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时间的谚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Early mi stakes are the seeds of future trouble,早期的错误可以酿成日后的麻烦。
Early sow, early mow.早早栽种,早早收割。
Improve your time and your time will improve you.善用时间,才会随着时间进
In youth the hours are go I den in mature years they are silver, in old age they are leaden.青年时代是黄金,壮年时代是白银,老年时代是灰錯。(leaden:錯灰色的).
It is only the idle that are wretched.虚度光阴的人最可怜。
It is the tooth I ess animal that arrives first at the base of the fruit tree, to eat his fill before others arrive,无牙的动物会先到果树下,趁其他动物未抵达前先吃。
It is too I ate for a galloping horse to stop at a clip; it is use I ess for a sinking boat to be mended in the middle of a river,马到悬崖收缓晚,船至江心补漏迟。(gallop:飞跑,奔跑)。
It is too I ate to cast anchor when the ship is on the rock.错过时机再补救,为时已晚。
It is too I ate to grieve when the chance is past.错失良机,后悔已迟。
It is too I ate to lock the stable door when the steed is stolen.贼走关门,为时已晚。
Early start makes easy stages.事早行,易顺遂。
Easy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来得快去得快。
Employ your time well if you meanest to get I e i sure.善用时间,方有闲日叚。
Every minute counts.分秒必争。
He that does his turn in time, sits half idle.守时者能悠哉等待。
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ll things.获得时间就是获得一切。
He that has time has life.有时间,就有生活。
He that rises I ate, must trot all day.起床起得晚,整天忙不完。(trot:小跑 着走,急匆匆地走)
He that will thrive must rise at five,五更起床,百事兴旺。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有钱难买少年时,失落光阴无处寻。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懒人嘴里明天多。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岁去弦吐箭。
关键词:英语谚语;汉语谚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50-02
1币言
谚语是特殊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固定句式。它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差异,通过谚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也显示出了差异。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它们的谚语反映出了文化的不同。
目前,在英汉交往中我们注重较多的是对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对文化差异却不够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汉之间的交往将成为全球化的主流趋势之一。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谚语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探讨汉语谚语和英语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说明和讨论了英汉谚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并且能从中得到一些英汉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启示。
2.英汉谚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对语言特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中西文化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英汉谚语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2.1 自然环境
有些谚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英汉谚语在这一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中国有很多的山河,于是有了以下的谚语:
有眼不识泰山。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但是,西方的许多国家都临近海洋,人们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例如:
It is hard sailing where there is no wind. 无风难使帆。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 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
上面的谚语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自然环境,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其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2
宗教在每个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中的很多谚语都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欧美国家的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种观念在英语谚语中随处可见。
Heaven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
严格地说,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都属于无神论,因而没有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上帝”,于是中国的谚语中多会出现“佛”、“天”等字眼。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人算不如天算。
除此之外,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可以赎罪并被上帝饶恕,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例如:
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忏悔受难,得升天堂。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
要不是上帝的恩赐,不幸的事一定会降临到我头上。
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佛教更注重因果报应,它劝说人们要及时行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根据上面所列举的谚语可以看出,汉语谚语所反映出来的宗教思想与基督教是不同的,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2.3 生活方式
一个国家的智慧和精神能从谚语中反映出来。英汉谚语根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它们可以反映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劳动创造世界,语言也是如此。通常,谚语可以反映人们的劳作。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大部分人们生活在农村,因此很多谚语都与农业活动有关,例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农为百计之本,田为农民之根。
而英语谚语多于打渔和水上作业相关。例如:
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要捕鱼,到大海。
Alittle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缝隙,沉大船。
以上的三个谚语都是关于航海的。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航海史的岛国,因此,很多谚语都与海有关。人们住在海边,如果没有航海和打渔,他们无法生活。
2.4 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古希腊曾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这对英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很多英语谚语出自《希腊神话》、《伊索寓言》、《荷马史诗》以及其它的经典著作。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出自《伊索寓言》)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有时也会出错。(出自《荷马史诗》)
相比之下,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一向尊重传统文化,所以许多汉语谚语由典故和神话演变而来,而且它们都具有中国特色。例如: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出自《淮南子》)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出自《水浒传》)
从英汉谚语的来源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谚语的表达形式在文化上也有差别。
