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马的历史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泽县板桥学区三年级马艳君
我敬爱的爷爷精通算盘,知晓历史,办事能干,谈吐文明,所以在四县交界的马剑山区,大家都知道他的大名——杨永德!
爷爷小时候,因为战争,所以只读到高小就没再上学。但爷爷是一个好学的人,他对知识的探求如磁吸铁一般,所以劳动之余他便用心看书,久而久之,他成了特别懂事能干的“老百姓”。后来,爷爷去打工,有很多人请他到大地方去,但仁慈的爷爷推辞了。因为那时爷爷家中已有很多孩子,爷爷说,他要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那样他就既能工作又能与我奶奶一起照顾孩子们。经常有些年纪较大的人会问我的爷爷是谁,那时我便会骄傲而自豪的说出我爷爷的名字,而他们就会说:“哦,原来你爷爷就是那个学识渊博、会说大书的永德先生呀!”这时我便甜甜的点点头,感觉就像吃了蜂蜜似的。
爷爷是一个疼爱孩子的人。记得我和堂妹小时候,总喜欢和爷爷一起唱京剧,爷爷总是耐心的一句一句,一遍一遍地教我们。我们跟着爷爷把那句京剧唱出来时,爷爷总会拍手叫好。我爷爷“说大书”,也就是像讲故事一般,有空时,爷爷就会讲给我们听。有时还会讲一些笑话给我们听,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听爷爷“说大书”和讲笑话。但有时爷爷也会讲一些历史故事给我们听,爷爷说,要多知道一些关于历史的知识,但我们总是听不进去。现在,爷爷大多是和我堂弟一起玩,画面就像是两个孩子在打闹一般。
【关键词】《滕王阁序》;典故;效果
用典就是在诗文中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滕王阁序》一文内容充实,文辞华美,气势奔放,音调铿锵。文章由洪都的位置、地势、人才写到宴会,用铺陈夸张的笔法写出了滕王阁的壮丽及周围的三秋风光,渲染宴会的盛况,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境遇和身世感慨,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作者运用铺叙手法叙事、写景、抒情,并将三者融为一体。而典故的大量运用,又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文词洗练,辞约义丰
骈文由于受语句形式和韵律要求的限制,讲究语言精练,而精练的语言又要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这种精练与丰富的统一,往往体现在典故的运用方面。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意旨高远,事理深微,辞句美妙,语言切实的品质,所以借典言事,文词洗练,辞约义丰,并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这在《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很好的表现。这篇文章仅有七百一十七个字,却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此简短的文字,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当我们读着这七百余字的短文,这些文化典籍,这些历史人物,就都涌现在我们的胸中;这些文化典籍和历史人物使得文章的思想内容一下子丰富多彩起来。当然,这需要我们了解和熟悉这些典故。不难看出,本文因用典而达到了辞约义丰的效果。让我们再来看看具体例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华天宝”,概述了当地物产的珍奇,语词夸张。如果单有这类空言,显得堆砌词藻,空洞无物。而“龙光射牛斗之墟”,引用一个关于此地的典故来证实,就可见果真是“物华天宝”,从而使“物华天宝”成为了具体可感之事。二句一概括一具体,相互印证,颂扬南昌宝地,言之不虚,令人信服。七字典故,包含一个神话故事。这一神话故事,虽然未必是实际所有之事,但也可见得神奇,这种神奇之事,至少显得此地在文化上的“物华天宝”,何况古人原本比较相信这些神话。总之,这一典故的运用,印证了“物华天宝”的判断,蕴含着神奇美妙的内容,颂扬了洪都故郡的物产,节省了文字,切合了文体的需要。这就是所谓辞约义丰。假若作者不用典故而用列举或举例来说明“物华天宝”,那所用的文字恐怕是“龙光射牛斗之墟”的数倍或者数十倍了,哪有用典这样精练!
