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语故事解释

成语故事解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语故事解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1篇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这几天我在读《成语故事》这本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又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巧夺天工的神话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蕴含了许多成语的﹑充满知识的书。

  这里面有大义灭亲﹑画饼充饥﹑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卧薪尝胆等等。我最喜欢其中的卧薪尝胆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先苦后甜。

  这个故事讲得是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为争取天下霸权,在夫椒激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俘,吴王夫差认为要完成霸业,必须要宽宏大量。就没杀越王勾践。没想到几十年后,越往东山再起,逼死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后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践是多么忍辱负重、老谋深算的一个人啊!勾践为了打败吴王夫差,睡在柴草当中,吃粗茶淡饭;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吃饭睡觉都要舔尝苦胆;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和战士们同睡同起;为了打败吴王,他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越王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负重、不耻下问。

  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启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难、挫折与艰辛,不过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而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2篇

成语典故解释:鸭和鹅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

英文解释:wobble along like a duck or a goose

成语拼音:yā bù é xíng

成语来源: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我觑不得你(衤肖)宽也那褶下,肚叠胸高,鸭步鹅行。”

成语造句举例:他喝醉了,走起路来鸭步鹅行的。

成语故事:暂无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3篇

就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 “八字真经”被奉为神灵,学生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方式令学生压抑;教学流程的机械、刻板,缺少创意、缺少互动,束缚思维,遏制学生创造力,令中国古典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就接受的“残羹冷炙”。如何把枯燥乏味而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做好呢?

作为情感艺术的语文,只有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之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的投入。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呢?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的优势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别的不说,就拿教育资源下载这一块,就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内容丰富的成语故事、精彩纷呈的典故给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古典文学的甬道。我们可以在“图、文、声”并茂的动态画面中走进古代文化殿堂,接受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态,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古汉语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词都保存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词义。例如“以勇力事鲁庄公”我们依据“无所事事”等成语中的的解释,可以推出这里的“事”是“做事、效力”的意思。学习《塞翁失马》故事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里的“亡”的时候可以结合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一起来诠释“亡”字“逃跑”;学习“风吹草地见牛羊”是时可用典故“穷途而匕首见”进行纵横比较,加深学生对“见”字通“现”的用法;学习《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辙醉”中的“辄”就联系成语故事“浅尝辄止”,一同学习“辄”字的用法。诸如此类,通过教学资源,运用网络,师生即可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文言文,加强文言实词的学习。

另外,我们可以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1)一词多义现象:

如:道,

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说长道短(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又如:兵 兵强马壮(军队) 纸上谈兵(兵法)

短兵相接(兵器) 草木为兵(士兵)

如: 亡 亡命之徒(逃亡) 亡羊补牢(丢失)

亡国之音(灭亡) 家破人亡(死亡)

唇寒齿亡(掉落、失去)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文汉语中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义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 ,达到以今解古的目的。

赴汤(热水、开水)蹈火 破涕(眼泪)为笑

乳臭(气味)未干 不名(占有)一钱

(3)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图穷匕见(现) 一暴(曝)十寒 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 疾(嫉)恶如仇 被(披)发文身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4篇

答:蜻蜓点水是成语。

蜻蜓点水

成语拼音 qīnɡ tínɡ diǎn shuǐ

成语解释 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成语故事或出处 唐·杜甫《曲江》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成语造句 下乡只是~式的,还要带白馒头。(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近义词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反义词 脚踏实地、下马观花

成语故事 唐肃宗李亨时,杜甫当上八品言官“左拾遗”,因帮一个不该问罪的大臣说话而被李亨疏远,他很苦闷,到曲江边写诗散心。其中《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春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蜻蜓点水造句

1、此话听来似乎蜻蜓点水,但三人对此却非常认真。

2、咱们来好好的处理这个问题,不要蜻蜓点水似的。

3、他做事总是蜻蜓点水式的,没有做好。

4、有的书不是让你蜻蜓点水一样来读的,而是需要你的思考的。

5、她轻盈的舞姿像蜻蜓点水般优美。

6、他的轻功太厉害了,如蜻蜓点水,一跃而过。

7、学习必须踏踏实实,不能蜻蜓点水,敷衍而过。

8、他们倾向于蜻蜓点水式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

9、做调查工作不能蜻蜓点水,要深入实际。

10、这位厂长每天到车间走一趟;不过是蜻蜓点水而已;其实他什么问题也没发现。

11、传统体育教学课时少、内容多、教材重复多,学生的学习如蜻蜓点水,印象肤浅,学生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12、我只蜻蜓点水地提一提:如果操作不当,它可能会损害你的事业。

13、虽然他做了很多工作,然而他做事蜻蜓点水一样,不够深入,却总是找理由,找借口,推卸责任。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5篇

【汉语拼音】yǐn láng zì wèi

【近义词】:引虎自卫、引火烧身

【反义词】:明哲保身

【成语出处】王树枏《武汉战纪》:“命下之日,太后抱天子痛哭,言者交章论谏,且有引狼自衞之喻。”

【成语解释】犹言引虎自卫。

【引狼自卫造句】老张这种引狼自卫的行为,反而让自己丢了官职。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6篇

【汉语拼音】yuán tí hè lì

【近义词】:猿惊鹤怨、猿悲鹤怨

【反义词】:鸦雀无声、悄然无声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两崖分虎踞龙盘,四面有猿啼鹤唳。”

【成语解释】猿和鹤凄厉地啼叫。

【猿啼鹤唳造句】四周的山野笼罩着一种猿啼鹤唳的气氛。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7篇

【汉语拼音】yóu yún tì xuě

【近义词】:尤花殢雪、殢云尤雨

【反义词】:分道扬镳

【成语出处】清·李渔《奈何天·计左》:“[生]好将嚼铁咀金口,割断尤云殢雪心。”

【成语解释】犹尤云殢雨。比喻缠绵于男女欢爱。

【尤云殢雪造句】这对情侣常常在一起尤云殢雪的,不想分开。

成语故事解释范文第8篇

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望大家喜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一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二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范文三《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