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传统建筑欣赏融入信息技术

身处在中国古典园林典范的江南苏州,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美。一座亭、一座桥、一房屋,都透着中国人的道家哲学。这样的民族文化精粹,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本着这样的初衷,我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当三年级学生进入画图学习环节时,第一课的初识画图,我就准备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古今江南园林图画、江南水乡国画,给学生欣赏。学生都是眼睛睁得大大的,看到高兴处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然后我话锋一转,引出了画图软件。这样一方面学生领略到了古建筑的美,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举两得。在接下来的画直线、曲线、画方形和圆形等课中,我用江南的瓦房、亭子、拱桥、石凳代替书本上的水屋、花盆、五环的一些练习图形,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在组合图形和主题创作出几课时中,学生为了创作好作品,主动观察平时经常被疏忽、习以为常的古建筑、古园林,帮助学生更好地绘制作品,让学生对祖先创造的古园林、古建筑有深入的理解。

二、传统文艺融入信息技术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是华夏文明的伟大成就。是我们认识先人思想、传承传统必须了解和继承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有这个责任,也有一定的优势。在教学“WPS文字”部分内容时,我适当地对操作内容进行了微调。比如在输入文字一课时中,出示短小一点的唐诗,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让学生比赛输入古诗,从中让学生多一点地接触传统文学。在“编辑文档”、“插入图片”、“美化文档”等课时精选古代散文和长一点的诗词、相对应的山水画。在学生操作时,以中国古代名曲音乐伴奏,让他们融入古代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得到熏陶,从而爱上传统文学和艺术。最后制作电子小报环节,主题是“介绍一首诗、词,并谈谈对它的体会”,结合作文要求,让每位学生在信息技术上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并在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从被动地学习传统文化,到主动地吸收和消化知识,内化为内涵,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内涵。

三、传统习俗融入信息技术

我在四年级上学期的WPS演示这部分教学中,一切都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开展。适当布置课外作业:比如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我就要求学生先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在过节时的精彩留影,如果有电子图片文件的,就通过邮箱或者U盘准备好。并听听长辈讲讲这些节日的故事和来历,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节日的相关内容。制作过程中尽量让幻灯片充满学生对节日特有的体会和感受,加深对节日的印象。在“插入影片和声音”一课,我事先准备好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学生根据制作内容,选择合适的节日视频内容,让学生对一些传统节日有正确和正统的认识。在“插入超链接”的链接到“外部网站”练习时,我准备了“http://.cn/ch-jieri/”、“http:///”……几个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网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全面的认识。在最后的“主题活动”课上,我让小组里面先交流,并举出制作得最好的学生。在全班代表小组进行汇报演示交流,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出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知道它们不仅历史久、意义深,而且好玩、好吃,让学生认识到国外洋节有的环节我们都有,我们传统节日有的,洋节不一定有,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过传统节日为荣。

四、传统思想融入信息技术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2篇

今天,是十月五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每年的重阳节,很多小伙伴都要写重阳节的作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1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不管爸爸妈妈工作有多忙,在这期间,他们总要带上我去杭州和爷爷奶奶团聚。

那一年,重阳节正逢双休日,我们便全家出动去爬杭州的“五云山”。我拉着爷爷奶奶的手,步入林荫小道。我们边走边欣赏着路边的美景,不知不觉走过了石径,展现在眼前的是高高的山峰,我也担心起来:爷爷奶奶怎么能上去呢?“爷爷奶奶,你们不要上去了。”我劝说道。爷爷微笑着看了我们一眼,说:“有你们在,还愁上不去吗?上——”爷爷一声令下,我和妈妈搀扶着奶奶,后面爸爸扶着爷爷,向上登。途中,我们走走停停、停停歇歇,看过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捧过清澈见底的溪水,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颠。

爸爸妈妈陪着爷爷奶奶在古色古香的寺庙内休息、聊天。我呢,却忙着捡起飘落的银杏叶,往兜里放,准备给爷爷奶奶一个惊喜。

回到家里,我顾不上休息,用银杏叶做了一枚书签,并在上面写着:祝爷爷奶奶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我把书签送到爷爷奶奶的手中。他们念着祝福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2今天是重阳节,你们打算干什么呢?对多数人来说,可能对重阳节没什么纪念意义性吧。回答是不是的',重阳节不但是有纪念性也是有意义性的。接下来我就说说重阳节的起源吧:

“中秋过后又重阳”,起源于汉初的重阳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要说重阳节的来历,那可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3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出游、赏菊、喝、登高插茱萸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了,我的心情无比的激动。我回到了外婆家,一起看外婆家种的,一起比赛爬山,一起帮老人大人们做事,这是多么的快乐。

