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黄河的俗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博大精深的。在历史资料里,可以找到“炎黄子孙”和“华夏”的来历;在地理资料里,可以找到黄河“黄”的原因;在民间故事、神话故事里,可以找到与黄河有关的动人的传说;在古今文人的诗文里,可以找到有关黄河的动情描写……只要你有心搜集,稍加整理,就可以讲出一段关于黄河的故事。
交际示例一
黄河“黄”得不一般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蒋 涛
大家好!我讲的题目是《黄河“黄”得不一般》。我从历史书中了解到,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个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黄帝教人们植谷、造车、纺织等,炎帝精通农业生产。后来,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部落,后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黄河,黄土,黄帝、炎帝及其子孙,正好组成一个极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都是从黄河流域发源的。
我还从史书上查到,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定都,比如:夏朝定都阳城,商朝定都亳,周朝定都镐京,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和隋唐定都长安,东汉和魏晋定都洛阳,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根据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我们的黄河的确“黄”得不一般。
简评:
站立姿态好,表情自然,语言流畅,讲得连贯,引用资料准确丰富,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显示出民族的自豪感。有的句子在处理上欠口语化。
交际示例二
黄河“黄”的原因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刘 畅
大家好!我讲的题目是《黄河“黄”的原因》。读完光未然的《黄河颂》,我又查阅了地理资料,知道黄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千米,最终注入勃海。从黄河的形状看,很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因此人们称它为“九曲连环”。由于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所以它是黄色的,也就自然是“浊流”。
简评:
讲得清楚流畅,不拖泥带水,明确地告诉了同学信息,没有修饰语,显得朴实。不足之处是讲话时身体有些晃动,少了稳重感;另外,所讲的内容不仅是“黄”的原因,还有其他,显得不很切题。
交际示例三
黄河真是“巨人”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廖启林
大家好!我解答的问题比较简单。诗人光未然在《黄河颂》里,把“黄河”比喻成一个有千万条臂膀的“巨人”,如何理解呢?黄河的主流是它的躯干,那么它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铁的臂膀”了。至于含义嘛,请看诗的前面描写黄河有“一泻千丈,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凸现出这个“巨人”的不可阻挡的雄浑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信念的象征。黄河用它如铁的“臂膀”抵御着外侮,保卫着华夏人民,真是有“巨人”一般的伟大力量。我就是这样理解“巨人”的。
简评:
这位同学对“巨人”的比喻,理解得很准确,把握了诗人的感情,同时讲得很是自信,显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足的是,讲话时眼睛有些向上瞄,应该平视或扫视同学。
交际示例四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田浩然
大家好!我讲的是一则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
从前,在陕西渭水河边,住着两家人。一家是姓黄的财主,一家是姓关的穷人,两家相隔30余里。关家有个男孩,取名关财,从小聪明伶俐,学什么会什么。可惜家境穷困,父母早亡,关财只好靠流浪讨饭度日。他在去黄财主家讨饭的途中,遇到艺人指点,学会了吹箫。
关财吹的箫声十分悠扬,吸引了好多人来听。黄财主的女儿黄河被箫声迷住了,就暗中指派丫环送食物和衣服给关财。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感情。关财越吹越起劲,黄小姐也越听越爱关财,就命丫环把一条丝帕丢到关财身边,暗示要约会一次,看看关财的面貌。关财也感谢小姐好心,就把丝帕随时带在身上。
这事被黄财主知道了,就派家丁把关财毒打一顿,然后抛进山林。黄小姐听不到箫声,心事重重,得知关财被抛山林,就决心前去探寻。在丫环的帮助下,黄小姐好不容易来到山林找到关财,可惜关财已经奄奄一息,丝帕缠在箫上。黄小姐一见关财,马上泪如雨下,抱住关财大哭。关财慢慢睁开眼睛,深深地看了黄小姐一眼,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于是,后来就有了“不见棺材(关财)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说法。
简评:
这位同学讲得很是生动,把同学全吸引住了,故事把民间俗语的来历具体化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足之处是少了一点“讲”,多了一点“背故事”的样子,今后要注意口语化。
训练题设计
1、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神话故事;
2、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
3、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俗语故事;
4、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诗词的故事;
5、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战争故事;
6、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爱情故事;
7、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变迁故事;
寒冷的冬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形容冬天的美文句子你肯定看过很多,那么关于冬天的谚语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冬天谚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描写冬天的谚语1、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2、冬至晴,春节阴。
3、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4、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5、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6、冬至饺子夏至面。
7、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
8、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9、冬至雨,小寒见霜冻。
10、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11、冬至暖,冷到三月中;
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12、晴冬至,年必雨。
13、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14、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15、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冬天谚语俗语句子1、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3、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4、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5、阴过冬至晴过年。
