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皮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香菇;套种;棵作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18-1
1 选地作畦
选择通风良好,远离污染源、不涝不旱、非粘重土质、排水良好、靠近水源、管理方便的地块为宜。一般菜园、农田、空闲地、树荫下、果树间、房前宅旁均可作为香菇栽培场地。作畦以坐北向南、东西走向为好,畦宽40-60cm。深10-15cm,长度不限。
2 配料灭菌
2.1 培养料配方
配方1:阔叶锯木屑76%、麦麸10%,细稻糠10%,玉米面3%石膏粉1.5%、50%的多菌灵0.1%;配方2:锯木屑60%,玉米芯15%、麦麸8%、细稻糠10%、玉米面3#、豆粉1%-2%、石膏粉1.5%、尿素3%、50%多菌灵0.1%。
2.2 调配拌料
根据日生产能力,按照上述配方在水泥地面上将木屑、麦麸、稻糠、石膏粉等原料混合拌均,将多菌灵溶入清水中,并按定量每百斤加水60-70斤。把水倒入料堆,混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可以用手握法测试,手握料成团,松手能散。含水量应按照锅底45%、中层50%、上层55%,然后按含水量先少后多的顺序,将料撒入锅中,料出锅时的含水量以55-60%为宜。
蒸料多采用大锅常压灭菌,在锅内加足水,水沸上气之后,开始撒料,底层先铺10cm厚水份少的料,待上气时再撒料,撒满锅为止,然后在锅内罩上耐高温塑料膜,封扎好,当料温达到98℃以上时蒸两个小时。用此法常压蒸料过程中,要求锅底火旺、锅内气足、见气撒料、一气呵成。
3 铺料播种
播种前准备:制做一个长50cm,宽20cm带柄的压板和刮板各一个;播种前一天用3%的石灰水浸泡稻草,浸泡24小时为宜,以备铺料;按无菌操作规程把香菇三级菌种掰成蚕豆粒大的碎块,装入已经灭菌的编织袋内备用。当蒸好的培养料温度降到25℃以下时,便可接种。播种最好是在无风阴天进行或是在早晚低温时。
4 发菌管理
播种之后便进入发菌阶段。需要低温发菌。春种香菇,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之间播种,此时低温一般在2-15℃之间,香菇菌丝在此低温条件下能够缓慢的生长,而不利于霉菌生长绿色木霉菌在15℃以上生长较快,通常播种后5-7天菌丝萌发。即注意低温和料温的变化,防止料温过高烧坏香菇菌丝,如果春旱地干,畦床上的覆土已干燥,可以适当的喷水或加厚覆土层,保持盖土湿润。若是持续高温、干旱也可以将草帘覆盖在床面上遮阴、降温、保湿。发菌初期床温最好控制在15℃以下。如果条件适宜,播种后30-40天即在5月中旬菌丝便能长满整个培养料。
5 撤土上帘
撤土揭膜是地栽香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过早撤土揭膜,由于香菇菌丝发育不成熟,会造成杂菌污染,影响表面菌膜形成,不利于转色。太晚了又因通气不良,会引起菌丝自溶。因此,必须适时进行,如果条件适宜,一般播种后经过40-50天的发菌培养,香菇菌丝体可达到生理成熟,即4月初播种,到5月中旬或下旬便可撤土了。但是由于各地的气候和地块土质不同,其香菇菌丝发育也有差异,因此,在撤土之前要认真的对菌床进行检查,以确定撤土揭膜时间。
6 转色催菇
撤土揭膜捡草时床面菌丝体不同程度的受到损伤,覆膜上帘后5天左右,菌丝就能痊愈,便进入转色阶段,转色的好与坏、早与晚直接关系到香菇的产量。上帘一周左右菌床表面形成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应揭开塑料膜,通风换气,迫使气生菌丝倒伏,使之在菌床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随之分泌出一种和色素,转色开始。在转色期间,既要通风换气,又要保持床面湿润。一般每隔2-3天揭膜通风一次,并及时吸除床面黑水。适当的散色光有利于转色,在床面湿度比较大的前提下,可以提高草帘,增加透光度。加大温差刺激,可以促进早出菇。尚若转色后较长时间不出菇,应作掠菌催菇处理,即揭开薄膜,用木棍拍打床面催菇。经过拍打震动,床面有轻微裂纹,很快就会形成菇蕾。
7 出菇管理
