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1篇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很多教师没有正确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

随着经典诵读工程的不断推进,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意义,但却没有真正理清经典诵读教学和普通阅读教学之间的区别。就目前的情况看,的确很难界定普通阅读和经典诵读的分界线,还应加强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此外,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有些教师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属于学生的个人行为,应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有些教师则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教学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存在较大偏差,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性质。

2.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显示,教师大多认为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章,因此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讲解经典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诵读。由此可见,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的是常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3.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一方面,有些学校很少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根本不重视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但评价的方式却存在较大的问题。评价方式不够灵活,难以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

评价。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对策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效果,必须要采取合理的对策。

1.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含义,理解经典诵读实施的目的

一方面,必须要让教师真正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真对待经典诵读教学。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使其掌握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方法。

2.应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为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人文环境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经典诵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视。例如,学校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粘贴和经典诵读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但在布置走廊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为,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同一层次,那么在这一层的走廊里就应粘贴该年级需要诵读的经典古文、诗词。如果所在楼层的学生是四年级学生,则应在走廊中粘贴《别董大》《四时田园杂兴》《前出塞》等古诗,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看到这些古诗词。

3.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经典诵读教学的效果

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应先让学生理解经典古文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但加强学生对经典古文理解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峨眉山月歌》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峨眉山和三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历其境,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4.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完善经典诵读教学体系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2篇

一、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为了有效的实现国学经典诗词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需要坚持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纵向贯穿角度,旨在能够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两者的侧重点和结合点,实现纵向推进,由韵文转变为散文,由阅读教学转变为作文教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

1.实现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在国学教育中,以韵文为主的“集”类经典诵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楚辞》等内容的古代诗歌。这些国学经典比较适合初中学生,具有音节美和意境美的特点,可以和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诗词的音韵格律进行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汉语语感,而且在对这类诗歌体裁进行分类后,加强学生对某种意境、情境的感悟,丰富阅读经验,提高阅读情感。例如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然后教师对陶渊明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朴质温厚风格进行体会;通过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教师对李白的经典诗歌进行拓展,对李白天马行空的诗歌风格进行体会。

2.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经、子、史”类的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

实现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的“集”类经典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互相结合,要以唐宋家的散文和明清小说为主;“经”主要指的是《四书》、《五经》;“子”主要指的是《老子》、《庄子》;“史”主要指的是《史记》。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散体文,从写作方面属于经典文章,是古作教学的经典范例,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蕴含丰富的写作方法。初中作文除了记叙文形式之外,还具有议论文的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吸收丰富的养分。例如学生阅读《论语十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言简意赅的风格;阅读《世说新语》,学生能够体会其中运用的简约传神的写作技巧。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1.抄录法

所谓抄录法,指的是运用手抄的方式,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对作品进行抄写,这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具有“零距离”接触作品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诗文中的细微意蕴进行体会,而且还具有静心清神的作用,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古典诗文阅读环境中。另外,还可以实现抄录法与语文课堂习字教学相结合,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古今交通法

对于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影响古诗文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受到古今时空不同或者心理阻隔因素带来的陌生感的影响。由于距离古诗文的年代较为久远,现代的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古人生活的环境中,对他们而言,古诗文已经没有了生命。因此,教师要注意古为今用,从心灵方面架起古今交汇的桥梁。例如,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将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天涯沦落感情和现代人具备的孤独心态相比,并说明这种心态是人类永恒具有的心理感受。

3.意境法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经典诵读;价值;途径

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时代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的呼唤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在混乱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股思想意识的混乱也波及到学生的意识形态,面对纷繁变幻社会现象和巨变的社会结构,许多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仅仅将学习和升学、生存联结起来,造成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底线不断溃退、人生境界仅停留在求生的高度,削弱了学生的民族、社会责任意识,也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通过展开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从青少年开始重新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民族基因的最高智慧,凝结了古人对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社会责任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察和思考,流传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指导高中生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但能够拯救现阶段的民族文化衰落、弥补中华文化断层,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从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朴实而永恒的人生元素,实现心灵的回归,重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意识形态和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从语文学习方面而言,诵读经典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性,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沐浴文学之光、启迪人生智慧、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诵读经典活动,力求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外校内相结合。让诵读经典活动,不但成为语文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抓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伴随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学生人生的“伴侣”。

