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精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文化精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1篇

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传统文化影响了室内设计。尽管有些现代设计师时时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也必须以“传统”作为反面的参照物来定义与演绎自己的思维。设计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从媒介、语言、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3.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拥有前人不曾具备的条件。计算机的应用、信息的发达,使设计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丰富代替不了人们意识上的回归,室内设计师必须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效用方面来考虑作品所具有的优良质地和温情。我们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就是要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争、相互融合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而无论历史上或当代的中国设计作品,无不受其影响。

1. 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一些品牌的房地产室内设计,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运用人力巧夺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亲、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恰到好处的装修则爽心悦目,既能鼓舞精神,利于身心,又能端正心态,克制欲望,不做过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为精神境界。

2. 道家之玄虚飘逸

老子认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道家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是丰富了中国建筑室内的空间内涵。在空间中创造出许多虚实的围合,如彼此交错、穿插、共享,将一个房间的装饰引入到另一个房间,彼此借景,强化空间流动感,增加开阔感。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的另一风格是高雅,营诗情,造文气。这种意境空间的营造过程关键在于能引入虚静,引入祥和的心境。

3. 佛教之禅中沉寂

近几年,在古典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利落的线条、纯净的色彩,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禅意家具其材质以胡桃木、樟木居多,有的桌面再辅以玻璃、石材等材质,并在陶皿中放置些佛手瓜、柑橘。深色木头配上浅色布质、皮革、石材或玻璃的家具销路不错,略带沉稳却又不显老气的风格深受消费者喜爱。

继承传统文化的室内设计方法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1. 传统符号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符号主要有 :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 ;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传统宗教纹饰符号。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

2. 色彩与光的处理

处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类似色,即色相环上相邻不远的两色,如黄和橙,紫红和紫,蓝和紫绿(青)等。类似色彼此接近,统一而稍有变化。二是对比色,即将两种较远色相配得和谐,也就是常说的“补色原则“,红花绿叶愈见娇艳,这是因为两者互为补色的缘故。

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光影的存在总是以具体颜色载体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内空间中也是直接或辅助传达传统信息的有效元素与工具。色彩有着改变环境气氛的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光影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情调与意境。

3. 空间与家具陈设的回归自然

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欲望无法得以实现。因此,移情于“家”,力求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氛作为精神上的补偿,达到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如巧妙地处理室内有限空间与外界交融的自然部分,借助蓝天与田野成为空间设计的背景,善于借景 ;此外,还可以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如粗糙的岩石墙面或是石膏板仿石材料,给人一种返祖的天然气息。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画;现状;措施

中国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1-1

国画作为我国所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绘画风格以及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时代的国画创作都具有每个时代的意义,但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创作国画时,只有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够创作出无可替代的艺术佳品。但现存的国画创作中,却出现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富有中国文化精髓的国画的健康成长。

一、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我国的应试教育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对美术生的招生主要是通过文化课成绩加美术专业的知识考核。美术考生的文化课成绩大多比较一般,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就选择了美术特长,而大多数的美术考生往往是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学习美术特长,通过专门的有强度的训练使他们掌握了应试所需要的技能,而在他们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忽略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很牢固。随之考生进入了理想的大学,大学宽松的氛围也使他们忽略了对自己文化传统知识的提升,这样就导致他们创作的作品没能很好都体现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二)国画作品重形式轻实质

在国画创作中只重视作品的表现形式而轻视作品所应表达的实质内容,这也是导致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之一。最近几年,一些国画画家呼吁在国画创作中要有创新性,而一些人将创新性进行了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是形式及创作技法的创新,在国画作品中加入了很多技法,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国画作品的质量,反而使国画作品越来越缺乏传统文化的韵味。

(三)国画作品的西化

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各个方面都渗透着西方教育的思想,无可厚非,西式的教育确实给我国培养了很多精英,极大的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国画创作中,一些画家也是将西方的一些创作思想应用进去,最后导致创作的作品体现不出中国国画所独有的特色,从而导致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

二、加强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一)改变美术生的应试策略

要对美术生的应试教育加以改变,要加强对美术生文化成绩的要求。这就要求美术生不仅要学好美术专业知识也要有比较好的文化成绩才可进入理想的大学。这样就能保证生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美术生只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在创作中自觉与不自觉加入个人的涵养,从而使创作的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创新与传统相结合

在国画的创作中提倡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完全摒弃原有因素的创新,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含有传统的因素以利于国画作品更好的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但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态势,要循序渐进以学习其精髓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创作出具有个人见解的创新作品。在创新过程中始终要秉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东西方的结合