2.含蓄委婉
《滕王阁序》一文的典故运用,贵在把握分寸,藏而不露,琵琶半掩,愈见风姿,这就是所谓含蓄委婉。当然文章用典并不是通篇都含蓄委婉,而只是在表达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和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时才表现得比较含蓄委婉。用典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跟典故本身的品质有关。典故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浓缩形式,还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定审美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典故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情感倾向等丰富、复杂的因素;②运用这些典故,就会隐含着它们所具有的历史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用典可以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可以避免锋芒太露。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连用四典来影射自己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慨,本来是牢骚很深的话,但由于运用了典故,所以表现得非常委婉、含蓄。因为关于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历史故事,早已沉积了人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如李广成了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名词,贾谊成了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名词。③作者运用这些典故来比况自己,就委婉地表达了对“圣君”、“明时”的不满。
3.华丽典雅
《滕王阁序》一文词藻华丽典雅,但不晦涩,而且某些别出心裁的佳句,长期为人传诵。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典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青旗一色”句,但作者在用典时注意了妙手翻新,赋予了新境,经过灵活改造以后,构成了新颖的佳词丽句,增强了文章典雅华美的语言风格。作者抓住了秋水、秋色来写秋景,并把这种景象凝聚到一双对句的下句,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白鹭,红霞在天上飘动,白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了一幅明丽鲜活的画面。并且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寓于景中,毫不张扬,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文词典雅,是人们千古传诵的佳句。《滕王阁序》一文因受体裁的限制,文字要求对偶,所以用典也不例外。本文的对偶主要有四四句对,如“冯唐易老”与“李广难封”,“东隅已逝”与“桑榆非晚”;六六句对,如“望长安于日下”与“目吴会于云间”,“酌贪泉而觉爽”与“处涸辙以犹欢”;上四六句与下四六句对,“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上句与下句对,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与“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典故的对偶用法,使句式整齐,相互对称,并且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有典雅之美。
参考文献
[1] 祝鼎民・典故知识查检・知识出版社,1992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90-02
所谓导入,就是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根据讲授内容的具体特点,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小段(五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技巧。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有哪些比较好的技巧呢,以下是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拙见。
1."开门见山"导入法
新课改下,如今的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教学《谈骨气》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到"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谈骨气》一文,论点集中鲜明,事例论据典型,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是篇很好的范文。对这样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学活、学透,以激起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用生动有吸引力的事例,借助媒体引导学生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利导,提出"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有价值的问题,诱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寓学法指导于诱导、点拨之中,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好的导入技巧之一。
2.历史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教学《马说》时,我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述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同时,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导入法
在当今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目的,提出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设疑激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质疑,说明他们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洞察其内在本质,同时质疑能反馈学习信息。二是创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成绩应作出中肯的评价,一方面为学生提出正确的创新方法,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继续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唱片、录音和录像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可事先选播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喑――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而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能比授课人(老师)强拉硬拽,听课人(学生)生吞活剥要好得多。
4.运用文中"矛盾点"导入
课文中的矛盾点指的是那些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却往往是作者有意放置精妙之笔的地方。在教学中,如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质疑,就可创设一种辩论的情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例如:《孔已己》的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此刻终于没有见DD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以笔者在课堂上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对词语本身是矛盾的,用在此处是不是文章的败笔?从而让学生质疑DD议疑DD析疑DD解疑,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孔乙己是一个对大家来说无关紧要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没有人确切知道他是已经死了还是仍然在人世,所以只能说"大约";但是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文钱,他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经过中秋,再到年关,酒店的小伙计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大约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含蓄、深刻地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无疑也增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控诉的力量。
杨修之死教案
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内容:《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即时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三国演义》篇片尾曲《历史的天空》。
一曲《历史的天空》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重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曹操和杨修,一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风采。(大屏幕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2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食讫( )麾军( )夏侯惇( )谮害( )
2、文学常识填空
《杨修之死》节选自 。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描写了三国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阶级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作者 , (时代)小说家。
三、探究、合作、解疑。
自学指导一:
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事,然后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能够体现杨修和曹操性格的词语或语句,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曹操分别有什么心理反应?