6、冬至有霜年有雪。
7、一年雨水看冬至。
8、冬至冷,春节暖;
冬至暖,春节冷。
9、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10、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1、冬至打霜来年旱。
12、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13、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4、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17、冬至南风百日阴。
18、冬至头,天气暖;
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20、冬至无雨一冬晴。
冬天经典谚语俗语1、冬至雨,小寒见霜冻。
2、冬至有霜年有雪。
3、冬至头,冻死牛;
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尾,不要被。
4、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5、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6、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疏,过年黑。
7、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8、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9、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
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10、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11、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12、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13、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14、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15、冬至南风百日阴。
冬天谚语句子俗语1、立冬不砍菜,就要受冻害。
2、冬无雨,把麦浇,湿冻冻不死,干冻冻死了。
3、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4、立了冬,把地耕。
5、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6、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7、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8、立冬打软枣,萝卜一齐收。
9、立冬有风,立春有雨;
冬至有风,夏至有雨。
10、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11、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
12、冬天要忙,土壤改良。
13、黄河水不可靠,平原也要水库造。
14、山地塌了堰,跑了粮一半。
15、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6、冬耕灭虫,夏耕灭荒。
17、干菜晒满筐,不怕年景荒。
18、冬季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
19、水土不出田,粮食吃不完。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1 引言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表达方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与文学作品、诗歌一样,被认为是语言的精华。其广义内涵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审美意识、、习俗、生存环境、历史典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好比一面镜子,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2]。
2 中西文化差异在习语中的具体表现
2.1 地理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等等。
2.2 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为价值主体,很多提倡社会价值、强调集体主义的习语由此而来,如“大公无私”。西方文化恰恰相反,对个人隐私、独立自主看得很重,像“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paddle your own canoe” 等习语表现了西方人崇尚自由个性的价值观。
2.3 审美意识
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 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汉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习语的翻译。
2.4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2.5 习俗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在过去中国先人的眼中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 – tired。
3 习语的英汉翻译策略
对于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同情况,英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3.1 直译
有些英汉习语的表现形式与内涵几乎完全一致。我们可以从英汉语中找到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如: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 last 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美
to pour oil on fire 火上浇油
在这类对应习语的起源上,有些甚至可能是相互的借鉴或翻译。不同文化中能有如此相通的谚语流传,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有很多基本的共同之处。
3.2 意译
有些习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因此,在翻译时,应寻找和使用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翻译,这样才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即“意译”。如:
“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 说别人坏话的人,别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3.3 直译加意译
不地道的直译可能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的偏差,完全意译不够忠实原语习语的内涵,为了避免这个矛盾,直译加意译不失为一个稳妥的策略。例“不到黄河心不死”,如果把“不到黄河”直译成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 明显不妥,通过意译成until all is over 达到意思简洁明了的效果,“心不死”则可直译ambition never dies,最终译文Until all is over,ambition never dies.既保留了原语文化特色,也可激起读者共鸣。
3.4 加注
