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1篇

那么,怎样的拓展才是恰到好处的?我选取一些教学案例做一简单分析。

一、?理解性拓展

诗词,往往是诗人经历、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所谓“情动而辞发”,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一首古诗,就要让他们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这有助于孩子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因此,关于作者,关于写作背景的拓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拓展一定要“适度”。例如《江雪》,肃杀的冬天、飞舞的雪花、孤舟、独钓翁,从文字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垂钓老翁。这时,我们可以引进关于作者柳宗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由于宗元一心救国救民,触怒了皇帝和权臣,被一纸诏书贬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永州。在永州,他无职无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永州,他无家无室,甚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还是在永州,他曾给朋友写下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句话: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江雪》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读罢恍然大悟,这孤独的垂钓翁分明就是五柳先生啊!“独钓”为何?为的是那颗报国之心,为的是他满腹的经纶啊。

这样的拓展,简洁、恰当、有效。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细细品味,借助适当的拓展信息深入感悟,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一定可以入木三分。

二、?同主题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一组典型的爱国诗,被编排在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六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六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此时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春望》可谓恰到好处。“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个“又”字必定能让学生读出其背后“一年又一年”、“春去秋又来”的煎熬和失望、愤恨的滋味,和“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憾一样,可以引起孩子内心深处的沉痛共鸣;同样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但悲不见九州同”之间相似和不相似的伤痛和遗憾一定也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两首诗的引入,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烘托了教材,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有了更多积累,一举三得。

这样的拓展,或者作者相同、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改编式拓展

古诗的读写结合一般是指对古诗进行改写、仿写、扩写。古诗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留白之处,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画,诗中的意境,若能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拓展,则真正能体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本义。

多年前的小学毕业考试卷上曾出现过这样一道作文题: 将《所见》改编成现代记叙文。阅卷中发现,佳作不多。《所见》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练习中的一首积累性古诗,学生应该都会背诵,但在改写中却出现了很多理解性的错误。老师们困惑了,何以这么简单的古诗学生都不理解呢?细思量才发现,学生只是注重了对诗句的机械解释,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这类很明显的描绘一种风景、叙述一个情节的古诗,除了让孩子理解积累外,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古诗改编成记叙文,细细描绘风景,生动叙述故事。

四、?欣赏式拓展

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将文本和音乐、图像等进行巧妙组合,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情境,使教学中处处洋溢着温情与浪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古诗新唱。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使用这一类拓展可谓恰到好处。苏教版语文教材有一类“文包诗”,巧妙的把古诗融进一个生动的场景中,帮助学生感悟诗情诗意。例如,二年级的《英英学古诗》嵌进了《静夜思》,《母亲的恩情》是关于《游子吟》的场景,此类课文,古诗仍旧是教材之“源”,文本只是孩子学习古诗的拐杖,因此不必将文章解析得支离破碎,读读课文,读读古诗之后,我们可以引入由现代曲谱编配的儿童歌曲《游子吟》、《静夜思》,悠扬的音乐,配以清脆的童声合唱,把孩子们带到了真切的古诗情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并轻松地把古诗记住了。这样的欣赏,会让他们真正爱上古诗。当然,古诗新唱,只能是教学中的“点睛”之笔,若把它当“万能胶”在课堂中反复使用,那就很有可能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

2.?诗中有画。绝大多数的古诗都有很好的意境,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会或深或浅地形成一幅或多幅图画。老师如果能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头脑中的图画用笔画出来,学生不但能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得到了美的熏陶。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就适合做这样的拓展。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古诗词 研究性学习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呢?程红兵老师说:“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可见,人文性指向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被“灌输”或“训练”,要通过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来培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3、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我与大师学哲学 [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14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3篇

