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重要性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外阅读给学生作文写作带来的影响格外注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充足的课外阅读中来积累写作的素材,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家长为了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会去报写作特长班,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也处在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对枯燥的写作特长班兴趣较少,这个现象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小学生接触的环境无非是学校和家庭,对于生活的经验并不是很多,教师留下的写作话题对于学生来说认识程度很浅,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素材积累,写作任务变得很难完成,学生容易产生不知如何下笔的现象。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部分学生会对作文胡乱应付了事,更有学生甚至会选择抄袭其他学生的文章。这一结果违背了写作作业的初衷,也违背了写作实事求是记录生活的要求,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教师针对此现象通常也没有适合的解决办法,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的信心,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产生了很大的限制。

二、课外阅读对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写作视野进行拓展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视野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阅读文章中的佳句进行赏析,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章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体验,在学生进行开放式作文写作的同时能更好的发挥其想象空间。

(二)对学生的写作素材进行积累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积累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写出层次饱满、语句优美的作文。在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经典著作《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在书中对人类在大海航行中遇到的各种惊险奇遇并化险为夷的旅程进行了描述,作者在书中将大海深处的奇妙世界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例如对珍珠的采集、对光的折射和对潜水艇的描写,这些描述都离不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科学知识。书中一部分涉及到教授和船长的讲述,另一部分则是由仆人进行叙述的,里面不仅是对水底生物的讲解,还有很多对鹦鹉螺号中的收藏品的讲解,在书中,最感人的一部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仆人将潜水服中储藏罐的空气给了主人,这一段成了全书最精彩的一部分。在这本书中,蕴含着大量的关于水生植物、海洋生物的介绍,对小学生的阅读素材积累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类读物进行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中对文章产生思考,进一步的参悟其中的写作手法,将文章的优点运用到自身的写作之中。

(三)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写作水平提升的关键,教师可给学生列出参考书单,让学生在书单中进行自由选择要阅读的书籍。教师引导学生将书籍中的美文佳句进行找摘抄整理,以便在进行书籍读后感的写作时对其合理运用,进而锻炼学生对美文佳句的赏析能力。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家曹文轩有一本儿童文学的著作———《青铜葵花》,在这篇文章中,有非常多的感人肺腑的桥段,文章之中主要讲述了乡村孩子贫苦生活中却充满着亲情温情的故事。故事的男主人公青铜是一个哑巴男孩,身体的残缺不影响他在内心对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交流;女主人公葵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孤儿,青铜和葵花因为相似的人生而产生了胜似兄妹的亲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书中的美词佳句进行整理记录,在写作读后感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对文章进行理解。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起步作文;写作困难;调查研究

一、问题提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小学作文教学往往是费力气多,而收效甚微。由此,T校语文教研组根据作文教学之中面临的难题,试图将“‘思维导图’指导学生阅读积累和写作构思的教学方式”引入作文教学之中,以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T校三、四年级的251名小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251份,收回有效问卷239份,有效率达95.22%,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小学生起步作文写作困难调查问卷》施测。问卷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施测,个人当场填写,完成后交卷。我们对被试资料保密以消除其顾虑。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的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对写作的喜爱程度与理由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三、四年级喜欢写作文的人数分别是59人、8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4.13%、63.85%,部分学生对于写作是比较反感的。男生和女生喜欢写作文各自所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30.13%、29.29%,男生相对还稍微喜欢写作一些。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当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时候的感觉分布情况。三、四年级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还是比较兴奋的,感到痛苦和害怕的学生只占少数。

2.小学生课外积累与阅读习惯情况分析

从表4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学生四年级多于三年级,女生多于男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存在一种惰性心理,老师或者家长布置阅读任务才会去阅读。

3.关于小学生写作文的基本方法情况分析

在错别字方面,四年级的学生的错别字高于三年级,男生的错别字高于女生。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述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自己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思。在作文分段方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完全不知道写作的基本格式的学生只有极个别,详见表5。

四、建议与对策

1.学生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在教科书中,编者编排的习作顺序都考虑了时间、季节的特点,但是有一些与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还很遥远。为此,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结合作文教学的单元目标,自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话题,真正做到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笔尖上流淌荡漾。

2.遵循课程标准的目标定位

要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去把握教学,特别是前两条。一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二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锻炼

充分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说话是学生“能说会写”的前提,也是中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就在自主地进行主题的把握、材料的选择、语言的条理逻辑等方面的加工。所以,这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一个非常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作文素材 放羊式 定向积累

