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家郭保林主编的《阅读大中国》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内容丰赡、文字华美、装帧精美的一部大书。这套丛书分四卷:“黄河寻根”、“大江东去”、“长城雄风”、“丝路迷踪”。精选了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表现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经典美文,构成一幅幅雄浑壮美、绚丽动人的画卷,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浩浩江河就是一部通史,一部流动的文明;长城、丝路又是一部断代史,是凝固和隐形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标志,试想,倘若没有黄河、长江、长城、丝路,“中国”这个概念不就变得空洞和肤浅了吗?这种动与静、骚动与肃穆、温柔与粗犷,构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龙腾精神。
《阅读大中国》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诗的壮美、史的厚重,是用美文讲述历史,是作家、诗人的“百家讲坛”。全书精选了余秋雨、贾平凹、周涛、张承志等150多位现当代著名作家的200余篇经典美文,将作家关于黄河、长江、长城、丝路的所见、所闻、所思,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给读者,既有壮美瑰丽的大自然风光,又有丰赡的历史文化;既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又描绘了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的丰富内涵,激起读者历史情怀,引发人们的哲理思考。不同于学者的讲稿或者札记,《阅读大中国》以精湛优美的文字,浓郁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诗化散文,或抒情散文,或文化散文,浑然一体;风格绚丽多彩,或雄浑深沉,或细腻婉约,或幽雅隽永,或轻松活泼。精美的语言、绚丽的文字、隽永的构思,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史,领略山川秀美的大自然风光,获得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使人享受到美的盛宴。
作家郭保林本人十多年来,沿着黄河、长江、长城、丝路多次采风,写了大量优美的散文。这套丛书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取舍得当、篇篇精品、卷卷华章,富有深沉的艺术魅力。同时,每篇作品后面附有精彩赏析和旅游常识,使青年朋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历史和人文地理知识。
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价值,不仅是它记载了一定时代的人生,而且也在于它独特的艺术。
一、也许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个诗人,他的散文也存贮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工,要算他了。”这是郁达夫对朱自清散文中诗意的赞赏。
朱自清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在他的散文中也因为他本身是一位诗人而带有诗人型。在他散文天地里,有着诗人的疯狂,联想和想象犹如千姿百态的群鸟,在不以表面的物质世界为限的空间里翱翔。朱自清总是积极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按照美的旋律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组合,不断涌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充分体现其主体生命色彩的诗意。追求诗意,这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大特点。
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一。黑格乐认为,对艺术家而言,“如果谈其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朱自清的散文同诗一样充满了想象,就充满了奇妙的魅力。他在散文中善于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一个全心渴求的意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首先写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紧跟其后写荷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的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荷花,但在朱先生的想象中,是魔术家的手指,在我们面前轻轻一点,就出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迷人世界。写清香,作者将其想象为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写叶子并肩挨着,想象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薄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时,作者想到的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纱的梦。这样的想象,真叫人感慨万千,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特之至。
