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优化 教学艺术

优化,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还为推动其它人文学科的课改提供示范。目前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时,需要明确优化的路径,仍需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须在师生互动关系的平台上,完成课堂教学。下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 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 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 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 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 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 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一是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二是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三是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 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2篇

从受众需求出发策划选题

2010年5月,一条《圆明园150件文物即将得到修复》的新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作为致力于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职责出发,义务为圆明园修复百件受损文物,让其重现昔日辉煌。在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之际,修复150件圆明园文物,其意义不言而喻。

历史上的圆明园在欧洲久负盛名,其中的西洋建筑由来自欧洲的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由中国匠师建造。来自法国的大文豪雨果曾在文章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艺术成就。因此,圆明园这个话题在法语节目的受众群中有一定的传播基础。具体来说,在这个话题的选择上法语广播部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建筑园林艺术方面来看,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古代三千年造园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18世纪西方园林的一个集中体现,因此被称作是“万园之园”,是一切园林的典范。它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18世纪欧洲巴洛克建筑的体现。二是圆明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传统文学、绘画艺术、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传统美学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主要景点的造园立意、景观布局、题额、匾联、建筑形式、山水营建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同时,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也充分说明了其在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

圆明园自身所蕴涵的巨大文化价值,以及其连贯中西的特殊历史地位,是本期访谈节目的最佳契合点,既可以向受众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可以说明加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性,这就使得该节目从立意上就把握住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精心策划增强针对性

事实上,本期访谈节目只是法语广播部制作的圆明园专题系列中的一集。从2010年的5月份到10月份,在长达半年的策划时间里,法语广播部共采访录制了6期有关的专题节目,采访了十几位专家、官员、外国友人和普通游客等。节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现场活动的实况解说、有主持人和专家的对话、还有音响丰富的录音报道等。这个系列活动吸引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友好人士和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因此在节目里,中国和外国的声音交织进行,引起受众内心的共鸣。

本期获奖节目采取了访谈的形式,邀请到的嘉宾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从事记者行业多年的布立赛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第一位正面客观介绍圆明园被毁灭那段历史的学者。他于2003年出版了《1860:圆明园大劫难》,这本书汇集了众多的历史资料,详实地记录了从第二次开始一直到圆明园被毁灭后的那段历史。其观点客观,以生动而准确的笔调再现了当年的情景。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曾为其书做序:“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布立赛这本书的出版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邀请他前来我们的节目里现身说法可以增强我们节目在西方受众心里的信服力。

关于嘉宾的选择,法语广播部原先打算邀请国内的历史学家为受众作一解读。在与圆明园管理处的联系中得知,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将要出席在圆明园举行的纪念活动。于是我们在活动前一个月便通知本台驻巴黎记者站的同仁先与布立赛先生取得了联系,并在巴黎对他进行了采访。布立赛先生非常欢迎中国媒体对他的采访,此次接触也为后来在北京演播室本期访谈节目的录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期节目是法语圆明园专题系列的最后一期,可以说是一期 总结性的节目。对嘉宾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经过栏目组同仁共同策划,并综合前几期节目中所涉及的有关圆明园的历史、保护、文物归属等话题展开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受众对前几期节目的反馈,向专家提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对症下药,使得我们的节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节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法籍法语教师和学者瑞贝卡参与并收听了这期节目,她表示之前她甚至不了解法国作家雨果曾谴责过英法联军当年的这起暴行,听完我们的节目之后,她心情非常沉重,同时也让她对圆明园的历史以及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3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促使学生乐读、读会、会读,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读“得”其乐,读“得”其法。我们尝试在不同阶段恰当地借助信息技术,使它发挥积极的作用。

(1)预习阶段

激励学生在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电脑网络查阅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2)阅读理解阶段

此阶段,学生对文本完成了由认读到理解再到感悟、欣赏、积累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参与加速了这一过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质量。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文中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难句时,我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漂亮画卷,再配以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曲子,让学生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使学生仿佛亲临桂林,置身于漓江之上……从而达到了诱导学生入境悟情、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

