经理翟艳云介绍,一些试点城市职能部门对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都不太清楚,以为就是修修道路、收集雨水等。实际上,各个试点城市目标方向不一,有的重在储蓄水资源,有的偏重解决内涝,有的侧重解决水污染。缺乏科学的建设标准,就容易使海绵城市建设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政府部门配套不同步。一些受访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城建、水务、园林等部门充分协调“齐步走”。尤其是各地城市新区建设中,即便不是试点城市或区域,也必须提前规划、系统建设。

济南城建集团副总经理刘相华说,当前一方面要投入大量资金,按照海绵城市标准改造既有建筑小区,另一方面大批传统路面硬化的新小区不断建成,不仅导致重复投资浪费,而且极易出现改造速度永远赶不上城区扩张的尴尬。

亟需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

有业内人士计算,部分地区实际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可能达到1.5亿元至2亿元。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

建设海绵城市的巨大投资钱从何来?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央财政给予各试点城市每年4亿至6亿元专项资金补助。以济南为例,作为省会试点城市,济南市于2015年至2017年共可获得15亿元中央补助资金。

相对于巨额的海绵城市建设投入,中央财政补助显然难以支撑。各地也将PPP作为资金筹集的重要渠道。按照预期,鹤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投资32.87亿元,其中政府财政投资27.24亿元,剩余5.63亿元资金需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来解决,PPP模式所占比例约17.1%。

尽管投资空间大,项目选择多,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仍选择观望。“技术门槛高,项目回报期长,后期风险不清,一般企业不敢轻易尝试。”负责承接了多个试点城市单体示范项目的翟艳云说,即使企业在海绵工程竞标中拿到合同,如果扣掉每年近7%的融资成本,最后也剩不下多少利润。

缺乏稳定收益回报,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采取PPP模式的最大难题。一个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负责人介绍,不同于地下管廊、污水处理等收费运行项目,一般海绵城市项目属于公益项目,后期运营维护支出较大。

“我们曾尝试将改造后的停车位作为投资收益回报,但测算结果一个投入12亿元的项目,相关停车位收费10年的整体收益才120万元,收益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位负责人说。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地域性;雨水花园;浙江嘉兴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62-05

A Pilot Study on Rainwater System with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ystem in Jiaxing City

SHEN Pei-yu WANG Yu-jia ZHOU Hai-ju XU Hai-shu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ity waterlogging and water shortage in Jiaxing City,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of planning transformation,the water governance in Jiaxing will change mentality and use the concept of foreign 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to carry on the reform of sponge city.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of Jiaxing,the operation of Jiangshuigang green road and the parking lot of Shaoyuan were analyzed,finally summarized the references significance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gional parameters.

Key words sponge city;low 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LID);regional;rainwater garden;Jiaxing Zhejiang

嘉兴市位于浙江北部著名的杭嘉湖平原,襟江带湖,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也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嘉兴虽为江南水乡,河流密布,水系发达,但近年来其因水环境破坏引起的水质型缺水问题相当严重(图1),嘉兴目前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大大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地表径流污染为代表的非点源性污染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嘉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自然地面逐步被包括道路在内的硬化面所取代。其不(弱)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根据嘉兴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报告,截至2015年,嘉兴的104.35 km2建成区内,不透水下垫面(全硬化)面积达56.01 km2,弱透水下垫面(绿色屋顶等)面积达到6.89 km2,不(弱)透水下垫面占比约60%),而且在嘉兴市平原河网地区,降雨量大而集中(多年平均约980 mm),城市内涝问题也不断加剧。

1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1.1 体情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了如下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10月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部分内容涉及海绵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该导则主要参考了美国关于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

LID理念的核心是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模拟场地开发前的自然水文条件,采用源头调控的近自然生态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营造出一个具有良好水文功能的场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土地开发导致的场地水文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BMPs(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雨水管理技术体系,最初主要针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通过最佳管理措施来预防或控制非点源污染)相比,LID强调通过分散式、小规模调控措施对雨水径流源头进行控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场地规划设计过程的场地开发方式和设计策略[2]。

LID体系包含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2种策略。结构性措施主要通过小型雨水设施将雨水回收利用,包括生物滞留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绿色屋顶等(表1)。结构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渗透。采用植被或可透水路面材料,增强地面透水性;②滞留。利用植被、土壤良好的吸水能力滞留雨水,使雨水径流总量减少;③蓄水。通过蓄水池、水塘等收集雨水,不仅能减少雨水径流,还能作为灌溉用水或经过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④过滤净化。通过植被和土壤的过滤、吸附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清除雨水中的污染物[3]。非结构性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的合理布局、增加植被面积等。