(概述出每一件事,不超过十个字。)(提示:曹操的心理反应可以从文章找。)
2、分析人物
以“我从 词中(句子)看出杨修(曹操) 的性格”为例,分析这两个人物。
比如:我从“痛哭,厚葬之”看出曹操虚伪的性格。
自学检测一:
教法设计:学生朗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并试着先独立用小标题概述文中所写事件,然后小组内交流,形成最佳答案后在班上展示。
问题预设:
①鸡肋事件
杨修:来日魏王必班师,以鸡肋之意对。
曹操: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
②――⑦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园门阔事件 杨修: 丞相嫌园门阔耳。
曹操: 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杨修: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 虽喜笑,而心恶之。
④梦中杀人事件 杨修: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 闻而愈恶之。
⑤藏吴质事件 杨修: 知其事,迳来告操。
曹操: 因疑讚害曹丕,愈恶之。
⑥试才干事件 杨修: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
曹操: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作答教事件 杨修: 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曹操: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明确——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残忍多疑 表里不一 心胸狭窄
自学指导二:
快速浏览课文后,讨论: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自学检测:
教法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总结——杨修死因
①(内因)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惑乱军心,被杀咎由自取;
②、(外因)曹操欲消除隐患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③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马的世界”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动物,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情感,而且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安排的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就显得水到渠成。
那么综合性学习应该怎么教呢?我在执教“马的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是这样做的,觉得有得有失,写下来与同仁共勉。
首先将活动的目标确定下来:(1)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2)通过“马的世界”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有关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活动的开展,学习从事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有了教学目标的指引,接下来是教学的准备工作,我准备了一份活动时间安排表和此次活动的设计方案,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及有关马的文学艺术作品,按活动程序和内容,设计一张活动记录表,每个学生发一份,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提前一个星期对学生进行组织、调度和安排,划分学习小组,明确活动任务和目标,明确活动评价指标,确定活动小组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动员和说明,交代学生应做的前期准备。
“马的世界”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明确、集中,但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教材中所列四个标题――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也是四个课题,是关于“马”的四个层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踪”。把这四个方面研究贯穿、综合起来,便可形成关于马的文化研究的专论。
本次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多样,若让每个学生每题必做,则可能耗时太多。因此分为四个活动小组,对“汉语汉字中的马”“历史传说中的马”“艺术作品中的马”“文学作品中的马”这四个课题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督促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并进行必要指导,要求学习小组长上交本小组的研究所得,做好参与活动的准备。教师将各小组的素材加以整理、归纳、择优去劣,制作课件,并继续指导学生准备参与活动。
“汉语汉字中的马”这一小组的同学准备了摹写“马”字的不同写法;准备了以“马”为偏旁的字,并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这些字与马的关系;准备了含“马”字的成语,通过查工具书解释每个成语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还准备了与马有关的俗语。
“历史传说中的马”这一小组准备讲述王亥驯马、指鹿为马、伯乐相马三个历史故事,并由此引发对伯乐与马的关系的讨论。
“艺术作品中的马”小组准备了韩值摹罢找拱淄肌薄⑽べ鹊摹八骑图”、徐悲鸿的“奔马图”及“昭陵六骏”石刻图、两幅摄影作品,并由本小组的同学担任解说员。