(3)拓展阶段

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它辉煌的过去,对于它毁灭的过程只用了一个短小的自然段、三个简短的句子来介绍。“圆明园到底是怎样毁灭的?它原来所收藏的奇珍异宝到底有多少?现在又流落在何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提出以上几个问题,并诱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他们从散落在英、法、美等国各大博物馆中的收藏谈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历程,谈到了两次对圆明园的野蛮洗劫以及丧权辱国的“”等等。借助网络资源,孩子们仿佛打开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学好文本的基础上自由安闲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思”

朱熹说:“读书要做到三点,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关键。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如何提高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提升思考的质量,降低思考的难度,我力图借助媒体的参与达成此目标,并有了一些收获。

(1)创设良好的情境,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我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奇形怪状、瑰丽无比的珊瑚和那些见也没见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视频的播放,创设了情景,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突破知识难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仍以《海底世界》为例,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就以突破这些难点为内容,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

①化虚为实,启发学生对课文中句与句之间联系的理解。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问:“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学生马上回答:“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模拟出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让学生仔细听。学生听后说:“老师为什么不把声音调大一点?我们听不清楚。”“那就对了,因为它们在‘窃窃私语’吗。”我笑着说。

②化静为动,强化对课文重点词、句的训练。第四自然段中描写的几种动物:海龟、梭子鱼、乌贼、章鱼……学生对它们的样子、特点都不熟悉,存在很多疑问:“海龟为什么爬得这么慢?梭子鱼是什么样子的?乌贼和章鱼怎样区分……”于是,我就让学生上网到“海洋资源”查找这几种动物的资料。最后,我扮演《海洋日报》的记者和学生分组扮演的几种动物进行对话,让学生通过说、演换词等方法,有机地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交流”

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思维碰撞中不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会使此过程更加开放、活跃。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写”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找到由读到写的训练点,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使学生爱写、会写。如教学《丑小鸭》一课,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我说:“变成了白天鹅的丑小鸭开心地拍拍翅膀飞上蓝天,这时,地上的鸭子、公鸡、猎狗都仰望天空发出一声声赞叹。孩子们,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吧!(出示:我想对鸭妈妈说——我想对鸭哥哥、姐姐说——我想对鸭子、公鸡、猎狗说——我想对农夫说——我想对丑小鸭说——)请你自选一个内容,将想说的话写出来吧!”这一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再度与文本做深层对话,让心灵去感动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并将感动溢于笔尖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选择;运用

1、 目前语文阅读资源的状况

语文在小学阶段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而阅读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一个环节和本质。阅读在语文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加以提高,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目前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大量的阅读资源被浪费,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许多学生的阅读资源的质量差,比较陈旧。在一些地区,阅读资源相当的匮乏和狭窄。

2、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

2.1选取并运用有利于突破知识重难点的资源

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预备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写作风格。名家名篇构成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这些作品的背景和年代与目前学生有很大的距离。作家的思想意识以及语言习惯也和目前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一些背景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授课是,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三国的历史。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作家的写作风格。作家的写作风格是有迹可循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作家的写作风格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进行丰子恺的《白鹅》的授课时,可以将作家风趣幽默的风格介绍给学生。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作家的写作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有名词的讲解。一些专业性强的名词往往出现在作品中,这些名词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因此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力。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专业名词,扫清阅读的障碍。四年级有篇课文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中出现看许多的专业名词,比如:河床‘热带气候以及自然带等。这些地理方面的专业名词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的确很大。因此,教师要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这些名词。

2.2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的资源

要对一些重点的语句和片段进行理解。要想快速的掌握文章的主题,就需要将文章中的一些重点的语句和片段进行理解。此时需要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可以提高阅读的兴趣。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样就更加为其毁灭惋惜。可以提供有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介绍,让圆明园的盛景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毁灭”这部分时,可以提供一些近代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正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圆明园的毁灭。此外,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也会在学生心中产生。