2.5 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国家建立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形成独有的心理文化特征。中西方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就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心理。以“狗”为例,中国文化轻视狗,经常用它描述坏人或者不好的事。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眼看人低。
然而,在西方国家,与多人都养狗当宠物。他们把狗看当做他们的家庭成员、朋友等。在他们的眼里,狗具有忠诚、可靠、聪明等优点。
a lucky dog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爱我的狗。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心理,人们常常用不同的字眼和句式描述相同的事物或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与“一箭双雕”同义)
The fox change his skin, but not his habits.狐皮能褪换,狐性改不了。(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义)
2.6 人文思想
人文主义重点强调人类,宣示了人类的智慧。但是,因为人们对人持有不同的见解,人类问题具有很大的范围,所以人文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同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西方重生。它强调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和人的自由。一些英语谚语表达了人作为宇宙灵魂的位置。例如: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即,人是宇宙的灵魂。
在西方国家,人文主义强调自我。在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自我的谚语,甚至鼓吹个人主义。例如:Every one fastens where there is a gain,即,每个人都盯住利己之所在。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崇尚儒家思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必要时为了集体的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许多汉语谚语反映了把别人的利益放于个人利益之上、善待他人的思想。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还有一些强调集体的重要性的谚语。例如:
一人技短,百人技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
2.7 时间取向
两千年以前,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说:“时间是好心的上帝。”这句话表明了各国文化在它们自己的时间观念里变化。这体现在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重视以及这三者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
过去取向重视过去的事件,认为历史和传统对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从而,在作出决策和认识事实的时候应该借鉴历史。中国就是一个尊重过去的国家,因此,有很多关于过去和劝告人们要以史为鉴的谚语。
吃一堑,长一智。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相反,西方国家重视未来取向,美国就是其中之一。未来取向强调未来,期望未来比现状美好。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目前做的事情远远没有将要做的事情好,因此,最能吸引他们的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未来的事情可以在一分钟之后、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或一年之后,但是,未来确实幸福所在。而过去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
The properer man, the worse luck.
Experience is the mistress of fools.
美国人总是为未来做准备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管过去或者忽视现在,而是说明了他们不管是在思想还是在行动上都不想落后。美国人还对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这可以从下面一句谚语中体现出来:If at first you do not succeed, try,try,and try again.
3.结语
根据上述所知,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国家的谚语与它们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心理、人文思想和时间取向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以上关于谚语和文化差异的讨论说明了谚语是一种特别的语言方式,它们能够给人们提供理解文化背景的方法。而且,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谚语的时候,我们必须知道它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民族特征和独特性。否则,就很难理解一句谚语的正确意思,不容易正确地掌握一门语言。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al and Translation[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10.
[2]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8.
[3]陈文伯.英文谚语习语词典[M].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1.
[4]陈敏.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5]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6]董爱智,宋铁琛.从英汉语言的简单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理论探索,2005.(15).
[7]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社,1993.3.
关键词:概念整合 汉语谚语 心理空间 语义构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兴的语言学科――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语言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阈。近年来,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美国的认知学界得到了普及,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语义构建方式的潮流之一,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语言理解研究。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理解研究的全新突破,尝试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汉语语言现象。
“多年流传,包含有深刻的社会斗争经验、生产斗争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叫谚语。”①(P202)谚语语言简洁、意义深刻,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对汉语谚语的研究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汉语谚语研究主要侧重从汉语谚语的分类、特点、性质、形成、修辞、文化等方面对汉语谚语本身进行静态研究,从认知角度对汉语谚语语义构建过程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更好地理解汉语谚语,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语义构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探析。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即概念合成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于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语义构建理论。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本身,它潜在于语言表达形式之下,是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构建的概念包。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②(P254)换言之,概念整合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组合,形成一个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连续得到调整、修正的心理空间网络,在线、动态地构建语义。
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需要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等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输入空间中的输入空间I是源域空间,输入空间II是目标域空间。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当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两个输入空间因为部分的具体成分或者认知框架的相似性,存在部分映射关系,新概念的创生过程就是这两个空间进行跨空间映射,这种相似性投射到更为抽象的类属空间,接着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都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而形成层创结构。层创结构并不是合成空间本身的结构,而是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动态结构。③(P149)层创结构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充(elaboration)三个环节进行整合运作。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汉语谚语的语义构建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能够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理解、揭示汉语谚语的认知动因及其推理机制。下面以取自马国凡、吴学恒(2001)主编的《熟语大全・谚语集锦》的几条汉语谚语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揭示汉语谚语的动态语义建构过程。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语义构建
