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书香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诸多名言为我们见证了读书的优势。对于学生而言,课外阅读善莫大焉,它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升素养、塑造人格。而课外阅读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力、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储

备,提升综合素质,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需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快乐,领略知识的浩瀚,受到心灵的触动。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应该是教师探索的必修课。

一、借名言警句激发兴趣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它们像撒落在文学百花园中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它们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助推器,是指导阅读方法的导航灯。

一节口语交际课上,老师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名言警句,遗憾的是,能回答的同学微乎其微,所知极其匮乏。我以此为契机,布置他们课外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认识读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海拾贝的兴趣。当再次交流时,可谓是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们还谈到了自己的体会,有的同学说:“我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中明白了只要多读书,就能品味到知识的甘甜,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有的同学说:“臧克家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想在今后学习中,肯定会结识许多不说话的朋友,他们会提醒我正直做人。”……

书海浩瀚,细读品味,美不胜收。利用课外阅读,选取美文,让学生细细地读、美美地品,读出感情、品出味道,从中吮吸甘露、得到滋润,进而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二、借语言魅力激发兴趣

如果教师的语言幽默风趣,精美词句常常脱口而出,无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教学,老师着意营造一种优美的语言环境,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慕而仿之,必然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小学生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我,在教学时,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佯装不知,故意设问,也会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神舟七号”飞天,需要过“三关”,是哪三关?学生有的运用平时的积累回答,有的查阅资料,给了我满意的答复,有的同学竟在日记中写道:“看来,知识是浩如烟海的,老师也有不懂的,我要多看各类书报,和老师赛跑。”

三、借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故事人人爱听,一听老师讲故事,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被渲染的故事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当孩子们沉醉于故事的情感交跌之中,期待大结局时,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你们想知道结果吗?《三十六计故事》一书期待你的“莅临”。动人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纷纷要求借阅,这样让学生既感受了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还会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阅读,难道说巧用故事悬念诱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吗?

四、借情感共鸣激发兴趣

开展读书竞赛活动,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故事大王”等评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借助活动,组织学生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在互动中激起情感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实战教育”,激起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总之,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而言,兴趣是基础、是前提、是动力。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做有心人,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爱读书,会读书,将成为学生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吧!

参考文献:

[1]李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浅探.中小学教育,2012(88).

[2]李国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导航.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7).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2篇

首先农村学生接触书籍的面比较狭窄,这些孩子多依赖老师的推荐来寻找书籍,没有条件接触到自己易读懂又感兴趣的书籍,使读书在最初的阶段就陷入无趣被动的状态。

其次,读书的时间难以保证。校内的时间安排比较满,长期以来借由读书考个好成绩改变命运的观念不容易改变,学生们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课余是难得的放松时间,怎会读书?双休日里,有作业、有父母吩咐的劳动,这之余时间所剩无几,应该玩玩了。

再次,没有好的环境影响。很少有家庭的父母拥有读书的习惯,教育注重“言传身教”,但家庭里只有言语要求,没有“身教”。再加上现在网络的快速普及,面对这份新鲜有些惊喜得无所适从,慌不择路间就被游戏和不良信息吸引住了,便也跟着去了。课外阅读退守到了一个尴尬的角落。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有道理。他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激发提高这些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一、给孩子提供读书的环境气氛

建议家长在孩子经常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面放些故事、知识类书籍,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书,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一个吸引他们的世界。也建议老师在班上设立图书角,鼓励孩子借阅。墙壁、黑板设立读书专栏,对读书积极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二、、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要人们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了解它、研究它。可见,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语文教学别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得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一)以名言警句、名人事例激励学生。以名言警句、名人事例激励学生。有许多学生不喜欢阅读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印发一些关于书的名言警句,对学生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重视课外阅读。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等等。同时我也在教室张贴名言警句,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营造阅读的氛围。

(二)以介绍名著,赏析片段引导学生。以介绍名著,赏析片段引导学生。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由于内涵丰富,而且其写作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给中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难度。只有老师加以悉心指导介绍,才能使学生理解其深刻的主题,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同时教师可撷取文中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加强阅读指导

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方法很不得当,表现为随意性、无目的、无计划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应该:

