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等级划分

普通话等级划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1篇

普通话考试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即一、二、三级,每个级别再分出甲乙两个等次,一级甲等为最高,三级乙等为最低。

等级划分

1、97分及以上,为一级甲等。

2、92分及以上但不足97分,为一级乙等。

3、87分及以上但不足92分,为二级甲等。

4、80分及以上但不足87分,为二级乙等。

5、70分及以上但不足80分,为三级甲等。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改革;旅游专业

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今后就业、求职、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但目前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解决。

一、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突出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现有的普通话教材大多局限在口语和普通话测试上,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真正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教材缺少。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许多院校优先考虑选择本校编写的教材或者有一定关系的其他教材,很少考虑从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真正恰当的教材,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班级划分不合理

大部分学校都是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教学。但自然班级的学生常常来自不同的方言区,语音状况差别很大,即使同一个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也不相同,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的普通话教学往往导致教学难度大和效率低。在教学进度上,照顾了水平低的学生,则对水平高的学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照顾了水平高的学生,水平低的学生又感觉太难。在自然班级里还存在不同方言区语音训练的难点等问题,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即使普通话水平相当,他们需要克服的问题、需要强化的训练也是不同的。比如福州方言区、湖北等地的方言n、l问题相对突出,而闽南方言区的学生i、n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以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普通话口语教学还存在班级大小不一的问题。普通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突出个体口语训练,班级人数过多,个体练习的机会、接受老师辅导的机会必然大大减少,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践证明,“大班”式学习只适合理论讲授,不利于个体口语训练。

(三)教师素质不理想

承担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良好的普通话能力,而且要具有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正音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有语言训练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训练的指导能力,能够具体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直至使学生形成完美的表达能力。但是,目前各院校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毕业于中文专业,有较扎实的汉语知识和语音学方面的知识,而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尚有待充实。要满足旅游专业的教学需要,还需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某些旅游专业的学生对学习普通话没有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什么学问。其实,要说好普通话,不仅有发音问题、变调问题,还有语调等方面的问题,普通话说得通顺、流利、悦耳实际上并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另一方面,普通话教学还存在教材、教学方法等问题。特别是目前的普通话还无法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学生误认为这门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和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

(五)旅游专业特色不突出

大多数院校旅游专业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普通话课程,但基本上是为了参加普通话水平考试和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普通话课程课时少,授课时间短,因此在教学中也就只能偏重语音训练教学,忽视语感教学,只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知识。这不仅难以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介绍普通话口语表达的知识,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能力,也难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色进行专业普通话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六)重理论而轻实践训练

普通话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应强调应用,应以实践训练为教学的主要环节,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能用清晰、流利和悦耳的普通话进行交流的目的。但目前旅游专业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形式还是传统的课堂讲授,不能体现这门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二、改进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对策

(一)编写和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为旅游专业普通话口语的合适教材,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1 有利于实现方言辨正和语感训练。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是方言辨正,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普通话语感。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操各种方言的人,因此,真正有利于普通话教学的教材就应以方言辨正、语感训练为中心并作为贯穿教学首尾的主线,以普通话交际能力的提高为目的来设计教学进程,这样才能从体系上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切实提高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效果。

2 突出时代特色。语言是随着现实生活而不断发展的,只有教材中的语言为当今社会所常用并具有时代感,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教材,也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能够满足旅游专业的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必须主要选取旅游方面的素材,并针对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恰当的训练。比如,在口语训练方面,编写选择带有旅游专业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采用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进行训练;选择全国导游考试的景点解说词进行训练,既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有利于参加导游员考试,可以在教学中实现“一举多得”。

(二)进行合理的班级和小组划分

在普通话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措施:

1 根据学生普通话实际水平合理分班。新生入学之初,应进行一次语音摸底调查,建立学生语音档案,大致掌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及普通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根据测试情况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由于普通话口语训练课有大量的实践内容,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进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重点讲授,加强训练,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在分班的基础上设置5~10人的训练小组,由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组成,主要针对声母、韵母、声调、变调、轻声、儿化、朗读、旅游情景训练等内容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针对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特殊需要,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 通过学习或进修来提升自我。旅游专业普

通话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和进修等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尤其是旅游专业方面的知识。学校也要为教师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

2 掌握适合旅游专业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和自我训练相结合;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设置情境把旅游服务过程中的常用语收集起来,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与模拟客人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做到语言准确,用语规范,吐字清晰,音量适中,语速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觉体会普通话语音的美感,不断提高语言审美能力、表现力和亲和力;在表达训练中,学生要自觉地以声音圆润饱满、清晰明亮、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亲切朴实、自然和谐的标准来衡量要求自己。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普通话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选用或编写生动有趣的辅助教材。可以选取历史趣事、幽默笑话等作为学生口语训练的配套学习材料供学生朗读,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有新鲜感。在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朗读模式,尝试让学生采用短剧、角色朗读、绕口令、朗诵会、讲笑话、排练小品、表演相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自觉地修正错误的发音,提高学生学普通话的兴趣。

3 激发学生日常使用普通话的自觉性。可以利用校报、宣传栏、学生社团刊物、校园广播和计算机网络等渠道宣传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在校园内张贴推广普通话的标语口号、宣传画,成立学习普通话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推普活动,营造浓厚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使本来不愿学或学不好的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充实完善音像资料的储备,使其更适合教学的需要。可以选择尝试播放一些著名电影录音剪辑、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

5 与相关的考试接轨。鼓励旅游专业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考试,除了跟普通话等级考试接轨外,还可以跟全国导游员考试接轨。在今后的全国导游员现场考试中,还可以尝试适当提高现场语言表达的分数比例,在客观上使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训练成为一种“必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体现旅游专业的特色

有特色才有魅力,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要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

1 充分挖掘旅游方面的素材。尝试在课堂上用普通话介绍旅游景点,可以按照文字进行朗读,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训中心等场所播放旅游景点,让学生随着画面的转换进行播音。

2 邀请有实践经验的导游为学生进行普通话实践教学。针对旅游专业的特点,普通话教学应打破任课老师单一进行上课的模式,尝试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中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导游穿插为学生讲授实战经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

3 突出人文和历史特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专业素养。很多旅游景点都具有历史背景或含有人文因素,因此,在旅游专业的普通话教学中,可以紧密结合相关的历史史料和人文知识作为训练的素材,使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不仅提高普通话水平,而且提高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

(六)实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讲授,更要重视发音、朗读、说话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3篇

首先从专业概念上看,导游,euide,即为向导,意为陪伴他人并为其指路的人。中文的意思比较明确:引导他人旅游。主持人,在英语中称做HOST,和“主人”是同一个词,意思是说他是这个节目的主人。他既是节目的策划者、组织者、演播者,又是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两者的概念中,不论是导游还是主持人,都是所从事工作的主导者,都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着信息传播的工作,都有着自己的受众群体。

其次,从专业工作性质来看,两者都是靠嘴皮子吃饭的,都在运用着生动形象、具有丰富表达力的口头语言进行内容表达。因而,在语言教学的要求上,主持和导游专业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 对普通话的要求

