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克隆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上,同学们都在写关于克隆的作文,我呢?会克隆什么呢?想啊,想啊,我终于想出来了。
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大海。有几个原因促使我完成这个愿望。
其一,大海浩瀚,不是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吗?大海那宽广的胸襟,看一眼,会使人心旷神怡,什么烦心事都烟消云散,因此,我要克隆大海;
其二,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正在枯竭,克隆大海,在缺水的地方,如果需要淡水资源我克隆的大海可派上了用场,只要把水处理一下,就可以成为淡水;如果需要盐,把海水晒晒,白花花的盐粒可就出来了;
其三,有片更大的海,在国与国的边界,会使原先根本没有交流的国家促进交流,增加友谊,多几片这样的海,会不会使世界少些战争呢?
一.花语导入,认识转基因花
笔者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教学中,就从学生感兴趣的“花语”作为导入,开展了“看花说话”的课堂小活动。
第一步:与玫瑰对话:“玫瑰代表爱情、爱与美,那不同颜色的玫瑰又代表什么呢?”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后,形成这样的一个课堂共识:玫瑰(红):热情、热爱着您;玫瑰(粉红):感动、爱的宣言、铭记于心;玫瑰(白):天真、纯洁、尊敬。
第二步:用花说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送花,或者经常收到别人送的花,但送花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不同的人,送不同的花。比如恋人之间送什么花?(玫瑰)母亲节,你送妈妈什么花?(康乃馨)父亲节,你送爸爸什么花?(石斛兰)假如,给你一朵转基因花,你希望是什么样的?你想送给谁呢?你想代表什么意思呢?
通过这样的导入和活动设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完成具有开放性和探讨性的课堂导入,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认识转基因技术
事实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很大,教师可以从很多方面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不仅要注重文本本身的意义探讨,还需要对文本之外的意义进行探讨,丰富学生的知识点。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融入拓展训练,将文本内外结合起来。首先,在认识转基因花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转基因技术”着手,拓展课堂内容。其实,“转基因技术”在20世纪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关于其利弊也一直在争辩不休。
自从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克隆技术就成了科学界乃至整个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当2000年3月,克隆小猪“横空出世”以来,欧美之间也为转基因食品吃与不吃的问题争论不休。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转基因食品已经被不知不觉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部分。也就是说,转基因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我们在《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的教学中,自然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转基因食品。比如,教师可以以“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作为课堂话题,让学生在此话题之下,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感性的认识和思考,并得出一些理性的结果。
三.发散思维,习作练习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将写作训练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进行教学,而与课文教学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这自然是不合理的。毕竟,学生学习的文章都是文学名作,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探索价值,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应该在写作上有所启发,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在这里,我们还是就转基因问题讨论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课文教学应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如笔者在丰富课堂资料时,导入了下面一段文字:
90年代初,市场上第一个转基因食品出现在美国,是一种保鲜番茄,这项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国研究成功的,但英国人没敢将其商业化,美国人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保守的英国人后悔不迭。此后,转基因食品一发不可收。据统计,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确定的转基因品种已有43种。美国是研发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禁止将转基因食品用于食用。请你就上述材料进行思考,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片作文。
其实,这是一则很好的材料,对学生认识转基因技术有很好的帮助,学生会在这则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有关转基因食品的知识,会在资料搜索的过程中,对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利弊有更多的了解,也对材料中美国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了解,并能够对我国在处理转基因食品上的态度进行探讨,在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表达能力。
一、重评讲,轻指导
