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说林储说小说小说因素影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后期韩国诸公子,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共五十五篇,总体上看是属于政治、哲学论文的,里面包含大量的寓言故事有三百多则,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收集、整理而成,可以看作是中国第一部寓言集。其中“说林”、“储说”最为引人注目,前人对其寓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事实上,两部故事集已经不单单是原始资料汇编,也不仅仅是寓言集,它不仅包含着韩非的再创作,而且一些文章已经具备了人物、事件、情节、结构等小说的基本要素,以及小说所要求的基本艺术技巧,完全可以认为是比较成熟的短篇小说。从小说方面来讲,历代学者对“说林”、“储说”研究是不够的,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以历史眼光看待中国小说概念
西方文论涌入中国以后,我国学者就有意识的运用西方小说的观念来研究我国古典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历史意义。然而,这些小说理论是在总结西方小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在研究中国小说的时候是可以对西方文论进行参考的,但是如果将其作为我们研究中国小说特别是古代小说的标准时,就是喧宾夺主了。研究中国小说,我们就要实事求是的,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古代小说,依托中国小说文本,着眼于中国小说发展演变轨迹来研究。“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歧义非常多。因为每一个时期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对那个时期小说史现象的总括和反映,“小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概念。《庄子》一书是最早把“小说”二字组合成词:“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粉饰琐碎肤浅的小道理去求取声名,就远离了高原的境界。这个“小说”和作为文学样式的今人所说的小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此外《论语・子张》中所谓“小道”,《荀子・正名》中的“小家珍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相似,都是指不合于大道的琐碎言谈。东汉时代的桓谭著有《新论》,在书中提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此时的“小说”已成为了一种文体概念,写作此体的人被称为“小说家”。班固以后,“小说”已经是一种文体名称了,但其内涵范围在不断的扩展。晚清时期,中国国内渐渐出现了国外小说和西方小说专论,在国内外的相互融通下形成了现代的小说观念,即: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二、 “说林”、“储说”体现的小说性
学术界一般认为小说形成期是在魏晋,而魏晋以前只能算是小说的发生期,就是说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但是先秦发达的散文和史传文学只是对小说有所影响,先秦并不存在真正的小说,然而如果从存留的各种材料出发,对先秦文学进行客观分析会发现,一些作品是可以称作小说的。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储说”、“说林”两部故事集正是这么一部可以看作是小说的文本。现从人物形象,情节叙事、艺术想象和虚构等方面来分析。
(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向来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的,是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往往是评价一部小说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说林”、“储说”中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几乎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韩非塑造人物时已经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从而使一些人物具有了鲜明的个性。
首先是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较好的突出了人物性格。从宏观上看“说林”、“储说”的故事,个性化的语言是塑造人物最主要的方法,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是通过语言来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很多故事的描写重点就是人物机智的语言,人物形象也在对话的场景中也得以塑造。孔子是“说林”“储说”中较多描写的一个政治人物,正是通过对孔子语言的描写,传达着法家思想,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个性鲜明的孔子形象。其次是出现了人物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立体化。“说林”、“储说”中的故事已经出现了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有助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外在行为结合起来,从而使人物形象立体而饱满起来。例如《务光投河》“说林上”中的“汤以伐柴”中多次出现“恐”字,写出了汤杀君篡位后惊恐惶惑的心理状态和阴暗心理,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某些故事中出现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也就比较生动。“说林”、“储说”作为先秦时代的小说,以当时的书面语言来记录,但由于出现了细节描写,同样收到了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使人物如在目前,人物的情态也生动地展示出来。如“说林下”的“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条,出现了多处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如在目前,人物的情态也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当然“说林”、“储说”中的故事并不以细节描写见长,只是偶尔出现在叙述中,但是虽然这些细节不多,还是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态和个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注重叙事技巧,故事已具有完整的叙事情节
“说林”、“储说”的故事往往叙事生动,力求细节活动的生动有趣,避免呆板的直接叙述,有些时候还注重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和场景交错安排、气氛烘托等技巧形式,这些都已经具有了完整的小说情节形式。例如“内储说下”中的“宰臣上”故事,开头就将宰臣置于奇险之中,设立悬念,然后让宰臣自称“臣有死罪三”,使用重笔描写,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从容不迫的道来,并用三个转折句,看似委婉而实质有力地否定“死罪”,文章结尾用反问的语气指出原因,故事简短却写的收放自如,情节令人惊叹。
(三)运用虚构和想象等艺术技巧对历史进行小说化的加工
“说林”、“储说”中的历史故事比较多,但是通过同一个历史故事与其他文献资料对比,我们会发现这些故事虽然取材于史料文献,但是韩非并不是原样照搬史料,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加入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对其进行了小说化的创作加工,使之区别于历史史料记录。例如编年体史书《左传》昭公四年,记载了鲁国叔孙豹的历史事件,而韩非子“内储说下”之“七术”也记述了同样的故事,只是韩非子的描写与《左传》相比较大大丰富,在增加了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增添了细节描写,改变了原来的结局。这就使得故事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激烈,更加精彩可读。另外,一些历史故事中对人物言行的刻画,往往是没有历史依据的,更多的是作者力求叙事写人形象化,根据想象由作者生发推演出来的,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如“内储说下”所记“晋平公炮人辩灸有发”手法仿效《晏子春秋・谏上》“晏子谏杀困人”,但更见韩非独特的构思。文章开头就突出平公之盛怒,造成了压抑紧张的氛围,接着使炮人呼天,自己说出自己有罪,可谓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炮人的自讼则紧紧抓住现成的三条矛盾,虽然《晏子春秋》中的语言刻画也是出于虚构,但是通过对比还是可以明显的看出韩非对故事的编排更为激烈。可以经过了韩非的再创作,原来较为简洁的史家实录,经过增饰修改,就成了情节复杂、精彩可读的小说了。
三、“说林”、“储说”对后代中国小说的影响
