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科学研究中有很多具体的研究调查方法,这些方法对研究工作的最终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研究中的特点、注意事项、结构设计、分类等情况加以叙述。希望可以使音乐教育研究调查者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能做到事半功倍。

现代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知识是日新月异。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掌握一种或几种好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和研究结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事社会工作者来说,方法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效果的可信度,同样也影响着知识的可信性和完整性。

音乐教育的从广义的讲,就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的音乐活动”。狭义的说,就是“按国家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无论从广义来说还是狭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综合性,他的调查结果要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甚至大学的音乐教育学科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更好的为音乐教育发展服务。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有时会被决策者运用于政策法规中,所以其研究结果一定要具有可信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运用的好坏,有时对研究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法

文献法可以说是适合任何一种研究方式的方法。就文献来说,它是一种信息知识的间接性的传递,它所指的“是包含我们希望加以研究的现象的任何信息形式。”在文献中,有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两大类。其中个人的工作经验总结、日记等都是原始文献;而二次文献指的是利用别人的原始资料编写的新的文献资料。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说原始文献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对许多研究者来说,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相对比较高的。它是来自于音乐教育战线的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真实地反映出当前音乐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这种现实性的资料对研究的理论来源和立论之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内容的分析程序有这样几项:1.抽样所谓的抽样就是为了一定研究目的,从文献中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这种抽取法可以分层抽取,也可以随机抽取。2.编录编录工作就是对所选取的文献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

二次文献相对于一次文献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它是在多次印证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这种文献可以指导我们在大的方向上不会犯基础性的错误。但它对于解决个体的特殊性有一定的局限。在选择二次文献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编辑出版发行单位的力量和可信度。

二手资料的分析步骤有如下几项:1.选择研究主题由于二次文献所应用的主题相当大。在搜集的资料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我们需要的部分。这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把精力放在你的研究主题中,这样就便于从中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信息。2.寻找合适的资料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无论各方面,每天的信息量都非常大。在资料的寻找中还要做好资料的分类整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在需要时快速的找到。3.对资料的再创造资料找到后,往往要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对于现有的音乐教育类文献资料,有时并不能直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结论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从资料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我们需要的东西,得出我们的理论。 转贴于

二.问卷法

问卷法是现代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资料搜集方法,在调查研究中,这种方法非常普遍。因此,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英国社会学家莫泽则称“十项社会调查中就有九项是采用问卷进行的”。作为音乐教育的调查研究其实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调查工作,所以同样也适用此法。

在调查中,我们要首先确定调查的目的,做出假设,确定调查的地点,学生的分类群,问卷的分类方式和预见不可控因素。音乐教育的调查目的,首先要明确。这样就可以不会因为被信息干扰,偏离了调查的目的。对一些确是有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资料但却不是本次目的所要研究的,也可以加以保留,以待以后运用。在目的明确后,以目的做出一定的假设。比如:就当前所运用的教材情况,假设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教材运用的比较广泛。这样在进入调查地点后就可以加以印证。如果是就和自己的假设相一致;如果不是则寻找原因。确定调查地点,根据自己所要做的调查范围,是以城市学生为调查对象还是以城镇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这里,地域的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中,城镇中又有城镇户籍学生和农村户籍学生的差异。这种地域和群体的不同对调查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地点和学生群体分类的确定对调查的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也是教育行业中最重要的调查方法之一。访问根据研究的目的、性质或对象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如间接访问和直接访问;个别访问和群体访问;重点访问和随机访问等。

访谈法有着一定的特点:1.访问是研究者与社会面对面的一个交往过程。在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和被访问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贯穿访谈的始终,并对访谈的结果产生影响。2.当被访者在某些问题出现误解是,访问者可随时解释和引导。3.访谈法在量的问题上是很有弹性的,能充分发挥访问者和被访者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使研究者充分了解到他所想要了解的信息。

音乐教育的调查方法还有很多。在调查中,往往是各种方法相互穿插其中,每种方法的特点各有不同,所侧重的也不同。只要对各种的方法掌握得当,就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所做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行度。

参考文献: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王汉生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积淀下丰富的民族文化。将其应用于高中的音乐教育之中,可以有效促进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并实现对各种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巨大的潜力以及极高的应用价值,对于高中音乐教育而言,可以积极的从中汲取营养,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