在功利性教学思想的驱使下,阅读教学重于写作教学的思想仍然大有市场,写作教学的时间和效果都大大“缩水”。写作前的指导没有训练目标、重点,更没有训练的连续性。大部分教师更注重批改时妙语连珠,评讲时机巧百出。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作文教学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写作水平原地踏步。
上课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调查、判断、分类,把握学生写作最近发展区,使教学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上作文指导课时,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写作要求、写作目标,训练内容的设定与安排也应该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原则,明确各个阶段的写作能力培养,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指导和训练。
二、重技巧,轻感悟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生会写作文,大多数教师侧重于把它看做是一项“手艺”,仿佛是电脑编制程序一般,写作成了工业流水线中的一条,学生则成了掌握熟练技能的操作工。但是,许多人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区别,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靠别人提供材料,作文则靠自己提供材料。模具般写作指导让原来动态的写作过程蜕变为静态的组装过程,这恰恰是学生作文无话可写、无个性的根源。
写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写作素养,这个过程不是教师通过讲授技巧就能达到的。因此,中学作文教学要戒除“写作技巧至上论”的影响,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
一位教师在执教以“观察与联想”为主题的作前指导课时,以观察一束鲜花为引子,让学生明确观察需要多角度,又联系教材配套读本中季羡林的《夹竹桃》一文,引导学生赏析品评文中夹竹桃静态的色、形、香,月下动态的“迎风弄姿”,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与生动联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春游天目湖(本地著名景点)的视频,互动交流后进行感悟写作。这节写作指导课让学生多了灵性,多了创造,少了循规蹈矩,少了千部一腔,真正享受着写作创造的喜悦与满足。
三、重形式,轻实际
教学活动必须讲求实效,教学设计不仅要有漂亮的形式,更要有扎实的内容。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作前指导课,教者的语言精练流畅,教学环节设计循序渐进,读、议、改、写,环环相扣,尤其突出的一点是她所选用的大量指导素材,均来自于学生的习作。
可是在修改扩写这一环节中,她选用了一则学生习作中关于钓鱼的片段,虽然教师基本素质不错,也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但效果不佳。有些学生苦思冥想,无从下笔,有些学生偏离重点,不着边际,有些学生修改得当,却又不够生动。究其原因,并不在于教师的指导失误,而在于这则材料中钓鱼的经历只有少数同学有过亲身体验,而且绝大部分还是男生。这样的修改扩写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还是有着一定距离。若能在注重形式的同时,选择学生十分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考试之后……运动场上……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后……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这个课例提醒我们,写作指导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写作的欲望。
四、重课内,轻课外
有这样一组发人深思的统计数据:在102篇学生的习作中,出场次数最多的古代人物是司马迁、屈原(13次),苏轼(11次)文天祥(9次),最热门的外援――霍金、保尔出场次数平均为10次。通过以上这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学生既少读书积累又少经历阅历,写作时只能是闭门造车。
每个教师都知道:语文是个慢工活,写作更是如此,特别需要课外持久的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着文章应该怎样写的答案”。课堂只是学习写作的一个点,课余才是学习写作的广博的面。阅读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不能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的思路。
平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进行广泛而自由的素材积累和语言积累,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诸如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科技克隆、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失学、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都可以成为写作资源。
所有体裁的英语阅读文章中,学生认为科普文章阅读起来最难,主要因为:1.科普文章中生词、专业术语较多;2.有些科普文章和学生的生活不太贴近,学生的抽象思维又有限,增加了阅读难度;3.大多数科普文章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而思维导图图文并茂,能将抽象思维形象化,是破解科普文章阅读教学困难的一种极佳教学方法。
下面,笔者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新标准)高中二年级上学期顺序6 Module 5中的阅读课“Cloning and DNA”一文为例,介绍头脑风暴图、箭头图、表格、分层结构图等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一、利用头脑风暴图 做好课前热身
在课前热身中运用头脑风暴图,从复习当前单元的知识点出发,选定一个中心词,把相关的该单元知识(可以是单元单词、短语、语法等)联系起来,再由这些知识点来引发对先前所学其他知识点的回忆,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头脑风暴图充分体现了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特点。在该课的课前热身中,笔者以学生在生物学中学的多利羊sheep为中心词,并配上图片,然后引导学生由中心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单词或短语,比如organism,再由organism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汇,如cell, DNA, bacteria, enzyme, human tissue等(见图1)。