1.每天定时进行文学欣赏

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方向不完全等同,它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又高于语文学习,更注重利用文学元素浸润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培训,相对比较枯燥;而经典诵读则注重对古诗文赏析,学生从文学性、艺术性、情感的表达,或从古诗文描绘的意境、语言的气势或精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对文字的领会、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责任等,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教师每天利用课前或课后十分钟,或教师、学生讲解,或观看赏析古诗文的视频,以此为学生指明诵读经典的方向、示范诵读经典的方法。这些文学经典可以是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的作品,也可以是电视热播的讲坛对象。比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诗歌中“香草美人”形象,理解作为委婉设喻、曲折表达对明君的呼唤,以及暗喻自己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也可以选择于丹讲论语的视频播放,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理解古人的行为准则对当下的进步意义,从而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

2.课外阅读实行“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

目前的高中生学习、升学压力极大,很少有人能主动去阅读经典、汲取其中的营养,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就成为展开诵读经典活动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不是每个学生对每部经典著作都感兴趣,部分学生制度某部经典中某一份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师强迫学生阅读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但不能达到阅读经典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敌对性。因此,教师在推进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坚持布置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的原则,教师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给学生留下自己选择的余地。比如,教师可以安排某个阶段学生课下阅读《论语》。至于学生是阅读原著还是阅读翻译的文本,还是观看于丹讲论语的视频,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只要能达到了解其思想精髓的目的即可。

3.定期展开诵读经典集体活动

诵读经典活动不但需要渗透到每一天,还需要定期举办学校、年级或班级的集体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就某一经典著作展开讨论,可以是阅读经典的心得感受,可以是和阅读经典相关的演讲活动,也可以是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出发学生的兴奋点、掀起诵读经典的浪潮,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

4.鼓励诵读经典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诵读经典活动不是课外作业,更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而是阅读习惯和爱好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大块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假期作业进行。比如,布置和经典阅读有关的日记和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讲解经典的节目,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名胜古迹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使阅读经典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发展。

三、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已明确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而经典诵读活动正是从古诗文的“文学”角度入手,注重以文化的浸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文化元素的浸润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经典诵读活动是超越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学科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尝试。

总之,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既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生的延伸和提高,是实现语文育人功能的良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4篇

经典吟诵 提升修养 途径 困惑

一、了解吟诵现状

在中职数控专业学生中开展经典吟诵,让他们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事实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诵读状况非常不乐观,体现在:本来就不喜欢学习的这些中职学生缺乏吟诵的热情和兴趣;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缺乏吟诵的积累过程,诵读量少,诵读范围小;在诵读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缺乏成功体验,因而只是机械地进行诵读,没有让诵读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修养;不能抓住诵读篇目的重点、精华所在,不会充分应用诵读时间。

二、找寻提升途径

1.创设情境,加强保障

这就需要老师从多种角度因人、因时、因地地创设能激发他们内驱力的情境,通过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吟诵的兴趣,将诵读活动生活化而不是考试化、分数化。创设情境时还需注意,对学生要有吸引力、有发展性、讲求真实性。同时为了保证活动的持续性,还须有诸如时间的保障,每天必须保障至少有5到10分钟的诵读时间;组织的保障,语文老师、班主任、家长共同配合;宣传的保障,对学生需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诵读篇目的保障。在这多重保障之下让学生多读、会读、巧读、用心读,在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精背。

2.选好角度,辅助导学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情感领域的目标有五个层面,“接受”只是第一层面,教师还必须将新的价值融入到学生已有的价值之中,并让他们按新价值标准行事。这就要求教师也得要有新的学科知识,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文内涵进行解释,以新知来说服学生。例如,说到爱国教育,就可以从进化论选择有利生命生存的角度来说,爱国是从爱环境、伙伴开始的。

面对经典古诗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脱节的现象,教师可以对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或是难度较大的篇目增加背景资料来辅助导学,也可以尝试从多角度、多学科来导学,引导学生借助现代社会的现象、其他学科的理论来理解古代经典作品。也可以教学生如何去吟唱,运用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专题讲座。

3.专题诵读,和谐评价

对于学生所理解的人文素养包含哪些内容,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是有标准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学生列出了不少关于人文素养的关键词句,如诚信、奋斗、合作等。这就为确定诵读篇目定下了很好的基准――专题诵读,每个专题的篇目围绕这个核心内容,从新教材《晨读语文》中选取和这一内容匹配的篇目,以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专题组元,来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诚实守信专题、奋发图强专题、团结合作专题、直面挫折专题等。