在重阳节最快乐的事,还是赏。我们一大家子一块来到园,我们一路走一路畅谈着。

路边的一片一片,我们好像进入了一片黄色的海洋。风吹动着一大丛一大丛的,好像海面上荡起了一层层涟漪,风吹来了一阵阵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诱惑着鼻子和嘴唇。香气扑面而来,钻入了我们的鼻中,闭上眼,好似有千万只小鸟在合奏着,像一个大乐队奏起了秋之歌。

在阳光的照射下,花儿的颜色更是鲜艳,像是世界上最美的金色颜料撒在了上面,花儿的颜色好像是要滴了下来,让人眼睛都反应不过来。重阳节,我是多么向往他。

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4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现在正值秋天。秋天,让我想起了老人,他们也如同那孤独的秋天……

我的外婆,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她长的不高,苍老的脸是销售,暗黄色的,那眼角和嘴角布满了凌乱的皱纹,像是一块老柏树皮;她的前额上刻着几条深深的皱纹,好像是被鞭子抽打出来似的;她的眼睛深深的陷在眼窝里;那双给我们煮饺子的手,像枯枝一般……以前,外婆不停的问我:“吃饱了吗?”“冷不冷啊?”“饿不饿啊?”然后一句话说几遍,我的耳朵都起老茧了。我总是认为她很唠叨,可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关心我。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关心我,我也不愿意他们那么累,所以没有把这些话对他们说。要知道外婆已经是满头花甲白发,可想而知,她为了我妈妈,操了多少心。现在还要照顾我,一定很累。今年的重阳节到了,我要好好的给她过节,不是今天才是敬老节,而是每一天都是。

爷爷奶奶为了我们这些“宝贝孙儿”可是操碎了心,在这里,我要对全世界的老人说一句:“谢谢你们,重阳节快乐!”

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5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重阳节快到了,我要更加孝顺奶奶,这不,今天我就要为奶奶剪剪指甲。

当我向奶奶提了这个建议以后,奶奶慈祥的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笑意,奶奶乖乖的伸出手来,呀!怎么会这样,奶奶的手竟然是棕色的,摸一摸,像摸在搓板上,那手像核桃壳一样粗糙,还硬硬的,几乎没有什么肉,骨头上只裹了一层皮,像老树一样。手掌上布满了老茧。再看手指,指甲已经有几毫米长了,指甲缝里全是污垢,不是奶奶不讲卫生,实在是奶奶老眼昏花,看不清楚啊!剪指甲更是力不从心。那是曾经为我缝布娃娃的手吗?我先开始为奶奶洗手,我端来一盆清水,让奶奶把手浸到水里,再用棉签剔除指甲缝里的污垢,然后拿来指甲钳把奶奶的指甲剪掉。奶奶的指甲硬硬的,在我使劲扣动指甲钳的一瞬间,月牙形的指甲就掉了下来,奶奶的手指终于变得干净了。她瞧着自己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指头,久久不肯放下。“奶奶,我以后会经常帮你剪指甲。”我郑重地对奶奶承诺,我以后要更加孝顺你,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6九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是老年人的节日,我决定今天孝敬一下亲爱的奶奶。

晚饭刚吃过,我早就把洗脚盆和毛巾准备好了,准备给奶奶一个惊喜。这时奶奶走进来了,我立即把洗脚盆和毛巾端到奶奶面前说:“奶奶,我想为你洗脚。”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开心地说:“好孩子,真是奶奶的`乖孙女!”

我先让奶奶坐在凳子上,放上满满一盆热水,用手试试,水温差不多了。然后蹲下来悄悄地把奶奶的鞋子、袜子脱下来放在一边。“奶奶把脚放进来吧!我会好好服侍你的。”我开心地朝奶奶一笑。当我的手摸到奶奶的脚时,不禁心里一颤,原来奶奶的脚是那么粗糙。是啊,奶奶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到如今还要天天给我洗脚,我心里真是惭愧啊!我渐渐地把奶奶的脚洗了一遍,然后悄悄地按摩了一遍。我很仔细地对奶奶说:“奶奶,我以后天天给您洗脚。”奶奶开心地笑了。

2021传统节日重阳节作文300字7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3篇

端午节,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共同阅读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分钟,请您阅读!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2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__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所有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端午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演讲稿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4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__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__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4篇

【导语】中考作文题目历来就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话题,2017年山西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就成了大家热搜的关键词,

【太原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目: 《 ___一直都在》

【历年山西中考作文题目】2016年山西中考作文题目:因为_______,我爱上读书2015年山西中考作文题目:关于中国传统节日2014年山西中考作文题目:记语文活动的经历

