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含沙射影的故事

含沙射影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1篇

“你从‘为人民服务’的标语那往前走,墙上爬满爬山虎的房子就是我家。”在电话里,二月河说。在他家的大门上贴着一张字条“请不要敲门,不要叫喊,没有预约,恕不接见。请打电话……”后面是一串电话号码。打开大门,是一个小院子,种着树、草和青菜,二月河刚给小菜苗浇过水,后面是一栋二层的小砖楼,颇有在市井中寻求乡村闲适生活的味道。

在南阳这座历史古城里,二月河是一位大名人。出租车司机说:“二月河认识啊,他就住在前面那个地方,电视上见过。”

他的书房中,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国画,桌上摆和笔墨纸砚。平日里,他喜欢练书法和画国画。书柜中,除了几套自己的作品《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和最近刚出版的《胡雪岩》外,还有、左宗棠等人的传记,以及其他清人笔记作品。有意思的是,还有几部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说:“看这个解闷。”而他们俩的小说则同是畅销、常销书。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出生于抗战胜利的19d5年,所以父母为他取了这个名字,暗含“临解放”的意思。而“二月河”这个笔名,则有二月冰河解冻的意思。二月河在不惑之年,才开始写小说,可谓大器晚成。

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二月河的读者,由他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在海内外的热播让他成为畅销作家,虽然名声在外,但也一直是争议不断。而他对别人的批评也心知肚明,他上“二月河吧”去看网民的评论,“他们怎么骂我的我都知道”,“说我是‘唯皇史观’”、“骂我是汉奸、民族败类”。尽管他说对这些批评一笑置之、毫不在意:但是谈起来,还是难免有些激动,而说到激动处则嗓门抬高,敲打桌子。尽管他言谈中常露自谦之语,却难以掩藏骨子里的自信满满。这种自信,显然来自于作品的畅销和广大的读者群,而他也毫不避讳自己对市场的看重。

尽管外界批判他美化帝王,是“唯皇史观”,但他仍然坚守被他称为“三个凡是”的创作原则。按他的标准来看,“康熙是英雄”,“洪秀全是恶魔”,他说自己绝不按阶级出身来定论。“人们总是喜欢对号入座”,所以他强调自己的小说绝不含沙射影,影射现实。

他说自己不是特别优秀的人,而鲁迅是特别优秀的人,所以不能和鲁迅做朋友,“他太优秀了,我离他远一点”。虽然写的多是帝王的故事,但在言谈中,他却流露出自己的平民意识,他结交“平民化的朋友”,他“不做读者的老师”,他支持可全民参与的网络文学。而对争议很大的80后作家,他甚至认为要尊敬他们。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天,那个个子高高,头发长长的大男孩竟然没有经过我的窗前,也没有出现在学校,我便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打听他的消息,最后才知道他生病请了假。

朋友笑问我怎么这么关心这件事,我沉默了,心中有一个感觉,我恋爱了。

时间飞速的流逝,转眼间,我们都升入了高中,开学第一天,坐在新教室,看着新老师,正在发懵,忽然,他轻轻地走进了班。。。我们终于成了同班同学!

这件事让我兴奋了好久,我开始主动靠近他,与他交谈,听说他最喜欢的歌手就是JAY,于是我便为了他听了JAY的每一首歌,看了《华丽的D调》,这一切,只是为了和他能找到共同话题。

与他这么近,我才真正第一次了解到他的好多事,他6岁便开始学各种乐器,是音乐世家子弟,他最喜欢吃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他的口头禅是突然困了。

费了那么大功夫,黄天不负有心人,我们聊的很投机,从JAY的演唱会聊到钢琴吉他的素养,我感到幸福极了,看着他与我说话时那明亮的眼睛,我更加坚定了爱上他的信念。

从此我便天天与他聊天,时间滑过,我们似乎已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但,有一天,我忽然发现,班里的好多女生都对他有意思,他也是来者不拒,似乎和每个人处得都很要好,我明白,要想真正获得他,必须抓住时机,趁现在他还没有答应其他人,先向他表白。

几天后的下午,他值日很晚回家,我故意在学校门口等着,看着他向我走来,见到我先是一楞然后笑笑:“怎么还没回家啊?”

我们肩并肩走着,似乎话少了很多,我几次向开口,却怎么也说不出来。

到了十字路口了,他向左,我向右,我跟他说再见。。。他微笑:“明天见啊。”

看着他的背影,我真希望他可以回一下头,看看他到底有没有对我的眷恋。

然而他越走越远了,马上就要消失了,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冲他喊道:“安,我喜欢你!”

他的背影停住了,没有马上转身。

我只是等着,等着,好象等了好几年那么久,他转过身,冲我喊道:“谢谢你~~”

他走了。。。

我没动。。。

谢谢?谢谢??这算是什么说法,是拒绝吗?是同意吗?还是他对我是有意思的,但却不好意思开口,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回家了。

我感到自己有些贱了,每逢和他独处时,便想提那天十字路口的事情,他只是含糊。

我很伤心,是不是他喜欢上其他人,但也放不下我??!

事情似乎总是让我预料到了,一天在QQ上他含沙射影地对我说:“其实,我有喜欢的人了。。。”

我伤心欲绝!!!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早在那个十字路口告诉我!!!

以后每次见他我都很气愤。。。可能是想气他,于是我便和外班的一个男生恋爱了,真没想到竟然这么容易。

然而他却好象毫无动容。

他所说的喜欢的人我也从没有见过。

他只是和平常一样。。。一样。。。好象心里没有任何人。。。清澈的像水。

恍惚间,高考已经过了,我们终于自由了,我想可以名正言顺的恋爱了,那个外班的男友也应我良心上过不去给甩了。

一天,听着JAY的《退后》,不知怎的,想起他来,想哭,我对你的爱那么深。。。为什么你却像块石头。

我突然发觉到,我对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一个电话打来。。。是我们班的一个男生。。。竟向我表白了!!说实话,他长的没有他帅,也不会钢琴,但在班里也应该算是那种很受女生欢迎的人了。。。

我克制不住被爱的冲动感,答应了他。

JAY男孩。。。他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这件事。。。他问我你真的爱他吗?