2015年2月,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确定了包括嘉兴在内的16座城市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从国家层面战略性地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明确指出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并首次提出了径流总量控制的海绵城市量化工作指标: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的工作目标。海绵城市应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的能力[4]。

1.2 嘉兴试点

目前,嘉兴已建成多处于其他江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有较强参考性的试点。从“点”的层级上,已建成如晴湾佳苑、勺园停车场、嘉兴植物园、再生水厂等试点。从“线”的层级上,已建成蒋水港、湘家荡等试点。从“面”的层级,已建成以南湖为中心的18.44 km2示范区。在政策方案上,编制了《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规范》。

2 旧城改造案例――嘉兴市蒋水港绿道

2.1 场地简介

本试点位于嘉兴市南湖区蒋水港,改造时间为2012―2013年。蒋水港河道全长约2.5 km,改造区域北至南湖大桥、南至长盐桥新气象路段(约600 m)。到目前为止,北至南湖大桥、南至长盐桥新气象路段均已经改造完成(图2)。其中亲水河道的构成分为4个水深区,正常水位分别为1.0、1.4、1.8、2.6 m(图3)。

2.2 LID在蒋水港绿道中的体现

嘉兴城市以硬化路面为主,不(弱)透水下垫面占比约60%,且硬化路面的排水也以强排快排的形式,增加了排涝压力。同时,道路对沿线周边的水体污染十分严重。路面雨水径流中,除含有重金属、碳氢化合物等对环境危害性大的污染物质以外[5],车辆运行带来的油类等污染物[6]、行人抛弃的废物、从庭院和其他开阔地上冲刷到街道上的碎屑和污染物等最终都将在雨水淋洗、冲刷作用下迁移至水环境中,并对这些水域产生很大危害。在周边有生态敏感保护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的地方,道路污染物对水质、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威胁更需要认真对待[7]。

LID技术主要是尽量把雨水入渗到地面以下,一方面减少了雨水的排放,降低了城市的内涝风险;另一方面减少了初期雨水对河道的污染。而在蒋水港绿道工程建设中,具体应用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有以下几种形式。

2.2.1 绿地建雨水花园,从源头解决周边硬化路面排水和削减污染。蒋水港绿道在施工中通过适当改造,在绿地中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是一种生态型雨水渗透设施,具有投资少、蓄渗效果明显、截留净化径流雨水、不易堵塞等优点,它既可设置在城区范围内的建筑物、街道、广场等不透水地面周边,用于收集蓄渗小面积汇水区域的径流雨水,又能在立交桥附近、市郊等空旷区域大规模应用,从而提高立交桥及整个城市的防洪能力[8]。

2.2.2 雨水花园渗透层构造及参数。在雨水花园中,原有的壤土被换成了渗透系数大的材料如砾石、砂、煤渣等。雨水花园的主要作用为滞留、下渗及处理雨水。其主要构造及设计参数为蓄水层0.25 m,种植土及人工填料层0.5 m(孔隙率0.3)、砂层0.1 m、砾石层0.2 m(图4)。同时,雨水花园中设置雨水溢流设施,将暴雨时的雨水排入雨水管道或河道。蒋水港绿道改造过程中将周边硬化路面雨水引入绿道内绿地,可通过改造人形道侧石(拆除侧石或侧石开口)形式,将雨水排入绿地。

通过现场调研与前期资料收集可知,图4、5所示的雨水花园地下层的主要构造及设计参数可能适用于以嘉兴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的雨水花园,这些构造及参数将对后期的地域性参数化研究有借鉴意义。

2.2.3 雨水花园植物选择。在植物生长环境方面,根据雨水花园中种植区不同的水淹情况可将雨水花园种植区分为蓄水区、缓冲区、边缘区(图6)。植物在这3个分区中的配植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特性。边缘区无蓄水能力,植物物N需要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对植物的耐淹能力无特别要求,可选用一般较耐寒的植物,与周边植物景观相衔接;缓冲区有一定的蓄水容积,对植物的耐淹特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要求植物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和抗雨水冲刷能力;蓄水区植物物种耐淹能力和抗污染能力、净化能力要求最高,同时要求在非雨季的干旱条件下也要有一定的耐旱能力[9]。

调研发现,蒋水港绿道雨水花园采用下凹式绿地的做法,中间下凹部分铺有较大块的卵石,卵石中种有一些耐水湿植物。在坡道上还种植一些灌木及地被植物,植草沟也普遍分布。雨季来临时,雨水顺着植草沟流到下凹式绿地中,起到滞留下渗及净化处理雨水的作用(图7)。

