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狼的俗语

关于狼的俗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狼的俗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1篇

从古至今,动物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对于动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并基于动物的某种特征进行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概念意义和指称意义以外的文化意义,以此来表达自己或喜爱、欣赏或厌恶、憎恨的思想情感;同时,这些蕴含着褒贬色彩的动物词也折射着特定文化社群所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承载着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一、汉语动物词的褒扬色彩

人们经常基于一些动物的良好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产生丰富的联想,突出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由一些成语、熟语、吉祥语、吉祥图案等形式作为载体,表达人们的喜爱、欣赏、赞美等褒扬的感彩。

汉语中,由龙、凤、麒麟等传说中的吉祥之物和牛、马等对人们生产生活贡献较大的动物名称组成的词语较多地含有褒义色彩。龙、凤是汉民族吉祥、高贵的象征,汉语中由它们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如“真龙天子”“龙凤呈祥”等;而传说中的另一神灵之物麒麟则被人们作为天神送子的象征,在民间有“麒麟送子”的年画。华夏民族自古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经济形态(张岱年、方克立,2007:26),体大力强、善于负重的“牛”在农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而它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勤劳、忠厚、执着、奉献的代表。如人们经常用“老黄牛”来指那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赞扬那些默默奉献却不图回报的人的高尚精神。从古至今,“马”始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脾性温顺、善于奔走。“马”的勇往直前和蓬勃向上在一些成语、熟语中有所体现,如“快马加鞭”“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等。一些含有“马”的称谓甚至还蕴含着“英俊”“聪明”等义项,如人们将“杰出优秀的人才”称为“千里马”,以“识途老马”比喻经验丰富、明辨是非之人,少女的心上人也被称为“白马王子”……人们喜爱“马”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汉语动物词的贬抑色彩

既然外形优美、性情温顺、对人有重要价值的动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由其组成的词也具有了较强的褒义色彩;那么,那些微卑、丑恶、对人无较大益处的动物则只能得到与之相反的负面消极的评价,甚至有许多由这些动物构成的词语成为了骂词詈语,带有贬损、侮辱的詈骂功能,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这些词以达到宣泄情感、侮辱对方的目的。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来的骂人的动物词就有74条,如:阿猫阿狗、白眼狼、跟屁虫、狗头军师、老狐狸、母老虎、鼠辈、狗屁、狗咬狗、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德吉卓嘎,2005:16)。可见,以动物之名骂人的詈词占了不小的比例。

一般来说,人们通过寻求动物与人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以动物身上的某些不良特征,如外貌、生活习性等,来对应人的某些恶劣的性格、品行、道德等;把被称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贬斥为动物,表示对对方的轻蔑之意。通常,以“狗”“狼”“猪”“蛇”“鼠”等动物名称组成的词语含有较强的贬抑色彩。如:

狗的恋主性强,继而引申出奉迎巴结、倚仗权势之意,例如仗势欺人、与人作恶的人被称为“走狗”和“狗腿子”,奉迎巴结的人被称为“哈巴狗”,卑鄙无赖的人叫做“癞皮狗”。另外,“狗”与其他一些动物搭配组成的成语也都是贬义的,例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盗鼠窃”等。

狼的本性凶残、暴虐、狠毒、有野心,由“狼”构成的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其的憎恶之心。如称好色之徒为“色狼”,称忘恩负义之人为“白眼狼”,称心狠毒之人为“狠心狼”“野心狼”“狼心狗肺”。

猪的天性好吃懒做,是“愚蠢笨拙”“肮脏丑陋”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带“猪”的骂人话,如“笨猪”“蠢猪”“懒猪”“死猪”“肥猪”“猪头”“猪脸”“猪脑子”等等。

蛇会咬人,而且有毒,有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在汉文化中“蛇”是阴险毒辣的象征。因人们对蛇的憎恶而产生了许多贬义词语,如“毒蛇”“美女蛇”“地头蛇”“蛇蝎心肠”“牛鬼蛇神”等。

正所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因其形象畏缩卑微、偷盗窃取、行动狡猾而受到人们的鄙视与忌恨。在与“鼠”有关的成语中,实在难以找出一条是褒义的成语。如“鼠窃狗盗”比喻小偷、小盗或鬼祟、卑鄙,“贼眉鼠眼”形容人其貌不扬,“目光如鼠”和“鼠目寸光”用来比喻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形容一个人胆量很小,就用“胆小如鼠”等。

除以上动物之外,最不起眼的小虫有时也被用作骂詈语贬称他人,其鄙夷之意却毫不逊色。如无主见的人是“跟屁虫”“应声虫”,嗜睡懒惰的人是“懒虫”“瞌睡虫”,还有“蛀虫”“寄生虫”“糊涂虫”等。

作为詈语重要类别之一的动物詈语,其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它的表达方式既具有汉语修辞学意义,又具有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以后者为重。动物詈语渗透着汉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我们研究语言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

三、汉语动物词褒贬色彩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褒扬类动物词的民俗文化内涵

1.褒扬类动物词与谐音文化

谐音,就是指“利用汉语词语的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是一种同音借代的关系”。而谐音双关,“就是由一个词语联想到与其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个词语的语义,而且后者的语义是主要的交际义”(盛超,2005:43)。“汉字的同音字太多了,而吉祥字也有很多,这就使很多事物的名称都能跟吉祥之事联系起来,只要在语音上有联系,不管该事物属性如何,民间总能以某种方式把它作为一种祈福符号来使用”(黄涛,2005:186)。这种利用谐音进行祈福又叫做“讨口彩”,在我们汉民族民间就有许多基于谐音象征而产生的关于动物的民俗事项,如一些以动物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的吉祥物和吉祥图案等。

蝙蝠本是一种丑陋的鸟,就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蝙蝠被视为吉样、幸福的象征。由于“蝠”与“福”同音,民间有“福禄双全”“五福拱寿”等谐音用语。民间的一些吉祥图画中也经常可见“蝙蝠”的身影,如两只蝙蝠寓意“双福”,五只蝙蝠镶嵌在寿字形窗格上寓意“五福拱寿”,蝙蝠与鹿、仙鹤组图“福禄寿”(黄涛,2005:189),等等。

“鱼”因为与“余”谐音,也是民间用来表达吉祥的动物之一,表示“富贵(吉庆)有余”,象征财富。年画中也经常出现“鱼”的形象,如:“鲤鱼跃龙门”寓意“步步高升”;一条鱼在长着莲花的水中游动的“鱼戏莲叶图”,取“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寓意吉祥语“连年有余”(黄涛,2005:186);数尾金鱼在鱼缸里游组图“金玉满堂”(黄涛,2005:189)等。

“鹿”谐音“禄”和“路”,寓意“福禄双全”“福禄长久”“路路顺利”等。在吉祥画中,两头鹿为“路路顺利”,鹿与蝙蝠为“福禄双全”,鹿与蝙蝠、仙鹤组图“福禄寿”(黄涛,2005:187)。

谐音双关是汉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求吉利、重含蓄的文化心理。以上这些都是动物词因谐音双关而产生的文化民俗象征含义,表达了汉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褒扬类动物词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通常指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也有表现)流行的一种信仰和习俗的体系”(盛超,2005:29)。“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崇敬的图腾、保护神。《说文解字》指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其形象是由几种动物综合而成:象鼻、牛头、鹿角、马鬣、蛇躯、麟身、鳄棘、鱼尾、鹰爪、鼍足(郭锦桴,2010:300)。在汉民族的心中,“龙”是神圣的,古时是帝王的象征,后来民间把它当作吉祥之物,引申出“高贵”“吉祥”之义。所以,汉语中有“龙”的词语皆为褒义词,如“真龙天子”“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