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的整合网络中,输入空间I包含了“甲变化成乙”这一组织框架,框架里包含了冰、水、变化关系等角色。输入空间II提供“三尺冰”“寒冷”两个具体元素。这属于概念整合网络中的简单型网络,合成空间要借助输入空间I提供的组织框架来组织输入空间II提供的具体元素进行运作。类属空间里的“变化”这一特征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接着通过投射,输入空间II中“三尺冰”“寒冷”两个具体元素被填充抽象框架中的甲和乙,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接着输入空间II中“三尺冰”“寒冷”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调动人们的知识记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模式等被激活,在长时期的寒冷下,水可以变成很厚的冰,这是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然后经过概念整合的扩充环节,“三尺冰”“寒冷”与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相结合,在合成空间产生一个层创结构:水形成了三尺厚的冰是由于长期的严寒而非一天的寒冷所致。在此,三尺冰的形成隐喻所有事物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隐喻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故此条谚语的语义为:事物的形成,总有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由此可见,此类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谚语的理解过程都是通过框架――元素的连接和压缩来构建谚语的语义的。
(二)“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的语义构建
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属于镜像型。在此网络中的四个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的具体成分虽然不同,可是能够互相连接照映,最终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
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共享一个组织框架“锤炼”,此框架投射到类属空间,输入空间I包含了四个具体元素:锤炼材料甲、锤炼者甲、锤炼过程(千次锤炼)、锤炼结果(利器);输入空间II也包含了四个元素:锤炼材料乙、锤炼者乙、锤炼过程(百次锤炼)、锤炼结果(纯钢)。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I包含四个具体元素与输入空间II也包含四个元素形成一一对应关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利器、纯钢的锤炼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被激活,让人们联想到熊熊炉火之上,匠人们一下一下抡锤冶炼的场景,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锤炼”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人的锤炼行为相结合,在合成空间中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完成了概念整合的扩充环节。在此,“千锤”“百炼”隐喻人生一切的努力奋斗;“利器”“纯钢”隐喻优秀的人才及一切美好的事物。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指人或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锤炼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或美好事物。
(三)“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的语义构建
谚语“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是单域型的。单域型网络整合是典型的来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投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具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可是只有其中一个输入空间中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并且决定合成空间的认知操作。为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框架的属于来源域,而语义理解的对象属于目标域。
谚语“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包含“量海水”“评价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是“量海水”这一组织框架,包括度量者、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过程、度量结果等具体元素,属于来源域,为网络中的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I是“评价人”这一组织框架,包括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依据、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具体元素,属于目标域,是理解谚语语义的重点。输入空间I将组织框架中的“度量者、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过程、度量结果”映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元素“度量者”“评价者”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借助激活的“评价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评价一个人的认识,从而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的语义进一步扩充,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即如同海水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人是不可依据其相貌来估量其未来的,告诫人们评价一个人时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德能操行。
(四)“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的语义构建
谚语“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是双域型的。相较于单域型网络,双域型网络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和元素,这两个框架及其元素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层创结构。
谚语“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包含“宝剑”“梅花”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提供了一个关于“宝剑锋利”的组织框架,具体元素有宝剑、磨砺、锋利;输入空间II提供一个关于“梅花飘香”的组织框架,具体元素有梅花、严寒、飘香。类属空间的“事物本性”元素将输入空间I的元素“宝剑、磨砺、锋利”和输入空间II的元素“梅花、严寒、飘香”联系起来,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接着“宝剑”“梅花”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得以激活,让人联想到砥砺磨剑、剑影明亮及白雪皑皑中梅花独自散发着淡淡芳香的场景,使人们对“宝剑”“梅花”的理解更加深入,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然后“宝剑、磨砺、锋利”和“梅花、严寒、飘香”等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借助投射来的组织框架和元素继续进行扩充,与人的行为、结果相联系,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宝剑”“梅花”隐喻卓越的人;“磨砺”“经历苦寒”隐喻人的艰苦奋斗历程,从而构建出此条谚语的语义: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成为卓越的人。
四、结语
作为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谚语,其语义虽然大多已固化于我们的认识之中,但其语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尤为值得重视。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论,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解释方法,为解读复杂的语言形式提供了认知语言学上的路径。基于前文的阐述可以得知:在理解汉语谚语时,概念合成理论的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合成空间,清晰地揭示了层创结构经过“组合”“完善”“扩充”等环节在合成空间产生的过程,谚语的动态语义建构得以实现。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研究“十二五”(2012)规划项目“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汉语谚语研究”[项目编号:12YY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02.
②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54.
③Fauconnier.G }Turner,Mark.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149.
④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151.
参考文献:
[1]马国凡,吴学恒.熟语大全・谚语集锦[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2001.