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对蒋水港绿道雨水花园中使用到的植物材料进行了分类与总结(表2):通过观察绿道不同区域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可以初步判断绿道采用植物的耐水性与耐旱性,由此指导雨水花园地域性植物的选择。

2.3 生态浮岛

调研发现,蒋水港河道中央及岸边置有生态浮岛。生态浮岛适用于没有空间建设雨水塘或雨水湿地的场所,可通过对生态的重新构造,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同时也提升景观效果(图8)。

2.4 总结

嘉兴生态绿道网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带情况较多,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路线,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建成的绿道,将面临着与传统绿地养护不同的管理挑战。传统绿地养护仅限于修剪、施肥及保洁,由于具有嘉兴特色的绿道需要的养护措施广泛,所以在绿道养护方面嘉兴也有不少实际经验,雨水排入了绿道,因而每隔几次降雨均需进行养护。另外,雨水塘、雨水湿地内需要定期清淤,水生植物到秋季需进行收割等。

3 生态停车场改造案例――勺园停车场

3.1 场地简介

嘉兴勺园停车场位于嘉兴南湖景区的南部、南溪西路北侧(图9),建设总面积约5 200 m2,是供园内参观时停车所用。其中,停车位面积约1 169 m2,通道面积约1 670 m2,停车场共有85个停车位, 是勺园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地。此处独特的设计,有利于地面径流,防止地面过多积水从而影响园区的营业与使用。

3.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勺园中的体现

3.2.1 铺设专用透水混凝土。勺园生态停车场的表层是使用透水混凝土铺设的,结构见图10。20 cm厚的透水混凝土表层,形成了透水路面和透水停车位。这样的新型混凝土可以让雨水较为快速地流入地下,防止“快排水”带来的水体快速流失以及由于雨水过量而导致的洪涝积水的现象。另外,一方面这一举措也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城市环境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地下水,节约了水资源,而且更能够有效缓解因水滞留在路面表层而带来的油类化合物污染地下环境的问题,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了试验。将约20 mL的水浇在停车场路面,模拟雨水下渗,试验发现地面不会像普通的水泥地一样马上变深色,浇下去的水也不会马上四处溢流开来打湿地表,而是慢慢下渗,吸收效果显著(图11)。

3.2.2 植浅草沟。勺园停车场在停车位之间的绿地中植浅草沟,并配以侧石开口(图12)。植草沟沟顶宽0.5~2.0 m,深度0.05~0.25 m,边坡(垂直∶水平)1∶3~4,纵向坡度0.3%~5.0%。植\草沟具有输水功能,具有一定的截污净化功能。这样有利于将硬质停车场中未能及时排出的雨水排入一旁的绿地中,通过植浅草沟的下渗吸收更多雨水,加快雨水排放,避免雨量过大带来的雨水堆积给使用者带来不便的现象(图13)。

植浅草沟的植物一般选用当地适种的草坪地被,在保证排水给予过滤的同时也能够带来景观上的美好感受,为停车场增添一定的视觉效果。

3.2.3 铺排地下网状排水盲管。除了地上部分的精心设计,勺园停车场的地下部分更是进行了多样的设计与处理。停车场在地下布设了将近1 km的网状排水盲管(图14)。盲管能够收集地上的渗水,进行统一处理,也可在雨量较大时,调节地下水,减缓地下水的压力,这对解决目前城市中经常出现的积水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3.2.4 地下雨水调蓄池。勺园停车场在地底更是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雨水调蓄池(图15)。在多雨的季节,城市往往会因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地下水的大量积聚,而现有的地下网管不能满足排水需求,不仅会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更会将大量雨水带来的河流污水排入地下,从而对污水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这样的调蓄池既可以减缓污水的冲击,减少污水厂的压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城市的内涝问题。

3.3 总结

每当下雨天,落在停车场地表的雨水首先通过透水材质浇筑的地表渗入土中;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专门用于集排土中渗水的盲管就会发挥作用,把多余的雨水排放到停车场北侧的排水管道内,地下调蓄池也可以帮助蓄、排水。

自2014年起,经过设置透水路面、建设透水停车位、安装地下网状盲管,并设计了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浅沟等一系列改造后,勺园停车场已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雨水径流。据统计,整个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0%,控制雨量达24 mm。

4 结论与启示

在水质型水资源缺水的大背景下,雨水不应该是负担,而应是宝贵的资源。为了应对城市水问题,嘉兴的城市建设理念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海绵城市的建设相对于传统的市政雨水管理系统有很大的优势。一是在雨水治理理念上变革,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二是雨水就地收集处理,减少径流;三是从原来的单一下水管网建设转而利用好河湖蓄水、道路渗水等多种方式建设。

总体而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滞后于实践,尤其是在本土化、地域性等方面的研究亟待重视,这对以后的研究方向有指导意义。

5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S].北京:[出版者不详],2014.