一方面,“说林”、“储说”对汉魏小说的创作和繁荣有着直接影响。无论是名称、编排方式还是选材剪裁以及记叙方法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汉魏六朝小说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如果否定了先秦小说的开创之功,不注意研究“说林”、“储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盛况就无从理解。现以南朝作品《《世说新语》为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作品的名字上来看,《韩非子》“说林”、“储说”中的“说”具有与之前作品所不同的意义,《世说》以“说”命名正是对其的效仿。虽然先秦时早已有“说”,最早将“说”在文章标题上标明出来,是在《墨子》一书中,是指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道理的方法。韩非“说林”“储说”中的“说”就有了讲故事的意思,“储说”也就是故事汇编的意思。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门来记载魏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又可以称为《世说》。从内容上来讲,《世说新语》以记载魏晋时士人的言行举止为主,实质上也是在讲士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认为其中的“说”与“说林”、“储说”以及“说苑”的“说”具有相同的含义,同样是讲故事。 其次,从编排故事的方法上来看,也可以看到《世说新语》对它的继承。《韩非子》“储说”的体例正是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就是先陈说观点再讲述相对应的故事进行阐发,类似的故事集中编排在一起。这种以类相从、分类记事的“储说”、“说林”的体例,可以说真正的是由韩非开创,《世说》的体例正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起来的,也正是此基础之上发展成了影响深远的“世说体”,对后代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说林”、“储说”取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对魏晋小说取材有重要影响。历史故事取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详略取舍后对其进行加工和再创造,民间故事方面运用比拟夸张等多种手法,已经有意识的刻画人物,描写故事。在这方面《韩非子》对《世说新语》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其采取民间故事这样的取材视角,韩非的取材使小说的取材更加生活化、琐碎化,使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形象生动而有趣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说林”、“储说”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上不仅对魏晋小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对与其年代相距久远的历史白话小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将《韩非子》“说林”、“储说”中的历史故事与历史文献中的记录对比,我们就能发现有很大的不同。韩非作为思想家,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不是如实的再现历史的原貌而是对其进行加工再创造,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政治思想服务。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史书《左传》昭公四年记载的故事与与韩非子“内储说下”之“七术”记载的同一故事对比,会发现韩非不仅增添了细节而且改变了结局使其成为精彩可读的历史小说。另外比较明显就是故事中出现的人物虽是历史人物,却已经和历史人物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为例,“说林”、“储说”中有多则故事中出现孔子,但其俨然已被塑造成了一个法家的形象。通过史料对比,我们发现韩非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构架,但是已经脱离了历史,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对其进行了小说化的加工。这些加工有的是为了突显主题,从宏观上重新组合史料和重新安排故事,有的则是根据需要在细节上进行增删,改动素材中的人物,虚构人物故事以及时间、地点及其事件经过等,使历史故事具有了虚构性,成为小说。于此相对应的历史白话小说,以明代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例,其中的曹操形象已经不是历史中的政治人物了,陈寿在《三国志》中完全没有贬低他的意思,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就已经以历史作幌子,从个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个人好恶出发,对其这一形象进行了改造,成为了一个奸雄的形象。以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无不是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民间的流传后,最后由文人进行再创作,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来对材料进行剪裁和处理,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再塑造,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白话小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历史白话小说的构思方式和“说林”、“储说”中历史故事的构思方式是一脉相承的,“说林”、“储说”中的一些较为成熟历史故事完全可以看成历史小说,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白话小说的影子。
综上所述,《韩非子》“说林”、“储说”已经具有了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等基本要素以及想象、虚构等艺术技巧,完全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同时,也可以得出先秦时已经存在着真正的小说的结论。另外,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说林“、”储说”在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魏晋小说还是后来的历史白话小说的创作,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7
[2]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
[3]傅修延. 先秦叙事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12
[4]杨 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0
《韩非子・外储说》记载,有一个画师为齐王作画,齐王好奇地问道: “画什么东西最难?”画师说: “画狗和马这样的活物最难。”齐王又问: “那么画什么最容易呢?”画师说:“画鬼怪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之类的东西,所有的人都见过,不容易画得让人信服,所以特别难。而鬼怪之类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应该是什么样子。所以随你怎么画都行。”
在此篇“画鬼最易”的寓言中,对绘画艺术毫无兴趣也缺乏才能的韩非先生,故作惊人之语,肆意贬低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韩非说画狗画马最难,因为这两样被驯化了的动物常伴在我们左右。所以,要把它们画得活灵活现,让观画者佩服。一定得有高超的写真能力。这话没错。然而韩非子却忘了更重要的一点,狗马也是画师日常习见的,即便不太熟悉,他也可以在打算摩画之前花工夫详加观察。因此画狗马有足资参照的正本,画得不像还可以继续观察,多加习练。如果画师自己不熟悉狗马,或虽然熟悉却画技甚劣,那么哪怕是从未见过狗马的人,对他画的狗马也不会赞赏。事实上,对于从未见过狗马的观画者来说,狗马也一如鬼怪:这样的观画者,难道对蹩脚画师的狗马画也会佩服吗?可见。如果画艺极差,那么即便画师所画的狗马有实物可参考,也无济于“画”。
再说画鬼。如果韩非前后所论保持同一标准,那么合理的推论应该是:狗马要人信服必须活灵活现,鬼怪要人信服同样必须活灵活现。于是谁都明白,画狗马是有中生有,是由实物到相似的虚像,所需要的只是作为画师基本功的摩写功夫:然而画鬼怪却是无中生有,是由虚无到逼真的幻象,所需要的不仅是丝毫不亚于写实的造型功夫,而且还必须具备超绝的想象力。略有绘画常识的人都明白。习画的三个阶段是:临摹、写生、创作。作文也是如此,创作最难,是因为创作需要想象力。
从绘画史来看,有专画狗的大画家,有专画马的大画家,画狗画马的名画师极多,而画鬼怪的名画师极少。更没有专画鬼怪的大画家。中国绘画史上创造的鬼怪形象,大体上只有一个钟馗。且不说这个钟馗之颇具人形已证明画鬼不易,而且还不能忘记一个容易忽略的重要事实:自从第一个画师创造出大胡子钟馗这一形象之后,所有后继的画钟馗者实际上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钟馗造型,而只是抄袭前人而已。
在达・芬奇没有画出《蒙娜丽莎》之前。画出女性的迷人微笑是许多画家的梦想。一旦达・芬奇画出名画之后,任何学艺未精的蹩脚画匠都可以轻易复制出足以乱真的《蒙娜丽莎》赝品。巧合的是。达爸爸最初反对小达学画,为了证明自己有绘画的天才,小达就在一面盾牌上画了逼真得让人魂飞魄散的狰狞鬼怪,以此向父亲证明自己出类拔萃的造型功夫和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正因为画鬼怪太难,所以描写鬼怪几乎是文字作品的专利,为人熟知的就有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外国的《奥德赛》、《变形记》、《神曲》等。画家一般都知道藏拙。知趣识相地采取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文学家之所以敢于描绘鬼怪,未必是自负想象力超过画家,而是因为文学家可以借助于读者的想象力。在想象这一点上,作家可以请读者援手,画家却不能请观众帮忙,所以中国画史上有“‘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集体共识,因为“目送归鸿”之“归”,需要读者想象力的援助。
不可思议的是,中文“想象”一词,其最早出处恰恰是在《韩非子》中,想象力贫乏的韩非还对此作出了被普遍认可的权威性解释:“人稀见生象(活的大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韩非子・解老》)很明显。韩非做此解释是为了贬低想象。他认为想象与事实相距甚远,所以人们不应无端地通过死象去联想活象,而应该直接去观察活象。老韩的意思就是要人们对于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连想都不必去想。韩非问: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去想象它干什么呢?
