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林徽因徐志摩

林徽因徐志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林徽因徐志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1篇

1920年,随父游历欧洲这样的头彩,终砸到头上。随父游历欧洲,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转折点。在英伦,她得遇徐志摩

我们有理由相信,1920年初秋的一天,伦敦大雾初霁,23岁的徐志摩,是以焕发的容光、轻盈的脚步走入林长民家客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他美容光焕。

林徽因面前的志摩,至少裹挟3个证书:北大毕业证书、美国克拉克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证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徐志摩亦怔忡不已:面前的少女,有着清亮柔美的眼睛,分明有一股异样的灵气,在她的瞳仁氤氲。

林徽因有没有爱过徐志摩?这不重要。关键是,她曾被徐深深吸引,她的情感,被徐启蒙过――她所谓的“富于启迪性的友谊”,他俩有过“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是的,徐志摩的爱情圣火,是少女林徽因点燃的;徐志摩的诗情,也是少女林徽因剥茧抽丝的。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提前回国。她想以不辞而别的方式冷冻徐氏那疯狂的热情。徐志摩追回国内。而林的情感,已非徐所能左右。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林二人以金童玉女的形象相伴左右,与老人的鹤发相映成辉。徐林同台,流利的英语、俊秀的扮相,举座皆惊。

1931年春天,林徽因打沈阳回北平香山疗养肺病,徐志摩时去探望,一时“浮言”四起,徐志摩不得不屡次向陆小曼剖白心迹。

1931年9月,林徽因吐出《深夜里听到乐声》的心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3个月后的11月,志摩飞天。梁思成将飞机上的一块残骸带回来,林徽因将其挂在卧室的墙上,生受个中之痛。潜意识里,她根本就想以这种唯美的方式“长相思”地永久相爱?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2篇

张爱玲说过: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白玫瑰》

徐志摩的一生里,可能对他来说,林徽因是时时刻刻挥之不去的。读到志摩,不能不谈林徽因,理解志摩,也不能不去说林徽因。1921年,从美国学习经济学倍感枯燥,辗转来到英国伦敦,如常人困惑的一般,为追寻他心目中的大师和学业未果叹及前途的时候,结识了林长民,并经林的推荐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志摩结识林长民的时候,也见到了年仅17岁的美丽少女,也是志摩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这个被赞为“中国新一代第一才女,人艳如花”的林徽因。在异乡的结识,风度翩翩、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志摩逐渐和林徽因交往,情窦初开的林徽因如初春的阳光,梵阿玲奏响的乐曲一般,拨动着志摩的心弦。他如梦魇一般,忘记自己家室妻儿,开始疯狂的追求林徽因。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能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儿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正是在那时,年轻的志摩激情洋溢,写下一首首这样的情诗。

当时的徐志摩,二十四岁,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在结发妻子张幼仪的腹中。徐志摩最初看到张幼仪照片的时候,曾不屑地说了三个字“土包子”,后来张幼仪随他一起在英国生活,他的一个女同学评价说,“西装和小脚不般配。”他颇有深意地重复强调:“西装和小脚是不般配。”

林徽因早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有了婚约,林父担心女儿与志摩的过甚接触破坏婚约,1922年遂不辞而别带林匆匆回国。志摩也遂其后草草结束学业回国。也正如佛洛依德的理论一样:爱都有排他性的。志摩对林徽因有多么热情似火,就对张幼仪有多么冷酷无情。回国后,志摩遂立即与原配张幼仪离婚,成了近代中国离婚第一人。

徐志摩疯魔了,林徽因却冷静下来,那封要求离婚的信,有没有试一试自己魅力感怀少女心思呢?也许林徽因自己都说不清楚。可是关键时刻,她清楚谁才是真正适合陪她一生的伴侣,随后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尽管如此,不可否认,林徽因与徐志摩有一种灵性上的和谐与共鸣,林也不隐瞒自己对他的真实情感,在林徽因的灵魂里,“他(志摩)变成一种Stimulant,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怨,或Happy或Sorry,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费慰梅回忆。

在志摩飞机失事以后,林徽因写悼文寄托哀思,把梁思成拣来一块飞机残骸悬挂在卧室,一直到死。以至后来梁思成后来再婚后,谈及此事,仍有几分愤恨。她跟闺中密友费慰梅,有一个常常谈起的话题,那就是徐志摩,这个名字就是林徽因心头的朱砂痣啊!