想象力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成为审美反映的枢纽。“我意在表现自我”是朱自清提出的一条美学原则,从艺术哲学意义上看,这就包括抒情散文在内的一切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艺术规范,是美文区别于一般散文的一个规定。藉厚流畅的情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二。他的散文,语言极为凝练,很讲究单调的和谐和押韵。富有音乐感,并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从而自然而然形成了节奏感。如在《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节奏的起伏,情感的回荡,不能不叫人心灵为之震颤。散文语言在声调和节奏方面的要求是和谐而富有韵律的,虽然散文不讲究音韵和对偶,但是所有好的散文作品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和《春》,其文句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和韵,使人时时感到一种自然的韵律所在,感情美,文字美,声调和节奏也是极其优美的。正好一位作家说过:“不但诗讲究节奏,散文也该讲究这些,讲音调的和谐。”
多样的艺术手法,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征之一。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最少受到拘束,它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几种手法融合在一起。总之,就是出于再现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用他所以为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作家大都以自然景物之感受,一般不脱离现实,不甚对自然景物作拟人化之描写。然而朱先生却在自己散文中超越现实充分运用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荷塘月色》《春》中就表现出来,表明他有别于中国的一般散文家。
二、作者的情意就在文中艺术境界中表达出来,这种境界能引发作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感染。如《背影》一文,为何打动了那么多读者的心?就在于作者描写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构造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点。
善于营造空间结构的意象。如在《背影》中,他将潜在心底真挚而深厚的父子之情,凝聚在一个普通又极其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从而得到了普天下相似境遇的人的共鸣。让我们一起体会这样的空间意境:“在火车站,一个父亲在月台下到月台上,再走过去,爬上那边的月台”。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空间里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真情――“父爱”。这就是包涵在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和通过作品向人们揭示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这也是耸散文意境空间上的体现。
散文的定义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外,都归入散文范畴,是一种自由灵活抒发见闻感受的文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即它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宏观微观无不涉及,或写景,或咏物,或怀古,或咏史,常常融记叙、抒情、描写、议论于一炉,运用对比、衬托、铺垫、呼应、设置悬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悟。所谓神不散,作者不论如何选材,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统一的。关于散文如何阅读的书籍多,答题技巧五花八门。近年来,我在初三中考散文复习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效果显著:①授之以渔,心中有数;②典型引路,精心打磨;③放大病灶,矫正提高。
一、 授之以渔,心中有数。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往教学的散文方面的知识总是不成系统的,一零半爪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遗忘得也不少。复习初,我从已学过的课文以及已考过的经典题入手,借鉴他人经验,整理出散文复习知识点提要,印发给他们,在指导他们阅读、识记过程中,尤其是结合相关文章如《背影》、《夏》、《枣核》、《白鹭》、《济南的冬天》等,做到感性和理性知识的结合。正因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散文的有关答题知识、技巧,激活原有的知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一扫复习课堂上的沉闷无味,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做起阅读题来,心中有数,有章可循。
附:散文复习知识点提要
1. 主要分类
(1)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反映社会现象,阐明事物蕴含的道理。主要有运用记叙和描写、托物言志、托物喻人、以小见大、象征等手法。
(2) 抒情散文:作者着重生活的感受,借助充满激情的风景、风俗、人物画面,抒写自己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直抒胸意、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是主要手法。
(3) 议论性散文:借助形象描绘、引用、事例简述及直接抒情来达到议论的目的。
2. 阅读方法
(1) 粗读,整体感知。
①了解主要内容,抓“文眼”。
②标出抒情的议论句、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总结句。
(2) 细读,研读题目。
①抓住题干;②明确要求。
(3) 精读,筛选整合答案。
①扣住题目要求,找准相应答题区域,进行提炼组合。如有的指代一类的题目,一般在前面找;有的则隐含在文中,须提炼;有的答点分散在几处,须组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做到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③有的根据分数值,分条陈述,有几分,大概有相应的几点。
3. 考题呈现
(1) 整体感知题。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的态度、情感、观点是什么?