[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德]F.Ungerer}H.-Schmid.认知语言学与导论(第2版)[M].
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J].修辞学习,2006,(5).
[5]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1,
(4).
[6]邓国栋.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J].广州大学学报
关键词:习语; 理解;翻译;内涵
一、引言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在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中英语惯用词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惯用词组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典故、俚语等。英语惯用词组也可称为英语习语。这些英语习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它们在英语语言和文化中已经用了很长时间。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是在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不能被分隔或重组。比如说成语,在英语语言和文化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形象化的意义来理解它,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形式来理解它的字面定义。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习语随处可见,比如在人们的谈话中,报纸里和杂志上等。正确使用和翻译习语往往是一个人学好英语的标志之一。然而由于对习语的理解不足会导致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们在使用和翻译英语习语上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英语习语中的文化特点。这样能有利于我们学好英语。
二、英语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即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芒,又闪耀着语言与艺术的光彩,对他们的研究是随社会而发展,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懂得其规律和特点。从不同角度来看,习语有着不同的特性。比如整体性;地域性,固定性等。每一个习语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成语,谚语以及典故的特点分析。
1.成语的特点
当我们读英语和汉语中的一些固定的短语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其中一些意义和形式也极为巧合,有的可能完全相同。英语成语数不胜数,人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有着共同的资源和材料,并且经历着相似的发展过程。所以它们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并体现在语言上面。
2.谚语的特性
正如谚语在词典中的定义,它是简单的,熟悉的,民间智慧的格言。通常是以压缩形式,通俗易懂,容易记住,顺口溜形式出现。要想成为谚语,它必须是出色的,明智的,而且必须含有不朽的智慧,因此,有人称它为“日常经验的女儿”。谚语包含民间智慧,但它没有科学性以及准确性。它们只是提供了线索,让人们来瞥见社会的看法和态度。谚语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水平和环境。沿海岸住的人们所说的谚语就会于帆船还有水有关,而游牧人的谚语就与牧场、土地、 羊、马、还有狼有关。
3.典故的特性
在英语中,根据一些参考。典故是一些带有间接的隐含的参考。英语中典故的运用多是在历史典故和文学典故。在中国典故的定义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其中每一个典故都有一个故事,像名落孙山,朝三暮四,一鸣惊人等,他们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参考的重点,同时也后人们启示和告诫。英汉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典故,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典故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并与环境,意识,和惯常的做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习语来源于生活环境,人们的认知,,历史典故,神话等。习语之间也有一些分歧,我们要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多读,多想,多思考。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成语和谚语的文化内涵。
1.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涉及到道德。下面看一个例子。To ride one’s high horse意思是傲慢和自豪,这个成语在中国相当于趾高气扬。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都是贬义的。
成语涉及到哲学。例如A big fish in a small pond是指一个人在小社区很重要,影响力很大。在中国它可能对应着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是非常形象化的。两种解解的不同之处是一个人在两种语言下,以不同的动物进行的比较。换句话说,在英语中一个人比作是鱼,而在汉语中比作的是鹤。
成语涉及到婚姻。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这句话字面的意是真正的心灵婚姻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致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相互尊重而在一起。当然不仅仅限于婚姻中,这句话就与汉语的珠联璧合意思相同了。
2.谚语的文化内涵
我们都知道谚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宗教,许多的英语谚语都与基督教有关。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一些英语谚语来自“圣经”。在西方“圣经”是最广泛阅读的书籍和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它的谚语格言已成为流行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英语谚语关于地理。在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中,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框架。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必然反映在国家的语言上。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四、翻译习语的方法
英语习语的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传输。习语是广大文化的信息库,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以及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联想。著名翻译家严复吸收了翻译中国古代佛经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为了弄清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特殊困难之间的巨大差异,有三个比较实用的方法,自由转换,替代和释义。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成语和言语的翻译方法。
1.成语翻译方法
自由翻译。
由于有一些两国的文化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找到对应的目标语言,我们就可以采用直接翻译,这样就可以保留其意义和形式的完整。
替代。
当等值的一些语言不能用于要翻译的语言上时,替代就可能用于翻译。换句话说,两种文化之间的形式虽然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含义是相同的。