在国画创作过程中不能一问的求新鲜感而将大量的西方的创作思想加入其中,久而久之,国画中的传统文化底蕴会越来越缺失。但也不是说一味的保守,只保留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而不吸取西方优秀的创作思想,应该在深刻理解作品的所表达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宜的加入西方的创作思想,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是一个无可替代的艺术珍品。

(四)加大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艺术创作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在进行某一艺术创作时,可以大量了解与这种艺术创作相关的文化知识。往往在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中就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创作时可以更多的在与艺术创作相关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但也不仅仅是当下的生活,还要在其历史发展中体会其蕴含的精神。在这里的传统文化就不仅仅是国画创作当中的传统知识,还包括与国画艺术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如壁画、戏曲、年画等有所内涵的传统文化,其主要目的是拓宽艺术创作的视野,更好地提升创作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总之,在国画创作中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这就要求在国画创作时不仅仅要考虑艺术表现的一些技法还要更多考虑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也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能够不断地探索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以促进中国国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丽.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在国画创作中存在的若干思考[J].神州,2011,(29).

[2]李薇婷.论国画创作与传统文化的结合[J].艺海,2014,(01)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3篇

一、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增加课堂趣味

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了解后,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时,应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度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学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载体,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中心,把优秀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习知识较为枯燥,为增加课堂教学气氛,老师可以适当融入传统饮食文化元素,例如:八宝粥的来源、馒头的出现等。通过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

二、适当选取文化内容,增加学习兴趣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广泛,在选取适当内容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合理选取,确保课程建设更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如:选用和道德荣辱以及顺应现代文化发展潮流方面文化知识时,如民间故事、传统谚语、文言文等,要适当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例如:苏教版《三字经》课堂教学中,主要讲诉的是如何尊师重道,百行孝为先的道理,因此老师可引用《孟母三迁》这一故事前,讲解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断搬迁,说明母爱的伟大,学生要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家人。在《三字经》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入传统典故把学生引到正确方向,从中学习三字经中所讲的含义,为课堂学习增加趣味,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选取优秀文化精髓,改善课堂气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不是所有文化都值得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改善课堂气氛,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加课堂教学气氛。现代语文教学是传承、弘扬文化的载体,是百科之母,其所承载的文化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融入传统文化时,应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将文化有效传承,语文课程教学是让学生更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学生知古通今的主体,合理运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例如:苏教版《古今贤文合作篇》中提到,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团结就是力量”,并引用传统知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思想去引导学生,应选用适当内容开展教学工作。

四、引用优秀文化定义,抓住学习重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国外人所理解的“文化”是培养、发展、教育、耕作的意思。早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著名文化教育学者泰勒在自己著作中提到,文化所要理解的含义较为复杂,其中包含有:教育、道德、艺术、知识、风俗、法律等,同时还包含者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以及所学到的能力。我国民族文化中,“文化”用传统意思理解就是,“文”、“化”之间相互结合,“文”就代表具备清晰思路、纹理的意思。但在现代社会,文化是现代与传统所结合的产物,并包含有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性文化这两种。小学语文苏教版《珍珠鸟》最后四个自然段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在阅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时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可利用纹理、思路这一文化理念指导学生阅读、背诵课文。文章《珍珠鸟》最后四个自然段中,抓住“起先”、“然后”、“后来”等字眼,让学生按照相应语序去阅读文章,同时还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去背诵课本中重要内容。而“文”也可以指文采、条文、文字等,“化”主要是指造化、变化意思。具相关资料记载,我国较早古书《易》中对其有记载,从《彖传》中已经把文化结合使用了,主要将其应用于天文、算术、人文中。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4篇

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美感和艺术的形式结合文化、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因素,重现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达到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所以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此外,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更新

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守旧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吸收优秀的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指导现代设计。当今,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都被忽略了,普遍引用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规则、程式等因素,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作品呆板、僵硬,没有生命力,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安排里,要合理、适当地加入能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要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把理解、吸收、融合后的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应该结合实例来进行,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来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动,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且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适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更新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深深扎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当中,尽快完善教育体系,明确设计师的民族观和地域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设计领域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最大意义。创新是一种能力,现代艺术教育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谋求发展的更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我国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根与更”的继承与创新。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的不断挖掘和提炼,给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三、结语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传统文化的精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名著《周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人应该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有毅力,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中华名族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才能从二十世纪的东亚病夫变成今天的世界强国。自强不息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以和为贵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提倡以和为贵,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和平相处。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正因为“和”的思想精髓,中华儿女才能团结一致,才能取得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民族成为东方雄鹰。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提出来的,它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满足大众的需求。