而经常与“龙”相提并论的“凤”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在民间也是吉祥、神圣的象征。“凤”经常与“龙”结成许多成语,皆具褒扬色彩,如形容人的神态气度不凡的“龙眉凤目”,比喻才华出众的“龙跃凤鸣”形容书法笔势生动、秀逸的“龙飞凤舞”等。

由“龙”“凤”等组成的词颇具褒扬色彩,蕴含着汉民族崇敬的感情,这是传统神物信仰扩散的结果,也是汉族人民对古老图腾崇拜的文化心理的反映。

(二)贬抑类动物词的民俗文化内涵

1.贬抑类动物词与人本位观念

人作为最高等的动物,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更加强调自身的价值。相反,对一些他们认为“低等”“卑劣”的动物就产生了强烈蔑视之情。“从深层文化心理看,贬损类詈语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孟昭水,2006:79),突出体现了“物贵”的传统的人本位观念。这样,一旦以动物来称人,如“(懒)猪”“狗(腿子)”“(白眼)狼”“(缩头)乌龟”等,就是将其贬为人类之外的“异类”,对该对象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动物詈语“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反映人类自身对人性的强调和强化”(关英伟,2000:40)。

2.贬抑类动物词与传统道德观

中国自古就深受佛教的影响,民间俗语有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善恶因果论等重要教义对中国人民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伦理观念深植于人民心中,成为了汉民族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是非善恶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汉语贬抑类动物词中也有显著的体现。

狼是动物界最凶残的动物之一,生性凶狠残暴,有时甚至同类相残相食。成语“狼心狗肺”用以比喻狠毒、贪婪之人,“虎豹豺狼”比喻凶恶残忍之人。狐狸是狡猾的代名词,性多疑,含“狐”的词语也多为贬义词,常用作詈语,如:用“狐狸精”“骚狐狸”等贬斥那些用美貌姿色迷惑、勾引男人的女人,“九尾狐”用来喻指阴险奸诈之人。(郝志华,2002:25)这类动物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惩奸除恶的传统美德。

四、结语

汉语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是汉语词语文化意义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类别,隐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人们依据动物的外形、行为习惯等特征,通过隐喻的方式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使动物词有了褒贬色彩,并凸显了汉文化的图腾崇拜文化、人本观念、传统道德观等。汉语动物词语的感彩是汉民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的独特映射。所以说,从人文角度,尤其是赋予其顽强生命力的民俗角度来观察和研究汉语动物词语,其学术研究价值还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陈创生.称谓、吉祥语、禁忌语、咒语的文化象征――对几种日

常语的意义阐释[J].学术论坛,2003,(1).

[2]陈伟武.骂詈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2,(4).

[3]德吉卓嘎.《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詈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5.

[4]关英伟.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郝志华.汉语动物词文化意蕴例释[J].咸宁师专学报,2002,(1).

[7]黄涛.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姜明秀.汉语詈骂语研究[D].吉林大学,2006.

[9]李月松.汉语动物词语之国俗语义研究[J].汉语学习,2008,(6).

[10]刘福根.汉语詈词浅议[J].汉语学习,1997,(3).

[11]刘福根.汉语詈词文化意蕴例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8,(3).

[12]孟建安,柳金殿.詈语与社会文化[J].修辞学习,1997,(5).

[13]孟昭水.汉语詈语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J].齐鲁学刊,2006,

(4).

[14]盛超.汉语动物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

[15]王清.动物隐喻的认知和应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顺应论 戏剧翻译 《四川好人》

一、引言

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首次提出的,它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瞿宗德 2007:110)。顺应原本是生物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其被作为一个视角引入语用学研究(李捷,何自然,霍永寿 2011:129)不仅对语用学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为翻译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跨文化环境下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布莱希特的寓意剧《四川好人》,这是一个特殊的剧本,虽然是德国戏剧家的作品,故事背景却发生在中国,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中国文化因素,因此译者一方面要准确理解源语内涵,另一方面也必须注意源语文本中因东西方文化差异而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的表达。是否能发现不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的表达,并及时做出相应补充或修改的应对措施,是翻译该类剧本的难点所在。本文将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四川好人》汉译本的分析研究,探讨顺应论在实际戏剧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二、顺应论与翻译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即“语言具有一系列可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即“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即“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际需要”(瞿宗德 2007:110)。正是因为语言具有这些特点,因此人们在使用语言或理解语言的过程中,会根据特定的交际情景、交际对象或交际目的等选择特定的诠释方式,换句话说,它们就是顺应的前提。

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和译文不断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王颖频 2014),涉及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更要求译者克服文化差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按照原文背景和作者意图选择最正确的意义理解源语文本,同时在译文表达中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最佳的表达方式。

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顺应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部分。顺应论强调语言的选择,既关注语言内部结构,又重视外部文化和语境,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并行,拥有极强的解释力。

三、剧本简介

《四川好人》是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创作的一出寓意剧,首演于1943年,以中国四川省为背景,讲述了三位神仙下凡到人间寻访好人,最终发现好人在世间难以立足的故事。主要情节是沈黛处处行善却得不到好报,反而被邻居和亲友逼入绝境,最后只好戴上面具,以苛刻精明的表哥“隋达”的身份出现挽救自己的生活。《四川好人》作为布莱希特的代表作之一,有不同版本的汉译,考虑到译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对译本的影响,本文选取的是2012年丁扬忠老师的译本。值得一提的是,原剧本曾注明这个故事虽然出现的是中国的人名和地名,却不一定指的是中国的人和事,这为作品中出现的一些欧化元素提供了前提,虽然如此,考虑到观众与读者的目的语是汉语,汉译的过程仍必须重视剧本中的文化元素,一方面力求剧本内容与时代背景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本土观众理解,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四、译本分析

鉴于《四川好人》的时代背景,原剧本充满了各种中国元素,因此在翻译时更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将文化差异减到最小,在翻译过程中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动态顺应,以使目的语观众最大程度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戏剧张力为主要目的,将原剧本要表达的含义传达给观众。为了使译本分析更有逻辑性,笔者将译本中带有文化特色的词句进行了分类整理。

(一) 人名地名翻译

《四川好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中国四川,主要角色都是四川省的小市民,原作者赋予了他们汉语名字,地名也是如此,译者首先要根据源语发音找出类似发音的汉字,再从中挑选最合适的字,一方面重视还原源语言语言结构,另一方面也要按照目的语的表达规范和习惯进行调整。因此,虽然采用音译的方法,仍要面临许多顺应。

例如女主角Shen Te被翻译成了“沈黛”,在有些译本中这个名字也被翻译成“沈德”,笔者认为“沈黛”的效果更佳,首先“黛”在汉语中比喻美丽的女子,是汉语中典型的女子名,其次女主角沈黛美丽善良,被称为“贫民窟的天使”,因此用“黛”这个字做她的名字一方面顺应了德语发音,另一方面既符合汉语名字讲究文化蕴涵的传统,又有利于主角的塑造,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语境。

除了音译以外,剧作由三位神仙到四川来找住处开头,作者将原文中三位神仙的称呼der erste Gott, der zweite Gott, der dritte Gott译为“神仙甲”“神仙乙”“神仙丙”,用汉语有的计数方式,既顺应了源语言含义,又言简意赅。

剧本中总共出现过三处地名,Peking、Schun和Kwan。Peking容易分辨,是首都北京,译者在汉译本中使用了北京的旧称“北平”,顺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后两个地名通过读音较难分辨,译者将其译作“苏安”和“科文”,经笔者查证,广东省汕头市确有一村名苏安,“苏安”尚可理解,“科文”却明显听来不像地名,虽然这两个地名在文中作用不大,也应自圆其说。笔者认为Schun和Kwan读音与“苏”“杭”相似,可以考虑将这两个地名译成苏州、杭州。