对于徐志摩来说,张幼仪或许是白玫瑰,圣洁,是神,平淡如水,是传统的中国好女人,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而林徽因,则是他心头永远的一抹“蚊子血”,嫁作他人妻,却依然鲜艳似火,热情奔放,虽然可恋却不可及。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泰戈尔?

白的是高雅,幽幽淡淡,却“墙角独自开”。男人或许忘记自己曾有白玫瑰,不过,在风月中万千斩杀无功的时候,冷不丁会柔肠温情注意到原来在身边还有这淡淡的白玫瑰。红的是活泼,是火焰,是春光,是热情——-徐志摩。吸引着男人在任何时候亢奋起来,为追寻爱情,含笑饮这杯毒酒。待自己麻醉后,仍然不舍。也正是这般: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天龙八部》里游坦之为了爱情,为自己又爱又惧的阿紫姑娘“愿意为她做任何事,哪怕就是要了游某这条小命,只愿一生一世呆在姑娘身边”。或许,习惯了白玫瑰的淡淡平凡,凡间男人没有无时无刻不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红玫瑰的。对于女人,或许也是这般的吧!

记得有个作家说,好女人会让一个男人产生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既怜爱又依赖。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女人的两朵玫瑰花真实代表了她一生的两个角色——白玫瑰的圣洁指的是母亲,红玫瑰的激情指的是情人。自然界里,平面三角形最稳定是公理,感情上也存在几种三角形。有了白玫瑰,没有一丝红玫瑰的色彩,就如同等齐的火车铁轨,笔直之间有着永远对等的距离,不会离去,只有到了终点才会交汇。有了红玫瑰,或许就如同DNA的双螺旋,紧密缠绕,不过还是会出现错配修复,乃至断裂,失去彼此吻合的信息。有了红玫瑰,白玫瑰,男人如同在三角形的顶点,左边是友情、亲情,右边是爱情。也如同站在山岚,既可顾及平坦柔和的原野里生长的白玫瑰,也可以俯下身去欣赏岩崖下热情的偷偷盛开的红玫瑰。只不过,这是理想的状态罢了。

探寻每个人的“screen memory”,发现其实我们都是奇怪的动物。Whats trange is man,and what the stranger is woman。

?

正如佛说:“贪、嗔、痴”为人生三大忌,人都是贪心的,可偏偏老天作弄,让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以我们只能痛苦。我想志摩也是一般的。这痛苦,也如林徽因的。因为: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我偶然的认识你

然后跌入偶然中

犹如在深海里

一棵水草都抓不住

深深陷入进去了——徐志摩

白玫瑰之恋,红玫瑰之殇。每个人都希望有人爱,但是希望有很多人爱是不是每个人共同的心愿呢?不是每个人都“有本领或抛或接,两只手同时分顾到七八只在空中的碟子”的,只不过,是不是也存了这份幻想呢?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3篇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2000年时徐志摩的故事被拍成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来纪念这为杰出的诗人如梦如歌般的人生往事。

1897年初,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保宁坊的一户地主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取名徐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徐志摩)。父亲徐申如望子成龙,把他送到私塾和新式学堂,由老师们严格教导。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勤学好问,涉猎广泛,徐志摩很快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1915年夏秋之间,他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徐志摩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可谓来去匆匆,同年10月,他就回到家乡与第一任妻子张幼仪结婚。

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西式离婚案

1915年10月,徐志摩和14岁的张幼仪在父母的包办下结了婚,这段婚姻算是经济政治联姻。1916年秋,徐志摩继续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之转入北大就读。与第一次进京时隔两年,1917年9月,徐志摩再次来到了北大上学。

1918夏天,徐志摩赴美国留学。留学之前,由妻兄张君劢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20年9月,他由美国来到英国留学。同年初秋,徐志摩在伦敦见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与林徽因之间若即若离的淡淡情愫由此萌发。