在课前热身的头脑风暴图中,颜色各异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大大激发了学生联系回顾单词的积极性,主动积极地把所学的生物专业术语与DNA相关的单词进行联系复习,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同时也为阅读做好了词汇和背景知识的铺垫。
二、通过箭头图导入 帮助学生建立理解思维
导入对于任何一堂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避免枯燥无味的教与学,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尤其是通过超乎寻常的导入方式。在该课的热身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利用箭头图(见图2)引导学生对clone过程进行联想,最后通过此图提出“Can you know how to clone Dolly by this picture?”的问题,从而进行情境导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想弄清此过程的动机,并且也抛出了本课的阅读任务,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形象的铺垫,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从形象走向抽象,建立起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的能力还相当有限,如果在此阅读课中只凭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学生有限的抽象思维凭空想象基因工程,就难以理解文章2、3段细节,从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阅读。为解决此问题,笔者再次运用箭头图(见图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和课前热身中复习的英语词汇配以文字疏导,构建基因工程过程的箭头图。
箭头图利用箭头联结各个思维步骤,记载思维或事物发展的过程,形成思维流程图。这幅箭头图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生物、英语知识了解基因工程,帮助学生理解阅读难点。设计以上两个箭头图是源于学生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DNA和克隆内容的启发,学生对这两节生物知识比较熟悉,因此为理解课文难点2、3段内容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素材。但让所有学生只根据生物知识用英语一下子表达克隆流程的确很困难。因此,笔者选择了先与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共同寻找细节完成图3左边部分从“unzip the DNA”到“combine with”四个实验步骤中关键动词的填充;随后在图3的右边设计出文字疏导,引导全班学生根据课文、图片内容串词成句,如the scientists use enzymes to unzip the DNA;最后选用表顺序的连接词firstly, secondly, thirdly, finally引导全班同学串句成篇,最终达到让学生完整清晰地复述整个实验过程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热情很高,很快达成了对此难点的理解。
三、利用表格理解细节 培养学生分类管理的能力
表格是一种简化了的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使用表格不仅能够训练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对内容的分类管理能力。利用表格将散乱的内容分类整理,使之条理化,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和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时长。[2]
课文关于克隆优劣的叙述较为零散,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此内容,笔者运用了一张简单的表格(见图4),帮助学生对此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对比,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此表格一目了然地理解克隆的优劣,并借此建立了正确的科学观。
课文中关于克隆优劣的描述并不复杂,但比较零散,故笔者设计了此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类理解。教学中选择了两名中等成绩的学生分别完成克隆优劣势内容的整理,再带领全体学生检查复述,学生能根据导图轻易完成对克隆优劣的理解,达到了培养学生分类管理能力的目标。
四、利用分层结构图 巩固学习成果
分层结构图层次清楚,上下之间有清晰隶属关系,层层剖析,由整体到主要分块再到细节。分层结构图对学生理解文章结构、脉络层次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语篇分析能力。[3]笔者把这种有助于梳理单元知识的思维导图运用在此篇阅读课的教学中,把整篇文章的内容分成五个部分,通过图5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回顾和复述。
从图中学生可以看出文章主要段落及中心大意,通过设计关键词的填充,让学生把握关键词,对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所把握,在完成各个部分的复述后,全体学生可以根据此图的提示进行自我复习,最后让学生根据此图缩写此文。从学生缩写的作文看,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此内容,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达到了把语言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教学目的。
总之,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零散的信息分类整理成与主题密切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块状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篇,抓住重要信息,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和创造力。笔者通过几种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受益匪浅,真正体验了思维导图对教与学的巨大帮助,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31-38.