(二)职业机构翻译

《四川好人》剧本中涉及各种角色,他们的不同职业反映了社会百态,其中不乏中国特色文化因素,译者对职业的翻译也做了许多思考,尽可能使它们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与剧本时代背景。

(1):SUN Kannst du auf einem Strohsack von der Gr?βe des Buches schlafen, das der Priester liest?(Bertolt Brecht,1997:83)

译文:杨森 你能够在一块只有和和尚念的经书那样大小的草垫上面睡觉吗?(丁扬忠,2012:104)

分析:在例(1)中,Priester原义指天主教中的神职人员,然而旧时中国西方宗教不如佛教普及。由于宗教文化差异,译者此处将Priester译为“和尚”,原义指佛教传教修行的高僧,虽然稍有差别,但基本传达了Priester在西方宗教中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译法顺应了目的语的文化语境,帮助了目的语读者理解,并使译文更加符合时代背景。

与职业名一样,机构名翻译也应力求还原中国文化传统。

(2):DER POLIZIST ...Denken Sie nicht, daβ die Beh?rde kein Herz für den hartk?mpfenden kleinen Gesch?ftsmann hat...(Bertolt Brecht,1997:40)

译文:警察 您不要以为官府对那些顽强挣扎的小商人没有同情心。(丁扬忠,2012:49)

分析:在原文中,die Beh?rde表示政府行政机关,在翻译机构名时,译者考虑到时代背景,于是按照旧时封建社会传统将中国政府译为“官府”,这也体现了文化差异下语境关系的顺应。

(三)俚语翻译

《四川好人》故事背景发生在四川民间,角色大多是社会底层人民,他们之间的对话带有明显的口语化,再加上戏剧冲突较多,情节中时常出现争吵,因此剧本中俚语使用极多。俚语指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通俗易懂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话语,因文化差异,俚语的使用也天差地别。俚语常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带有明显的感彩,作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喻体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顺应。

(3):DIE FRAU ...Er friβt wie ein Scheunendrescher.(Bertolt Brecht,1997:24)

译文:老太太 ……她饭量很大,吃东西像条饿狼。(丁扬忠,2012:27)

分析:Scheunendrescher在德语中原义表示仓库中的打谷机,引申义为吃起东西来像打谷机一样的效率很高食量很大的人。由于文化差异,这种比喻中国人并不熟悉,如果直译将引发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困难。而汉语中自古就有成语“狼吞虎咽”,“狼”的文化意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饥不择食的人,译者将Scheunendrescher翻译成“饿狼”,完全改变了喻体,顺应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同时保持了原剧本中俚语的幽默辛辣。

(4):Shui Ta Shin, Sie sind am Rinnstein aufgewachsen, und so bin ich es.(Bertolt Brecht,1997:71)

译文:隋达 邢大嫂,您是在苦水里泡大,我也是。(丁扬忠,2012:89)

分析:在例(4)中,隋达在对邢氏诉说自己对“表妹”的担忧。原句字面意思为排水沟旁长大,形容一个人成长环境穷困潦倒,直译虽可以理解,却不够形象,译者此处选择将其译为“在苦水里泡大”,恰好利用了汉语中“苦水”一词的喻义,不仅与原文喻体“排水沟”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准确地表达了原文含义,更是巧妙地顺应了汉语俚语特色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使译文变得形象生动。

(5):DIE POLIZIST Sch?n, antworten Sie mir, was hilft alle Weisheit, wenn die Milch schon verschüttet ist?(Bertolt Brecht,1997:39)

译文:警察 ……好吧,您告诉我,一杯牛奶泼出去以后,您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收回来?(丁扬忠,2012:47)

分析:例(5)中针对原文中的表达“was hilft alle Weisheit, wenn die Milch schon verschüttet ist“采取了直译,然而在目的语中,尤其在那样的旧社会汉族人因迷信而很少喝牛奶,直译便显得与时代背景有些格格不入。笔者认为可以将这句话翻译成“覆水难收”,既表达了原文中“做了的事无法挽回”的意思,又顺应了时代背景的交际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由此可见,俚语带有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对译文读者来说,由于文化认知差距,俚语的直译往往是难以理解的。如何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在目的语中找到最恰当的对应表达,并保持原文的表达效果,是译者面临的难题。

(四)俗语翻译

俗语指的是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惯用语,历史悠久,常以“常言道”“古人云”等句式开头,是极形象化的文化专有项,在戏剧中俗语使用往往能增强人物对话的口语性,同时增强戏剧的民俗趣味性。

(6):FRAU YANG ...,Das Edle ist wie eine Glocke, schl?gt man sie, so t?nt sie, schl?gt man sie nicht, so t?nt sie nicht“, wie die Alten sagten.(Bertolt Brecht,1997:115)

译文:杨太太 ……古人说:“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丁扬忠,2012:147)

分析:这句话出自战国思想家墨子,原文为“君子若钟,击之则鸣,不击不鸣。”译者能够在汉语中找到对应表达,充分说明了译者的知识渊博。考虑到在剧本中杨太太是引用古语,译者一改之前通俗易懂的口语化文风,选择了文言文形式,更符合古语语言习惯。原文的结构是对偶句式,译者的翻译“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充分顺应了语言结构,体现了源语风格。

(7):SHUI TA Man sagt: Eile heiβt der Wind, der das Baugerüst umwirft.(Bertolt Brecht,1997:66)

译文:隋达 俗话说:疾风刮倒脚手架。(丁扬忠,2012:82)

分析:此处俗语原义指风如果刮得太快就会刮翻脚手架,指操之过急则于事无补。译者将这句俗语直译为“疾风刮倒脚手架”,虽准确表达了原文意思,却不符合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汉语母语者并不熟悉“脚手架”这个意象。尤其是在戏剧表演时,台词一闪而过,观众思考时间不多,很容易会错意,尤其这应是一句广泛流传通俗易懂的谚语,于是直译便显得晦涩难懂。笔者认为在汉语中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可以既准确表达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又顺应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语境,保留了俗语的言简意赅和趣味性。

俗语乃约定俗成,符合民间传统,在翻译俗语时,译者一方面要顺应源语语言体系及其文化背景,另一方面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从很大程度上考验了译者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

(五)习俗翻译

习俗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习性,这种习性可大可小,反映在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在《四川好人》中,角色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中国传统习惯,译者对此也有所思考。

(8):Sie sperrt die Tür zu, und alle setzen sich.(Bertolt Brecht,1997:24)

译文:[她把门闩上,众人坐下。](丁扬忠,2012:28)

分析:这是剧本殊的人物动作描述,在戏剧表演时将会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译者对此依然做了细心的考虑。die Tür zusperren原意为 “关上门”,译者译作“把门闩上”。“闩”指的是横插在门口使门推不开的横木,可以说是古代的门锁。译者这样翻译,表现了人物所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习俗,也是为演员表演和舞台布置提出了建议,增强戏剧舞台表现力。

关于生活习俗,文章依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

(9):DIE FRAU Das ist stark, Tabak zu betteln! Wenn es noch Brot w?re! (Bertolt Brecht,1997:18)

译文:老太太 向人讨香烟,太过分了。要是讨个面包还说得过去!(丁扬忠,2012:20)

分析:译者将Brot直译成“面包”,事实上在旧中国面包还未普及,而且原文中只是想表达食物的意思,笔者认为译作“米饭”或许更符合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人民饮食习惯。

以上笔者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译者在处理《四川好人》剧本时所做出的各种顺应,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有相当成功的,也有有待商榷的,但是总体来说,译者的翻译策略把握准确,在原作者和观众两方面都做了非常仔细的权衡考虑,并同时兼顾戏剧文体特色,不可否认,顺应论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顺应论不仅有助于译者全面考虑问题,也给翻译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五、结语

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归纳分析了《四川好人》的汉译本,列举了在翻译该类特殊文本中译者采取的各种动态顺应。纵览全文,不难看出,动态顺应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在翻译时,译者必须同时顺应原文和目的语,权衡众多因素,其中涉及原作者意图、源语言结构特点、源语文化背景、源文本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目的语语言习惯、目的语文化背景、目的语读者认知域等。尤其是戏剧这个特殊文体,戏剧包括的四个主要元素“演员”、“故事”、“舞台”和“观众”,译者也不得不一一考虑到。

综上所述,顺应论对戏剧翻译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挑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分析,虽然语料范围不大,但在译本分析过程中,顺应论无疑有着极强的解释力,同时顺应论也让读者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目光揣摩译者的翻译行为。

参考文献

[1] 瞿宗德.翻译中的语言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10.