1920年底,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但此时的徐志摩正疯狂追求林徽因,不久张幼仪怀有身孕,徐志摩却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传统的张幼仪坚决不同意,徐志摩一走了之,不知去向。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生下了儿子彼得,当从医院回家后,一直杳无音信的徐志摩露面了——来找她签离婚协议。其时林徽因已经回国,徐志摩得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一起了,急着回国追求她。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寻访小石虎胡同

怀着对心上人的美丽憧憬,1922年底徐志摩来到了北京。来到北京不久就在石虎胡同7号(今小石虎胡同33号)好春轩住下了,出任松坡图书馆第二馆的英文干事。

传说,胡同里原来有座古庙,庙前有座石雕小虎,胡同因此而得名。1965年整顿地名时易名为“小石虎胡同”。

小石虎胡同33号院上世纪60年代前为7号院。7号院在明代为延陵会馆,是江南举子进京科考居住学习的地方;清初,这里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康熙年间,这里成了右翼官房;雍正三年改为右翼宗学,据说曹雪芹曾在这里当过教师;后来梁启超在其东侧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上世纪90年代,成为了“西单民族大世界”。

小石虎胡同很好找,原来中友百货大楼(现在的汉光百货)的北侧短短的一截小巷子便是。来到这里,远远的便看见胡同南侧原本的西单民族大世界被整个用围挡包裹了起来,看起来是要改建,其中一家店正用喧闹的大喇叭奋力的进行最后的甩卖。正巧这家店外墙上,我找到了“小石虎胡同33号”的门牌。短短的一截胡同,很快便走到了尽头,在胡同的右侧一株巨大的古树和建筑物几乎融为了一体,这应该就是被称为“京都古枣第一株”的枣王吧,据说它已有600多年历史。

徐志摩匆匆回国,想追回心上人,可此时的林徽因与梁思成已经订婚,并且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志摩的执著与尴尬。梁启超是松坡图书馆的馆长。松坡图书馆有两处院子,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7号,就是徐志摩住的地方,另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快雪堂是一处幽静高雅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以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相聚。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找到这儿。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梁便在门上贴一纸条,大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徐志摩见了,只得怏怏而去。

小石虎胡同 诗歌事业的新起点

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他写道:“希望,只如今……如今只剩些遗骸;可怜,我的心……却教我如何埋掩?……我收拾一筐的红叶,露凋秋伤的枫叶,铺盖在你新坟之上,——长眠着美丽的希望!”那凄美飘落的红叶是否也象征着他发现林徽因爱上梁思成之后,那完全破灭的希望呢?

1924年春,徐志摩在石虎胡同好春轩住处的墙上挂了个牌子,上书三个大字:“新月社”。新月社的前身,是徐志摩与朋友们两周一次的聚餐,大家饮酒赋诗,有时徐志摩还表演京剧和昆曲的唱段来助兴。

时间变换,沧海桑田,曾经的辉煌都已散去,现在的小石虎胡同33号已被商业的洪流所包围,被市井的喧阗所征服,不知这里的旧物是否还记得当初新月社的才子们翩翩的风度,飘逸的朗诵,是否还记得,徐志摩写下的那首诗,那首优美的《石虎胡同七号》:“我们的小园庭,有时淡描着依稀的梦景;雨过的苍茫与满庭荫绿,织成无声幽冥,小娃独坐在残兰的胸前,听隔院蚓鸣,一片化不尽的雨云,倦展在老槐树顶,掠檐前作圆形的舞旋,是蝙蝠,还是蜻蜓?……”

东松树胡同 与陆小曼热恋

徐志摩创立新月社后,还在东松树胡同创建了新月社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有梁启超、林长民、、林语堂等,以及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如沈从文等。后来,徐志摩从石虎胡同搬到了东松树胡同,新月社与新月社俱乐部也就合二为一了。

在这里,徐志摩除了继续自己的文学事业外,还经历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恋情,与名媛陆小曼坠入了爱河。

陆小曼其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长达20余年。1920年陆小曼与年轻有为的王赓将军结婚。陆小曼成为王将军夫人后,聪明漂亮加显赫的身世,成为北京上层社会交际花。王赓工作繁忙,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而且在当时风气初开的潮流中,他们还受到青年男女的怂恿、喝采,豪气干云地踏上“不思旧姻求新婚”的道路。