韩非先生不遗余力地贬低想象力,无非还是为了巩厨帝王的专制统治,因为想象力一开,人的思维就会活跃,思维一活跃。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艺术想象的领域,还会进一步扩展到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所有有创见的人文思想家,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以先秦为例,最有创见的庄子,恰是最有想象力的。庄子的寓言想象力最丰富,表达方式最奇诡,历代文人一致公认的“恣肆”,正是对于庄子想象力的准确评价。同样。所有有创见的自然科学家,也都具有高度的想象力,以爱因斯坦为例,他的相对论如果不借助想象力,就是不可能的。爱氏有一句最有名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个支点,应该就是想象力。因此,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思想的“第一推动力”。没有想象力,人类文明是不可能进步的。
关键词:小学寓言;课堂导入;现状;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I中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等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尤以小学寓言教学最为明显。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小学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过于注重哲理性,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及忽视寓言故事背景等多种问题,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率较低,亟须进一步革新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以上述小学寓言教学现状为基础,主要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般来讲,大多数寓言故事均较为短小,内容简单,学生自行理解和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在寓言教学中学生会很快产生枯燥感,学习兴趣也会逐步消减。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寓言课堂教学中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不直接向学生讲解该则寓言的故事内容,而是先利用多媒体为其播放一段《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进行课堂导入,增添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通过视频中有趣、形象的人物外形、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动力,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又如,在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先指导学生自行阅读寓言故事,并指导其依据故事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再现故事场景,使学生能够融入该表演情境中,充分体会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发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刻领悟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二、注重语言与动作教学,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
对于小学寓言教学来讲,每个寓言故事中均包含有许多细节描写,如,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以此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故事主旨。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寓言教学过程中需注重语言与动作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细节部分的学习感知人物形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南辕北辙》的寓言教学中,该寓言故事的内容主要为“想去楚国的人”与“朋友”之间的4次对话,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指导学生阅读对话内容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寓言故事中的语言描写,使其充分感受故事主人公的“愚蠢”,揭示其中蕴含的寓意,增强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如,在四年级下册《纪昌学射》的寓言教学中,该寓言中有许多关于“纪昌练习眼力”的动作描写,如“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绑住虱子”“吊在窗口”“聚精会神”等,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文中这些动作描写,感知“纪昌”这一人物形象,掌握故事内容。
三、重视寓言背景知识教学,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以往的小学寓言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均采用“读寓言课文―讲寓言故事―分析寓意”等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却忽视了故事背景讲解,导致许多学生背景知识积累不足,课堂学习效果有限。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寓言教学中需重视并加强寓言背景知识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纵观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寓言教材,大多数均选自《韩非子》《战国策》等中国古代典籍以及《伊索寓言》等西方寓言,其背景知识丰富,堪称“知识库”,将这些寓言背景知识和信息资料用于小学寓言教学中,可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其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农夫与蛇》的寓言教学中,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该则寓言之后,可将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通过相同类型的寓言学习,不仅可使学生明确“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且还可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其寓言背景知识积累,使其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寓言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寓言实践教学中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与动作教学,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同时还需重视寓言背景知识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学校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倩.小学寓言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语文学刊,2014(13):149-150.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中西寓言故事 翻译
1、引论
1.1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寓言是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常常以人、动物或其他非生物作为主角,寓意深刻。寓言是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展示各民族文化特征的橱窗。
目前国内学者中西方寓言故事的研究,有不少是研究各自的体裁、文化内涵、写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的,如宋苗(2003)的硕士论文“先秦寓言的文化内涵”、吴秋林(1985)的“论寓言的本质”;也有进行中西寓言比研究的,如曹文心(2001)的“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比研究、蓝开祥(1985)的“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将寓言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特别是中西寓言之间的翻译研究相较少,有周燕、向晓红(2002)的“寓言与翻译”。从文化翻译观进行中西寓言翻译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因为寓言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化载体,所有在将中西方寓言互译时,就不能光考虑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能单单停留在语篇层面;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有利于将各自的文化因素通过翻译带给其目标读者,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分析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文化因素,找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得翻译的寓言故事在各自的目标读者中产生和源语目标读者同样的效果,以此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1.2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旨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包括题材、形式、特点、传统、主人公角色以及带有各自深刻文化内涵的因素。