我故意冷冷的说不知道,或许爱。

他看起来很让人心碎,也很让人心动。

最后,他对我说:“小雪。。。你的表白。。。我不敢接受。。。你很优秀。。。长得漂亮,很有气质,你知道吗?班里有多少男生都暗中喜欢你吗?那么多优秀的人。我不配。。。我配不上你,我害怕有一天你会开始厌倦我,那种感觉会让我彻底心碎。。。你知道吗?”

“祝你幸福吧。。。”他失落地离开,他说他只想安静的退场,不要太狼狈就好。

我的眼泪决堤。。。傻瓜。。。爱上JAY的男生。。。都是这么傻吗?

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又快要消失。

我抹去泪水,朝他喊道:“安,我爱你!!!!”

他停住了脚步。

转过身看着我。

我没有想多少。。。扑进了他的怀里,那个我期盼了5年的怀抱里,亲吻着他,我咬破了他的嘴唇。

骂道:“傻瓜!!傻瓜!!大傻瓜啊你!!我一直最爱的人就是你啊!!!!”

这时,耳边似乎响起了一首歌?。。。

JAY。。。。

〈〈晴天〉〉。。。

故事的小黄花

从出生那年就飘着

童年的荡秋千

随记忆一直晃到现在

吹着前奏望着天空

我想起花瓣试着掉落

为你翘课的那一天

花落的那一天

教室的那一间

我怎么看不见

消失的下雨天

我好想再淋一遍

没想到失去的勇气我还留着

好 想再问一遍

你会等待还是离开

刮风这天我试过握着你手

但偏偏雨渐渐大到我看你不见

还要多久我才能在你身边

等到放晴的那天也许我会比较好一点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

但偏偏雨渐渐把距离吹得好远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3篇

此情皆因湘云而起。暮春时节,湘云因见柳花飘舞,偶题《如梦令》,于是建议黛玉(桃花社主)在桃花社中别开生面的进行一次咏词活动。遂有宝钗的《临江仙》、黛玉的《唐多令》等绝妙好词与读者见面。

宝钗《临江仙》云: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人真可谓踌躇满志,不可一世。

黛玉呢?《唐多令》云: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到底是寄人篱下!此时此刻,绛珠草的孤苦伶仃之情、人生悲苦之意,呼之即出!

从上词来看,一个志在必得,左右逢源;一个独木难支,无依无靠。从故事的结局来看,一个青云直上,花落我家;一个焚稿断情,香消玉殒。其实,钗黛之词,既是对自然物柳絮的咏叹,更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最好诠释。

一、柳絮词中的身世之叹

黛玉之父林如海,曾是前科探花,钦点巡盐御史,祖上曾袭列侯,虽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但支庶不盛,其嫡妻贾敏在黛玉六岁时一疾而终(《红楼梦》第2回)。贾敏的去世,实则割断了林家与贾府的联系。情非得已,黛玉抛父进入“京都”(第3回)。后来,如海又于九月初三而终(第14回)。这样,黛玉孤身一人,犹如断线的风筝,只得长期寄居舅父之家。宝钗呢?亦金陵人氏。早年丧父,其母王氏(薛姨妈)乃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又和贾政之妻是姊妹。其兄“呆霸王”薛蟠曾是皇商,户部挂名,支领钱粮。她家也是书香门第,有百万之富(第4回)。薛蟠打死冯渊之后,母女寄居贾府梨香院,并一直被贾母奉为上宾。

从两人的身世来看,却有些相似之处。一是二人都出身于宦海人家,亦是书香之族,且都早年丧父,家中多有变故。二是两词中都提到“柳絮”,柳絮之根,这“根”便盘根错节,直通贾府。这样,林家、薛家与贾家均沾亲带故。三是柳絮皆因风而起,“凭尔去”,到何方?委身贾府,就是去处。后来,皆入大观园,黛玉居潇湘馆,宝钗住蘅芜苑。

但同处有异。黛玉父母皆亡,沦为孤儿,左右无靠,才有“叹今生谁舍谁收”的人生感慨。而宝钗父亲虽亡,但她家“好况世交,亲友居多”(第4回),上有母亲,还有薛蟠、薛蝌兄弟支撑门户,她又代表着四大家族之中“丰年好大雪”之“薛”。这样,她一头指向姨母贾家,一头指向舅家王家,其中高下之别,一目了然。

二、柳絮词中的性格之咏

钗黛都是名噪一时的才女,善吟诗词,平素尚习针黹。二人表面亲如姐妹,但其性格却迥然不同。

黛玉鼻尖如蹙,特征明晰。看这位潇湘妃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第4回),“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之美”(第26回)。但她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且“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第5回)。她讲话语言犀利,多有所指,含沙射影,让人不易接受。因此,连下人也敬而远之。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第4回),“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下人之心”(第5回)。

乍一看,宝钗贤淑温柔,确实是封建社会的女性标准。可事实上呢?宝钗善于伪装。滴翠亭中,红玉坠儿的遭遇,不是被“杨妃”在“戏彩蝶”的帷幕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吗(第27回)?至此,一个能在三只鸡蛋上跳舞的超级魔术师跃然纸上。其实,黛玉的“孤高”,是争,是为自己的命运而争,这正是她率真性格的表现。她骨子里尊重奶娘,关心下人,“韶华竟白头”,不正是她多愁善感的结果吗?黛玉只是个诗人。宝钗是博弈高手,她的不争实质上是争。

三、柳絮词中的贾府之缘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4篇

  学生读《傲慢与偏见》有感范文

  《傲慢与偏见》故事围绕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从伦敦新搬来的单身汉阔少宾利先生爱上了温柔美貌的大女儿简,他的朋友达西则倾情于二女儿伊丽莎白。由于她听信了年轻军官韦恩的谗言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致使这桩婚姻进行的十分缓慢。经过一连串有趣的周折后,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克服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对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在追求各自幸福中所显露出来的执着的勇气敬佩不已。真的难以想像,如果聪明的达西在第一次求婚遭到拒绝后,没有勇气去面对并改正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者他俩谁都没有勇气去克服财产与门第的悬殊,他们还会幸福吗?