[2] 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129.

[3] 王颖频,滕硕.顺应论视角下的汉语文化元素德译探讨[J].德语人文研究,2014(1):27-32.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校开设了英语班,采取了中、外教合作授课的模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使得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我们欣慰地感觉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正在逐步形成,而这些都为他们进行真实的语言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环境氛围,营造文化

学习环境的布置有利于营造文化氛围,使同学们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开阔视野。我校外语开放式空间的墙上设置了巨幅展板,展板上通过一张伸展开来的地球仪展示出不同国家的首都、国旗、人口、面积及代表动物、建筑;展板上方悬挂的几只挂钟展示出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读书角摆放着各类英文卡通图书;空间的地面上设有不同的英文游戏场地等等。这种环境布置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用英语的空间,学生们可在课余时间聚集于此,聊聊看看,拼拼玩玩,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国际视野。

二、结合课堂教学,挖掘文化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度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元素,使英语知识与文化常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学会语言、会用语言。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虽然浅显,但小至单词大至故事、对话也包含许多文化的内涵。教师可结合词汇、语法、对话等教学内容将文化渗透巧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有不同的词源,或伴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传说。如玩具熊――Teddy bear,其得名就来源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次亲身经历:罗斯福喜欢打猎,一次,手下人为了讨好他,事先将一只熊捕获并捆绑到树上,让罗斯福射杀,总统看着可怜的熊,没有忍心,就下令把它放掉。于是,总统爱动物的消息在全国传为佳话。一个聪明的商人决定以熊的形象做一种玩具,并以罗斯福的小名Teddy来称呼它,从此,风靡全世界的Teddy bear就这样诞生了。在教授词汇时,除了模仿读音、游戏巩固、造句练习等活动外,给学生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学生一定能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对他国文化、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2.引入简单上口的谚语、俗语

英语的谚语、俗语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缩影,因此,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扩展谚语、俗语。如结合动物类词汇教授俗语:“It rains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结合数字的学习介绍“乱七八糟”的英文表达:“at sixes and sevens”等等。这些简单的俗语在原有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的外延,不但没有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还会促进和带动其学习,从而不断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逐步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3.挖掘话题中的文化内涵

小学英语的话题范围包括数字、颜色、时间、动植物、身体部位、体育运动等,教学时可结合不同的话题挖掘适当的文化常识,使其与教学内容相互交融,互为促进。如在讲“动物”这一话题时,可扩展世界各国的代表动物,还可结合句型It has…引入中国的华表、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丹麦美人鱼的故事;在讲“数字”时扩展中西方的幸运数字;学习时间时引入时区的概念,在讲颜色时谈谈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中国人喜欢红色表示吉祥喜庆,西方人喜欢白色代表圣洁高贵,蓝色暗示着深沉高贵,同时也表示忧郁等),讲植物时指出不同国家的国花等等。

4.对比中西方的文化异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例如对dog的看法上,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的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身价百倍。教学中我们应及时把这些差异讲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此外,有关中西方接受礼物时的文化差异在我们的教材中常有体现,如对话:――“Happy birthday. Here?蒺s a present for you. ――Thank you. Oh,how nice. I really appreciate it.”在讲这类对话时,结合教学内容强调一下相关的习俗,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加深理解,从而避免今后在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尴尬。

5.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

外籍教师是我校得天独厚的资源,他们就是活的文化教材,因此我们常常鼓励学生课内外积极与外教交往,直接交流。在外籍教师的举手投足中学生们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了许多西方习俗,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说教。我们教师本人更是注意积极与外教沟通,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素养。

总之,我认为教语言就要教文化,学语言就要学文化,文化既是语言的学习目的也是学习手段。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一旦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就会使课堂富有情趣和活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视野。

三、开展课外活动,体验文化

课外活动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身心特点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课外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兴趣,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化。我校常常结合西方节日开展主题活动――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过洋节”的感受。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事先查阅资料,师生共同布置环境、营造氛围,活动结束及时反思,并以手抄报、小日记、活动心得等形式进行总结,这些做法有效地保证了活动的实效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我们还在学校的英语开放式空间设置了有奖答题的题板和答案投递箱,题板上定期更换关于英语国家的相关常识、饮食习俗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可自由参与答题,教师定期进行总结,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予以奖励。

如今,抓住时机渗透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了我校英语教师课堂内外的一个习惯,我校的学生也在语言交际中更加得体,英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在理解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的同时,会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4篇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 更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文章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四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民族特色

作者简介:黄晓林(1963-),女,壮族,广西田林县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43-02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经过千锤百炼而凝成的习语,它们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典故、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意义和结构比较稳定。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生活的态度和观点,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窗口。学习、比较和研究英汉习语,可使人尽情地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魅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缘由,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对习语这一典型文化现象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地域环境差异

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 变有着重要影响。骆世平认为: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科学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

1、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四面环海。航海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英国人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积累的经验应用到语言中,形成了许多与海上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语。如know the ropes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船上众多的风帆都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上操作自如;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加以引申,用在其他地方表示知道窍门的意思。类似的源于海上生活的习语很多。如: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As close as an oyster(对应的汉语谚语:守口如瓶)。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Plain sailing(对应的汉语谚语:一帆风顺)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国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都有大陆文化的特点。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数量较少,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缇、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英汉语的鲜明区别在于英国人用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山川物产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竹报平安等等。例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欧洲特别是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有见到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所以,在英语里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的差异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都往往大相径庭。

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人依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老百姓。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特点。中国人一般都认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不同的传统看法。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如:英民族用狮子而汉民族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跃龙腾” “虎踞龙盘”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宏伟之意。“虎”用来比“勇猛威武”、“生龙活虎”等。

在习语方面,英汉的对应词上也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例如,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东墙补西墙”,“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相比之下,英美的家庭关系松散。对于婚姻,英美人特别注意爱情这一前提,而中国人对爱情很含蓄、深沉、保守,很少有爱情方面的习语。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汉语“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英美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Don’t expect strangers to do for you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self(不要指望别人为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表明每个人是自主的,独立的,而不应该依赖别人而生活。

英美价值观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 “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

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取向方面。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仁爱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爱人,而且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出发的。正因此才有相传宋代王应麟《三字经》的总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人性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人性本恶论的观点普遍地为西方人所接受。“Who sows ill reaps ill.”(谁种下灾祸,谁就遭殃。)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念。

四、历史背景的差异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存于习语当中。英语习语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drop the pilot”原为航海用语,指船到泊或过了险区后,就叫领航员下船。1890年3月29日,英国《笨拙》(Punch)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Bismarck)身穿领航员服装,被解除职务。此人曾任首相等职,为德国在澳洲确立霸权地位立下汗马功劳,后因与皇帝威廉二世意见不一,于1890年3月被解职。Drop the pilot便被用来表示成功后抛弃得力助手或功臣,相当于汉语的“过河拆桥”之意。