(2)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4) 提取并整合文章要点。
(5) 结合文本或比较阅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开放题)
4. 应对策略
(1) 整体感知题
①主要内容的答法。主要人物(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②作者的态度、情感、观点,首选看文末,其次抓抒情议论的句子。
(2) 词语在文中的答题技巧
①指代、代入法。代词有:这、这些、哪、哪些、之、此、它。代人和物。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一般可以摘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提示:得出结果后要用替接(代入法)检验,看是否符合文意。
②分析词语。
1. 判断:一般不省、调、不矛盾。2. 分析词语含义,注意双关、反语,褒贬互用。3. 分析问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换原句子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4. 结论:因此。
③分析动、形的作用。
1. 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
2. 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 深层含义(联系语段、全文)
格式:生动、形象、准确写了+句子表义+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思想感情指文中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常: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孝敬、思念、依恋、忧伤、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情、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
(3) 句子的答题技巧
①题目:开头、结尾、过渡句。重要句子的特征:含蓄、深刻。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②作用
题目——揭示中心,含蓄形象,激发兴趣。
开头——引出话题,点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结尾——总结、揭示(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言含蓄、留有余味)
过渡——承上启下
③对比,作铺垫等表现手法。
技巧:
1. 分析表层含义
2. 深层含义(紧扣文章中心或段落中心)
3. 修辞,什么修辞,根据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表述:?摇?摇 ?摇?摇,采用了?摇 ?摇?摇?摇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摇?摇?摇 ?摇特点,?摇?摇?摇 ?摇思想情感。
(4) 提取并整合要点
①段中心句②过渡句③标志性的词,如首先,其次,再次。不仅……而且……还。
提取要点的方法:直接找。整合:叙事文: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5) 开放题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阅读文章,强化诗句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合情合理。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摆出理由根据。
二、 典型引路,精心打磨。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是学习的主体。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遵路识斯真。”俗话也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不喜欢搞题海战术,面对纷芸众多的文章,我重点挑选了2008南通市中考语文《抽打心中的樱桃花》一文作为蓝本,典型引路,精心打磨,设计出以下练习题:
1. 本文主要写什么事?试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
2. 第①②段,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味美与花开之盛?
3. “这样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这样”指代什么?
4. “一颗颗樱桃仿佛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试从词语或表现手法作鉴赏。
5. 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心理。(40字左右)
6. 根据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
7. 比较阅读,阅读《错过》选段,结合本文,谈谈人生感悟。
8. 如果你是出卷人,还会出什么题目?
以上练习题,把散文的一般考型都呈现出来,尤其是第8题,更有创意,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一堂复习课上得很成功,是一堂典型的复习好课,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领导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 放大病灶,针对训练。
尽管教者印发答题技巧方面的知识,课堂上典型引领,但学生在阶梯练习或考试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师要掌握塑造和矫正学习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为此,在讲评课上,我充分利用幻灯片、电子白板、黑板等载体,把典型的病灶加以“放大”,呈现在学生面前,扎实推进“讲——析——改——评——练——批”的训练过程。
1. 讲。请答题者讲讲答题的方法、依据。
2. 析。请大家来诊治,分析得失。
3. 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修改。
4. 评。教师总结评价。
5. 练。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或自己的弱项,选择相应的题目来做针对性的练习。
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散文,都围绕“雨”展开。《雨的四季》以“雨”为主线,从形、声等方面写出了四季雨的趣味,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卢法韬同学的《雨韵》则以“雨”为核心,以生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蒙蒙春雨中的美妙景象。比较两篇文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一、作为绘景状物的散文,都呈现出优美的景物画面。刘湛秋的文章以“雨的四季”为题,描绘了四季雨景,以生花妙笔展现出四幅鲜活的画面: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作者充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调动各种感官,营造出静谧而美好、深远而开阔的四季雨境,让人沉醉在四季的雨韵中。卢法韬同学的《雨韵》着眼于一场春雨,描写细雨飘洒中初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象。文章以所见、所感为主线,雨、柳絮、鱼儿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自由而和谐的图画;在景物描写方面采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景图的动态美。两文相比较,无论是在景物特征的突显,还是景物氛围的营造上,后文都要略逊于前文。