1.要做到课外阅读与讲解精选文章相结合

由于在初中学习中内容多、任务紧,老师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课内阅读,抽不出时间去找更合适的课外阅读文章,加上复习资料上已有很多的阅读文章,教师已习惯于对教辅资料的依赖,从而形成了这样一成不变的阅读训练模式。这种模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成为阅读机器,使他们对阅读产生麻木的感觉,很少去发现作品的美感所在。教师既要让学生做复习资料,精选精讲部分作品,让学生味美妙,又要及时为他们提供更吸引他们心思的课外阅读。也可以在阅读讲解过程中,适时添加一些与课外读物相关的内容,借课堂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

2.培养学生边看边整理思路的良好习惯

如果不动脑筋单纯地直接去看文本,就会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看得多了也就越糊涂成一片了。例如看小说,随着情节的发展深入,人物事件就会越来越复杂迷离。这时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看一段时间就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理清读过部分的思路,弄清楚了前面部分的内容再接着读下面的。

3.要做到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新课标”对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式应据材料的不同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选择运用。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

4.做好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

四、老师、家长与孩子一起看书,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要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孩子的榜样。不管工作有多忙,应酬如何多,都要尽量看看书,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这样的潜移默化,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定会提高,阅读习惯也可以养成了。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实践措施

一、小学德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原因

1.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德育课,只关注智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分低能”是对以往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整体评价,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普遍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就目前的实践情况而言,德育教学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式化和样式单一化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应试教育的概念仍根植与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家长对孩子的培训方向仍锁定在高考这一大方向上。由于高考没有设置德育考核这一项目,教师和家长把时间和精力倾注在文化课上,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势必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的学习理念,久而久之便轻视德育学习。

2.小学德育固步自封,缺乏与时俱进

在过去几十年的德育课本中,德育教育主要是面向小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和训练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内容教条、抽象并一味唱高调,学校、社会和家庭早已习以为常,在德育教育时都抱着应付的心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德育课本应根据社会的发展更新内容,适应当前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做到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

二、小学德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改进措施

1.新课改后小学德育课的材料大都取自于生活的素材

德育的理论知识也是从生活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整个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更体现了德育课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生活化的特质。要想让学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成功、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材料的教科书是一方面,还要求教师把德育知识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获得实际的道德体验,提升道德素质。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取得,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处处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到那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教学资源,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德育知识。

2.整合德育生活资源

(一)巧设辩论会。

在德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动态设置一些适合小学生进行辩论的话题。让学会结合所学所知,畅所欲言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抽取事件中的道德标准,让学生明理明德,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在一言一行中去规范自己、修正自己,从小养成明是非、辨善恶的价值观念,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大有裨益,这是在其他文化课上获取不到的宝贵知识经验。如教学《勤俭节约》一课时,展开“勤俭节约是否已经过时了”的讨论,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这个话题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给学生讲解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勤俭节约”的品质高贵性,让学生能铭记在心,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巧讲生活故事。

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十分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运用此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大多源自与历史典故、童话、古老传说、民间风俗等,有些故事中蕴含了很多教人做事做人的道理。如果教师能对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并积极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在故事的反复讲述中,学生自然会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寓教于乐的德育教学方法能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并能达到增强学生记忆周期的效果。

(三)巧用生活模仿秀。

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教师可以将生活原型进行适当改编,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小品、舞蹈表演、唱歌、做游戏的形式开展生活模仿秀。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模仿能引导学生起体验和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从个人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通过这种动作、声音、形态和心理上的模仿,能促使学生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看人、看事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自我反思,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那能力。

(四)妙用名言警句。

在德育新课程中,穿插了许多名言警句,主要是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歌曲中的某些句子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各种正确的导向,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名言警句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

参考文献:

[1]张琰.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黄旭.形成性小学德育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德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03-01

德育教育工作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在整个中学的教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学科都具有教育学生培养德育意识的因素,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程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意识的培养,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英语教学在对学生德育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德育意识的培养,在指导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课程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德育意识的培养。