7.1 拉大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在10℃左右有利于菇蕾形成和子实体分化,也就是说,这种大温差刺激5-6天,便可出菇。必要时可在傍晚揭开草帘,清早再盖草帘,尽量拉大昼夜温差,促进形成菇潮。
7.2 控制菇场湿度
菌床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湿度在85%左右,随着大量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湿度可以适当降低。在第一、二潮菇发生时,为了预防杂菌,应视气温状况,尽可能在菇畦相对湿度低些,通常以薄膜内壁无水滴下为宜。
7.3 适时创造干湿差
春夏期间菌床内含水量充足,不要灌水出菇,如果干旱或地皮保水差的,在转色后适当喷水,喷水后待表面水份吸收后,再覆盖薄膜。第一潮菇采收后要停水柄掀膜通风,让菌床表面适当干燥2-3天后,再盖膜。约经过2-3天在采收香菇后留下的菇穴内逐渐发白长出菌丝时,再喷水增湿,掀膜通风拉大温差,促使下潮菇蕾形成。
7.4 给予充足光照
子实体生长期间必须有一定的散色光照,若光照不足,则菇盖呈现浅褐色或黄灰色,同时会导致菇柄长而畸形。
7.5 预防杂菌感染,延长菌块寿命
采菇后,菌丝正处于恢复生长阶段,抵抗力较弱,管理上稍疏忽,便容易发生杂菌感染。采收后,一定要将菌床表面的死菇。残根及杂质捡除,防止这些废物发霉污染菌床,一旦发生病虫等危害,应及时用霉菌灵、氧化乐果等药物治疗。
8 采收
满眼,但见草木长,见一阵风就长,见一阵雨就长,见一片阳光就长。那风,那雨,那阳光,和暖暖的地气一搅拌,不是肥料胜肥料。乍雨还晴、乍晴还雨时候,最恼人,但特别适合草木生长。就算是针尖点儿的小命,也要发芽,吐绿,像一星火,掉在干松毛里,霍霍地燃烧起来。
去年冬天,住在我家隔壁的狗曾公,盖一间牛栏。他砍了一棵泡桐树,去了枝叶,只是没有削皮,作为一根楼塞。楼下关牛,楼上可以堆放稻草。想不到,那棵泡桐树一直活着,这不,树干上居然还长出了新叶。大概是觉得作了楼塞不太舒服,泡桐树还动了几下,把墙壁撑裂了几道缝。看上去,总觉得对那棵泡桐树有些残忍。
大哥家屋后有棵老樟树,两年不曾发芽,应该死了吧。四月初的一夜及时雨,不,不是雨,应是观音菩萨的甘露吧!居然让它又活了过来,信不信由你。河堤上,一根腐朽的老乌桕树桩,长出数不清的菇子,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乌桕树菇好吃,好吃的菇子还多,像茅草菇、地皮菇、筅帚菇。满山都是牛粪菇和蛇头菇,又肥又大又美,只是不能吃。山上还有一种灰包,也属菇类,用脚一碰,冒出一团如烟的灰,好玩!山蛙可以带走它,遇到蛇时,把它丢过去,当作烟幕弹使用。
草是瞎长,乱长,蛮不讲理地长,横行霸道地长。村路本来就很窄,居然也长满了草,只留下正中一点儿空,形成一条更细的路,仅容一个人的脚。牛真老实,脚只踩那路中间路,不去踩旁边的草。清早开门,门前的台阶上,走来了几棵车前草,贼头贼脑往屋里望。对它们可不能客气,你踩不死它们,你只能扯掉它们。真要纵容了它们,它们就会沿了台阶而上,跑到家里来,不偷值钱的东西,只吸家里的人气。有户人家举家出门打工,几年不归,草爬上他家的锅台,甚至搭了梯子,攀上他家的屋顶,吸尽了这个家的人气,根本不像个人家了。最可恨,是草跑进菜园里,和菜秧争夺阳光、雨露和养分,它们抱成一团,打群架。你看,几棵草打一根黄豆苗,这算什么本事呀,打得黄豆苗哎哟地叫,像我那老实巴交的父亲,没有还手之力。我母亲倒是性格刚强得多,手把锄头,毫不留情,锄去那些杂草。锄草需要选择好晴天,让太阳把锄倒的草晒死。如果草太多、太密,最好用手拔,拔出的草打成捆儿,背回家去喂牛。草有好多条命,踩不死它,烧不死它,冻不死它。看上去,它被太阳晒死了,但晒死的只是一条命,若得一场小雨,另一条命又活了过来。纵然被牛吃下,变成牛粪屙出来,牛粪又晒干了,最后烧成了灰,但还剩下最后一条命,在庄稼地里照样活了过来。
窗外芭蕉叶,门前泡桐树,与其说是生绿,不如说是堆绿。那绿,一层一层地堆,太厚了,太重了,我总担心那棵泡桐树会承受不住。芭蕉不算太高,又靠着墙,多堆些倒是没有关系,纵然压倒了,有墙撑着。夜来一场雨,把那些刚堆的新绿润湿,化开,便有一种极淡的绿,从芭蕉叶上滴落。雨后天晴,我坐在窗下看书,张耳去听,嘀嗒嘀嗒落下的,肯定不是雨水,是那种极淡的绿。南瓜和豇豆多像个砖匠,在菜园里砌绿,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砌成了几堵一人多高的绿墙。爬山虎只能算个蹩脚的砖匠,不会砌墙,只能在砌好的墙上贴绿。它也贴了一人多高了,不过,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最可爱,是村子外面的水稻田,不堆绿,不滴绿,不砌绿,也不贴绿,铺一层厚厚的绿。风来,把那层绿弄起些褶皱,阳光是一个老式熨斗,烧得热乎乎的,很快,就会把那些褶皱熨平的。