  人生之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寻梦者。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一条伸向河里的若隐若现的虹,现到最美的时候也是它即将消逝的时候。梦是何等神奇,令人魂牵梦绕!它引无数的追梦者背负着黄河的淤泥,手捧长江的清纯,迈着日月交替的脚步,追赶着问题的音符。这其间每一段艰辛的历程,无不饱含着奋斗的辛酸,无不需要我们以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去承受,去拼搏。

  事实上,像达西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四面楚歌中,项王仍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曹孟德更是在“对酒当歌”中,一边感叹“人生几何”,一边执着地吟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就如绚丽的花朵在绽放,我们充满希望,渴望自由呼吸,自由飞翔。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有勇气去争取。幸福那么近地悬着,亲爱的朋友,你还在犹豫什么呢?

  勇者拾梦,相信破茧而出的,不再短暂,我们将拥有人生全程的美丽!

  学生读《傲慢与偏见》有感范文

  由于时隔已久远,对于简。奥斯汀的原作《傲慢与偏见》里的情节,我已记不太清了。想来,那时,读这本书时我的年龄倘小。当初可能也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对于文中的真谛,其实并没充分领会。

  随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打开,同时涤荡在耳旁的是悠扬的古典音乐,而紧跟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谐优美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画面。

  老实说,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几分钟都还不足以吸引人的话,只会让人兴味索然,通常我会选取放下。而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编而成,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发展,都是很值得我们期盼的了。

  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表演把一个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少女的机智与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角达西在她的那种纯真的笑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自己的态度过于傲慢了些。而事实上,随着影片的剧情不断地推进,我们会发现达西真实的为人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这一切,都只因为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而被掩盖住了。

  好的演员当然要配上好的电影情节,本片中的舞会为一大亮点,小提琴音乐响起,伊丽莎白与达西逐渐沉浸在其中,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周围的人顿时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

  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很抢眼,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古典钢琴音乐荡漾在其中,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学生读《傲慢与偏见》有感范文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作品,当我还是17岁时我就大概了解了它,而仅仅限于了解,这就是说我只明白它是描述感情的。想想看,此刻我20岁了,直到昨日我才把这部作品看完,可是我也难以断定我从此就读懂了它,和它交上了朋友。这样说来,我仰慕它确实有这么长的时间了。

  好比一个景点,入口处能引人入胜的话,那确实能给游客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憧憬。“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所以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我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就这样开了个头,一个有着五个单身女儿的家族是如何将女儿们嫁出去的故事就接连着展开了。讽刺而幽默的笔触,营造了整篇的简便氛围,我想挺适合在这个鸟叫蝉鸣的暑假里来消遣时光,更何况再过几天就是七夕了呢!

  就感情主题来说,女主人公伊丽莎小姐和男主人公达西先生的结合是比较富有故事性的,“首因效应”(人们交往时往往第一印象会给人带来先入为主的效果)使伊丽莎小姐认为达西先生是个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家伙,而这个评价就当时舞会上达西先生的表现来说,也并没有冤枉他。“她还能够,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眼前我可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受到别人冷眼看待的小姐。”换做是任何一个单身小姐,听到一个陌生男人这样含沙射影般地评价,都会生厌,何况伊丽莎小姐是个有着明亮眼睛的聪明善良而聪明的女人。自此,“傲慢”便成为达西先生的代名词,当然,至少在伊丽莎小姐前期的心中是这样认为的。而这个标签是否就是合情合理的呢当然,随着故事的发展,“偏见”也越发冒头了,当伊丽莎小姐拜访了达西先生的庄园起,她就意识到自我对达西先生确实缺乏公正了。能够说,是“偏见”的消解促成了他们的幸福。伊丽莎小姐存在偏见,而达西先生又何尝没有偏见呢他看不惯她父母亲的行为举止,也看不上她家的地位和财势,尤其是她家还有几个穷亲戚,而除了她和她姐姐吉英外,她的三个妹妹他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于是,他就越发傲慢了,更做出了妨碍她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的感情的事情。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夏洛特 精神独立 传统

中图分类号: I 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068-02

随着对经典电影《傲慢与偏见》的翻拍,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上。人们不再只是关注主人公,小说的二线人物也逐渐成为阅读的新焦点。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描述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二线人物形象。如“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孙致礼P5)的贝内特夫人、集自负和自卑于一身的柯林斯牧师、沉醉于冲动中不可自拔的莉迪亚等等。这些人物在故事中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和伊丽莎白和达西发生联系,有些甚至主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小说中重要的二线人物夏洛特.卢卡斯小姐。

与年轻漂亮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相反,作为好朋友的夏洛特是一位相貌平凡且年届27岁的老姑娘。她因为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去选择有点财产的婚姻而受到许多读者和批评家的非议。其实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当时现实的无奈。当时的英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几乎没有财产继承权,许多中下层女性在年轻的时候由于财产的原因与爱情失之交臂,过了适婚年龄后不得不向社会现实妥协,选择没有爱情的婚姻来改变命运。夏洛特既没有可观的嫁妆和漂亮的外貌,又是一位老小姐,不可能像年轻漂亮的伊丽莎白一样可以慢慢寻找有经济后盾且喜欢的人,因此,有些财产且有点社会地位的柯林斯先生成为她最好的选择。夏洛特对婚姻的选择符合了现实中许多中下层女性读者的心理,而伊丽莎白的灰姑娘式的爱情,虽然令人向往,但是却是个别中的一个例子,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和伊丽莎白相比,夏洛特这个人物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让读者感觉这个人物好像就是自己身边的某一个人,更容易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从而爱上这个角色。

夏洛特被赋予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品德,有些甚至连作者钟爱的主人公伊丽莎白都不曾拥有,这些优点使得夏洛特更受读者的喜欢。