释义。
在一些情况下,读者不可能从字面上把源语言理解或翻译成中文,这时候释义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他们。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解释其内在的意义,然后进行翻译。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则要视原文原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多重翻译。
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英语成语有多个中文翻译,或者一个中文成语有多个英语翻译。这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我们喜欢的,或者一个适当的译文。
2.谚语的翻译方法
直译。
如果它们很容易被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首先在翻译谚语上使用。因为大多数的英语谚语比较生动形象。
替代。
如果我们不能以直译的方式翻译英语谚语,我们就可以采用替代的方法。换句话说,当一个谚语英语和汉语之间意义和修辞非常相近的情况下,我们会找一个代替目标语言的源语言。
自由翻译。
因为我们知道谚语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这种情况下,直译不能应用因为翻译后其意义牵强,难以理解。因此,可用于自由翻译。此外,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不提供一般的替换方法。换句话说,人名、地名的英语谚语是不能直接复制中文版本,类似中国的人名和地名是不可以用在英文版本。
文字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有时候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翻译英语谚语。这样我们还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结论
为了做一个好翻译,我们不仅要记好词汇和语法点,也要接触底层的文化,尤其是英语习语。当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我们必须始终考虑到我们只是学习者,没有办法很容易的翻译好一个习语,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实践和积累,随时准备查阅词典,经常与别人讨论,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更多的阅读。如阅读圣经,希腊和罗马神话,著名的戏剧,童话和其他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名作。综上所述,在习语翻译中,我们应该保持忠实于原文,保留原习语的修辞效果,生动的描述,丰富的联想,以及国家和地方的色彩,同时,我们应该尽力做翻译更生动、更意味深长。
参考文献
[1](作)赫胥黎(译)严复.天演论[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内涵角度剖析英语谚语的意义,并根据其修辞形式提升表达,探讨学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曾经帮助学生直接翻译过一些英语谚语,在过后不久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的谚语又与同学们重逢了,本以为他们会得心应手,但结果却是正确率勉强过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了解谚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只能肤浅地记忆“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读写教学及训练,而忽略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的探究学习。英语谚语涉及丰富的文化,不但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而且音韵铿锵, 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应对其“一带而过”。
一、英语谚语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英语谚语言简意丰,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概而言之, 英语谚语大致有以下特征:
1.丰厚的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2.丰富的修辞句法,生动优美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3.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fish的一些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原意为:决不要教鱼游泳。)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捉鱼不要怕鞋湿。)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中英文表达方式及内涵都非常接近。
简言之,作为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谚语内容覆盖面极为广阔,可谓包罗万象。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英语谚语这一特殊语言文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民族在其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哲学思辩等方面所独具的风采与魅力,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因此,英语谚语的学习探究不容忽视。
二、探究学习英语谚语的策略
1.追根溯源,准确理解
通过查找资料,究其根源,领悟相关的文化背景,避免仅靠词语组合来望文生义。英语谚语中的典故大都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以及西方经典著作等。如果对其出处和内涵不甚了解,就无法准确地理解其寓意。例如: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字面意思是“珍珠投在猪猡前面”。这个谚语语源自《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swine是个旧词,书面词,即今为pigs,不过swine单复同行,本句为复数。由于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比喻确切,在后世不断引用中而成为一个国际性谚语,含有轻蔑嘲笑的色彩。按其字面意义,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明珠暗投”相似,但是寓意不同,基本上不对应;按其比喻意义,它相当于“对牛弹琴”,“向驴说经”等。
2.中西对比,提升能力
以狗为例,中英两国人民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狗眼看人低;好狗不挡道等。狗在汉文化里只是一个卑微的动物, 而在西方人心目中却是忠实的朋友,英语中许多关于狗的谚语有褒义色彩。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比喻“人人皆有得意日”。)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等等。
3.寓学于乐,突破语法
英语谚语中包含了一定的语法知识。记谚语,学语法,多运用,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举数例加以说明。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定语从句后置。
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运用省略句,我们不妨这样补充理解:If one takes no pains, he will make no gains.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给予胜于索取。)无论是It句型,还是非谓语的对称,都值得我们模仿表达。
江苏省历年高考单项选择题中均有设置语境选谚语概括运用的考题,例如:(2010年江苏卷)
“I have tried very har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but in vain.” “Why not consult with Frank? You see, ____.”