各种瓜儿,都在忙着牵藤、开花、结瓜。春色满园关不住,夏色就更关不住了,杏树、梨树、南瓜、丝瓜都出墙去。那棵丝瓜出墙后,想爬上墙外的猪圈。第一夜,它的一根藤蔓就牵出一尺来长,第二夜,再牵出一尺来长,离猪圈顶已经很近了。不过,那根又柔又细的藤蔓老是向上、向外伸着,明显有些力不从心,梢头低垂下来。不着急,白天好好睡上一觉,积蓄些精力,第三夜再来,再牵出半尺来,向上一跳,两跳,与猪圈顶就差一点点了。正好,一阵风从这里经过,推它一把,它就跳上了猪圈,牢牢地抓住一块瓦不放。它是多么感谢那一阵风,不过,那阵风早已走了。风做了许多好事,也是不愿意留名的。
竹园里的春笋,对它们寄予了很多希望。不过它们长得实在太快了,还没有体会过童年的欢乐,便已成了一株新竹,这是否会在它们心里留下些阴影?山中有一片荒地,不种总觉得有些可惜,那么,就去松松土,丢些芝麻籽。真的,随便丢些就行,都不必过于认真,也不用再去管它们。秋天,就拿着镰刀去收割,总有些收成的。在梅子雨里,披着蓑,戴着笠,去割一篮红薯藤,把藤剪成一截一截的秧苗。麦茬地已经挖过了,整成一畦一畦,将一截红薯秧苗往湿地里一插,就能活的。人,赤着脚,站在那泡着雨水的地沟里,稍微站长些时间,就会感到脚下痒痒的,有一种根须一样的东西,就要从脚板下生出来。赶紧挪一下脚,要不,人就得在这地里生根,发芽,化成一株植物了。
到了农历七八九十月,就是收获时节了,人忙,而草木就轻闲了。
那些土东西
到菜市场买菜,那些土东西,譬如土鸡、土鸭、土鸡蛋、土莴笋、土辣椒之类,价格都要高出许多。与之相对,那些经过现代技术弄出的、所谓的洋东西,固然模样好看,价格便宜,但失去了其原本的味道。洋韭菜四季都有,极深而肥,扎成一大把,回家炒着吃,在嘴里如同嚼草。及至春二三月,看到某个菜农的篮子里,躺着几小把土韭菜,虽然矮而瘦,甚至还夹杂些草,但感觉上就是特别亲切,买一小把回家,在水池中清洗,就有一股韭香满厨飘荡。季节在菜市场里有些乱了,寒冬卖黄瓜,盛夏卖卷心菜,不过,那黄瓜几乎不作黄瓜的味,卷心菜吃起来有些苦涩。但我的季节不能乱,不去理会那些洋东西,不去贪恋那份新奇。春买莴笋,夏买黄瓜,秋买萝卜,冬买菠菜,那些当季的、本地产的土菜,那才叫水灵、有味、好吃。有乡下的亲友登门,带一只土鸡,或拎一二十个土鸡蛋,那是贵重的礼物,应该特别看重。要过年了,托乡下的亲友买一只土猪腿,那种乡下妇人一把菜、一瓢糠,喂了整整一年的土黑猪,腌出的腊肉风味就是不一样。万法自然,吃喝更应如此,合上四季的节拍,我想这样才叫养生。
那些自然的、朴素的土东西,只有乡下才有了。我喜欢那些旧式的民居,土砖,小瓦,木格窗。最好几家连成一片,半隐在山洼里、绿树中。站在山上看,排成鱼鳞状的灰瓦,在高处成脊,在低处成天井。屋顶有烟囱,像人的皮肤长了个小痘,一天到晚都有东西冒着。做饭的时候冒着炊烟,不做饭的时候冒着人气,那或浓或淡的人气,你看到了吗?门楣上还有只燕子窝,则像美人额上痣一点。下雨天,无数的雨珠,从屋檐边成串地落下,像挂着一副珠帘。这种民居上通天,下连地,冬天暖,夏天凉,只不过简朴了些。说实话,我未必真愿意搬进这样的屋子里居住,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保留一些,更多地保留一些,让我在乡下行走时,当一幅幅画来看,可以通过它们抒抒情,怀怀旧。三月我去的时候,我希望还能看到,有人披着蓑,戴着笠,扶着一只木犁,在村前的田畈上耕田,斜风细雨不须归。五月我去的时候,我希望还能看到,人家的屋角边、院落里,红了的还是樱桃,绿了的还是芭蕉,而黄了的,还是一树结得密密的、小小的、甜甜的土枇杷。
自己动手,种一片菜园,总是一个怡人心情的美梦。上山砍些细竹,扎一道竹篱笆,和杨万里写的“篱落疏疏一径深”里一样的竹篱笆,虽然是稀疏了些、简单了些,但足以防止过路的牛羊骚扰,又添上些诗意。净是种些土菜,泥地种土黄豆,沙地种土花生,园角还有一汪泉水,靠近泉水的那块地,正好种些喜潮的土芹菜。应该要到端午节前后,土辣椒和土黄瓜才刚刚结出,提着篮子去摘,只能摘到很少,且没有长好,回家用菜籽油炒着吃,味道不逊于节日的芝麻粽和绿豆糕。土菠菜有神通,入冬,撒一畦地的菠菜籽,不久,便铺一畦地浅浅的、非常均匀的菠菜绿。无论何时,你去间扯一些,弄出些大窟窿、小窟窿,很快,菠菜就会把它填起来。土菠菜还可以连根吃,那老鼠尾巴一样长长的根,甜丝丝的,极有嚼头,只是有些不好洗。只用猪圈里、鸡栅里取出的土肥,散发出真正的乡土气息,如果你说你有着乡土情结,可是连这种气息都不喜欢,我只能说你那是个伪情结,庄稼就特别喜欢这气息。也尽量不施农药,瓜叶上有虫,清早用手去捉虫,这方法虽然土和笨,但很有效果。