有些习语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地方特色或具有典故性的原语习语,译成目的语时必须加注才能交代清楚原意[3]。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可直译成“像苹果派一样是典型的美国式的”,仅直译还不足够让中国读者了解其中含义,他们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美国派就是典型美国式的?”此时稍稍添加注释即可解决这个疑问。
4 结语
英汉习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两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价值观、审美意识、、习俗、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体现在习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英汉习语中首先要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兼顾保留原语文化意象和民族特色。因此译者只有努力学习英汉语言的文化知识并熟练掌握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翻译中游刃有余,使译文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包慧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2-23.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都有五十多人,班额较大。刚开始进行课改时,经常会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局面。有的时候心里想着课改,自己想少讲课,让学生多动脑,却常常怕没讲到的地方学生不会而导致满堂灌;有的时候,按着课改精神,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行合作、探究,却发现有些同学根本不参与,在旁边自寻其乐,有的甚至借讨论之名而做些搞笑之事。新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更没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自己只能硬着头皮去摸索。
一、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实验开始时,我就把课改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思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始终不能忽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整体、深刻、灵活。
我认为新课改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方法从“注入式”“填鸭式”转变为“活动式”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不仅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的交流呼应,学生之间也有相互的交流与呼应,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立体网络。运用“活动式”教法,课堂气愤热烈,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得到激活和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教学效果。
二、加强竞争机制
我们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不点名绝不回答问题。你越是说“谁来发表一下意见?”越是没有人回答。我几次给他们讲主动回答问题的好处,结果依然如故。经过冥思苦想,我想出一个好办法—加强竞争机制,用抢答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发言热情。
具体做法是:每一节课都用临结课的三、五分钟出一些快速抢答题,内容包括本堂课的,也包括本篇文章的,大到具体问题,小到教师讲的每一个小知识点。学生们都有强烈的荣誉感,这种做法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学困生仍然不参与,有的时候,他们反映稍慢一些,别的同学就已经抢先说出了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出问题之前先说明本节课由那些同学抢答,其他同学做好笔录,这样就给那些学困生创造了答题的机会,其他学生再适时给以掌声鼓励,给这些学生以信心,使他们慢慢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接下来我把每节课回答问题最多的学生做以归纳,装进学生的学习档案袋里,同时每周做以总结,看谁主动回答问题最多,评出每周之最。这种做法果然激活了学生的勇气,同时学生为了能快速抢答问题,上课时必须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尊重个性差异,区别对待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擅长记忆,有的学生擅长朗诵,有的学生擅长表述,有的学生擅长写作。鉴于这种情况,我在单元测试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出两套练习题。A组题较难,适合那些尖子生,内容包含课内,也包含课外阅读。B组题难易适中,适合一般学生,内容主要是课本以内的,然后由学生自主选题。如果B组题过去测得“良”,现在测得“优”,那么他就进步了。学生B组题答得好,那么他们必须答A组题,综合两组题对他们进行评估,这样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等于考试,不等于打分,更不等于排队。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对知识的获得途径却置若罔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习惯于写出标准,然后逐条对照,像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检验机器零件一样给学生分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的等级,然后以等级的目光去区别对待学生。有的教师甚至把每次月考成绩都大肆渲染地在班级给予分析总结,并大张旗鼓地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久而久之,优生和差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心理负担。优等生很怕下次考不好而遭人耻笑,进而死啃书本;差生则会破罐子破摔,从而惧怕考试,甚至讨厌考试。对学生来说,知识只有对错之分,学习结果只有上下可言,这势必导致学生只关注如何得高分,如何被上一级学校选中,因此出现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淡化能力培养的现实。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突出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个人才;注重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学生发展个性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这应该是当前评价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一个教师而言,少一些批评,采取“有情”“有别”“富有激励性”的评语,使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我相信效果定会不同的。我的评价方式是由教师独评转到教师参评、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互评”发现别人的长处。
五、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
学生学习档案袋是学生的学习及成长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回答记录、各项活动记录、学科素质发展记录、学科知识成绩、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等方面。
如我在讲《春》一课时,要求学生根据五幅图任意选择一幅进行绘画,同时为本课准备一套练习题,这些都可以装进档案袋里。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小雪节气的由来简介最新,欢迎阅读!