A.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B.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C.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D. it’s better to think twice before doing something
(选B表示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A表示英雄所见略同;C表示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D表示三思而后行。)
这种命题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于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与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谚语、成语等习语,如果我们英语教师淡化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无疑会忽视编者的良苦用心,浪费“稀有”的课程资源。
谚语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谚语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常识及西方国家民族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理解。英语教师应利用英语谚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真正寓语言教学于文化中。这样做不仅可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能力,而且通过学习足够数量的重要谚语,我们能将交际技巧提升到较高水平,透彻了解英语谚语及其起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促进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西方文化,使他们在丰富语言知识的同时,既扩展了视野,又对英美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有了相当的了解,在语用过程中大大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的错误,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盛绍裘 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知识出版社, 1989
2.何慧刚 英语修辞格和英语谚语[J].英语学习, 1999
当询问个人出生的属相时,英语表达为What animal sign were you born under ?(你属什么?)答语可以是: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Cock 或 Mine is the Cock.(我属鸡。)
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用英语说是:鼠:Rat,牛:Ox,虎:Tiger,兔:Hare,龙:Dragon ,蛇:Snake,马:Horse,羊:Sheep,猴:Monkey,鸡:Cock,狗:Dog,猪:Boar。汉语中,人们往往以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来比喻人,即把不同(性格、特征、习性等)的人比作动物,如常以“毒如蛇蝎”,“笨猪”、“胆小如鼠”来分别比喻心毒手辣的人、笨人、胆小怯懦的人等。英语中同样可用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喻人,其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广泛而有趣。
一、鼠——Rat
英语中用以比喻讨厌鬼,可耻的人,告密者,密探,破坏罢工的人;美国俚语指新学生、下流女人。
当看到smell a rat这一词组时,是指人们怀疑在做错某事。a rat race则表示激烈的竞争。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先逃,这一谚语意指那些一遇到危险就争先寻求安全或一看见困难便躲得老远的人。)
二. 牛——Ox
涉及“牛”的汉语成语很多,如“对牛弹琴”、“牛蹄之涔”等。英语中涉及“Ox”的表达方式则不多。用Ox - eyed形容眼睛大的人;用短语The black Ox has trod on sb’s foot表示灾祸已降临到某人头上。
三. 虎——Tiger
虎指凶恶的人,虎狼之徒;英国人指穿制服的马夫;口语中常指比赛的劲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常以Paper tiger比喻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敌人。词组ride the tiger表示以非常不确定或危险的方式生活。
四. 兔——Hare
在英国俚语中,hare指坐车不买票的人。与hare组成的词组有:make a hare of sb.愚弄某人。start a hare,在讨论中提出枝节问题。例如:You start a hare ever time at the meeting.每次讨论你都提出与题无关的问题。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兔的谚语,如:
1. First catch your hare.勿谋之过早(意指:不要过于乐观)。
2. You cannot run with the hare and hunt with hounds.不能两面讨好(意指:不要耍两面派)。
五. 龙——Dragon
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关龙的成语非常多,且含有褒义。如“龙跃凤鸣”、“龙骧虎步”等。在英语中,赞扬龙的词语非常之少,且含有贬义。如“dragon”指凶暴的人,严厉的人,凶恶严格的监护人,凶恶的老妇人(尤指很少给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妇人)等。以dragon组成的词组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 :相互争斗的根源; the old Dragon:魔鬼。
六. 蛇——Snake
蛇指冷酷阴险的人,虚伪的人,卑鄙的人;在美国俚语中指追求和欺骗少女的男子或男阿飞。由此看到,在英语中,“snake”往往含有贬义。如:John’s behavior should him to be a snake.(约翰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冷酷阴险的人。)
与snake组成的成语习语、谚语有许多,如:a snake in the grass.潜伏的敌人或危险。 to 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养虎贻患,姑息坏人。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草里防蛇。
七. 马——Horse
英美国家的人很喜欢马,因此,用“horse”这个词组成的词组、成语、谚语非常之多,如:
1. get on the high horse.摆架子,目空一切。
2. work like a horse.辛苦的干活。
3. horse doctor.兽医、庸医。
4. dark horse.竞争中出人意料的获胜者。
如:The voters were surprised when the dark horse won the nomination.那个无名小卒在竞争中获胜时,投票者无不大吃一惊。
八. 羊——Sheep
英语中指害羞而忸怩的人,胆小鬼,驯服的人。有关sheep的谚语不少。
1. As well be hanged for a sheep as a lamb.偷羊偷羔都是绞(死);偷大偷小统是贼(意指:一不做,二不休)。
2. There’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每一羊群里都会有一只黑羊,丑儿子家家有(意指:每个家里都会有个败家子。)
3. He that makes himself a sheep shall be eaten by the wolf.甘心做绵羊,早晚喂 豹狼(人弱受人欺)。
4. The sheep who talks peace with a wolf will soon be mutton.羊向狼乞求和平,很快就会变成羊肉(意指,切勿向敌人乞求和平)。
九猴——monkey
monkey作名词时指顽童、淘气鬼,猴子似的人,易受欺的人。如:What are you doing, young monkey !(你在干什么呀,小捣蛋鬼!)