村子里,还有人家种红壳糯稻吗?――一种很老的品种。要到秋深,红壳糯成熟了,满田褐红的一片,和高粱一样的颜色。把红壳糯收回,晒干,用土风扇扇去秕谷及其他杂质,碾成米后,米上还残留着稻壳上的红。用土灶、铁锅、木蒸笼,蒸一笼这样的红壳糯,满村都闻糯米饭香。把糯米饭晒成米籽,再从洞窖里取一挎篮红薯,最后熬成的,不过一小碗红薯糖。要过年了,就把米籽炒熟,拌上红薯糖,切一两罐米籽糖。的确,这米籽糖是有些土,比不得超市里卖的牛奶糖,但多少年不吃,却有些想念了。家的后面,有一片山林就好了,可以养很多的土鸡。每天清晨,放鸡,把鸡撵到屋后的山林,任其觅些野食。半上午,陆续有母鸡回家,下些颜色、大小都不一的土鸡蛋。还可买几只鸭,和鸡一起混养。乡人都说,这鸡窝里的鸭,最有营养呢。有贵客来,用瓦罐、泥巴炉子和木炭,花个半天时间,炖一只这样的土鸡或鸭,那才叫地地道道的土东西。
神奇的药山和古老的行业
太白县城的四周是屏风样的群山,东南方就是秦岭主梁鳌山(西太白山),采药人老赵家所在的村子在太白县城南边。7月的清晨寂静而又凉爽,天不到6点就亮了,群峰和山谷司的云雾仍沉睡在一片黛青色中。药农老赵在庭院中洗漱,家里的公鸡卖力地叫着,厨房传来呼呼的火苗声和风箱声,女儿正在给他准备早饭。洗漱罢,他坐在院子中的马扎上抽烟,女儿捧上饭来,一大碗捞面条卧着两只荷包蛋。他大口地扒着饭,把面吃得干干净净,这是两天中他惟能吃到的一顿热饭了。吃完饭他不再耽搁,拎着短柄药锄,背起行囊起身,妻子女儿送他出门,女儿在身后大声说:“爸爸,山上小心”!他头也不回,嘴里含糊地应承着,快步走出村庄。
老赵沿着山脚下条小径上山,路旁的草丛和树枝上挂满露水,不久裤腿和鞋就被露水打湿了。他步履轻快,在陡峭的山坡小路上没有片刻的停息。这里是秦峰主梁鳌山的低山地带,山民进出频繁,草药早就被挖掘一空,他的目的地在高山地带的原始林区,那里人迹罕至,他轻装也要走三个小时。老赵的背囊是一个用绳索扎着口的尼龙编织袋里面装着砍柴刀棉衣、一包馒头,辣咸菜和两包方便面,一只不锈钢带把的缸子。在夏季他般采集菖蒲猪苓几种大宗中草药,第一天上午走到鳖山北坡海拔2000米的原始森林地带,开始搜寻挖掘,天黑后在山上过夜,第二天下午下山。
与村中的大部分中年人不同,老赵没有把进城打工作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他自己有采药的专长。家住号称药山的太白山下,野生药材资源得天独厚,采集中草药能给他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除了积雪封山的冬季他隔几天就上山挖药材采山货,待家中的药材积攒多了就把它们分门别类,一并送到县城的收购站。当然在深山老林里采集草药并不是件轻松的工作,“驴友”们偶然在山上呆几天回来后数月心潮难平,惊呼精神体力饱受冲击。如果一年有近百天这样的生活,可真不浪漫。对此老赵淡然处之都是吃苦赚钱,打工看人脸色,还不如上山自在些。9点钟左右,他已上升到高山桦木林带,松鼠在枝丫间跳跃,山雀在树梢上鸣叫,他逐渐放慢脚步,在草丛中仔细搜寻起来。
采药之路
数千年来,关中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繁华之地,汉唐时期,中医在此发展已达相当高的水平,精于岐黄之道的高人名士多不胜数。传统文化中调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不仅产生出系统的中医理论,也衍生出入道修仙、白日飞升的神仙道家理论。在人们的想像中,深山幽谷就是掩藏着的人间仙境,有数不清的奇卉异草,肉芝石蜜,这些都是炼制外丹必不可少的原料。有钱有闲,信念坚定的术士们在采集药品、辨识药性方面贡献颇丰,他们潇洒神秘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当时人们推崇和艳羡的时尚,采药这门技术活是太白山地区自古以来的流传。