小雪节气的由来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面温度没有足够低,雪量还不算很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描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农历十月中下旬,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这时候已经开始下雪,但是一般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小雪民俗1、做腌菜
南京有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之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以备过冬食用。杭州人往往也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
2、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小雪时节吃糍粑的习俗。有俗语说,“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才能体味到农家乐趣。
3、晒鱼干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4、刨汤肉
“小雪杀猪,大雪宰羊。”许多地方每到小雪、大雪两个节气,村民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无论哪家宰畜,邻居、亲朋都要过来帮忙。杀了猪,东家要做一锅猪烩菜,再配上米饭、小菜,略备薄酒,邀请四邻聚餐,寓意团结、和睦、万事兴旺。
小雪晒鱼干的寓意是什么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小雪节气晒鱼干的做法1、剖割
剖割有三种形式,即背剖、腹剖和腹边。主要是依据所选鱼类的大小来决定用哪种方法的。背剖适用于肉厚的大鱼,剖割时从鱼背鳍下第二鳞片进刀,刀快要到鱼头骨时,使刀柄微斜在头骨正中切开。除去鱼内的内脏及牙墩,把脊骨的血污及多余部分除去。如果鱼身较大,则采用另一种下刀方式,应在脊背骨下及另一边的肉厚处,进行剖割,这样有利于盐水浸透。而对于小鱼,人们则选择腹剖的方法。
2、洗涤
特别要注意必须在鱼的血液凝固前,进行清洗血污、粘液。清洗过后让鱼的水分流干,之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卤液中,浸泡3—5个小时。
3、盐腌
根据不同重量的鱼来选择盐的分量,一般每100千克鱼用盐18—24千克。也要根据季节不同分量也不一样,冬、春季偏少,夏、秋季节要多一些。腌制的时候,将盐均匀的敷在鱼身上,这样做有利于味道的均匀。然后置于腌池内,肉面向上,鱼鳞要向下,鱼头要稍放低,鱼尾轻斜向上。
4、晒干
点不起的省油灯
相传油灯由黄帝发明。那时人们已学会用火堆和松脂照明,某日黄帝用火烤肉,大火正旺,肉上渗出的油越来越多,滴到柴火上却烧得更旺,黄帝便把油脂装在石碗里点燃,不小心将衣袖的布条落到油碗里,布条不仅没被烧尽,火还越燃越旺,之前的黑烟也少了许多。于是,油灯和灯芯的组合第一次粉墨登场。
隋唐时,骄奢逸的隋炀帝喜欢征战扩张,于是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剥削重税。某年秋季大旱,庄稼欠收,隋炀帝却派兵攻打高丽,行军途中油料告急,晚上没有灯油了,参军刘坊献上一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油料。如此一来,老百姓家里剩下的油只能点燃萤火虫般的亮光。不仅如此,隋炀帝还规定夜晚百姓点灯只许到二更,超过二更就要受罚。因此,降低油耗的省油灯也就应运而生。这灯是一种带夹层的灯,夹层内可以注入凉水,形成一个简易的冷却水的装置,可以降低燃油温度,减少蒸发,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
而隋炀帝发动的这场战争,让国家财力大损,到最后老百姓连省油灯也点不起了,民间就开始流传小段子:“杨广小阿糜,不点省油灯。”于是,形容一个人不容易对付的俗语“不是省油的灯”延续至今。尽管省油灯是软弱的代名词,却让老百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大减少开销,功劳倒也不小。
1968年,河北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里出土了一盏人形灯,青铜材质、鎏金满身,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吸收油烟。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也颠覆了人们对油灯的概念。
这就是考古学家和冶金专家公认的勘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相传这盏长信宫灯是西汉文帝赐给夷侯刘揭的,后因刘揭犯了罪,抄家之日被窦太后小施伎俩收入囊中,名为暂时保管存放,实则因青睐此灯的优美想据为己有。得知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与自己同为一族,窦太后又将这心爱之物赠与她,想不到窦绾对这盏灯深深迷恋,将其定为陪葬品。从这曲折的辗转送人再到陪葬的过程,不难看出油灯在当时可是一件体面到家的礼物,在礼品界的地位与现代珠宝几乎不相上下。
一汪心愿寄灯笼
古人好祈愿,“灯”与“丁”、“登”的读音相近,因此“丁” 意为人丁兴旺,“登”蕴含五谷丰登,而“提灯”又和“添丁”发音相近,灯笼也就被赋予祈求生子的功效。
西安灞桥白鹿塬一带,习惯给孩子送长命灯笼,又叫火蛋灯、星星灯。一媳妇一直没孩子,娘家母亲急得要命,于是求神问药,经高人指点,除夕夜偷偷把灯笼点亮,悬挂于女儿房外。正月过完,灯笼燃尽。果不其然,来年这媳妇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就是东周的第一代王周平王。看来灯笼不仅可以带来子孙,还能照亮子孙前途,此习俗带着美好的愿望也就沿袭至今。