monkey作动词时指胡闹、瞎弄、捣蛋。如:Stop monkeying about with the TV set !不要瞎弄电视机!与monkey一词搭配的词组、习语和俚语很多非常有趣。如:put sb’s monkey up.使某人 生气,激怒某人;Your last word has really put his monkey up.你最后一句话实在使 他大为生气;又如:make a monkey of愚弄;a monkey with a long tail.抵押;get the monkey off.戒除吸毒恶习;have a monkey on one’s back.毒瘾很深。
十. 鸡——Cock
指首领,头目,神气十足的人,与cock组成的词组多姿多彩,如:Cock of the walk / school.支配别人的人;a cock of the loft / dunghill.在小天地中称王称霸的人;Live like fighting cock.生活很好,尤指吃得好;Cock - and - bull story.荒诞的故事,无稽之谈。用cock表达的谚语:It is a sad house where the hen crows louder than the cock.牝鸡司晨,家之不祥(意指:丈夫软弱而一切由妻子做主的家庭是不会幸福的,当然这是一种夫权思想.
十一. 狗——Dog
汉语中常用“狗”比喻人,如“忠实走狗”、“看家狗”,成语“狗苟蝇营”、“狗彘不若”等。在英语中除了喻人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词组、谚语等。
dog作名词时指无赖汉,坏蛋、废物,不受喜爱(或欢迎)的人。有时加形容词修饰可指各 种人,如:You dirty dog !你这个坏小子!a lucky dog.幸运儿;a dumb dog.沉默不语 的人,a sly dog.暗中寻欢的人和暗地里偷鸡摸狗的人;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用dog表达的谚语:
1.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意指:对于高声发出恐吓,或惯于大声吼叫的人,勿须当真)。
2.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意指:大家都有走运的一天)。
3.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
然而,这些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呢?我们经常使用的气象谚语,如“十雾九晴”“东虹日头西虹雨”“鸡迟宿,要下雨”“水缸穿裙,阴雨将临”等,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该不该从老祖宗的气象谚语中借经验呢?
动物
预报员
自古以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利用动物的异常变化来预测天气。如唐诗中的“水旱卜蛙声”;元朝末年的《田家五行》中的“狗吃青草主晴”“海燕忽成群而来主风雨”。为什么我们能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
通过对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动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我们得知,在天气变化之前,特别是剧烈的天象到来之前,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大气中的气溶胶以及部分地区的电磁场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动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使动物表现某些异常反应。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包括:
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云量增多、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现象容易造成水中、空气中的溶解氧减少,满足不了动物的生活需要,如谚语“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等。又如“癞蛤蟆白天出洞,下雨靠得稳”的谚语,癞蛤蟆又叫蟾蜍,一般多在夜晚活动。它是两栖动物,肺的呼吸功能有限,单靠肺呼吸不能满足其所需的氧气,还要靠皮肤进行呼吸,所以,癞蛤蟆的皮肤必须经常保持湿润,才能使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皮肤的黏液中,然后再经由皮肤进入血液。如果皮肤过于干燥,就会失去呼吸功能,造成其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另外,下雨之前天空云量增多、阳光减弱、湿度增大,适宜癞蛤蟆白天出洞。因此,这样的谚语能预报天气。
初步探测显示,阴雨天气来临之前,或者连阴雨天转晴时,悬浮在大气中的带电粒子会发生变化。实验表明,动物对正电粒子和负电粒子的反应是不同的。正电粒子进入动物体内可使其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电粒子进入动物体内可使其感觉舒适、心情愉快。
生在陆地、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在民间有“甲鱼生蛋一条线”的说法,不少地方还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从甲鱼生蛋到小甲鱼孵出,在夏秋季节一般需要20天左右。如果小甲鱼出壳时,河水少、蛋位高,刚出生的小甲鱼要爬较远的路才能回到水中,它们可能会在半路;如果蛋位低,甲鱼蛋容易受到洪水冲击。为了繁殖后代,甲鱼在世代进化中逐渐形成了防止后代遭受灾害的本能。
类似这种情况的动物还有许多。比如“母猪衔草,大雪会落”“喜鹊做窝高,雨水大;喜鹊做窝低,雨水少”等。
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越冬,到了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而候鸟迁徙时间的早与迟是由自然界季节的变化引起的。