本期《领导书屋》摘编了几组改变未来世界发展大趋势的有关内容,供读者学习思考。
一、改变社会的五大趋势
全球化全球化已不再意味着美国化,是指对地球上任何地区的人、产品和思想的包容和接收。全球化影响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市场扩展的商机,还意味着联系性和流动性。从国家、计算机到小玩意儿和全球银行业务,都将连接在一起。未来,诸如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识别、传感微粒和智能尘埃(某种类型的极为微小的无线发射机和接收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这种趋势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因此,隐私差不多会消失殆尽,但透明度和风险性将会增加。
本地化本地化(或再本地化)刚好与全球化背道而驰。本地化的出现源于人们不喜欢全球化或均质性。欧盟将因此出现裂痕,最终走向解体。这种新的部落主义将推动城市国家、本地定制产品、经济保护主义等现象的出现。
分化未来,大多数事物都将以某种形式分化。首先,将有多种未来,有的飞速发展,有的慢下脚步,有的人拥有技术,有的人持排斥态度。市场将向高端和低端两极发展,享受哪种档次的医疗、教育、交通和安全服务取决于你口袋里有多少钱。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将会消失,人们要么加入全球管理精英的行列,要么沦为被奴役的工人阶级(或失业阶层)。
焦虑如果这些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或许会被某种弥漫全球的情绪所感染,至少那是许多人将在未来体验到的东西。人们将失去对机构的信任,变化的速度将使得人们渴望回到过去。这种不安全感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遍性的,但无论你是18岁还是80岁,都会有一种无能为力感以及一种持续的焦虑,它让你感怀往昔,回避现实,为自恋、本地化和部落主义的生长提供土壤。
意义关于未来,最让人着迷的问题是,宗教会成为日新月异变化的牺牲品还是将从中受益。有人预测将来会有信仰危机,因为信息的传播将一点点地吞噬掉信念所赖以支撑的精神状态。物理学将把万事万物统一为一个理论,这将摧毁诸如宗教之类的旧式迷信。换言之,科学将成为我们新的宗教。如果科学、技术和复杂性成为未来的主要要素,将有更多的人想从宗教那里寻求安全、抚慰和指引。这可能只会导致个人灵性的增加,但全球化将连同普遍存在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一起推动信仰在大众间的流行。因此,我们将看到宗族主义、民族主义和陌生恐怖症到处蔓延。
二、改变科技的五大趋势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新千年里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一项技术。但它不会让人失望,因为它确实是一项具有破坏性的技术。纳米技术将影响从航空航天、建筑到能源、医疗等各个行业,催生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产品。但是,直到关于纳米技术的重大事件出现之前,社会上关于这种技术的争论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生物技术1996年,我们有了克隆羊“多莉”,自那以后我们克隆鼠、牛、兔、马和狗。克隆人离我们不会太远了,尽管它不可能来自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实验室。将来,克隆人一定会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但更具有威胁性的是通过改造人类基因增强或清除某种遗传特性的想法。根据基因构成和遗传因素判断个性或未来行为的试验也令人惶恐。将来,从职业生涯到亲属关系等都将涉及基因问题。
能够感知情绪的机器关于人工智能的著述不胜其数,但人工智能从意义上讲还差得很远。如果未来互联网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情绪智能――或能够感知情绪的机器――将是推动变化发生的一个更为直接的因素。将来,我们会看到汽车通过各种安全控制器和情绪敏感功能与驾驶员的情绪状态连接,计算机可以分辨我们的心情是否良好,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判断我们是否在撒谎。当你觉得不高兴的时候,治疗机器人、收音机、电视机立即播放欢快的节目;网络零售商根据每个客户的情绪状态定制主页、产品、甚至产品描述。
伦理道德一直以来,科学和技术尤其是后者的发展都摆脱不了政治的束缚,将来,随着人们讨论的重点集中在结果是否理想而不是有没有可能发生上,科学和技术尤其是技术将日益受到密切关注。处于把守科技发展之门最顶端位置的是根据政治理念、经济和国防安排国家和国际事务的政府。人们一旦认识到计算机将无处不在,地球上将几乎没有哪个地方不在监视之中,隐私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战士即将出现。但这些机器应该感知痛苦或悔恨吗?如果发生意外,谁该为此负责?你愿意让机器人给你麻醉和动手术吗?或者当你的孩子爱机器人胜过爱你时会怎样呢?机器人已经存在了数年,但几大趋势融合后将改变这一领域。首先,计算能力(处理和保存)的成本将迅速下降。其次,分布式计算、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无线宽带连接越来越便宜和普及。将来,个人机器人可以清洁地板、配药、监视计算机窃贼,同时,工业机器人可以操作危险机器、处理危险材料。从小范围来讲,机器人可以帮你将在超市里购买的物品拎回家,充当盲人向导,或在医院或在疗养院承担护理方面的工作。机器人是否会完全取代人或动物的关系是个大问题,对此,大多数人现在的回答是“不会”。但是,这种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变。
三、改变金融服务的五大趋势