红艳艳的灯罩,配上跳动的火苗,难免被文人骚客赋予男女间那美妙却又隐晦的爱恋情感,灯成为爱人之间的信物也就理所应当。《红楼梦》里,贾府的灯笼七彩绝伦,唯独一个玻璃绣球灯的命运却与众不同。
这灯本在豪门大户不算稀有,却偏偏落到林黛玉手里。黛玉见宝玉雨夜里提个纸糊的灯笼,担心雨点打灭蜡烛令宝玉跌跤,取下一盏琉璃绣球灯递与宝玉,道:“这可比你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都说爱人的心是玻璃做的,黛玉便借机将自己心赠与宝玉。(插画)电视剧里,贾家被抄,丫头散了,黛玉死了,入狱的宝玉却始终把这个琉璃绣球灯藏在被子里,死也不上缴,倒也保护了林妹妹那颗脆弱的玻璃心。
无独有偶,明孝宗朱v樘也因怕人跌跤将灯笼赠人。闲来无事,明孝宗关心下属的业余生活,问太监:“大臣们天天坐班,啥时候喝酒啊?”太监答:“二更。”明孝宗转念一想,心生诧异:“晚上喝醉了,没有灯笼摔坏了怎么办?以后每个店铺都要准备灯笼来传送,费用由户部支出。”这恐怕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领导。
走马灯属灯笼比较知名的一种,灯罩上的图案可以快速转动,也叫跑马灯,现今大型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就是从走马灯得来的灵感。
王安石科举高中,便是多亏了这走马灯。上京赶考的一晚,王安石到街上晃悠,见到马员外门口挂了一个跑马灯,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显然,是等着才人前来相对。王安石看后大叫:“好对!好对!”却扭头一走了之。此联是马家为小姐选婿所作的上联,谁知看门的小厮以为王安石说这联很容易对,没时间对下联就走了,立马禀告马员外有优秀人选,其实王安石只是惊叹这上联写得好而已。
考试中,王安石早早交了卷,考官见他自信满满,便故意探探他的才华,指着飞虎旗得意洋洋地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他对下联,王安石一听,大喜过望,不假思索将马员外跑马灯上的上联来对。考官目瞪口呆,顿觉他反应敏捷、机智过人,向领导大力举荐。不想这王安石灵机一动,跑回马员外家,用考官的飞虎旗上联去对走马灯,工整契合。马员外大喜,纳他为快婿,即刻操办婚事。无巧不成书,成婚当晚,王安石又得高中的消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福分不浅。
偷来光明慰人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对元宵灯节观灯景象的生动描写。
中国历来有在元宵夜举办灯节的习俗,古时元宵之夜也称“放偷节”,人们可以在元宵夜肆无忌惮地偷灯三天,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在古代,偷灯本是祈福,不料却演变成偷人妻女。《帝京景物略》说:“金元时期,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妻女被人偷去也不以为忤,古人的开放程度令人咋舌。
时至今日,山西祁县三合村依然保留偷灯的传统,被称“九曲黄河阵”。此阵为正方形,边长25米,灯阵由625根铁棍组成,每根棍顶端挑一盏灯,阵中央是吊斗指挥台,一个人走黄河阵得花10分钟。每年有一半的油灯被百姓偷回家,第二年摆阵时再送还,偷灯人还要送上一桶灯油或是一尺红布,盼望福气迎门。
历史发展,偷灯也被赋予更多传说。前几年网络上突然旋风般掀起鬼怪小说“鬼吹灯”的热潮,让灯又着实热了一把。
传说人身上带着三盏灯,一盏在头上顶着,另外两盏在双肩。盗墓小说里古代富人的陪葬品全都价值连城,因此免不了吸引人去做那鸡鸣狗盗之事。费劲撬开泥土,缓缓打开石门,盗墓者脚步踏进墓地之时,便会在墓穴的东南角点上一盏灯。如果灯灭了,说明鬼不让盗墓者盗取,盗墓者只好顺应上天安排,灰溜溜回家,改日再来,也有不死心者,再点燃第二盏灯,看鬼是否可以再通融通融。据说这是活人与死人之间的协议,如果硬要盗走墓中之物,当晚必定不能活着走出墓穴。(插画)
一、考场作文拟题的原则
(一)准确贴切
准确,就是宽窄适度。标题与内容密切相关,既不可“题”大于“文”,也不可“文”大于“题”。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就不能写成《握住你的手》或《想握住你的手》,这三者的内涵与外延不一样,写作的要求也就不同。贴切,就是要合适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对题目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不朽的昭君》只能作为记叙文的标题,而《抓住机遇,成就伟岸》只能作为议论文的标题。因此,给不同的文章拟题时,尽量要显示文体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二)简洁醒目
简洁,就是精炼,富有概括性。简洁不是字数越少越好,还要含义明确。醒目,就是要态度明朗,旗帜鲜明,夺人眼球。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关于青春不朽的材料作文,一些同学就拟出了简洁醒目的标题,如《燃烧即不朽》《瞬间里的永恒》《一事能狂便青春》《心田半亩种青春》等,可谓精炼醒目、旗帜鲜明。
(三)新颖别致
新颖,就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独具匠心。别致,就是有味道,发人深思。这是作文拟题的高要求。有一年高考,有一位考生的作文标题是《兔非鱼》。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争辩。且看作者是如何解题、扣题的:“子非鱼,何必曳尾?子非鸟,何必高飞?子生斯世,何不乐见有兔非鱼,而欣然享此‘和而不同’之美?”读后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二、考场作文拟题的要求
(一)体态美观