选材是写作里面重要的方面,它是写作内容的来源,能体现出立意的高低,能影响到作文的气质。很多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都很重视素材积累。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和要求下,必然也很重视。

一段时间后,学生积累的东西在数量上,往往是不少,厚厚的一大叠,但新问题、新困惑来了,学生经常发出抱怨之声,说积累的东西用不上,用不到,能用得上的很可怜,有时候竟然是“这篇文章,我曾经见过”,但具体内容,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令人沮丧。

面对学生的疑虑和困惑,面对这样的难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可能会对上述问题有所帮助。

诚然,写作离不开素材,离不开积累,但不能简单地、漫无目标地、也就是放羊式地教学生积累。你要知道,茫茫书海,汗牛充栋;泛泛人生,纷繁复杂。千万不能让“积累”简单地变成无目标地抄写或者复印,千万不能认为只要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写作就会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

其实最关键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要定向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强调要有“米”,但不是什么“米”都好。只要是米,就来者不拒,这不行!对待“米“,也要实行“拿来主义”,要有所辨别、自己来拿。

所谓“定向积累”,实质上类似于“专题研究”,即使在某个领域,做一个较为丰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样就容易获得真情实感、就容易形成深刻认识,就不易出现无病、明显虚假等弊端。

江苏语文教育专家颜敏老师,经常与他的儿子在早餐时候进行谈话,谈话的话题趣味中心往往离不开建议其子阅读的内容,比如刘亮程、毕飞宇、甚至是几米的漫画。他认为与其让孩子泛泛而读,不如某段时间中让孩子精读某一类作家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孩子对这一领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全貌的涉猎,就容易形成独到的理解,甚至专业而深刻的见解。

所以,我们在给学生做作文辅导的时候,特别重视素材的甄别,重视素材的质量,重视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些方向上积累素材。我个人在实践中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其一,日常生活。生活不可能天天波涛汹涌、暗流潜伏,生活有时候很平常、甚至很平淡。如何在这看似平淡无趣的生活中寻找情趣,在色彩单一的底色上寻找亮色,值得我们重视。其实,多看它一眼,多听一会儿、多去想一想。有时候,就是留心的那么一会儿,感触会得到强化,感悟多起来;感悟多起来,又反过来驱动自己再去看、听、想,如此良性循环,哪有不提高的道理?有学生告诉我她高一刚开学,经历了一件事。小区里的一位保安因为业主无缘无故的误解丢了饭碗。这件事对她的感触很大,作为一名旁观者,她觉得冥冥之中有种力量促使自己用尚显稚嫩却无比激愤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从此,身边的这个看似寻常的世界等待着她去探索,去体验,去尊重。

其二,乡土人情。生活乡村的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感知和把握,往往强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我曾教过一位学生,她在谈写作选材感悟的时候写道:“我最熟悉的底层世界,应从我的故乡说起。生在渔村,长在渔村,吹着海风,吃着海味,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的童年单一但不枯燥,快乐却不浮华,很多别人经历过的,我都没有经历过。我仅仅以自己木讷的眼眸,感受故乡特有的乡土人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己如何彷徨,如何消沉的时候,故乡是精神世界唯一可以逃遁的地方,我明白,那才是我的根。关于故乡的习作,从宽广的大海、滩涂开始。大海对我来说,总有种令人敬畏的神秘感,她朴实、慷慨,也危险、暴躁,于是就有了渔歌号子里的沧桑,海鸥鸣啼里的渺远,更有了渔船进港时的欢悦。这些意象如印象画派的粉墨一般不甚清晰却很深刻地印在我脑海深处,时时带给我野性的原始的冲击。可见,在熟悉的地方也有陌生的风景,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不能认为它土头土脑的、不时尚、甚至怀有一种鄙夷感,内心拒绝排斥。乡村是个富矿,要懂得挖掘和整理。”

其三,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当中的习俗也是我们写作的动情点,总有一些传统节日、传统习俗能激起我们的某种记忆、总有某种情愫、思念萦绕在我们心间。我有学生在周记里这样说:“清明扫墓,必是全家老小携着竹篮走到田间,跪在泥地上,恭恭敬敬地磕四个头。菜花金黄,蜂飞蝶舞,生命回轮;夏至清晨,邻家哥哥总要带我去麦田吃蛋,他说夏至吃蛋人就不会得病,已而空气中有淡淡麦香,赶海人湿漉漉的车轱辘声渐渐散去;七月半点鬼火,跟着祖父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河畔上,听他讲着年复一年的禁忌,鬼火摇曳,竟有了一丝凄冷;婚丧仪式,自然几个村子都要参加,或笑闹,或哭号,种种原始的仪式,无一不寄寓着庄稼人最朴素的愿望,更让我切切实实地体验到生命的存在感。”