一、民族文化与音乐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加上多民族的形态,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民族受到自身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也包含了大量与音乐有关的内容,形成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的,并被不断予以传承的一种音乐总体。其中包括了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传统音乐,也包括近现代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受欧洲音乐影响的歌曲、器乐曲、交响曲、大合唱、清唱剧、新歌剧等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不同的民族音乐都与本民族以及当地的文化、历史、生活等息息相关。所以说,民族文化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日渐开放化。于是,民族文化也得以与音乐教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进入多元开放的发展模式中,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在高中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并实现陶怡情操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等目的。而将民族文化与高中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则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首先,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更多我国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和音乐特点,从而不断拓展知识面,并提高民族自豪感等。其次,在音乐教育过程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发现美。另外,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思想等,从而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民族文化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音乐教学仍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忽视民族文化的融入,使学生音乐学习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措施:

(一)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音乐教育在利用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水平。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以及音乐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民族音乐对提高高中音乐教育水平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民族文化置于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上,合理地进行课程和课时安排,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音乐的机会。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多了解、学习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

(二)营造良好民族文化音乐氛围。为了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与高中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还需要积极的打造良好民族文化音乐氛围,以激发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学习兴趣,更好了解并学习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一些民族文化知识和音乐类型等,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进行欣赏,并进行详细的介绍,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更好的展开各种民族音乐教学活动。

(三)开展丰富的民族音乐活动。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都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音乐活动。在高效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即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音乐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特定民族文化和音乐的认识,并提高教学质量。在需而生门准备比赛和参与比赛以及观察比赛的过程中,都可以很好的了解各种民族文化和音乐,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认识,并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和技巧等,实现自身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校教育;民族音乐;文化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在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音乐的属性是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承担着发展音乐文化的重任,因此,音乐教育更应注重其文化属性。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音乐基本知识,音乐教育更是音乐文化的教育,要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作为技术训练的音乐教育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为其存在依据(不仅仅是基础),这种教育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于受流行音乐的冲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和缺少良好环境,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意识、甚至是民族精神日趋淡化。据一份对部分中小学及高校学生喜爱音乐类型的调查显示,现在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依次是现代流行音乐、西洋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母语音乐文化,但却被学生摆在了最后。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音乐文化,面临着不断弱化甚至有可能失传的危险,这不能不引起音乐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当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忽略了学校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这一前提,这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甚少,传统音乐出现了不断淡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我们在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上,严重忽视了它的文化属性,在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上,学校音乐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根基的地位" ,导致了在民族音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的情况。"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我们要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来认识音乐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认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对于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必然要涉及到音乐的文化传承方面。"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音乐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产物,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民族的发展。我们了解民族音乐也就了解了我们自身文化的血脉。

同时,我们强调本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将外来文化拒于学校大门之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确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学习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两者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外来文化的互补与本土文化的自强是必不可缺的两个方面。在接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使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得更好,树立起我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心。

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而言,更需要的是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把祖国的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与出发点,在学校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文化,能以宽阔胸怀接受人类一切优秀艺术文化和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

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改变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要强调回到音乐本身,强调民族性,以学生为主题。但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值得思考:当一些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应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之际,有的学校音乐教育仍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采取了忽略和轻视的态度,使得音乐教育反而强化了知识技能教育,越发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这不能不说是与对音乐教育文化属性的认识问题或未达成共识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已经走到了新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观察人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反应,不能不去考虑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得不去思考我们民族的未来。

新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要通过在教育中树立以民族音乐为本的观念,与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趋势相协调,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教育学生不仅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完备的人文精神,建立起完整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需要音乐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包括完善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系,改革现有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民族音乐内容完善的教学内容和大纲等,同时也需要音乐教师提高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这一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也许需要几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但其意义更加深远,它将以音乐的形式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展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身份,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特性等,且对今后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1994(2).