移动、预付和无接触付款就像在其他行业一样,便捷将是改变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一大趋势。信用卡很方便,但只要数字现金进入电子设备,一切将会发生变化。内存数字现金的物品将包括手机和汽车,但衣服甚至人的身体没有理由不可以携带数字现金。预付和内嵌钱款的趋势还将延伸到私人货币和以物易物的领域。
中介如果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一切的话,那么尽管存在对便捷的需求,人们仍然喜欢从擅长某一领域或能够就众多产品提出独立见解的专家那里购买产品和服务。因此,独立经纪人将越来越重要,专门从事某个领域的金融服务的全球专营也会活跃起来。也就是说,独立、公正、透明和专业知识将在未来占据重要地位。
债务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无限经济繁荣时期,因此,繁荣与萧条的轮回已经终止。然而,全球最后将有一个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全球性的,因为现在每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很高)。而且,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由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积累的债务数额庞大,其严重程度和困难程度将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经济危机。它将何时到来呢?这无法预料,但我们每个人应该早做准备。设有实体分支机构的地方贷款人和银行会平安度过这场危机。为什么?因为与真实的人打交道让消费者觉得安全和熟悉。
管制总的来说,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尤其是后者对借款人往往一视同仁,个人对于他们所贷的金额并不十分了解。当钱极其便宜时,它们关系不大,但如果利率上涨便不一样了。由于社会诉讼增多,风险意识增强,政府将试图通过加强行业监管来保护公民(包括他们的金融负债)。大银行将在贷款方面受到更多的监管,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薪酬和利润上限的呼声。小单位将被铺天盖地的繁文褥节、规定和要求压得喘不过气来,发现自己越来越难赢利。大企业也会发现自己的利润在缩减,尤其是在不得不维持越来越多的开支时。
外来竞争及非银行竞争当今,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服务公司都能很轻松地应付外来竞争和非银行竞争。零售银行业内的创新或多或少地局限于营业时间更长、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业务。除此之外,互联网对金融服务领域内的传统营业模式影响甚少,但这种情况以后将会改变。PayPal、Zopa和Prosper等品牌将成为未来银行业的弄潮儿。而且,从每家大型全球企业将试图进入发展完善的市场这个角度上讲,预计将来竞争会非常激烈。
四、改变食品的五大趋势
便利和可携带将来,每个人将过着忙碌的生活,与家人见面的时间很少,经常匆匆忙忙。这意味着将来在家吃饭的时间更少,尤其是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而在路上和办公室之间吃饭的时间增加。所以,食品将变得更快并更具有移动性。这意味着食品更容易购买、烹饪和食用。在某种情况下,这意味着设计装在包装袋里的速食,可以直接从购物篮里拿出来放进微波炉里加热。此外,还意味着配料事先已洗好并切好、标签更明确、结账更快和餐馆在你吃之前就知道你想要什么。
应季食品、地方食品和慢食虽然有些人渴求又快又便宜的食品,但其他人将花钱让一切慢下来。这意味着当地生产的应季食品,而且还意味着所有关于食品来源和生产方法的信息。对于某些人来说,出处将意味着直接从生产者那里购买,同时,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技术将使他们能够询问产品或制作产品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食品里程的争论将走向前台,公平贸易产品和实务也将如此。对于喜欢享受时间和空间的人来说,亲手栽种水果和蔬菜将因为其可追溯性而风行一时。
健康与当人们吃东西时,是在用眼睛吃,还要用头脑和心吃东西。因此,虽然逻辑告诉我们要吃健康食品,但情绪却告诉我们吃那些我们不该吃的东西――吃着舒服但可能有害的食品。大多数人因此将采用某种平衡办法―通过吃健康食品或锻炼来抵消。这种情况可能在同一天甚至在同一餐饭时发生。因此,食品将日益在有益于健康和无益于健康之间两极分化,两者都是以某种形式出现的焦虑反应,而且随着对便利的需求将战胜对健康和的渴望,两者都日益需要伸手可及。同样,食品将在廉价和高档之间两极分化。
怀旧随着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抑郁和孤独,他们将试图通过吃来安慰自己。也就是说,人们将通过食品退回到他们认为更简单、更安全和更有确定性的时代。这种焦虑将引发怀旧型的饮食习惯,从简便的方便食品、童年最爱亲手制作面包以及购买“真正的”果酱。这种对“老食品”的兴趣还将对餐馆的设计产生影响,我们将看到1950年代风格的免下车电影院和餐馆。
食品科学和技术食品行业将与医药行业融合,产生出一大批新型农产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产品范围包括从治疗头痛的苹果到抑制食欲的水等等。同样,由于从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到智能包装“网络”等技术使包装能够彼此对话,然后,根据你厨房里储藏的物品推荐食谱,所以,技术将催生出更快更方便的食品。我们还将看到能够播放关于葡萄酒原产地的短片的葡萄酒瓶、若超过有效期能闪现危险符号的牛奶箱和鸡蛋、说明如何制作蛋糕的蛋糕袋。随着一般情况下都采用食疗而不是药物治疗,病历卡也将变成购物单之类的东西,这将意味着食品包装将受到日益严格的控制和法律约束。
五、改变医疗保健行业的五大趋势