首先,夏洛特是一位洞察力敏锐的女性。在和伊丽莎白讨论简和宾利先生的关系时,她说到“要是一个女人采用这种技巧(遮遮掩掩)向心上人隐瞒了自己的爱慕之情,那就可能没有机会博得他的欢心…很少有人在没有受到对方鼓励的情况下,敢于倾心相爱”(孙致礼P21)。一样有敏锐洞察力的伊丽莎白却没有看得这样透彻,反倒对她的分析不以为然,但是从后面达西先生阻拦简和宾利先生交往的理由来看,夏洛特对这种男女关系透彻的看法是正确的。夏洛特的洞察力还体现在对幸福婚姻的分析上,“婚姻幸福完全是个机遇问题。双方的脾气即使彼此熟悉,或者非常相似,也不会给双方增添丝毫的幸福。他们的脾气总是越来越不对劲,后来就引起了麻烦。你既然要和一个人过一辈子,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孙致礼P23)。这些对婚姻的精辟解析可真是一针见血,不论是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是永不过时的真理。

其次,夏洛特是位聪明并主动追求幸福的女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会采取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她认为嫁给柯林斯先生是能够获得幸福的,因此在柯林斯先生被伊丽莎白拒绝后,她选择主动出击,她“整天陪着柯林斯先生谈话”(孙致礼P115),并且“有意逗引柯林斯先生跟自己谈话,免得他再去向伊丽莎白献殷勤”(孙致礼P115)。最后成功获得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把握了自己的幸福。反观同样聪明的伊丽莎白,随着对达西的了解,逐渐改变对达西的看法并开始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即使知道达西对她仍然未能忘情,却还要“先看看他的态度如何,然后再报有期望”(孙致礼P302),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让达西不敢抱有希望,多亏凯瑟琳夫人的干涉和阻拦,达西才知道到伊丽莎白对他的心情已经发生改变,才又鼓起勇气再一次向她表白。若不是凯瑟琳夫人的无意帮忙,被动的伊丽莎白恐怕只能一辈子当老处女了,因为她不会甘心选择只有爱情而没有金钱的男人(像威克姆先生),而有钱的男人则会因为她没有丰厚的财产而放弃她(像菲茨威廉上校)。

第三,夏洛特是一位精神独立的女性。她在情感,心态上不依赖别人。她明白“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 (孙致礼P116),她还是选择了他,因为她相信嫁给他能够获得幸福。这种幸福不是夫妻之间的感情产生的,而是温馨舒适的家带来的。在这个家里,她可以享受布置家庭的乐趣,在安静和寂寞的时间里默默地修造自己精神的乐园,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享受自己的世界带来的幸福,而不是依赖别人给予幸福。家给了她追求心灵的港湾,因此,她可以不在乎丈夫的陪伴,也可以对丈夫出丑视而不见,而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

第四,夏洛特是一位宽容大量的女性。虽然伊丽莎白责备她选择了柯林斯先生,她还是真诚地邀请伊丽莎白到自己的新家小住一阵,也正是在这期间,伊丽莎白和达西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彼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才使得达西收起了自己的傲慢,伊丽莎白也逐渐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使他们两个人最终走在一起。另外,夏洛特对于盛气凌人、大事小事都喜欢指手画脚的凯瑟琳夫人也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尽到主妇之道。但是她对凯瑟琳夫人不是一味谦卑地顺从,而是理性的宽容。当她得知伊丽莎白和达西要结婚了,很为好友高兴,并不顾凯瑟琳夫人的勃然大怒带着柯林斯先生回到娘家小住以示对好友的支持。相反伊丽莎白则是一位尖刻的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因为偏信向他献殷勤的威克姆先生的话,对怠慢她的达西先生产生了偏见,因此常常故意在达西面前含沙射影,让达西难堪。在对待好友夏洛特的婚姻这件事上,她为夏洛特追求世俗的利益而觉得是耻辱,并苛刻地说夏洛特一定是头脑糊涂而选择了柯林斯先生,以此断定夏洛特不会幸福。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她喜欢的威克姆先生放弃她而去追求世俗的利益--选择了有钱的金小姐时,她选择了宽容的态度,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且还为他找了个正当的理由:“美貌青年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孙致礼P141)。

夏洛特这些贴近生活的优点让读者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们不否认伊丽莎白有许多优点,她聪明,漂亮而且幽默。但是她尖刻,不顾体统,不顾情面让人难堪,这些性格可能从跨时代的角度来讲是超前的,是具有反叛精神,敢于和权贵做斗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性格会很轻易得罪周边的人,容易让人忽略她的优点而不喜欢她。而夏洛特.卢卡斯虽然聪明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很容易地看透人或者事,但她不像伊丽莎白那样“世面见得越多,就越对人世感觉不满” (孙致礼P128),对人对事采取很宽容的态度,因而在现实中,人们会更喜欢贴近现实的夏洛特。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杜业艳.伊丽莎白.班纳特与夏绿蒂.卢卡斯之比较――兼析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J].江苏: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晨爽.同是天涯沦落人-伊丽莎白与夏绿蒂形象比较谈[J]. 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4]叶富莲.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卢卡斯小姐 [J].江苏: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6篇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独特的写作视角,如何借鉴这种写作视角中的语言运用呢?

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写作视角,可以尝试着把文中孩子式的口吻,转换成成人的口吻。通过改写,让学生切身感受这种表达方式的巧妙。

例如,长妈妈爱切切察察这个毛病,原文用孩子的口吻是这样写的: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

这段话,如果以成人的语气来描述,你会怎样去写?

面对这个要求,学生很可能不知所措。老师可以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尝试。例如上文改写后,可能就变成了:“长妈妈有时候喜欢和周围的人说悄悄话。说到关键时刻,还会竖起食指来上下晃动,直指对方或自己的鼻子,有意思得很。当时我还无端猜疑她是在我家挑拨离间,后来才知道误会他了,那只是我的瞎猜。出于爱护,她对我管得特别严,拔一株草,翻一块砖头,她就吓唬我,要向母亲告状。当时我不理解,还非常恨她。现在想起来,当时实在顽皮的很”!

两相比较,可以看得出,后者虽然满含深情的去描述,但是采用成人的语气,直接阐述看法,告诉读者,使读者缺少感知、品位的过程,在表达效果上,远不如前文。相反,前文作者以孩子式的口吻叙说儿时的怨气,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激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对长妈妈产生自己的判断、认识,效果要比后文要好得多。

再看夏天睡觉的烦恼: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很明显,长妈妈睡熟了,并不知道我睡觉时的苦恼。作者采用孩子式的口吻去描述当年的窘态,体现孩子式的怨气,让人倍感亲切、有趣。

换一下,用成人的口吻,添加了自己的判断、认识,原文改写后会变成什么?