[2]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3]修海林.'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J].音乐研究,1994(2).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地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全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间的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而对幼儿来说,音乐又有其特殊的价值。只有认识了这种特殊价值,才能对其实施科学地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生理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大X左右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生理上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在开发幼儿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于通过感性认知逐步把握抽象世界的生理发展阶段,音乐教育能够促使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因而增进其活动机能。

在音乐教育中,孩子们参与唱歌、跳舞、弹琴、音乐游戏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活量,使四肢得到匀称的发育。这一切都是直接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会给幼儿提供更多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欣赏活动不仅能够引导儿童将他们对音乐作品感知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来,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各种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儿童音乐思维能力的一些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儿童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有益于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对幼儿的音乐教育能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发展幼儿的相互合作和谐统一的社会性,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音乐对人们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已不断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现出来,它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日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对幼儿教育认识的拓展,利用音乐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很有效的方法。

二、科学地认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

1.家长功利性强,目标过高

近几年来,由于音乐对儿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让孩子学音乐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同行为,很多家长他们把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变成了音乐学习,并不断的让孩子们考级,把考级定为终极目标。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学的苦,家长也很累。最终导致了孩子对音乐学习兴趣的丧失。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不适当的功利追求,或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都会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2.缺乏适合幼儿音乐教育的音乐作品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大量的适合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音乐作品。但目前,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幼儿音乐教育,却因缺乏好的作品,而不得不使孩子们也唱起令他们完全不知所云的流行歌曲。

3.只重技能传授忽视情感素质的培养

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教一定数量的歌曲、 舞蹈就完事,更有些教师只拿着教材教大量的歌曲,不重视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幼儿只会唱老师教过的歌,只会跳老师教过的舞。但是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在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三、科学地运用幼儿音乐教育方法

1.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家庭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音乐学习的开始阶段。在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多创造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音乐环境,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在钢琴上找各种动物的声音等音乐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在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热爱上音乐。

父母应有意识地观察分析孩子的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变化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创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地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关注孩子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来安排音乐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及时启发和具体观察、指导,帮助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2.充分发挥幼儿园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幼儿的音乐学习中,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能以自己所掌握的良好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善于总结经验,合理利用教材,因材施教。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钢琴音乐教育 启示

美国音乐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贝内特·雷默出版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为世界的音乐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随后其学生戴维·埃里奥特也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其全新的音乐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彻底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示。本文就“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概念

1.1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作者和提出背景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最初是由美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贝内特·雷默的学生戴维·埃里奥特所提出的,并将编写成书,出版了《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引起了许多音乐教育学者的关注。

戴维·埃里奥特在自己的工作期间经常热爱收集与音乐本质和价值存在差异的观点理念,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音乐教师的教育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将音乐教育的理论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1.2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针对音乐本身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表明了“实践”一词的内涵,他认为这个词汇包含了对音乐本质的全方位理解,而并非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的内容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对音乐作品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并不等同于对音乐本质的理解,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针对音乐的本质。

(2)音乐教育的价值建立是以音乐技巧的掌握情况为基础的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他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身具备多种意义和价值,人们只有在学习和掌握了音乐技巧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认识和了解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音乐教育的对象需要在音乐学习中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情结和素养,对音乐的本质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音乐教育的自身价值和意义体现出来。

(3)音乐本质文化具有多元性

埃里奥特在著作中提及,音乐包括了各种音乐文化,其丰富的内容使其具有多样性,音乐自身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音乐教育的本质也需要体现出这一点。

1.3“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

在目前,“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自身价值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地大多数的音乐教育者的大力关注,其自身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不断地被应用于音乐教育行业的各个方向。“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价值彻底打破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思想,人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也因此受到了冲击,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音乐教育实践的价值和作用。

2、“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启示

2.1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为音乐本身的观点影响了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长时间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将“审美音乐教育”的思想理念融入其中,大多数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也将“审美音乐教育”作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将“审美”的理念观点融入到整一个教学过程中,这也因此使得大多数钢琴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本质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本质与“美育”相联系。在目前的钢琴教育工作中,将钢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义为审美教育的教学思想普遍存在,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上不断地放大钢琴音乐作品中的“美感”,这一种错误的做法和思想直接导致了音乐作品本身的价值受到了更多人的误解,造成钢琴音乐“千律一面”的形势局面,钢琴音乐的教育本质也被大多数人单纯的定义为审美教育,成为了更多人学习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在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说明了音乐教育目标应该是音乐的本身,而并非其他的一些元素。这一种说法也为我国钢琴音乐教育工作带了新的指明道路和发展方向,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这一观念的提出,也让众多的钢琴音乐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音乐本质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更多人对其与钢琴音乐教育的联系加深了分析,这一观点对钢琴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传统的钢琴教育思想被不断瓦解,钢琴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开始引起了更多人的重新思考,钢琴音乐作品的自身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开始有了新的诠释,其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2.2 “音乐教育本质的多元性”观点提升了中国特色钢琴音乐作品的地位