[2] 徐海顺,蔡永利,赵兵,等.城市新区海绵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及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 车武,欧岚,刘红,等.屋面雨水土壤层渗透净化研究[J].给水排水,2001(9):38-41.

[4] 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建设科技2015(1):19-20.

[5] 赵剑强,闫敏,刘珊,等.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的调查[J].中国给排水,2001(1):33-35.

[6] 郑远,贾璐,杜豫川,等.道路路表径流污染处理体系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8):155-157,211.

[7] 车伍,申丽勤,李俊奇.城市道路设计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J].公路,2008(11):30-34.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给水排水;城市建设;新型材料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够帮助城市建设者提高城市应对城市内涝的能力,降低城市发生洪灾的风险,降低经济损失。

一、海面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应对城市雨洪而产生的管理概念,其目的在于使城市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以及雨水等自然灾害。海绵城市在应对城市内涝等问题时能够展现出巨大的作用,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在国际通用术语当中,海绵城市被描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首次被提出后国务院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为海绵城市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海绵城市所遵循的是生态优先原则,通过人工措施进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内涝风险,最大程度将区域内的雨水进行渗透净化,最终循环利用。海绵城市是一种对传统排水系统的改进与发展,最大程度发挥了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将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多个水循环环节综合考虑起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城市建设方案,实现对于水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以及对于自然灾害最大限度的防范[2]。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在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等诸多国家均有显著成效。在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加快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投入与支持。

二、城市给水排水技术及建设现状

(一)缺乏足够的前瞻性。海绵城市理念实现的是对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对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调动。当前在部分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给水排水建设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前瞻性不足是指在给水排水技术设计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到城市长久发展的变化因素,仅仅单纯地完成给水排水建设工程。城市变迁对于城市的整体给水排水结构将会造成重大影响,也正如此在进行给水排水建设过程当中应当要充分考虑未来城市格局的变动以及城市可能出现的供水排水需求变动。例如在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推进过程当中,城市排水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在管网的建设过程当中应当要留有相应的空间,保证城市内洪水的及时排出。

(二)未重视区域水资源平衡与区域供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水资源的平衡性以及区域供水问题。当前部分城市在给水排水建设过程当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水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性。这就导致了城市管网建设过程当中,其实际承载量与需求量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对于生活用水、绿化灌溉、工业用水等等均有不同的用水需求,在开展给水排水规划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选择。

(三)水资源循环使用率低。水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虽然其总量较大,但是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总量很少,人类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是解决水资源有限性与需求不断扩张矛盾的出路。水资源的循环使用便是实现水资源的一水多用,既要收集可利用的水资源,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水资源。就城市发展来说,最大限度的实现对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便要将雨水转化成城市用水,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不是对于生活废水的处理和再利用,还包括对于自然降水的收集。在许多城市当中并没有重视对于自然降水的收集处理,这不仅加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给水排水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应当要充分考虑到自然降水的吸收与再利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的管理成本。

三、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给水排水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也有很好的范例,这里以浙江省金华市燕尾洲公园为例,2015年11月,燕尾洲公园获世界建筑节“最佳景观建筑奖”,成为该年度我国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建筑。在燕尾洲公园的设计中,大量的是用来透水混凝土、下凹绿地、人工湿地。这使得燕尾洲公园能够实现很好的蓄水排水功能,现在每日超过4万人使用燕尾洲公园。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给水排水建设过程当中绿化带所发挥的作用很大,绿化带下面可以通过修剪水果的方式将雨水汇集之后进行排出。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存储雨水,为植物做灌溉水源。

(一)道路断面的设计。城市道路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很容易出现一定损伤,正因如此,对于道路的横断面,经常采用的是双面坡形式来进行排水,这种方法能够使得在下雨时雨水对于车辆行驶的影响降到最低,雨水能够快速进入到道路两侧的排水系统,减少路面积水的可能性。