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也就是说,评价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对吟诵活动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应更多地是关注过程性的努力,与自己相比的变化,给他们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引发诵读的情绪。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如何记忆所学知识的方法与策略,在不断地实践中进一步发掘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

4.巧用活动,寓教于乐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吟诵经典的载体,利用好这样的载体,让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参与的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与圣贤对话,感悟自己的人生。

(1)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比赛。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引导他们的言行,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中职数控1107班首先每学期试点一次这样的比赛活动,学生们参与度高,热情高涨,不少学生制作了精良的诵读幻灯片还配上了音乐。在此基础上,由班级还可以试点到全校范围内,一学期一次。

(2)根据中职学生自觉性差的特点,在课内通过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做好诵读经典的积累过程。在此基础上,在班级开展“浓墨重彩悟经典书画”比赛,有硬笔书法,如选择《三字经》《论语》等,让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感悟经典、展开评比、颁发奖状。班级部分画画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理解绘制成一幅幅画面,即使有的很粗糙,那也是学生领悟的成果。

5.有效链接,课外拓展

将吟诵活动与语文课程有效链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渗透。例如,阅读教学中有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但是通常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来概括,不变的模式让师生都缺乏了学习的热情。此时,可以运用诵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的形式如诗歌、散文等,将自己的理解换一种形式表述出来。同时,吟诵活动仅仅利用课内是远不能达到效果的,由课内所学还要拓展到课外的自学,实现课内外的一致。

三、反思活动效果

吟诵活动开展一年来,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个人修养和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也有一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将活动表演与文化内涵有效结合。

当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吟诵活动时,可能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现场表演以及当时的气氛,往往会忽略学生对经典本身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因此,如何衡量彼此之间的度,成了需要思考的关键。

困惑二:如何将集体教学与个体自学相结合。

毕竟,学校的教学都是集体模式进行的,但是在集体中还有许多的个体,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有效地指导,这也是需要反思的。

总之,吟诵之路,任重道远。中职数控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提升的过程也是长期的,效果不会立即显现。这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吟诵计划,确定不同的吟诵篇目,开展不同的吟诵活动。在吟诵的过程中有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关注他们的每一个小进步,不断做实每一步,做好每一次的记录,将这条吟诵之路不断坚持下去,为后面的吟诵教学积累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周吉群.巧借“诵读经典”提升农村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下),2011-1-8.

[2]冀箭.加强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素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

[3]诵读经典书香满园――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实施方法.小学教学参考,2011,(27).

[4]张军民.内涵?韵律?规范?技巧――“中华经典诵读”中的“读什么”和“怎么读”.语文建设,2011,(12).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5篇

教材外的资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何让它们走进语文课堂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远、近两个维度进行尝试。远,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国学经典;近,就是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一、远,要“读”经典

国学经典是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近年来,重读经典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让国学经典走入课堂,以满足学生求知、求美、求善的欲望。虽然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看,并不尽人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超链接语文教学,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中,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精选内容,强调语言与精神的典范性。中华民族的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作为语文教师,应炼就一双慧眼,将那些最适合学生诵读和理解的篇章遴选出来。被挑选的作品起码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声韵铿锵,琅琅上口,文句简单而易于诵读;二是情感热烈,积极向上,能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我们分年级列出的学生必读书目,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笠翁对韵》、《中庸》等,基本都符合这一要求。尤其是这些经典中所传达的诸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不仅激励过无数的仁人志士,同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操守。

其次,在学习方法方面,坚持以诵读为主,重在积累。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正是“诵读经典――经典记我心”活动的主要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不求甚解”的诵读原则,让学生在朦胧中把握古人经过无数探索才找到汉语言固有的音韵之美,体会到经典所体现的对于宇宙万物关怀的情感,感受到作者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呆板死读,而是鼓励适度创造,追求“激趣、识读、体验”的渗透融合。比如,在背诵活动中,我们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对子”等形式,以增强背诵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在背诵方法上,则总结出“据时背、据意背、归类背、辐射背”等多种技巧。我们也非常注重内容深度与诵读量的关系,恪守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句到段积少成多,并凭借声调、节奏等方面的体验和想象,去感悟语言,升华情感。此外,为了保证诵读的时间,又不增加学生负担,学校规定每周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学生也可以利用每天语文课前5分钟时间,进行“课前一吟”,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各班每周还将诵读内容写在黑板的左上方,时时更新。