体态美观,即在拟题时注重题目的形态美,使题目像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亭亭玉立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在题目中运用间隔号或连接号,例如:《母亲・黑土地・小石磨》《自卑・自负・自强》《神鞭――母爱》《对手――榜样》等。可以在题目中运用对偶句,例如:《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可以在题目中运用数学公式,例如:《1+1>2》《7-1=0》,以等式或不等式的方式将内容抽象化,能收到纯语言文字难以达到的特殊表达效果。可以运用留白法,即留出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填补,例如:《用你的温柔马屁和背影……――写给阿q同志的信》,其中的空白,以虚映实,藏而不露,但读者又可以根据文意在会意的一笑之中把握主旨。
(二)形象活泼
如果说体态美观只体现了题目的身材,那么,形象活泼就体现出了题目的气质与性格。就像一个性格好、气质高雅的人,往往是惹人喜爱的。
运用修辞格来拟制标题。例如:运用比喻手法的《机遇是一条鱼》《朋友就是生产力》,运用反问的《诚信过时了吗》《卖狗肉何必挂羊头》,运用拟人的《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星期天的面孔》,运用双关的《生命“诚”可贵》,运用夸张的《花瓶能装下春天》,运用词语回环而意义相反的《防盗门不防盗》,等等。
还可以用加工或改造歇后语、文章标题、影视片名和歌曲等方法来拟制标题。例如:运用成语加谐音拟制的标题《乐在“棋”中》,改造成语的《“雾”里逃生》《“战痘”青春》《“官”念前提》,讽刺某单位几任领导行为的《前“腐”后继》等,化用诗句的《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歌词的《我诚信,我美丽》,仿拟文章标题的《“吾”邦惊诧论》,等等。
(三)文采浓郁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色彩浓的文章常被视为精品而受人青睐。文采浓郁的题目更是耐人寻味,魅力无穷。
可以通过引用或改造古今中外的诗词、名句、优美散句来拟制标题,以增加标题的文采。例如以“月”为话题的文章可借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词句拟题为《儿女共婵娟》,以“楼”为话题的文章可借用李煜《虞美人》中的词句拟题为《小楼昨夜又春风》等。这样的题目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而且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三、考场作文拟题的技法
技法一:巧用借鉴法
借用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上和生活中的名人名作、歌词、电影、俗语、名言警句、诗文等多个方面,凡是生活中自己非常熟悉的对象都可以成为拟题的素材和源泉。此种方法既有浓缩、凝练的作用,又把作品的诗情画意、哲理韵味带入了标题之中,简单易学,容易操作,容易出新,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心理共鸣。
巧借名人拟制标题,如《当代保尔――张海迪》《新时代的焦裕禄》。巧借名事拟制标题,如《新愚公移山》《我的滑铁卢》。巧借名作拟制标题,如《装在套子里的爱》《向左走,向右走》。巧借歌词拟制标题,如《我的未来不是梦》《平平淡淡才是真》。巧借电影拟制标题,如《甲方乙方》《泉水叮咚》《花样年华》。巧借俗语拟制标题,如《一个好汉三个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巧借流行语拟制标题,如《一切尽在不言中》《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巧借诗文拟制标题,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
技法二:移植化用法
移植是指把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专有名词和行业用语植入题目之中,成为题目的一部分。化用则是在使用技法一的基础上化用名作、电影电视、戏剧歌曲等作品的标题或名句,包括对名言警句、诗文俗语的化用。一是借鉴了原作的韵味,又有所创新;二是有了幽默感和趣味性,产生特别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移植的类型有很多。可以移植军事术语,如《向沙漠进军》。可以移植科学文化术语,如《干部要“五官端正”》。可以移植体育旅游术语,如《对公款吃喝者亮黄牌》《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可以移植音乐美术术语,如《让青春奏出华美的乐章》《高中生活哆来咪》。可以移植交通术语,如《我差点闯红灯》。可以移植司法用语,如《心灵的审判》《一场特殊的审判》等。化用的种类也有很多,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诗文俗语,如《曲径通“乐”》《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莫愁前路无奶酪,但留清气满人间》《问世间诚信为何物》《男人不相信眼泪》,等等。
技法三:妙用词语法
即通过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组合、改装、变形来拟制标题,以发挥词语多义的特点。可以采用谐音法拟题,如《招“才”进宝》《不要唯“财”是举》《向“钱”看与向前看》《听取“哇”声一片》,等等。可以采用换字法拟题,如《望“书”兴叹》《外面的世界不精彩》《主见与“次见”》,等等。可以采用换序法拟题,即不用更换其中的文字,只将原语序调换一下,使之产生新的意义,如《众不敌寡》。可以采用反常法,即利用矛盾生疑法拟题,如《死海不死,天空不空》《给心灵保个险》《阳光的味道》《日子在发霉》《倾听月色》《语文是气体》《陌生的朋友》,等等。
技法四:巧用修辞法