(二)城市道路材料。在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城市给水排水建设过程当中,对于材料的选择也需要充分进行考量,目前在城市建设当中主要运用的材料有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砖等等,虽然这些材料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材料的单位造价较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取材很不方便,因此需要考虑新型路面材料。地质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凝胶材料,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快硬早强性。

(三)下沉式绿化带设计。在现有道路特点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下沉式绿化带,能够更好地利用植物的吸水特性,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下沉式绿化带设计在道路的两侧能够美化城市,同时当自然降水较多,地表径流量迅速增加时,下沉式绿化带还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多余的雨水,或者让雨水能够进入到排出系统当中。下沉式绿化带能够促进城市的水流循环,将城市水资源动态调节起来,在道路中,由于地表径流量较大,水流速度较快对于管网的排水压力较大,同时各种城市垃圾的存在,也会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因此下沉式绿化带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对于地表污染物进行截流,同时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图1为下沉式绿化带。

(四)路沿石及道路。路沿石是城市道路边缘排水的主要设施。在路沿石的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选用具备良好透水能力的材料。在一般的城市建设当中,对于路沿石的设计往往是利用普通混凝土进行预制,或者是对于石材进行加工之后制成的这种不透水材料。当降雨量较大时,路面积水不能够较快排出,极大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因此就路沿石而言,应当要选用透水的材料进行设计,可以采用多孔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混合浇筑[3]。当前城市建设中主要采用沥青路面,此种路面不易透水,当遇到较大暴雨时很容易滞留雨水,因此在车行道设计上采用透水沥青;人行道上可以采用聚合物纤维混凝土透水砖来进行铺设,此种透水砖掺杂有聚丙烯纤维,主要骨料选用花岗岩,此种透水砖能够很快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防止城市内涝的出现。

(五)雨水口。雨水口设计也是在城市建设当中,收集地表径流的重要设施。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在传统雨水口上可以加装截污装置,同时为了更好的清洗雨水口,在雨水口上,应当要加入滤网换防堵塞侧壁进水排水帽,截污铁蓖代替传统的雨水篦子,铁篦帽檐能够阻止杂物流入到雨水口当中,减少管道内发生堵塞的情况[4]。一般来说在雨水口设计过程当中,对于连接管管径的选择,一般选择20~50米之间。雨水口长度需要在25米以下,连接管的个数将要控制在三个之内,同时对于雨水口的深度应当要保证其深度在一米之内。对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还需要在雨水口内安装沉泥槽。同时也需要对于雨水口附近的汇水能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合理的雨水口设计。雨水口汇水能力:Q1=φqA/1000其中φ为综合径流系数,q代表设计暴雨强度,单位为L/(s·hm2),A是汇水面积,单位是m2。对于此公式分析可以发现在城市中雨水口汇水能力受到暴雨强度、汇水面积以及综合径流系数影响,而其中综合径流系数很大程度上受到地面类型以及地面植被覆盖率的影响,为此在设计雨水口的过程中应当要充分分析该城市中地面类型、气候条件以及地面覆盖情况,综合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在此基础上计算雨水口的泄水能力。雨水口泄水能力:Q2=23μPbL槡2gh在此公式中,μ为流量系数,其取值0.60~0.62,P指的是铁盖孔隙比,(其计算公式为P=s(s+d),其中s指进水缝隙宽度,d指两缝隙之间的距离),L指进水有效长度,h指的是雨水篦上的水深,一般此值取0.04~0.06m。通过此公式能够计算得出不同尺寸的雨水口其泄水量,进而为雨水口设计提供参考。

四、结语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7篇

Abstract: Many cities in China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road drainage system recent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city security construction of the municipal road drainage system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scienc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from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design research,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four aspects, which will play a guiding role.

关键词:排水;设计;施工;管理;创新;方案

Key words: drainage;design;construction;administration;innovate;programme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18-02

0 引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随之而来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一些低洼城市的市政道路排水系统成为重点改善对象。市政道路排水不完善会导致生活污水积累,给城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我国排水管道长度人均不足30m,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①规划不完善。

良好的城市规划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一般来说,市政排水系统由城市规划局进行总体设计。道路排水方案交由管理部门进行招标施工,缺乏长期规划意识是市政道路排水不佳的影响因素,没有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合理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也就不可能设计建设好排水系统。

②施工管理差。

市政道路排水施工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施工技术不过关导致管道偏移,管道衔接出现错位,造成排水不畅;排水管道渗水严重,其原因可能在于所用材质不佳、管道铺设方式有误;市政排水工程管理部门和施工部门管理意识不科学,没有完善的监督验收体系,导致排水系统问题出现。