老龄化老龄化是将对医疗保健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大趋势,因为人们不仅寿命更长而且还希望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健康。中国有1.34亿人口的年龄超过60岁――占总人口的10%――而且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30%。老龄化带来的明显影响包括老年人的医药开支和护理开支更大,但我们将会看到常见疾病的类型也将改变。这将对从恢复记忆到更换身体部位等一切事物产生影响。同样,预计将会看到更多不同年代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而且社会上将会出现更多关于70岁以上的人安乐死和的争论。
电子医学日益增长的住院成本和治疗成本将与远距离监控和无线通信的发展一起推动基于家庭的监控、远程诊断和治疗或“在家住院”的迅速发展。相应地,未来将出现为那些有能力消费的人提供上门检查和面对面接触的反潮流。
睡眠科学人们将来会越来越觉得疲惫不堪,这将导致衰竭、焦虑和抑郁。结果,关于所谓的睡眠结构――不同的睡眠状态及其如何影响健康甚至学习与智力水平的关系――研究将迅速发展。的确,睡眠将在未来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将作为新的象征取代金钱和性的地位。因此,我们将看到睡眠零售业(例如,MetroNaps)和专业睡眠咨询业的增长。而且,预计床、床垫和枕头等高质量睡眠产品的销售量将大增,其中有些产品将变成真正的高科技产品。未来将有提供8小时剂量的优质睡眠的药丸,将我们从对真正的睡眠的需求中解放出来,尽管对那些连续22小时工作或玩乐然后只睡2小时的人来说后果是什么还很不清楚。
医疗旅游从患者将到世界上任何地方接受一流治疗或利用标准化的流程省钱的意义上讲,医疗保健将变成全球化的产业。我们将因此看到医疗的菜单式定价、医疗旅行社和类似于旅馆并提供从智力移植到记忆治疗等一切服务的豪华医院的发展。同时,在另一端将是超市开设的便民诊所。这个市场的两端将由少部分全球企业拥有,他们将在全球范围内把常规服务外包给低成本的供应商。
恢复和清除记忆将米兰・昆德拉的话改一下就是,未来将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我们个人的和集体性的遗忘将被老龄化社会和日益加快的包含太多信息的生活节奏所推动。新技术还将冲刷掉我们近期的词汇或者文件,将一个格式转换成另一个格式。
六、改变工作的五大趋势
劳动力短缺、流动性和混乱全球化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低技能工作将流向诸如中国、印度和非洲等低成本国家,同时,随着高技能工作变得更加具有流动性,地理位置将变得无关紧要。这意味着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并且劳动者将在全世界寻找工作机会。这还意味着工作可以在一个地点,而人可以在另一个地点。想住在伦敦而为纽约的某家投资银行工作吗?将来,这没有问题。对公司的忠诚也将逐渐减少,而且,将来的情况是,哪里的工作最好,各式各样的劳动者就涌向哪里。逆向移民的趋势还将加剧,美国等国家的公民将涌向印度等国,因为那里的工作机会比美国国内好。但是,未来最大的冲击是由于几乎每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都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短缺。因此,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能解决这一问题之前,吸引和留住人才将变得更加重要。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二三十年前,权威评论家预测将会出现休闲社会。但我们现在不是工作得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而且我们花在路上的时间更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个解释是技术。另一个是全球化,或者可能与组织的扁平化有关。还有一个理论将其归咎于低利率、消费主义和债务。同样,忙碌也是有声望的人在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但这完全可能发生变化。由于父母们需要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24小时的工作文化将受到挑战,而且将来会出现对长时间工作的社会成本的诉讼和管制。例如,企业将被迫为婚姻破裂、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和无休止工作文化、不切实际的目标和消失的晚上或周末导致的儿童生活紊乱等提供赔偿。
技术和自动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过去是热门新闻,但未来我们将更多地看到雇员被监视的现象。简历将存在于网上或者植入在我们体内的防篡改身份芯片中(它还可以提供安全进入办公室和计算机注册)。网上工作拍卖和网上身份检查也将变成家常便饭。未来将有技术解决与工作有关的压力,并且虚拟会议将日益取代在有形场所举办的会议。人们将在家里、路上和车上办公,但办公室作为中枢机构仍然至关重要,不只是因为人们将仍然需要与其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话虽如此,无线技术和高速链接将意味着你的办公室将在任何地方,因此你将更多地在休假期间以及在世界上某个偏僻的角落工作。以前没有工作色彩的场所比如飞机、火车和汽车等也将越来越像办公室,而且没有哪个地方能使你完全摆脱工作。
企业社会责任在英国,年龄在21-35岁之间的大多数毕业生说工作很无聊,并且差不多50%的人说他们的工作缺乏某种形式的智力上的挑战。
未来,企业将不得不努力吸引和留住劳动者,并且诸如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和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将在新员工和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的确,随着企业奋力打造吸引未来员工和现有员工的品牌,营销将转而朝向企业内部。信任和透明度将变得更加重要,而且,消费者还将变得更加注重价值观。结果,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的界限将会消失,并且组织将日益不得不讲实话,说出全部事实并且只讲事实。
