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评剧 表演 审美 特征 综合 风格 流派

评剧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评剧表演艺术又是整个评剧艺术的中心语支撑。从美学高度与视角来研究探讨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评剧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艺术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底蕴的丰富,均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同所有戏曲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综合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种综合化,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其一是行当齐全。评剧表演艺术以不同行当的不同特点为主要特征,例如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就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

其二是唱腔丰富。评剧唱腔,各个行当的唱腔均十分丰富,即以板腔体为主,通过板式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综合化的格局,其中主要有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摇板、垛板等等。

其三是手段多样。评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以“四功”(唱、做、念、打)与“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多样性构成鲜明的综合化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综合化是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风格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风格化。

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它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辞海》缩印本)主观方面,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指导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客观方面,离不开艺术作品的体裁、样式、语言等要素,并受时代、民族、地域、文化诸多元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总的说来,“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它来源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独特性,同时又凝聚着文化特点、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的客观社会因素。”(同上)它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评剧表演艺术的风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是剧种风格。评剧产生于河北民间,以通俗化、民间化、草根化为主要特征,素有“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著称于世。因此其表演艺术以平易、浅近、通俗风格见长,属于典型的“俗文化”范畴。

其二是民族风格。评剧作为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艺术以民族风格为主,即以虚拟化、夸张化、程式化等构成的写意风格为主要审美特征。

其三是地域风格。地域风格是民族风格集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愈是地域的,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北京评剧表演艺术的大气丰厚、天津评剧表演艺术的清新俏丽、东北评剧表演艺术的粗犷火爆,都形成各自鲜明的地域风格。

其四是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更是评剧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精华。以评剧旦行的表演艺术为例,白玉霜委婉深沉的表演艺术风格、新凤霞清新秀美的表演艺术风格,都充分彰显出个人风格的艺术魅力。

三、流派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流派化。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2-01

舞蹈表演结合了肢体语言、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艺术的展现丰富多样,也使得舞蹈艺术得以广泛传播。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舞蹈作品的艺术高低,而为了更好展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创新力,无论是题材主题的选取,还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标新立异,给予舞蹈艺术绝佳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同时独创性也赋予整个舞蹈作品独立空间,要求舞蹈艺术的题材以及主题都必须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新意。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构思环节必须要重视创新,改变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艺术创作模式,只有创新才是舞蹈艺术得以永存的条件,并让舞蹈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使得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

另外,独创性还赋予舞蹈作品极强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艺术本质的角度对美感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舞蹈艺术新作品必须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观众对这一新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一个舞蹈作品当中,主题思想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舞蹈创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实而感人。广大舞蹈工作者必须要秉承舞蹈艺术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绎方面都要体现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当中的独创性,让舞蹈的魅力真正绽放。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拓宽舞蹈艺术范围的有效手段,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还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这样才能够使得舞蹈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和独特。舞蹈艺术的支撑是人体的动作,但同时也会对舞蹈情感的表现产生一定束缚,因为舞蹈和语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体动作需要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融入真实动人的情感,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感情,并将舞蹈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用动作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这样观众才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表演特征的绝佳体现,而音乐节奏以及韵律又能让舞蹈艺术能够连贯表达,不断美化肢体动作才能够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节奏来营造,并通过设置的相应场景为舞蹈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了避免台词缺失对舞蹈情感的束缚,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揣摩和反复演绎,用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舞蹈艺术的审美魅力。

三、舞蹈艺术的技艺性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阐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题材以及主题数量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舞蹈艺术能够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舞蹈艺术的技艺性就是实现舞蹈艺术蜕变的关键因素。舞蹈作品的内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话传说,而舞蹈主题的突出和表现就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艺对其进行升华。舞蹈的技艺性需要通过表演者完成,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现高难度动作时更要体现其技艺性。同时,舞蹈动作的设计以及场景的布置也要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技艺性,细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艺术结构,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不断提高舞蹈艺术的美感。随着舞蹈作品技艺性的提高,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也会增加。