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实地调研,制定科学合理规划。在施工时要严控质量管理,引导科学合理施工,培养敬业的管理意识。组建一个完善的排水工程系统,提高道路正常使用性能,延长城市道路使用寿命,形成一整套可复制可扩展的方案解决模式,为我国市政道路排水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1 规划管理

一般而言,市政道路排水规划是由上而下进行设计,首先对区域内道路进行总体设计,制定总体方案。之后结合城市当地排水现状,针对道路排水进行总体规划,并落实到每一个道路排水工程中。在进行总体规划时,要考虑现有城市排水系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然后对排水系统进行整体布局,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还没有统一的思路,许多城市只看重地面建设,提升外观美化程度,而忽视了地下管网的建设。科学的规划应考虑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两方面,实现协调发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整体性规划。

洪涝灾害给居民带来巨大的威胁,且严重影响城市生态。因此,在进行管网规划设计时,要考虑解决雨水和生活污水等日常排放,且具备相应排洪功能。注重排水系统的日常需求,重视防洪功能建设。只要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每一个细节工作,科学规划排水体系,建立市政道路排水工程信息系统,就一定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设计研究

满足车辆通行、提升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及降低运行成本都与市政道路排水有很大关系。在建设过程中,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刚性标准关系到道路工程的使用寿命和结构耐久性。

2.1 行车道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区汽车保有量也持续增多,致使路面积水产生泵吸作用,影响路面结构稳定性。在非机动车道和降雨量较小的区域,采用单坡排水方式,施工难度小,提升了排水系统的完整性;在路面较宽的道路,采用双坡排水方式,提升雨水径流速度和路面排水效率。

2.2 人行道

人行道如果长期浸泡在水中就会造成路面的沉降,影响行人行走安全。在靠近档墙的一侧设置一条排水通道,与行车道两侧共用雨水口。如果路面表面有接缝,积水会进入到结构内部,不但会降低路面抗压强度还会影响路基的使用寿命。当路面产生积水后,要尽早排出。

2.3 绿化带

绿化带的排水设计按照道路施工期间排水和运行期间排水两部分来进行,如果需要及时处理排水,还要按照积水程度和相应积水量确定需要排水的体积和速度。通常,绿化带排水管径约为15cm,坡度为2.0%左右。充分保证水流的稳定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将会取得较好的排水效果。

雨水口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性与路面是否存在积水、雨水是否能够排放通畅有很大关系。通常,雨水口布设距取25m,雨水口选用350mm×500mm球墨铸铁雨水口。当雨水口连接管选用DN225管径时,一根连接管最多可连接2个。

3 施工管理

市政道路的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效率和工程质量,要避免开工急、管线复杂和场地狭窄问题的出现。在施工预备阶段,要识别和熟悉图纸,然后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做好可见故障的排除工作。在施工阶段,做好管材质量验收,保障基槽和管道安装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并按要求完成管道功能测试和管道沟槽回填工作。

在施工材料和设备选择上要严把质量关,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要达标。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临时排水系统,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并做好新老路基、新老路面和两旁标高不标准区域的衔接。

4 创新设计

4.1 沥青路面基层冷再生

把原来的路面打破,按照合理比例添加一定量的水泥以及沥青等相关原料,进行摊铺及碾压,即冷再生技术。该技术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工程造价低和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可明显提高道路路面养护效益。

4.2 海绵城市的排水技术

目前,“逢雨必涝”几乎成为国内城市所面临的普遍问题。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要优先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在进行基于海绵城市的排水技术应用时,首先要进行实地考虑和合理规划。综合运用生态边沟、绿地调蓄池、雨水智能板和雨水过滤净化装置等技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5 结论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面临排水系统科学合理设计的问题。绍兴市在沥青路面基层冷再生技术和基于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下,统一进行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了城区设计方案和施工管理制度。通过奖惩机制引导科学合理施工,培养员工的敬业管理意识。从城市市政排水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形成科学推进机制。有利于提升市政排水工程的实效性,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明.关于市政道路排水及改造施工中的注意事项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27):274-275.

[2]郭志军.市政道路承插式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知识,2016(05):131.

[3]钱玉华.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与施工管理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28):174-175.

[4]李嵩霄.市政道路排水的设计思路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1):227.

[5]张富佳.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研究[J].四川水泥,2016(07):89.

[6]解华,方诗圣.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创新设计[J].安徽建筑,2016(03):25-28.

[7]佘步存,蒋岚岚,粱汀.城市市政道路雨水口设计探讨[J].给水排水,2016(01):65-68.