节目主持人运用普通话进行节目内容表达,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对于主持人普通话的等级有着严格的要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水平,其中省级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应达到一级甲等水平;电影、话剧、广播剧、电视剧等表演、配音演员,播音、主持人专业和电影话剧表演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导游每天面对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讲解过程中,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够对旅游地点有所了解,也要使用一种各地区间都通用的语言,这自然就是普通话。在《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工作的请示》中明确提出“职业高中的幼试类、文秘类、公共服务类(旅游、商业等)专业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要把普通话作为一项重要基本功,认真训练,严格考核;普通话不合格的毕业生,必须进行补课和补考,补考合格后方可发给毕业证书。”“普通话推广工作,重点是抓好城市(首先是大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重点旅游城市),特别是窗口行业……”同时还规定了,“与口语表达密切的有关专业的毕业生,普通话水平不得低于二级……”可见,不论是对导游专业的学生,还是导游从业人员,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很重要的。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普通话教学当中都应当提高要求,使学生的语言标准规范、完整清晰、润泽丰满、富于变化。

二、对稿件内容理解的要求

有很多人认为,主持人只要普通话说得好就可以了,只要把稿件中的内容读出来就行了。其实,主持人的语言不止于此,主持语言信息负载密度大,受众层次不同,收听、收看的环境各异,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要求“有稿播报锦上添花,无稿播报出口成章”。可见,只是见字出声,把内容用普通话读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们讲求“二度创作”,要求面对文字稿件,要运用备稿六步(即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进行分析,把文字稿件理解之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再传递给受众。导游讲解也是这样。讲解不是背书,如果在给游客做讲解时,把自己从书上背下来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背给客人听,这样做不免使自己的讲解生涩、难懂。因此,在讲解前,面对讲解词或讲解资料,我们要先做一个统筹安排,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突出哪些知识点,每点之间的衔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事先做好规划,分好层次,建立好结构,这样才不会使游客听得云里雾里。在对表达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上,两者的要求是相同的。

三、对语言表达技巧的要求

在主持专业教学中,对于稿件理解、分析之后,我们还要运用语言的外部技巧进行表达。语言的外部技巧包括停顿、连接、重音、节奏、语气等,这些语言的外部技巧是为了更好的表达稿件,与对稿件的理解、分析一起,两者相结合,才能真做到“锦上添花”。导游讲解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准备,有了好的结构顺序,还需要在讲解时运用语言技巧。因为,讲解时语速过快,语气过于平淡,缺乏语句的抑扬顿挫,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缺乏停顿,每句话都没有重音出现等等,都会使讲解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平淡的叙述不能算是讲解,那样只能让人越听越困,而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上适当的动作才会引人入胜。

以语言技巧之一的停顿为例。停顿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中断、休止的地方。在导游讲解中,假如你一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不但无 法集中游客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你的讲解变成催眠曲。反之,如果说话吞吞吐吐,老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或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不仅会涣散游客的注意力, 而且容易使人产生语言上的歧义。因此,我们要在自然段、层次之间或适当的地方进行停顿,以达到好的效果。例如这段导游讲解:“现在,这里仍保留着用人祭祀河神的习俗,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祀盛典。仪式时,众人将一位长得十分漂亮的小姑娘扔进河水之中。不过,这位姑娘是用塑料制作的。”如果在“不过,这位姑娘是用塑料做的”这句前用一个停顿,设定一个悬念,无疑是勾起了游客的惊奇和猜疑“难道如今这里还保留着这么野蛮的风俗?”而这时,在游客们猜测纷纷之后,再公布答案,也就使人们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想法,自然就对你下面的讲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恰到好处的停顿,既能调动游客的兴趣,又能使游客积极地思考,是使讲解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技巧。

四、对口头语言的要求

口语训练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必修课程。大众传播的特点,对广播电视的口语提出高规格的要求。它既不能是书面语,又不能是原生态的随意交流,更不能是胡聊闲侃,而只能是加工过的口语形式,是在即兴状态下完成的规范化、精密化、迅捷化、艺术化的创作活动。口语表达是一个由“想”――“说”或是由“内”――“外”的转化过程。口语训练对于导游人员也很重要。导游讲解词的创作来源于书面的资料,但是讲解词是用来讲的,而书面资料是用来看的,书面语并不一定适合于口语讲解。如果导游人员在讲解时,机械地背诵讲解词,或者用艰涩冷僻的词语,或故作高深,满口诗词歌赋,引用后又不做解释,游客不仅听不进去,而且也没有办法消化理解所讲解的内容。

不论是对主持人还是对导游来说,口语表达有轻有重,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抑扬顿挫,丰富多变;它除了有语音语气外,还有面部表情、手势、形体等多方面的要求。在进行表达时,切忌罗嗦,及一些不良的语言习惯。口语的表达受时间、环境的严格限制,在与具体对象的现场交流中,不断产生刺激、反刺激,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新的话题。因此,讲求的是随机应变,能够及时调整思路,组织语言,在高度集中、快捷的思维过程中,即兴而想,现想现说。它是建立在注意、知觉和记忆上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对于从事语言工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4篇

论文摘 要: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从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目的着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方言的国家,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它能使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从根本上使我们国家形成一个总体,促进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更是成为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和师范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不光是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能说,说得得体、恰当。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一)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比如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如商业、铁路、民航、航运、交警、公共汽车、出租车、邮电、银行、保险、医院、旅游场所、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均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是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就业时,如果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将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占有优势。

(二)便于沟通交流

中国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南下轻工业,北上重工业,西部支援,东部淘金,人群各种各样,方言形形,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寸步难行,金口难开。如果坚持说普通话,你会发现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对方听得更清楚,意思表达更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三)更能体现个人修养

中华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库中的精华部分,它不但是由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组成,吸纳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精华部分,甚至还吸纳了外国的词汇,并且根据外来的语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词汇。学好普通话,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扩大了个人的知识面,体现了个人修养。近几年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逐步提高,因为普通话更能体现公务活动的庄重性,所以许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广播电视里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普通话说得好不好,都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公众形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语言情况复杂

各高职院校生源遍布全国,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以湖南为例,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查证,方言多达9种,语音面貌差别很大。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不重视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比学好普通话更重要。在学校里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过的专业证书已经够多了,普通话“不学也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上有要求,课外无所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普通话,可一下课就忘了,不管是教师和学生讲话,还是学生之间聊天,方言土语,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就出来了。语言的学习需要好的环境,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营造的。

(四)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不够

抓语言多,抓文字少,比如活动的安排更多偏重于普及普通话宣传教育而对用字规范化教育尚显不足。

三、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职生对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认识