四、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不能脱离其他艺术而存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演变成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突出和强调了综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体现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在体现舞蹈艺术的综合性时,不单单要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将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变成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舞蹈本身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艺术获得质的飞跃。舞蹈作品的内容、人物等都会影响到舞蹈艺术风格,而且形成的综合性也会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艺术构成,才能真正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和极佳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让舞蹈艺术完美绽放。

参考文献: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一、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发展脉络

研究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涵义的前提是需要界围民族声乐艺术特征。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演唱形式,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说唱、戏曲等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其精华与艺术特征,并不断借鉴、吸收与融合西方美声唱法理论、训练与演唱技术而形成的具有我国声乐艺术演唱特色的,呈现科学性、民族性、群众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民族声乐歌唱艺术。

(1)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1949-1966年)

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随着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呈现出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支撑。随着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不断增进,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也开始做出大胆的尝试,借鉴西方先进的创作手法,注重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戏剧冲突渲染和作品层次感的体现。使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处于“文革”的特殊时期,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因很多音乐工作者隐名匿迹而放缓了脚步,在踌躇中寻求新的突破点。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演唱作品是我们所熟知的革命八大样板戏,《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海港》以及《龙须沟》,这些民族声乐作品在短时期内很快被推广。《我爱北京天安门》《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歌曲的出现,使整个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舞台出现了闪亮的彩色,《红星照我去战斗》《渔家姑娘在海边》等,让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恢复了新的生命力,社会及群众影响力以及文化价值再一次推向新的高度。

(3)改革开放以后(1977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唤醒了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新征途。这一夜春风,吹开了桎梏在音乐文化艺术发展载体上的窠臼,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滋润的艺术发展大环境下,焕发勃勃生机。《走进新时代》等诸多优秀作品,更能体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审美特征视阈下的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文化价值

(1)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美学特征

浩瀚的文化根源,使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中华民族古老而博大精深文化孕育下,不断提升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衍变中,不断凝结出富于特色的艺术风格,将“声、情、字、韵以及表演”等融为一体,在创新与发展中,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以“声”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基础,充分发挥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音对于情感的抒发表达,在自然的状态下追求甘甜与优美,细腻而具有弹性,科学的发声方法,将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韵”为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价值追求。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演唱意境和对民族文化的升华。民族声乐的韵味是其审美价值的最终体现。更是内涵性的体现和诠释。

(2)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文化价值

任何一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究其本,探其源,可纯粹的表现情绪、意境以及思想概念,但却不可容其单一性,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更是如此。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发展至今,其不仅在纵向上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淬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特征和演唱范式,更在其发展与变革中横亘艺术范畴与界围,不断的借鉴、吸收与融合,形成多元文化体系下的新元素。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这种横向渗透性,在创新与融合中积极推动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文化的内核,精华璀璨。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刻的审思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文化导向价值。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对文化价值的平衡性追求。

文化范畴下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其本身就具有特色性和时代性,构架在审美特征下的当代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其表现力更具有融合的、开放的、民族的、多元的可持续性。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尝试性创新,是从一种模糊意识状态向精致的文化理念转换的形态。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京剧;审美;程式;个性;虚拟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31-02

京剧作为体现中国特色的典型、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个领域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多元的构成要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进而使京剧艺术迸发出持续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虽然京剧艺术在国内外有一批忠实的爱好者,并在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持续性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在西方戏曲艺术以及现代媒体艺术的冲击下,更有必要对京剧艺术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了解。在此,本文主要从美学视角来探讨京剧艺术本身所蕴含的审美特征,这有助于在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其艺术精髓的准确把握。