一、妙趣简约备课,科学灵活设计

备课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方针向导,是教学活动开展推进的核心指针。具体到古典诗词教学的备课设计,这要求相关教师需要秉持趣味简约、科学灵活的整体思维,充分把握小学学生好奇心大、喜欢趣味、渴求被表扬认可的群体偏好以及心理特征,继而有效激发调动其学习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的《古诗两首》中的南宋朱熹的《春日》为例,该诗描绘了诗人出外河畔踏青所见的初春丽景,抒发了热爱自然、歌颂春天的愉悦心情。相关教师在进行备课设计之时,就可以采取设问引导式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总体策划,譬如以“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炎热的夏天、爽朗的秋天、寒冷的冬天,还是生机盎然、绿色舞动的小清新的春天呢?谁能站起来告诉老师,做一个勇敢给力的小伙伴呢?”作为诱发学生群体积极发言、表达自身的所思所想的开场引导语,在有学生起身发言之后,教师可以择取一个喜爱春天的学生继续发问“这位同学喜欢春天呀,那么请你说下你为什么喜欢春天呢?其他同学也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对于春天喜爱吗,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呢?积极发言,有奖励哦。”而当学生发表完自身想法之后,教师也可以继续鼓励并挑选其他举手的学生起立表达对于春天的喜爱原因,在表示认可以及赞扬之后,则需要带领学生集体总结喜爱春天的原因以及春天的动人景色。最终,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我们现在的春天如此动人,那么古代人的春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流行穿越时空,那么大家想不想穿越回到千年之前,去观赏一下万紫千红、光景新鲜的水边春天是怎么样的呢?”,在学生的齐声应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进行《春日》的课堂教学了。

二、影音网络添加,多媒体辅助

古典诗词所依托的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在整体语法、基本句式以及使用习惯上存在着差异,单一固定的全诗读诵、字词讲解、意旨表达也就成为了样板套路。这就要求相关教师改变理念、发散思维、灵活巧妙地添加网络影音的鲜活元素,合理科学地利用多媒体的新颖手段,继而提高教学方式的丰富灵活性,营造课堂氛围的活跃愉悦度。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古诗两首》中的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为例,该诗歌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幽自然、淳朴古雅的乡村生活图卷,蕴含的诗词知识点较为典型、景观事件相对集中,适宜通过视频、音乐以及幻灯片等手段方式进行灵活再现。教师可以先以一段富有诱导性的开场白询问学生有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学生纷纷表达完自身想法之后,教师则可以进行小总结,并开始通过播放关于作者陆游生平以及本诗内容的影视资料、幻灯片等来展开教学。以《游山西村》等山村题材为内容的影音、幻灯片在互联网上数量丰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融合了网络流行语、充满诙谐趣味的片段进行播放,也可以自行添加一些醒目提示语,以标注重点知识点等。譬如在讲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之时,可以用夸张的艺术字体在诗句旁边标注“小伙伴们,这可是千古名句哦,它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哦,赶快记下吧!”同时也可以添加一段小动画,揭示这两句所阐述的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深层哲理。而在整个教学进行的过程之中,教师也要注意在营造氛围的同时,不忘记将相关知识点、考查点灵活穿插、巧妙提示,从而使得学生在玩乐之中有所收获。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4篇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法有三:

1、搜寻物象,把握特征,明确立意。当作者选择了一种能够表达自己某种思想的事物时,就得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的特征。

2、开拓思路,展开联想,状摹事物。选择最佳角度,避俗出新,运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描摹出形神兼备的事物,使人耳目一新,如临其境,使文章的言志有所依托。

3、寄情于物,塑造托物言志的艺术形象。在状写事物时倾注作者的深情厚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这份真情。这样的物就有了思想、有了灵性,而且具备了典型意义,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完成言志的使命。

例文展示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和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因为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物,更是他们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就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个性练习

1、你能写出几句有关花的古诗吗?最好是有寓意的。

2、请你仔细观察生活中喜欢的一种植物,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

【参考例文一】

苔藓,竟是这样一种很不起眼的绿色小生命:它没有云杉的挺拔高大,也没有花儿那样的阵阵清香。它只是一片矮矮的小生命,成千上万挤挤挨挨地生长在一起,默默无闻地点缀着大地。它在阴暗潮湿的角落,甚至在人迹稀少的冰雪极地,也照样顽强地生长。

苔藓是那么微小,甚至难以区分它们的茎和叶呢!这种植物,虽然没有可以炫耀的花朵和果实,但是它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却是值得赞扬的。

我爱苔藓,因为它有着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青苔不会开花,哪怕一朵小小的花;青苔不会结果,哪怕一颗小小的果。它们几乎被人们忘却了,但它们并未轻视自己的力量。它们默默地、执著地奋斗着,用自己整个绿色的生命渲染着块块岩石。有沃土和阳光,可以长出奇花异草,但在一块块岩石之上,除了青苔,又有谁能留下生命的颜色,开拓出茵茵的“绿洲”?!

