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措施;青海化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本文通过对我省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传统农业科技服务面临的危机,并初步探索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同时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并承担了农业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田的开发和建设、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等任务,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农业格局新局面的形成,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然面临着生存危机。

 

(一)科技研发与农民需求脱节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虽然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服务应该是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然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并没有对农民的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因此对农民的帮助形成了“给的不要,要的不给”这样的供给局面。此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也是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不到美国的一半,真正达到规模应用的不到20%,多数农业科技项目被研发出来后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实际作用[2]。

 

(二)管理机制不畅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存在有如下问题:第一,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农民组织之间难以形成长效、统一的管理机制,致使信息传递、沟通及反馈机制不能顺利进行。而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人员没有深入农民,不了解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同时上级部门也没有相关的政策鼓励,促使其向农民传递农业科技相关信息。第二,机构重叠、分工不明、多头管理导致科技服务体系运转成本高,效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非常庞大且十分复杂,既有行政主管部门,又有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这就导致行政机构会插手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或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另外,政府必须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勉强维持机构正常运作。而采用条块式管理模式又会导致组织间缺乏沟通,工作效率低下。

 

(三)人员服务能力不足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科技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且大多与政府人员有一定的裙带关系。科技服务人员大多学历为本科以下,本身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农业科技也缺乏了解,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另外,由于经费紧张、服务落后,公益性的农业服务部门功能大大削弱,很多农技人员利用推广平台做起个体生意,很多农技推广部门变成了卖种子、农药、化肥的小商店。

 

(四)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民个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民不仅要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具备接受现代农业知识的能力和相应的应用技能,还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敏锐的市场眼光。就河南省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农业劳动者接受的教育水平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大多不懂电脑和网络,没有接受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开始向城镇转移,导致剩下的务农人员实际文化水平更低,这将严重阻碍我省的农业现代化。

 

(五)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想要了解的信息,河南省的农业网站也在随之逐步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农业网站存在有很多问题,如农业信息更新速度慢、农业信息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分类不合理、农业平台使用复杂等,这将导致农户对网站的使用率不高。对于比较贫困的村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即使能买得起电脑,也支付不了昂贵的上网费用。另外网络媒体农业知识信息的传播经常与农民农耕的时间产生冲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收农业知识和信息。

 

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建议对策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想有效运行,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民从中受益,就必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这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政府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由原来的主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首先必须深入基层提供农户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政府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市场进行监管,通过信息技术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使用积极性。最后,加强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管理,教给农民如何运用新技术鉴别生产资料的好坏,打击不法宣传,给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

 

(二)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改革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具有一定能力的科技人员派到农业第一线,收集信息,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利用[3]。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通过邀请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创建一个科技培训基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科技企业,将科技直接传授给农户,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

 

(三)注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农业化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水平的首要任务。首先,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强培养农业技术服务型人才。培训之后,服务人员必须满足收集、分析、传播信息这三方面的要求,并且每个村至少要安排1名合格的农村信息服务员。另外,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合理安排培训,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深化农校教育改革,办好农业学校。政府应鼓励青年农业科技学生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完善。

 

(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农业结构调整阶段,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才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技术,因此,河南省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有知识、会技术、懂管理的农业经营者,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今后的一个阶段,应该把义务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应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技能应用。同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五)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搭建科技资源传播平台,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解决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需求,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河南省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全国率先启动“落地入户”服务工程,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1]。充分发挥河南农业信息网、河南畜牧业信息网等网络的作用,同时完善各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农村网络与电视、电话、广播等搭配应用,努力实现我省与全国的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共享,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民更快获取农业信息的能力。

 

三、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

 

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下面对我省关于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进行简单概述。

 

(一)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自50年代这种模式就开始得以运作,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主体是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涉农站所和涉农政府部门,是政府支持建设的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同的机构有着不同的服务任务,但都围绕着国家的农业宏观计划进行服务,能较好地完成农业生产目标,并且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组织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工作,通过鼓励政策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这一模式较为完善,自上而下,有利于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产业型模式