【吕梁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安徽省语文作文题目是:______一直都在【运城中考作文题目】半命题作文:一直都在2017年山西运城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临汾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临汾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 【忻州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忻州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 【朔州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朔州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 【晋城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晋城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 【长治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长治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 【阳泉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阳泉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 【大同中考作文题目】2017年山西大同中考作文题目:___一直都在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以古代诗歌、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以及史实传记等进入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这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授课方式,以传统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而且要利用新媒体进行课文的延伸与积累,通过投影仪、电影片段等新技术手法介绍相关背景,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还有利于课本知识的课外延伸。

因为毕竟历经了几千年的变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离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差久远,在外部环境和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起来难免认为拗口难懂。所以教师必须通过现代技术的力量,用最熟悉的工具“还原历史”。比如电影,电影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中,电影里生动的语言、完整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比如教师教授《论语》,可以给学生播放《孔子》这部电影,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思想、习惯等。这比做多少套练习题都更让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暂停的方式,解读电影片段中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更加注重互动,能够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方式多样化。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内涵

语文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其蕴含着的伦理道德,通过教材传递给学生,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从初一到初三的语文教材中,都是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着的。想让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永远的流传、鲜活于世,就必须在外在原有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将教材里的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生活经验中去的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解读。所以,古诗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包含了相关传统的历史文化内容,在教学中进行相关历史背景的渗透教学,有利于宣传优秀历史文化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中国文字表达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形成健康的现代文化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引导学生阅读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底蕴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必然会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经典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我认为当前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模糊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古文的功底比较薄弱,即学生古典文献的阅读量少。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不是一味的强制规定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数量,而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推荐相关方面的书籍或者作家,让学生自主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精力选择读书的数量和深度进行阅读,走“自助”模式。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诗词歌赋进行背诵,加深记忆。不仅使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同时,语文教研室可以开展学校诵读活动。教师通过朗诵指导与学生一起准备优秀诗词、散文,利用广播、直播的形式进行展示。对学生进行领读、示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认知度、重视度。

此外,教师可利用晨读、早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大声诵读唐诗、宋词、散文等,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

四、借助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开阔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如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等。在我国,传统节日就像一幅珍藏的画卷,内容包罗万象: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等。节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但随着外来节日的逐渐兴起,大家开始过上了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等,相反对于我们传统节日的由来并不是十.分了解,在有些学生的概念里,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没有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但是,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我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支撑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必须通过语文课堂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的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6篇

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提高国民意识,特别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认知、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二、发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三、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四、巧用多媒体,在激趣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偷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六、传承民俗,点滴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的渗透,教育孩子传承民俗,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很多的传统美德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来描述,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民俗节日的习俗延留至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念一首《满江红》来怀念屈原,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登高并插茱萸。这些内容的教授都能够向学生很好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失语症 中国文化 英语文化 英语教学

一、文化失语症概述

“失语症”(aphasia)一词来自希腊语a(not)和phanai(to speak),意思为“不能说话”,通常指由于大脑损伤使患者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现象。为了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人们展开深入研究,试图了解人类的语言生理机能。时至今日,“失语症”已经突破了医学界限,产生了更多的引申含义,可用来描述生活中形形的语言及理论“遗失”现象,如:“中国文论失语现象”,“汉语失语现象”等。“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从丛教授笔下喻指“中国文化底蕴苍白” ,即:中国文化知识欠缺以致产生交际困难或者障碍。

中国文化对于中国的师生而言是母语文化,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养分。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无论是学习还是就业对英语的硬性要求创造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也可谓铺天盖地,相比之下汉语却似可有可无,出现了强调英语教学忽视汉语教学的“内冷外热”现象,大学生普遍英语文化强势、中国文化弱势,甚至出现了“母语文化失语症”。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这种情况,我们在我院学生中间开展了一项名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

二、实证研究

1.研究问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有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本项研究试图调查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主要问题有三:⑴受事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否欠缺;⑵受事的中国文化知识及英语文化知识是否平衡;⑶受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如何。

2.研究对象。本项调查的对象为我院英语专业二、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过渡期,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加上四级考试迫在眉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动力较大、投入较多,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对其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集中的上课时间保证了问卷的正常发放与回收。

3.研究工具。调查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受事写出中国传统节日名称的英文表述,包括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些节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其名称翻译的准确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受事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英文表达能力。第二部分要求以作文的形式对比中国春节及西方圣诞节,了解受事能否使用英语表达耳熟能详的庆祝方式。两个节日各划分六大特征,以保证对比分析的科学性,春节为:贴春联、发红包、包饺子、走亲戚、放鞭炮、年的传说;圣诞节为:圣诞老人、圣诞树、赠礼物、送贺卡、吃火鸡、耶稣诞生的故事。受事每提及一个特色,即得1分,得分越高表示对该节日的英文表达能力越强,最高各为6分。如果提及上述特色,但表述不清或者表述有误,则仅能得0.5分。未提及以上特点者,得0分。