【参考例文二】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5篇

2.坡给老师改诗句俞国英

3.地球只有一个(3)孙幼忱

4."红萝卜馒头"的启示--作文也要讲究特色王志刚

5."馋嘴猫"妹妹张璇

6.校园新变化学生之友(小学版)上 李瑶

7.青蛙的觉悟龚亚蕙

8.那天我真后悔任守宇

9.爱的泪珠苏兵

10.海边拾贝洪天阳

11.小记者之声

12.大花猫挨打大可

13.征服『黑色处女峰阳光

14.熊法官办案(7)--大灰狼赖账刘北荣

15.卖鱼黄晋晓

16.动脑动笔学英语(3)叶佳苗

17.郑人买履孙垚

18.千里送鹅毛于昌伟

19.天下奇城毛国锋

20.未来战争中的"隐形杀手"梅小红

21.动物们是怎样洗澡的浩宇

22."大幻想杯"想像作文大奖赛暨2004年哈市十佳少年作家、百名优秀少年作家评选

23.我的小档案付竹,杜剑泽,岳文博,吴婷

24.棒棒营养健康专栏

1.精心"编程"让课堂绽放活力叶艺杰

2.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管冬梅

3.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潘少丽

4.引领学生从朗读走向"美读"黄君

5.略读课教学的"四精五重视"何道庆

6.课堂教学反思——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陈袁华

7.让习作教学更有效陈素丽

8.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崔佩莲

9.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前奏邸平

10.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策略思考王建萍

11.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许红艳

12.导学生板书探自学之路肖梅玲

13.纸上舞台尽显精彩——浅谈小学语文作业中的评语齐育辉

14.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沈国英

15.让识字教学充满智趣刘伯伟

16.语文课中用真情换激情徐丽

17.也谈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季秀玲

18.策略识字提高效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陈秀琴

19.体验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李良柏

20.学生之友(小学版)上 师生共读温馨成长谢海平

21.趣味教学快乐书写詹群燕

22.享受语言的快乐——《儿歌伴我成长》教学设计范艳云

23.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丁玲,许常娟

24.捕捉课堂生成演绎灵动课堂徐雪飞

25.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林玉吉

26.返朴归真删繁就简周月霞

27.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朱晓明,卢金元

28.由听课引起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冯明芳,陈伟

29.贴近生活学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例谈应亦许

30.如何使数学课堂生活化李秀丽

3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张正华

32.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选择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宋家自

3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误区及其矫正袁康荣

34.数学因你而精彩邵强

35.数学学习中探究习惯的培养朱凌超

36.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林琦琼

37.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有效交流赵小华

38.是"摒弃"还是"扬弃"?——关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考郭力丹

39.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刘传教

40.落实主体地位促进自主发展马华山

41.有效把握教学的起点——从特级教师课前谈话说起王弘

42."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探索孙建委

43.数学课堂活力,要重视提问能力的培养刘丹霞

44.培养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点滴体会苏美盛

45.算用有机结合,使计算教学更有效周林拥

46.用"心"营造氛围让学生学会倾听潘丽花

47.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叶赛赛

48.怎样正确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章志勤

49.让数学课堂焕发灵动的美汪梅凤

50.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品质张向阳

51.演绎数学之美彰显数学魅力潘孝月

52.细节成就完美的数学课堂王苏

53.这样的口语训练怎能适应于新课改?张艳

54.请回归英语课文教学的"权利"与"义务"张未

55.渗透英语文化促进个性发展吴海林,张丽hHTTp://

56.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郭加娟

57.小学音乐课堂效果提高的途径学生之友(小学版)上 刘艳

58.培育学生主体性应是德育的攻坚方向夏佩瑶

59.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王珊珍

60.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朱昌松

61.哭泣的百合花吴永胜

62.校本教研,都是成长的沃土杨美珍

63.让差异成为"美"——小学英语分层教学谈顾群妹

64.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张艳丽

65.谈体育课中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张金虎

66.地方课程《大地在颤抖》教学设计宿传洁

67."故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臧燕

68.买水果学来的速算法/揭开放花的秘密/『快考试了!