总之,背诵、吟唱相互结合,不拘形式,不求甚解,直面经典,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和内涵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不求甚解”,并非全由学生自己去感悟,教师不做任何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了诗文的韵律之美后,再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知识水平,进行古诗文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从实际效果上看,诵读经典对于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效果明显。比如,在六年级进行的《笠翁对韵》已结出硕果:学生不仅能把《笠翁对韵》熟记在心,而且掌握了对对联的方法要领,具有了作对联的能力。在不同年级,还涌现出大量的“诵读之星”,经典名句、名篇常常是脱口而出;在作文中,不少同学则擅长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学生们甚至将经典名句、名段嫁接到艺术节的歌舞或小品演出中,令人击节赞叹。

二、近,要“读”生活

语文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但我们不要忘记:语文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任何课堂教育包括语文教学在内,都不能脱离生活和时代,这也是语文教学向生活、向社会开放拓展的基础。即使是上一节提到的对于经典诗文的学习,也必须坚持它的现实生活意义。比如,我们在选择诵读篇目时,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对提升小学生的文明素养有指导性。《弟子规》中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亲的。在《论语》中,类似指导个人礼仪和行为的句子更多:“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这些教诲放在今天也并不过时,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他们融入生活、增强生活能力的必修课。

陶行知是主张学生“读”生活的。他强调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语文教材资源提供的是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及驾驭能力,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生活学习的热情。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工厂等提供的范例或资源,选取其中与学生学习内部条件相一致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教学《新型玻璃》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会发动学生到校园外寻找各式各样的玻璃,然后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对不同玻璃的材质、作用进行对比,抽象的课本文字因此变得鲜活起来。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更轻松地掌握了书本知识,也增加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认识。再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样的课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安排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并提出一系列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观察到哪些污染和浪费的现象?通过什么途径去改变?你自己有没有浪费或污染环境的不良习惯?如何改正?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果使课堂与课外紧密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课堂的“空间”,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培养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文明习惯。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6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在我们生活中传统的文化愈来愈受到国人的瞩目,热爱诵读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而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更是将“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丰富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主要实验目标。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大力倡导学生的诵读,但没有形成体系。目前很多学生虽有一定的诵读能力,但对诵读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另外学生对诵读方法掌握得不成系统,教师也没有因生而异的诵读方法指导,没有一套完整的指导方案。

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制约学生诵读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诵读认识的问题

2.诵读内容的问题

3.诵读方法的问题

4.教师指导的问题

5.诵读时间的问题

6.记忆规律的问题

二、有效策略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提高学生对诵读意义的认识

要堵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深入了解诵读的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宣传意义。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

1.利用阅读课,教师开展以“诵读经典名篇习惯使我终生受益”为主题的班会课

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向学生宣扬,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经典名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其中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其中精邃的思想、哲理就像―颗颗璀璨的明珠,映照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诵读这样的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我们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而3~12岁是一个人背诵记忆的黄金时期,儿时背诵,终生受益。“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小学生具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这一年龄段的人背熟的文章,常能记忆终生。同时教师列举我国历史卓有建树的名人,都有诵读的习惯。用这些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物的成长实践向学生一再证明,―个人如果能具有一定的诵读能力。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充分利用校园的可视空间,使学生感受氛围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各个学校都把展示传统文化名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领学生实地参观,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营造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家校联系,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利用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卡”和“学生成长手册”等多条渠道使家长也能提高对诵读意义的认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在家中为孩子营造一种诵读的美好氛围。

(二)联系扩充,对诵读内容按照主题分类,使诵读内容形成知识组块

为了改变学生诵读内容支离破碎,学生记忆内容不成整体的现状。可结合单元主题教学分类归纳诵读内容。主要方法是

1.把学生已积累的诵读内容进行不同主题的归纳整合

主题的归纳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例如,可以叙写的内容为主题、可以以作者为主题,也可以以中心主旨为主题、还可以以表现手法、情感基调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主题等。

2.结合单元教学主题来拓展诵读内容

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八个单元主题为基础。拓展补充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睛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诵读的兴趣。

3.诵读主题资源共享,丰富诵读内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同的小组分别诵读不同的主题。然后互相交流交流补充诵读的内容,这样做大大丰富了每一个学生诵读的内容,达到了诵读主题资源共享。

(三)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诵读的技巧

在这一策略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个案分析,经验交流、案例评析的方法来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技巧,进行强化训练。我们总结出的具体的诵读技巧有: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