对于认为学“普通话无用”、“不学也会”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作用、意义、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不达标会影响今后的就业,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他们自然会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可随着年龄增大,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天赋较差,有较重的方音,因此羞于开口,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讽刺、笑话。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生活中更不敢练习,所以便干脆“方言到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来把握课堂气氛,调整授课进度,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粗至细的原则,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让学生情绪饱满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教材建设,根据高职专业特点编写普通话教材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可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专业技能训练而展开。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明确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 转贴于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普通话课程时,通常会自行选择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类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的编写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对口语表达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较薄弱,更谈不上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但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因无专业特色,学生学起来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又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案例进行实训,比如文秘专业的教材可以选择办公室内与领导、同事的场景对话,或是在接听电话时的口语表达;法律专业的教材可以编写模拟法庭的案例。总之,就是要将普通话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编写对学生更有用处的指导用书。

(三)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高职院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这一课程,进行专门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文秘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领导来电交待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领导和秘书,这个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礼仪礼节进行了实训。另外,故事接龙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由老师先说一段故事的开头,交待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编,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很喜欢参与这样的游戏,这样,师生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受到学习基础或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的水平会有差异,甚至可能两极分化较大,因此,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提高效率,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益于在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2.以语文课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除了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以外,语文教学也是进行普通话训练的主要课堂,对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听、说、读、写四合一的,全方位的语言练习。因此,国家语委要求语文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甲水平方能上岗。学校应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写规范的汉字;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语文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辅导,让语文课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活动中,坚持语言文字规范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学习语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身先垂范作表率。其次,通过课外训练,辅助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一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互助组,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对方的语音错误,让使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学校有许多社团,它们多多少少均会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生联系,比如演讲社团,是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文字使用的综合性演练;合唱团,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声和用气;话剧社,不但能够学习发音,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艺术表演,更加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他的还有书法社、文学社等等社团,他们的活动都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训息息相关。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他们影响带动众更多的学生讲好普通话。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9-20.

[2]袁钟瑞.关于城市普及普通话问题[EB/OL].asyywz.gov.cn/next.asp?lsh=1119.

[3]梁焰.提高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四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23-25.

[4]江倩.浅议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才智,2009,(30):210.

[5]左晓丽.浅谈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2009,(4):18-19.

[6]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32-34.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赤峰;方言;综述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00-02

赤峰方言作为北京官话区朝峰片方言的一个站点,既与东北官话、冀鲁官话、北京官话等其他区域的语言特征有相近相似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这些凭着听觉就能感受到的差异,构成了赤峰汉语方言的鲜明特点,就像红山玉、巴林石一样成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标志。本文将就有关赤峰汉语方言研究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试图将这些研究成果,甚至争议质疑呈现给读者,以便我们对有关赤峰方言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推进赤峰汉语方言研究。

一、国内权威机构及专家的研究成果

从地理位置上看,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地处燕山南麓、大兴安岭南段与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交接部位。西北与锡林郭勒盟、东与哲里木盟为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地区接壤,处于东北官话区与北京官话区的过渡地带。从历史上看,赤峰的汉语方言随着不同时代移民的增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清朝末年,山东、河北等地并以山东为主的内地汉族移民大量涌入,与本土性方言汇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存在形式,赤峰汉语方言实际上就是鲁、冀、晋、豫、京以及东北多种方言经过长期渗透、逐渐融合而成的。从语言构成的三要素具体分析,词汇、语法方面差异不大,而在语音方面,方言中韵母的发音明显带有山东汉语方言痕迹,声调、语调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东北方言影响,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比较接近普通话的汉语方言。从地理位置上看,赤峰地处东北,加之行政区划分的变化(先归热河省、辽宁省,后归内蒙古),所以1987年以前,基本将赤峰汉语方言归入北方官话区中的东北次方言区或华北次方言区。

最早关注赤峰汉语方言的是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张清常教授,他利用上世纪50年代在内蒙古大学工作的机会,通过方言使用情况的调查,对全区25个典型调查点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撰写并发表了《汉语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内蒙古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汉语方音概略》(《内蒙古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等论文,论文阐明赤峰汉语方音的特点,并明确提出“只有八里罕调值特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方言》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贺巍先生是当代颇有影响的方言学家,他先在《东北官话的分区(稿)》(1986年)中把赤峰的宁城、敖汉、林西、翁牛特等地一起归到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之后不久又将宁城、克旗等地列入北京官话区朝峰片,这种变化证明赤峰方言具有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过渡性方言特点。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李荣教授的主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纂出版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方言分为10大方言区,其中将赤峰方言归为北方官话大区中的北京官话区里的朝峰片(朝阳市和赤峰市首位相加)。尽管受条件所限,对于朝峰片的区域范围划分不够全面,但这是国家权威部门首次明确将赤峰汉语方言单独划片,即北京官话区朝峰片。赤峰汉语方言的特殊表现曾经引起过有关专家的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熊正辉、张振兴在论文《汉语方言的分区》中的《新版地图集对汉语方言区的主要调整》里的“东北官话图”和“北京官话图”说明中补充扩大了朝峰片区域。

北京科普研究所的张志敏在论文“北京官话”中不但从语音的构成中的声母、韵母、声调诸方面提及朝峰片的特征,还逐一列出将朝峰片中的少数民族地区、被漏掉的地区、被错误划入的地区,并明确指出《方言地图集》中的纰漏,认为朝峰片应该由23个县市构成,主要在内蒙古和辽宁,而赤峰市的的所有旗县均在其中。

二、地方高校、业余爱好者的研究成果

在赤峰地区,较早对赤峰汉语方言进行调查研究的是赤峰教育学院李敬尧教授。1979年李老师根据长期在语文教学研究和在中小学教师推广普通话中的探索和积累,编写了《昭盟语音辨正》(印刷本),首次对赤峰汉语方言语音从声、韵、调诸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尽管现在看来不够完整细致,但是在当时对于学校教师学习普通话、各旗县地方志中关于语言部分的撰写发挥了很大作用。

赤峰汉语方言研究的集大成者是赤峰学院文学院的张万有教授,张老师毕生从事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汉语修辞、规范汉字、辞书编纂、方言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影响广泛。仅就赤峰汉语方言研究而言,可称得上是一位开拓者和领路人。他长期坚持方言调查,注重方言事实的归纳和总结。多次参加全国或国际汉语方言学术会议,是汉语方言学会的会员。先后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22万字的20多篇论文,涉及到赤峰汉语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诸方面。还有一些文章涉及到方言区划分、方言岛的发现等。归纳起来如下:

首次厘清了赤峰汉语方言的概况(见《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1期《赤峰汉语方言概述》、《赤峰汉语方言的特点》等文章)。首次归纳出赤峰汉语方言的完整系统。语音方面如《赤峰汉语方言音系说略》(《昭盟师专学报》1999年4期)等论文;语汇方面成果较多,《赤峰汉语方言词汇说略》被收入《内蒙古语言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赤峰汉语方言词汇》共76500字,按意义分成天文、地理等30多类,分10篇发表于国内有关高校学报。首次揭示了赤峰汉语方言的语法特点(见《昭盟师专学报》1999年3期《赤峰汉语方言语法特点初探》。其《赤峰汉语方言词缀简论》在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并收入文集。《方言动词“整”简说》一文,收到了学界的关注。