69.永远的一班/我的兄弟/帮助/爱在传递

70.小草/可爱的小白兔/春天/冬天的雪景

71.记一次升旗/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美在校园

1.涓涓细流润心田——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邹国秀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赵志业

3.灯火阑珊处——浅谈小学古诗教学翁青芬

4.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探究潘大义

5.关于作文教学中"下水文"的几点思考王晓秀

6.浅谈激发学生习作乐趣的几种做法张秀银

7.作文教学呼唤群体性训练——小学语文群体性作文训练的探究周旭伟,汪宏英,陆炎

8.让学生尽情"享受"习作评语"大餐"——关于习作评价的几点做法王正如

9.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孙旭东

10.美感,在超越文本的体验中生成——简析小语特级教师窦老师的美育策略袁万平

1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尝试王兴艳

12.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以生为本张瑾

1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朱小燕

14.让低段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陈桂丽

15.让学生爱上学拼音王英

16.创设情境走进文本——《雷雨》教学设计陈黄英

17.捺的书写及运用指导黎本武

18.低年级快乐识字三法林静

19.《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牧童

20.学生之友(小学版)上 还给时间提高效率李春玲

2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李云霞

22.生成激情与智慧的课堂刘志龙

23.给学生真善美的课堂——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余金凤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6篇

1.研究问题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训练表达

2.研究策略

2.1联系上下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2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3反义词对比:通过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体会情感。

2.4补充教材,扩阅读量。

3.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梅花魂》)

3.1激感,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梅花图,初步理解梅花的品性。】

同学们,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呢?(梅花)

谁见过梅花,老师这有几张梅花的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他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呀,别的花大多是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得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揭题,齐读,板书。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3.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读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概括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前后位讨论,课文围绕着梅花都写哪了几件事,分别起个小标题。(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送梅图 送梅花巾)

3.3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来体会。】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设计意图:通过反义词的对比体会外祖父对于梅花的钟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板书: 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相机指导朗读。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格外珍爱)

【设计意图:反问句的设置,进一步感受外祖父的情感】

在这里面有一句反问句,你能找到吗?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这是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外祖父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同学们在外祖父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就能够体会出他对于梅花的这份钟爱,所以当看到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批评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梅花是那么的洁白无瑕,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你来读(……),

就是因为外祖父对于梅花的感情无人能知,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斥责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这梅花是不能够玷污的,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通过外祖父的话语让我们更进一层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珍爱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中体会不同语句的多层含义】

但是,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出示第13段)

当外祖父再给我说这段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是外祖父明知道孩子听不懂,却仍然这样认认真真的说,,难道仅仅是对孩子说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外祖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层: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轮读:所以外祖父这么钟爱梅花是因为(一组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同样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二组读几千年来……这梅花一样)更因为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精神。(全班读最后一句)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精神!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当作者要回国时,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文中,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描写了外祖父对于祖国的思念,大家一起找一找!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思乡的诗句和典型事例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茶是故乡浓 酒是故乡醇,常年游居异国他乡的人们,不能够回到故乡,心中总是无限惆怅,忆及故乡的人或物时,难免会暗自落泪,我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课文一种讲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都是什么时候?(三次)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船快开了……的梅花"

这三次落泪都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呢?

第一次:默默流泪。第二次:放声大哭。第三次:泪眼朦胧(朗读)。

虽然他们的时间、地点、所处环境、状态等等方面都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怀念故乡之情)

这是作者所看的三次流泪,那他的外祖父就仅仅这三次因思念故乡而流泪吗?你认为他还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4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1)还记得在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疑问梅花怎么会有魂!现在你知道了吗?这里的"魂"指的是什么?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教案设计 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81-02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教师在备课期间对于一节课的书面设计,是一种具体教学方案,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规划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实施教学的设计蓝图,也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①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案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工作量,把教案设计成万能型,无论上哪一课都套用固定的模式,甚至有的教案只是教学参考书或教案模板的翻版。

现今的许多教案缺乏阅读教案设计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教学安排随意化,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教案设计束缚了师生灵性思维的触发,桎梏了课堂的开放性。科学和合理的教案计划、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设想,才能在把握课堂教学总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效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没有计划的开放教学只能是脱了缰绳的野马,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教学。②