1926年农历7月7日,徐志摩和陆小曼举办了婚礼。有意思的是他俩执意请梁启超证婚,梁启超说必须让他在婚礼上行训斥礼,徐志摩应允。大庭广众之下梁启超骂道:“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此后,徐志摩曾在上海和南京的一些大学里担任教授,还办起了《新月》月刊,成为新月派的灵魂人物。其间,他曾再次来到英国剑桥,在回国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再别康桥》。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4篇

说起现代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很多人会提及徐志摩和梁思成。其实最爱林徽因的并不是这两个男人,而是哲学家金岳霖。

他一生痴情于林徽因,终生未娶。

金岳霖早年留学欧洲诸国,讲一口漂亮的西式英语。他一米八的个头,看起来十分魁伟。

回国后,金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也是出名的怪人。他言语木讷,总是戴一个遮光帽。于是人们常常看到这个总戴着帽子的金先生,在大学讲坛上或走来走去地讲课,或坐在讲桌上面对着同学。他很少板书,却从来不忘带粉笔。

听他课的学生很多,没有点名册,他记不住大家的名字,提问时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台下穿红毛衣的同学又紧张又兴奋,后来听他课时,穿红毛衣的女生越来越多。

他讲逻辑课时,有同学问他逻辑学这么枯燥,你当初为什么要学这个?他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又一回,同学请他来讲小说与哲学的关系。听者甚众。同学都以为他会讲出什么有意思的观点,结果到最后,他的结论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他认为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

金岳霖就是这样一个怪人,有时也办些呆头呆脑的事情。

他一直单身,为了多接触生活,他约一个三轮车夫,每日拉着他去王府井转一大圈。还养了只斗鸡,脖子可以伸得很长。每日他吃饭,斗鸡就立在一旁,也伸长脖子叼桌上的饭,他也不恼,久了就习惯了与斗鸡同食。

还有一次,金岳霖特别着急地请一个医生朋友来家里,说事情办好了请他吃烤鸭。朋友问什么事情,他不答。朋友以为出了大事,急赶到金岳霖住处,没想到他却对朋友说,不是他,是他养的一只鸡,一个蛋生了3天,下不来。朋友哭笑不得,去看那鸡。原来金岳霖经常给鸡喂鱼肝油,以至鸡肥到18磅重,蛋怎么下得来。朋友看那蛋已有一半在外面,索性用手将蛋掏出来。金岳霖见大事解决,十分高兴,痛快地请朋友吃了烤鸭。

有时,他竟连生命也不知爱惜。抗战时期,警报拉响,金岳霖只顾在书房苦读,并不知日本飞机来空袭。结果几枚炸弹丢在金岳霖住处的前后,他才惊醒过来。待跑出时,发现前后的房屋已不复存在。

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文学,喜欢读《江湖奇侠传》的哲学博士。对待感情问题却相当理性。他钟爱的一个学生因为爱情受挫,萌发轻生念头。他对学生说:恋爱是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

如果用此标准来衡量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那么他对她的精神之恋,远远超过了梁思成与徐志摩。

金岳霖评价徐志摩追林徽因是自不量力。事实上徐志摩是他的好友,他认识林徽因还是志摩牵的线。他说: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徐志摩想钻进去怎么可以?

要说金岳霖也不是没有机会。据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女士转述的回忆,说在30年代,林徽因、梁思成婚后住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后院,平日走动很勤。一次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有些沮丧地对梁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好。梁思成痛苦而震惊,想了一夜告诉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祝愿你们幸福。说毕,两个人都哭了。末了,林徽因又将此话转告给金岳霖,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他退出了,并不代表他对她的感情很轻,恰恰相反,他对徽因的爱已超越了肉体,他与徽因的心灵沟通早已非同一般。这让他在得不到徽因时,依然可以待她好。他关心她的写作,很多年后,依然可以背出她写的诗句,与梁思成也保持友好的关系,这让他可以自如地出入梁家。那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喜欢在家里聚会,金岳霖每次都是座上宾;他与徽因和思成经常毗邻而居,偶尔不在一地,只要有休假,金岳霖便跑来住在梁家。而徽因和思成有了摩擦,也总是找金岳霖调解。