他通过深入调查和全面深入得比较,首次提出了“八里罕方言岛”,并撰写论文《八里罕方言岛音系略说》,纠正了以往有关专家结论的偏误,被收入《内蒙古语言学会语言学论文集》,获内蒙古教育系统2001年语文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八里罕方言岛的声调》还被提交全国汉语方言学术会议进行交流。

1998年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展开,全市的普通话培训测试在教育系统率先进行。为了配合各级各类教师普通话培训测试,提高培训的效果和测试的等级,国家级测试员、赤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王素珍、顾会田教授根据多年的现代汉语教学经验和在推广普通话实践中掌握的大量语料,编写了辅助教材《赤峰汉语方言辨正》,对赤峰汉语方言语音声、韵、调的表现、成因等诸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成为普通话考级的辨正材料。

王素珍教授在《关于北京官话朝峰片的分区》(《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中,对1987年的《中国地图集》中朝峰片所划分的区域提出质疑,同时根据对赤峰市所辖各旗县及周边毗邻地区的语言调查分析,提出了补充和调整意见,对朝峰片的范围作了适当调整,内容大致包括:(1)将原地图集中划归少数民族语言地区的赤峰市管辖的三个旗县归入朝峰片。(2)将原地图集归东北官话区的五个赤峰市管辖的行政旗县归回朝峰片。(3)个别方言片点的增减调整。(4)再次提出确认八里罕方言岛的建议。建议调整的结果:将朝峰片由原《中国语言地图集》的9个旗县市扩大为18个,其中辽宁省5个(朝阳市、朝阳县、建平、凌源、喀喇沁左翼),12个(包括赤峰市全部旗县区和通辽市的开鲁县和奈曼旗),河北省一个(平泉县);同时将原朝峰片的辽宁省建昌划入东北官话哈阜片长锦小片。这些调整与后来张志敏先生和即将修订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关于朝峰片区域划分调整的意见基本一致。

赤峰学院顾惠田教授2010年出版的著作《赤峰汉语方言概说》,在多方面考察、长期积累、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详细地描述了赤峰地区汉语方言的面貌及在语音、语汇、语法诸要素中的表现,不仅对赤峰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推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朝峰片方言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敖汉方言例释》(2012年)的作者张红民是地方方言民间业余研究者,他利用多年担任敖汉旗基层行政领导、长期工作在农村牧区的便利,抢救性地搜集敖汉地区民间口头语言中的方言土语,并整理出版。《敖汉方言例释》使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得以记载传承,为赤峰汉语方言的研究提供了语料素材,成为记载赤峰汉语方言区域性词汇的首部语料汇集。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6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伴随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已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正在开展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媒介的语言方面,尽管有少数的民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汉语方言因其太为人所熟悉、太普通及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影响至今仍徘徊于保护视线之外。以民族语言及地域方言作为载体的口头表达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少被统一为一类看待,对汉语方言及其记载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尚缺少有针对性的探索。笔者尝试对其归类,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文化大省河南为例,分析其特点与规律,探讨其保护开发的方式与途径。

一、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类依据及必要性

1.归类依据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明确地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等传统民间文化表现形式;二是“文化空间”,指某种集中举行流行的传统的文化活动场所,或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1]目前各国大多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分类法,据此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五大类[2],口头传说和表述为首类,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较强的操作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有16个一级类别,每个一级类又细分出一些二级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结构的第二层。如“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细分为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8类及“其他”的收容类。学者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个类别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正和调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归纳概括为13类[3],其中语言(民族语言、方言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位居前列。我们主张把口头表达、语言习俗及语言载体这一大类称为语言文学大类,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语言或方言为传承载体和凝聚体,包括濒危语言或方言小类、语言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即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民歌等小类)、运用特色语言或方言的传统曲艺戏剧类、语言文字习俗类等下位小类,其依据有三。

其一,从语言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看,“语言是个多面体,文化的工具或载体,更是文化现象,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文化凝聚体,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系统。语言在文化的建构、传承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特点往往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特点”[4]。濒危的民族语言与濒危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具备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能展现地域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群体中具有世代传承、特色鲜明、活态犹存等特点,成为一种鲜明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已经意识到民族语言和地域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倡议将民族语言及濒危汉语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少数濒危民族语言和地域方言。[5]

其二,语言与地域方言往往与文学凝聚为一体,互为表现形式,不可分割。在中国作为通行地域广的共同语汉语,其方言复杂众多,方言更是与地域文化、民间文学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类。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其语义系统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演变途径和发展方向深受地方历史文化的制约。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方言词语记录了地方风物文化。方言保存了大量地域传说、故事、民歌,就连非语言的艺术创造(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和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也广泛地留存在方言词语之中。方言与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如此紧密,许多市级地方政府把方言和民间文学及其他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海州方言被列入连云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乡方言被列入湘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人大代表提议将方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6]

转贴于

其三,从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看,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典型语言艺术,“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7]。“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8]学界一般也将其称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江苏的昆曲、评弹,河南的豫剧,安徽的黄梅戏,天津的京东大鼓、快板,闽南的南音,客家的山歌,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以方言表现的艺术形式。

作为口头载体的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与民间文学的诸多类别互为依存、互相表现。它们凝聚一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大类:口头传说和表达类。它们以语言文字及方言作为载体纽带或习俗对象,在中国,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表现为汉语地域方言文学类。

从相关称谓上看,在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中,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二级学科专业,中国文科高校几乎都设有此专业。学术界认为民间文学曲艺、戏剧都是语言文学样式,在一些大型文艺活动中口头表达类节目往往被称作语言类节目。相应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我们可以把汉语地域方言与以其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一并称为汉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突出类别。

汉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突出位置。民间文学、地方戏曲、民歌歌词曲艺、语言文字民俗等以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区域性特色、原生态口头性表现于其汉语方言记载的特性,表现于独具特色的方言语音特征和广泛高频率使用的方言特征词(即那些常用又具有构词能力、方言区内一致而区外特殊的方言词)。如河南的豫剧、河南坠子、传说故事神话、歌谣、谚语、谜语等其原生态口头特色,就表现于常用河南话的语音特征及方言特征词。在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灵宝黄帝传说中,就有大量方言特征词和方言文化词语出现于其中。

2.归类必要性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市场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现代传媒发展、社会的大交流、普通话的推广等现实环境的影响,危机严重,有些正面临衰亡。北京师范大学丁崇明教授说:在语言中存在一种权威语码,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在心理上认同权威语码。[9]由于升学、求职、做生意都需要普通话,所以普通话的权威语码地位被不断强调和提升。这就造成在许多人眼中,普通话是权威语码而方言是弱势语码的内在观念,从而使人们在心理上认为普通话与方言间存在等级差异,受“汉语规范化就是要用普通话”观念影响,很多人的脑子里形成了方言与普通话绝对对立的观念,或觉得家乡话土,或觉得家乡话难听,出于虚荣心不愿意让周围人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而不说方言,表现出对方言的不自信。于是,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2012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04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5.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37.1%的人表示身边能说纯正方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9]用方言土语表达的民间文学、语言文字习俗、方言戏曲也处于濒危状态。