这就是概念性消费的魔法。目前这种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方向。当一个词汇突然窜红,围绕它的一个购买群体也随即形成。“超级女声”赛得如火如荼,到书店里转一圈,李宇春和周笔畅的写真集已经摆上了柜台。人们对信息过细求真的追求正在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仍记得自己当年四处求购郑智化贴图的狂热,那种求而不得的失落让人心酸。如果是现在就好了,隐藏在概念之下的商机总会被发现和利用。郭敬明的作品在校园里畅销,迅速形成了“80后”概念。哦,80后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一群同样留长头发自以为很酷的孩子们赶紧给自己的作文打上标签:“80后”!“快来买呀,‘80后’挥泪大甩卖啦!来晚了就抢不着了!”
我对概念性消费没有丝毫偏见,存在即合理嘛。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概念性消费形成的供给,对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滋润和丰满。概念形成,决不会仅仅是一个概念,环绕其周围的一定是一个更大的“场”。海选“超级女声”背后热捧者如何狂欢,新星如何脱颖而出,如何看待“超女”和传统明星的气质区别等等,都是可以深思的。当良莠不齐的图书、唱片和电视节目在“超女”概念下出场的时候,这个词汇的“内核”就得到了充分释放。诚然,这种外延方向不定,比如探讨张靓颖是否结过婚,到底和几个人谈过恋爱,李宇春是否同性恋等等,就完全背离了初衷。不过,只要提高警惕,这种背离是完全可以辨别的。随着概念的名气越来越大,供给量越来越大,对这个概念的解读也就越来越多样化。最后,概念成了一个文本,多样性的阐释把概念的“所指”变成“能指”。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一种文化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有切入点,不是凭空而来。让文化下面的概念更丰满,文化本身也就更完善,从而更强地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所以,概念性消费间接地促成了文化的成长,功不可没。
然而,概念性消费有其后天的缺陷。这些日子,由网络宁财神编剧的《武林外传》正在我们这个偏远地区升温,电视台播出的时候,当年有过的万人空巷的局面差点重演。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成千上万个王财神、李财神站出来,用网络语言撰写各种各样的剧本,这就是概念性消费的致命缺陷――创造力匮乏。姑且把《武林外传》叫做“网络电视剧”,这个概念可能很快就普及开去,迅速发扬光大。但这种发扬光大是以对现状的自满自足为前提的。第一部“网络电视剧”的成功太突然大炫目了,保守估计也为央视带来了5000万元的利润。而这种写作方式不是宁财神可以垄断的,不用费多少脑子,直接克隆就可以了,紧接着必然会有一大批“网络电视剧”异军突起,形成一个庞大的供给群和消费群。既然好看,就来一次“网络大狂欢”嘛。在这场狂欢中,供给者们其实是被一个钢铁一样坚固的圈子套牢了,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他们亦步亦趋,谨小慎微,生怕被淘汰出局。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反胃,何况这些还算不上山珍海味!这是一个悖论,之前我们说概念性供给会延展“概念”本身,而现在却是在收缩。其实,概念性的消费和供给不仅会收缩文化概念的内涵,而且有可能毁掉这个概念。
一、开放教师,使教师成为创造学习的成员。
教师的思想不开放,创新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首先,要提高民主意识,师生之间由主宰与服从的关系转向合作、伙伴的关系,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师生间进行民主的对话,既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也要调动学生真爱老师,达到和谐的爱的对流。改变相同的模子去“克隆”出相同的人,创设良好环境,形成自由、安全的集体创造的氛围。
其次,教师在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塑造自我,灵活运用知识,教案设计要打破常规,常出“新鲜”,实现教师的开放。要善于走出名家教学模式的框框,学名家的教学思想而不能只学教学形式。如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学他在课堂上喊三声:“我能成功!”不是太可笑了吗?特级教师采用了围绕课题提问的教学方法后,其他老师都依葫芦画瓢,这符合各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吗?听了别人设计的小练笔,就有必要每堂课也来写一写吗?只有形式为内容服务时才能发挥作用。又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可突破以往的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点的分角色表演的教学形式,改为说话、朗读及作文启蒙训练的开放性教学。让学生看三幅图后分别用“公鸡来到哪和谁比美”说话,又通过反复朗读句子,体会“一棵大树、一块稻田、一个果园”这些数量词的准确运用,再把三幅图用一句话连起来说,学生可自由地用不同的句式练说。这样开放性的设计避免了为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而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搞唯一的答案、不敢放开手脚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的现象。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二、开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创造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的灌输填鸭、教学方法的呆板教条、自主学习的时间流失、教师家长的偏袒包办,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一旦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其个性就会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也就得以挖掘。