其四,底层人物。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群生活在底层可亲可爱的人们。那些饱经风雨的农民汉子,干大活,流大汗;那些凌晨赶海的农妇,终日劳作不息,任劳任怨;老家西屋的豆腐作坊,吴二爷熬的豆浆,担的豆腐;旧集市上的馒头店,每年过年都水蒸气腾,小麦粉的香气润泽着整个店铺,很远就能闻着;滩涂上扎风筝的老人,用芦苇、渔网扎的风筝,其貌不扬却能飞得很高很高……他们有着实在的手艺,淳朴的性情,尽管蒙昧地生活在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去的村庄,却总是劲头十足地做着,说着,他们永远都不空虚。

城市里,也会有这样质朴的人群。从小区的装修工,到澡堂的擦背工,从小门面的理发师,到流动摊的摊主,都可以深入挖掘体会。作家贾平凹在写作《高兴》时说:“在最不干净的地方生活着一群最干净的人。”他刻画的是一群城市边缘的拾荒者。我们以真实的普通人的姿态去描绘这一群或者说我们这一群实实在在的普通人,虽然没有光鲜,没有功利,但有抽丝剥茧后留下的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骨架。

写作里最珍贵的往往是人情美,人性美,最令我感动的,往往都是平凡人身上不凡的亮点。因此走出小我,关注生活,只要用心融入看似山重水复的生活,就会发现这些被我们忽略却是写作高度和深度的所附着的厚重内容。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素材;放羊式;定向积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42-1

选材是写作里面重要的方面,它是写作内容的来源,能体现出立意的高低,能影响到作文的气质。很多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都很重视素材积累。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和要求下,必然也很重视。一段时间后,学生积累的东西在数量上,往往是不少,厚厚的一大叠,但新问题、新困惑来了,学生经常发出抱怨之声,说积累的东西用不上,用不到,能用得上的很可怜,有时候竟然是“这篇文章,我曾经见过”,但具体内容,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令人沮丧。面对学生的疑虑和困惑,面对这样的难题,我在这里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可能会对上述问题有帮助。

诚然,写作离不开素材,离不开积累,但不能简单地、漫无目标地、也就是放羊式地教学生积累。要知道,茫茫书海,汗牛充栋;泛泛人生,纷繁复杂。千万不能让“积累”简单地变成无目标地抄写或者复印,千万不能认为只要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写作就会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其实最关键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要定向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强调要有“米”,但不是什么“米”都好?只要是米,就来者不拒,这不行!对待“米“,也要实行“拿来主义”,要有所辨别、自己来拿。

所谓“定向积累”,实质上类似于“专题研究”,即在某个领域,做一个较为丰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样就容易获得真情实感,就容易形成深刻认识,就不易出现无病、明显虚假等弊端。与其让孩子泛泛而读,不如某段时间中让孩子精读某一类作家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孩子对这一领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全貌的涉猎,就容易形成独到的理解,甚至专业而深刻的见解。

所以,我们在给学生的做作文辅导的时候,特别要重视素材的甄别,重视素材的质量,重视平时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些方向上积累素材。我个人在实践中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其一,日常生活。生活不可能天天波涛汹涌、暗流潜伏,生活有时候很平常,甚至很平淡。如何在这看似平淡无趣的生活中寻找情趣,在色彩单一的底色上寻找亮色,值得我们重视。其实,多看它一眼,多听一会儿,多去想一想。有时候,就是留心的那么一会儿,让感触会得到强化,感悟多起来;感悟多起来,又反过来驱动自己再去看、听、想,如此良性循环,哪有不提高的道理?有学生告诉我她高一刚开学经历的一件事。小区里的一位保安因为业主无缘无故的误解丢了饭碗。这件事对她的感触很大,作为一名旁观者,她觉得冥冥之中有种力量促使我用尚显稚嫩却无比激愤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从此,她深深地觉得身边的这个看似寻常的世界等待着她去探索,去体验,去尊重。