一、程式美

程式性是京剧艺术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简言之就是京剧的表演程式遵循一定的规范,进而使京剧艺术实现“以歌舞叙述故事”的目的。就因为这种程式性,造就了京剧艺术相比于其他戏曲形式而独具的程式美。程式美是一个复杂性的综合体,可以在艺术表现全过程传达多层面的信息,程式美主要由程式化内容来展现,而京剧丰富的程式化内容决定了京剧艺术的“程式美”是由多种审美要素融合而成的,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京剧艺术程式化内容主要表现于技艺层面,可以说程式性的京剧表演技艺承载了多个美的要素。基于京剧表演技艺体系的复杂性,在此仅对京剧唱念艺术中“上口字”与“湖广音”所体现的美的特征进行分析。

“上口字”以其不同于部分现代汉语的发音,在京剧艺术的唱念中地位突出。“上口字”作为声音艺术,不仅能展示本身所具有的听觉程式美感,还具有人物身份定位的作用,如高官显贵、才子佳人多用“韵白”;仆人丫鬟、市井民众多用“京白”,虽然这些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它也是京剧艺术程式化内容的一部分,所体现的美感是意味深长的。

这些带有程式美感的特殊文字读音,不仅给予听觉艺术的艺术美感以持久性,还带有对于人物性格的理解。例如,“麒派”艺术的程式美感尤为突出,在唱念上有着明显的特点,嗓音沙哑、讲究喷口、念白清晰、咬字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性,语气重音是紧密与节奏结合一起的,直接作用于人物性格的表现上,使戏曲人物表现出刚正不阿、果断刚烈的性格,加上特色的唱腔与做工,并运用合理的戏曲夸张手法,综合表现人物形象。而“马派”艺术在马连良先生的创造下,程式美感个性鲜明,在唱念的艺术处理上也尤为突出。马先生善用鼻腔共鸣,嗓音苍劲醇厚。他在演唱中使用“京音”较多,这也增加了他的唱腔明快的色调,对于“湖广音”及“上口字”运用较少,审美上已经做出了选择,并达到了所需的程式美感,即明快轻盈。马先生的念白也是他表演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充分做到了俏美传神,生活气息浓郁,抑扬合度,这种程式美的形成,也是在取舍“京音”与“湖广音”的运用比重上形成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洒脱端庄,飘逸沉静的做工,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表演体系,塑造出儒雅、稳重、幽默、机智的人物形象。

可以说,京剧艺术的程式美是一个由表及里的演绎过程,需要深入体会与挖掘,除了以技艺层面为载体外,还包含其他多个层面,需要做多维度探究。

二、个性美

其实,对于京剧艺术而言,很多“共性的”程式化内容中也表现出了个性化的美感。笔者通过“麒派”与“马派”对于《四进士》这同一剧目不同风格演绎的对比,来探讨京剧艺术的个性美。

《四进士》在麒、马两派不同艺术的诠释下,不仅唱腔各异,还塑造了迥然不同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而展现出具有差异性特征的个性美。

“麒派”与“马派”在《四进士》的相同唱段中,行腔旋律融入了个性化的创作,以两段唱腔的“西皮导板”为例,“麒派”艺术多以将老之躯的人物形象表现刚正不阿、机敏果断、火爆刚烈的人物性格,以此增添戏剧冲突效果,在这样个性化美学特征的指引下,在西皮导板倡导“上写田伦顿首拜”的“拜”字时,行腔从高音1转入低音6上,随后以上滑音行至高音3音,从行腔上增加了音域跨度,并以先降后升的行腔方式体现了沧桑感,对老者形象的形成增添了助力。

“马派”艺术在诠释《四进士》的宋世杰形象时,行腔平和流畅,潇洒写意,同样表现老者,但马派表现的老者则是儒雅幽默、机智干练,沉稳老辣的智者形象。例如,西皮散板“上写田伦顿首拜”的“拜”字上的行腔,在高音1后形至高音的2与3音上,行腔平和潇洒,体现出沉稳风趣的智者形象;再如,唱腔行至西皮原版“顾年兄”处,骨干音在高音行腔为1312,其中行进中有低音6,但并不影响旋律的流畅性。“马派”艺术行腔上的平稳流畅,是创造个性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