将近傍晚7点时,老赵停止了林中的采集沿着一条很陡的小路快步从山坡下到山谷间,此时天光虽亮,但他走得很急,山间不比平原地区,太阳一落山,天立刻就暗下来,他要在天黑前赶到宿营地。老赵选择的宿营地在溪水旁一块凸出的岩石下,有四五平方米平坦干燥的地面,当中有三块支锅的石头已被篝火熏得乌黑。这里取水方便,背风向阳,又临近山路边,是采药人宿营的首选地,老赵也记不清他是第多少次在这儿过夜了。岩石下有许多动物的粪粒新鲜的压着干燥的,大多是羚牛粪和青羊粪,它们也喜欢在此地避风躲雨。
到了凸岩下,他抛下木柴背囊,拎着柴刀到林中收集木柴。不到五分钟,他就扛根原木回来了,腋下还夹着大堆干枯的树枝。当林中光线变得暗淡,远方的山峰依稀可数时,篝火燃起来了,火舌呼呼作响,树枝在火焰里噼啪爆裂,浓烟上下翻滚升腾。老赵穿上棉袄,把馒头和盛满山泉水的缸子放在火边,他坐在石块上,点燃支香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早晨到现在,他一直在爬山走路,挥锄挖地,整个人就没有停歇过,其间只喝过几口泉水,现在他真的感觉有些累了。
老赵年近50岁,长得黝黑结实,如果在山路上遇到他,与我们熟悉的山民并无两样。长年的辛苦奔波使他显得比实际年龄老些,但他的身体状况非常好尤其是在负重爬山和耐力方面,与城里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吃罢晚饭,老赵盘算了一番今天的收获。他运气不错,在株大麻栎树下挖出了一窝猪苓,重约三斤,值七八十元。今天还采到了二十几斤草药,有九节菖蒲细辛党参纽子七,灯台七、天麻等,可惜天麻已经抽芽,有些空洞卖不上价钱了,台计有上百元的收入。他对今天的收获比较满意,明日再干天,采够60斤草药就可以下山太多了不仅体积大难以搬运分量太重走山路人也吃不消。
山间的夜晚出奇的寂静,林中宿鸟偶而梦呓也清晰可闻。山风平息了下来天空的星星竞赛般地为烁着寒光,对面的山坡黝黑而沉默。老赵坐在石头上靠着岩壁打盹,每过半小时他醒来拨弄一下篝火让渐渐暗下去的火堆重新燃旺。在海拔2000米的秦岭上半夜的气温已降至5℃度,火无论如何不能熄灭的。他把砍柴刀和药锄放在身旁两边,升火也是夜间防范野兽最好的方法。
秦岭山区遇到的采药人几乎都是中老年山民中的年轻人不要说上山采药,就是向他们询问上山的路径,也往往语焉不详。他们从小在学校里长大,走出校门后就进城打工,即使节假日返乡,多是聚在起聊天打牌,地里的农活都不愿意做,更不可能像父辈们一样终日在老林中奔波了。他们对自己从小长大的山野有另一种观点更愿意到城里闯闯找机会,“驴友”们有耐心不妨沟通了解一下,他们对山的认识与我们差别非常大。老赵的儿子在西安打工女儿即将出嫁农闲时节柯子里几乎没有年轻人。识得草药又能上山采药的人少了,上山很难找到伴现在老赵他们采药,多数是独往独来这种采集方式使他在山上停留的时间不可能太久。
在他年轻的时候如果三五人结队上山,就能带上米面铺盖等生活用品。他们在深山某
处安营扎寨,搭起棚屋称之为“营房”或“药棚” ,白日在山上采集,夜里共宿处,生活上可以相互照应。采来的草药就地晾干,每百斤鲜药可得十几斤干药材,也司
免去搬运之劳。十天半月之后粮食吃完大家一起满载而归。这是一种高效率的采集方式,现在“驴友”们偶然在深山中见到破败的草棚炊烟熏黑的岩洞,这都是采药人的遗迹。现在仍有极少的人完全以采药为谋生手段,多来自于四川湖北甘肃等地是贫穷的采药世家,他们主要在秦岭西部的高山地带活动,像侯鸟样春来秋去,把采到的草药就近卖给收购站。偶而这些外乡人也到深山里的药场中打工“药场”是在荒僻山地上人工种植的药材苗圃,需要专人抚育管理。这些外乡人既内行又耐得住寂寞是。药场老板的最佳人选。
山民殊的人群
“采药人”是“药农”的俗称,在陕南他化被称为“药客”,秦岭北侧被称为“挖药的”。“药农”实际上是个宽泛准确的称谓,它不仅包含了野生药材的采集者,也包括人工药材种植者,而且清楚地指明这些人的身份是农民。事实上如今从事野生药材采集这个苦活的,也只有经济条件差的山区农民了,靠山吃山他们仅仅把这项收入当成副业的种,同时还从事着地方性林产品的种植养殖其他种类山货的采集。至于现代山区休闲观光旅游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涉及区域有限,采药仍是祖先留给山民最传统的谋生手段之一。我们所见到的采药人,大多是从小生长在山区中的山民,带有明显的家族职业特征,采药和贩药往往是父子传承的,同样的擅长割漆家庭的子弟在培植香菇方面并不在行,上山采药可不是人人都能干得了的事。首先得了解近百种中草药的形态生境,这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许多业内的不传之秘。譬如翻白,草委陵菜外形都像白头翁。