英语习语源自古希腊的较多: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或被当做工具使用的人”;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意为“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源于《伊索寓言》、还有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中国的习语许多是和特定的历史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如秦汉之际,山东出了不少丞相(萧何、曹参、韦平、孔翟等),山西出了不少名将(白起、公孙贺、傅介子、成纪等),所以汉时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习语。三国时代的吕布,人美勇武,所骑的赤兔马骄骏善弛,所以流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一说。宋代的名将岳飞用兵“善以少击众”、“猝迂敌不动”,所以金兵中有此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家喻户晓,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条习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深地打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烙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古时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我们进行英汉 idiom(习语)文化差异性比较研究,是相对于英汉习语相同性而言。任何语言,它们之间一定会存在着相同的结构、表达方式。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从英汉习语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刘振铎.汉语辞书大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动物名称 文化内涵 翻译

一、引言

动物名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由于思维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中外文化的相通性和差异性,使得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不一定相同。研究表明,不同动物的形象所附带的文化信息,它们在中外民族文化中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内涵以及存在的差异的表现类型有:文化内涵基本对应、文化内涵部分对应、文化内涵不对应。笔者将就上述的中外文化内涵相通性及差异性所表现的几种类型举例说明对于那些隐含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和附有一定文化色彩的表示动物名称的词,使其既能够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又能够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和生活习惯。

二、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基本对应

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使表达鲜明,形象生动。但是由于世界文化的相通性,不同国家的人民对某些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并产生国俗同义现象,使得一个民族对某一事物命名的文化内涵基本对应。反映在动物名称中,除了极少数神话动物名称词外,其余的动物名称词都是对自然界客观存在(或曾经存在)的动物的指称。各国在传统上对大数动物或喜爱或讨厌或害怕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这导致许多动物名称词在不同文化(包括中西文化)中具有基本一致的褒贬倾向,具有同样的文化内涵。试看下面例句:

1. The fox live by their wits and rely on frand.(-J.H.Hallowell) (译文:这些狡猾的家伙靠耍小聪明和欺诈过日子。)

2. 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watch him. (译文:他滑得像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3. 狡猾的老狐狸-a sly old fox

4. 狼吞-wolf down

5. 狼贪-greedy as a wolf

在英汉语中“fox”(狐狸)“wolf”(狼)除了表示动物本身外,其文化内涵均来自人们对它们的贬斥倾向,象征着残忍、贪婪,使人联想起人类中那些凶狠贪婪之辈。上面的例句及译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英汉语中这两种动物所附有的文化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反映了人们对“fox”(狐狸)“wolf”(狼)的厌恶、憎恨的贬斥倾向。

三、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部分对应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Nide)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并说明相似之处占90%,不似之处占10%。由此可见,人类的共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对动物名称由于共同的心理倾向产生完全相同的褒贬心理而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之外,有时又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包括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同一动物名称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唤起不同的形象,从而形成在中英文里指称意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情况。试看下面诸例(谚语或成语):

1. eat like a horse

2. drink like a fish

3. work like a horse

4. as strong as a horse

5. talk horse

6. 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其准确译文为:

1. 像牛一样大吃大喝

2. 牛饮

3. 像牛一样勤奋

4. 力大如牛

5. 吹牛

6. 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

四、英汉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

文化内涵完全不对应有:文化内涵冲突和文化空缺。

4.1 文化内涵冲突

尽管大多数英汉动物名称词具有基本对应或部分对应的文化内涵,有着相近的文化褒贬倾向或产生了相似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但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民族中也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人类虽然有相同的喜、怒、哀、乐等等相同的情感反应,但表达的方式是异彩纷呈的。对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形象感,这一点反应了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别。这就决定了,仍有一定数量的动物名称词由于两个民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角度、习惯及情感倾向等的差异,而使得它们对某一动物概念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刚好相反,因此而形成文化内涵冲突。遇到这种情况,通过文化探源进行文化内涵对比是尤为重要的。例如:鸟类中的喜鹊在中西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在中国人的眼中,“喜鹊”是一种能带来好运的鸟,它的叫声能带来喜讯,如“今朝闻鹊喜,家信必有归”,“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鹊声喳喳宁有知,家人听鹊占归期”。而且鹊声是天气晴好的先兆,如“鹊声喧日出”,“晴色从喜鹊知”。喜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在英语中,magpie(喜鹊)往往表示一个人饶舌、爱搬弄是非。如She is a magpie of a woman(她是一个饶舌的女人。)She kept muttering like a magpie.她像喜鹊一样吵吵闹闹。可见英语国家人们对喜鹊叫声的反感。此外,magpie还比喻混杂、杂乱。

4.2 文化空缺

4.2.1文化原形空缺

文化原形空缺是指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神话传说中的某些动物及文化内涵在另一个文化中没有类似的事物来对应,即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种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些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具有任何形象感,这就形成了文化内涵呈零对应。

传统文化思想差异也必然要反映到文化内涵空缺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1840年以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构架而杂以释、道思想的混合物。英国可算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基督教文化与西方哲学是英国文化的主体。由于这种差异而产生动物名称词的文化空缺最明显地表现在汉语词“龙”与英语词“dragon”上。例如:在华夏文化中,“龙”是汉民族颇为熟悉的而有好感的。它是一个褒义词,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在汉语中“龙”是皇帝之称,杰出人物之喻,蕴含“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褒扬的国俗语义,然而在英美国家,人们则会听龙(dragon)色变,它常用来指“凶暴”的人。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所以英语还有“[圣]海怪(指鲸、鲨鱼、鳄、海蟒等)”,词组the old dragon意为“魔王”。笔者认为,相对于汉语来说,“dragon”是一种文化原形缺失。在英语中,dragon的形象是一条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胡文仲,1995)而汉语中的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它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就形讲,“dragon”和“龙”的区别就已经很大了。

4.2.2 文化内涵空缺

有些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其名称在一个民族文化中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而在另一个民族文化中除了表示具体名称外,就不再有别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文化内涵空缺。

中国人相信龟和鹤有千年之寿,所以“龟”和“鹤”在中国文化中为"长寿"的象征。有“松鹤延年”之贺画,又有“突出、杰出”的形象感,如“鹤立鸡群”。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均有“如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指间蜉蚴辈,宁知龟鹤年”,“长寿乌龟"等等说法。古书《淮南子・说林训》也有”鹤寿千岁,以极其游"。

“龟”与“鹤”的文化内涵是tortoise(龟)与crane(鹤)所不具有的,因为西方人对tortoise和crane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tortoise比喻动作迟缓,crane的特征只是脖子长(在英语中),"鹤"与"起重机"同为一词。

五、英汉动物词句的翻译策略

关于翻译标准, 中外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在中国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在美国有著名翻译理论家Ellgene A. Nida 提出的功能对等 ( funct ional equivalence )等。这些主张是互为补充、不断完善,其中心要旨都是译文忠实、通顺。在翻译方法上要以原文化为依据, 在不导致误解, 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之下, 尽可能保持原语中的形象。

六、结语

在翻译动物习语时我们应该应对此加以系统的对比分析,充分考虑英汉两国的文化历史差异,采用最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中的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体现在译语中.这样才能传递原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尽最大可能减少翻译的损失,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准确理解把握动物词语隐含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弄清褒贬之分。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的:"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1] 《中国翻译》[J]. 1998(1、2).

[2] 杨琳. 《语言与文化探幽》[M]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邓炎昌,刘润青. 《语言与文化》[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7.

[4] 朱文俊. 《现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研究》[M].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5] 李瑞华.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J].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3.