可以说,两派塑造的艺术形象在戏曲艺术的基本表现方式(唱腔、念白)上,已经在个性的美学特征指导下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唱腔与念白作为京剧艺术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旋律走向、嗓音音色、节奏的运用、念白的吐字归音上都有鲜明的差异性,使得在刻画戏剧人物形象上风格迥异。可以说,京剧艺术个性美的体现不是简单对已有的程式化内容的润色,而是在已有程式化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自身对京剧艺术的个性化理解,并归纳总结,提升至美学特征的高度上,从而指导自身已掌握的程式美逐渐与个性美统一。

三、综合美

所谓京剧艺术的综合美,从戏曲程式化内容上来讲,是所有用来表现戏曲艺术的方式,有序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的一种整体性的艺术形象,这种整体性的艺术形象是单一表现方式不能呈现出来的。

例如,清唱一段《空城计》中诸葛亮唱的西皮快二六板《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可以感受到老生唱腔的韵味,乐队与演唱者的配合;若基于京剧艺人视角去感受,不仅表现出剧情发展的步步激化,还结合历史充分理解人物的性格、神态,在表演时综合各种要素,生动演绎诸葛亮身在空城,面对城下的“千军万马”还能从容面对的悠然状态。在这一刻,艺人做派与唱腔的融合,是一种综合美的体现,也是视觉与听觉的共同呈现。

再如,在京剧武戏中,戏剧人物并不是用“唱念”的程式化内容来表现的,而是以功夫技艺为主要表现形式,高难的技艺是武生审美的重要标准,但如何能将技巧变为艺术,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武戏中的武场伴奏,武生演员戏服与道具,武生兵器的各种固定路数,以及武生厚底儿的高度等,这些京剧的程式化因素的有序组合,组成了京剧艺术的综合美。

京剧艺术的综合美还体现在文化上,戏曲的文学底蕴是伴随着戏曲一起成长起来的,从南戏开始,到宋元杂剧、元曲、传奇,一直至昆曲,从戏曲的唱词(辞藻运用)上、剧目(构思创编)上一直继承着我国文学的精髓,构建起了综合性的美学特征,儒家中和之道、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精神都在京剧艺术中得以体现。简单地说,就是文人的儒雅气质结合高水平的文学唱词,在京剧艺术中得以传承,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综合性美学特征。

四、写意美

笔者认为,写意美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关键在于审美的参与路径。在创作上、演绎上、欣赏上,审美参与是否能够在同一层面进行合理性的“想象”,有效填充艺术作品的审美想象空间。

正如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一样,京剧艺术所追求的艺术审美境界,同样也包含了写意美。京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不同于纯器乐作品,它是具象的,因为欣赏京剧是视觉与听觉的紧密融合。“唱、念”、乐队伴奏是听觉的需要;“做、打”、服装、道具等是视觉的表现;而“唱、念”中的词句是故事的解释。体现情感的音乐、代表身份的服装、富有内涵的唱词等一同融汇于京剧艺术中,赋予京剧艺术更为广阔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另外,京剧艺术虽然是具象的艺术,但其写意美为何如此鲜明,这主要取决于京剧艺术崇尚“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审美诉求,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有形的程式化内容,表现出戏剧人物和艺人自身结合的神采。这样,使得追求写实性艺术特征退居次要地位,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程式化内容,在追求写意美的要求下,不断提升程式化内容的艺术性;在这种理念的促使下,使得京剧程式化内容不断简略、抽象的同时,增加了审美想象空间和意境宽度。京剧程式化内容看重的是艺术性的传达,这种理念给予艺术创造和欣赏时的审美想象留有更大的空间,进而促成了写意美。

五、虚拟美

虚拟美在戏曲初步形成的南戏(宋朝)中就所有体现。其实这是各种戏曲形式共同的艺术发展思路,即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表现更多的内容。在京剧艺术中,经过多代艺人的创造,虚拟美已发展到通过固定的程式化内容来表现,呈现出鲜明的美学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虚拟时间与虚拟空间两种形式。