示例:晚上,都是长妈妈哄着我睡觉。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长妈妈和我挤在一张床上,往往挤得我没地方翻身,但她睡熟了,哪里知道这一点。很是不满,就几次三番的向母亲告状。母亲含沙射影的说了她一通,长妈妈也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低着头不说话。现在想来,当年我实在是太不懂事了。是长妈妈白天黑夜的守护着我,看着我长大的,我还向母亲告状,让她在母亲那儿抬不起头来,这实在太不应该了。

很明显,后文的表达效果,远不如原文用孩子式的口吻来回忆,更生动,更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进而产生共鸣甚至反思。

有了这两处的改写练习尝试,那么除夕吃福橘这件事,就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大胆尝试,体会作者孩子式口吻的妙处,感知长妈妈对作者那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同时通过让学生尝试着改写,然后两相比较,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说一举两得。

那么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又该如何借鉴这种写作视角中的语言运用呢?首先,运用孩子式的口吻来描述事件,要注意“大词小用”。

长妈妈常常讲的长毛的故事,作者用孩子的口吻,巧妙运用了“空前敬意”、“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谋害”、“诘问”、“惧惮”等词,表面上气势汹汹,好像怕极了长妈妈,其实是“大词小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深情的怀念。前文中的“佩服、风波、无法可想、磨难”都是如此。如果用成人的语气,改用别的词语正常表达内心的感激,内容就变得韵味全失,索然无味。

其次要学会揣摩、运用孩子式的心理与语气。

买《山海经》一事,让儿时的鲁迅彻底读懂了长妈妈,把她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中,是全文的。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取的,就是一种孩子式的语气与心理感受。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对《山海经》的描述,特意突出在孩子眼中,山海经的独特之处,展现的是第一次听说那神奇的《山海经》时,那种孩子式的渴求与失望。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买罢,又没有好机会……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展现的则是想念渴慕已久的东西,但又得不到的孩子式的无奈、可怜,让人充满了同情。这种心理描摹,完全符合孩子式的心理感受,非常到位,让人不由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类似的遭遇,激发了读者的共鸣感,效果非常好。

听到买来《山海经》的消息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从极度震惊到满心感激,展现的则是买来了《山海经》,得到期盼已久的礼物时,那种孩子式的震惊、喜悦,以及对这个人的崇拜。这些无不符合孩子的心理感受。如果语言揣摩不到位,将大大影响作品的表达效果。

第三,孩子式口吻与成人口吻的适时转换。

对于我渴望的《山海经》,许多所谓的亲人,他们都可以轻易做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放在心上,没有一个人在乎我的心理感受。而与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里的女工长妈妈,却主动来询问,还特意请假回家,给我买来了连名字都没弄清的“山海经”,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我心中的山海经,永远是长妈妈买来的样子。

结尾,作者在阐述三十年后的心理感受与认识时,就不能继续使用孩子式的口吻,必须转换为成人的口吻来表达内心的看法,这样才显得认识更理性,更成熟,更能体现作者内心的感激。

所以在结尾,作者郑重其事地说,三十年后“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虽然印刷的很拙劣;即使我后来又买了一本更精致的《山海经》,对于丢失的印刷拙劣的《山海经》还是充满了强烈的遗憾。在结尾作者满怀深情的,一连三次反复念叨着着保姆的称呼,为自己最终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的家庭,她后来的生活,而抱憾终生,只能默默的祝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适时的转换,使作者的情感表达达到,巧妙地抒发了内心深处,对长妈妈永不磨灭的感激、难忘。如果继续采用孩子式的,调侃的口吻,就显得很不严肃,影响了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羊脂球;人性美;人生境界

外在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本质,但不会决定人的本质。下层社会是羊脂球的环境,是她的“职业”和身份标签,这些外在的因素当然会影响其本质,但这并不决定她必然成为一个自暴自弃、自轻自贱、为了金钱厚颜的红尘女子。真正决定其本质的是羊脂球面对处境所做的选择。短短一周中,羊脂球遭遇了四次选择,在一次次艰难的选择中,羊脂球向世人呈现出她光辉的人性之美。

一、自尊之美

在小说中,同车的贵妇人知道羊脂球的身份后,不仅私下不礼貌地谈论,而且故意把“妇”等几个词说得很响亮。这些人面对身处社会下层的弱势群体之一的羊脂球,她们没有怜悯之情,也没有人际交往中最起码的避讳,反而是当面含沙射影、挖苦讽刺。当面讽刺他人的不足以及缺陷,这是对人最大的不尊重,触碰了自尊底线,侵害了人格尊严。作为势单力薄、身份低微的弱女子,羊脂球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讽刺挖苦,可以有多种选择:或者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破罐子破摔,甚至以丑为美,不以为然;或者自惭形秽,忍气吞声,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以泪掩面,承受他人的蔑视,将苦水咽到肚子里;或者奋起抗争、以牙还牙,破口大骂,痛斥对方。

如果选择第一种,那么说明羊脂球在道德人格上已经完全被环境所改变,心灵蒙尘、心理扭曲,不仅身体堕落,而且精神沉沦,在认知上已经失去了对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自轻自贱,感受不到他人的侮辱。如果选择第二种,则说明羊脂球还能感受到她人在侮辱自己,内心有强烈的耻辱感,明白应该维护人格尊严,但因为性格的软弱,加之长期处于底层的压抑,性格自卑懦弱,已经失去反抗的勇气与能力,只能默默承受。如果选择第三种,则说明羊脂球虽然身为风尘女子,长期被人玩弄歧视,但还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没有磨蚀耻辱之心,极度自卑导致过度脆弱敏感,沦落风尘丧失基本教养,难以容忍他人当面的羞辱,用公开责骂的方式意图挽回自己的自尊,教训他人的失礼。