4.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古代哲学家张载首次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该破坏大自然,破坏环境,否则人类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传统文化在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可以提高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品格,因而小时候父母跟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中国的古代名著中有着成千上万的道德典范,比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典故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培养。

2.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从小我们就开始读刘胡兰、、的故事,这都告诉我们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面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应具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作为中华儿女,应将国家的兴荣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忧国忧民,应该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当中,涌现了千千万万个民族英雄,大学生应该将他们当作榜样来学习。高校应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有利于提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信誉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无信则不立。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缺失了诚信,各种事故频发,造假现象严重。当前的学术研究也不再单纯,存在着严重的诚信问题,一些研究生为而伪造数据,剽窃抄袭他人的论文。甚至有些人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伪造文凭,伪造证书。

4.有利于医学院校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显得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大学生若无良好的交际能力,将会限制其发展。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的实习基地。在这里,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学到生存的技能,还能让他们学会怎样做人,怎样与他人相处。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温良恭俭让”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套规范的道德准则,正是这种文化精髓可以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感情丰富,思想活跃,只有处理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5.传统文化为医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高深莫测,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其中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提倡以人为本,考虑一切问题都应该从人出发。道家文化主张无为而治,凡是都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佛家思想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理想,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去恶从善的伦理道德准则。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6.传统文化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示范的教育方法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就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教育者不仅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宋代的朱熹在孔子的教育观上总结出了“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的教育方法。它是指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商、性格、心理状态等条件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如今,“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早已被推广,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还包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教育方式,这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启迪的作用。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式教育,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三、总结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医学院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医学院校应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对于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好比一块肥沃的土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中汲取营养和水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继国.传统文化在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价值实现的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0,(01)

[2]迟成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

[3]卜慧芬.“慎独”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成长[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创新;整合

在现如今,服装产业竞争激烈,各国设计师都在追求服装设计中的本土传统文化,表现民族特色。但设计师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追求的成败,尤其对中国设计师的来说,如何把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创新中去尤为重要。

谈到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下是应从表面符号式的运用提升到文化内涵的表现。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没有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服装设计中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本土化的服饰设计逐渐受到重视的过程中,国内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传统风格的服装设计作品,但大多数服装设计师未能真正摆正传统与创新、模仿与突破的关系,导致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国际品牌涌入国内市场,国内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挖掘传统文化,创立品牌、参与竞争已是当务之急。当前,大量国外品牌已经抢占了国内市场,我们却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与其竞争。在出口的服装中,我们缺乏原创产品与发达国家争高低,产品缺少高附加值。因此,要使我国服装业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开发独和创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特产品。

一、服装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从古至今衍生下来的生活习惯,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历史角度,传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历史里的沉淀物。传统文化与今天的创新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本质上是无法割舍的。服装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同绘画、音乐等一样是文化艺术的一个领域,“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服装设计是对我们穿着的创作和革新,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服装设计也同样如此,它能够体现了当代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如何结合继承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是现今中国服装设计师面临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明确,继承传统是服装设计创新的前提。不了解传统文化,服装设计就是无源之水,创新就无从谈起。虽然我们已有20多年服装设计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为了创造名牌走向世界,仍需卧薪尝胆,脚踏实地学习传统文化,把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创新中。

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服装设计的现状、和它们之间关系的了解,我国服装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文化内涵

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的关系,就意味着必须创新,同时也要注意对理论的研究,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牢牢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防止符号化、表面化地组合。设计立意是设计师对文化理念把握之后形成的形象,只有通过思考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精神理念,要求设计者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消化对传统文化理解后化为一种自然的情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不是简单的民族风格,某些 “传统”的设计比较土气,没法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结合,其实是因为他们的设计局限于民族风格,尤其是对民间艺术的表面印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超越民族风格的,其积极方面是超越历史的。

(二)创新能力

设计创新表现为款式、面料、色彩、工艺、装饰等创意思路。作为服装设计,对于现在的中国设计师来说,款式结构与材料的创新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经常看到设计师不乏异想天开的设计,却缺乏服装基本款型的概念,缺乏用服装设计的作品来说明设计理念的能力。在服装设计中,艺术语言不仅仅是纯粹的形式和色彩,而更多的是款式结构,不是笔与纸的关系,而是衣料和人体的关系。山本耀司曾在1991年推出了木板装,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精神和生态意识,木板与日本的生活密切相关,日本地处湿寒带,在生活中使用木材特别多,木板装既走在全球生态主义的时尚主流中,又散发着浓郁的日本气息。中国文化中也同样有这样层面的对应,比如竹、纸等等。而款式结构的创意既关系到造型语言的抽象意味,也关系到服装文化经验的生活情感,设计师必须懂得挖掘创造。

三、结语

服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提高服装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是发展中国服装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努力强化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以此来面对对时尚信息的敏锐把握,同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服装时尚的结合,拓展出中国服装设计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余玉霞.从把握传统文化精神浅谈提升我国服装设计创意能力[J].丝绸,2006.