可它们却没有白头翁的抗菌效果。石韦附生在潮湿的岩石上,别处很难见到它的踪迹;其次需要鹰隼样的好眼力,能在连片的草丛树叶中找出那细小特殊的叶片,在貌似寻常的地皮下发现珍贵的药材块茎。最后,还需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不仅是负重爬山,风餐露宿,还要整日穿行在深林中,连个人影都见不到。正因为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使他们笼上层神秘的色彩,成为山民间传说最多的一群。
药农当中有些人还粗通药性,以民间医生的身份制药贩药,行医乡里。太白县二郎坝的老李就是一位民间郎中,他每年夏天都要上太白山高海拔处,采集各类珍稀的药材,下山后配药为乡邻治病据说他的药疗效独特,名甲一方。他上山一般有半月之久,采得的草药仅是一麻包,自己一人就能扛回家,其中大部分都是太白山出产的特有品种,寻常人难以觅得它们踪迹。老李身材矮小干瘦,操着细声细气难懂的陕南口音,他不仅会配药行医,还懂占卜、看风水、做法事,是山村中硕果仅存的。法师’。他随身挎着只老式的军用水壶,盛着自制的药酒,散发着浓烈的中草药味,每晚他都要呷上几口药酒,用于驱寒燥湿,强健筋骨。绝大部分的采药人没有老李的特长,他们仅仅识得草药,关注着镇上药材收购站的价格行情,农闲时节扛锄上山,把药采回来卖掉就是了。
高危职业
近一个世纪来,人们对秦岭的高强度开发,使秦岭的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森林消失大型动物数量大幅度减少。虽然如此,采药人在深林中活动,遭遇猛兽的几率远大于常人。秦岭西段,许多采药人都有过遭遇凶悍的羚牛甚至被追逐的经历。在密林中,他们总是用药锄把周边的树枝碰得哗哗作响,用来提示可能存在的野兽,以避免双方狭路相逢。野兽总是怕人避人的,攻击行为只是它认为人类要伤害它或受惊时才会发生,毕竟秦岭山中,食人的虎豹几乎已经绝迹。
接触多了,我们才意识到采药是个高危的职业,山民的谨慎防范是有充足理由的。前年在华县草链岭,我遇到四位结伴采猪苓的山民,其中一位中年人脸上和肩部有明显的伤痕。询问之下才知道是被狗熊抓的。他在不久前采药时遇上护崽的母熊,熊将他扑倒按在地上,他拼命挣脱滚下山坡才逃得性命。在周至老县城,曾遇上了一户办丧事,死者也是个中年人。他与一位邻居进山采药,两人分走在溪谷两边,他不幸遇上了独身羚牛的攻击。同伴听到他的惊叫声赶过去时,只见他倒在地上,腿腹间被羚牛角戳了一个大口子,人被抬下山时已经不行了。虽然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却将恐惧深深地印在山民的心中。自古以来,他们进山之前都要祈求神灵,不要让自己上山遇虎。拦路虎,这深山中邪灵的典型形象,多少次在山民药客的噩梦中出现,给他们艰辛的劳作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忧虑。
上山采药,伐木,打猎不仅辛苦,也是个危险的行当。风侵雨彻往往使人生病,至于擦伤,扭伤,摔伤更是司空见惯。面对这些必然产生的伤病,实诚的山民却认为自己行止不慎,触犯神灵,需要以虔敬的祭拜来禳除祸害。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人山禁忌和祓魅祈福的仪式,年长的山民多精于此道。他们还有许多敬语,用于称呼雾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林泉树木。只要有人去的地方,无论怎样偏僻,总设有山神庙,有时简陋到只有几片石板搭建立着一块木板当牌位供过路者祭拜。现在秦岭山区不允许狩猎,拿杆火枪威风凛凛地穿行山林的时代已经过去,秦岭的木材采伐业也已中止,山货采集仅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区进行,只有采药人这个古老行业的继承者,还像数千年前他们的前辈一样,独自一人或小规模结群,常年在大山最隐密的深处游荡着。
难以为继的营生