其二,乡土人情。生活乡村的学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感知和把握往往强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我曾教过一位学生,她在谈写作选材感悟的时候写道:我最熟悉的底层世界,应从我的故乡说起。生在渔村,长在渔村,吹着海风,吃着海味,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的童年单一但不枯燥,快乐却不浮华,很多别人经历过的,我都没有经历过。我仅仅以自己木讷的眼眸,感受故乡特有的乡土人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己如何彷徨,如何消沉的时候,故乡是精神世界唯一可以逃遁的地方,我明白,那才是我的根。关于故乡的习作,从宽广的大海、滩涂开始。大海对我来说,总有种令人敬畏的神秘感,她朴实、慷慨,也危险、暴躁,于是就有了渔歌号子里的沧桑,海鸥鸣啼里的渺远,更有了渔船进港时的欢悦。这些意象如印象画派的粉墨一般不甚清晰却很深刻地印在我脑海深处,时时带给我野性的原始的冲击。可见,在熟悉的地方也有陌生的风景,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不能认为它土头土脑的、不时尚,甚至怀有一种鄙夷感,内心拒绝排斥。

其三,传统习俗。传统文化当中的习俗也是我们写作的动情点,总有一些传统节日、传统习俗能激起我们的某种记忆,总有某种情愫、思念萦绕在我们心间。有学生在周记里这样说:“清明扫墓,必是全家老小携着竹篮走到田间,跪在泥地上,恭恭敬敬地磕四个头。菜花金黄,蜂飞蝶舞,生命回轮;夏至清晨,邻家哥哥总要带我去麦田吃蛋,他说夏至吃蛋人就不会得病,已而空气中有淡淡麦香,赶海人湿漉漉的车轱辘声渐渐散去;七月半点鬼火,跟着祖父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河畔上,听他讲着年复一年的禁忌,鬼火摇曳,竟有了一丝凄冷;婚丧仪式,自然几个村子都要参加,或笑闹,或哭号,种种原始的仪式,无一不寄寓着庄稼人最朴素的愿望,更让我切切实实地体验到生命的存在感。”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抽样调查;业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不断向扩展,使周边的乡村逐步变成了郊区,进而发展为新城区。这些城市边缘区连接着城市和乡村,既有城市化的特点也具有乡村的气息,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当然也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许昌作为一个国家排名前三的宜居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不例外,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文明建设中的重点之一。

党的十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一、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国家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社会对精神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关注,城市边缘区的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区大部分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他们享有和城市一样的待遇,农产品又比较丰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本质上的提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盖起来楼房,拥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这些普遍的家用电器;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发展步调够不够协调?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现状怎么样?哪里还需要改善?这些我们都需要了解,才能从实际出发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团队在暑假期间对许昌市东城市边缘区部分村庄的业余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研,希望能从中了解目前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一方面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为改善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工作做一点贡献。

二、调研的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许昌市东城区邓庄乡部分村庄的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工作。该地位于许昌市的东城区与许昌县的结合部,共有30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206个村民小组,占地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5.1401万,耕地面积5.581万亩。通过对该地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调查,充分了解居民业余文化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丰富城市边缘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改善居民的文化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中了长村、彩女村等五个村庄作为调研的具体地点,又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居民进行调研走访。此次调查中,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94份,其中有效的调查问卷594份。

三、调研结果分析和建议

1.调研结果分析

表1 业余文化活动统计表

经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许昌市东城市边缘区50岁以上的居民占了34.60%,35~50岁的居民占了28.00%,20~35岁的居民占22.2%,20岁以下的居民占15.20%。这表明该地区居民以老年人和孩子为主,老人年老主要负责家里的一些农活和接送孩子上学,守着自己的家和子孙;20岁以下的居民以受教育的孩子居多,大都在接受教育;而中年人大部分都会出去工作或者打工,增加自己的家庭收入(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调研的时间为白天,大部分中青年居民都出去工作的缘故),这是目前大多数农村居民年龄分布的现状,城市边缘区也是这样的状况。居民业余文化活动统计如表1:

调查显示,城市边缘区居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前三名是看电视、上网、玩纸牌和打麻将,其中看电视的占75.4%,上网的占27.7%,玩纸牌和打麻将的占26.1%。看电视的以50岁以上的居民居多,上网和玩纸牌则是以年轻人居多,大部分孩子的业余时间都是看电视、上网和看电影。这说明本地区的居民除了看电视基本上就没过其他文娱活动,很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城市边缘区居民业余生活的一个现状――年轻人相对较少,缺少有意义、大家乐于参与的娱乐活动,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乏味,缺少沟通交流的活动,跳舞则是以妇女居多,晚饭过后聚在一起跳一下广场舞。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职业”(如图1)这一项,有58.9%的居民职业是务农,而且他们还以中老年人为主;19.90%的居民职业是学生,年龄都在20岁以下;12.90%居民的职业是个体经营,14.80%居民的职业是打工,主要集中在20岁到50岁之间。在城市边缘区生活的居民,一方面距离城市较近,而且村庄附近就有规模相当的工厂,例如方便面厂、旅游中心等这些地方占用了当地居民的土地,用工人的时候优先考虑当地的居民,所以大家可以去这样的企业工作挣钱养家,居民自己拥有的土地资源相当少,仅靠土地生活是很困难的,还有一部分是自由职业,去城市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城市建设需要这样的人,所以经济收入都是相对可观;另一方面,蔬菜和粮食等日常的食品非常充足,价格便宜还比较新鲜,日常生活用品也很丰富,比市区相对来说价格略低。所以城市边缘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经济发展也较好,但是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跟进,业余文化生活也要丰富起来,从而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文明社会的发展。

2.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城市边缘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现状不容乐观,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

图1 城市边缘区居民职业百分比

(1)业余文化生活单调。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调查,发现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是看电视和打牌(含扑克、麻将、纸牌等)两种。其中,75.4%的被调查者表示,看电视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两个小时以上。除了看电视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其他的棋类、球类之类的活动开展得很少。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进行业余文艺创作的人也比较少。

(2)活动场地受限,缺少组织人员。这里的居民白天大都在工作,晚上回家之后基本没有地方可去,就是在自己家门口走走和邻居闲聊,缺少活动交流的场地,随着广场舞的流行,很多妇女晚饭过后也会组织一起跳舞锻炼身体,大都是自己组织买音响等设备,但是往往没有足够大的场地供她们活动,只是小范围的而已,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组织。学习的场所则更少,文化站在白天就很少有人去,晚上就关门了,阅读需要的主要是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则主要集中在娱乐和杂志方面。

3.建议

(1)积极开展“送文化”活动,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免费送图书到文化站以及开展大型文艺活动进村;对各级专业剧团的下乡演出给予演出场次的补助,同时鼓励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和自娱自乐活动;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编排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节目,到露天广场或人群比较多的区域去表演,为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尽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

(2)政府要足够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组建村级文化骨干队伍,真正开展工作文化学习,不流于形式,请当地的专家给需要的居民讲种植或养殖的知识;或者是教居民手工艺品的做法;对于爱好唱歌跳舞的可以组建相应的团队,成立自己的文艺队,需要演出的时候,也可以推出自己的节目。

(3)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做好新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建设,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业余文化生活的提高。在调研中青少年较多,他们大部分都没有什么爱好,就看电视为主,甚至连出去玩的都很少。可以根据情况,建立一个暑期学习小组,大孩子带小孩子学习,还可以带他们一起做游戏,可以是小规模的,也可以是大规模的;居民里面有很多人喜欢唱歌听戏剧,那就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唱歌,一起听一起唱,这样业余生活将会是丰富多彩的。

由于调研的时间有限,本文的调研结果及建议仅代表团队观点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汪鹏.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2]孟祥东.安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3]焦存朝.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文环境的优化[J].农业经济,2007

(4).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村中学课堂监考家访体会

我从事乡村中学语文教学有20余年,同时担任班主任也达10余年。班主任号称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却是育人大厦的基石,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前沿的带路人。在乡村中学,班主任同时也扮演着“父母官”的角色,是学生成长旅途中重要的引路人。因此,一个用心的乡村中学班主任身上肯定有其独特的“土办法”。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要想在符合乡村中学学情的基础上使其能“吟唱”出语文的灵性、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尽情地释怀、智慧尽情地迸发,那么教师就要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同样,一个用心的乡村中学语文教师身上肯定也有其独特的“土办法”。