(四)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诵读指导能力

1.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情景交融中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丰富的诵读形式。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探索出了有效的课堂诵读形式。具体有:(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分角色朗读。(5)配乐朗诵。(6)范读。

3.通过“主题导学、自读读通、细读悟情、诵读积累”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的主题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实际的评课议课活动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主题导学、自读读通、细读悟情、诵读积累”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的主题教学模式。“主题导学”就是教师结合单元教学的主题引入新课。引入要学习的同一主题的阅读篇目,第二环节的“自读读通”就是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以使98%的学生都能达到熟读的程度;接下来的“细读悟情”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以“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为抓手进行细读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所感悟。最后一环节的“诵读积累”就是运用“范读模仿法、熟读成诵法、联系扩充法、想象入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有效地提高诵读水平的方法来进行诵读,在此基础上背诵摘抄,积累成习作素材。

以“主题导学、自读读通、细读悟情、诵读积累”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的主题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有实效性。结合着单元主题来进行诵读。因为有了内容的整体性、情感的一致性、朗读技巧的统一性、指导方法的―致性学生的诵读的能力便会大大提高。

(五)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注意过程跟进,使学生背得牢。为了避免其减弱或消退,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教师应注意安排诵读进程,不断强化记忆痕迹。

(六)读写结合,注意能力运用

学生诵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最终体现之一就是把诵读的内容的习作中的合理运用,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读写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可结合着单元主题进行作文指导训练。进行学生活动式阅读和学生自由作文,就是说作文的各个环节都有学生参与。学生把日常诵读的资料,自主拟题,构思立意,研究写法,在民主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完成之后,发动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班级与班级之间相互交流研究所得。互评互改互荐,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和在同学问的互相帮助下由原来的愿写变成会写。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7篇

1、有效指导阅读,开启宝库钥匙

引领阅读方法,建立默读、诵读、散读、齐读相结合的机制,能有效的领悟经典著作深厚内涵。诵读朗读,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深切体会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如“词语组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更使诵读如虎添翼。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增加积淀,充实积累储备库,充分的感悟美文在语言、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开头、过渡、结尾等值得借鉴的地方,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做最佳铺垫。

2、经典美文驰骋古今,拓展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学生写作的翅膀,经典美文为我们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经典美文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体验,有效的表达,实现正迁移。如学习《清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情景,在“补白”中初悟景中寓情的写作手法。这样久而久之就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3、源头活水,挖掘写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句子即为学生挖掘的最佳素材。写出《赤兔之死》的蒋昕捷,凭借《赤兔之死》技压群芳,赢得一片喝彩,得益于经典美文。首先他对《三国演义》理解精辟,让他的《赤兔之死》线索清晰,主题突出;其次,对经典引用得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这些经典名句,让他的文章大放异彩。蒋昕捷的一举成名,充分印证了经典美文在写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模仿借鉴,拓展写作领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过写作经历的人常有这种深刻的体悟,生花的妙笔往往与阅读经历密切相关。从写作训练的角度考虑,借助美文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很重要的环节,经典美文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或敬畏自然,或尊重生命,或歌颂友谊,或赞美爱情......学生自主选定范文之后进行仿写,不必拘泥于范文的主旨和结构,通过尝试修辞等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学会用优美的语言阐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学会用感性的语言表达理性的思维,不必要求学生仿写的文字贴近范文,有了一点进步就应当被看作是收获。通过阅读经典美文,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拓展了写作的领域和方法。

5、开展创造性写作,提升写作品质

读书的最高境界,不在“读”,而在“写”。“劳于读书,逸于写作”,是不可取的,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读过几百本书,品过些许人的文字,就好比是下过一场透雨的小溪,溪水上涨,语言便要喷涌。那就写吧,这时候的孩子,是拈花微笑,信手写来,足以能创造出自己心仪的作品。一个人能够铺开来读,拈起来看,最终必定能够用笔播种,用文字镌刻心灵。蒋昕捷,在《赤兔之死》中创新改编名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为“士为红颜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生存”,通篇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让《赤兔之死》立意高远,文采飞扬,锦上添花。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通过阅读和积累,会自然内化成写作水平。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读而后作,一路阅读一路思索,一路尝试一路创作,享受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奥妙,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写作品质和能力。