[6] 蒋磊. 英汉习语的文化关照与对比[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7] 汪涛. 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 陈宏薇, 李亚丹.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3.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动物词汇,中德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国家语言了解本国的历史、习俗、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其中,关于动物的词汇和习语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篇文章就针对汉,德两种语言中对动物的文化内涵赋予不同的含义展开讨论:

一、同一种动物在汉、德两种语言中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动物在世界各地的基本属性是相同的,从这一角度出发人们会产生相同或近似的联想,由此动物获了相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 狗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前,它为我们打猎看家,现在它又是许多家庭中的宠物,在很多家庭中扮演着家庭成员的角色。德国人对狗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把狗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因此在两种语言中,涉及到狗的俗语都非常多,也就不足为奇了。大致上来说狗在德汉两种语言中的象征意义还是比较一致的,虽然它在两国都受到喜爱,但它在两种语言中却都被看作是低贱或卑鄙狡猾的象征。汉语中表现狗低贱的熟语举不胜举:“狗腿子”中德文化差异,“狗咬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狐群狗党”,“鸡鸣狗盗”等等,表现其卑鄙狡猾的有“不出声的狗才咬人”,“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等等。此外汉语中的“狗”有时还有不识好歹的意思,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德语中也有很多体现狗低贱和狡猾的谚语或惯用语,如“jemanden wie einen Hundbehandeln'(像对待狗一样对待某人一一蔑视地对待某人),' Die freundlichsten Hunde beil?en amschlimmsten.”(友好的狗咬人最凶),'Ein bissiger Hundzeigt dieZahne nicht.(咬人的狗不露牙)。

再如,牛在农业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力。在机器发明之前,拉车、耕田、推磨等重体力活只能靠它。所以在农业社会,牛被看作是农民家里非常重要的财产。因此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财富的象征意义。如汉语里的“一个黄牛半个娃”,“喂牛如孝子”都体现出牛对农民的重要性。德语表现牛作为财富的谚语通常都用奶牛(Kuh)这个词,如“Ein Mantel und eine Kuh,deckt viel Armut. '(一件大衣一头奶牛,贫困不再愁)此外,由于牛体形庞大,动作迟缓,而且总是毫无怨言地做着辛劳的工作,所以它在两种语言中又都有愚蠢、反应迟钝的象征意义。如汉语谚语“对牛弹琴,一窍不通”,成语“牛骥同皂”,德语谚语“Man kann von einem Ochsennicht mehr verlangen als ein Stuck Rindfleisch. '(从牛那里我们只能得到牛肉)等等。

还有,驴子这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中都是愚蠢的象征,比如德语中“Du Esel l '(你这头驴!)或者“So ein alter Esel j'(真是头老驴子!)都是骂人的话,相当于我们的“你这头蠢驴!”。德语中还有个熟语“die Eselsbrucke'(驴桥)指的是帮助记忆的简便方法,也是源于驴子比较愚蠢的寓意。因为在过河时,马可以一跃而过,而驴则一定需要一座桥。

二、同一动物在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象征意义

由于各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里的人很容易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中德文化差异,从而赋予它们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

比如:“杜鹃”在中国又被称为“布谷鸟”,由于它的叫声“布谷布谷”提醒人们安排农事,因此农村有“布谷布谷,种粮种谷”的谚语。每年布谷鸟一叫就意味着播种的时候到了,又是一季新收成的开始,人们当然欢迎它。相比之下,德国文学作品及成语中“杜鹃”(Kuckuck)这种鸟的文化形象却不是很固定,它随一定的语境变化有显著的不同含义:(1)在德国古老的传说中,杜鹃鸟是可给人们带来幸福的鸟,它的叫声(一声表示一年)可预测人的寿命,还能告知闺中的少女何时出嫁。歌德在他的《春天的预言家》(《Frühlingsorakel》)称杜鹃鸟为“未卜先知鸟”。(2)由于杜鹃是把自己的蛋卵放在别类鸟巢里来孵化幼鸟,因此杜鹃在德国一些成语里具有了不道德、无情、冷酷的文化形象。(3)由于杜鹃发出的啼鸣声时而很近,似乎就在你的头顶上;时而很远,时而在那一边,时而在这一边,有时使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因此在16世纪时,杜鹃在德国的一些文学中成了“魔鬼”的代名词,是替代“魔鬼”的委婉语。因此德国人说“Der Kuckuck wei?.”是指“鬼才知道”;“Der Kuckuck soll dich holen!”“真该让鬼把你抓去。”“Zum Kuckuck!”“见鬼去吧!”;“jm einen Kuckuck ins Nestlegen”是“嫁祸于人”之意。

再如:在中国,猴子是机灵、敏捷、灵巧的化身。比如形容某人头脑灵活就是“猴儿精”,小孩子调皮就是很“猴”,虽有嗔怪之意却也饱含疼爱之情。古典名著《西游记》更是把一只石缝里蹦出的猴子演绎为敢作敢为、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可见中国人对猴的喜爱。而在德国猴子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它往往是笨蛋、无知之徒的象征。被称作Affe的人一定会大怒,因这是粗话,有“傻”之意。当一个人做了不可思议的疯事时,人们说他“vom Affen gebissen”,“einen Affen haben”居然用来形容人醉醺醺的丑态。

还有,“猫头鹰”(Eule)多为夜间活动,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独特栖息方式,且叫声凄厉,报复心极强,因此在中国被认为是不祥之物。但由于它在欧洲古老传说中是雅典城(Athen)的保护神雅典娜(Athene)的圣鸟,因此也被德国人看作智慧博学的化身正因为如此,“Eulen nach Athen tragen”(直译为:把猫头鹰带到雅典去)才是“多此一举”。

三、 不同的动物在汉、德两种语言中却又相似的象征意义

在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环境下中德文化差异,不同的动物却可能会有相似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就是说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不用,但它们的喻义是相似的。

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经常用老鼠来表示说到“胆小”,比如 “胆小如鼠”,“抱头鼠窜”等等,而德语的表达却是“ein Angsthase sein”(胆小如“兔”)。

汉语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不然何来“九牛二虎之力”?而德语中却用“Pferd”(马)来表达这个意思,在德语的俗语中“Keine zehn Pferde bringenmich dorthin.”(直译为:十匹马也不能把我拉到那里去。)力量,还例如“Ein sanftes Wort zieht mehr als vier Pferde. '(一句温柔的话胜过四匹马),“wie ein Pferdarbeiten'(像马一样卖力工作)等。

要说“雄壮威猛”,当然非“虎”莫属,在中国文化中它是百兽之王,谁与争锋?“狐假虎威”的故事也是由此而来。然而在德语中,勇猛威武的却首推“L?we”(狮子),“wie ein L?we k?mpfen”(像雄狮一样勇猛地战斗)

提起“笨拙”,我们想到的是“熊”;而德语却用“Elefant”(象)作比,“sich wie ein Elefant imPorzellanladen benehmen”(直译为:就像大象进了瓷器店;意为“笨手笨脚”。)

通过对比各种动物在汉,德两种语言中不同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具有丰富的本国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ofstede,G.1984.CulturalDimensions i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January,81-98.

2.R?hrin,Lutz.Lexikon dersprachlich w?rtlichen Redensarten[M].1973.