一、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德育意识培养的可行性

1.德育教育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作为一种被广泛英语的语言,近年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初中英语课既是一门传授给学生语言的文化课,也是文化传承的有力的载体,随着人们对于英语学习的不断重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进德育意识的培养也越来越具有可行性,英语教学不但追求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统一,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也包含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英语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思想感情的制约,并且在初中英语教材的设计上,也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信息,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2.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对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英语历年来都是高考中的重要学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英语成绩的好坏能够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强弱非常重视,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就具有很强的可能性,学生自身也会加强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德育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进行言传身教。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但是教师被人尊重不仅仅是由于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德才兼备,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和榜样,教师在国家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只有自身具备崇高的道德,才能使这种精神在无形之中影响到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也是学生早成长中的榜样,因此,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扎实的知识素养,还应当具备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形成自己高雅的气质,使自己的高尚品格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2.从名人名言和谚语警句中探索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资源。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加强对名言警句的锻炼和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意识,通过名言警句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加强对英语学科学习的兴趣,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做人的道理,加强对自己的德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德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初中英语教材为中心,深入挖掘相关的德育教学元素。英语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从初中英语教材中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思想元素,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材的时候,本身就在教材中加入了一些关于人文知识、史地知识、科普知识等的元素,教师应当以这些元素为基本的教学点,善于抓住时机,在教学中有意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德育教育的元素在教材中是取之不尽的,但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挖掘和有效地应用,使初中英语教学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服务,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不断完善。

4.从英语的实践活动中渗透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逐渐开始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教师开始从原来的管理者的角色逐渐转化为服务者的角色,这一角色的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在初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渐开始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当中,在学生的英语活动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觉加强对自身的德育教育,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虽然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学生思想意识领域进行教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初中英语教学的巨大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师思想上的认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进英.要在“寓”字上下功夫――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J].安徽教育,2007.(Z1)

[2]张爱华,潘守宝.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山东教育,2009.(Z5)

[3]刘星.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30).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职前教育;教师情感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它更主要是面向小学培养小学教师。但师专学生的教师情感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学生入学阶段,我们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不愿意做教师,87%的学生不喜欢做小学教师,95%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做小学教师。笔者走访了一些毕业后在中小学工作多年的毕业生,发现他们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这个层次学校生源的特殊情况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我校师范类的学生是从初中招来的,而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太好,承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才到此就读,也有一些学生考高一层次的大学无望,不得已才来到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认知方面都很茫然,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对教师职业的情感仍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教师职业情感发生危机,就不能不令人深切担忧。虽然我们也不排除日后工作中可以培养教师职业情感,但那毕竟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笔者认为师范教育的重中之重,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的传授,而是强化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多年来,我们在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探索效果是显著的。对中小学教师职前阶段进行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与开发是对国家未来负责任的教育举措。

一、教师职业情感的时代特征

教师职业情感是极其丰富的,有一定特殊性。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人或事物及周围环境的关切、喜爱的心理活动,是高级社会情感。笔者认为新时期教师情感应具有如下主要特征: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求真务实的事业心与上进心;获取成就的动机与争当教育专家的渴望;强烈的求知探索、创新兴趣;善于交往的性格;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高雅、时尚的审美情趣与昂扬振奋、热爱生活的执着精神;淡然处世、心怀感激、不计功利、无私奉献的平和心境。

二、教师职业情感培养

教师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既有职前培养开发,也有职后培训养成。职前培养开发更具有前瞻性和持久的效力。在师范教育阶段重视教师情感教育,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实施,是改变目前重视教育理论和技能学习忽视职业情感教育现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将“三个贯穿始终”的培养原则作为指导思想来开发、提升学生的教师情感,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一)职业情感的内驱力培养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教育,使他们保持做教育的内在动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职业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能力,使之对教师职业有全面、深刻、科学的认识是教育学课培养教师情感的首要切入点之一。为此,对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意义、作用、功能及其价值的深入讲解和讨论就成为教学分量很重的热门话题,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一是谈论,二是辩论。教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以免他们日后进入真实教育情境后失望,更不要讲空洞的大道理,让他们觉得教育离他们很远。教师应通过列举学生们身边的、已知、认可的事情论证教育对人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感,为其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2.职业的兴趣培养

教师如果厌烦教师职业,仅仅凭着责任心来工作,这种责任心在强大的压力下就会变成一种负担。乐意做教育工作,教师才能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兴趣培养越早越好,准教师们一旦对自己将来从事的事业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以旺盛的精力和巨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展现出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的风貌。笔者根据兴趣培养的规律,尝试了一些做法:第一,教学中经常设置“两难的教育情境”,如补课、排榜、减压、上网成瘾等敏感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用学过的教育理论分析解决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学生可以领会到科学育人的魅力,感悟到一个教师成功帮助问题学生时的乐趣。第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录像,看着名师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以及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学生由此产生羡慕、向往、尝试的情绪冲动,从而初步形成做教师的职业兴趣。