 

产业型模式是农业科研单位和产业主体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解决理论与技术问题,而产业主体有偿提供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规模性生产,实现风险和利益共同承担。农业科研与科技工作人员主要承担技术推广工作,将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投入生产过程,使得研发产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设立的科技贷款;二是对于推广类课题政府直接拨款;三是单位自筹资金。在推广方式上,一般采取技术的有偿转让或者直接把物化的技术出售给生产企业,由企业来予以推广。此外,通过技术的咨询与培训,从而实现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应用。这一模式适用于主体素质较高,距离技术园区较近,中间环节少效率较高,所以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三)基地型模式

 

基地型模式是将科技部门推广、基地示范园及农户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通过科技经营,结合示范推广,建立起优良品种繁殖培育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将自身的科技成果大范围推广,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六”以来,河南省引进新型优良品种 400 多个,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30 余项,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升级与创新,同时,对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企业型模式

 

企业型模式是随着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高效技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灵活多样,适用于当地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优势产业。有些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材料,因此比较关注原材料的生产状况及相关的技术的应用水平,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质量,有些企业会购买科技单位的相关技术,将技术推广给农民。如提供优良品种和回收农产品等。此外,还有些企业购买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如增产苗、农药、农机具等。这些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使用方法的咨询等。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万多家,规模生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有6000多家,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有601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500多家[5]。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河南省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五)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是农户和民间团体协会相结合的模式。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和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民间协会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模式将农业科技传给农户。这一模式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业技术能人,并在当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对周围农民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较大。其投入一般农民集资或义务奉献来解决。大多推广的农业技术适用性较强、成本低廉,有的则是农业技术能手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向周围群众直接传授。随着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河南省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8473 家,约占全国总数的 5.6%,资产总额 58.1 亿元[6]。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粮食短缺向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由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变,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员的切身利益,其运行结果关系着政府、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农户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改革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耕耘机;技术方案;推广应用

引言

田土耕耘田间机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人工耕地脱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着农村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劳力紧张的状况,农村对微型耕耘机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微型耕耘机品种较多,性能指标各异,适用性不同,为此,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与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成立成立课题组,联合开发研究了一种适合四川丘陵地区使用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

本文论述了微型耕耘机研究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推广应用前景等内容。

1.技术方案

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178F、186F、187F系列风冷柴油机为配套动力,变速箱和行走箱为工作机,通过齿轮直接将动力传递出来。变速箱采用两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倒档采用插入式直齿啮合,行走箱采用两级锥度齿轮减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本机型设计为两个前进档一个空档及一个倒档。两个前进档的好处是:根据地形及土壤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耕作速度,以达到最佳耕作效果,增加倒档是为了在遇到耕作死角无法前进时,可以用倒档将机器倒回开阔地,用倒档再配以其它附加机具可实现多功能耕作,如抽水、喷淋、开沟起垄等。为减轻整机的重量,但又保证强度及可靠性的情况下,变速箱采用铝合金材料,行走箱采铸铁材料。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采用改型的摩托车用湿式摩擦离合器进行离合。这样做的优点用采用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农机上,一是性能可靠,二是节约成本。

2.主要技术特征

2.1标准化

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企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是联系科研、设计、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纽带,是产品质量可靠的保证。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产品标准化的建设,并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终端产品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用户。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同样秉承四川兴明泰机械公司标准化这一最大技术特征,打造标准化高的产品品牌。

2.2 EM型微型耕耘机标准化率

全机总项数:245,标准件项数:90,标准化率:36.7%。

2.3 基本参数的确定

耕耘机发动机功率与土壤的地质坚实度,含水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发动机功率设计依据是土壤坚实度为850kPa,土壤绝对含水率为25%,植被密度800g/m?与基本参数。经初步计算、额定功率定为4kW/3600r/min ,12小时持续功率为3.7kW/3000 r/min ,燃油消耗率为314g/kW.h,油消耗为6.8g/kW.h,根据以上发动机基本参数,选定市场上流通的F178风冷柴油发动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最大耕深≥ 10cm,平均耕深10cm。