以下从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的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五个方面对于漪特级教师阅读课教案《春》进行分析,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 新课改阅读教学理念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认为阅读教学应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科学的语文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从整体教学目标出发安排教学程序,让学生直接接触整篇课文。这一理念体现了古德曼“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认为阅读是猜测的游戏,学生通过感知全文,对课文形成整体了解,形成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教案《春》在教学第二个步骤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同时设置了情境:学生正处于阳春三月。让学生体会自己感受的春天与作家笔下的春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认识文章从哪些方面描绘春天和歌颂春天。这样的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首先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而不是拘泥于字句、段落。《春》这一教案整体感知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就创设了春暖花开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现实的春天与作者笔下的春天的不同,这样就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自上而下”的猜测,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春天的感知。因此,此时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对文章的猜测,在阅读全文之前就已形成雏形,这样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目前许多教案也会把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设计进来,但只局限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对于整体感知的能力和效率都存在不足,可能对课文只形成了相当模糊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如吟诵一段类似主题的诗歌或者放一段相同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身经历与课文描写,启发学生阅读。

2.重点击破

对课文的重点突破,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局部分析”,使学生从微观上加深理解。这一理念体现了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一部分就是在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之后对于课文中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把握。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重点突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的理解。

《春》这一教案中,设置了“讲读体会”这一环节,把课文分成三段,通过教师设问各个击破每个段落中的细节问题。如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让学生体会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上一步的整体感知中,学生对于全文只是形成了大致的概念,并没有深切体会词语使用的精妙,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明确课文中哪些修辞、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值得学生借鉴学习,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引起学生重视。

3.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改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在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课对于学生的指导和点拨,也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体现了交易阅读模式,教师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理解和体验,启发、引导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

于漪在对这篇教案的改进中提出,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即在教案中示范课文如何描写景物,举一两处典型的地方,带领学生分析之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以及小组互助合作式阅读,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把握文章重点词语和修辞的运用,形成自己多样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她加强了单元之间的联系,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还对导入课文也重新作了教案设计。这样做就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理念暗含着语文阅读心理学的知识,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也就是在教案设计中,需要安排“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不能忽视“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对于重点语句和段落的重点击破。并且,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设置问题答案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教师的思想,而是为了通过引导、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

关于阅读,王小明老师认为可分成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二 阅读整合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首先,整合过程包括两部分“激活个体头脑中所具有的与所阅读内容有关的原有知识以及将这一原有知识与课文中的新信息整合起来而理解新信息的意义。”③也就是说阅读需要提取原有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提取不出来就很容易对课文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春》这一教案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取原有的知识,形成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于漪在导入部分用学生学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引入,展开对春天的想象。这样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在讲“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时,为让学生理解“逼”字的含义,她让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学生回想起了“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诗句,促进了对“逼”字的理解。④于漪老师教案中通过触发学生原有知识中对于“逼”的描写,对课文中的新知识加以整合。

因此,在教案设计中,导入部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设置和安排,而是要调动激活学生头脑中与课文相关的原有知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整合。

三 阅读组织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组织过程就是“把握课文的要点及要点之间的关系。”⑤要建立文章的结构,不仅要明确每句话的含义还要了解要点形成的结构。阅读教案的设计基于这一点,应该明确列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春》这篇教案中,安排了让学生分层,并在教案中列出“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这样明确层次可以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带来清晰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对课文划分层次,但是落实到教案上,有时会忽略,其实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划分层次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同时也能使教案形成清晰的结构,促使教学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

四 阅读精加工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在精加工这部分中,外国学者认为学生在阅读中会进行推断,有些研究指出给学生设置推理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对于“自上而下”阅读猜测模式的训练。

《春》这一教案中让学生推断花下是什么情形,哪个字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学生通过“闹”字推断出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当然推断题更多地运用在叙事题材作品上,特别是对于小说、喜剧情节的推断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通过若干推理题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五 阅读监控在教案《春》中的体现

阅读监控实际上是元认知对于阅读的影响。许多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阅读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阅读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预设目标,明确阅读任务,带着具体问题阅读。