钢琴音乐最先出现在国外,在国外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才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钢琴音乐对于我国而言算是一项外来的文化,这也使得外国的钢琴音乐作品成为钢琴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在上世纪出现多位音乐家,如贺绿汀、朱践耳等,这些音乐家都将本土的音乐素材融入到了自身的钢琴音乐作品。另外,周广仁、但昭义等钢琴教育家编写的优秀理论著作也对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有了推动性的发展。然而,大多数的钢琴教育工作者还是将国外的钢琴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作为正统的钢琴音乐。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作者明确说明了音乐的本质具有多元性,音乐教育的本质也应该具有多元性。这一观点,让中国的本土钢琴音乐作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任秀蕾.师专生的音乐素养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策略[J].曲靖师专学报,1999,(04).72~75.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教育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将全球教育内容变得多元化。音乐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只有在满足物质基础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无论是坐在自己家中,还是走在街道上,都能欣赏到多元化的音乐,因此音乐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从音乐教育特征看基础音乐新课标的合理性

21世纪音乐教育必备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民主意识。音乐教育应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应该让所有学生(包括弱智、残疾、贫困儿童等)都能享受教育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开发意识。即音乐教育的扩展与开发;鼓励家庭、社会、学校发展音乐教育;创办音乐学校,使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化,避免单一化;加强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可以把情感教育寓于各科之中,使音乐教育多元化;此外,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科学意识。音乐教育必须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思想、观念、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要深刻改革。专业教师不仅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所了解,同时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特质,增进学生对音乐民族化的认识,激发爱国之情。树立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以上音乐教育特点分析来看,音乐新课标的总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进而体验、感受美的过程。音乐教育的内容加入民族音乐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增进学生对音乐民族化的认识,激发爱国之情,树立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由过去的枯燥与单调变为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情境教学,提倡合作,鼓励探究式学习。这些都符合音乐教育的特征要求,符合时代的精神和需求。

二、从音乐教育本质看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的本质有强烈的情感特征,从而决定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音乐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教育者用美的对象来教育人,加强人类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人类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对美的感知或感动的过程。这也顺应了杜威“生长”“应尊重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的水平,让孩子体验生活,创立兴趣为学习的动力”的观点。这与其他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音乐教育作为创造力教育,更是我国社会前进发展的主要动力需求。音乐教育能够活跃儿童大脑、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审美体验,教育儿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音乐教育是抒发人内心情感的活动方式,是体验情感与创造生活的具体内容,是在愉悦中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人类的全面发展体现为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表现为人的潜能得到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全面实现。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表现为观念落后,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知识本位,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看到不同地域间基础音乐教育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受当地经济情况、环境条件的制约。比如,西部教育发展缓慢,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目标的理解一脸茫然,对于一些新课改的教学方法,短时期内难以适用;新课程、新教材与滞后的高师音乐教育体制相矛盾,机械的课堂固定时间与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之间也存在矛盾;教学评价改革的难度大,教育科研力量薄弱,等等。而这些问题在音乐教育中都能得到解决,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音乐教育应该承担起社会的重任,积极进行基础音乐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三十年代;音乐期刊;音乐教育概论

自以后,音乐教育是音乐界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三十年代的期刊中,总共约有90篇文章与其相关。而与音乐教育概论相关的文章多刊登在《音乐教育》以及《乐艺》中。这些杂志多数是由教育机构和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创办,文章的作者也多为各个层面的音乐教师,因而对这一话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音乐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正是得以关注的重点所在。

音乐教育概论内容的文章在整个音乐教育问题的文章中数量最少,仅有9篇。这些文章有的高谈音乐教育在现代中国中的意义,有的系统地研究学校音乐教育的方法论,都从理论层面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它们主要刊登在《音乐教育》和《广州音乐》几份杂志中,登载的范围不大。

一、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文化发达的国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中国人事如何看待音乐教育的呢?