不同的思维角度。以文章为出发点,提供正反两方面材料的提供。比如:《呼风唤雨的世纪》,可以提供正面的材料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技的益处,更要提供一些反面的材料让学生知道科技也有弊端。这样,学生就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养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选取同一主题不同体裁。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资源时,可以针对同一主题,选择不同体裁的文章,包括:诗歌、散文、议论文、记叙文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主题,以及不同体裁的材料的表达特点。比如,有《人生感悟》这样一个专题,教材中有5篇课文,体裁各不相同,有文言文,有散文等。小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少,缺乏实际的生活体会,因此在理解时就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提供一些同一主题,但是体裁不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样就能更好的领悟人生的道理,获得更多的启发。

2.3选取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抒发内心情感的资源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因此,语文课不光是要教会学生识字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举个例子: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可以选取一些关于生前的一些爱国爱民材料,通过让学生阅读这些材料更加了解总理,心中的敬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又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可能单凭现象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阅读,这样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直观。

此外,还可以选取一些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资源。这些资源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达素材和表达形式以及表达的支架。比如,在进行《钓鱼的启示》的授课时,可以提供一些人物细节描写的片段,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的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3、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的内容涵盖万千,不仅包括学、哲学、历史,更包括地理、自然科学、艺术等各种门类的知识。可以说,语文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阅读则是重中之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高效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都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语文能力也会大有长进。拓展阅读资源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恰当的选择和运用阅读资源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文学素养也会增强、习作能力也是一样。因此只有选择正确的阅读资源并且有效利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源,才能培养出爱好广泛、写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杰出的优秀学生。

结束语:

笔者从选取并运用有利于突破知识重点的资源、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深化文章主题的资源、选取并运用有利于抒发内心情感的资源这3个方面出发,对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廖叶.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1(5).

[2] 刘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28).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呢?。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那么在课堂上会很踊跃的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出问题,在《捞铁牛》一课,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问题。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这“新知”可以是对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对别人不新,而对自己却是新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对难题要推测几种答案,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教师出示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①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②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③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从画线部分可以体会到()①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②作者对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美之情。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c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个。这时可让同桌议一议。(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汪潮教授认为:“现代语文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没有合作精神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是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能按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却存在着走过场、作表演、敷浅、不求实效等严重的问题。运用合作学习时候必须分组要合理,分工要明确,要竞选合作内容,学生要独立思考,教师必须及时指点,评价方法要科学。这样才能教师真正充当“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顾问”等多种角色,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才能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电子资源库;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23-02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变化’,任课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巧用电教媒体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灵活教学方法,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爱上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1 发挥电子资源库的优势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多媒体设备能直观展示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学生通过变化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配音、令人振奋的视频画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思维的火花,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从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时,笔者针对课文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电子资源库里的视频资料,播放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让学生欣赏小兴安岭四季变化的美景和作者的写作特点,通过直观的刺激,使学生感觉到文章的用词之美、语句之妙,通过配乐朗读和文字展示,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尤其是数字说明、举例说明、对比说明等方法,学生通过听、读、视觉感官等刺激,科学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尤其是那种美轮美奂的四季风景,使学生产生一种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2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景教学法是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生,设计好教学情境,学生的情感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由于多媒体具有很强的直观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形式多样的展示,展示素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不拘一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教材之中,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教材的丰富内涵。

例如,在《翠鸟》一文的教学中,笔者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关于翠鸟的视频介绍,通过多媒体播放翠鸟的日常生活习性,剪辑动物世界里的相关视频,科学解释翠鸟的生理特征和形态学特点。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这些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翠鸟那美丽的色彩、婉转的鸣叫、敏捷的动作等。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多种感官刺激,感觉自己好像是在翠鸟的园林里。这样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此情景之下,笔者借机设置问题:“通过观察,翠鸟给你留下的哪个印象最深刻?”有的学生从翠鸟羽毛的颜色上去说明,有的学生从翠鸟的鸣叫声加以赞美,有的学生喜欢翠鸟那敏锐的身姿……