“文学作品中的马”准备了古诗杜甫的《房兵曹胡马》、现代诗臧克家《老马》、周涛的散文《巩乃斯的马》。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将课堂的主导权交于学生,准备以各学习小组长以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组织结构整个课堂,但老师不能做甩手掌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我分小组分别给予了指导,对小组汇报的内容提出了建议。在课堂上,我只是一根线,学生才是那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我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才是这课堂上的主体。一切准备就绪,学生就像是参加交流会一样,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材料,同时期待其他小组的精彩汇报,在奉献出知识的同时,也汲取他人的养分。“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思想在汇聚、碰撞中产生火花。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也高。学生通过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养,锻炼了能力。
在这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尾声,在各学习小组汇报结束后,我进行了综合性评价:首先,在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其次,通过对“马的世界”相关知识的搜集、整理,同学们培养了探索精神;今天,由同学们站在这个讲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老师看见你的自主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发扬光大。
三国演义,是本罗贯中的著作,里头叙述着古代三国时期种种引人注目的精彩历史故事。这本著作中,处处都灌输小心使得万年船的道理。其中,最经典的故事便是赤壁之战。曹操,为人一向志向深远,深谋远虑。他一直以来都是常胜军,从无战败。刘备终日被曹军所败,最终只好逃亡江东,以被打得落花流水的的千人军队与孙权联盟。此时曹军士气高涨,好似佛山那般高,而乘胜追击的曹操开始卸下防备,一时间忘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更忘了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定义。孙刘盟军以十万大军,借用火烧连环船之计与苦肉计的双管齐下,打败曹军百万人马。因为曹操的傲气,不小心中了周瑜的苦肉计,在不谨慎之下听信了庞统的连环船计,也在毫无精密布置及策划之下都把大军送入了火海,终于溃不成军,全军覆没。由此可见,在一个遗忘了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及不理智之下,是足以酿成惨不忍睹的局面,所以懂得小心驶得万年船,就不会遭遇火烧连环船了。
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效力于西蜀刘备。他的人生故事中也启发不少有关“小心驶得万年船”的事物。在众人心中,他是个抱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态度去做大事的军事。他为人小心谨慎,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受到刘备不惧艰难上山找他。刘备第一次的到访,诸葛亮本就想投奔明主,因此他以外出远门理由拒刘备以千里之外。心思细腻,谨慎处事的他借此良机观察刘备的为人,以便不把自己送入户口,投奔昏君,因为心里深知,小心确实能驶得万年船,甚至亿年船。在刘关张三人的三次探访请求他下三守望相助,也经过他好几番的细心观察,深入思考,顾全大局之下,他被感动,决定富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计策去协助刘备完成收复中原之梦。因此,我们应该多向他学习,借用他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去面对人生中的所有困难和阻碍。做人只要小心谨慎地处理事情,便不会把自己陷入险境。
草船借箭,是诸葛亮耍的奸诈手段。在一个浓雾的夜晚,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月光都被雾给隔着了。他悯人把曹仁放置在船上,点燃火把,击鼓做势。此时的曹军不慌不忙,反倒是他们懂得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在负责防守的领帅的深入且小谨慎的思考后,他决定选择乱箭齐射抗拒敌人。虽然在凡人眼中显得他十分愚蠢,但我觉得并非如此,因为他确实是为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才出此下策。小心驶得万年船,为人小心的他防备周到,宁可失去几万支箭也不愿意士兵们的安全作于风险赌博。由此可见我们须凡事以安全为先,不可做任何风险“投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身的安全还是最重要,该懂得应用小心驶得万年船之计来保障自己的安全,自我保护。
8月2日,联系采访单位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联系单位的过程可谓是相当纠结的,毫无经验地去面对社会时,才发觉得自己是多么地微小而无力,不免感到“预期很美好,结果很现实”。
8月4日,上午我们原计划采访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骑楼项目现场工作部,由于临时变故,我们的采访只能改到下午。但是临时的改计划也让我们有意外的小收获,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我们看到了海口商会、泰昌隆、无昌记、春园等老字号的遗址,这些老字号现在都已经被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广告、招牌给遮盖了,如果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骑楼,压根就看不出什么,这些老字号的招牌随着历史淡去,依稀可见。如果我们再不去发掘它们的历史故事,保护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骑楼,等到这一切都消失殆尽的时候,海口的历史将会出现一片空白,那该是多么可惜和悲哀。我们还探访了骑楼中的碳画艺人,第一次看到碳画这种传统工艺的现场作画,人物肖像还真是画得惟妙惟肖。
下午我们采访到了海旅集团骑楼项目工程部,了解到骑楼项目一期工程刚开始动工,目前处于实地测量、鉴定、与居民协调等前期准备阶段。项目规划的重点街区是中山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大兴西路、解放东路五条老街,另外水巷口街是最早的骑楼建筑区,也是现在老化、破坏最严重的街区,其环形流线的建筑特色是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因此也纳入规划修缮改造范围内。骑楼修缮的专门工匠及建筑设计专家资源均已具备。骑楼项目实施过程中居民的安置方案有三种:(1)政府出资购买居民的店铺、房屋,街区建设及综合整治完成后,通过招商引资经营管理;(2)政府出资租用居民的店铺、房屋,街区建设及综合整治完成后,通过招商引资经营管理;(3)设置居民安置区,街区建设及综合整治完成后,店铺由原业主继续经营。