中国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一直是带有较多功利性目的的。在20年代的文章中表露无遗。而30年代,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再过于狭隘,但依然比较功利。李世俊于1934年在《音乐教育》上发表的《音乐科在小学教育上的重要点》文章中,将音乐教育的功能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音乐可以帮助儿童消化,促进儿童血液流通,训练儿童神经等;二是心理方面,音乐能消除儿童不良习惯,激发儿童情绪,训练儿童秩序。他夸大了音乐教育的功能。而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国人心中是较普遍的,它与当时传统的强身健体、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与上述观念相反,外国人对其意义的认识要更为单纯。仅以日本为例,《音乐教育》中连载的青柳善吾的著作《音乐教育论》,著作的第一章“学校教育的音乐的意义”中谈到,音乐既能使人娱乐,又能“教训人生”,这是音乐教育的使命,简而言之就是“美育”。他对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在音乐感情的非人格的形式之内,充满了我们自身生命的具象情绪的种种的相。这,只有音乐,能够把这最可尊的东西表现出来。”①西方很多国家也是如此,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操的培养。西方国家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无疑还原了音乐与音乐教育的本质,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的确充满了功利色彩,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也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音乐教育在中国这段特殊时期不具备发挥单纯美育意义的社会环境,它已经成为人民软性反抗的一种手段。

二、音乐教育方法论的初步研究

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与理论水平都很低迷,能够从方法论层面阐释音乐教育的人还不多,因此,《音乐教育》上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基本都来自国外的论著,由中国人写的这类的文章非常少。日本青柳善吾的著作《音乐教育论》②是一部完整的理论性著作,《音乐教育》将整本书分5期刊登出来。这部书从目的论、教材、方法论三方面讲述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具体的教学大纲,是一部十分系统的音乐教学指导教科书。其中在第三编“方法论”中,从唱歌指导、基本练习、发声指导、唱歌指导、鉴赏指导、作曲指导、乐器指导7个方面加以总结,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一份极好的参考资料。

在这一时期,我国产生了一本由邹敏、铁明编写的教育专著《音乐教育心理学》,这大概是我国20世纪较早的一部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书。该书在《音乐教育》第5卷中完整地刊登出来。这本《音乐教育心理学》③主要讲述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先讲述音乐心理学本身,从听觉的训练、节奏的感觉、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欣赏音乐的基础等7个方面谈论,其次讲授心理学的学习。这种研究教育心理学的论著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三、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中,因此凸显出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人们普遍从陶冶性情的角度提倡儿童音乐教育,并且为如何开展这项教育发表意见。周淑安,声乐家,她不仅热衷于儿童歌曲创作,同时也热衷于儿童音乐教育,她在《儿童与音乐》④一文中,通过列举世界上多位音乐大师在儿童时学习音乐的经历,来说明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她为儿童音乐教育提出了5点改良办法,主要有:在公共场所多奏上等音乐;竭力训练师资;各学校家庭应该购置留声机;多作儿童适用的歌乐谱;提倡儿童音乐大会及音乐比赛。曾葆的《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育》⑤、石真的《谈儿童音乐》⑥也是如此。石真的《谈儿童音乐》提出了音乐教育中应该实行的两个积极措施,一个是儿童歌曲的创作,另一个是儿童音乐的实施,包括在公众场合、在家庭、以及在学校中都应该开展起来。文章也提出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两个消极现象,一个是电台经常播出一些靡靡之音,另一个是音乐教师水平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环境和水平。

从这些意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30年代中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整体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没有对音乐教育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更缺乏配套的设施予以实施,音乐教育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它的开展还有待于极大地提高。这一时期正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初期,许多东西需要摸索以及借鉴。正是这一批活跃于音乐教育界的人士不断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音乐教育才得以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2]邹敏、铁明.音乐教育心理学.【J】【北京】.音乐教育.1937.

[3]胡周淑安.儿童与音乐.【J】【上海】.乐艺.1930.

[4]曾葆.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育.【J】【北京】.音乐教育.1937.

[5]石真.谈儿童音乐.【J】【北京】.音乐教育.1937.

注 释:

①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②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③邹敏、铁明.音乐教育心理学.【J】【北京】.音乐教育.1937.

④胡周淑安.儿童与音乐.【J】【上海】.乐艺.1930.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第8篇

在多元文化教育中,音乐被认为较其他教学科目有着特殊的优势。通过学习音乐,学生可以感性地了解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群体的音乐文化,为深入了解、理解这些民族或群体,建立多元文化意识铺垫一定的基础。30多年以来,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各种试验项目、理论研究和主题讨论持续进行;许多供教学使用的世界音乐资料出版;学校音乐教材中加入了非欧洲地区以及非古典音乐文化内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分为以下几个有阶段性特征的时期:

起步阶段――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70年代的德国在文化意识上已经较以往开放许多,人们对非欧洲音乐文化的态度越来越宽容。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世界音乐”概念甚至出现在音乐教科书中。③作曲家施托克豪森曾在“音乐与教育”期刊发表文章,展示他的“世界音乐观”。施托克豪森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是尽可能多地保护、保持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和风格。他不愿看见这些音乐文化消失或是成为永远的未知。④施托克豪森认为自己的“世界音乐观”既是音乐创作意义上的,又是有教育性的。他的音乐观的确对音乐教育界产生了影响。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施托克豪森的影响下,将拯救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视为己任。他们希望所谓“陌生”的音乐对年轻一代不再是陌生的,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刚刚建立起来的对外来文化一丝“崇敬”在大量外来劳工涌入德国时走向了反面。随着外国人的到来,德国人常年“舒适”的社会生活被打破。当德国人意识到,与外国人共处将成为永远,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好奇、接受便在瞬间转变为敌视。作为社会缩影的中小学,往常的学校生活和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国学生人数的激增迫使学校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一方面,学校课程必须照顾到移民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课程变化又引起德国人与外来人的矛盾。 面对这种局面,学校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帮助外来学生融入主流社会;2.引导本国学生消除种族歧视,以宽容和积极的心态接受外来民族人群、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这时,帮助本国和外国学生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多元文化教育(interkulurelle Erziehung)便应运而生。

在多元文化教育中,音乐被认为有着独特的优势。从音乐入手,了解他民族的文化比任何说教式的教育来得更为有利。虽然从内容上来看,多元文化音乐与世界音乐并非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基于特殊的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1970―1979年期间有大量有关非欧洲音乐的文章出现在“音乐与教育” 期刊中⑤;学校音乐课中也逐渐纳入非欧洲音乐的内容。与此同时,当时出版的一些音乐教科书中已经针对德国社会的新群族土耳其人和西班牙人,选编了一些土耳其和西班牙儿童音乐,如:Musik-Primarstufe B(Breckoff 1975)和Dudelsack (Fuchs/ Gundlach 1976)。可以说,这些教科书的出版为后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广泛开展做了积极的准备。⑥

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开始进入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教育机构对70年代“同化移民”政策进行了修正。除帮助德国学生认识外来民族文化以外,鼓励外来学生保持其本民族文化确认,也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任务。此时,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认识已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越来越多地投入了教学实践。

由于70年代末土耳其学生的人数已近23万,几乎占了外来学生总数的一半,学习土耳其音乐文化成为当时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首要内容。在这段时期,不仅德国音乐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都对土耳其音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土耳其本土音乐工作者也利用各种机会在德国介绍自己的音乐文化。这些都为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贵的材料。⑦

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德国不仅是中小学教师的职责,音乐学家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从一开始就在其中起着引领作用。特殊音乐教育专家Irmgard Merkt教授从70年代起就投身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她不是坐在大学的研究所里,而是深入中小学课堂开展教学活动。Merkt把教学目的设立在:通过不同民族间的直接“对话”达到相互理解。她根据班级学生的民族属性选择教学音乐,以期帮助不同民族的学生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Irmgard Merkt 在她1983年出版的《“德国―土耳其”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出了Interkulturelle Musikerziehung, 即“文化互动性音乐教育” 的概念,并希望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对多元文化教育在德国的开展起到示范作用。文化互动音乐教育直接针对外来学生与本国学生混合的班级,批判了以往“同化移民”的教育观点,把教育目的厘定为培养学生对陌生文化的包容和理解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文化互动性音乐教育主张从在校就读的外来学生的家乡文化背景中选取材料,而不是在学生不熟悉的异国文化中猎奇。Irmgard Merkt 还通过对500名学生的调查筛选出学生最为熟悉的歌曲,出版了“Die Welt dreht sich, Ein interkulturelles Liederbuch“ (《环绕地球歌曲集》)。