3.职业的自豪感

学生没有当教师的体验,要体会当教师的自豪感的确是一个难题。理论说教的效果当然不好。笔者后来摸索出虚拟法,即是让学生假设、想象自己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教师,或者是在偏僻山区执教,或者是在特教战线,或者是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或者是有专业特长,等等,任其自由虚构和想象,每个人都在自己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让人羡慕、受人夸赞、得到社会和学生认可的业绩,也得到了荣誉和薪酬,更包括学生成人、成才后对自己的感激。笔者请学生想象:“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该是怎么样的呢?”学生自豪和幸福的情感油然而生。

4.职业的德福共享

个体在工作与生活中领会、体验人生的幸福、崇高与人格的尊严,只有具有崇高教师情感的教师才会得到这样的幸福感受。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是个人人生幸福的源泉。热爱教师职业,做好教师工作,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必需的,其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本人。因为真正的道德境界应该是发自“本心”的。发自“本心”的东西才是自己最需要的,也是最能感受幸福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变成发自“本心”的道德呢?方法之一是组织学生讨论“做教师对我的好处”,然后要求学生写演讲稿“我做教师最受益”,并选择写得好的学生在全体学生面前做演讲。方法虽然简单,但学生心里却留下很深刻的记忆。(二)爱心和良心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是对教育对象的热爱和尊重。人们把“有爱心”放在对教师期望值的最高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性、细微性等方面的特点,尤其需要教师具有教育的爱心和良心。

1.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

名言警句对后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警戒作用。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的名言警句很多,笔者采用的做法是每周都给学生留一段教育家或者是有影响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话来警示、感化和激励学生,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们交往的一种乐趣”等。笔者将其称之为“每周一名言”。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名言警句既可以摆脱空洞的说教,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2.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例感动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向学生介绍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或者让学生听优秀教师的事迹报告,会使学生被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所感动。而优秀教师身上共性的东西之一就是这些教师对学生都有着非常热爱,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使教师人格熠熠生辉。

3.用反面事例警示学生

正面的事迹鼓舞人,反面的事例警示人。电视上、报纸上时有反面的教育案例报道,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反面典型。面对那些缺乏爱心和良心的教师,学生们都愤怒不已,而此时,把这种愤怒的情感及时转化为教育人的爱心和良心就会恰到好处,所以“别误人子弟”就成了我对学生们常说的话,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学生们的口头禅,成为教育人最起码的良知而被纳入准教师们的德育认知体系中。

4.用师爱的真谛勉励学生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的爱心和良心教育,必须弄懂究竟什么是师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师自己觉得很爱学生而学生们却不领情呢?为什么对学生善意的批评教育却招来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呢?新的历史时期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爱呢?真正的师爱是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任的爱。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质,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满腔热忱地期望学生成才,充满信任地鼓励学生成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笔者常对学生说,教师不能“糊涂地爱”,学生们也因此考虑爱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师职业美感教育贯穿教育学课始终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来的情感是一种愉悦人的身心的感情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最高层次的感情体验。通过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美感教育,特殊的美育教育,准教师们能够对未来的职业有美的感受、美的理解、美的追求,从而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情感。

1.感受美

教师职业美感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课堂上教师的人格特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满哲理的话语,动感的教态,恰当的服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无不彰显着巨大的美感魅力。面对一堂优秀的观摩示范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因素,充分感知美,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崇高的教师职业美感。

2.传播美

教师的职业美需要教师来传播,每个教师都是美的使者和传播者,哪个学生不喜欢给他们带来美感享受的教师呢?一个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变成美的发源地,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学的氛围美,知识的内在美,从而喜欢教师,喜欢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到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教育者的幸福与美好。“当教师就要当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信念会使得准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创造美

教师职业美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美育人。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是不是教育者的劳动都是“创美”呢?那些教育活动中不合规律、既无秩序又不和谐的现象,那些矫揉造作、缺乏个性和情感的东西能说是美的吗?教师通过让学生举例分析教育活动中形形的“造丑”现象来告诫他们要创美育人,积极拓展学校教育的审美空间,做一个真正的职业美的践行者和开拓者。通过开展创美育人教育,学生们发现理想、美梦这样的词汇原来就沉睡在他们心中,原来教育真的那样平凡而神圣,崇高而自由。