我们又通过经营管理组工作人员的介绍了解到骑楼业态规划的预期,该片区将建成集购物休闲、文化娱乐、茶座餐饮、酒店住宿为一体的旅游区。骑楼业态主要根据三个方面进行规划:1、历史渊源:如(1)博爱北路,拥有二百多座牌坊,四牌楼,是建崖设郡的古城所在地;还有博文书局,报社都曾设立在此。所以该街区会引进一些书店。(2)中山路,泰昌隆、大亚旅社等老字号店铺都曾经在此经营,当年下南洋的商人多在此住宿,所以该街区功能主要为酒店住宿。(3)新华北路,海关博物馆旅游景区,经营黎族纪念品店2、风俗活动:如庙会,祭祖、祭祀活动。通过开展风俗活动,弘扬本土文化,带动整个业态兴起。3、景点开发。 【1】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骑楼街区的历史知识,对海旅集团骑楼项目有了大体的了解。政府对海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综合整治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资金之大,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让我们唱着…
2010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心得体会
大学社会实践团委活动总结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 广告 广告翻译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称“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是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Christeva)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她看来,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造,都是在与过去写成的文本、当代正在创作的文本、甚至未来将要写就的文本相互联系着的。也就是说,互文性“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感应、接触、渗透、转移等作用,它关注的是文本的非确定性和非中心性”(秦文华,2006:2)。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Gerald, 1987: 46)因此,“互文性”理论强调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单独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中,这种相互作用是永无止境的。
尽管“互文性”的概念来源于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领域,极大地拓宽了研究视野和思路。本文拟在探讨互文性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重点阐明广告翻译中所涉及的互文现象。
二、广告文本中的互文性
从传播学角度看,“文本”是指由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符号所组成的某一表意结构。广告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系统,即广告文本。与其他文本相比其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多重性、边缘性,因此更具有互文研究的价值。广告中互文手段的运用可以巧妙地暗示所推销产品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消费者进行思考,产生相关的联想,从而吸引受众注意,传递广告信息,实施有效传播广告的目的。广告中常见的互文关系包括引:引用(citations),即直接借用前文本,也就是说将一段已有的文字放入当前的文本中;典故与原型(allusion),即在广告文本中使用出自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宗教故事和经典作品等等中的原型;戏拟或仿拟(parody),模仿的一种手段,只是在某些部分或结果中对原文进行解构或转换,或以变异的形式反映原文,或者挪用原文,或者用原文但不用原义,甚至扭曲原义(马中红,2006:74)。也就是说有意模仿已有的语言形式以构成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手段。下面笔者将举例分别说明广告中常用的这三种互文关系。
1.引用。有一则广告中一位两鬓苍白的老奶奶拿着一瓶药说:“《渴望》播出这么多年了,观众朋友还惦记着,知道王沪生经常气得我头疼,所以寄来了头疼药。”这则广告明显地指涉20世纪80年代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视连续剧《渴望》。看过该剧的观众马上会心领神会此广告的背景,引发许多温馨的回忆和共鸣。另一则是关于海王金樽酒的广告。画面呈现的是中国古代皇家场景、人物等要素,由国内观众喜爱的琼瑶版电视剧《还珠格格》主要人物之一“皇阿玛”的扮演者张铁林作代言。广大观众由此会产生熟悉之感,这样的组合又产生了新的具有趣味的创意,巧妙地传达了广告的诉求点。
2.典故。“高山流水觅知音,星河音响成佳友”。这是关于星河音响的广告语。其中“高山流水”有个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根据《列子》所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人们就把“高山流水”作为“知音”的代名词。这则广告语中“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寻找知音的意思(魏星,1999:111)。知道此典故的消费者不由会想到星河音响就是俞伯牙,正在等待知音的出现,而自己就可能是善解琴音的钟子期。这样的互文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显现出别有的文化底蕴。
3.仿拟。牛郎织女于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传说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尚情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绿箭口香糖的电视广告就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仿拟,给消费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画面呈现的是七夕之夜明月当空,星河璀璨,喜鹊搭桥,浮云漂动,流彩奕奕。美丽的织女如约而,牛郎欣喜万分,迎上前去欲亲芳泽。但是织女闻到了牛郎的口气,掩嘴离去。正当牛郎不知所措时一只善解人意的喜鹊衔来了绿箭口香糖,从而使牛郎织女共享美好时光,聊慰相思之苦。这则具有动漫色彩的广告增强了民间传说与口香糖之间的互文关系,仿拟修辞的运用在保持原由浪漫的氛围的基础上增添了现代气息,深受观众喜爱。
从上述广告实例中可看出在广告中巧妙地应用互文手法可激发人们记忆储蓄中对已有的文化知识,引起他们的联想,增强广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使人们购买该商品,同时也使广告的创作更具发展空间。
三、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分析