林徽因生前,徐志摩追不到她,便改追陆小曼,成就一段姻缘;林徽因死后,梁思成也再娶。独独金岳霖用一生的痴情守望着林徽因。徽因刚过50岁,便因病早逝,金岳霖异常悲伤,在挽联上题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梁思成也承认最爱林徽因的人,其实是金岳霖。

徽因去世后,金岳霖依然独处,时常去给徽因扫墓。某年,他又在北京饭店请朋友吃饭。众人赶至问请客原因,他说:今天是徽因生日。

她就是去了另一个世界,金岳霖依然无法忘记她。在《林徽因的诗集》出版时,编辑曾去拜访过金岳霖,当他看到编辑手里一张32开大的林徽因的照片时,竟孩子气地问能不能给他,那时他已88岁高龄。当编辑说明来意,请他作序时,他好半天才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5篇

爱一个人,便会夹杂着无端的怨恨,为什么我的付出要更多?为什么爱情会渐渐变淡?为什么他的眼神总是在游移?

这个世界除了教会我们如何与它作对以外,还有什么?所以,如你我这般的庸碌女子注定不容易幸福,因为我们把幸福的能量都用在和自己较劲上面去了。

把自己活明白,才是女人的硬道理。

觉得林徽因就属于活得明白透彻的那种女人,梁思成曾经问她:“为什么选我?”林徽因回答道“答案很长,我要用一生的时间回答你。”

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女人的艺术,什么叫避重就轻,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

林徽因永远不会对梁思成说:“选你并非因为更爱你,而是因为徐志摩不能给我安全感,而且我也不想做第二个张幼仪,我之所以嫁给你,只是因为你更适合做丈夫。”

爱情是要保留在内心慢慢品尝的,婚姻是两口子搭伴过日子,徐志摩能给予林徽因的,只是华而不实甚至是失去理智的激情,而梁思成则可以给她一份妥帖温煦的家长里短,一种岁月静好的格调。

聪明的女人懂得向生活妥协,并善于游刃有余地穿梭在烟尘和烟火之间,此时,是善解人意飘逸脱俗的红颜知己。彼时,又幻化成任劳任怨独当一面的贤妻良母。

林徽因既有着红玫瑰热烈迸发的一面,又不失白玫瑰清雅端庄的一面。

这气魄,这断然,这种拿捏有度的超脱,带着寻常女子没有的见识和大气。

林徽因的聪慧在于,她懂得张弛有度的道理,她知道有时候松手也是一种得到。无疑,她对徐志摩是狠心的,但却能让那个被抛弃的男人继续死心塌地地围着自己团团转,那更是一种自信的彰显,以及对自我的掌控。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一刀切”是非常干净利落的,下手可谓“稳、准、狠”,没有一丝粘连和眷恋,却为彼此留下一个漂亮的伏笔,要知道,完美的切面是很容易接合上去的,她甩给徐志摩一个大大的错愕,却为自己偷偷藏了一份悠远的念想。

事安也屡屡证明,林徽因对自己的估算是精准而到位的。但她却预测不了天意,她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男人最终却会为她而死。

美女一亲切,群众就疯狂,何况,这美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女,并且,这群众亦不是寻常百姓。

林徽因的三角恋对如今女子是有借鉴意义的,说来无非是,一个女人最大的抉择莫过于,是要爱一个似徐志摩这般的“坏男人”,还是嫁一个如梁思成一样的“好男人”,还是像林徽因一样,爱情和婚姻一个也不能少。

当然,女人想要鱼和熊掌兼得,是非要有些资本和智慧的,没个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儿,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看完林徽因的故事之后,每个女人都应该扪心自问一番:我们凭什么要患得患失?男人是否留得住,不是靠你的无尽付出或者死缠烂打就能搞定的,女人要为自己树立起这样一种理念,那个男人离开你是他走眼,你只要对自己的幸福全权负责,你必须为自己深藏一些零星的美好,比如一支香草口味的甜筒,某首午夜写下的小诗,一场黄昏的电影,一本午后的小说,一款猩红小羊皮的露趾凉鞋,某件不会再穿的连衣裙……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6篇

我欣赏徐志摩的信仰。说徐志摩是一个有单纯信仰的人,就是:爱,自由,美。确实,这三个信仰正好符合徐志摩的特点,并且他也努力地追求那个——“爱,自由,美”的单纯。志摩经历过重重苦难,为三个单纯的信仰努力着,追寻着,从不曾放弃,不曾退却。他对生的热爱极其强烈,为——爱,自由,美!