此部分会分别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庄子》、《韩非子》等和西方寓言故事中的《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中挑选经典的寓言故事进行比分析。接着探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进行分析。在翻译寓言故事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语篇中中西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做精准有效的翻译。最后,根据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运用会分别得到详细的解说。另外其他一些翻译原则如等值原则、替换原则、直译原则、意译原则会得到具体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辅以具体的寓言故事翻译例子。总之,研究目标是找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得翻译的寓言故事在各自的目标读者中产生和源语目标读者同样的效果,以此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该研究要从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着手,找到中西寓言故事比与翻译的切人点,结合具体而经典的寓言故事的翻译及其分析,探讨出影响寓言故事翻译的各种文化因素,使目标读者读译文时达到和源语读者读原文时的同样效果,从而通过分析和翻译中西寓言故事,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以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作为指导,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接着探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最后根据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本研究拟采用定性分析和比分析的方法,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具体的翻译个案作为研究象,从而找到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策略和方法。
2、寓言的特性
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在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翻译寓言应注意它的三种属性和五个特点。
2.1 寓言的属性
寓言的三种属性是:
2.1.1 语言属性(以连贯的语言信息为其结构)
2.1.2 逻辑属性(归纳事实,构成判定)
2.1.3 文艺属性(文艺小品)
2.2 寓言的特点
寓言有五个特点:群众性、判断性、教诲性、精炼性和形象性。
2.2.1 群众性:寓言主要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是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另一部分才是历代哲学家、统治者、文人、学者或其他有识之士所总结出来的(如“孔子劝学”、“伯乐教人”)。
2.2.2 判断性:寓言传说总是明确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并通过这一事实阐明一个真理,说明一种认识或得出一条经验。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类。
2.2.3 教诲性:教诲性应当说是寓言最本质的特点,它客观现象、人情事理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习什么,防范什么,应当做什么和坚决不做什么。有的寓言是消极的警告,有的是积极的教诲。该类型寓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倡导类:提倡积极努力学习(如“无钱之市”),业精于勤(如“学以砺身”),实事求是(如“鲁侯养鸟”)、讲求效率(如“宋人刻楮”)。与此同时亦告诫人们:戒主观片面(如“宋人燕石”),戒自不量力(如“夸父逐1日”)、戒贪婪(如“鳏鱼贪食”)、戒轻信人言(如“燕人还国”)、戒目光短浅(如“反裘负刍”)等。
(2)辨证真理类:如“楚人矛盾”(Self contradiction):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A spear-maker of Chu, conculrenfly an armorer,whilepraising the invulnerability of his armor,declared that
there was nothing that his spears could not pierce,Butwhen he was asked,“What if your spears were used a-gainst your own armor?”He could not 8nswe广invulnerable armor and allpiercing spear cannat stand together。
(3)政治、经济、信息与致富类:如“以鱼喻君”(Thesovereign analogous to a fish),提倡民主思想:
孔子谓子夏日:“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Shang”,said Confucius to Zi Xia, “Can you tell mehow the sovereign of a state is a sovereign?”“The fish outof water must perish。”replied the disciple,“Where as thewater without the fish continues to be the same element。”(孙贵定译《中国寓言》)
(4)精炼性:由寓言而生成的成语,一般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在极其简练的文字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寓言的文字简练精辟,也体现了便于记忆、使用、流传的客观需求。如“屠龙之技”,它的整个寓言只有25个字,而其短小精悍的寓意却指明了学习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性,反浪费光明和金钱的重大意义。
朱浮漫学屠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5)形象性:寓言并不以理论形式表达思想,而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和具体特征、行为或话把若干含义描绘、烘托出来。寓言具有十多种修辞手段,诸如:明喻、暗喻、拟人、夸张、反语、警句、双方、照、影射、弦外有音及幽默讽刺等等,从而形成并具备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3、翻译寓言的原则
在英汉寓言的翻译中,不论它源于历史典故或传统故事等等,大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等值原则(套用):汉语成语和外语成语的深层、修辞层和表层完全吻合,也就是二者的内容和形式都相等,如:
知足常乐:Content is happiness。
人孰无过:To error is human。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so you reap
3.2 替换原则(借用):深层吻合,修辞层和表层不吻合,也就是二者内容相等。形式不等,此时借用义同形异的成语译成,如:
因噎废食: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
得不偿失: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
曲突徙薪: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3.3 直译原则: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外语一般词语,不仅符合原意,而且切近原始形象,并推敲出道德结论,增译于后,使之尽可能接近外语成语的形式,易于大家接受,如:
舌存齿亡:flexible tongues and hard(firm)teeth havedifferent lasting
3.4 意译原则:即解释性意译,如果勉强直译将会有损原意时,可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一般的外语词语或词组,如:
齐人捉金:A man may be belinded by the lust of goldand turned into a thief
亡铁疑邻:Groundless suspicion often cofirms itself towrong an innocent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还可用加词、减词、省略、改动、引申、倒反(将肯定译为否定)、加注、推演等方法灵活处理。
4、结语
政府要“肯听取意见”,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应带头做到“肯听取意见”。为何要做到“肯听取意见”,道理显而易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实践的主体,对决策最有发言权。假若领导干部不肯听取意见。那怎能做到正确决策?又怎么帮助群众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并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怎么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辨证地统一起来?