广告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引人入胜,说服力强。广告的目的就是推销产品,使消费者有愿望购买该产品。由于广告侧重的是效果,广告翻译的标准应该是功能对等基础上的等效原则。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中从事二度书写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合适的广告译文。译者的互文性知识储备和互文性调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妨从下面诸例中说明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性。
1.今日的风采,昨夜的“绿世界”。该广告词的英文译文是“Give me Green World, or give me Yesterday”。这句英文译文很容易使人想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公元1775年)著名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的演讲名句“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在此广告翻译者互文运用了此名句。在原语广告词中“今日”与“昨夜”不仅是字面上的差异,也表现出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皮肤渐渐老去,不复年轻时的风采。而“风采”与“绿世界”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意思是昨夜用了“绿世界”化妆品后今日就“风采”照人。这会使受众联想到用了该化妆品会青春常驻,容颜不老。译者在翻译该广告时采用了互文套用名句的戏拟手法,独具匠心地将名句中的“liberty”和“death”换成了“Green World”和“yesterday”,象征美好的“自由”与“Green World”相对应,恐怖的“death”与需要抛开的“yesterday”相对应,不禁使人想到:即使青春的流逝像死亡一样灰暗和可怕,“绿世界”化妆品也会让你抛却昨天,还你青春的风采。这样的互文手法将原文的“风采”、“绿世界”和“昨天”的关系清楚地表现出来,且颇具人生哲理,向英语消费者提供了该产品的信息,使人产生购买的冲动,达到了广告的效果。
2.The only thing we didn’t improve was the road。这是日本一汽车的广告语。广告翻译者巧妙地将其译成“万事俱备,只看路况”。此译文利用互文性原理拼贴、仿拟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典故中的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摇着扑扇,手触胡须,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映入广大受众心中,仿佛该汽车生产商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切都为消费者考虑周全了。通过此修辞手段夸张地指出了该车无可挑剔地完美性,激发受众购买的欲望。试想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为“我们惟一没有改善的就是路况”,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力是远不如前者的。 转贴于 3.红玫相机新奉献。这是一则关于红玫牌相机的广告,广告翻译者将其译为“My love is like a Red Rose”。显然译者互文运用了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名诗“A Red, Red Rose”中的第一句“O,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诗人用红红的玫瑰比喻自己的爱人,抒发了对心上人的浓浓爱意和依依惜别之情。或许该产品命名者与彭斯一样受到大自然赐予的美丽娇艳的红玫花的熏陶,或许命名者受到彭斯诗句的感染,抑或是广告翻译者受彭斯诗句的互文联想与触动,这些便不得而知,更说不清谁互文来自于谁,因为文本之间本是互动的,都存在显性或隐性的联系。但毋庸质疑的是英文消费者在读到该广告译文时心中便会涌现出美感的感觉和浪漫的情怀。用这款相机拍摄出生活动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一切美好的东西永远定格的冲动会促使消费者购买该相机,达到广告促销的目的和功能。
当然,由于不同民族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有各自的喜好和禁忌,在一种文化中能引起互文联想的语言形式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联想。这正是广告翻译中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如果翻译不好,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比如我国生产的“孔雀”牌彩电原译文为“Peacock Color Tv”,因为在中国孔雀象征着美丽和鲜艳的色彩。用“孔雀”作电视机的商标自然暗指电视机色彩逼真、质量上乘。可是英语民族通常视孔雀为污秽、猥亵之鸟,常给人带来厄运,且“孔雀开屏”被认为是骄傲、自大的表现,如“as proud as a peacock”(非常骄傲),“play the peacock”(炫耀自己)。因此英语中用“peacock”会引起消费者不好的互文联想,影响该产品的销售。
四、结语
上面所举的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的例子都是巧妙地借他人之名言佳作、传说典故或家喻户晓的故事作为触发自身思想火花与创作灵感的动因,创作或翻译出精妙的文本,最终达到以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的效果。广告翻译的构思要注重向译入语国家的消费者传达某种消费咨讯、产品特点以及心理联想、购买需要。广告创作人和广告翻译者为了使自己的广告更具吸引力以及让消费者在耳熟能详的同时又能耳目一新,他们往往煞费苦心地将古典的、时尚的、现代的、流行的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或援引、或改写、或借用、或戏拟;文学形象、历史故事、传说典故、名篇佳句等都可以成为其互文素材,引发受众的联想,最终推销产品,获得效益。互文性理论在广告创作和广告翻译中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告的意义世界,是一块值得研究和开拓的处女地。
参考文献
[1]Prince, Gerald.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Z].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7
[2]马中红互文性:一个无限广阔的广告创意空间[J]. 中国广告,200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