四、有利于教师情感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课时。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抢抓教育先机的举措,课时必须保证,但目前我们教学计划中教育学课时仅是每周2课时,总计18周,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好减少教学实践环节,这对准教师的教师情感培养是不利的,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适当增加课时。

第二,关于实习。教育实习对中小学教师职前教师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效果也最好,但多数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最后一个学年的半个学期时间来进行教育实习,有的甚至不足半学期,仅八周,实习时间偏少。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将实习时间由半年延长至一年,或者尝试改变现有教育实习的模式,变一次集中实习为分阶段、分内容的实习。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日积月累;程度;途径;策略

“日积月累”栏目是新课程语文内容设置上的创举,是语文园地“回顾・拓展”栏目固定板块之一。呈现形式以格言警句诗句等为主的句子居多,也不乏词语形式的成语等熟语,另外每册一般还安排两次诗(词)篇。这些内容中外贯通,古今横贯,归类出示。虽属小得不能再小的板块,但它紧密地与单元主题相配套,其作用之大不容置疑。可由于该板块教学随意性大,操作实效性小,探讨力度也弱,“日积月累”可谓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学预设,还是操作方法,乃至教学效果,现状都不尽人意,不容乐观。

笔者在学校的一堂推门听课中发现,某教师执教语文五上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时流程如下:

第一步,理解意思并板书,熟读成诵。

第二步,抄写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三步,默写名言警句及意思。

第四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理由。

执教者课后交流时还相当自信:这样教,甭愁这块内容考试不过关!

如此死记硬背,一味灌输,为考试而积累;

如此机械操作,按部就班,为积累而积累;

如此本末倒置,目中无人,弃主体于何处?

无需回避,类似课例不乏其人,目前“日积月累”教学现状总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遮蔽了“马蹄”!“日积月累”到底该怎样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根据课标要求。《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之“教学组织与实施”第14条也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词语,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这为“日积月累”指明了方向,并以“词语”为例提供了指导性的操作框架。为此,笔者对五上年级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进行了同课异构的初浅尝试。

一、积累程度上把握好“三个维度”,适当点拨写法

我们可以把“日积月累”分解到有意义单位,音形义结合体――词语。任何语言的积累,基本要求是会读、能写、理解,因此我们必须紧扣积累内容的“音”、“形”、“义”三个维度。这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音”的基本上没有问题,即使出现一些冷僻拗口读音,学生也能够借助工具书解决,倒是“形”、“义”必须重点把关,落实过关。

笔者尝试通过读悟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大意。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句子的大概意思,随后在交流中初步理解,再抓住要点深入理解:五个句子,分别强调了什么呢?相机板书:①读书要持之以恒;②读书对写作的帮助、促进;③读书的重要性;④要珍惜时光读书;⑤读书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积累内容的语言形式。否则,学生仅仅“知其然”,而没有“知其所以然”;否则,师生仅仅关注“写什么”,而忽视“怎样写”,顾此失彼;否则,课堂语言味淡化,缺乏深度解读。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明白格言警句之所以流传广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除了蕴涵哲理启示,还与写法巧妙密不可分。

二、积累途径灵活不拘一格,读记背写并用

积累的途径,课内课外均可,但课堂积累是主阵地;有意识积累和无意识积累并存,但应该以有意识积累为主渠道;教师强化与学生熏陶同步,但应该是以教师的引导为大前提,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旋律。一句话,积累应该是多渠道、多途径、多策略的。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在本课例中,笔者尝试设计多项的情境补白:小弟弟不爱读书,还说:“读书有什么用?”我可以告诉他:“ ”。如果他狡辩:“我有的是时间,现在玩,以后读书也不迟。”我应该这样教育他:“ ”。我还要告诉他读书的方法:“ ”。