我欣赏徐志摩的爱情。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女人,爱和婚姻都是有取舍的。要么像那样隐忍而行,要么像鲁迅那样追求并得到真爱。很多人都说志摩是浪子。诚然,他的生命中出现过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他和张幼仪,是没办法的包办婚姻。没有爱的婚姻又怎能持久?志摩并没有抛弃过她,离婚后,他们不是也和谐相处,成为朋友了吗?很多人说幼仪是强忍着的,我觉得不然,张幼仪是一个很洒脱、很坚强的人,所以,在徐志摩空难死后,她在上海创办了女子服装公司,女子银行,开了女性风气之先。他和林徽因,是对方的退却,志摩不可能也没理由永远为她停伫。她毅然选择了事业,最终和梁思成在建筑界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日后成为国徽的设计者之一。林徽因虽然退却,但她和志摩都选择了举起祭刀,以最圣洁的方式与以往诀别。他们,虽然没有结局,但毕竟都是爱过的……他和她,都有常人所缺的一种决绝之美!再来看看他和陆小曼,两人真心相爱,冲破重重阻碍,从不曾放弃过,不曾退却过,最后他们终于在一起。如果他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爱情一定会被我们所接纳。只是很遗憾,他和小曼的爱在那个时代被扣上了“反礼教”的帽子,大家都不认可……为什么只有志摩给人以浪子的形象?我欣赏徐志摩的爱情。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是一个专一的情人。只要对方拿爱与他回应,他就会坚持到底,专一到底。志摩的坚韧,有几人能做到?又有几人能创造?

我欣赏徐志摩的功勋。徐志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很多的贡献,单从他翻译的诗来说,有六十多首外国诗,被他用优美的语句翻译出来。还有康桥和翡冷翠,其实就是剑桥和佛罗轮萨,翻译得这么美,让国人看了就有想出去见见的冲动。志摩就是能创造出这样一些美丽。不得不说志摩的朋友。志摩的朋友中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如印度的泰戈尔和英国的哈代。志摩可说是为中外文化交流写了一句题记,谱了一段前奏曲。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7篇

钱钟书杨绛:才子遇佳人

1932年的清华女生宿舍,有个很典雅的名字,叫“古月堂”,入夜时,古月堂前常常站着等女友的男生,他们把“约会”戏谑为“去胡堂走走”。

那时候的清华同现在并无二致,男多女少,女生都是被宠爱的。古月堂不设会客室,男生们便都立在门口,无论春冬、无论寒暑,古月堂前总能看到一两个焦灼的身影,眼巴巴地盯着大门,盼着那一位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那些等待的身影里,有一位面容俊朗的男子,他名叫钱钟书,是清华西方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在西语系,他是有名的才子。他要等的这个女孩子名叫杨绛,她小他一岁,完全是他的同道中人,将阅读视作生命。杨绛的才气和聪慧并不亚于钱钟书,他和她,一个是出身名门的才子,一个是书香门第的才女,门当户对,佳偶天成,连她的母亲都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沈从文张兆和:挑战师生恋

在中国文坛上,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师生恋早已被人传为佳话。这段“城里公主与乡下小伙”的爱情之所以能够成功,这与文坛巨匠沈从文马拉松式的情书攻势是分不开的。从1928年9月第一次课堂上尴尬的偶遇到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在北平中央公园与张兆和结婚,这位“乡下人”凭着一股子韧劲,历经五年执着的追求,不知道写了多少封情书,费了多少笔墨,耗了多少心力,或许只有他和他的三三(张兆和)知道,不过沈从文最后如愿以偿地喝上了爱情的甜酒。

婚后的张兆和对清贫的丈夫也是体贴备至,聪慧的她明白过日子和谈恋爱是不同的,结婚后她立即从高傲的公主蜕变为朴素的糟糠,顺便立了几条“规章”,即“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张兆和在丰衣足食的娘家当了二十几年的娇小姐,面对新婚后的贫穷能如此从容,实在难得,“出嫁从夫”的古典美德在她身上完美体现。