尽管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做出有益的尝试,但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又意识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1.这样一种教育不但不足以消除不同民族学生间的文化隔阂,甚至因为教学内容过于粗浅,而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2.外来学生有迫切学习德国文化的愿望和需要。80年代中期以后的多元文化教育改变了以往的思路,不再针对在德国生活的外民族群体,也不再为德国学生接受移民同伴而设立的教育策略,而是以不同民族相互间的宽容,以及民主、平等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针。作为对音乐教学实践的指导,一些专家提出,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各民族间的相同性,在此基础上再纳入了解不同民族的相异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把教学步骤分为了从认知到文化、再到价值观,层层递进的环节,例如:一些用于教学的歌曲曲目不再以民族、地区分类,而是围绕某一主题,如“四季”、“天气”、“动物”等选编不同民族、地区的歌曲。与歌曲教学相当,有关乐器的知识教学,从比较不同乐器的特点入手⑧,而不是以西方乐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学内容拓展到了解本民族和外民族创作、表]音乐打交道的方式,以及了解不同音乐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这样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的传授,同时也是对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中所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的培养。这样的音乐教育是从文化互动性音乐教育转向多民族文化的音乐教育。

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是出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到80年代中期,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发现,这样的教育对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开阔音乐[界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之前的少年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是好奇和无成见的,特别是对旋律、音色和节奏等音乐要素⑨,所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响体验、多种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感受能力。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在抽象思维上已有很大发展,了解不同音乐的文化特征,认识和思考社会问题应该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⑩。这时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对许多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有了丰富感性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深入认识不同音乐所产生的文化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对音乐发展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则不是空洞的教学,而是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提升。

80年代中期以后多元文化教育在德国的展开几乎可以用“浪潮”二字来形容。在这个时期,各大音乐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辅助教学的歌集、曲集等。音乐教师也更为自觉地发掘各种可能性,扩大教学内容。虽然寄希望于多元文化教育来调和民族间的矛盾有其幼稚之处,但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多元文化意识,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而后者在今天看来更为重要。

深入实践、反思阶段――90年代以来

从90年代起,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德国进入了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探索阶段,并从多文化的音乐教育发展成为既多民族文化、又多社会层次的音乐教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实践对德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英文“Multicultural Education”比德文“Interkultuelle Musikerziehung”具有更宽泛的意义。Multicultrual 不仅指多民族,而且包含了同一民族、地区中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如:大众文化、精英文化、青年文化等。虽然至今“Interkultuelle Musikerzhiehung”这一概念仍被沿用,但已与Multicultnral Education“ 有了相同的内涵。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后,德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对其意义的认识更为深远。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本是针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的一种“应激”教育,但由此而引发的对社会和对教育的思考却是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的。归纳起来,以下几点可以说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1.广泛了解各种音乐风格、形态,建立开放性的文化态度;

2.通过音乐认识、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3.关注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对音乐文化的发展的影响;

4.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反思能力的个体。

90年代以来,德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编辑、出版适用于学校或校外音乐教育的资料。其中包括各民族歌曲集、舞蹈与游戏、诗集、传说与故事以及与其制作等。不同风格、类型的流行音乐也被选入课堂教学{11}。由于这些音乐与西方艺术音乐在其意义、形式方面等都有所不同,德国教育工作者也在教学法上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并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另一代表性人物Wolfgang Martin Stroh 教授在总结了以往以活动、情景模仿为主的教学基础上,设计了“音乐元素―文化意义―丰富感受和深化知识―练习― 思考”几个由浅而深的教学环节{12}:

1.以单纯的音乐元素为基础进入学习;

2.模仿该音乐(舞蹈)形成或表]的情景,而不是盲目地完成一段音乐;

3.根据补充的信息资料,思考音乐情景中各种角色的特点;

4.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拓展以上学习内容;

5.独立模仿作为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6.在此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总结学习内容。

Stroh认为这种具普遍意义的、从体验到认知再到思考的过程适用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并且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随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践的深入,德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反思也在不断加强。在肯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意义的同时,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一些质疑。有些观点认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成果与预期的目的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对这样一种教育的教学内容筛选和教学方法运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Peter W. Schatt教授看来,以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呈现的多是所谓“陌生”地区的民间歌舞大杂烩,而这种音乐教育根本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理解他民族文化。把音乐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来使用,是对音乐功能的盲目夸大。人与人之间文化上的了解和沟通不一定通过音乐来进行,许多其他活动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甚至更为有效。事实上,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堂,音乐必然退居次位,以致很难称之为音乐课{13}。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例如,在以巴西文化为主题的音乐课上,狂欢节、足球、咖啡、香蕉和比基尼等许多介绍巴西人生活是教学的中心内容。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否应该由音乐课程单独承担?