近三十年来,秦岭山区设立了超过20处国家级地方级大小不同的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连接成片,占据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林业资源的管理逐步加强,采集野生药材被定性为破坏生态环境,掠夺野生资源的违规行为。药农们采集的许多种名贵奇效的中草药,都被列入濒危植物名单,成为国家级保护植物。如野生天麻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抗菌作用强效的独叶草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专治劳伤祛风湿的桃儿七(鬼臼)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动物性药材更无可能获得,因为商业价值高的大型动物全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偷猎是违法要坐牢的。我在太白县鹦鸽乡结识山民老康,2002年被告与一起羚牛盗猎案有牵连,曾在县看守所住过五个月。从生态保护角度讲,采药人从事着不适宜的工作,何况他们时常在自然保护区内活动属于明令禁止的。像老赵平时采药所去的地方不外平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有太白林业局林场内,严格地说,他未经许可是不能进八的。只是因为山太大了相关部门管理不及,但老赵明显感觉到现在他上山,遇到管理部的干涉越来越多了。在管理规范到位的自然保护区,药农遭驱赶并被没收采挖的药材,甚至被课以罚款时有发生,药农对此非常不满,可他们力量薄弱,人微言轻,眼看着自己的采集自由
天天失去。也有少数强韧的药农采取游击战的方式与管理方周旋,毕竟山下药材收购站的大门向他们敞开着,山崖丛林间采挖草药是他们选择的谋生方式。
与老赵在一起时这些也是我们经常聊起的话题,他隐隐感觉到,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和林区产权的清晰划分越来越不利于他们这类人的生存但他仍然想不通,我们祖祖辈辈都靠山生活现在怎么不允许了?村干部可以把架架山卖掉外地人明目张胆地在上面砍树开矿修水坝,怎么我挖个草药都不准了这山林权,到底是谁的7
第二天下午5点,老赵采满了一编织袋草药他在荒草丛生的深林中抄近路下山,六七十斤的鲜草药体积很大,一路上袋子总被树枝扯绊着,他行走很费力气,比上山时慢多了。中午吃了剩下的最后个馒头,可能是体力消耗大,他现在还没有饥饿感。林中很凉爽,可他走得满头大汗,衬衣都湿透了,山路沿着小溪下行,他有时候靠着石块休息两分钟,但不敢放下编织袋,一松劲人就再也走不动了。黄昏时分,他来到浅山的缓坡上远远可以望见暮色笼罩的村庄,炊烟渐渐消散在暮霭中,隐隐传来山下的狗吠。他觉得全身酸软膝盖疼得不能打弯,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坐在椅子上喝壶热茶。“再过半小时就到了”,他对自己说脚下又快了起来。
户外识草药
大血藤:
产地大血藤又名血藤等,为木通科植,大活血。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生于山坡疏林,溪边。
疗效:有败毒消痈,活血通络,凉血杀虫的作用。
用法:用水浸泡洗净泥屑,润进,切片,晒干。用太血藤30到50克,水煎服,可以治疗风湿痹痛,或筋骨疼痛,赤痢。
半边莲:
产地半边莲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一般生长于平原或山坡湿草地,水田边,沟旁,路边。可连续收获多年。夏,秋季生长茂盛时,选晴天,带根拔起,洗净,晒疗效: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痈肿疔疮,湿热黄疸。
用法: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调涂。在户外,如果被毒蛇咬伤,取半边莲捣汁,涂抹在被蛇咬伤的伤口上。
七叶一枝花:
产地:野生的七叶一枝花生长于海拔1800-3200米地带的林下,溪涧边,阴湿地,大约在春夏季时,于福建武夷山。广东,广西,江西,陕西。