1趣味课堂

国家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但效果不够理想,多数教师新课改的观念不强、理念不新,尤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讲解式、注入式、题海式教学方法早已根深蒂固,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在我们乡村中学尤为突出。如何改变这种僵局呢?我自有我的一套“土办法”。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种喜欢不是讨好,是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愿意接近你。有很多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还有的父母文化水平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甚至不识字的都有,这些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精神需求,他们虽不善表达,但渴望爱和理解的眼神怎么能逃过我的眼睛呢?农村孩子自有其特有的质朴善良,一个有心、用心的老师会用爱心呼唤爱心,用善良唤醒善良,用理解换取理解。父母不在身边的,我会从日常的穿衣、吃饭进行关注提醒。家庭困难的,我会整理出自己孩子的衣物送去。记得刚工作时,曾将自己的很多衣物都送给了家庭条件困难的女生,而他们也用最质朴的方式表示感谢,今天你带几根萝卜,明天他带几个山芋。除此之外,课余时间经常是跟学生聊天,聊生活说学习谈天说地,力争做最忠实的倾听者最好的开导者。同时,我还会经常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共同劳动,共同跑步跳绳等。20余年的时光,我也从学生眼中的大姐姐转变为阿姨妈妈了,但不管时光怎么转变,只要我用一颗最真的心来对待学生,学生怎么会不喜欢我呢?怎么会不喜欢听我的课呢?其次,要想办法激励学生。我从未通过让学生增加作业量这种不可取的办法来提高成绩。从教以来,我带的班上学生手边只有一套学校发的《基础训练册》和自己订阅的一份报纸,其它没有任何额外增加的复习资料。我认为好的成绩并不是靠大量的习题练习得来的,这样得不偿失、增加负担、抹杀兴趣,甚至无异于摧残生命!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弱,如何将它夯实呢?借助家长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能的,读完初中的家长都寥寥无几,更何况还有很多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呢。只能通过课堂各种方式的反复检查巩固,当然简单机械的方式学生会厌烦的,需要利用初中生骨子里好胜、爱面子的心理特点,比如我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是:给学生记账。让语文课代表准备一本记账本,将每个人每次检查的成绩换算成“存款”,两个星期结一次账,账目是负数的在手上象征性地打几下,正数的会得到奖励———练习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账目数字是正数,并且课下还经常炫耀,而这些基础知识,只要学生用心去掌握,都能做到,这样,“存款”是正数的学生就越来越多。甚至在课堂上遇到难题时,学生竟然跟我讨价还价起来了要求额外增加“存款”,我也被他们逗乐了。再次,老师不能只盯着考试成绩。为了考试而设的课堂,功利性太强,趣味从何而来?语文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量是少之又少,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看课外书更别说主动给孩子买了,他们觉得只有看学校发的书,只有动笔写作业,才对学习有利,或者是老师要求买的书,家长才会给孩子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精力又是那么旺盛,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怎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成长呢?这样的语文课堂该是多么的单调乏味啊。我又开始了我的“土办法”——读书。每个星期都会拿出两节课,给学生们读经典,读杂志上的美文,同时也让学生做好“听书”笔记,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能看出他们在那两节课上的快乐幸福。当然,现在有条件买书了,不需要再“读书”,我就想到了集体购书集体阅读的方法,同样每周拿出一个中午的时间让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有时甚至会让学生观看同名影片,语文课堂上看电影,这可是农村学生想都没想过的乐事呢?这样的语文课堂,哪个学生不喜欢呢?

2家长监考

在10余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农村孩子的变化,特别是在关于诚信考试方面,我们学校的每个班主任都有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的德育越来越缺失吗?以前的学生根本不需要监考老师烦神,都是诚信考试,但现在监考老师真是防不胜防,更不可思议的是抄到的同学根本不以为耻,甚至炫耀。抄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可能不想抄,但看到别人相互抄袭或对答案,如果自己不抄就会觉得不公平。为了减轻老师负担,学校每场考试只安排一个人监考,面对这样的孩子,哪能照顾得过来呢?这样下去得想法子。偶然间,办公室有个老师随口说了一句:请家长来监考。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真的不失为一个良策,现在我们这儿因为工业园的发展,农村里很多妈妈们不用务农,专门在家照顾孩子,请家长参与监考,既可以加强家校联系,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工作,更能协助我们,减轻监考的负担,严肃考场纪律。征得学校的同意后,我和同年级的班主任商量,从本班找了几个文化素养高一点的家长参与到期末监考,这样每个考场就等于有了两个老师四双眼睛了。家长也很乐意参与到学校监考中来。这个“土办法”效果好,我们都感觉到学生安静多了,那成绩自然也都是百分百干货。配合这样的方法,发挥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优势,在假期布置关于“诚信”的各种准备活动:诚信故事演讲、诚信主题作文、诚信主题班会等等。通过这样的家长参与监考活动,既拓展了家校合作的新方式,又让家长亲身体会到了学校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态度;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生活中很多看似无法解决的所谓难啃的硬骨头,只要你肯用心下决心去啃,办法一定会有的,不管是“土”还是“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3暑期家访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7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农村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更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多媒体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还原”,把作者笔下的“境”再现出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景,也可以模拟与教材相似的情境,谋求形似和神似,从而创设出语文教学的最佳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达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可采用如下方法: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能激荡人的心灵。孔夫子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农村学生也渴望追求“现代”,同样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着朴素的感悟。针对这一特点,利用CD、mp4等提供的乐曲来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考虑到与语文相通,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在课文的朗读录音中加入古曲《将军令》,激昂奔放的旋律正适合木兰在战场上英勇驰骋;再用轻柔悠扬的曲子表现木兰平民女儿纯朴的一面,乐曲的对比使人物形象得到了完整的展现,学生更容易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这种在课堂上恰当地利用音乐对人心境的感召力,可以愉悦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技术手段营造的氛围中梦回古代,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