3.陈忱、朱建华,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J].《德国研究》,2004, (4)。

4.张晓青,从动物词汇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5.黄崇岭.从德语和汉语的句法看德国人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差异[A].中德跨文 化交际论丛 [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78-179,181.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7篇

演讲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三年级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三年级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三四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是诚信的好少年》。

什么是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自食其果。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相信,最后葬身于狼腹。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吃他的并非是狼,而是他不诚信的品质。不讲诚信的人最后得到的就是即使讲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同学们,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讲诚信吗?当老师在上课时能做到认真倾听吗?当你犯了错误时,能勇于承认、知错就改吗?你答应别人的事你都努力做到了吗?这些看起来是一件件小事,但是积少成多,好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这里向大家提三点要求:

1、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

2、做到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君子一诺,重于泰山”,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在家里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2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是--小学3年级的新生,很高兴今天能大家一起分享我来到新学校的快乐心情。

今年听说--小学要招收3年级的学生,妈妈问我想不想转学去--小学,我说:“不知道。”后来妈妈说:“--小学离我们家也不远,我们去看看吧。”就这样,在7月的一天,我和妈妈来到--小学。太棒了!大大的操场、操场上的乒乓球台、网球场、篮球场、菜地、宽敞的教室、舒适的课桌椅、还有教室前走廊上的棋盘,丰富多采的活动室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和妈妈还经常在《姑苏晚报》上发现--小学老师发表文章。随着这些发现,我越来越期待能进入这所全新的、充满朝气的学校,开始我的新学期。

8月25日,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小学。在第一天的培训课上,我第一次听说老师鼓励同学们犯错误的说法,让我大吃一惊!老师随后说:“这样才能知道哪里会错。”我对这样的“错误”理念很好奇。在随后的学校活动中,我发现女老师都很温柔,耐心,而男老师都很帅气,有一位像我的偶像--魔术师刘谦,他在课堂上还给我们大变魔术。在愉快的气氛中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真期待以后每天上课都能这样开心。我现在再也不怕上学了,我最期盼的周六周日也可以到学校上学。

想到以后我们将要在--小学生活,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相信我们在--小学能更好的完成我的小学课程。在教室里会有我们奋发向上的身影,在宽阔的操场上会有我们奔跑,锻炼的身影;在图书馆会有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在生态菜园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身影。在校园内的各个角落将充满我们的欢歌笑语。

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在我们的生态园里种上向日葵,每天浇水,看着它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大家一起来分享快乐,并且在最后能享受喷香的葵花子。

在一个新的学校,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作为--小学现在最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一定会认真学习,遵守学校纪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家里也要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争取成为一个学习优秀、身体健康、乐于助人全面发展的人。我会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娃,我爱我的家!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遵规守纪,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同学们,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代,你们学知识、长本领,一天天的茁壮成长。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阳光是属于你们的,希望是属于你们的,世界也是属于你们的!歌德说过,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总要从少年时代做起。那么,你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迈出结结实实的步子,让自己无憾无悔,走向美好的明天呢?

首先,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做到遵规守纪,做现代文明的小学生。俗语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也知道,良好的纪律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作为一名学生,一个公民,要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严格遵守我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尊师爱友,自制自律;诚实守法,礼貌文明;仪表整洁,热爱劳动;遵守公德,爱护公物;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热爱学校!

其次,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还要做到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成为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学生。“勤奋生智慧,勤奋造天才”,是的,知识的海洋是广阔无垠的,一个渴望得到真正知识的人必须勤奋努力,练就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向愚笨索取智慧,向平庸夺得天才。同学们,行动起来,不要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这一古训成为一句空谈,请记住:时间是最公平最合理的,它从不会多给谁一分,勤奋者能叫时间留给他一串串果实,懒惰者只能被时间毫不留情地留给他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同学们,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留给记忆,明天将交给梦想,你能把握的,就只有今天!让我们珍惜今天这大好时光,不要叫一日、一时、一分、一秒、闲过,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三(3)班的---,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让读书陪伴我们成长”。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读书,读书太重要了,那么,同学们,你知道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得书多了,自然就懂得多了,“科学世界”“十万个为什么”等许多书我都爱看,所以我就知道了很多的知识,对于大自然、对于科学世界有了很深的了解,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知识。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翻翻那些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的漫画书和童话书,也可以看看科幻书,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不再感受到生活的平淡,从而使人心旷神怡,信心倍增。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

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在读书过程中,会欣赏到许多优美的词句,在写作时,就可以学习和借鉴。长此以往,便会积累丰富的知识,自然就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了。

读书可以使我们通晓道理,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一本好书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我们可以从书中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勤奋、诚信、高尚的人。

同学们,我们的学校有漂亮的图书室,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书的陪伴,我们的成长更快乐!因为读书,我们变得明智、聪慧,因为读书,我们变得高尚、文明,因为读书,我们变得明理、善辩。因为读书,我们平淡的生活也变得丰富、精彩!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说: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读一辈子书。”!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三年级小学生国旗下讲话稿范文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三四班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是诚信的好少年》。

什么是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终将自食其果。那个站在山头上大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不就是因为一再说谎,而导致说话无人相信,最后葬身于狼腹。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吃他的并非是狼,而是他不诚信的品质。不讲诚信的人最后得到的就是即使讲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同学们,你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讲诚信吗?当老师在上课时能做到认真倾听吗?当你犯了错误时,能勇于承认、知错就改吗?你答应别人的事你都努力做到了吗?这些看起来是一件件小事,但是积少成多,好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这里向大家提三点要求:

1、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

2、做到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

3、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于狼的俗语范文第8篇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青春的演讲致辞,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关于青春的演讲致辞1同学们:

大家好!

在高考中有位考生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曾经埋怨过,脚底发黄的布鞋,踏不出青春的活力,直到我发觉霍金转动的轮椅,嵌出深深的历史痕迹;我曾咒骂过,脸边黝黑的胎记,映不出美丽的脸庞,直到我看见全身黝黑的黑人,露出甜甜的美丽微笑。

也许你曾抱怨过上帝是捉弄人的,他对你吝啬幸福,却让痛苦折磨着你,日日夜夜,疲惫不堪,换来的只是滚烫的泪珠。但苦尽甘来后,当你揭开那沉重的幕纱,你会看清,上帝是公平的,磨难也是一种财富。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试验。他点清了一座山林中的红羊后,把山中的狼全部捕捉起来,让红羊没有敌人。照理说,红羊应该是悠闲自得、快乐地生活了,但事与愿违,红羊为了争夺一小片土地、甚至一棵青草而搏斗,由原来一支整齐的队伍变为一盘散沙。经过搏斗的红羊一只只疲惫不堪,过去那种矫健、奔跑如飞的红羊在这座山林中再未曾出现过,而且,红羊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人们捕获了狼,红羊没有了给它们造成生命威胁的动物,而自相残杀直至消亡,失去了危机,同时也失去了生机。可见,在生态环境中,没有磨难就不会有生态平衡的系统。

张海迪胸部以下失去知觉,但这些困难反而使她有了更为远大的目标,学习掌握了德语、日语、英语。她为什么能取得常人都不容易取得的成就呢?因为她在承受巨大挫折的同时,也将挫折化为了动力,让挫折成为自己的奴隶,再一次战胜了磨难。

人生如一块璞玉,这是上帝赐予你最大的财富,这块璞玉中有着酸甜苦辣,也许痛苦过后便是幸福,这是上帝给予你最大的机遇。只有自己努力来雕琢这块璞玉,才能使它成为完美无瑕的艺术品。

同学们,当你遇到挫折、困难时,不妨想想,上帝是公平的,有时磨难也是一种财富。

谢谢大家!