虚拟空间是解决京剧舞台空间局限性的一种方式,艺人在通过虚拟动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把此类动作提升到程式美的高度,同时让观众理解并得到审美享受,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京剧艺术做到了同时把美感、空间虚拟含义、技艺难度表现于程式化内容中。

虚拟时间与虚拟空间结合在一起表现,一般来说,虚拟时间的表象方式体现在唱词里和长段演唱的时间停止艺术处理方式,如《武家坡》中的一句唱词,“一马离了西凉界”,唱此句唱词时,随着艺人手持马鞭的一套骑马赶路的程式化动作,瞬间行出千万里,空间与时间在这一刻都虚拟化。

京剧艺术的时空虚拟美很容易被接受和把握,如果究其形成根源,还要从我国传统文化上着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精神的影响。

六、结语

京剧艺术所体现的各种审美特征是其继承至今的原因之一,也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对其深刻理解与认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除了本文所述主要审美特征外,京剧艺术还蕴含着一些其他审美特征,有待深入挖掘和探索。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音乐感觉之美是声乐艺术表演中歌唱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感觉可以使演唱者在心理上产生审美情感和愉悦的感受,演唱者通过演唱将这种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让欣赏者也能感受到这种愉悦的美感。在演唱时,演唱者除了要培养音乐审美感受,还要重视演唱方面的基础训练如音乐的节拍、音准、速度、节奏、力度等,还要积极地体验生活,揣摩生活中人们的情绪、语调和心理,体验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还要经常倾听美的音乐以及歌唱家和演奏家的表演,体会不同风格音乐的韵味美,演唱者还要注意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使自己的音乐感觉更加丰富。

2演唱情感的审美体现

情感指的是人的心理反应,通过演唱者的情感可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提高其思维能动性,情感审美是声乐表演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情感丰富,而且个人对情感的表现程度以及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会受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规范,再通过人理智的支配而表现出来。情感审美标准表现的是对非黑白的评价。在个音乐作品演唱得是否成功,取决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它所表现的时代精神、社会意义、听众愿望都体现出演唱者的内心感受。另外,情感审美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是演唱者的真情流露,要避免做作、捏造和虚情假意。音乐作品中涵盖的情感强弱、轻重、深浅以及准确度的刺激是相互对应的,歌唱者要能够很好地把握表现分寸,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塑造出更加感人艺术形象。情感审美又是心灵的直接沟通的桥梁,歌唱艺术表演得以流传的原因,其关键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欣赏者能够感知音乐作品优美旋律背后的感情世界,使欣赏者感到愉悦,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感受。只有歌唱者对于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有知时,他的歌唱才能影响到欣赏者的思想。一个成功的演唱者,不仅仅是歌唱家,同时又是审美家,对于音乐作品不仅有极好的演唱能力,还有较高的审美感受能力,这样它的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更强。

3声乐表演艺术形象的审美体现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内涵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随之改革,融入了多元文化,实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代表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国家文化形式的充分体现,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顺应时展的潮流,与不同的文化艺术相互借鉴和吸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其具备的审美内涵。本文对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展开探讨,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概述

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声乐艺术来源于民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民间歌曲、曲艺说唱、歌剧唱法等。随着时代的推移,历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逐渐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族声乐体系。民族声乐主要体现为受当下时代文化内涵的影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进行革新,使其满足民众的审美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声乐唱法实际上是现代民族声乐唱法,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收了民歌特色,结合西洋唱腔所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具备多重音乐元素,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体现。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的独特内涵为听众带来了别样的听觉享受。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

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艺术特征。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交流频繁,相互之间借鉴吸收,促使我国民族的声乐艺术具备民族性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相互融合的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统一的情感美学标准,在吐字、润腔等方面具有“字正腔圆”的特点,因此,民族性是民族声乐所具备的鲜明艺术特征。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产生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做了铺垫。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中的江南小调、蒙古长调、青海花儿等艺术表现形式共存,充分展现了民族声乐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基于传统的声乐艺术,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精髓,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规律下,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得传统民族声乐曲目更加丰富,突显创新性的特质。