这样教学,学生的激情被激发出来,课堂氛围活跃,不断。于是笔者又借机发问:“既然同学们这么喜爱翠鸟,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呢?”这一问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教材设置的根本目的,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上的东西,如写作手法、精美词句等,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如何通过阅读《翠鸟》唤醒保护好大自然、热爱野生动物等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本节课通过视频欣赏、教师的科学点拨,大大提高学生对的文章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 巧用多媒体启动学生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想尽办法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要借助直观的表象信息,使学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恰能为学生提供这样形象生动的表象信息,从而激活学生灵感,使学生能主动去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惊弓之鸟》的教学时,笔者针对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给学生播放“更羸射鸟”的动画视频。播放完毕,笔者展示一张课前截取好的图片,随即用大屏幕展示这样的问题提示:“同学们,刚才视频上有个画面是描写更赢站立,大雁落地的。通过你的观察、理解和想象,你觉得这个画面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请你说出判断的理由。”经过学生想象、思考、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说:“这张图片上更羸的手放在背后,并且大雁已经落在地下,这说明更赢已经拉过弦了。”有的学生说:“更赢在捋着胡须,一种自豪得意的神态呈现眼前,另外身边士兵的表情也流落出对更赢的赞叹和敬佩之情,由此可以断定是更羸拉弦之后的情景。”看着学生这样细致入微的分析,笔者追问:“假如你是更赢身边的一个士兵,看到更羸只是拉了弓,箭没有射出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你是什么感想?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言积极主动,很多学生能通过想象和分析得出更羸本领高强,有智慧但不自傲的结论。这一讨论结果很有价值,更赢的精神很值得人们去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作用,把动态的视频和静态的图片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科学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具体,更加深刻体验作品的丰富内涵。

4 利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氛围,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3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比较深刻。教材只是枯燥的文字或者图片,学生在接受新知时感觉无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视频或者网页信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深化,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结合这节课的内容特点,提前半个学期建议学生家长带孩子游览圆明园,让学生亲自感受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了解圆明园的建筑背景、历史变迁,以及所遇到的重重灾难、后人的重建等。在讲课时,笔者利用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主动承担建设国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很多音画作品,有学生亲自游览时的照片剪影,有从网上下载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烧抢的视频资料,有历朝历代的皇家史实资料,通过视频、网页信息等感官刺激,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圆、明、园这三个字的含义,理解了圆明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的深刻内涵,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好地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7篇

一、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认识

建筑物是人类文明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从原始社会的洞穴,到封建社会寺 庙宫殿及普通民居,再到现在社会的高楼大厦乃至摩天大楼,无不标志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对于历史古建筑物来说更是对历史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展现和某个地方特色的反映,标志着当时社会科技发展及施工技艺的水平,表现着当时人们对 艺术的创作和认识水平。很多历史古建筑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中国的四大名楼,就我了解的最多的岳阳楼留下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脍炙名片,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这座历史古建筑愈发闻名,其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估量。历史建筑物普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的来源。个人对历史建筑物一向有着很深厚的情。靠近古老的历史建筑物总能让我闻到历史的气息,看着雕刻的石匾和沉积着历史尘埃的台阶总能激发人的遐思。每一座历史古建筑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故事。历史古建筑物上每一片砖瓦都在见证的历史。每一段残垣断壁都在诉说着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古建筑看到过去,也能从历史古建筑看到未来。

二、从历史古建筑物的分类、功能、造型、设计认识历史社会

古建筑物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寺庙宫殿、皇陵与金字塔、城墙与长城、桥梁 和各种民用建筑物。从这些实物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当年社会的科技发展情况,根据建筑物的造型可以了解当时人们对艺术水平的认识和追求。比如说颐和园里面的十七孔桥, 其优美的造型和桥上众多精美的石雕更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艺术及安逸生活的追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便可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关系。比如说城墙和长城,这些都是防御性的建筑物,这些遗留的历史建筑物让我们了解到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保护一个城池的安全保障,长城更是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保护屏障,从这也可以看出历史上边疆民族对内陆地区的骚扰和侵袭。从建筑的功能,设计和造型可以看出古人们杰出的智慧,像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石头建造的单孔拱桥,平缓的桥面坡度便于车马行人上下,桥拱两肩上的四个小拱 洞的设计一方面节约了石材,减轻了桥梁自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泄洪量。合理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使得这座始建造于隋代的石桥仍然十分坚固。赵州桥的设计从原料的采用上和当地的环境非常协调,在设计上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古代设计者的智慧,在造型上也反映出了人们 在当时代对美学的认识和追求。在精湛施工上看以看出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