尽管大家对“肯听取意见”的意义和作用都能理解,但有时难免还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以至不要”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认为自己的观点、自己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是不容更改的,别人的意见都是不合理的,乃至是错误的,所以对别人的意见总是拒不接受,或横加指责。更有甚者,不惜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我尽可以作出“肯听”的姿态。但你讲你的,我做我的。这般态度,是与“肯听取意见”的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当然,不肯听取意见,也还是个别领导干部习惯使然。可不是?平时,听惯了奉承话,一旦有人提出不同乃至相反的意见,他就感到是咄咄怪事,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以至于以权压人、以势压人。园林专家陈从周,对于政府规划的不合理之处,总是扮演仗义执言的角色。但一次激烈的争吵让他因过度激动而中风,病痛由此一直伴随着他的最后岁月。据说,当时主持者竭力主张将徐家汇的一幢历史悠久的建筑拆除以保证地铁工程的实施,陈从周认为开了这样的先例,会对以后的古建筑保护造成极大的威胁,因而是不理智的(见第10期《读书》)。这住地方官,平目无疑听惯了顺耳话,因而对陈从周提出的反对意见疾首蹙额,并做出“没有教养的举止”,致使陈从周承受终身之痛。真是可悲可叹!
看来。真要“肯听取意见”,除了提高认识,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抱着向群众学习的态度,抛弃一切先入为主的东西,老老实实向群众请教,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关键是要彻底摒弃“官本位”意识,不能有丝毫的骄矜之态,要有雅量,对不同意见乃至刺耳之言,都要表现出虚怀若谷的热情和真诚。当然,是否真“肯听取意见”,关键还得看领导干部是否将正确的意见转化为自己的决策依据。是否吸收意见中合理而有价值的成份并付诸实施。否则,态度再诚恳,也实际上只是一种摆设和噱头而已,不仅无益,而且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反感。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0年11月18日。
第一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诗经》名句分别出自: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答案]E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A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D
(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答案]B
(5)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答案]C
A《秦风·蒹葭》
B《王风·黍离》
C《豳风·七月》
D《周南·关雎》
E《邶风·击鼓》
题目2:下列楚辞名句分别出自: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答案]C
(2)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答案]D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答案]A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答案]A
(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答案]C
A《湘夫人》
B《涉江》
C《离骚》
D《国殇》
E《少司命》
题目3: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答案]C
(2)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答案]B
(3)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答案]A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答案]C
A.赋
B.比
C.兴
第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完成下列乐府名句:
(1)山无陵,江水为竭,[答案]D,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答案]C。
(3)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答案]A。
(4)[答案]E,天阴雨湿鸣啾啾。
(5)低头弄莲子,[答案]F。
(6)[答案]B,壮士十年归。
A.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B.将军百战死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冬雷震震,夏雨雪
E.新鬼烦冤旧鬼哭
F.莲子清如水
题目2:下列乐府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答案]F
(2)《蜀道难》(噫吁嚱)
[答案]B
(3)《兵车行》(车辚辚)
[答案]A
(4)《新丰折臂翁》(新丰老翁八十八)
[答案]D
(5)《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
[答案]F
(6)《短歌行》(对酒当歌)
[答案]C
A.杜甫
B.李白
C.曹操
D.白居易
E.元稹
F.无名氏
题目3:下列乐府名篇分别属于:
(1)《卖炭翁》(卖炭翁)
[答案]D
(2)《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
[答案]F
(3)《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答案]A
(4)《西洲曲》(忆梅下西洲)
[答案]B
(5)《敕勒歌》(敕勒川)
[答案]C
(6)《石壕吏》(夜投石壕村)
[答案]D
A.汉乐府
B.南朝民歌
C.北朝民歌
D.新题乐府
F.旧题乐府
第三章本章自测
题目1:
完成下列五古名句:
(1)行行重行行,_________。
[答案]D
(2)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答案]B
(3)池塘生春草,_________。
[答案]E
(4)_________,澄江静如练。
[答案]C
(5)荷风送香气,_________。
[答案]A
(6)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答案]F
A.竹露滴清响
B.采菊东篱下
C.余霞散成绮
D.与君生别离
E.园柳变鸣禽
F.一览众山小
题目2:完成下列七古名句:
(1)
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
[答案]B
(2)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答案]F
(3)战士军前半死生,_____________。
[答案]C
(4)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A
(5)回头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
[答案]D
(6)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答案]E
A.忽如一夜春风来
B.何处春江无月明
C.美人帐下犹歌舞
D.六宫粉黛无颜色
E.安得广厦千万间
F.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题目3:下列名句的作者分别是:
(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答案]E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答案]D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B
(4)晨兴理荒秽,荷月带锄归。
[答案]A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答案]C
(2)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答案]D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杜甫
D.李白
E.李贺
F.苏轼
第二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题目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三的平仄。(10分)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环
佩
空
归
月
夜
魂。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lún)。
答案: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题目2:粘对是律诗平仄中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10分)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环
佩
空
归
月
夜
魂。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lún)。
答案:
所谓粘,是指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题目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10分)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环
佩
空
归
月
夜
魂。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lún)。
答案:
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题目4:请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环
佩
空
归
月
夜
魂。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lún)。
1.押韵规则(10分)
答案:
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
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
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10分)
答案:
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题目5: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50分)
答案: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第四次形考作业