2.利用图像展示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作品诚然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信息,但借助于图像却可把作品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便于学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图像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利用现代媒体均可如愿达到。静态图像可用实物投影机投影,也可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运用多媒体将文章中的优美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一展示出来,并配以清新舒缓的乐曲,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接感受,再加上他们的现实生活积累和想象的翅膀,名家笔下的春之美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学生眼前,浮现于他们的脑海中,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与积极投入的情绪高涨。通过鲜明画面和缭绕乐音,再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欣赏品评,学生很容易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积极进行,又能极好地受到美的熏陶。动态图像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更有其独特的魅力。如,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课件中插入闻一多演讲的录像片段,人物那激昂的语调,有力的手势,愤怒的表情,极大地丰富了文字语言所提供的刺激信息,学生受到深深的震撼,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更真切具体地体会演讲中所包含的无尽韵味和深沉情感。

3.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大。课堂上要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的立意、选材、谋篇及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所表露的感情。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丰富学生的视野。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素材渠道都可以利用,只要善于发现、积累和运用,资源是无穷尽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及时反馈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有效地体会了文章的精妙、感受到美的魅力后,跃跃欲试的动手的心情往往很明显地显露于脸上,及时地调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敢于抒发内心的情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春》的实际教学中,分析完文章的精妙之处后,及时用多媒体播放四小段配乐朗诵的写景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再次感受并体会写作的方法技巧。然后,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写出一段自己最有体会、最想说的话。多数学生完成后,选取部分,用展示平台显示在屏幕上,由学生自己点评,找出优点和不足。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命题作文和老师的逐份批改,既省时省力,减轻了老师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效果何止几倍。自己动手,自己点评,自己展示,这些让农村孩子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程密度

由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因此,不论从理解或记忆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辅助教学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能使课堂容量、课程密度达到饱和的程度,这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很强的优势。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有的还能让学生直接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意味着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总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生动而又高雅,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学习兴趣,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一改单一单向地传输,而丰富为全方位立体主动地接受和创造。即使农村学校、乡村师生,也可以借助现代手段实现传统文字的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非遥不可及的“梦”。

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生活的作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词语;误用偏误;偏误分析

一、绪论

20世纪60年代,偏误分析作为一个对学习者语言进行系统描写与分析的方法而产生。1974年Corder提出了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方法,1984年鲁健骥发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从此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本文在中介语和对比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Corder提出的分析方法对法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出现的误用偏误进行分析。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法国留学生的67篇汉语作文进行统计发现:动词、名词的误用偏误各17个,形容词的误用10个,介词的误用6个,副词的误用5个,助词的误用8个。相对于虚词,实词的误用偏误较高,尤以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误用居多,主要是具有共同语素或意义相近的词语。下面以例为证,进行简单分析,争取从中归纳出此类偏误产生的原因。

二、动词误用偏误

动词的误用偏误,例如:

(1)如我一般在巴黎这一个大城市一辈子 生存(生活)的人怎么能够谈到他的乡村生活呢?

(2)可是生产和保存(保护)环境不是一码事。

例(1)中“生活”与“生存”是一对近义词,正是由于意义的相近和概念的宏观导致在具体细节上的分不清楚。在法语中两者甚至可用同一单词“vivre”表示,这种重合更是导致意义的混合。例(2)“保护”和“保存”亦是一对意义相近的词语,但是在用法上差别很大。“保护”搭配的对象是可具体可抽象,范围可大可小,“保存”搭配的对象只能是较具体的东西。