Beate Forsbach在她对跨学科音乐教学的研究中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为适应的内容之一。{14}在跨学科的课程中,相关学科可以融合,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在这样一种综合性的课堂上,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到培养。Forsbach 所提倡的跨学科音乐教学,是把音乐融入其他科目,如:历史、地理、语言类等课程。

不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都说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Dorothee Barth尖锐地提出,教育工作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缺乏清楚的认识,是导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不能走向聚焦的原因。她认为,“文化”首先是个体民族传统的积累,并由内而外呈现出来的特征。{15}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外民族文化。如果因为学习他民族文化而忽视了本民族文化,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有效成果。针对有些教育工作者力图通过音乐教育帮助外来学生保持民族确认,Barth指出,寄希望于学校教育来保持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徒劳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该建立在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基础上,即通过理解不同音乐文化对不同群体的意义,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16}

由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音响资料,而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够熟悉,难免会选择一些不恰当的资料。这对这一情况,Irmgard Merkt 的看法是:作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有鲜明的、传统的民族特色的音乐,而不应该是文化特征模糊的,经过改编和加工的所谓“世界音乐”。{17}综上所述,90年代以来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开展趋于理性。归纳起来,以下几个问题是德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思考:

“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什么音乐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

怎样使学生产生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关注?

怎样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依据又是什么?

怎样筛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

什么样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可以使多元文化教育聚焦并成功走向其根本目标?

结 语

从教育目的来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德国走过了从帮助移民学生融入德国社会、帮助德国学生认识陌生文化、帮助移民学生保留家乡文化确认,到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文化知识,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理解和思考能力的个体的几个主要阶段;从课程内容来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从多元民族音乐教学逐渐走向多民族、多层次的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教育虽然不能最终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但通过接触各种音乐现象,可以发展学生感受能力,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在此需要补充和说明的是:以西方古典音乐为基础的教学仍在德国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占主要地位,外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占总体教学内容的比例并不大。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学校教育可以对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传承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不断呼吁打破西方音乐体系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广泛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国家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弘扬民族文化”和“理解文化多元”写入“课程基本理念”。在这个课程标准指导下,音乐课程中纳入了包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及部分国外民间音乐内容。从近10年的教育实践来看,“繁荣”的表面之后,也存在内容杂乱和教学肤浅等问题。作为中小学课程的音乐科目,必须着[于终身教育,以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基本音乐能力为目的。实施教育不仅要靠热情,更要靠理性。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走过的路程可以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①Ingrid Gogolin/Maianne Krueger-Potratz,Einfuehrung in die Interkulturelle Paedagogik. Verlag Barbara Budrich,Opladen &Farminton Hills,2006,P27―P28.

②同上,第26页。

③④Wolfgang Martin Stroh,Musik der einen Welt im Unterricht. In:Werner Jank (Hg.):MusikDidaktik. Praxishandbuch für die Sekundarstufe I und II. Cornelsen,Berlin 2005. SeiteP185.

⑤Wolfgang Martin Stroh,″Musik der einen Welt im Unterrich″. In:Werner Jank (Hrsg.),Musik Didaktik,Cornelsen Verlag,Berlin,2005,P186.

⑥⑦⑧Irmgard Merkt?″Interkulturelle Musikerzhiehung″. In″Musik und Unterricht″Lugart Verlag,9/1993.

⑨⑩Irmgard Merkt,″Prinzipien des interkulturellen Musikunterrichts″In:Musik in der Schule 4/2001.

{11}Irmgard Merkt,“Auslaender-und Einwanderungspolitik″. In:Musik in der Schule,Schott Verlag,4/2001.

{12}Wolfang Martin Stroh,Kurzfassung meines Vorgehens im Unterricht(″erweiterter Schnittstellenansatz″). In:http//www.musik-for.uni-oldenburg.de/forschungsprojekte.htm

{13}P.W.Schatt?″Einfuehrung in die Musikpaedagogik″,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Darmstadt,2007. P10.

{14}Beate Forsbach,″Faecheruebergreifender Musikunterricht″,Wissner-Verlag,Augsburg 2008.

{15}Dorothee Barth,Zum Kulturbegriff in der Interkulturelle Musikpaedagogik. In:Niels Knolle (Hrsg.),Kultureller Wandel und Musikpaedagogik,Die Blaue Eule,Essen,2000,P44.

{16}Dorothee Barth,Ethnie, Bildung oder Bedeutung Zum Kulturbegriff in der interkulturellorientierten Musikpaedagogik. Wissner-Verlag,Augsburg 2008,P201-P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