但羊脂球并没有选择这几种回应方式。她抬起了脑袋,用很有挑战性意味和大胆的眼光向同车人望了一周,使大家停止了议论并低下了头。羊脂球感觉到了同车人对她的羞辱,她沉着冷静地直面非议她的那些贵妇,不卑不亢,用严肃的眼神无声地传达出清晰的信号:人虽卑微,但尊严不可践踏。

人不能完全主宰他人以怎样的方式对自己,总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与刻塑。但人之高贵之处,就在于能脱离环境的塑造,控制本能的冲动,不论在何种处境,不放弃对尊严、平等的追求,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以合宜的手段回应责难。正因如此,羊脂球卑微的身份难掩她心灵深处的自尊之美。

二、奉献之美

马车行驶一段时间后,一行人处在荒无人烟的马路上饥肠辘辘,唯独羊脂球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此情此景下,羊脂球可有多种选择:不管他人感受,不给他人分享,只顾自己埋头大吃;或者给他人分一部分,自己留一部分;或者与同车人一同分享。

选择第一种方式,是合情不合理,羊脂球在路途遭受其他人的冷嘲热讽、鄙视轻蔑,不给他们分享食物是合乎情理的。但同处一车,共同面临饥饿的困境,患难之中力所能及地帮助同伴,才合乎道理。如果选择第二种方式,更合乎情理,因为路途遥远,拿出一部分分享给他人,既体现了人之常情,又确保了自己的生存安全。

而羊脂球却选择了第三种,把食物全部分享给这些曾经轻视她的人。而且,她充分考虑到了他人的自尊心,没有颐指气使、得意洋洋地施舍,而是用询问、试探的口吻和谦卑而甜美的声音。

生存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但羊脂球能冒着自己挨饿的危险,同情帮助他人,这种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使羊脂球的形象散发出奉献之美。

三、爱国之美

当普鲁士军官提出要求羊脂球“陪睡”的要求时,羊脂球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答应要求,换来顺利前行的机会;要么拒绝要求,面临被长期扣留甚至伤害的危险。如果是普通良家妇女,面对这种非礼要求,的确是艰难痛苦的抉择,但对于羊脂球来说似乎并不难,因为她的身份是。然而,羊脂球却选择了拒绝,面对为军官传话的旅店掌柜时,她脸色苍白,一言不发,她的手在颤抖,然后愤怒地告诉那个普鲁士人她的决定依然是拒绝。为什么羊脂球会勃然愤怒、断然拒绝?她维护的不仅是个人尊严,更有国家的尊严和形象。她有一颗爱国的廉耻心,不想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被敌人看不起。

面对敌人,那些达官贵人、商贾名流纷纷低下貌似高贵的头颅,放下日常高傲的身价,卑躬屈膝、谄媚讨好、巴结奉迎,完全失去了个人尊严,更不用说国家的形象。而身份卑微的羊脂球在这时却不惧、奋起反抗,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情,显示出了其人性的伟大和高尚。

四、信仰之美

为了达到说服羊脂球“陪睡”而让自己脱身的目的,同车的人费尽心机、巧舌如簧,而羊脂球始终不为所动。这时,年老的修女谈到了天主教亚伯拉罕的故事,并说:“结局是判断方法的标准。”面对这种处境,羊脂球有两种选择:要么依然不为所动,不畏,坚持原则,维护自己和民族的尊严,一行人继续被扣留;要么转变观念,忍辱负重,答应普鲁士军官的要求,换来一行人的顺利通行。

羊脂球选择了第二种。为什么之前她断然拒绝,而这时却态度转变呢?这里修女一番话起到了核心作用。修女说:“我们自己认为应该受到责罚的时候,往往由于别人的赞美,内心会感到值得的。”在明白了如果委屈求全,上帝也会宽恕、理解时,羊脂球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对于因为自身原因,而使大家遭受困难的现状,羊脂球也是惭愧的。但如果答应,就会丧失个人和民族的尊严,内心愧疚;而不答应,又让其他人遭受牵连。在这左右为难的选择中,羊脂球内心万分纠结、摇摆不已。这时修女同天主教的一番解释,为羊脂球的选择找到了合理性。在最艰难的时刻,在即将遭受违心的屈辱之时,唯有宗教才能说服她,这说明羊脂球是有敬畏之心、有信仰的。

用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的划分来衡量的话,羊脂球维护自尊属于功利境界,而后来的表现就属于道德境界了。她把自己仅有的食物分享给他人,冒着被迫害的危险拒绝普鲁士军官的非礼要求,维护了人格和国格。当羊脂球从修女那里寻找到宗教上的解释时,又主动承受耻辱,换得他人的顺利前行,这种奉献之美、爱国之美、信仰之美,已经超越了功利境界。而那些同行的达官贵人,只是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虽然仅几件事,但人生境界之高低已经泾渭分明。羊脂球虽然是一位身份卑微的风尘女子,但其高贵的品格散发出永恒的美,使读者生发出触及灵魂的震撼。

参考文献

[1]徐严莲.莫泊桑《羊脂球》的心理解读[J].短篇小说,2014:102.

[2]王艳萍.莫泊桑《羊脂球》中的心理探析[J].作家杂志,2012,(7):67-68.

[3]禾刀.她们用自己方式捍卫人性尊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7-20(7).

[4]王蕾蕾.对小说《羊脂球》中人性变化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07-109.