《春》把课文分解为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包含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在本层或者本段中预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把每个问题分析理解透彻后,就能对整篇文章很好地把握。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考虑学生阅读的自我监控,不妨规划一份课文预读“自我监控问题单”,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明确阅读的目的。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阅读教学理念提出了阅读教学应该是整体感知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应该遵循这一理念。整体感知是对全文大体的感悟,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对于整体感知这一步进行铺垫和引导,可以通过情境设置。重点击破是对于课文细节的把握,学生形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案中重点突破,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词、句子、段落理解的细节内容。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体现的是教学并不是向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引导、激发学生形成交易阅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新旧知识的关联。关于阅读整合、组织、精加工、监控四个部分,在阅读教案设计中也应该体现这四部分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段落层次的划分,内容的推断,自我的监控。这样的教案蕴含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注 释

①雷家祥.关于语文教案的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1(19)

②邹小平.刍议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案[J].科学咨询,2012(2)

③⑤王小明.阅读与阅读教学:心理学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④瞿葆奎等.语文教学经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8

⑥张向奎等.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第8篇

作文技法启示:放飞想象添灵彩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等课文,在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叙写之中添加了适当的想象之笔,这样就使表达灵动而不显枯槁,内容丰富而不觉单薄。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

作文写法启示:恰用想象文生辉

在写人叙事中加入适当的想象,它能使文章笔意飘逸,情感厚重。如《在沙漠中心》中,“我对自己说:‘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这是作者身陷荒凉、恶劣的环境中对自己所说的话,其实就是作者的想象而已,它把自己那种绝望的心情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这样就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起来。再如“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这是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留恋,他明知从事此事业有危险,却依然执着,虽败犹荣,从而重新激起了他活下去的信心,因而又以乐观的态度走下去,这一想象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由此看来,想象描写真是妙不可言。其实,想象的作用还不止这一单元课文所言的这些,它在文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我们究竟要在什么时候去铺设想象之墨呢?

1、适时来点对比想象,增添文章的层次美

写实是一种平面的铺排,想象则是一种立体的升腾,虚与实结合,它能增添文章的层次感。如朱自清在《绿》中,作者由眼前的“绿”联想到“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作者通过联想,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这样就为眼前的“绿”增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

2、适时来点回忆想象,打造文章的情感美

文章在写实过程中,作者往往由眼前景物联想到以前曾经发生的事儿,以此撩拨起情感的宣泄,这样能使文章极富真情实感。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描写藤萝流泻时就有这么一段回忆性的想象:“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作者看见紫藤萝瀑布,自然想到比她小3岁而身患绝症而死的弟弟,他“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因此睹物释怀,那种怀念与悲痛之情于是流淌在字里行间。

3、适时来点伸发想象,升华文章的题旨美

写作中,不少人把“对象”定格在“小事物”上泼墨,有时根据它的某种“特征”与“品格”,想象出与之相关、相联的“大道理”来,这样就升华了文章的题旨,从而使立意高远起来。如席慕容的《贝壳》,作者由贝壳“脆弱”、“卑微”的生命,上帝却给它制作了一个“精致”、“仔细”、“一丝不苟”的居所,以此联想到作为生命主宰的人类,故来了这么一段想象描写:“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儿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这样就把对贝壳“卑微”的生命认识上升到人的“人生目标”、“奋斗价值”的思考,从而使文章的意旨高远起来。

4、适时来点深层想象,闪烁文章的哲理美

在写文章时,人们往往在实写之余由此及彼地进行递进想象,让意思逐层深入起来,其字里行间充满哲理,它能使文章意境深遂,内容丰厚。如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示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由“沙地”、“圆月”想到“希望”,接着由“希望”想到地上的“路”,于是来了一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至理名言,这样就使文章理彩闪烁。

【病文升格】

原作亮相

烛光情结

从前乡村的夜晚,家家户户点起蜡烛照明,给人带来了很多方便。(笔墨过少,可以对烛光来点想象描写,以此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啊,我的烛光情结!(抒情较做作,可删去)

小时候,就在这明亮的烛光下,(用“明亮”形容烛光,不如换成“柔和”或“温暖”适合)在妈妈的严格督促下完成作业。(“严格督促”不能很好突出“妈妈”的爱意)寒冷的冬夜,冻风从门缝里钻进,把火苗吹得左右晃动,妈妈常常用双手挡着风儿,手被冻得瑟瑟发抖,那点微弱颤抖的光亮照在我的书本上,我就这样勉强地写着作业。(这样写烛光过于浅白,你在描写时可以想象它的精神品格等,这样就使立意高远起来)我把脚放进妈妈那温暖的胸口,(“我”主动把脚放进妈妈的胸口,显得自私,不如改为“妈妈”让我把脚放进他的胸口)浑身觉得异常地暖和。(写“妈妈”的同时,还要写写烛光,可以把“妈妈”的温暖与烛光的温暖联系起来加以想象,因为文字的主题是“烛光”,所以要处处扣题)。炎热的夏夜,那昏暗的烛光仍旧照耀着我,妈妈在烛光下用蒲扇给我摇风,她的脸上却挂着豆大的汗珠。