三、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1.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进行了交流借鉴,实现了艺术的创新,彰显出民族声乐艺术多样化的审美内涵。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受西洋声乐唱腔的影响较早,也出现过“土洋之争”的情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声乐通过融合多元的文化,实现了艺术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声乐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立足于传统的声乐形式,重视吐字咬字、行腔润腔、真假声转换等曲艺唱法,通过正确认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之间的差异,吸收和学习西洋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取其精华,求同存异,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充分彰显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前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挑战在于民族声乐在演唱时具备浓厚的中国地域特征,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具有一定难度,机遇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现全球化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因此,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面发展,需要把握住机会,勇于接受西方声乐艺术的冲击,逐渐吸取西洋唱法中的精髓内容,创新民族声乐的演唱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艺术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声乐演唱形式,通过结合新的时代审美取向,不断探索出巧妙的演唱技巧,丰富表演形式,促使民族声乐艺术朝时代化、艺术化、群众化的方向发展。在统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不断挖掘出多元文化的审美内涵。通过观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可知,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和内涵创新,展现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作品。例如:《夫妻识字》、《白毛女》、《江姐》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并进行实践创新的基础下,发现了咬字不清、喉头不稳等声乐演唱技巧的问题,并结合西洋唱法的发声技巧,有效解决传统民族声乐唱法中的问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们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多元文化,有效的拓宽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2.时代主题鲜明,突显艺术个性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民族声乐艺术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并且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审美内涵。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真实情境,是民众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形式。因此,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时代主题突显出艺术的个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不断创新发展,在演唱方式和语言特点中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主题。根据中国民族声乐的时展背景来看,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我住长江头》,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颂》,解放战争之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改革开放后的《走进新时代》等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民族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了鲜明的时代主题的同时还突显了艺术的个性,基于当时民众的真实需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包含了不同时期的曲式特点、声乐词汇和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合了多样化的文化,在声乐艺术的演唱方法上做出了较大的个性。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融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实现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时代主题鲜明表现为民族声乐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明确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展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艺术的声乐艺术作品。为突显民族声乐艺术的个性,在传统声乐语言元素的基础上,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声乐艺术创新。多年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依然根植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不断变迁下,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个性,突显具有民族特征的审美内涵。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丰富艺术元素,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多彩,随着西方国家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声乐演唱风格和形式的融入中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新民族声乐作品。3.民族特色浓郁,展现本源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具备浓郁民族特色和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民族声乐艺术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吸取民间音乐的特点,并将口头性的民歌改变为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突显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在演唱风格上重视民族性特色,通过民族声乐艺术家的传承和创新,向世界展现出具有本源文化的声乐艺术。例如:《小白菜》改编自河北民歌的旋律和调式;《走西口》改编自山西民歌。将民族曲调作为基础改编的声乐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将民族精神传递给广大听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沃土,从多元文化视域出发,民族声乐艺术仍然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基于本源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借鉴了我国的戏曲音乐文化,吸收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在节奏、韵律等方面相互交融,逐渐展现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审美内涵。本源文化是文化的源头,当文化经过时间的变革和创新时,通过本源文化仍能找到其发展的起始和脉络。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文化。民族声乐艺术根植于本源文化,通过本源文化对声乐艺术的形式、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展现本源文化的审美内涵,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本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艺术特征,借鉴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逐渐创新民族声乐艺术,体现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出不同的多元特质,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重视本源文化,结合民族特色,不断把握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近百年的探索,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扎根于本源文化,将浓郁的民族特色发扬光大。

四、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类文化艺术不断的涌现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出深厚的审美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融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为迎合现代审美需求,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传统的音乐艺术,勇于接纳多元文化,将民族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优.浅谈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与审美取向[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4).