至于积累的方式,无非读读记记背背写写,当然,这个“写写”不仅包括抄写,还包括用上这些积累的材料来写――写句子语段,写感悟体会等。同时,“写”的内容与形式要注意避免死记硬背,避免生吞活剥,避免无趣乏味。因为积累主体是学生,激发其内动力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从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可以提炼成一个训练的模式:理解大意实践应用领悟写法。模式仅仅是一种范例,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程式,应当随机应变,如在“积累”古诗词时,研讨写法环节可以安排研讨押韵等;“积累”熟语时,研讨写法环节也可以讨论褒贬感彩和应用范畴,也可以研究构词规律等。只要我们脑中有“模式”,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循序渐进,灵活变通,必有成效。

三、积累策略注重实干运用,强调整合提高

上海吴忠豪教授在谈及积累时,阐述了他的观点:积累有两类,一类是消极积累,一类是积极积累。其分水岭在于能否运用,因为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或用于书面交流,或用于口头交际。为积累而积累的语言只能属于消极语言,即使积累数量再多范围再广,也只是埋在喜马拉雅山下的矿藏;为运用而积累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能够长久储存而最终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学习语言目的是什么?交际应用!只积累不运用,那是消极语言,记忆的痕迹稍纵即逝;积累并能运用的语言才是积极语言,积累并运用的过程才是真正提升语言素养的基石。语言内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在教学中预设如下问题:你打算挑选哪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理由。此环节,不仅回顾格言的意思,还强调运用的“场景”,更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格言的表达方式。如上述案例,只要通过适当引导,就能帮助学生在记忆中留下写法上的烙印:①夸张;②比喻、夸张;③比喻;④对偶、对比;⑤排比。

同时,我们有不少老师容易被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所禁锢,其实,只要教师认识到位,举措跟进,“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的有关教学内容可以整合,有时可以互换顺序,尤其是“日积月累”往往可以放在“口语交际・习作”前面来学习。还以笔者在尝试中,考虑到“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也是读书的话题,不妨先积累关于读书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再来“口语交际”,最后书面习作。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后,再来口语交际同主题的话题,无疑是循序渐进的,无疑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我们不可缺少这样一个“以规范的书面语言规范学生并不规范的口头语言”的提高过程,同时又是“以丰富的书面语言丰富学生并不丰富的口头语言”的上升过程。

在此基础上,再去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体会,有了材料内容的迁移和话题理解的铺垫,“厚积”后“薄发”,既巩固积累、运用积累,更让学生明白积累的价值之所在,强化学生有效积累的内驱力。

语言积累是个永恒的语文课题,而我们应该强调和坚持的积累是一种积极积累――兴趣的激发,文化的积淀,能力的提升。只要我们贯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课本为例子,课堂为引子,把学生引向“生活大积累”,真正发挥日积月累的功效,让“日积月累”小板块也能有大作为。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2009年版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7篇

一、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初中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初一阶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等,在初二阶段积累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在初三阶段积累文言名篇、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让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每周利用阅读课集中摘抄一次,主要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童年》、《水浒传》等,让学生利用假期去阅读,同样要求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2、背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了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课文中的经典篇目,可采用每篇必背的方式,进行积累。

3、感悟。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来自书本和生活,思想亦然。真正意义的积累是用生命、用心灵来完成的,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通过感悟来沉淀语文学习的内蕴。有时候,学生在写作前总是喜欢和我一起交流,把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和构思全盘托出,而我也会从我理解的角度和他们进行思想碰撞。 我还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点点滴滴,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写作也会变得轻松。以一些名家为例,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我告诉学生: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让学生利用日记的形式,自觉地积累身边的小事,积累情感,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品味出它不平凡的地方,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在《春》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思想深处对春的诗意的感受,让他们的经验能变成体验。除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春天的图景外,我也设置了这样的谈话题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如果你可以选择做春天里的一个事物,你愿意做什么?为什么?”这样让学生有忘我体验的机会,同时也是对我们熟悉的春天的反刍式体验。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我愿意作一只蜜蜂,可以在百花丛中去采集甜甜的花蜜。”“我要作回一个五六岁的娃娃,这样就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在草地上去打滚玩耍了。”“我要作春风,我轻轻一吹,花就开了,树也绿了,还可以去周游世界。”“我要做天上的风筝……”“我要作地下的老鼠……”“我要作河里的青蛙……”这是学生眼中属于自己的春天,整个课堂亦如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把这样的想象和体验与课文中作者对景物的体验、描写做比较,学生自然就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景物的特征和写法的妙处了。