基于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现状,我们有理由认为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利用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内容。由于对其下位小类保护与利用具有共同特点,因此也有必要归为语言文学大类进行研究探讨。

二、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

语言文学类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6项一般特点[3]。此外,它自身还表现出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内部各层级及小类的交融性。语言或方言与民间文学(民歌、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谜语等)、曲艺、传统戏剧等渗透交融。如汉语方言与汉族区域中的其他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互为表现。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原生态性表现于使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语言或方言的地域性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密不可分,显示出此大类的立体性。语言或方言的艺术特性表现于文学性,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歌谣、谚语歇后语、语言游戏长诗、曲艺与戏曲的流变体现语言或方言的流变。那些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反映出语言与方言的流变特色,语言或方言与民间文学共同流变。民间故事的开头“很久以前”的程式化、字谜歇后语的格式化、谚语歌谣的押韵、诗歌或长诗的修辞、民间笑话的幽默、汉语民歌的格式与修辞艺术等,都具有独特的汉语或方言特色。谚语字谜歇后语常常成为语言学家和文学家共同研究的对象。如学者温端政、武占坤、马国凡、段宝林等致力于谚语、歇后语的研究。民间文学小类文化遗产中谜语、歇后语、字谜、绕口令、对联等,又是对汉语及其方言的研究训练形式。民间文学作为活的语言艺术,是研究民众口语的绝好资料,我国著名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沈兼士、刘半农、钱玄同、魏建功、董作宾、王力、马学良等,都很重视民间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有专门的记录与研究。文艺史上的雅俗结合律又促进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及地域方言艺术进行学习研究,汲取民间文学遗产来进行文艺创作。

二是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与表现地域文化的广泛深刻性。不同地域民众的思维方式各异,其语言表达往往也呈现出诸多分别。比如河南民间文学及地方戏曲豫剧是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其地方戏曲的旋律形式与地域方言的口语语音文学特征密切相关;方言词语、方言文化词语的大量运用及方言词语丰富而独特的表现力使地方文艺更具地域特征和乡土韵味,地方戏曲的唱词与念白常常取材于地域方言中的口语表述,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是以口语传播方式存在的,能使地方文艺形式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文化载体的地域方言是构成地方文艺形式特色的关键。作为载体的地域方言在思维、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影响着地方文化。地域方言以其独特的方言特点、丰富的方言资源而呈现出相对突出的材料价值与理论价值。例如河南各地的方言并不仅仅是地方百姓用以言语沟通的凭借,而且是历史赋予世人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转贴于

三是口头艺术表达的地域方言与文学艺术的协同流变性。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系统内部有不同小类型和不同层级。国际上,世界各民族语言组成一个大的语言文化生态系统。国内语言文化形成一个二级系统,一方面共同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各民族语言相互竞争,在共同语汉语内形成汉语方言系统。任何一个语言生态系统的变化都会使语言文化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继而引起语言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变迁,如汉语经历古白话到文言再到现代白话、普通话及各汉语方言的变迁,与汉语言文学类中其他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流变。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研究成果有助于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研究。没有方言,地方戏、地方曲艺、地方性说书就会消亡。比如,越剧、粤剧、豫剧、河北梆子以及黄梅戏等都依赖方言,即便是京剧也是在安徽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于普通话,方言本身的词汇较丰富,更能生动地传情达意。方言承载的是人类最草根、最贴近生活的文化。在民间文学方面,方言文学更加生动形象;在词汇方面,方言是最丰富的宝藏;在文化方面,方言最能体现我国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如官话方言区大致跟中原文化区(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西域文化区、关东文化区、荆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区、两淮文化区的地域相当。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的土壤。方言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记录着人们认识活动的每一个进步。所以,越是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普通话推广范围不断扩大的时候,方言及以其为载体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越大。

地域性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世界的,它们深深镶嵌于当地民众心中,口头表达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例如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18项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花木兰传说(虞城县),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平舆县),柳毅的传说(卫辉市),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邵原创世神话群(济源市),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固始县),愚公移山传说(济源市),赵氏孤儿传说(温县),大禹神话传说(禹州市),王莽撵刘秀传说(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灵宝市),灵宝黄帝传说(灵宝市),葛天氏传说(长葛市),牛郎织女传说(南阳市),竹林七贤传说(修武县),帝舜传说(濮阳县)。这些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道德观,具有较高的文学、历史、语言价值及艺术审美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对其保护传承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汉语言文学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国家与地域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和内容整理

评选认定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应包括:具有展现国家及地域文化创造力的突出价值和维系中华文明传承性的重要作用;出色运用传统民间语言方言的技能和经验,体现高超的语言水平;扎根于相关区域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方言特色;具有促进民族与地域方言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具有见证中华文明活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对维系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容整理,要科学地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普查等方式,挖掘、鉴定、确认潜藏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全面记录,整理汇总。对于像河南这样地处中原的文化大省,汉语言文学类文化遗产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重要部分,其语言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分类更应深入,可分类整理汇编具有浓郁河南方言特色的各地方言的特征词、语法点、语音特殊点、书法艺术,出版方言地图,或建立河南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声音、图像之间彼此对应而呈现实态的有声数据库,使河南方言保存下来,同时保留一些以河南话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河南方言片特征为红线汇集整理省域或市县域口头文学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类(即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民歌等)、传统曲艺戏剧、语言文字习俗等,使之形成省域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类。

四、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个性方式

抢救与保护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本着抢救保护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如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可持续性等,更要抓住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学统一的保护理念,实施合理可行的语言文学价值评定措施,探寻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1)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语言文字法作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依据与保证。依据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1年6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推普工作与方言遗产保护并行不悖,语言与文学艺术恰当结合,才能在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好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依法宣传方言文学的价值,提倡当地人用方言创作改编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体应加强对此的关注,学校、家庭也应给下一代创造能说方言、传播以方言为载体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宜环境。

(2)从语言文学特点出发进行科学管理,加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展演与宣传教育规划,提高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保护利用意识。根据语言或方言与文学的交融性特点,语言或方言的角度规划应当与文学艺术形式的角度规划、物质文化遗产规划结合进行。如河南省文化厅联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淮阳举行多省联合的“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两届。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与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研究与汇集展演,立体表现了中华文化,政府定期搭建展演舞台,还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规划,帮助民众了解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中原记忆”,体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的重视,是对语言文学类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很好的保护和创新。[10]

转贴于

(3)定期进行特色方言点调查,打好汉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基础。国家与地方目前已进行三批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查统计,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定期展演、讲说、宣传,专业人员组成的语言文学类采集编撰团体与机构相继成立。但还需详细调查研究语言或方言特征与其对应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迹的分布情况,对相关遗迹统一标识,并设置保护性标志碑。对各地有相似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音像、图片、唱本及古籍著述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调查所获资料要进一步归类存档,建立档案音像资料库、电子数据库、语言文字资料库。在各地深入开展针对流传于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讨,并将研究成果编纂结集,用方言及多语种文字公开出版,才能提高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意识。例如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全国各地的民众生活相融合。由于民众方言不同、情感渗透和口碑附会等原因,产生了多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了相沿成习的风俗及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如山东省博兴县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省万荣县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盛传着董永传说。通过此传说使用的方言对比研究,找出方言所反映的各地有关董永传说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各地共同传承利用。