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范文第8篇

一、诵读经典,酝酿文化的校园气质

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语言文字对他们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激励作用。而国学经典厚重精深,正可作为薰陶中华美德,培养高尚情操的沃土,又可作为感受传统文化,学习语文的摇篮。2007年9月。宏育小学正式翻开了诵读经典的第一页,在那些凝练、智慧、含蓄的文字里,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徐徐展开,一种激励、感化的力量逐渐形成。

我校从培训教师开始,将诵读经典逐步推进到学生。层层深入到全棱。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基本上都接受过至少一次的经典培训。与此同时,学生间的读一背一唱一演”的实践模式越来越成熟,一条适合于孩子的经典学习之路愈走愈美丽。

读经典。从一年级开始每天诵读20分钟的经典,就如读儿歌一样,读的过程中不求甚解,只求感受和发音准确。让学生体会音节、押韵、平仄的韵律美和语感美,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点拔。

背经典。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而过渡到背诵,学生背或者不背,背多或者背少,不靠硬性指标规定。而是通过朗诵比赛、背诵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唱经典。每天晨读和午读前20分钟,学校“金色童年”广播站就会播放配乐古诗文歌曲以及感恩歌曲,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以轻松愉快的形式输入学生的感官通道。

演经典。每周一的晨会,是各班学生学习他人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发散思维和不可思议的创新力,每一种思维又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推动着学生的互动发展。

二、通过“花样跳绳”,展示活泼的校园风采

花样跳绳,既是运动,也是娱乐。在宏育小学,跳绳同时也是一种校园文化的载体。呈现的是一种在游戏中学习的治学理念。它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体质,促进儿童智力。是一种以游戏为主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

花样跳绳与传统跳绳不同,它不像传统跳绳那么单调机械。花样跳绳不仅是一种活动性游戏。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它不拘泥于现有方法,更着眼于花样的创新。融入了现代化的音乐、舞蹈、武术等元素,使其更具有观赏性、表演性和诱惑力。同时,绳子携带方便,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全校推广普及。

学校充分利用了体育课、兴趣小组活动、大课间活动等时间,通过以点带面、观看花样跳绳教学视频等形式进行跳绳教学。并由此而总结出了个人跳、多人跳、分组展示等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开展“绳”采飞扬花样跳绳比赛,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一根绳子的翻飞舞动,以它独特的魅力,促成了“绳”采飞扬、“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的诞生。

个人跳绳:个人跳绳包括“训练学生基本跳法”和“挑战自我”两部分,基本跳法包括单摇、双摇、单摇编花、双摇编花等花样,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挑战自我”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自编自选花样,让学生不断创新和超越自己。

多人跳绳:多人跳绳项目是花样跳绳教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要是在自己掌握的“技巧”上做各种适合的组合花样跳法,可以是两人一组跳短绳、三人一组跳交错绳和多人组合跳长绳。花样繁多,异彩纷呈。

重组跳绳: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技巧情况进行重新分配,把水平相当的学生重新组合,目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跳得好的和摇绳好的同学分在一组,并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配上物品或者武术动作创编新花样。

分组展示:花样跳绳训练到一定水平后,就是进行活动展示了,孩子们通过跳花样绳让自己的情绪、个性尽情表现,在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学校还设立班级最佳创意奖、合作默契奖、表演优秀奖等奖项激发同学们的班集体荣誉感。

实践证明,花样跳绳是一项成功的课外活动,它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层面。在营造健康、和谐的精神环境方面,起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作用。学校两年多的花样跳绳实践,从各种调查和测试的情况来看,成效非常明显。

三、通过“校园集体舞”,营造艺术的校园氛围

校园集体舞是国家教育部组织创编并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舞蹈中展现性灵,在流畅自然的肢体配合中培养群体意识。宏育校园空间开阔,正好有利于校园集体舞的尝试,在一路实践一路创新的过程里,一个自由释放的艺术平台缓缓托起,一道音韵婉转的风景乍现眼前。

我校的集体舞包括《找朋友》、《阳光校园》和《小白船》三部分,每一部分在设计上体现了如下步骤:

动作设计和队形安排。动作设计和队形安排是练好集体舞的关键,而动作设计则先由教师创编和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练习直至操作熟练。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将学生分组,以少数跳得好的学生作示范为教师,带动全班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舞伴。这种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高效率的接受这些动作。

检查练习效果,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凡是脚的动作不是一拍一动时(如错步)同学们都难以掌握,配合不协调。因此教师对症下药,把这些动作按照一拍一动的方式教给他们。在他们掌握动作后,再把节奏变化过来,从而将动作真正变成为他们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