[8]卢家兵.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质量要点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02):168-170.

[9]肖传奇,武瑞生.市政规划过程中道路排水及改造施工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6):249.

[10]王华.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J].山西建筑,2016(09):146-148.

[11]祝峻.浅析市政工程中道路排水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建设科技,2016,06:104-105.

[12]孙志华.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24:126-127.

[13]李嵩霄.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规划与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1:191.

关于海绵城市的问题范文第8篇

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可谓雨季一到,举国看海。为何年年防涝年年涝?是否有人应为此承担责任?如何根治这一城市顽疾?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进行反思。

城市看海,经久不衰

入夏以来,各地陆续迎来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79个城市出现内涝,“涝病”已经普遍影响到城市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5月10日,广州两小时雨量达81.4毫米,全城被淹,市区多处路段受淹严重。广州地铁因街面积水发生倒灌,不仅老城区,就连新区科学城也发生内涝。

7月初的一周暴雨过后,中部重镇武汉毫不意外地成了“水漫金山”,全市因渍水导致车辆无法通行的路段达到169处,113条公交线路停运,部分地区电力出现中断。南湖以及武汉火车站附近的汽车像玩具一样,漂浮在水里,连体育场都变成了游泳池。

7月19日,北京普降中到大雨,由于低洼地区积水,多个路段出现严重拥堵,甚至断路。北京西站南出口一处下水口出现雨水倒灌。与北京紧邻的天津市,6小时累积降雨量平均达到22.1毫米,已致多地出现3-4级内涝风险,部分高速路段临时封闭。而受强降雨影响,重庆市酉阳县五福乡和车田乡均造成大量农田被毁、道路塌方、通讯中断,损失惨重。

7月25日傍晚,沈阳突降暴雨,城市内涝严重,市区内部分路段交通中断。因短时间内降雨量较大,且正值交通晚高峰期间,沈阳市内道路拥堵严重,部分路段严重积水,导致车辆抛锚和市民出行困难。而铁岭、本溪等地两万余群众紧急转移。

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内涝尚且不能幸免,二三线城市面对暴雨的威胁可想而知。气象部门的预报不可谓不精准,市民们早在一年前就从政府的公示和新闻里得知,厄尔尼诺年,局部降雨会格外大,险情几率增大。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各地也纷纷下决心治理。可是当暴雨来袭,我们的城市依然那么力不从心,无可奈何。公开数据显示,为了治理水浸街,广州市近5年来已经投入超过4亿元,但内涝依旧。2011年的那场大雨过后,武汉市承诺拿出130亿元巨资改造城市排水系统,但5年后,在大雨面前,这个城市的排水系统依然脆弱而糟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14个城市近期曾出现内涝……

年年暴雨考验着城市建设的成果。只是,一旦积水退去,城市回归宁静,之前的所有反思、追问、表态就都被束之高阁。接下来,就是等待下一次内涝的出现,再反思、再追问、再表态……

城市内涝为何会陷入久治不愈的怪圈?

内涝顽疾,为何久病不愈?

城市内涝源于天灾,根在建设,在于城市化建设带来的诸多弊病。例如河流、湖泊和湿地被填埋占用、绿地面积严重不足、城市地面过度硬化、自然水系消失,土壤失去蓄水能力等。这些开发方式最终造成许多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内涝威胁。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地下管网的建设则是主因。雨果曾在《悲惨世界》中说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城市的地下管网虽然看不见,却犹如交通网一般重要,一场大雨就会让城市露出真实的一面,可以说暴雨是考验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一份最公正的答卷。

住建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明确指出:城市内涝的本质不是水淹了城市,而是快速膨胀的城市因为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挡了水的道”。

中国排水行业的代表人物杨向平说道:“我们建了那么多楼房,但地下设施太脆弱。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不匹配。城市化建了大批楼房、硬化那么多路面,地下还是原来的排水管道,那哪成呢?”一个城市就好比一个人一样,看不见的地下工程投资,与看得见的地上投资速度和规模相比,用杨向平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小瘦子变成了一个大胖子,却是“光长肉、没长血管”。

在我国,地下网管建设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管网建设力度不足。我国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由2008年的约60%提升至2013年的64.8%,提升幅度有限,远低于国家排水管网覆盖率80%的要求。

二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中国目前以采用前苏联的小排水系统为主(区别于大排水系统),排水管道口径较小、排水能力弱,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受限;美国纽约排水管线建设参数是10-15年一遇的标准,日本东京是5-10年一遇的标准,而我国城市排水标准设计普遍偏低,部分城市的管网、箱涵等排水系统的口径还是按照1年一遇的标准建造,而所谓1年一遇,是指每个小时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面对暴雨,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低。