四川等地也都可以采集。七叶一枝花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由一圈轮生的七片叶子中生长出花,此叶称内轮,而花茎之下的叶子又为七叶,此叶称外轮。双重七叶衬托上面的花,故名“七叶一枝花’。疗效败毒抗癌、消肿止痛、清热定惊、镇咳平喘。用法治疗毒蛇咬伤的时候一般都是捣烂外敷,而入药煎煮,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则用来治疗癌症肿瘤等。虽七叶一枝花有小毒,但其毒性一般聚集在根茎部和其皮部。如不慎中毒导致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时可用“甘草(先煎)15g,自米醋,生姜汁60g”,一半漱口,一半内服,可以解毒。
甘草:
产地:甘草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中药称“国老”甘草生长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以内蒙古地区野生甘草为上品。
疗效: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生用甘草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
用法: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忌用水洗。食物中毒时,可用50-100克甘草,加等量绿豆,适量生姜共煮,可明显缓解食物或药物中毒。甘草切忌与鲤鱼同吃。
黄芪:
产地:黄芪属约有2000种,全世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有黄芪出产,但主要产于北温带。中国黄芪分布于东北至西南部。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品种有二百七余种,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其中以甘肃,内蒙古产较好。疗效: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无毒,补气。
用法:用黄芪加适量蜂蜜炒制,就成为炙黄芪,而炙黄芪益气补中,有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表虚自汗之功效。
肿节风
产地:野生肿节风常生长于海拔400-1500来的山坡、沟谷的阴湿处。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阴凉环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疗效肿节风的全草是很多省份特别是江西省稀有的中草药之一。味辛苦,性平。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通经接骨等功效。
用法:于夏秋季采集。由于肿节风为须根系,其根部分布于土壤表层,所以采集时需连根拔起。
虎杖:
产地: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砍开之后,其横断面色黄者为上品。虎杖为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1~1.5米,少见两米以上。其根茎多横卧于地下,木质化,外皮为黄褐色。
疗效:虎杖从头到尾,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地表部分可为观赏性植物,甚至嫩茎都可做菜肴。
用法:其主要价值体现在根部。在烈日炎炎的夏日,虎杖,甘草,共煮,味道甘甜鲜美。放置于冰箱内或井水内冷却后效果更好。可解暑湿暑毒。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有特效。
威灵仙:
产地:生于山坡,山谷或灌术丛中。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区。疗效消除各种鱼骨,骨刺卡喉。
用法:其药用部位为裉茎部。用本品30g加醋煎汤缳咽,治鱼骨哽喉。用于诸骨鲠咽。可用本品煎汤,缓缓咽下,可使骨鲠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
三七
产地: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