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名言各出自: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A
(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D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答案]E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答案]B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E.《荀子》
题目2:下列寓言故事分别出自:
(1)守株待兔
[答案]B
(2)齐人乞墦
[答案]C
(3)刻舟求剑
[答案]D
(4)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答案]A
A.《庄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吕氏春秋》
题目3:下列文章分别出自:
(1)《齐物论》[答案]B
(2)《劝学》
[答案]A
(3)《五蠹》
[答案]C
(4)《兼爱》
[答案]D
(5)《盗跖》
[答案]B
A.《荀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E.《吕氏春秋》
第十章本章自测
题目1:下列故事各出自那部史书:
(1)秦晋崤之战
[答案]B
(2)苏武牧羊
[答案]A
(3)邵公谏厉王弭谤
[答案]C
(4)狡兔三窟
[答案]D
A.《汉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题目2:下列史书在体例上分别属于:
(1)《史记》
[答案]D
(2)《左传》
[答案]A
(3)《国语》
[答案]C
(4)《汉书》
[答案]B
A.编年体
B.断代史
C.国别体
D.通史
题目3:下列人物的事迹分别可以在那些史书中找到:
(1)重耳
[答案]A
[答案]C
(2)荆轲
[答案]A
[答案]D
(3)项羽
[答案]A
[答案]B
(4)司马迁
[答案]B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战国策》
第十一章本章自测
题目1:议论说理是古文的一大题材类型,下列论说古文的作者分别是:
(1)《马说》
[答案]E
(2)《六国论》
[答案]B
(3)《捕蛇者说》
[答案]D
(4)《日喻》
[答案]A
(5)《朋党论》
[答案]C
A.苏轼
B.苏洵
C.欧阳修
D.柳宗元
E.韩愈
题目2:下列叙事记游古文名篇的作者分别是:
(1)《小石潭记》
[答案]D
(2)《游褒禅山记》
[答案]E
(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答案]B
(4)《丰乐亭记》
[答案]A
(5)《黄州快哉亭记》
[答案]C
A.欧阳修
B.苏轼
C.苏辙
D.柳宗元
E.王安石
题目3:下列名句或成语分别出自哪位古文家之手:
(1)黔驴技穷
[答案]A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答案]D
(3)成竹在胸
[答案]E
(4)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C
(5)泯然众人矣。
[答案]B
A.柳宗元
B.王安石
C.欧阳修
D.韩愈
E.苏轼
第十二章本章自测
题目1:《徐文长传》是(
)为明代作家徐渭作的传记,传记突出渲染了徐渭对抗权贵的狂生精神。
[答案]袁宗道
题目2:张岱是晚明最著名的小品文作家,他的小品文集有(
)。
[答案]《西湖梦寻》
题目3:山水游记是小品文的常见题材,下列经典游记的作者分别是:
《西湖七月半》
[答案]C
《满井游记》
[答案]D
《记游松风亭》
[答案]A
《湖心亭看雪》
[答案]C
A.苏轼
B.柳宗元
关键词:先秦文学 浪漫主义 中华民族精神 思想内容
浪漫主义文学是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借助于离奇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词藻和非凡的形象,反映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理想。先秦浪漫主义文学有古代神话、庄子散文中的一部分作品和屈原的楚辞构成。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申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社会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尚且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因此显得力量单薄甚至无能,就把自然、社会变化的动力加以幻想并把它们形象化和人格化,创造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这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诸子散文,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散文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如:《逍遥游》和《秋水》显然具有这一特点。庄子的散文在内容上对古代神话故事又有明显的继承特点。到了战国时期又产生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他的《楚辞》,《楚辞》所表现出来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给我们展示的是怎样的民族精神呢?概括地说来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改造自然和社会不屈不挠的斗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为民思想,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品质。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话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社会自然的总体看法,也体现了一种思想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开天辟地》和《化生万物》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化生万物》:
首生,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
这两篇神话显然是推原了自然和社会及人类的起源。传统的观点人们都习惯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衡量一种理论和一种精神现象,要么说它是唯物的,要么说它是唯心的,当然人们都习惯用唯物主义去解释事物,而把唯心主义当作公敌来对待。这两种做法都有明显的缺陷,如果用这两种理论的任何一种评价中国神话故事,都会失于偏颇和简陋。《开天辟地》展示给我们的思想是物质和精神同时存在,同样伟大,无先后之分;《化生万物》是社会和自然的运动结果。用《老子》对上述神话故事做解释,方显恰当。
《老子》第一章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的“道”应该解释为终极真理或大道,他普遍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是自始至终起着作用之道,既包含物质,又包含精神;这里的“名可名”,前一个名是事物的状态和命名,是“道”的表现。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就是由“道”中而来,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就像《开天辟地》所展示给我们的思想――物质和精神同时产生,同样伟大,人类智慧的极限难以从中把头绪理得很清楚,所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但是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对“道”的理解惊人的相似,这都是从《易经》传承下来的,《易传》称“一阴一阳谓之道”。孔子认为“吾道一以贯之”,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老子说“道生一”,韩非子说“道无双,故曰一”。那么《易经》道唯一的思想又是从大禹治水传承下来的,大禹治水的思想又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承下来的。这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文学,庄子散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逍遥游》,《逍遥游》中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什么是“逍遥游”?庄子认为无凭无借,任心所向、任心所之的逍遥便是“逍遥游”。
既然“道生一”,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道”,它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那么人类社会要追求的就是达“道”,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方面在此不做累述。
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再表现出“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尤其在国难当头之时,“天下为公”的伟大精神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一精神品质我们可以寻根到先秦文学的神话故事和屈原的精神品质及其《离骚》。这些作品有《女娲补天》、《神农鞭药》、《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瑶姬助禹治水》以及《离骚》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鲧禹治水》、《神农鞭药》和屈原及其《离骚》。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为天下苍生谋利益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磨难它的品质是伟大的!
再看《神农鞭药》: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源,亦名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辩百药,中有千年龙脑。