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农历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早稻育秧时将遭遇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知道,环境温度在8℃以下时,青蛙开始休眠;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时,即可造成其死亡;环境温度在10℃至15℃时,是其最佳活动温度。
湖南一些地区通常在3月底到4月初这段时期早稻育秧,假如在这期间能听见蛙叫,代表着气温较高,但是3月底到4月初的气温还不稳定,假如此时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早稻秧苗易受冻害,造成严重烂秧现象。
有关植物预测天气的原因很多,而且十分复杂。大多数植物的生长期或某些现象综合反映了当时的天气、气候特点,并揭示了前后期天气、气候的变化关系。植物预测天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由于低层气流上升可引起一些反常现象。如“树叶翻背摇,大雨淹过桥”“芋麻叶无风翻白背,有冰雹”等。这类现象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的午后,由于地面受太阳辐射影响,使得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导致树叶出现“翻背摇”的现象。而大气低层气流的上升,有利于产生雷阵雨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由于气压、气温、湿度等变化,引起的异常物象可以用来预测天气。如“虫窝淌水,天将阴雨”“杨树疤出水,天要下雨”等。春夏季节,杨柳等树木生长旺盛,枝叶繁茂。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树木根部吸收的水分与其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所消耗的水分基本平衡。即树木体内的水分收支相等。当阴雨天气来临之前,由于气压低、湿度大,加上云量增多等,使得树木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减弱,这样其根部吸收来的水分大于消耗,剩余的水分就会从容易破裂的韧皮处─虫窝或树疤处溢出。
我们还可能听过这样的谚语―“巴根草生霉天将雨”。巴根草学名结缕草,“生霉”是指巴根草的茎叶交叉处出现的小小白色毛团,像食物霉烂后长出的白毛一样。根据观察分析,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大雨来临之前,气温高、湿度大、云量较多的天气条件下。一般田埂、路边等干燥地区的巴根草生霉,未来1~3天内有雨。而在潮湿地区的巴根草,由于经常生霉,所以不能用来预测天气。
由于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引起的一些植物物象也可以预测天气。如广东、广西一带有“木棉花开,大冷不再来”,华北地区有“枣树发芽种棉花”等谚语。我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发芽、开花等物象与当地气温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木棉开花时的日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20℃,一般不会再出现10℃以下的天气;而在华北地区,一般枣树发芽时,日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15℃以上,5厘米(播种棉籽的深度)的地温一般在13℃以上,非常有利于植物发芽,而且发芽后不会再遇到霜冻天气。
另外,在华北北部、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有“鬼子姜开花,十八天下霜”“野开霜将来”等谚语,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反映。这两种植物的开花都在秋后,这时日照时间明显减少,天气逐渐转凉,预示初霜即将来临。
TIPS:使用谚语需验证
有些气象谚语受到字数和韵脚的限制,单从字面很难确切地表达原意,这些谚语就会令人费解。例如,东北地区流传的“老母猪过河要下雨”中的“老母猪”是指天空中的一种云,而不是指动物。
气象谚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难免有走样或误传等情况,如谚语“春南夏北,有风必雨”,有的地方写成了“春南夏北,有风无雨”。
有些谚语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方言土语夹杂其中。比如福建省沿海渔民流传这样一条谚语,“晡晏抢云半夜开”。这里面的“晡晏”是傍晚的意思;“抢云”是指雨云。不了解方言,就很难弄清谚语的含义。
还有不少谚语中使用比拟或夸张的语句,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流传的“南风送九九,荷花气死藕”。再如东北地区流传的“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和西北地区流传的“十月雾,晒死秦川兔”等,对冷热程度进行了夸张描述。
另外,许多谚语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在某地适用的谚语,到另一地就不一定适用。有些谚语还带有片面性、局限性,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等。我们必须通过验证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可使用。
非生物
预报员
自然天气条件下的物体都受到气压、气温、湿度、阳光、风等气象要素的影响,而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或多或少地会引起非生物的一些异常,非生物的这些异常反过来又可以预测天气。
“水缸穿裙,阴雨将临”“石头出汗,不久雨见”“旱烟回潮,雨在明朝”“琴弦松,雨淙淙”等谚语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是由于空气中水分增加、相对湿度增大引起的。“水缸穿裙”和“石头出汗”是由于水缸、石头等物多在室内、墙根等背阴处,它们的温度通常比当时的气温低,其饱和水气压小,水汽在水缸和石头表面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缸、柱脚石、墙基石以及背阴处的山石等往往出现凝结的水分。水缸和石头的温度愈低,空气湿度愈大,凝聚的水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