上初中了,家里学校都用上了电灯,烛光的作用越来越少,只是在偶尔断电以后才把它拿出来使用。但有一次,蜡烛给我带来的好处让我记忆犹新,至今难忘!(叙事平直,缺乏抒情味儿。)

那夜,我们快下晚自习了,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电路被巨雷轰击,停电了,教室里一片漆黑。下了晚自习,同学们只好借闪电的余光慢慢向外挪动。我等不及父母来接,急急忙忙地向回家的路上跑去。“哎呀!”我一声惨叫,我与迎面跑来的一位同学在漆黑中相撞,顿时,我眼冒金星摔在地上。后面跟来的两个同伴在闪电中发现了我,他们赶忙把我扶回了家。这时,妈妈划燃火柴,四处寻找那已被遗弃的蜡烛。她在那慈祥的烛光下给我换衣,清洗,涂药。我的两颗门牙被撞断,额头也裂开一道大口子,鲜血不断地往外流。她并没有埋怨我的鲁莽与冒失,只是一手秉着蜡烛,一手用棉球给我轻轻地擦洗,并一个劲地自责,雨一阵紧接一阵地下着,烛光在电闪中跳跃,它映红了妈妈断线的泪珠,我知道那是她的心在滴血。

我在烛光中读懂了母爱,我的成长离不开烛光的照耀与关爱,烛光还将照亮我今后成长的道路。我爱烛光,我与烛光有着化不开的情结!

升格作文

烛光情结

在那没有电的夜晚,蜡烛跳起豆大的火苗,点亮了乡村小镇的夜空。这夜幕中繁星一样的烛光,它不同于天空中清冷的月辉,它是温暖、慈和的;它有别于夏夜里闪烁的萤火,它是永恒、明亮的。(运用对比想象写烛光,增添了文章的层次感)烛光,像妈妈火红的脸庞,像妈妈慈爱的目光!

小时候,就在这温暖的烛光下,妈妈手把手地教我做作业。寒冷的冬夜,冻风从门缝里钻进,摇曳着这灵弱的火苗。火苗颤抖着,对抗着,它没有屈服,仍然以它顽强的生命张力放射出温暖而强劲光,照在桌旁的我和妈妈的身上。(由冻风中“颤抖”的而不熄的火苗想象出它“顽强”的生命张力,这样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坐在对面的妈妈把我的脚放进她那温暖的胸口紧紧地捂着,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房,流遍我的周身。她的心在颤动,应和着那烛光的律动,奏出了一曲《爱的奉献》。(由妈妈心跳的律动联想到《爱的奉献》,又使主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炎热的夏夜,我伏在温馨的烛光下,妈妈陪伴在我的身旁,她摇动着那把破裂的蒲扇,送来了习习凉风,妈妈的脸庞上却挂着豆大的汗珠。于是我读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正含义!(由烛光的精神想到“妈妈”的付出,再由“妈妈”的付出想到古诗句,这样使主旨再次升华。)

长大后,家里、学校都用上了电灯,烛光的身影只能在断电后偶尔出现。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暴风雨的夜晚,那抹照暖我心房永不熄灭的烛光!(这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电灯被惊雷击灭,教室里漆黑一团。下了晚自习,同学们只好借闪电的余光慢慢向外挪动。我等不及父母来接,箭一般地冲进了雨幕。“劈啪”、“哎呀”两声连响,我与迎面跑来的一位同学撞了个正着,顿时,我眼冒金花摔在地上。后面跟来的两个同伴在闪电中发现了我,他们赶忙把我扶回了家。这时,妈妈划燃火柴,四处寻找那久违的蜡烛。她在那慈祥的烛光下给我更换脏衣,还给我清洗脸部,涂药。我的两颗门牙被撞断,额头也裂开一道大口子,鲜血不断地往外流。她并没有责怪我的冒失,只是一手秉着蜡烛,一手用棉球给我轻轻地擦洗,并一个劲地自责。雨一阵紧接一阵地下着,烛光在电闪中落泪,它陪衬了妈妈断线的爱泪,我知道那是她的心在滴血。