[2]刘玉洁.略谈多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杨杰.当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美学特征探析[J].华章,2011(6).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一)声乐表演艺术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其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魅力,并在艺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不足之处。但在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中,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只是声乐艺术作品和作曲者,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因为忽视对受众主观感受的研究,因而给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进行研究,能够使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更多受众喜欢和接受声乐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中,不但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到一起,还能为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具有相同的受众。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受众都是人,而且两者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学侧重于对受众进行研究。因为两者的受众相同,因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音表演艺术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存在相同的构成要素。接受美学产生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读者。声乐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众和歌唱者。两者的构成要素相同,也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在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后,声乐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演唱者还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给受众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对此进行艺术想象,并进行艺术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双方的互动,调动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欣赏的积极性。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声乐艺术因为留白的空间比文学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变表演策略,对留白艺术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变换高低声,营造情感变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高昂声音逐渐回落、声音渐渐减弱等。

(二)对话艺术

只有声乐作品、受众和演唱者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达到密切关联的目的,首先要对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内容,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声乐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交流。因为对话艺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够起到促进受众积极参与声乐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高潮部分时可以邀请受众参与演唱,或是带动受众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等。

(三)全面观照艺术

不同受众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受众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认知去欣赏声乐作品,所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还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全面的观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众对自身的表演进行审视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全面考查,以便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内省,对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善。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准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准备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期待审美活动时的主要动力,既是指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也包含了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内容。因为受众在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受众的审美准备也是不同的。比如,受众的审美准备影响因素有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和审美实践等,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受众的审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准备。所以,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准备对于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时,还要将审美准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运用到具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接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指受众完成对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不仅能使受众为声乐作品的文艺特性所吸引,还能调动受众对作品产生欣赏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受众接受作品,并继续欣赏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文字和乐谱作为受众接受的审美对象,是演唱者激发受众对声乐作品产生欣赏热情的关键。同时,演唱者也是受众和声乐作品互动交流的桥梁。演唱者本身是声乐作品的受众和创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技巧和现场表演,不但能为受众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能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使受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审美接受可以被当作演唱者、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同时,审美接受也可以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完声乐表演艺术后,受众与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声乐作品对受众精神意识造成的影响不会因为欣赏活动结束而停止,这种现象在文学欣赏中被称为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受众的审美活动会不断增多,审美留余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受众在审美准备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受众欣赏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品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美学理论,不仅被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还被运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一面呈现给受众,同时还要在表演时兼顾感情的细腻性和表演形象的丰富性。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

[2]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

[3]付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探讨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J].戏剧之家,2015(18).

[4]陈金玲.浅析接受美学观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5(11).

[5]李晶瑛.接受美学视域下研究声乐的表演艺术性与美学价值[J].戏剧之家,2015(20).

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中国歌剧表演;文化内涵;艺术形式;社会价值

歌剧自诞生以来就因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演唱艺术被人们所喜爱。歌剧是将舞蹈,音乐,雕塑,诗歌,建筑等多种艺术种类融会贯通最后精炼铸成的综合性艺术。而现代歌剧表演艺术因其蕴涵的人文主义特征和大众审美特性已经凸显出现代社会音乐创新的新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表演形式,现代歌剧表演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与西方文化中象征性、意识流的表现方式相结合,已经逐渐本土化,现代化并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中国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1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概述及其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一处独特的风景,对中国音乐创作与音乐文化传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歌剧是由单纯的音乐发展而来的,通过在舞台上进行戏剧表演的综合性的艺术,歌剧表演艺术最初是起源于西方,最开始西方国家流行的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体,结合舞台表演,音乐节奏,戏剧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在“五四”时期,由于民主革命的进程打开了我国的国门,接纳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歌剧艺术从此进入我国人们的视野,后来经过我国音乐家的不断努力,在吸收和借鉴了西洋歌剧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音乐原则上,结合我国人们对于音乐的时代需求,对传统歌剧的表演形式增加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内容。如增加了许多具有教育性意义和审美性特征的舞蹈场面,使得歌剧表现场面更加活泼灵动,在剧情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具有中国民间音调的音乐,这种适合中国人们观赏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音乐声调,配置了剧中音乐和唱段,将人物的心理矛盾和性格特征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也将现代歌剧表演展现得更加的中国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歌剧本土化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