[2] 徐蓉蓉.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表现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6.

[3] 穆慧玲.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与服装时尚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2006.

[4]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7篇

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强调个人价值的新思想观念阻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使传统文化面临着即将被人们遗弃的威胁。我国传统文化遗产非常多,而且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善的保护体系,每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名额有限,使我国不少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所盗取或被人们渐渐遗忘。如:我国的端午节文化被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韩国的这项举措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经过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沉淀出的传统文化,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调了包,成为了韩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对于一名初中生而言学习好传统文化是何其重要,肩上担负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是多么的艰巨。

如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是初中政治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中政治教师要从社会的角度教育学生如何去保护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继承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搜集身边的传统文化,并在班内进行展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如:让学生搜集皮影戏的有关资料,让学生知道皮影戏的历史以及皮影戏表演时运用的原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那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传统文艺加深了解,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

初中政治文化的教学方式不能过于的呆板,要结合传统文化亲民的特点,在原有的教材内容中,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入新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丰富的知识宝藏,只要合理的传承和使用,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文化的渊源流传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对传统文化发展有利的优秀文化,剔除阻碍传统文化传承的不良文化,维护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杜绝传统文化的不合理运用。近几年翻拍成为影视界发展的主流,大量的古典名著成为导演们翻拍的焦点。这种不合理的翻拍热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故事情节随意进行了更改,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三、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文化精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76-0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已显得较为滞后。中央提出社会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建设。而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源泉,传承和革新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董靖保、王尚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其中大部分以传统自然经济为基础,本质上是一种小农意识的反映,其核心以追求伦理道德为基本出发点,具有典型的封闭求同、消极迷信色彩。表现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血缘文化。”[1]单霁翔认为:“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过程,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形成于民族传承,带有独特的民族色彩;传统文化成长与当地环境,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因此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表现得最为鲜明”[2]赵东海、梁伟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时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喜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卓越的品格和精神,素塑造了的民族独特性格,有其丰富的内涵,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生存方式、思维习惯、理想追求等,承载的民族历史的思考和人文精神,蕴含着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多元文化的冲击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1.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农村人口私人空间的拓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现城市,城市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文化观念逐渐进入农村,冲击着传统的农村文化观念。进程务工人员在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受物质基础和原有思想局限性的影响,在对城市文化的吸收和模仿中,大量的庸俗文化也充斥其中,城市的邻里疏离、人情淡薄等“城市文明症”也伴随其行。而在接受和模式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中,乡村文化中的淳朴和精华也逐渐疏离。因此,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生存空间里,农村的文化生活长期处在原有乡村文明和现有城市文明的摇摆空间里。

随着经济的转型,西方文化的渗入和扩散,农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被改造的命运,物欲和功力逐渐彰显,“道德失范”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洗礼、信息化的到来、现代文明冲击,这些影响渗透到农村社会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向新农村文化价值观念转型的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的文化价值取向面临着多元和混杂的局面。

2.乡土文化传统的淡薄

华夏文明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乡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各具地域特色。有二人转、海南的琼剧、花腰鼓等民间的传统文艺表演,有三月街、泼水节、火把节等民族传统的节日,有剪纸、泥塑、绘画等民间传统工艺,这些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节日等是丰富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乡村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态。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这些众多的民间工艺、民俗等乡土文化传统被淡化了,尤其是年轻一代纷纷走进霓虹闪烁的现代城市,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对这些乡土文化传统缺乏热情,逐渐失去了认同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甚至传统的“春节” 、“中秋节”、“端午”等节日,也缺少了那份“味”,找不到当年的感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村落的改造,新的建筑的出现普遍缺少地方文化的内涵,彰显不了地域特色,在现代化的改造中,实现了钢筋混凝土统一,也失去了建筑的人文地域特色。

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演艺等,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经过市场化的改造,出现了变异,丧失了特色和个性。

3.文化建设内涵空间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