二、好的景物描写应当通过精美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领略《雨的四季》中优美的画面,不难体味到文章语言的诗意美。整齐而富有节奏的语句,如“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读来朗朗上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将水珠的娇媚、小草的萌动写得有声有色,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雨韵》一文也注重词语的运用,体现出作者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如“淡淡的春意开始在大街小巷悄然流淌起来、随心所欲地信手涂抹着新绿”,“春天的第一场雨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可爱的人间”,“微微湿润的泥土酝酿着花的味道”,“满天飞舞的柳絮,被调皮的雨点儿骑在脖子上”,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给人以美的享受;“流淌”“涂抹”“酝酿”“骑”等精当的词语,把雨中初春的景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相比而言,前文的语言美而厚重,后文的语言有斧凿的痕迹。
三、走进自然,拥抱自然,用心观察自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感悟自然,是心灵的净化和超脱。《雨的四季》一文,作者在描绘了四季的雨景后,写道:“啊,雨,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作者用心感受到雨的情趣,领悟到雨中饱含的哲理,启迪人们:只要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自然,就能够体会到自然的美,领悟到生活的情趣。习作《雨韵》同样是在景物描绘的充分铺垫后,写道:“应该多走进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美!”这是作者情感的张扬,也是文章主题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赞美与喜爱,对自然和谐和生命自由的期求与渴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比较而言,后文显然显得直露,有拔高的嫌疑。
没有天生的文学家,文章的谋篇,语言的艺术,都是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提高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涵咏、体味名家的经典作品,并借鉴、模仿他们的写作技巧,相信你一定也能够妙笔生花,写出撼动人心,具有永久魅力的佳作。
一、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运用精美的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然后播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情绪从上课开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试问:沐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效果难道不会事半功倍吗?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我在教学时播放有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录像,让学生面对绚丽多彩、声色并茂的画面进行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节省时间,拓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一、朗读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对学生思想及审美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是以教材为主,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兼有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双重意义。中学语文课堂要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不是美学意义的审美教育,而是因文解道,通过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情趣。而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景》,文笔朴实却感人至深,尤其是车站的一段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买水果这种极为普通的事情,通过朗读体会其中的浓浓亲情,体会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是怎么讲都讲不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通过激发共鸣才能体会这种形神统一的和谐美。
2.培养学生语感
朗读是一种调动多感官同时活动的一个过程,涉及视觉、思维、发音器官、情感、气息和声音的一个相互连接又融合的环节。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训练和语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语文从一开始的字、词、句、段的教学就离不开朗读,在小学的语文学习中就打下了基础。到了中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教育我们要通过自己朗读的体验和能力的提升,来感受语文遣词造句的魅力。朗读本身就是听说结合的过程,朗读加深的内化作用使得学生表达的条理更加通顺流畅,这就提升了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朗读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措施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尤其是新大纲改革以后,对中学课堂教育要求改变过去老师灌输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僵硬的死知识,灵活运用难度大,并且智力也未得到发展的状态。思维是智力的决定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最终的思维表现都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而朗读就是一个锻炼思维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兼具的过程,朗读的过程可以根据课文的情感选择合适的语调、语气和声音,大脑的思维得到锻炼,而表达也通过朗读的熟练程度在逐步提高。综合来看,朗读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反过来智力提高也促进了朗读能力的发展,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改进朗读的具体方法
1.说读法
这是一种最接近日常生活的朗读方法,比较自然,适应与口语性较强的文章。如经典的戏剧《雷雨》,通过剧本中不同角色来确定朗读的速度和腔调。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体会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朗读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对朗读充满兴趣。
2.读书法
读书法相较于说读法更加严肃,对朗读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读的层次清楚、停顿恰当,在语文课文中,比较适合读书法的通常是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中的道白,在严肃的读书法中领略不同文体对朗读的要求,培养自身的全面性。
3.通读法
这是在语文课堂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通读法是在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记课文以加深理解。通读法表现在语调较高、声音变化大,适合于古代诗文、现代抒情诗歌和抒情散文,尤其是对景色描写部分采用此方法,可以提高自身理解的同时烘托课堂气氛。在通读时采用由句子到段落,由段落再到整篇文章的方法,分层次的通读文章。
三、提升朗读教学的对策建议
1.利用选修课程,拓宽朗读的训练