2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重要影响及其社会价值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在反映社会生活原貌和揭示人类生存处境方面做出了重要影响。现代中国歌剧艺术表演在其发展路程中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其综合体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我国的现代歌剧从起步阶段的初见成效到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文化价值上讲,现代歌剧秉承着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同时吸收了多元文化的精髓,并跟随社会时代变更的步伐不断创新,融入了新鲜的时代特色,不断满足着我国广大观众日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并得到了广泛好评,实现了中国现代歌曲表演艺术新的辉煌,展现了现代歌剧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其珍贵的社会文化价值。如著名的现代歌剧《孙中山》,就以融入大众、展现时代特色作为其主要特质,通过歌剧表演的形式巧妙地展现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时代变更,又如改编的著名歌剧《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诠释了农村人们渴望当家做主,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生动景象,在彰显时代印记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从艺术形式上看,现代歌剧之所以能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独占鳌头,是由于现代歌曲表演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现代歌剧艺术是以一种小众的艺术形式而著称。在剧情对白的处理过程上,歌剧表演者能通过音乐美和画面美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或审美冲击。浪漫的格调与自然景观相配合能够给观众呈现出一副绚丽的画面,且歌剧演员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去,生动再现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原貌,在歌剧表演中融入了现代和传统的因素,能够融会贯通时代特色与观众需求,从而体现了现代歌剧表演对于文化整合水平的能力的把握,也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化面貌。

3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及其审美体现

现代中国歌剧的艺术形式主要体现在歌剧表演过程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转换性。从内容和节奏方面看,现代中国歌剧的表演内容主要呈现出质朴的格调。歌剧的歌词大多表现的是一种明白易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内容,使观众仿佛走进了一副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从旋律和作曲手法来看,现代中国歌剧表演作曲手法变幻多样,节奏变化和节拍转换的频率也非常高,因此,表现出来的音乐作品具有强悍的视觉冲击力,表面上是平常的舒缓节奏,可是却能从节奏的变换与声调的转换中显示出歌剧音乐作品的爆发力和震撼力,表面上是非常舒适的语调和质朴、清新的演唱方式,但是通过歌剧表演者神情的投入,肢体的表达,和时而高亢又时而舒缓演唱会方式,就能将歌剧作品的故事情节诠释得淋漓尽致,紧紧地抓住观众的思绪,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美的享受。

4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人文主义特征及其民族特征

在现代中国歌剧表演不断实现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其文化精髓和音乐理念始终遵循创造经典、完善歌剧表演体系的重要原则,因此,人文主义特征及其民族特征作为重要的文化精髓便一直保留在歌剧表演艺术创作的内容之中。社会发展潮流和音乐趋势是伴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的进步而变更的,而现代中国歌剧的创作目的是汲取社会现实反映的人或事的精神内涵从而通过舞台上的艺术表演展现出人性的本质。因此,现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主题永远都离不开有、有理想、有爱憎和有血有肉的真实人性及其人文主义关怀,其次,地理位置的差异性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使得现代歌剧表演也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表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情。如《草原之歌》《羊角花开》《运河谣》就各自富有其深厚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现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融入新的美学因素和民族因素,歌剧作品的审美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关怀。其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歌剧表演的精髓体现。要推动现代中国歌剧更好地发展,就要坚持民族性的歌剧表演创作道路。从传统文化中和西方文化中吸收精神养料和音乐精华,不断实现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创新,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理想,实现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明言. 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485.

[2] 王镇苑.中国歌剧艺术之望――苍原的艺术成就[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