要让学生实现开放,可提倡思维的“无”,让学生做到“三不”,即不唯书、不唯师、不思维定势。
1、不唯书。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在教学《灰雀》一文时,一位同学就提出:“书上的图画错了,课文中说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在枝头唱歌,可图上画的不是这样的。”有的学生认为:“男孩坚定地说的话应放在提示语的后面,书上反过来了。”虽然学生的看法是幼稚的,偏面的,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而发表了见解,绝不是胡言乱语、存心捣乱,这种敢于向教材提出不同意见的精神就值得赞赏。学《荷花》时,学生提出应把“姿势”改为“姿态”;课文应按照“没开的、半开的”、“全开的”顺序来写荷花;最后一个标点改为感叹号更能突出作者看得入神。学《捞铁牛》时学生提出了41个关于字、词、句、篇的疑问,在探究、研讨后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又提出:“我不喜欢课文最后一段介绍人物的写法,建议这段与第二段合并起来。”通过经常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步提高。学生不唯书、不迷信名家,对错误的观点在其争议中解决,有的学生在书上作自行修改,把自己的观点反映在教材上。学生并不一定要把提出的疑问全解决了再走出课堂,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迷茫和困惑,带着满脑子的新问题离开教室。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1
《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诛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它不晦涩,通俗易懂,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进教育大师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他用30多年的时间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他闪烁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教育工作者干渴的心灵!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
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其中第八十七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给我的启发最为深刻。“教育素养”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我所从事的工作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我必须能够分辨清楚语文这门学科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学科思想的前沿问题。如:我应对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所了解,熟悉目前语文教育领域的动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的确是这样,只有当我的知识视野无比宽广时,在语文教育教学时,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改革创新、才能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真正能手。
文中还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每一条推荐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能够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此刻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推荐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后进学生就应怎样做:
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应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个性的孩子正是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好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盼,他们就会充满期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下,绝不能放下。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期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就应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个性的爱给个性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