从所掌握的资料以及数据来看,朗读教学法在高中阶段很难被推广和理解,直接开展朗读课程无疑会受到很多家长和校园的阻力,高中时期各个课程的学习任务都很重,课时也很紧张,但是朗读的课程却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开展。结合课程以及各方面因素来考虑,将朗读课程设置为学校的选修课程,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对朗读的训练,也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角,还不耽误学生繁重的学习生活,是一种既调节学习压力,又能锻炼朗读的新思维。因此,在平常的朗读学习中,教师要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以及调整中,善于对朗读文章进行选择和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调控,在朗读教学法的实施中,通过对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文学论著的不同各式文体中的大量选择,加强学生在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上的锻炼和提升,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
2.发挥教师的朗读模范作用
加强教师的朗读能力,是推动朗读教学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对吸引和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朗读的教学效果,第一,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朗读能力,有着优秀的朗读素养,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引领作用,对朗读进课堂才有着积极的推力。第二,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要明确朗读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抓住关键词,富有感情宣泄,带着感情和分析去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学习中听出教师的感悟、体会,带领学生欣赏到文章的精华。第三,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不同来调整朗读形式的多变,根据文章的不同,使用齐读、个读、表演朗诵、分角色读等各种形式,充分展现朗读文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突出了朗读的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3.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能将枯燥的文章朗读成一场声情并茂的演出,推广朗读教学,最高效的方法是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从朗读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一般来说,学校或班级可以通过e办各种朗诵比赛,朗诵演出等来实施,配合选修课,推广朗诵的教学,以达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34-01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人生思想或是古人的生活情景都渗透在古诗词中,阅读古诗词不但能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且还能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引用优秀的古诗词篇目,与此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了解了一部分传统文化,进而自觉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彰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理念。[1]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影响深远而有重大意义的。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分类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的统计发现,古诗词主要的类型主要有:描写景物的诗词,吟咏事物寄托诗人的情怀诗词,描写或是歌颂爱情的诗词,描写将士守卫边疆,征战诗词等等。
1.1咏史怀古诗词。《咏史》、《咏史八首》、《焚书坑》、《题乌江亭》、《蜀相》、等佳作。
1.2写景的古诗词。七年级有关写景的古诗词有:《竹里馆》、《滁州西涧》、《峨眉山月歌》、《送灵澈上人》等等;八年级关于写景的古诗词有:《望岳》、《游山西村》;《望》、《黄鹤楼》、《鲁山山行》……
九年级描写景物的诗词有:《望江南》、《关雎》、《蒹葭》、《武陵春》等等。
1.3咏物言志诗词。《归雁》、《卜算子.咏梅》、《石灰吟》、《墨梅》等等。
1.4爱情诗词。《蒹葭》、《无题》等等。
1.5记行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二首》……
1.6边塞诗词。《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渔家傲》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怎样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长河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家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思想营养。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尤其能深刻体现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方式――古诗词教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承担着无与伦比的作用。[2]语文课程充分吸收了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同时,古诗词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
2.1教师吃透文本。教师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掌握了文本的基本内涵,才能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信息。古诗词教学同样应该把握这一原则,教师吃透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游刃有余,否则是得不到学生的信服的,也很难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当教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侃侃而谈时,总是能见到学生的崇敬目光,一方面,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水到渠成地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从这个层面来说,教师是否吃透文本对教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2从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做好十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找大量的文献,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这些准备工作丰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涉及,诗词的写作社会背景,以及古代作者写这首诗或词的具体心境。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牢记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笔者认为,课堂不只是老师才是主体,尤其对于语文这么活跃的课堂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双主体"角色分工,才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理解诗词下隐藏的传统文化。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因势利导,和学生一起感受诗词流露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无穷韵味。