烛光让我读懂了母爱,烛光伴着我茁壮成长,烛光还将照亮我未来的路。我爱烛光,我更爱我的妈妈!(由烛光情结想到母爱情结,立意更加高远)

升格后的作文主要有这样一些改进:

一是内容丰厚。文章在记叙、描写与抒情中,不断插入一些想象片段,这样就使内容有血有肉,枝繁叶茂。

二是情感激越。想象便于情感的释怀,文章多处在赞颂烛光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使情感得到酣畅的宣泄。

三是主旨升华。由烛光的情结上升到母爱情结,表面在歌颂烛光,其实在歌颂母爱。

【佳作赏读】

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荆州某考生

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天完全黑了下来,路幽静得吓人。树枝上偶尔一声猫头鹰的悲啼,或斑鸠的一点响动,都会让人毛骨悚然。我眼前老是浮现着爸爸那凶神恶煞般的面孔,耳畔不停地回响着他那严厉的训斥声,【这是回忆性的想象,小作者回想起“爸爸”教育自己时那“凶神恶煞”的面孔,更加增强夜的恐怖色彩,而且它还是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之笔,这样就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起来。】这让我对家失去了兴趣。于是我气冲冲地离开了这个让人生厌的家。究竟要去哪里,我自己心中也没有目标。

远处投来一束忽明忽暗的灯光让我警觉起来,我想起了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恶人抢劫情景,特别是最近热播的《走西口》里那个凶狠而好色的匪首刘一刀,经常出没在山间小道劫财又劫色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毕竟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女生,【这是相关性的联想,小作者由“忽明忽暗”的灯光想到电视剧《走西口》里面打劫的场景,这样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紧张畏惧起来,以此丰富了文章内容。】于是躲在路旁的树后悄悄地观察起来。一个老大爷拖着一辆车慢慢地走来,前面一位老太婆用手电给他照路。我这才放心地走了出去,却把他们吓了一大跳,原来他们是在前面的集镇上卖完烤红薯回家的。老太婆见只有我一个人,她攥紧我的手生怕逃跑了似的询问情况。我如实地回答了她的提问,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灶膛里拿出了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到我手中。我推辞不要,其实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是口袋里没有钱。

“小姑娘,吃吧,想必你也饿了,这红薯是送给你的,不要钱!”老大爷温和地说。“谢谢了!”我话没说完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们见我吃得“吧嗒吧嗒”作响一副馋相,老两口于是笑了起来。我一边舔着手指上沾着的薯泥,一边不停地道谢,这时老太婆发话了:“你吃了我一个红薯就千恩万谢,那你的父母养育你十多年,你该吃了他们多少粮食,怎么就为一句不中听的话就离家出走,你觉得这应该吗?”我愣住了,痴痴地望着老太婆,咀嚼着这简单而富有力度的话语,想起了爸妈从前对我的许多好处来,他们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自己节衣缩食积攒点钱却要给我买名牌服装等,【这一想象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它是作者思想转变之笔,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有一件具体的事例就更有说服力了。】于是刚刚还愤愤不平的心霎时变得内疚起来,我无言以对,只是低下了尚存余怒的头。

“小姑娘,回家吧,你爸妈肯定会着急的,说不定他们在四处寻你。”老大爷劝慰我说。“我们同走一段吧,等会我们到家后再送你一程。”老太婆拉着我的手往回走。

夜更深了,我帮老大爷推着车子往回走,寒风迎面吹来,也没有那么刺骨。猫头鹰偶尔的一声啼叫也不再那么悲凉,斑鸠的声响也仿佛是在用暖翅给它的孩子遮挡风寒。我聆听着车轱辘的转动声,它和北风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好像奏响了一首回家的进行曲。

“小翠!小翠――”(化名),前面传来了熟悉的呼喊声,我知道那是爸爸妈妈撕心裂肺呼唤。滚烫的泪水抑制不住从眼眶中涌了出来,情不自禁地大声回应:“我在这――”

“我在这――”我和老大爷、老太婆齐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