2.4 与国内同类技术的比较

根据市场调研及样机试验得出:国内微型耕耘机快档转速一般在100rpm~160rpm之间,慢档在60rpm~80rpm之间,倒档在40rpm~50rpm之间。根据这样的要求并结合所使用发动机的额定转速以及各箱本的结构对各齿轮的齿数及模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进。

3.总体技术方案的确定

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开发项目确定为“EM型微型耕耘机”后,课题组派出技术人员对西部地区生产微型耕耘机的几个厂家的微型耕耘机和以汽油机和柴油机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厂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再带着以上问题对微型耕耘机进行了专门调研。

在微型耕耘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了认真按照国家质量法和标准化的要求,课题组制定了“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企业生产规范,作为生产和检验该产品的依据。该规范参照JB/T10266.1、GB/T10266.2中微型耕耘机技术要求条件及试验方法的有关章节,作为指导检验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产品生产要求,对微型耕耘机的安全性能和主要技术性能及产品结构进行实地调研,并征求了部分商、农机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市场该类产品存在的大架强度不够、行走箱受力结构不合理、机体质心漂移、离合器防护罩螺钉紧固困难、扶手操作手感欠佳等问题进行了逐项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其改进方案,对有些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其生产工艺、工装夹具、检验方法及生产手段制定了严格的方法和规定。

4.技术成熟度

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长期致力于农机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技术开发能力强,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通用柴油机及终端农用机械产品的民营企业,在发动机装配和研发上有独特的优势及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开发和生产耕耘机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耕耘机研制过程中,利用兴明泰公司现有的生产质量控制手段及设计思路移植到农业机械上,结合农机生产实际情况,选定微型耕耘机这一项目,充分吸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点,研制开发出具有兴明泰特色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此款微型耕耘机不仅在强度与平稳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设计上比传统的微型耕耘机有了重大的突破。

5.推广应用情况及市场前景

5.1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农业机械化快速崛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是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化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发展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农业机械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广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加,广大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求。

5.2 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适应市场需要

根据目前微型耕耘机产品生产和使用情况的现状,课题组人员分别到重庆市的江津、永川、壁山、涪陵和我省的武胜、广安、梁县、南充、西充、阆中、苍溪、巴中、广元等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了农机销售商和用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观摩了部分耕耘机的现场操作,倾听了农机使用户对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和功能性能要求,亲自参加了农机事故现场分析会。经过调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EM型微型耕耘机的特点我省及西部多丘陵的地貌特点吻合良好,适宜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实用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编,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

[3]《旋耕拖拉机基本设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 JB/T 10266.1-2001 微型耕耘机 技术条件.

[5] JB/T 10266.2-2001 微型耕耘机 试验验方法.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以创新添动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创新引领发展,创新增添动能。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坚持创新驱动,尽快摆脱依靠要素投入推动农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构建产业新结构,突破农业新科技,发展农业新业态,释放现代农业的新动能。

创新驱动产业布局优化。资源要素是江苏农业发展的硬约束,有限的耕地既要考虑农林牧渔产品的有效供给,也要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元功能,还要统筹增产增效增收的多重目标。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效益为导向,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构建新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产业发展的“加法”。

创新驱动科技装备提升。科技是现代农业腾飞的翅膀。江苏科技资源丰富、力量雄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稳居全国首位,但处于科技前沿的自主创新成果还不是很多。聚焦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出一批“苏”字头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生物技术、现代装备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改造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完善全覆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动农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花结果。

创新驱动产业互动融合。创新要落到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上。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的内涵,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打开农业增效的新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区域公共品牌为重点强化品牌创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融合发展、互动增值。

以协调增活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协调才能持续,协调才有活力。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导致资源要素持续向城市集聚,农业现代化成为“四化同步”最薄弱的环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增强后劲、激发活力。

在“人”的问题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发挥优势、各展所长、融合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一批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农”,吸引一批有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把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经营主体,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职业农民适度集中成为家庭农场,鼓励以家庭农场为成员组建或改造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接关系。