含沙射影的故事范文第8篇

>>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 浅谈中西方体育广告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广告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高校阅读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中西方广告的创意差异 中西方广告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中西方广告翻译传播的文化差异及策略 浅析汽车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广告语言中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 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从中西方情人节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课堂文化差异及其对口语教学方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婚礼习俗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阅读中的应用 中西方文化中“谦虚”的不同内涵及其成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丰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中西方广告文化在外在表征上存在多种差异,中国广告注重精确表达、动之以情、喜用传统文化元素;西方广告则表现为自主推理、寓教于乐、善于艺术化的表达。中西方在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环境、公众文化层次、广告发展阶段等方面的不同是其广告文化差异形成的内在原因。把握中西方文化广告的差异,并科学理解其成因是高效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需要。 关键词:中西方广告;广告文化;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136-03

任何广告的目标消费者和交流对象都是社会人,受经济、文化、受教育程度、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对广告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也不一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品牌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广告所面对的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这种背景下,对中西方广告的对比研究越显重要,认识中西方广告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不仅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需要,更是市场拓展、跨国传播的要求。

一、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外在表现

(一)致敬传统与面向未来

中国广告创作者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比如广告中经常出现书法、水墨、剪纸、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厚的底蕴,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代中国广告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其它大多数国家不可比拟的,中国广告创作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带给中国人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推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获得受众认可大有帮助。

崇尚科学、勇于冒险、富于幻想和批判精神的民族个性决定西方广告更倾向于面向未来的表现,科幻、UFO、外星人等常常会成为西方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这在以青年人为受众的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样的广告表现可以给受众留下时尚、前卫、炫酷的形象。

(二)精准表达与自主推理

中国广告大都会将广告信息说白点透,不管是为了产品促销还是基于品牌形象塑造,不管是采用说明证明形态还是选择故事情节形态,总是会相对直白精准地向受众表达信息。因此,即使发展到今天,文字仍然是我国广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因为它有直接说明和准确传情达意的作用。而西方则讲究留白式的自主推理,很多广告都不会直接点破内容,给受众留下足够的空间去体味想象。广告中直接说明性的文字较少,甚至整支广告没有一句关于产品的文案,主要通过情节的设计、画面铺陈或意境的塑造,让受众自己去发现关联,推导和感悟广告信息,进行准确解码。

西方某语言学校的广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小屋里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透明的玻璃缸,一条金鱼在里面悠然自在地游着。突然,一只大猫破门而入,朝金鱼走了过去。广告音乐从舒缓变为紧张,鱼缸里的金鱼慌乱起来。正当猫准备扑向鱼缸的时候,金鱼发出了“汪汪”的狗叫声,猫闻声而逃。电视屏幕上呈现画龙点睛的字幕:“学一门外语非常重要”。另一个则更加简洁,一对情侣羞涩地坐在一起,女孩最终按耐不住转身与男孩接吻,男孩却在激吻中瘫软倒地,这一幕不仅吓到了身边的女孩,也惊到了电视前的观众,当最后的标板出现治疗鼻塞的某产品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三)动之以情与寓教于乐

中国广告凸显了中国的内敛文化,重情、重义、关爱他人是广告表现的重要元素。动之以情是中国广告创作的重要切入点,从亲情、爱情、友情到乡情、同情等,针对特定的受众,附加到匹配的产品中,总会产生屡试不爽的感召效果。

近年台湾大众银行推出一系列情感微电影广告,感人至深,引起了强烈共鸣。其中《母亲的勇气篇》讲述的是63岁的母亲蔡英妹,第一次出国,不会英文,没人陪伴,一个人独自飞行3天,3个国家,3万2千公里,历经波折去看望刚生产完的女儿的故事,让人们为她的坚韧、勇敢和爱而折服。当类似的广告陆续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受众的情感和心灵时,人们开始坚信这是一家有情有义的银行,而对于一家银行而言,没有比获得用户信赖更重要的事了。

相比于动之以情,西方广告创作者更热衷于寓教于乐,一贯崇尚自由开拓、喜欢标新立异的西方人不容易被感情牵绊,却非常享受幽默带来的愉悦。幽默风趣、诙谐逗笑,往往是西方广告创意惯用的手法。在国际广告大赛中,获奖作品中大约三分之二包含有幽默诙谐的元素,有的甚至不惜调侃总统和上帝来传播广告信息。曾在戛纳广告节获金奖的一则平面广告借克林顿的绯闻推销某种治头痛的药品:画面为克林顿头痛的表情,他的太阳穴镶着莱温斯基的照片,广告语为“TYLENOL,特强效力,医治特别头痛的问题”。这种结合现实的幽默既有合理性又有趣味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含沙射影与针锋相对

对比可以直接形象的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这一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广告创意中,即使是主张和谐相处的中国,对比广告也日益增多。但在中国市场,广告中的对比更多是相对柔和的、间接的进行,含沙射影而非指名道姓是最主要的方式。在新盖中盖“一天一次,一次一片,方便又实惠”的广告播放不久,竞争对手盖天力通过各大媒体郑重提示“一天三餐不能一次吃完,补钙也是一样,少量多次,才是科学补钙”,广告虽然没有点名点姓,但是关注补钙产品的消费者也会心知肚明。

西方市场中的竞争性广告更加常见,在具体的表现上也更加直接、明快、奔放,他们更喜欢针锋相对的直接攻击。比如温迪汉堡的广告中,其代言人跑到麦当劳里购买了牛肉汉堡,连咬几口都没见牛肉,开始惊呼“牛肉在哪里”。百事可乐的广告中,小男孩为了能拿到在双层售货机上部的百事可乐,不惜先购买两瓶在下层的可口可乐来垫脚;奥迪的广告简单却有震撼力,宝马、奔驰、沃尔沃和阿尔法・罗密欧四个世界名车的圆形钥匙扣组合成奥迪车标,传达出它集阿尔法・罗密欧的时尚、宝马的操控、奔驰的豪华和沃尔沃的安全于一体的信息。

(五)直接的性明示与艺术的性暗示

性以其独有的神秘感和诱惑力,能轻松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广告大师奥格威在多年的广告实践中,把“性”称之为对视觉和思维最具冲击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广告表现中吸引注意力的犀利武器。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为了让广告信息脱颖而出,打性元素牌的中国广告已屡见不鲜,大量与性有关、无关的产品都试图以此途径进入消费者眼帘,就像被约束多年的野性突然释放,很多表现大胆又直接,诸如 “**肾宝,他好,我也好”“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等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同时,中国大量的性表现手法广告喜欢借力女色,广告界甚至出现了“广告无创意,美女来顶替”的现象[1],各种广告中身体局部、动作诱惑等表现随处可见,车展、楼展、商场“秀”等总把穿着性感、风姿百态的女性和展出的商品捆绑在一起。