善于在拟题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列锦等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题形象生动、别具一格。采用比喻法拟题,如《白衣天使的梦想》《初三如秋》《清白的良心是温柔的枕头》。采用拟人法拟题,如《黄河在哭泣》《老树的叹息》。采用设问法拟题,如《面对高考,你准备好了吗》《你的肚里能撑船吗》《捷径还是绝境》。采用对偶法拟题,如《诚以养德,信以修身》《调准感情教具,拥有清晰世界》。采用象征法拟题,如《徘徊在黑夜光明间》《秋雨潇潇下》。采用列锦法拟题,即把相关的或不相关的名词性词语并列在一起作标题,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抒情,如《生命・心灵・选择》《宽容・风度》《脚・老茧・父亲》,等等。
技法五:中心提示法
即用能反映中心论点、中心事件、中心人物的词语来拟制标题,以显示文章的中心。
以文章观点入题的,如《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我喜欢出发》《守住心中的清月》《苦难是一笔财富》《站直喽,别趴下》《在阅读中成长》《生命在燃烧中成长》《人在苦中练》《把握命运,创造生活》《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等等。
以中心事物入题的,如《幸福的黄手绢》《二十四双布鞋》《狗尾巴花》《四十九朵玫瑰》《梯田蘑菇房》《永远的蒲公英》《最后一张落叶生日卡》《母亲的照片》《那棵葱郁的高山榕》《魂系三棵树》《穿布鞋的故居》,等等。
以中心人物入题的,如《藏北姑娘》《第十一位》《对院的女孩》《我爹我娘》《最后一个船夫》《昆仑采玉人》《梦萦阿诗玛》《父亲的背影》,等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69-02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研究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真正发挥教材育人功能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正是实现语文教学这一主要任务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学普遍由于受到学生知识面窄、探究主动性不够、信息不畅通和学校师资不足、资源落后等多方面的制约,语文综合实践课未能有效开展。语文教材中很多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设计,在农村中学根本没有条件开展。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选题,是广大农村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语文教材只是提供一种可供参考借鉴的范例,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受教材提供的活动内容所限制和束缚,而应根据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的主题。
一、确定活动主题的原则
1.科学、可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主题”。因此选择主题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水平,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指导学生从自身、家庭、学校及周边环境有实际意义的方面确定主题。例如针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母亲河”活动,笔者设计了“爱我郁江”的主题;针对第三单元的“我也‘追’星”活动,设计了“我身边的明星”的主题;针对第四单元的“戏曲大舞台”活动,设计了“家乡的曲苑大杂谈”的主题。设计这些主题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风土人情等良好品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指导
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在学识水平、探索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普遍比城镇学生低,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前提下,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安排及活动后的总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指导,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地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二、确定活动主题的方法
1.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备好综合实践课
农村中学未能顺利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师资条件的制约,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其实,这个困难可以通过发挥全校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条件、行为习惯、心理特点等因素较相似,农村学校可在新学年开始时,全组语文教师集中备课,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把三个年级学生的阶段性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学校实际,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成长特点和成长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容易引起兴趣的、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课大主题范围,并对活动的组织、指导方法等形成大致思路,为综合实践课正常、有计划地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召开主题讨论会,指导学生确定学期综合实践课的活动主题