在“地”的问题上,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落实“三权分置”的基础,要确实权、颁铁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和农民一道守住耕地红线。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动,引入更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理念,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各具优势的规模经营模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在“钱”的问题上,加快农村金融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民合作社融资改革,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通过金融创新,提高信贷保险为农服务能力,促进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同时,唤醒农村的“沉睡资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明晰产权、赋予权能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农村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

以绿色优生态,积极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绿色就是生命,绿色寓意希望。现代农业是绿色产业,必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集约、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让农业成为建设美丽宜居新江苏的重要支撑。

发展生态农业,让绿色食品“养胃”。以农业清洁生产为重点,立足种养平衡发展,统筹考虑环境消纳能力,加快新型农牧结合生态种养模式推广,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生态化,为城乡居民提供种类丰富、质量可靠的绿色食品,实现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村环境减负、农业生态增值多重目标。

发展循环农业,让耕地资源“养颜”。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方式,进一步提升秸秆利用质量、拓宽畜禽粪便利用渠道,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让农业资源自我净化,休养生息。

发展观光农业,让田园风光“养眼”。将田园风光与农耕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推介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向社会推介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挖掘传承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培育发展一批休闲观光农业集聚村,拓展农业功能。

发展现代林业,让天然氧吧“养肺”。建设“绿色江苏”,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推进植树造林,开辟造林绿化新空间,加强农业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强化湿地保护与利用,全面提升绿化发展水平,让城乡居民在天然氧吧中深呼吸。

以开放拓空间,统筹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开放拓展空间,开放构筑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江苏农业发展正逐步处于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江苏打造成农产品进出口大省、“一带一路”农业“走出去”示范省、开放型农业强省。

着力产品互通,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组织资源、技术力量和项目资金,加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国内或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发挥江苏滨江临海、交通便利、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建设一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心,努力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农产品进出口集散枢纽。

着力优势互补,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支持省内有意向、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抱团到境外创业,充分利用农业技术、经验、设备等优势,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创响江苏优质农产品品牌,参与国际农业开发,抢占国际化市场。同时,支持境外企业来江苏在农业领域投资兴业,向江苏农业输入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管理经验,实现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

着力要素互融,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交流。以技术与信息交流为重点,强化农业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前沿农业技术、优良种质资源、先进物质装备,建设一批国际合作项目集聚、国际交流密切的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开展多样形式、多种渠道、多个层面的国际交流互访,特别是增加农业科技专家、农业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交流,增进了解、增强合作、增加信任,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

以共享惠民生,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共享体现民生,共享维护公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低收入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农民平均增幅,让广大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更多获得感,成为农业现代化最大受益者。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农民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总结推广基层在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改革创新、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释放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当前特别要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防止土地非农化、农民边缘化。

坚持挖掘新增长点不停步。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路举措,从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培育农业新兴产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入手,大力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把更多的青壮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培育成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农业企业创办者,让农民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入。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抓住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抓住发展就抓住了解决一切问题的牛鼻子,抓住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

要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重庆是直辖市体制,中等省架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

新常态下,既要促进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又要强化改革、开放和创新“三大动力”。“三大动力”促进“三驾马车”的稳定性、均衡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平稳换挡、结构升级和方式转变。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

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当期可承受与长远可持续相结合,坚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完善制度安排相结合,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

要进一步搞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重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集中在“两翼”,没有“两翼”小康,就没有全市小康,没有贫困地区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

――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

创新城市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城乡协调发展,使重庆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重庆市长黄奇帆

努力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链上中下游集聚、同类企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使重庆成为国内重要的网络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庆市长黄奇帆

借鉴“中国制造2025”和欧洲工业4.0战略,加快培育和壮大市场前景好、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利用资本市场定向增发、IPO上市、私募基金、创新机制等手段,全方位推进新兴产业发展。

――重庆市长黄奇帆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探究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

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此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

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等经营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

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

推广形式多样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县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7篇