4.数据收集与分析。受事班级随机抽取,由任课教师在课堂时间发放问卷,受事学生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在1个小时之内独立完成。问卷一共发放110份,其中二年级62份,三年级48份,全部有效。

5.结果讨论。⑴受事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作为“小文化圈”的代表,节日传承社会习俗,体现民族特色,应当着力普及与推广。中国传统节日名称的英语表达对于受事学生难度较大。在六大传统节日的名称英译中仅有两个节日的正确率超过半数,“端午节”和“中秋节”分别达到了80%和87%。“乞巧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传说凄美感人,但是,很多学生热衷过“洋节”,甚至不知道该节日的存在,名称翻译正确率仅为15%。而“清明节”知者更是寥寥无几(4%)。从整体上讲,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能力非常薄弱。⑵受事的中国文化及英语文化掌握情况。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语言习得与文化学习相辅相成,因而强调英语文化在我国课堂上的补充。学生对圣诞节的描述比春节更清晰、更全面。描述“春节”得分为158分,圣诞节为222分,各占满分的36.57%和51.39%。知道各项特点但是描述不清的,春节有66次,圣诞节有20次。春节中除对“走亲戚”描述比较准确外,其它几项都有描述不清的情况,而圣诞节中描述不清楚的主要是“火鸡”这一项。可见,受事对英语文化的掌握情况毋庸悲观,对母语文化的了解也不容乐观。⑶受事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①中国文化知识储备较少:文化是语言产生、发展的沃土,也是语言呈现的内容。没有文化储备,语言水平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仍然无用武之地。对于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问卷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实之处。传说中人们发现红颜色可以驱逐怪兽“年”,便从此开始贴红纸于门上,后来加上祈福祝愿的词句,渐渐形成了现代的“春联”。因此,春联的出现更晚一些,也不仅仅是驱逐怪兽之用。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写道,“人们张贴春联驱赶‘年’”。文化习俗尽管很多都是源于传说,却应当保持原貌。②解释性语言使用频繁:专有名词的翻译应当准确、无歧义,然而从调查问卷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是依靠释义的手段介绍节日的。仍以“春联”(the red couplets)为例,描述不一,有red words on the wall/ paper with good-luck words and pictures on the wall等等。这种不确切的描述,会给听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解障碍,频繁的使用不值得提倡。③词语运用欠准确:对于约定俗成的事物,在语言中通常会有固定的表达法,类似于专有名词,不容随意篡改。但是不少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的事物直接按照汉语逐词翻译。如在描述“红包”这一春节传统时,使用a red bag者不在少数,让人误以为“红色的书包或者包裹”。在日常交往中,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以保证有效的沟通,始终应当是我们的宗旨。

三、建议

1.开设文化课程。大学生都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程度越来越浅也是不争的事实。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这样评价内地留美的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资治通鉴》,这种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这一质疑直指我国教育的导向和课程设置。当前,我国对英语教育偏重、对汉语教育轻视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问题不大,表述中国文化最大的难度在于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及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因此,在选修课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强化其文化知识,更能够通过词汇的学习解决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保证英语、汉语水平的同步提高。

2.变革教学方法。语言反映文化的特征,因此在学习外语时,母语不可避免地会对外语的学习产生影响。而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则会在学习者中产生一定的认知障碍。事实上,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也较强。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相似、文化背景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因此,在课堂上引入对比教学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差异,从而避免在交往过程中出现失误,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本族文化意识,学会用一种博大的思想看待世界,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3.编写实用教材。二语习得研究者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i+1”)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著名的“输入假说”。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课堂的语言输入主要依赖于教材。多年来各种材料多选取介绍西方社会及文化背景的文章,这虽然能够丰富目的语文化,但是片面注重某一国家的文化不仅会影响有效的交流,也会影响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母语文化输入,现用教材应当改变所有选用文章只涵盖西方文化的特点,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入介绍中国文化的外语资料,包括中国人的外语文学作品、华裔作家的作品和外语本族作家写的有关中国的作品等。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不同的文化之间也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人类的文化是纷繁多彩的各民族文化互动发展的结果。英语学习要为国家建设服务,这不仅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更包括推广我国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发展了璀璨的文化,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思想。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认同母语文化,发扬母语文化,也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明智之举。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建立在全球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重要性,因此,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当把推广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努力掌握好英语这个沟通工具的前提下,了解并推广中国文化更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崔 刚:《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齐秋生:《中国文论的“失语”与后殖民文化心态》,《洛阳大学学报》,2003.3。

[3].朱 竞:《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从 丛:《“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 2000.10。

[5].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研究》,2007。

[6].陈 原:《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