(4)从口头语言与文学艺术表达相结合的视角综合考虑选取典型传承人,树立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典型形象,提高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不仅保护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保护其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实现产品化开发与可持续传承。重视语言文学专家指导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保护利用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5)利用科技创新转化为文化产品有利于保护传承利用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对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一步科学分类建档,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建设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声数据库,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此外,将方言和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也有助于保护利用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需要从语言科学、计算机技术、文学方面进行形态包装、改造,使其适合市场经济下现代消费者的口味,适合时代的需要。如带有河南话特征的陕县“王莽撵刘秀传说”,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方言原生态版、普通话版、外语版的记录,形成了满足各语种学习需求的文化传播产品,改编有豫剧、河南坠子、电影、电视剧等形式,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在促进保护的同时让人们认识到方言特征词的形象生动。如此,方言与传说得到了传承,它的各种语言形式的展演使传说变得更容易令人接受和传诵,有助于带动地方旅游经济,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使相关人员获得保护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处。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产业化保护的关键在于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化石记录整理层面,更要在精神层面有所挖掘和超越,传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精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顺应时展,去除伪科学成分,汲取人民群众创造的语言艺术,保护物态与文献,创新表现形式,科学再现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如河南卫视举办的《梨园春》节目,聚集豫剧爱好者,不断推出不同年龄阶段的新人,对河南方言及豫剧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提高了它们的影响力、表现力、感召力。河南电视台9频道于2012年2月推出一档读解演绎河南地方语言起源、流变的电视文化节目《咱嘞河南话》,选择河南省内对河南方言有研究的专家教授作为主讲,每天讲解一个典型的河南方言词语,从词义解释、词源探索、典型例句、语境语用等角度,对典型的河南话词语进行通俗的解说,中间穿插情景短剧、电影场景、历史文献影像资料或图片,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与普及兼具,方言与地域文化交融,面向广大听众,雅俗共赏,使节目成为文化内涵深厚、诙谐幽默风趣、观众喜闻乐道的品牌节目。[11]这些方式有效地保护了河南话及以河南话为载体的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大大提高了它们的影响力。

(6)加大财政投入,广开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源渠道。为保护珍贵的文化资源,河南省文化厅联合省财政厅争取到2010年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790万元[12],其中部分资金投入到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同时还寻求政商学相结合的渠道扩大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通过市场产业化利用、实物配合、旅游开发,体现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经济价值,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加强国际间、地区间语言文学类及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交流与合作规划,促进地方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外传播。如近两年在传承几百年的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政府联合中东部8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团队前来演出,对加强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间合作与转译、提高它们的影响力与整合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规范化;重要性;规范实施;问题矛盾

自1955年现代汉语的规范化问题被提出,汉语规范化问题的讨论在学界便未曾停歇。或大力赞扬,或冷嘲热讽,人们对此的态度迥异。因而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有必要针对该问题进行探索讨论,理清个中脉络,为深入探究现代汉语的其他问题奠定基础。笔者将围绕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实施措施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矛盾三方面,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简要探析。

一、汉语规范化的重要性

“以一种语言为标准,共同学会它,共同使用它,那就碰到什么地方的人都成,到什么地方去都成,一边说,一边听,心心相通,毫无阻碍。” [1]这是汉语的规范化被提之初时叶圣陶先生对其的解释,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先贤们当初施行规范化的目的:为了各民族、各地区同胞间更为顺畅地交流,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然而,随着汉语规范化的进行,也有人开始质疑汉语规范的必要性。2004年4月2日,钱乃荣教授的《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被转刊在北大中文论坛后,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众多知名学者甚至普通网民对此各抒己见,争论长达三年半之久。钱先生认为:“语言拒绝规范化,‘语言规范化’的提法,与语言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语言学的理论的ABC也相违背,人的语言系统是开放性的集合,世界上凡是开放性的东西都不可能规范化或标准化。” [2]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非毫无道理。时代在进步,语言在变化,我们要正确认识规范化的含义。

我们要明确,规范化背后所代表的不是绝对的标准化。汉语规范只限定了方言的使用范围,并不是禁绝方言;汉语规范也不是限制个人风格的发展,它只是规定了不同风格出现的条件,去掉了其中多余和不科学的成分,使语言使用和理解更准确。那场关于规范化的争论也不是全无意义,有些观点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承认语言的变化是一种复杂系统的运作,但这并不是说就“不是规范化能一笔带过的”。正因为汉语言的变化过程复杂,在一定时期内有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我们才更要对其进行一些特定的规范,以便于能够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使交流更为便捷。之所以会质疑汉语规范化,个人认为可能与我国在规范化进程中走入的一些误区有关。例如1979年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简化汉字不够成熟、合理,过于急促。但我们并不能因此便否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来的成果。标准而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官方语言和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使用,有利于国际交往和汉语的推广工作,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信息处理等方面亦有重要意义。

二、汉语规范化的具体实施

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关键要确定正确的实施方向。“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因此,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具体应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但根据《现代汉语通论》当中的论述,我认为将语音规范置于汉字使用规范中讨论更合理。

首先汉字的规范化主要包括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四方面。有关定量,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淘汰异体字、更改生僻地名、统一计量单位等方法精简了汉字字数,并于1988年月颁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汉字的规范化夯实了基础。定形工作主要包括繁体简化、异体整理、字形整理以及笔画、部件规范等方面。随着《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颁布;现代汉字的正体字确定,再有后来《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确定现代汉字的笔顺规范,字形的规范化工作已经取得较大成绩。第三是定音,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以及异读字的规范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轻声、儿化方面我们仍需努力。另外,既然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语音规范,我们就要提高北京话自身的明确性和统一性,加快普通话等级标准和水平考试的推广工作。最后是定序,主要运用在字典和输入法,定序法有音序法、形序法和义序法。

词汇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比语音和语法要来得灵活。面对纷繁复杂的词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本身存在着问题:异形词(包括同素颠倒词、异形等义词和异形外来词)、生造词以及误用词等,对于这些,我们要用一定的标准去规范。取舍词语时,我们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普遍性原则。对于经常使用的词语,应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体系中来,并确立其“规范词语”的地位。注意吸纳词语我们不仅要接受基础方言里的词语,对于文言词、外来词、方言词、专有词也要一视同仁。(2)明确性原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我们都应让对方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因而在词汇规范中,我们要避免生涩难懂、含义不明确的词语。

至于语法,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成句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稳固性和民族性。由于语法与语音、词汇两大要素的内在特点有较大区别,在语法规范方面所要遵循的原则也有所出入。在语法研究领域,很多问题如动词的划分、副词的归属都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我们要做到“稍安勿躁”,随着研究的进步,在讨论中寻求提高。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下:(1)习性原则。我们要尊重语言事实和语言习惯,对于约定俗成、历史遗留下来一直使用的语法方式予以接受。(2)发展原则。汉语语法具有稳固性,不代表它就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语言的发展,语法也会悄然转变。我们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切勿“一根筋到底”。(3)理性原则。语法研究中我们应保持理性的头脑,对新兴的语法要有批判接受的理性态度。