2.3结合古诗词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契机。基于古诗词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譬如,当讲到与诗经相关的古诗词时,老师不应该一带而过,逃避这样的问题,而是借这个契机,给学生讲解或是师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相关知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史悠久,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史阶段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一直被世人奉为儒家经典,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用这一类的古诗词作为学生的经典读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然后老师再讲讲关于诗经的故事,引起学生想要更加了解经典诗经的欲望,共同探讨这三种类别的异同,这样学生也会小有成就,这对于他们以后在学习中信心满满;进而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列举诗词的具体例子和学生分析赋手法的特点,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诗经》的基本常识,而且亲自感受了诗经蕴涵的深厚传统文化,从此学生心中便有了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比以前,学生自觉去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高了许多。
3.应用意义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古诗词是一种社会教育实践的共同需求。教育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有一定的应用意义的。
3.1了解传统文化。相比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一般体裁的文章,古诗词积淀的传统文化成分更多。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用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进行系统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多一点是有一定必要的。细细研究初中的古诗词就不难发现,诗词中存在一定的传统文化价值。
3.2丰富人文内涵。笔者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尤其学习古诗词,潜移默化中能受到文人骚客的人文熏陶。换句话说,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是在帮助学生播种这颗人文的种子,初中阶段师生学习古诗词正是为丰富人文内涵做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诵读现状;边缘化;调查
Le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read" together - ordinary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reading Survey Report
Zhang Xiao-ping
【Abstract】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advocated for many years, we have harvested some affordable education, but also lost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Some teacher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continuity of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quick success, but often overlooked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a long time, reading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field has been marginalized, lack of language teaching reading has become a concern,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lowly becoming a distant recollection, students feel the magic and beauty of the language has become more familia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e must return to its rightful place teaching reading.
【Key words】Senior Chinese; Reading status quo; Marginalization; Survey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也说过:“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读起来,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在诵读中明白文章的事理,在诵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为全面了解当前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诵读教育的情况,笔者近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普通高中文科班39人,理科班45人,收回有效问卷84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高中诵读教学的一般状况
一是诵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回答“从小学到高中,你朗诵读语文的时间有何变化”的问题时,40人表示越来越少(占50%),23人表示没有改变,不到21人次表示越来越多。
二是文科生花在诵读方面的时间更少。在回答“每天诵读的时间安排”时,表示每天有30分钟以上的,文科班14人占35.7%,理科班29人占64.4%,文科班有5人次表示低于5分种或基本不读。
三是晨读依然是大家诵读的最佳时机。有72人次占86%表示早上是自己诵读的最佳时段。
四是诵读更多还是个体行为。有46人次表示自己喜欢单独诵读,22人次表示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诵读。
五是对于诵读的期待很强烈。有62人次(74%)表示,再增加点时间和花点心思,会读得更好些,只有6人次表示自己读的时间够了。在“诵读对自己学习语文的帮助”问题上,49人次表示很有帮助,25人次表示帮助不明显,12人次表示不清楚。
六是诵读的对象很狭窄,功利性很强,审美性不强。平时朗读的文章里,76人次(90%)表示是课堂上老师要求背诵的诗文,46人次(55%)表示为优秀作文,大大高出了优美散文(21人次)和说明文(2人次)、议论文(8人次)。在喜欢朗读的文章里,优秀作文达到45人次,超过了诗歌(44人次)、散文(38人次)。这些数据表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存在许多不足,造成学生参与诵读的主动性、积极性欠缺。
二、诵读教学边缘化的一些原因