西方社会在性的问题上相对于中国更加开放,但现在西方广告人运用性元素进行广告创作已经超越了直接的表现方式,为性而性的情形在西方广告中并不多见,大部分作品谨慎而富有技巧,讲究艺术、巧妙的性暗示运用。英国某安全套广告,画面是一只宽大的男式皮鞋和一只小巧的女式皮凉鞋69式倒扣在一起,没有文字说明,只有该安全套的品牌名点缀在一侧,十分简洁,新颖,含蓄而不落“性教唆”的俗套,避免了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而目标受众看后则心明意会。

二、中西方广告差异的内在成因

(一)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广告创作人员,其本身就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成长和成熟,思想和行为无形之中受到固有文化和以往经验的影响和限制,所以不同文化区域内广告创意人员所创作的广告在整体风格上会有较大的差别,而他们的广告也往往会更适合本文化区域内公众的接受习惯。

中西方文化因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发展历程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仁、义、礼、智、信和集体主义,“重群体、轻个体”的意识非常突出,多数广告作品带有明显的“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等价值倾向。喜欢营造合家团聚、喜庆温馨的场面,常常将个体的喜好与家人、朋友或集体的价值标准密切相连。非常可乐自豪的宣称“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荣威W5激情的主张“你不必拥有一辆中国车,但必须拥有一颗中国心”;“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理由是“身体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麦斯威尔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也入乡随俗的变成了“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这些都无一不是群体意识的鲜明表现。

而西方社会更追求个人主义,注重人的个性,渴望表现自我,主张独立而非依赖性[2]。深谙此道的西方广告创作者很好地将这一特点反映在广告文化中,强调自由的氛围,更多的塑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个人自由、凸显个人价值,从而有效地迎合目标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如耐克的“Just do it”、锐步的“Fit you well”等品牌广告都在诠释着西方的个性价值观。

再比如,“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心理。《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要达到“和”,需要每个人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论语・尧日》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这就是我们长期沉淀下来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所以,与之对应的中国广告作品也特别重视和谐美、强调统一感。我们也才会看到有为竞争对手进行“广告宣传”的广告主,长沙的华银旺和超市就曾在店门口挂出横幅――“热烈欢迎沃尔玛入驻雨花亭商圈”,这种大气、宽容、友善的形象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自然也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形象的提升。

西方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铸就了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广告中常常会表现强烈的征服欲和好勇尚武的冒险精神。丹麦Borsen日报的广告以“新经济,新竞争规则”为诉求点,直接点出要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阅读Borsen日报。广告用一组触目惊心的图画演绎了“弱肉强食”的事实,比如羚羊将猎豹叼在口中,雄狮在羚羊的撕咬下悲惨地哀嚎[3]。这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可能过于直接和血腥,但却能赢得西方受众的共鸣和认同。

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对广告创作非常重要。首先,广告创作只有迎合社会文化环境和公众文化背景才能避免因文化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其次,公众文化背景影响他们对广告信息的接收和解读,迎合公众文化背景才能实现广告信息的顺利传播,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第三,把握公众文化特征才能将文化有效延伸到产品中,成功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产品同质化趋强的背景下,文化内涵成为差异化营销的关键。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划分也是以经济条件作为主要参照因素。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和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对产品、品牌以及广告的认识与需要有较大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人均角度来看还有较大的距离。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2013~2014年全球72个国家(地区)月薪排行榜,中国大陆为656美元,仅为美国3263美元的五分之一。现实中,很多产品的绝对价格,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汽油、肉类、服装等在中西方国家的差别并不大,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各阶层工作者所获得的报酬与商品价格的比率要比中国高出数倍。比如,一个中等收入美国人的月薪可以买5台iPhone 6,而在中国只能勉强买到一台。

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拥有不同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地位是不同的,对购买这种商品的动机和心态也有很大差异的。同样是iPhone,在多数美国人眼中它只是个通讯工具,选择时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少,而在不少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却还包含着财富、气质和个性魅力这些概念在里面,这种情况在中小城市表现的尤为明显,即使在自身收入不支持的情况下也会购买,所以才会出现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极端事件。

广告是商业行为,以是否有较好的营销效果为评价标准,而效果的形成取决于能否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公众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意味着中西方广告在策略、创意、媒体投放等方面必然会形成差异。

(三)公众文化层次的差异

广告要产生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消费者看懂广告,然后才能在自己的判断下决定自己的购买趋向。如果消费者对广告本身都无法理解,所谓广告效果就成了天方夜谭。普通的广告受众不是企业主、不是广告人,大部分情况下广告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对广告的接受大多是无意识状态,几乎没有普通大众专门去钻研广告。所以,广告信息要顺畅的传播,发送者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编码工作,而且还要考虑考虑接受者的解码能力和水平。如果接受者的解码出现障碍,信息的传播就无法顺畅进行[4]。

影响受众接受能力和解码能力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成年人的平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年限”进行了统计分析。当中,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成年人平均接受正规教育均超过12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而我国仅为7.5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我国的相关数据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8930人,不到10%,文盲(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却超过4000人。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不同的文化层次就意味着不同的信息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也意味着中西方的广告创作必须考虑本国受众的文化水平,以他们的接受与理解能力为创作基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各自国家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四)广告发展阶段不同

西方广告在累积了2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后,已进入成熟期。而中国广告业相对起步较晚,特别是二战之后的三十多年,在这个全球工业与科技突飞猛进、西方广告业大发展的黄金阶段,中国广告业却几乎是空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业是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起步的,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中国广告很多理论都在借鉴西方的成果,中国广告实践活动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起步上的落后,发展阶段的不同也是中西方广告差异的一个原因。

三、结 语

中西方广告在外在表征上有多样化的差异,对这种差异需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广告受众和广告创作者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人们的收入和消费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有限,中国广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因素是客观的,复杂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这决定了中西方广告必然会存在差异,而且会长期存在,同时差异具有客观性和合理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会走出本土走向国际市场,跨文化广告传播将成为中外品牌的常态。当中,必须考虑当地的文化和环境,考虑当地受众的信息接受特点以及中西方广告的差异,从而使广告更好地实现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文艳霞,文艳琼.性表现手法广告的论文探讨[J].今传媒,2012(1).

[2] 黄婷婷,王琬.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中西方广告音乐差异[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