神农氏又称炎黄神农,神农氏为民治病,尝遍百草,几乎没有哪一天不中毒,全靠预先带在身上的茶来解毒。最后尝到断肠草,由于毒性太猛,来不及取茶解救,刚入咽喉,肠已寸断,终于为人民牺牲了生命。四川也有类似的传说,只是没有茶解毒的情节。不管怎样,都是见神农为拯救民命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那是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的。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遭到奸臣的陷害被流放到湘沅之间,仍然不改忧国忧民之志,楚国灭亡之时,屈原投江而死,以身殉国。他的《离骚》是千古绝唱,在《离骚》中先叙述了自己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又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志,他把楚王比作美人,是自己追求的对象。但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志遭到了奸臣的陷害,他本人也被昏庸的楚王流放,自己的理想不能够实现,他却仍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精神和他的《离骚》,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为捍卫祖国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三、勇敢勤劳、不畏是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之一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有许许多多,这些优秀品质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下去。中华民族曾经历经磨难,遭受外强的入侵,但是中华民族总能在危难之中从新站立起来,这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世界上公认的有四大文明古国,有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都发生了文明的断裂,唯独中国没有发生文明断裂,五千年的文明早已使中国长成了参天大树,虽然我国目前经济上还算不上最强大,但是中华民族至少是精神上的参天大树。中华民族的勇敢勤劳、不畏的精神仍然可以寻根到先秦浪漫主义文学中。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表现了以上伟大的精神,
先看《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填海》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劳勇敢的伟大精神。另外《愚公移山》更是老幼皆知的故事,其中的愚公不屈服于操蛇之神的敢于挖山,要子子孙孙挖下去,直到把山铲平为止,这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勤劳勇敢的坚强意志。
先秦浪漫主义文学内容是丰富的,有的反映部落之间的斗争,如《炎黄之争》、《蚩尤伐黄帝》、《共工触山》;有的反映世界百态,如《穿胸国》、《丈夫国》等;有的反映伟大的爱情,如《牛郎织女》等,在此不做累述。
人们常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中华民族从悠远的五千年走来,中国古代神话、庄子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塑造出了优秀的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有过恩主编1983年6月版
2、《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于非主编1986年版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1979年版
4、《山海经》三晋出版社杨淮一译注2008年4月版
5、《老子》中国戏剧出版社张慧主编2006年1月版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素质教育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43-02
之所以称其为高效课堂,是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受高考体制的影响,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常常把模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却不把培养学生的实力能量作为重点,导致了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在讲解基础概念知识和死记硬背相关内容之上。使得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的应用教学价值逐渐丢失,这种现象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现今高中政治教学方式的改革,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营造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精心打造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过去的教学理论给老师的定位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这样容易误入歧途,使师生关系僵化,变成被动的教与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主动性。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会学生思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间平等对话,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师生间容易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现在社会已经发展了,鼓励个性化。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似乎是在用一种观点引领和束缚人的思想呢?这不是正好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吗?”这个问题虽然提出的有些尖锐,却也同样有些道理,为了对这位学生给予启发式的教育,笔者用教材中的“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们的思想,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的道理”来回答他,并且为他做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比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若是每个队员只想着展示自己个人的能力,全队缺乏统一的思想,那全队的进攻就变得杂乱无章,根本不可能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其他学生又质疑道:“难道人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使得社会变得混乱吗?个性化与主流化就不能共存吗?”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好像在看老师要怎么回应这个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非常好,那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之后就有另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笔者最后做了总结:“个性化与主流化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以哪个做为中心,我们应该是在尊重主流化的前提下提倡个性化,如果颠倒了二者的位置就变成了无政府主义了,就比如美国人的思想非常开放,但是爱国主义永远是头等位置。”经过讨论之后,学生懂得了个人思想观念的争论不会引起混乱,然而社会价值观缺乏引导却会导致混乱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在争辩中解决疑惑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因为素质教育的影响,要求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政治课堂上经常得扮演组织者、设计者、顾问、朋友的角色,使得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引导性作用,这些都会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得老师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并经常开展自主的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灵感和思维的火花的迸发,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比如,杨欣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借助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出现价格变化的消费品,例如文具、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之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之间展开深入讨论,努力的寻找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最后教师再纠正和完善学生的答案。如此一来,既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此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针对性得以增强。