关于青春的演讲致辞2巴金在自己的随想录中说过.“人不是点缀太平的.而是工作的,正因为有了荆棘,才需要我们在荆棘中开辟道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平平坦坦过完一生是毫无意义的。要建立自己的天地,让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这一切都不可以空想,要靠实际行动、勇气、智慧、毅力才能实现。可是这条路不好走。放眼望去它若隐若现,只有一条荆棘丛生、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小路。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我们必须果断的选择这条路。

从我们降生到世上那一刻起,注定要经历一翻彻骨寒。有人要逃避磨难,导致被小小的寒气所封杀。我走在这条路上,永不后悔。我赤着双脚.用双手扒着荆棘,荆棘的锋芒和我的肌肤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伤痛让我一次次动摇决心,但我固守阵地,决不动摇!强忍伤痛依然义无反顾的朝目的地前进。虽说伤痛时常让我疼痛难忍。我却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伤痕弥合留下了不少疤痕,每一个伤疤都是一次挫折,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都是一次成长的标志,所以我不悲伤,坚定的走下去。只有在这样的道路上我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荆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心、没有勇气走下去,半途而废。没有荆棘的道路,没有挑战性;没有挑战的人生,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人生,生不如死!!荆棘的道路上成就有勇气、有自信、有智慧、有梦想的人!荆棘的道路上锤炼了人的意志,荆棘的道路上打磨了人的梦想。走在荆棘的道路上,用古人仁的经验告诫世人,成功的人必须有成功的路,成功路上必定坎坎坷坷、荆棘丛生,荆棘丛生必定能苦其心志。

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荆棘便不会阻碍我们通向成功。相反,荆棘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磨难使我们越挫越勇。在荆棘丛中开辟道路!我要在荆棘中开辟道路!

这就是我的人生,像滔滔江河一泻千里,奔腾向前,不论山高路远,将咆哮着、冲刷着、呼啸着、激越着,卷起千层波浪,无所畏惧不怕征途艰险冲向波澜壮阔的蔚蓝色大海。

精彩的人生就是这样,闪烁最耀眼的光芒,绽放最美丽的花朵,播撒爱的阳光雨露,彰显人性最完美的瑰丽风采,披荆斩棘、跨越高山、渡涉大河、迎着狂风暴雨去实现最辉煌壮丽的理想。有路,沿着路走,无路,也要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通道来,哪怕汗水浸透大地,哪怕血染江河湖海,哪怕道路曲折艰辛,哪怕前程有狼虫虎豹妖魔鬼怪,呼吸不止,奋进不息。

关于青春的演讲致辞3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演讲.

中国梦存在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信念与奋斗的动力,自历史的滚滚长河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多的过往。

中国是那个曾建成了万里长城,建造了数座精美的宫殿的古老国家;中国是那个曾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的文化宝库;中国是那个曾备受屈辱痛苦挣扎,因君主无能及的压榨而签订下大量不平等条约的东亚弱国:中国更是那个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击退了一切艰难险阻从而创造了奇迹的伟大国家;中国也是那个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繁华大国。如今的中国已不再似从前般任人宰割,因为人们的心中都有着坚定的中国梦!

这些年来中国有了可喜可贺的巨变。例如:神舟系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飞天,不断的挑战并完善着中国人的飞天梦。从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到太空漫步再到如今的交会对接,一步一步都是中华儿女努力拼搏,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又如_年申奥成功,_年终于成功在首都北京举办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吸引来了一大批中外的体育爱好者,并且提升了北京的知名度与国际地位,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会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类似的,中国作家莫言更是凭借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在_年以作品《蛙》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后的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谦逊的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们的行为都是在为中国梦的建成添砖加瓦。

汶川、玉树、雅安,一次次的天灾面前更见证了中华民族互助向上的中国梦。大难当头,令人动容画面一个个闪现,人群从全国各地如潮水般涌来,为灾区的救援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各种物资与资金源源不断的送往这个满目疮痍的地方,给这片废墟注入一丝丝的暖意,给人们脆弱绝望的心带来一点点的希望。这丝丝点点的付出,同样是中国梦深埋心中的表现。

梦想有多远,探索的足迹就有多远;梦想有多少,拼搏的勇气就有多少:梦想有多长,历史的积累就有多长。梦想是对自己的期许,是对他人的承诺,是对国家的贡献。中国梦,梦中国!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关于青春的演讲致辞4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_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的誓言!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理想是丰满的,我们对未来充满激情,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实是骨感的!因为青春不仅仅需要激情,一颗求实进取的心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每个人的梦想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各自的毕生追求。有些人梦想成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有些人梦想成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的人梦想成为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有的人梦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工程师……不管是教师也好,医生、战士还是工程师,只要对国家、对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价值,他们都有同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人类绿色灵魂工程师”。青春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的生活应该充满激情!

青春,充满了梦想,然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无奈,当我们经历了越来越多的坎坷,我们是否会对未来产生一丝迷茫,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可以失败的理由,也绝不是我们就此沉沦的原因,青春应该充满朝气,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中有这么一段话: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

的确如此,青,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青春是人生最铿锵的篇章,青春是摧枯拉朽的豪情,青春是旭日东升力量,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青春的我们敢为人先,青春的我们斗志昂扬!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此时的我们正当年少,正如一柄刚刚出炉的刀,容不得版刻的等待遇迟疑,否则只会在似水的岁月中慢慢氧化失去光泽,随即斑驳、锈蚀、风化,最后成为一块废铁!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有一句俗语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然我们带上自己的理想,出发吧!

关于青春的演讲致辞5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回首十九年的乐与苦,哑然,苍白的时光,又一次跨过身旁,仓皇而盲目,曾经那无穷多个绝望的时刻早已消失,用现在的价值观去判断过去,留下对自己的苦笑,为何当初这么幼稚。或许周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便是成长路上的专有轨迹,无论何种年龄,我们都在体验与学习生活。

生命中的遗憾挫折常常有,不妨学习一下这位老者,让青春路上的我们也有一种“碎都碎了,哭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的胸襟。果戈理曾说,青春之所以无遗憾,在于它有未来。让我们用青春的激情去塑造更有憧憬的未来。

很早开始,我就知道人生无常。

有些人在驻足在美好人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触碰到许多荆棘,遇到了注定的灾难,亲人的生离死别,疾病上的折磨或是各种不幸,以至于被刺得浑身是伤。可是仍然在很努力很努力地迈过去,即使知道这些也是徒劳,再努力结果也是让人心寒的;即使知道努力可能不会有回报,但是却深知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没有人愿意选择放弃,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因为想要拼一生激情,博青春无悔。

这种人活在坚持与肯定的信念中。她相信果戈理的一句话:青春之所以无遗憾,在于它有未来。于是在默默坚守着那份憧憬。

我一直在努力踏进这条象征勇敢与坚毅的轨迹之中。

与此同时,却还有另外一些人。

遇到一点小伤就像一滴墨水滴进清水里,用笔慢慢搅匀,然后整杯水浑浊不堪,这种人就像案板上的黄瓜,禁不起拍打。这是生活中的大多数。即使被称为懦弱,但事实上,这是被仰慕的幸福,简单而又美好,是前面那种人所一直无力羡慕的现实。

然而,无论是哪种人。她(他)的一喜一悲都在牵动着亲人朋友的思绪,都是幸运的个体,有爱在左,情在右,走在我们生命的两旁,撒种与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我们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是一份推不开的友谊,抽离不走的亲情。

人生的哲学,就是这样,深奥而又微妙的存在。

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学家刻画的一个属于你我他的人物:西西弗斯。不同于鲁迅笔下的阿Q,或是老舍笔下的祥子,没有妥协与堕落,他一遍又一遍地推着石头,即使知道这个没有终结的惩罚最终会耗尽他的一生,可是仍然快乐地推着石头,快乐地看着石头到达山顶然后又滚下来,最后快乐地用疲倦的微笑与世界告别。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重复冗杂的过程,即使看到生命中的悲剧性也要大无畏的走下去。要用微笑来释然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与重。

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简单的心去面对生活的重峦叠嶂。看到荆棘可以机智绕过。但要记住那条路,避免以后重复遇到。对于过去,不要在原地滞留不前,要仰望。太深刻的记忆像刻在木头上的精美图案,会随时间匆匆腐朽,只剩下大片斑驳的痕迹,来显示曾经的美好与深刻。这只会让你更无法自拔。记得小时候问“妈妈,为什么眼睛要长在前面?”“因为她告诉我们人要往前看喔”。

活在当下吧,驻足现在,把握眼前,放眼未来,有目的地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