(3)他们是最亲的人,也是靠他们孩子才能正常地生长(成长)。

(4)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在身旁,他们是等一个来关照(照顾)孩子的。

例(3)中的“生长、成长”在法语中采用相同的词语“pousser、grandir”表示,但是在汉语里两者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当主语是人时,只能用“成长”不可使用“生长”,“生长”的对象是一切自然事物,不包括有生命的人类。出现这种偏误主要是法语的干扰影响。例(4)“照顾”在法语中采用“soigner、prendre en considération ”表示,“关照”采用“notifier、 aviser、prendre soin de”表示,因此并不存在法语的干扰误导。留学生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是对二者具体的使用语境不清楚。“关照”是一种客套的礼貌用词,一般用于一种新的公共场合,而“照顾”并不涉及这样的语用意义。

三、名词误用偏误

名词的误用偏误,例如:

(5)我们全家住那里特别舒服,因为城市里的人民(居民),很多是亚洲人,所以就像住在中国似的。

(6)但是面对挫折时,人人都会有不同的反映(反应)。

例(5)中出现的“人民、居民”在法语里都有相对应的词语。“les peuple、des habitants、les gens”分别跟“人民、居民、人”的意思相对应。因此在这方面法语不太可能产生相应的干扰作用。主要是在于汉语这些集合名词的使用范围的不清楚,没有很好地内化形成认知。例(6)由于发音相同,导致混淆。因此,针对这类偏误要积极促进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帮助学习汉语的相应规则。

(7)父母多对生活的概念却很会影响孩子的观会,让他后来(以后)面对全社会的跳战。

(8)未来(后来)的症病疫疗开支都是由政府来承担……

上述2个例子都是时间名词的混淆误用。“以后、后来、未来”所表示的时间范围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正是这种复杂的时间特征导致了习得的困难,出现相关偏误。在法语中,“après、ensuite、par la suite、plus tard、désormais”对应汉语的“以后”,“ensuite、plus tard、après”对应“后来”, “avenir、futur” 对应“未来”。例(7)关于“以后”和“后来”在法语中表达基本一致,因此法语的干扰影响不可忽视。例(8)“后来”和“未来”法语表达不一致,因此要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四、形容词误用偏误

形容词的误用偏误,例如:

(9)除了此事,吸烟在社会上也可以造成了很重要(严重)的问题。

(10)但是这样不注意一定会有很重要(严重)的问题。

上述例句中“严重”和“重要”都是表示程度的形容词,但是二者表示的感彩是一贬一褒,具有明显的对立性。出现这类偏误的原因在于法语中并不没有明显的对立色彩,并将母语的特点直接对应到汉语中。“sérieux、grave”既可以表示褒义也可以用于贬义,同时具有“重要,严重,严肃”等意思,但汉语中“重要”相对的法语表达更多是具有褒义性质的“important”。出现这类偏误主要在于对词语的主、客观的语义性质掌握不全。

(11)但是他们之间很虚弱(脆弱)的感情会不会藏起来后憾?

(12)在这方面,外面学校老师的作用较少 (较小),因为学生很多,影响便少。

(13)对我们现代的环境问题,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意义)。

例(11)中“虚弱”和“脆弱”是近义词,同时在相对应的法语表达中都可用“fragile”表示。正是这种意义相近和母语表达一致导致了这种混淆误用的偏误。“虚弱”是修饰比较具体的对象,“脆弱”修饰比较抽象的对象。例(12)中将“小”(petite)误用为“少”(peu)的原因在于对“影响”和“作用”进行程度修饰掌握不当。例(13)中因为“很有意思”这个短语习得时间较早,且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在学生的内部知识系统中经常被激活,导致出现汉语内部知识的相互干扰。

五、结论:

据上分析,误用的词语在形式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语素,甚至意义相近或相关。词语本身的这种相似性、复杂性加大运用难度,意义相近的词语不能替换,在母语中却可以替换,这样便促使了偏误的产生。概括起来,误用原因如下:一、法语与汉语存在对应词,但并不完全等同。意义上相对应,便依据法语知识去理解使用相应的汉语词。即:受母语影响导致使用“法语式”的汉语,形成偏误。二、汉语词语的使用规则丰富灵活,对搭配词语的主客观性质,褒贬色彩等掌握不全,混淆了其意义和功能上的区别。三、教材上采用相应的外语对词语进行对应解释,甚至采用相近的几个词语共同解释,却没有给出较细致的条件限制,出现误导。四、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相关翻译工具进行生字生词的学习,翻译工具的一对多,多对一的解释,都易误导学生。除了这些外在因素,学习者错误的类推与认知回避也是不可忽略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戴会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类偏误研究综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3).

[2]郭红霞.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J].外语学刊,2011(2).

[3]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