徐志摩林徽因:再别康桥

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游历求学的林徽因,便对她疯狂的热恋。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但林徽因后来才发现,自己对徐志摩只是崇拜,并非热恋。此时,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毅然决然的和原配张幼仪离婚,可是最终也没有同林徽因百年好合,却流传出了让人怅然的爱情故事。

三毛荷西:爱的马拉松

初识荷西时,三毛正在马德里上大学三年级,而荷西只不过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高中生。三毛遇见他后心想:哇!天下竟然有如此帅气的男孩!要是做他的妻子,该是一种荣耀才对呢!有一天荷西一脸认真地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三毛觉察他的异常,便拒绝了。

林徽因徐志摩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徐志摩;偶然;张力结构;人生感叹

一、引言

徐志摩作为我国新月派代表诗人,“爱”、“自由”和“美”成为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经历,让他的诗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擅长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其代表作有《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徐志摩的诗歌与他的爱情生活永远都无法分开,他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导致他一生与三位女恨纠葛,特别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这首诗短短的两节结构巧妙、语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诗歌创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张力结构在诗歌中的体现

诗歌只有短短的十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经典名作中,很多人偏爱《偶然》,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首诗歌的奥妙在于内部充满使人不能察觉的“张力结构”,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现出了诗人始终追求唯美的目标。徐志摩短暂一生无数的偶然和无奈,却始终没有改变诗人对爱、对自由和对美的追求,并把瞬间的感悟和体验凝聚在了这永不褪色的诗篇里。

1、结构完美

《偶然》是一首音韵起伏、节奏感强、画面具有流动感的结构完美的诗歌,强烈的动态格律对立统一,张力动态平衡,构成了新和谐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美感。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说:“《偶然》这首诗在徐志摩老师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在对徐志摩诗歌的演绎时,主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变化的音韵来表现出诗行的参差不齐,类似起伏的音乐,富有流动美,体现着“一唱三叹”的回环感。《偶然》这首诗歌采用的是三行韵,音韵委婉,浅唱低吟;奔放高昂,激情无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韵交替起伏,抑扬顿挫,使诗行整饬有变,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充分的展现了《偶然》一诗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2、意象精美

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徐志摩诗歌中的意象选取得奇巧而又贴切,每一个意象都展示了诗人了情感渗透和精神品质。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的很淡,飘忽无迹;把火热的生命力都化作轻烟。这种看法其实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是深层信息其实传达了一种飘逸、轻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诗人灵魂瞬间弹出的心音。在诗歌短短的两节中,徐志摩用单纯的意境,点化了一个朦胧、小巧、晶莹的世界。这些意蕴充分体现了诗人淡淡的伤感情怀、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逍遥洒脱的性灵,这些都寄托着诗人对纯美人生理想的追求。你与我、云与水、黑与光都在《偶然》一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动与静、甜蜜与忧伤对立统一,增强了诗内在的弹性,形成一个艺术渲染力强的诗美境界,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了清新明丽、逍遥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诗人的性情与品质。

3、情感活跃

有人说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词,其实偶然就是不期而遇。徐志摩在诗歌《偶然》中,表达了和“你”偶然相遇时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心境等,使双方体会偶然的感悟和品位,如惊讶、悲凉、欢喜、热烈、哀叹等。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有多少偶然的交会,大街上的会心一笑,旅途中的三言两语,或许都是昙花一现,因此“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偶然的相遇,又匆匆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这种无奈的失落感“记得也好,最好忘掉”。诗中“你”“我”的不确定性,使诗歌的情感活跃起伏,张力充沛,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给人以微妙细小的回味。

4、言简意赅

爱情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波动,因为那回眸一笑偶然产生。人们中的偶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或感动、或惊喜、或哀伤、或热烈……体会生命中的偶然,感受那道不清、说不明的朦胧美好。一次次浪漫的邂逅,“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虽然说有永无再见的无奈失落感,但是这简单的词句表达出了偶然韵味深长的内涵。这短短的两节诗歌,让读者体会到了诗人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感受到了徐志摩深厚的语文功底。就这样的一段小诗,一种情调就把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实在是令人感叹啊!

三、解读诗歌《偶然》,体会生命中的偶然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