4、鼓励学生多说。在我的课堂上,我尤其喜欢学生的说,只要发言,我就高兴。好的回答,我一句“太酷了”,学生乐得手舞足蹈;不够水平,说一声“是不是你想说……”,学生也受宠若惊地坐下,然后等着回答下一个问题。总之,我的语文课上,没有“不乐意”,没有“不正确”,有的是喝彩,有的是肯定,有的是赏识。一学年下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断高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抓好积累的落实

1、检查。每个周的周一,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比。发现好的典型,利用班会或墙报予以表彰;发现差的予以谈话教育,并限期改正。

2、比赛。组织多种多样的诗词背诵比赛,例如个人赛、小组赛、诗歌配画比赛等。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第8篇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呢?

一、 吃透教材,挖掘“亮点”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教师可以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中的德育亮点,从而进行德育渗透,在学生的心灵里播洒下健康的种子。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该让学生通过父子互爱,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中,让学生懂得做人应常怀善良之心;冰心的《小橘灯》,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宗璞《紫藤罗瀑布》能更好地体现出课文的人文性,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与时俱进,德育更新

我国传统美德当中,璀璨夺目的珠宝随处可见。当然,传统之中的一些曾被当作“美德”或是“丑德”的东西往往也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异,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跟上时代,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与时俱进。如历史上大为褒扬的岳飞的“忠”,现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愚忠”;宋江的“善”被许多人认为是“伪善”;就连臭名远扬的西门庆也有人为之翻案……确实,许多东西都因时而异了,现今说你“老实”,不是夸你而是骂你;现在如再“自谦”则等于失业……所以,语文老师不能死搬硬套墨守成规,以旧有的“美德”来框范今日之新人,千万不要把那些时有创见的学生当作“异己”,把那些木纳寡言的学生当作“优异”,否则,必将被淘汰。当然,我们得强调一点,“与时俱进”得有个分寸,一旦过了头,则会变成“冒进”,反而不好。所以,语文老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走在时代前列。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才会在德和才两方面都成为优秀人才。

三、 选准教法,合理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我们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和方法。我觉得,以下三点切实可行。

(一) 格言警句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光芒四射,含义隽永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出来的。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的名言名句,甚至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名言警句来体现的。对于这些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例如,我们在讲解杜甫《春望》时,可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学习作者的爱国之情;讲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更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作者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在鲁迅的《故乡》中,应让学生背诵和理解最后一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教育学生要在未来的道路上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由于这些名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于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二) 抓往主题思想进行德育

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归纳与概括,明确文章所表达的主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进行语文德育的过程。主题思想的概括,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抓住主旨。阐释主题思想,自然要联系实际。联系形势任务,联系学生思想。但这种联系应是画龙点睛,点到为止,注意潜移默化。如果泛泛而谈,空洞说教,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在教学《狼》时,着重分析了文章的内容后,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屠夫能杀死两只追逼甚紧的狼?学生经过分析、争论后得出结论:敢于斗争且善于斗争。到此,语文教学可以停止了。但是我却更进一步地追问学生,我们现在需要这种精神吗?请举例。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讲面对难题时,有的讲面对不良分子时,不一而足。我相信,在他们的道德品质中肯定加入了“机智”“勇敢”这些词语。

(三) 注意前后文章联系分析对比进行德育

语文学习需要前后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德育教育当然也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进行语文知识的迁移拓展时也应将德育内容进行适当地迁移。这种迁移我认为有两种方法:一是同类迁移。如在学《狼》时,我们可以联系到《愚公移山》等课文,这样就可以强化学生的“坚强”“斗争”的勇气;另一类是反向迁移,如我们在学习一些优良品质时,可以去联系一些反面人物或事例,以增加学生的印象,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我在教学《论美》这篇文章时,引发了学生对我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行为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有外表的美容术,是否有心灵的美容术呢?学生在思考后得出了各种答案,特别是一位平时不是怎么出色的同学打出了“融于山水”这一答案。这时,我头脑中闪现出《鼎湖山听泉》和《林中小溪》的主题,于是立即进行了迁移,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而且教育了学生爱护自然、陶冶身心。

四、师德为范、言行一致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的示范教育功能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我们不妄想一个鼠肚鸡肠、目光短浅的老师会教出目光远大的学生。所以,一个语文老师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逐步熏陶,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知识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