优化结构铺就增收长远之路

今年,一四三团调整以棉花为主的种植业结构,破解职工土地效益低、劳动力少、增收途径少等问题。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做大做强了蟠桃、制酱番茄、制种玉米、棉花、酿酒葡萄和蔬菜六大特色产业。

“我团共有21.8万亩土地,今年我们将3万多亩籽棉单产在300公斤以下的棉田全部退了出来,让位于市场前景较好的小麦、旱稻、制种玉米、制酱番茄等作物,非棉花种植面积达11.8万亩,占全团总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还多。”该团团长张新宁介绍说。

同时,一四三团还通过实施“龙头企业+中介服务+职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职工种植高产高效作物,重点发展玉米、葡萄、蟠桃种植及设施农业,在有限的面积内,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在果蔬、养殖、棉花、制酱番茄、蟠桃种植领域先后引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2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80%。

该团还鼓励职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被称为“养猪之乡”的十五连,全连养猪职工已发展到170户。2012年,该连向市场出售肥猪1.1万头,创产值2000万元,养猪户户均纯收入4.7万元。目前,一四三团已建立养殖示范小区6个,规范养殖场8个,畜牧业成为该团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化”建设搭建增收广阔平台

“农忙时在地里忙活儿,农闲时就到团场工业园打工,每月可挣到2000多元钱。”在新疆花园乳业有限公司,二连职工杨秀英一边工作一边说。

近年来,一四三团积极以增加职工非承包经营性收入为重心,依托城镇化建设拉动三产发展、新型工业化转移富余劳力、农业现代化增产增收,有效解决了一线职工“半年闲”和富余劳动力上岗就业问题,拓宽了职工增收致富路。

2012年,该团蟠桃农业旅游观光园区游客达到25万人次,成为一四三团乃至八师、石河子市的知名旅游品牌。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该团还建成酿酒葡萄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制酱番茄农业旅游观光园区、果蔬业旅游观光园区等,为职工群众开辟了增收新路径。

产业兴则城镇兴。目前,一四三团团部常住人口3.2万人,入住率达到80%。一批服装店、粮油店、自选超市应运而生。

为提高城镇人气、财气,近几年来,该团着力打造好煤炭交易市场、交通运输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活畜交易市场、陶瓷交易市场、花卉批发市场“六大市场”,还确立了逢“1”赶集日,即每月1号、11号、21号、31号赶集,带动团场物流、餐饮、宾馆等产业发展。目前,该团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000多户。

致富非农职工扶助增收困难群体

“今年3月到5月,厂里组织我们到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山铝业务工,我挣了近6500元。”一四三团联合加工厂职工陈国斌说。

一四三团联合加工厂是该团的老国企,以棉花加工为主,由于棉花加工业效益逐年下降,职均收入在团场处于较低水平。

该厂厂长常智介绍说:“以前,我们这里的职工只有在70天的轧花期里有收入,加上机械检修,年薪也就2.2万元。”

多年来,由于收入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增收平台,非农职工成为团场增收致富的困难群体。怎样增加非农单位的职工收入?今年,一四三团提出目标:力争每名非农职工在原基础上每年至少增收3000元。

由于职工工作时间仅有3个月,一四三团联合加工厂利用职工掌握机械操作技能优势,组织职工到附近工厂企业务工增加收入。

“不仅要增收,还要长效增收!”常智说,“我们今年除了轧好籽棉,还承包了100多亩葡萄,并利用厂里的旧厂房、旧材料养蘑菇,采取走多种经营路的方式让职工增收。”

“增收致富一个都不能少,各行各业都要做到‘时间上没有盲点,空间上作补充,产业间相融合’,实现一人多业,一家多业,多业兴家,让职工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张新宁说。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博园;规划;要素;生态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总体定位:将天河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成为“以高科技现代化绿色农业集中示范、展示、信息化管理、网络销售为主要内容,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文化,发展新农业经济,农业旅游,水利会议经济,生态能源利用,康乐经济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绿地农业博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