三是雨污尚未分流。我国多数地区(少数大城市除外)现在还主要采取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城市污水管道设计流量和管径要远小于雨水管道设计流量和管径。暴雨带来的短暂大流量雨水通过较小的污水管道显然无法顺利排出,只有囤积在低洼处形成内涝。

四是管网老龄化严重。据统计,国内2000年以前铺设的排水管道占比达到44.97%,普遍漏损严重。

五是管理缺乏。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期,由于管网建设涉及环节与部门繁多,诸多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漏洞百出。

谁该为城市内涝负责?

每次暴雨来袭,公众最熟悉的几个词汇莫过于“史上最强”、“××年一遇的暴雨”――这是形容暴雨的空前程度,隐含着天灾无法抗拒的论调。成千上万辆汽车浮在水面,交通中断,财产损失巨大;几乎每次暴雨,都会带来人员伤亡的悲剧,有无辜路人被冲进无盖下水道或者河道的,也有因为公共电线漏电而被殃及的;公众再一次看到人民子弟兵不眠不休地用血肉之躯奋力抢险,转移灾民,吃苦受累。

似乎这一切都被归咎到了可恶的大自然上,“制度”这个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被遮蔽了,而各类事故背后的责任更是无人提起。

长期以来,地下管线问题之所以积重难返,甚至被人为忽视和遮蔽,从根本上来说是政府政绩观的错位。地方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所以似乎高楼林立、广场气派、商业繁荣、地产发达才是政绩,对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投资少之又少,历史欠账较多。“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管理理念,使城市排水管网排涝能力明显偏低。

急功近利的城市规划造就了城市内涝下的“内急”。以前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权力规划”,权力执意急功近利追求政绩,专家就会跟着权力的感觉走。现在城市逢雨必涝,部分原因就是错误的城市规划、错误的执政宗旨结下的“癌变性肿瘤”。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水务局对防暴雨内涝的准备不充分,对于水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缺乏对排水行业监督管理力度。施工部门偷工减料、拖延工期。城市居民乱扔垃圾导致地下管道堵塞也是导致城市内涝的因素。

做一条有良心的下水道

7月5日,总理在湖南省岳阳市视察灾情时指出:内涝凸显了城市建设中突出的短板,必须要加快地下管廊建设,尽快补上城市历史欠账。

城市内涝年年发生,必须要给各部门带上问责的“紧箍咒”。首先,内涝治理的职能部门必须强化责任并落实到位。将内涝治理的年度投入、治理进度向社会公开,尤其是相关责任人的名单更要公布。相关责任人该负什么责,公众一清二楚,如果到年底各项承诺都打了水漂,有关部门也可以据此进行问责。责任清晰可以让社会各界看到政府部门对于内涝治理的决心,依责查处则能体现政府部门内涝治理的行动力度。

城市管道网建设要具有超前性。在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历史雨量,以及未来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增量,还有极限雨季的极限值。今年故宫着实火了一把,豪雨压京,然而有600年历史的故宫却没有出现积水。而建于100多年前贯穿主城区的地下暗渠、雨污分流,以及近年来对数百公里管道的翻新改造,让山东青岛城区成为历次免于内涝的典型。

在一些试点的海绵城市,海绵化改造的点面“对比效果”十分突出。在试点城市河南鹤壁市,从7月8日起连下两场暴雨,平均降雨量超过100毫米。改造后的桃园公园及淇水大道等路段,由于铺设了透水材料,建设了下凹式绿地、蓄水模块等,雨水迅速下渗,几乎看不到暴雨肆虐的痕迹;与此同时,未经过海绵化改造的主城区部分路段则积水严重。

目前业界广泛推荐国外大城市普遍采用的地下城市管道综合廊道,也就是设计师俗称的“共同沟”。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的市政公用设施。当然,综合管廊也将承担出蓄水的功能。但由于投入巨大而远未普及。然而,这样的钱再“贵”也得花,因为它能一劳永逸。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投资,早期投资越大,标准越高,效益越明显;越晚,问题越多,投入越大。

城市排水设施改造、地下管网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的确是项复杂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要克服很多困难,但再难也得集中力量完成,这既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有人曾在香港《大公报》撰文说,中国人特别擅长干大事,长江上建起了大坝,南水可以北调,城市的下水道却修不好。这些看似调侃的言论,无不伤害着国人的心,也深深影响着我们作为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