三、汉语规范化所面临的问题矛盾

当今计算机已经在全国基本普及,然而随之也带来网络用语规范问题。事实上,网络用语也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如“给力”、“微博”这些已经基本全民应用并且对于人类进步有利的词汇,我们可以欣然接受,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性。但像“你妹”、“”这些不文明、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词语,我们则要予以否定。在这里,还涉及到语言规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新兴词汇可能会对汉语造成不好的影响,索性就指定严格标准进行规范。但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语言的发展亦如此,我们要顺应其发展,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应侧重在预测语言发展的趋向以及指导语言的正确发展方向上。“语言中新现象、新词汇从出现到定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好引导工作,汉语本身会吸收当中的有用成分而排斥无用成分。” [4]此外,近年来在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中也不断出现语言规范错误。例如“皇后”题词事件就曾经闹得沸沸扬扬,这就暴露出目前在汉语规范上有些工作仍需要改进。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在这个时代,我们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并未停歇。我们要认识到现代汉语规范的重要性,深刻剖析在规范化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难题,试图与时俱进地解决它们。那么,在汉语规范的道路上,我们必将收获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什么叫汉语规范化[J].江苏教育,1955(23).

[2]钱乃荣.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J].上海文学,2004(4).

普通话等级划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倾听能力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在听说读写四种沟通技巧中,虽然人们花在听上的时间最多,但听却是被教得最少的一种技能。倾听是一种技巧,像任何其他技巧一样,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提高。倾听不仅仅带有一般听的含义,也包括积极主动倾听的技术与技能。换言之,主动倾听需要思维的紧密协同配合。

倾听能力主要指对言语语音的感知、辨析、思维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构成的一种接收信息的能力。从能力的构成因素上。包含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评判力和话语理解力。从交流的作用上看,倾听能力是人际沟通的基础技能,可以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看,倾听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走出校门后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在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倾听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耐心专注的倾听”不仅是人际沟通中应该具有的基本礼貌和交际态度,更是主动倾听的前提和条件。学生特别需要成为主动倾听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层面的口语交际能力层级构成中,倾听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能力。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够说清楚、说明白,才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应对。然而,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当前口语交际教学仍然处于呼吁重视阶段。在普通高中,口语交际教学尚未引起重视。口语交际教学并未系统地实施,一些学校甚至形同虚设: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以活动代替教学、以测试篡代教学也普遍地存在。在此种教学状态下,就更可以想见对于学生倾听能力指导和训练的忽视程度了。

了解和掌握当前高中生的倾听能力状况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教学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设计了《高中生倾听能力测试卷》,以听录音回答问题和记录内容为测试项目。参与测试的学生来源于哈尔滨、佳木斯和伊春三个地区的7所高中。对回收的839份有效问卷分别作问卷可靠性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s)分析,高中生倾听能力测试卷可靠性系数0.80。调查结果统计数据真实可信,符合调查研究数据质量要求,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综合分析试卷得分频数直方图及正态分布曲线(图2),最高分(Maximum)为满分30分,2人次;最低分(Minimum)为4分,1人次;平均分(Mean)为24.5分;方差(variance)1235;标准差(std.Deviation)3.51;正态分布曲线呈偏正态分布。峰值出现在26分上。高中生听力测试成绩总体分布状态良好,作为调查的参考分析数据,具有较为可信的研究价值。

将高中生听力测试试卷总分30分划分为四个等级,27-30分为优秀,22.5-26.5分为良好,18-22分为及格,18分以下为不及格。四个等级分数段上的学生比例分别为:优秀24.6%,良好55%,及格15.9%,不及格4.5%。等级分数比例分布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学生听力测试总体成绩居于良好状态之上,趋向优秀。

提取地区和学校两个参考因素对试卷得分作深入研究。假设地区和学校是影响学生听力测试成绩的因素。分别作单因素方差分析,根据统计检验决断规则,数据分析结果在0.01显著水平上支持假设,即地区和学校两个因素对学生的听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影响。

通过对地区间试卷成绩得分频数对比柱状图(图3)的观察来具体分析试卷得分分布差异情况,三个地区的最高分分别为:哈尔滨30分,2人次;佳木斯29.5分,2人次:伊春28.5分,1人次。最低分分别为:哈尔滨10分,1人次;佳木斯4分,1人次;伊春7分,1人次。哈尔滨和佳木斯两个地区的峰值分是26分,而伊春地区的峰值分是25分。通过对地区间听力试卷得分累积百分比对比曲线(图4)的观察来具体分析试卷得分分布比例差异情况:优秀分数段(27-30分)人数比例分别为:哈尔滨32.1%,佳木斯23.88%,伊春7.8%。不及格分数段(18分以下)人数比例分别为:哈尔滨2.72%,佳木斯1.58%,伊春17.8%。从总体上看,伊春地区学生的听力测试成绩明显低于佳木斯和哈尔滨两个地区。

以年级作为参考因素,对比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之间学生的听力测试成绩。假设年级的不同对学生听力测试成绩有影响。对听力测试的总分成绩、第一题成绩和第二题成绩分别作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根据统计检验决断规则。总分成绩和第二题成绩的数据分析结果在0.05显著水平上支持假设。即年级因素对学生的听力测试总成绩和第二题成绩存在显著影响,而第一题在两个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年级学生的听力测试成绩总体高于高一年级,说明学生的倾听能力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发展。

另以性别作为参考因素,假设性别对学生听力测试成绩有差异影响。对听力测试的总分成绩、第一题成绩和第二题成绩分别做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根据统计检验决断规则。总分成绩和第二题成绩的数据分析结果在0.05显著水平上支持假设,即性别因素对学生的听力测试总成绩和第二题成绩存在显著影响,而第一题在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听力测试成绩明显优于男生。

三、二十年学生听力发展比对

为了更清晰地调查了解当前高中生倾听能力的发展状况,对比发现二十年来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进程,此次高中生倾听能力调查采用的两道测试题均筛选自二十年前的相关调查测试。