一是学习任务繁重挤占了诵读时间。调查表明,有57人次表示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安排朗读的时间一般,只有22人次表示安排的时间较少。但是同时有70人次(83%)认为,课程增多,诵读的时间被挤占了。有24人次认为,在考试中诵读不能让自己得高分,所以不愿多花时间。在当前的高考体制中,语文教学是很受重视,但是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相对来说得分效应不很明显的诵读,被学生日益抛弃成为一种趋势。
二是教学手段陈旧消蚀了诵读兴趣。有49人次认为,教学手段单一,使自己诵读兴趣减弱。有的教师在指导诵读教学时缺少有效的指导,诵读教学没有充分营造氛围,没有很好发挥诵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迪教育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想读,不愿读,“哑巴语文”、“安静课堂”渐成趋势。
三是教学内容不适合诵读。有50人次认为,语文教学内容越来越深,适合诵读的内容越来越少,这些是自己忽视诵读的重要原因。从教学内容来说,纵观小学到高中的教学序列,更多是从表层的、初步的形象思维培养转向全面的、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教材内容的选取从客观现实上限制了诵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是少数同学认为有其他原因。调查显示,其中9人次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自尊心变强,怕同学笑话不敢读,5人次认为教师基本功欠缺,不能给学生很好示范,这些细节表明高中生随年龄增长,一些外在的因素并没有成为其减少诵读的主要问题。
三、提升诵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调查表明,在精细化教学的片面指导下,当今的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语文教学的技术性、工具性已经大大超越了其审美性、人文性,从而使阅读课堂失去了灵性,失去了韵味,也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内在规律。对于阅读教学,于永正老师有着自己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以读为本,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归宿。他曾说过:"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一个‘读’字","读是一切语文能力形成的桥梁和手段,离开读这个阅读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语文本领的掌握就是一句空话","朗诵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语文,语者,言也。诵读就是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学生的一些愿望来看,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提升对诵读教学效用的认识。调查显示,有51人次认为,诵读对自己学习语文很有帮助,但是也有25人次认为,帮助不明显,还有12人次认为不清楚。对诵读有模糊认识的,文科生表现更为突出(56%)。新课标提出“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表明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所具有的多面教学功能的认定,即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感悟文章、生成深层次的主体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方式。事实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虽然在考试得分效益上没有明显优势,但它在深入体味作品、提高表达能力、感受文学作品魅力、提升个人修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这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乃至整个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向。
二是进一步增强诵读与阅读、写作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加强诵读与阅读、写作的有机结合,让诵读成为有感情的读,成为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成为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有意识的通过强化诵读、提升语感来增进文章的理解、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引导,特别是加强以诵读提升语感,以语感促进答题、促进写作的训练,提高诵读教学的实用性。笔者在高三第二轮复习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心浮气躁。无论是古诗鉴赏还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都是讲速度,图便捷,不是主旨不明,就是断章取义,解题的得分率很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调整教学策略:鉴赏古诗,让学生反复诵读,着重对诗句意象和意境进行体味,强调整体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情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对文言文阅读,让学生至少读两遍,强调读懂文章大意。个别疑难字词,句式,有一定语感的学生也能自己消化;而对现代文阅读,同样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读描写生动优美的片段,读抒情议论的句段,读意蕴丰富的有哲理的语句。这样读下来,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的情感倾向、观点态度以及写作意图都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这样的复习课堂,把诵读和阅读结合起来,学生收获很显著,答题的准确率提高了,阅读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进一步改善诵读教学手段。推进诵读教学,课堂是基础,教师是关键。调查结果中有29人次表示,教师要热心引导,在课堂上多示范。语文教师自身要提高诵读基本素质,发挥诵读的感染力,善于将文字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善于将优秀的作品通过自己的诵读示范实现“再创作”,让学生更大程度体味到诵读的魅力,自觉投入到诵读。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可以引进录音,录像、MTV教学,可以让学生欣赏电视散文,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推荐或者播放一些优秀的诵读节目,让学生对诵读的优美有直观的感受,从而调动其诵读积极性。笔者在教学古典诗词,写景抒情散文,演讲词等文体时尝试引进一些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示范诵读,让学生在优美动听而又具有个性特色的诵读中久久回味,难以忘怀,收到较好效果。
四是进一步营造诵读的良好氛围。文字语言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朗诵者进行朗诵,听众听别人朗诵,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这次调查有49人次表示,学校要形成诵读氛围,以便在时间上有保证,36人次表示希望,平时学校能开展诵读竞赛,让同学既有展示机会,又能交流学习。诵读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了“经典诵读”进校园的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书声琅琅,但这一般局限于小学或者初中学校。高中学校要进一步明确诵读学习时间,特别是晨读时段要得到保证。另外要积极开展朗诵竞赛各类活动,以活动提兴趣、促行动,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