三、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高中生,此时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是理论性较强而内容较枯燥的课程,考虑到这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变得十分重要。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为了拉近政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尽量将高中课堂教学“艺术化”,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比如,在学习《文化与生活》的“文化塑造人生”的这一框内容时,鉴于高中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讨论文化的重要性等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不能够透彻和深入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若是将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再引用实际生活中的名人事迹来促进学生加强对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理解,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因此,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新知识,也可以使其更透彻的认识政治教学,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
“学生的创造态度直接取决于他们对于知识的态度”,“获取知识的方式影响着运用知识的方式”,以上都是创新教育理论中的观点。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获取知识,这样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他们运用知识的形式和获取、应用知识的态度,无形中也培养着学生创造能力。我们从创新教育理论获得启示:人的能力来源于培养,而并不是教授,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发明创造活动中去才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自主学习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生主动加入每一个“发明创造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问题被解决的全部过程。
古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方法去刺激他们,比如设置疑问等。钟济礼老师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征税与纳税》一课时,就巧妙的运用了疑问来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上课前,老师先抛出问题“征税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和个人是不是不公平?”这个问题的抛出马上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由于学生视角较窄,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反而居多。钟老师没有马上剖析问题,而是让学生观看《2015年我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明白了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这样最终可以达到凭借视频的方式先声夺人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对于本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前一个课时的教学也进行了温习,并有效的承接到本次课教学内容:①税收的本质及特征,②税收的作用。
在发散环节中,学生通过对课本案例“老何的三个疑问”(①老何不缴这4万元税行不行?②缴了4万元税后,凭税票能返还吗?③能与福彩中心领导协商一下,把税率降低点?)进行了探究,以导学案为参考依据,看图分析回答问题、活学巧用、归纳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关系。学生需要借助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来回答三个层层递进问题。学生在这三个思考题的促使下,重点知识得到了巩固,理解运用得到了加深,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使得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能够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更加的关注现实生活,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从而实现有效思考的目的。
在收敛环节中,对于课件“小何的犹豫”事例设计了探究思考题:“小何购物应该要发票?为什么?”此事件与每个人关联密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促进,使其有较广的参与面,贯彻了“倡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样能使学生会了解到发票是国家征税的依据、是纳税人纳税的依据、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凭证,同时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购物索要发票也是公民在履行义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怀,并完成了学生的有效思考。
五、以名言古训展现贤哲的光辉思想
高中政治中,把《哲学》一册书与其他几册教材比较来看,他的内容编排上很有特点,教材运用了许多“名言警句”,旨在用哲学家对某一观点来具体论述所讲知识。这些论述从学习实践出发,更直观地展现哲学观点的内涵所在,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汉语言文化发展博大深厚,今天我们温习前人古训时,对古代贤人的思想常常会颇有感触。当然,把“名言警句”应用在教学中,也并不是就局限于某人在特定场合下所说的“只言片语”。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名言警句”都可以大胆拓展运用,比如意蕴独到的古典诗词、民间的古谚俗语、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等。比如不仅可以使用像《韩非子》一书里诸如“白马非马”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运用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类的佳句名言,亦或是刘禹锡能够体现辩证法中发展观思想的经典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许许多多的凝聚其思想精髓的“名言古训”应该成为高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掘的宝贵案例资源。为了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对现实认识的深化,在教学中将时代内涵植入传统文化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借助他山之石o融通学科间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本学科领域中,借助“他山之石”使得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得以构筑和优化。一贯说来,高中课程里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作为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哲学》,其最初提及的重点问题当属“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派别的划分”,苟子、朱熹以及王夫之的观点时常在教材中出现,在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中,相应哲学思想的内涵、形成、地位和影响都给与了很详尽的描述。融汇学科间的知识,在某些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贯通,减轻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同样,政治教学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辅助:借助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知识,来讲述“真理的条件性”;此外,我们可以运用哲学来理解并掌握生物学“遗传变异”规律和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遗传现象。又如,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学中,关于中国近代政策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真理是具体的”,借助数学的抛物线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我们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思想政治课堂的知识容量,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任课老师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地位,这样我们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得以分激发,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最终使得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得以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萌杉.浅析高中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
[2]吕显容.论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新课程(中学),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