第一题,听录音回答问题(10分)。录音材料选自于张鸿苓著《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书中的一个调查报告,是二十年前梁海瑞在天津咸水沽一中作为了解学生听知能力的一个调查材料。第一题得分情况:有182人得满分10分,占参加听力测试调查总体人数的21.7%;得8分的学生人数最多,有546人,占65.1%;97人得6分,占11.6%:另有1.1%和0.6%的学生得4分、2分。以6分为及格分数线。第一题的及格率高达98.33%。具体分析各小题得分情况,图5显示出第1题的得分率最低,仅有25.6%;第2-5题的得分率依次为96.3%、97%、88.2%、98%。得分率最低的第1题很值得重点分析研究其失分原因。第1题问“民航驾驶员的姓名”,其答案的位置是朗读材料的开头:“你是在北京与上海之间飞行的民航驾驶员。”要想答对此题。至少首先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快速进入倾听状态,高度集中注意力;第二,必须准确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快速作出思维判断。在朗读材料的开头设题对 于注意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在开头的这句话当中还包含有第2题“飞机在哪两座城市间飞行”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对接收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归类与判断,提高了答题难度。声音信息是稍纵即逝的,倾听者必须专心致志,高度集中注意力。倾听注意力在整个倾听活动中处于前提保障的地位,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和评判力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整体,没有注意力这个第一环节作前提保障,倾听活动的话语记忆、理解和评判都无从谈起。快速进入倾听状态,集中注意力,是成为一名主动倾听者的首要条件。(表3)第一题各分数段得分情况与1题各选项选择情况之间的多维频数分布表显示,61%的学生选择了D项“没说”驾驶员的姓名;误选D项的512名学生当中有84.4%第一题得分为8分;第一题得8分的546名学生当中有79.1%误选D项。这与二十年前调查作出的“不能抓住重点词语,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快地进入听话状态”的结论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当前高中生的倾听注意力的的确确很令人堪忧。

在第4题上得分率出现一个小低谷,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边听边记的倾听习惯和受到前几个题目影响已产生作答思维定势造成的。在第4题的四个备选项当中,前三个选项在朗读材料中都有出现,并且出现的位置在同一句话当中:“飞机上的装饰是多种颜色的,有蓝色的座位,橘黄色的地毯,粉红色的窗帘。”出现的顺序又与备选项的顺序相同,而正确答案恰恰是位置居中的B选项,干扰项的干扰性很强。在采用先朗读材料后提问作答进行测试的情况下,如果学生在听朗读材料的过程中没有做简要记录的倾听习惯,仅依靠短时记忆作答,并受到前几个题目听到的选项内容即是正确答案的作答思维定势影响,对此题的提问又不能做出预测和判断,及时调整作答思路,答错的几率必然会比其他题目高很多,也就导致了得分率的小幅下降。参照表4,显示的是第一题各分数段得分情况与4题各选项选择情况之间的多维频数分布。在11.8%答错此题的学生当中67人次选择了C项“粉红色”,占总体人数的8%;在选择C项的67人当中有73.1%第一题得6分;在第一题得6分的97名学生当中有50.5%误选C项。这组数据可以说明三个问题:第一,随着测试时间的延续。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分散,记忆力也随之渐退:第二,学生做听力测试多数仅仅依靠短时记忆作答,在记忆模糊的时候易选择记忆距离最近的备选项,没有边听边记的良好倾听习惯;第三,学生不熟悉做听力测试的答题方法,缺乏系统的训练,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抗干扰能力薄弱。

作为参考的第6题主要是对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的考查,未作计分统计。从抽查的情况来看,对于“飞机可能遇到什么情况”的回答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遇到了强气流,遇到了恶劣天气情况,遇到了积雨云,撞到了小鸟,被外星人_劫持,撞到了山上,飞机没油了,等等。多数学生都能够合理想象,但同时也可以看到,有些答案是完全不合理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令人啼笑皆非。由此说明,学生缺乏飞机飞行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这一点在表述“空中小姐会在广播里说些什么”的追问中尤其可见一斑。例如:“乘客们,不必惊慌,飞机的抖动是由于大风造成的”;“各位乘客不要紧张,飞机可能遇到了强大的气流冲击,请扶好、坐稳”;“各位旅客,机舱外发生暴风雪。能见度很低,飞机必须下降,请各位旅客不要惊慌”;“各位乘客请注意,现在飞机出现了一些故障,请乘客们穿好泳衣,把头夹在双腿之间”。看似与倾听无关的想象、联想能力,其实在整个倾听活动中是发挥着积极作用的。不会在听话时运用头脑中储存的表象和知识进行想象和联想,只是单纯地听发出的语音信息会影响对话语的理解,并缺乏迁移的能力。通过这个问题的测试,还有一点需要得到强调,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反思。在当下解放思想、鼓励创新的思潮影响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丰富多彩的答案首先必须建立在合情合理、切合实际的理性思辨基础之上。而不是信马由缰、胡思乱想。尤其是对那些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由此。从学生表现出来的想象、联想能力差的特征上分析,学生的倾听表现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倾听技能水平上,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相关倾听技能培养和训练,未能掌握既实用又行之有效的倾听技能和技巧。从另一个侧面也很能反映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弱势地位,而作为口语交际能力当中最基础层面的倾听能力,更是弱势群体当中的弱势。

第二题听录音记录内容(20分)。录音材料为“普通话”的定义(80字)。此题目为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华东师范太学组织实施的1987年全国语文教学调查当中听力测试卷当中的一个题目。材料、答题要求和评分标准均与1987年的调查保持一致。此题考查的侧重点是学生快速、准确昕记词语和句子的能力。要求学生,第一,能够把听到的重要信息记录下来。听记一段简短的、没有生僻词语的语音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如果学生昕记不下来就是倾听速度的问题。第二,要求学生能将听清楚的内容记得正确无误。如果学生将内容要点写错了、记漏了,或者书写不清楚、语句不连贯、有较多语病,则可以反映出语文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的问题。第三,要求记录内容时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对学生听音、断句的检测,如果在记录内容时不能准确使用标点符号,除了说明学生使用标点符号不规范之外,还说明学生存在着某些听音缺陷,没有完全听懂录音材料的内容。倾听能力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读、写和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从得分隋况来看(图6)只有0.5%、4人次的学生得满分20分;最低分0分,4人次;总体平均分16,3分。方差3.00正态分布曲线呈偏正态分布,峰值出现在18分上。以12分作为第二题的及格等级参考分数线,及格率达到92.2%:以18分作为第二题的优秀等级参考分数线,优秀率为44.3%。

听记速度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适应录音的播放速度(第一遍100-110字/分,第二遍120--140字/分)边听边记。出现的4份空白卷,事后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谈和调查发现,他们都是男生,在测试时并不是因为跟不上录音播放速度放弃答题,而是对测试存在消极对抗的心理,认为倾听测试太简单了,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对此不屑一顾。虽然只是在极少数人身上出现了问题,但是也由此说明,“口语交际不需要学习”的观念还在大行其道。

词汇方面,让学生听记关于“什么是普通话?”的一段定义文字,基本上没有生僻难写的字词,但是测试效果却不理想,错误仍然不少。特别是“典范”、“规范”、“著作”这几个词语,有写成“点泛”的,也有听成“点饭”的:就连常用的“现代”、“白话文”、“普遍”这几个词语,也有不少学生写成“现在”、“白化文”、“普便”,等等,错字、别字层出不穷。记录错误的原因不仅仅是错别字的问题,而且说明仅仅能听准语音,却没有相应的词汇积累,无法在头脑中快速搜索到与之对应的概念,倾听的能力就不能算过关,语文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13个字词考查点的失分情况来看,与二十年前测试的错误率几乎相当,这个相似点很令人苦恼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