开学初,教师把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列入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并及早把教师集体备课时拟出的年级活动课大主题范围告知学生,让学生对学期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要求有总体的了解。然后,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和设计1~2个活动课题;二是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每组按5~6名学生为标准,组成若干个课题拟定小组,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组内成员提出的课题进行研讨、筛选,确定本组课题并上交班委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1~2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召开确定学期综合实践课活动主题论证会,要求各组代表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活动主题竞荐演讲:
(1)我们设置的活动主题是……
(2)我们设置这个活动主题的依据
是……(提示:为什么设置这个主题?计划解决什么问题?)
(3)我们通过开展该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提示:学到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等)
(4)我们开展活动的大概步骤是……
会上,鼓励学生质疑、补充,教师则适时点拨、小结,帮助学生总结出各个主题的核心内容,预想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科学选定主题奠定良好基础。学生论证结束后,由班长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确定全班学期综合实践课的活动主题(6~8个),并经全班讨论,整合出各个主题的明确活动目标。由于活动课主题的确定自始至终由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非常高。
3.指导学生确立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
综合实践课的开展是使学生通过活动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解决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的过程。因此,选题时务必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在此,笔者提供本人组织综合实践课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到民间采风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年的普通话普及教育已经让当地的乡音黯然失色,许多学生甚至已经不会用本地话进行交流。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设计了“寻乡音,觅乡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寻俗语、寻童谣、寻找家乡永淳的故事,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知识分类整理,并开展用本地话讲故事的比赛,让家乡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案例二:随着当地工业日新月异地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曾经清澈见底、鱼儿肥美的母亲河郁江,如今再也没有昔日美丽的容颜。它江水浑浊,江面上时时漂着散发恶臭的垃圾和泛白的鱼尸。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设计了“爱我郁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郁江的历史变迁,拍摄郁江的图片,深入调查郁江的污染情况,并撰写治理郁江的报告,开展“爱我郁江,还我绿水”的征文比赛等。
案例三: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活化石”。作为千年古镇,家乡永淳的许多古文化、古建筑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针对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有必要唤醒下一代人对古文化保护的意识,因此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寻访古建筑,把根留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撰写关于永淳古文物的调查报告和保护永淳古文化的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