三、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

历史文物是社会历史的再现,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修缮和重建对不同的人则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重建有着“不改变原状之争”和“改变原状之争”。

1、个人认为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历史古建筑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的的原则,历史古建筑物本身就是携带着当时代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当时代的社会建筑艺术水平和社会工艺。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损毁,修缮是也应该采用不改变原状,因为我们要透露给后代一个真实的历史信息。

2、对于一些主体结构完好的历史古建筑和破损模糊的建筑壁画在修缮时应该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在很多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地方打着古城的旗号,同时也开始修缮和兴建古城。但是他们太多的只是强调表面工程和商业利益。

3、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重建,应充分的尊重历史。很多建筑物在毁灭中又重建了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古建筑在毁灭了之后是需要重建。如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本身就历史。一方面圆明园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烧杀抢掠留下的罪证,是我们整个民族该引起惊醒的地方。因此,对于历史古建筑物的修缮和重建我们要充分考虑其现实的意义并兼顾对历史的尊重。

四、关于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第8篇

1 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学生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将学生引到情境之中,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采用情境教学法,首先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图,有树林、小溪、竞相开放的花儿以及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接着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引入课文:“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奥秘。你们想不想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这时学生完全被神奇的大自然所深深吸引,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也完全被激发,早已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起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费时多,效率低。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凭借电脑多媒体提供的技术、优势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能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奇石的特点光凭想象是行不通的。笔者通过搜集有关资料,把VCD转为AVI文件以及把截取的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组合,再插入动听的音乐,学生就可以欣赏到神奇的鲜桃石,栩栩如生的猴子观海,优美的仙人指路,动听的金鸡叫天都,使学生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

又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课伊始,先通过CAI把当时的场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事实,再去感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效果极佳。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关的问题资料,学生通过计算机浏览搜索,把有关重点、疑点牵扯到的大量资料找了出来,自己感悟、领会,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学生一攻即破。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点拨引导,学生很快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里面的“众星捧月”“田园风光”“平湖秋月”“武陵春色”等一幅幅画面生动地展现给了学生,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顺利地攻破了难点。

3 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习主动性

如学习《麋鹿》这篇课文时,由于麋鹿是一种很少见的珍奇动物,学生对其了解很少,但又是一种很有特色、充满传奇经历的动物,学生迫切想了解它。此时的学生处于一种求知的“愤悱”状态。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到电脑室上了一堂课。面对网络世界里广阔的知识空间,学生显得情绪高涨,他们迫不及待地观看图像,浏览信息,而且利用剪贴板在自己的文件夹里存储了许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上网对他们来说不是件难事。)当笔者要他们做讲解员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时,学生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使笔者不得不叹服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与作用。它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4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上,配上轻松的乐曲,浪漫的小调,更使人陶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他们的想象就会自由驰骋。如在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伴着《二泉映月》的音乐进行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月光似水,静影沉壁,可双目失明的他再也看不到这秀美的景物了。月光下,他像一尊塑像静坐着,一言不发,一动不动。”有的学生说:“我从音乐中感受到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历经坎坷,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他在拼命地抗争,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说得多好啊!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课文的情境,也走进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阿炳的心境。

5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变静画为动画,引导学生

作文入门

看图作文训练中,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一种瞬间的动势,尽管动感强烈,可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表达时势必束手无策。教师设计的软件将有些过程制成三维动画展示出来,可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个由3幅图组成的童话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骑自行车,怎么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办法而改用滚动的办法呢?小黑熊骑车的画面是静止的,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认识上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笔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便设计了小黑熊骑车时车轮在转动的动画特写镜头以及车轮滚动与南瓜滚动的比较,使参与教学活动的儿童也和小白兔一样产生一个类似的思维过程――脑子里想到的滚动这一形象。这次的教学与以前挂图、幻灯的教学相比较,从学生的参与面与表达的流畅性看,都说明三维动画的运用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了关键性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迈进作文门槛。

6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计算机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个个言之有序。这也为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7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阅读的民主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