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大海的诗句

关于大海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1篇

走进海南的沙滩,你瞧,金色的沙滩静静地躺着,碧绿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石,像是一遍遍轻切的问候。波浪时而抚摸着岸边的礁石,哗哗地涌上金色的沙滩,像一位母亲正用手轻柔地摸着自己的孩子;时而又像羞滴滴的小姑娘向家里退了几步。人们都扑向大海的怀抱,尽情地游着泳,开心地嬉戏。远处蔚蓝蔚蓝的天空,像雪一样白的云和绿意盎然的山,构成了一副百看不厌的风景画。

我看着这一望无际的大海,迫不及待地换好了泳衣,带上游泳圈,飞快地奔向美丽的大海。一次次波浪拍打这我的小脚丫,一阵阵凉意钻进了我的心里,一层层差不多比我高的波浪向我涌来,一翻,我好像洗了一阵澡似的,好玩极了!玩着玩着,我忽然觉得自己在很深的地方,于是就开始往浅处游。突然,一股强大的力量把我冲回了浅处,我就像坐了水底飞机一样。我一回头,只见海上白浪滔滔,巨浪滚滚,好似凶猛的老虎向我扑来。我来到深一点的海里,一个个还没有翻过来的浪向我涌来,我一下子高,又一下子低,一阵海风吹来,使人觉得舒适和快活。我就这样子陶醉在了大海中了。

过了一会儿,退潮了,刚刚还像雄师一样怒吼的大海,立刻变得安静起来,好像拖着疲倦不堪的身子,慢慢地回了家一样。海滩上出现了千奇百怪、大小不一的石头,有的像一只小青蛙;有的圆圆的,扁扁的,像一块饼;有的还像一根长油条呢!有一块石头上有许多“雪花”,“雪花”里有许多细毛,这块石头让我爱不释手。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甫诗歌;酒文化意蕴;分析

中国是一个以诗传世,盛产名酒的古国,诗与酒交织形成了中国的诗酒文化。诗歌依托文学而生,用语言表现出人们的精神劳动生活,通过优美的文学形式将人内心与真情进行展现。古代的灿烂文化被泛称为诗,提及民族与国家的辉煌历史,就被称为史诗,整个大自然中的事物、语言、情怀以及品行道德也都被冠之以诗。关于酒,传说是舜的女儿,是某种物质在大自然的运行中,因为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酿成了酒。古代皇帝祭祀、举行朝廷大典,就会把诗和酒交织在一起,奉酒诵诗,从上至民间百姓,都把诗与酒看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需要,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的需要。在古代,酒能够活跃诗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更多的想象意识,丰富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审美,促使诗人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直抒胸臆,创造出更加浪漫,更加奇特的诗篇。酒香诗美,诗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当人们饮酒时就会想起诗,当人们赋诗时就会想起酒,诗酒交融,酒中有诗,诗中有酒,酒更香,诗更美。

一、诗与杜甫

杜甫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饮酒,在杜甫仕途失意之时,认识了对诗歌、书法、画、音乐以及医药等都知晓熟知的郑虔,当时的杜甫与郑虔生活都一样困顿,也因为酒使两人结为好友。杜甫曾经在《醉时歌》中回忆与郑虔一起饮酒的情形:“得钱即相觅”,他们两人只要其中一个有钱就会买上酒,找到对方,“痛饮真吾师”,两个人一起痛饮,从来不会迟疑,喝酒喝到忘乎所有。正因为酒杜甫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两人一起饮酒,相互交谈,不仅使自己的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愉快得到发泄,同时也给杜甫积累了一些诗歌的素材,将他与好友的友情写入诗歌中,将饮酒的情形用诗歌记录下来永留存。在唐肃宗时期,杜甫没有因为居官而停止饮酒,反而加倍的饮酒。在杜甫的《曲江二首》中写到:“每日江头尽醉归”,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每天都喝到江头喝酒,喝到尽兴,喝醉以后才回去,“朝回日日典春衣”,“酒债寻常行出有”,当没有衣服典当换酒时就赊账买酒,所以到处都有酒债,“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少年到老年,从老年到临终都喜爱饮酒,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这份热爱。“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杜甫对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的怜惜,当一片花叶落下的时候就要喝一杯酒,那当所有的花落尽之时,每一片落花他都能看到,他要喝多少酒才能将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啊,然而他说他不怕伤酒,为了这一份春愁,愿意并且能够滴滴入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片落花杜甫用一杯酒来计算,那么还有多少春天的风光残留?“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这是杜甫《绝句漫兴》中所提到的,不要想身边的无穷无尽的事情,在我们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要尽情的享受有限的酒,我们足以看出杜甫对于饮酒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一字一句的表现出对于酒的热爱,将他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通过饮酒尽情的表达。同时也激发了杜甫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饮酒的过程中文思泉涌,于是杜甫抓住了在饮酒过程中的情形,形成了伟大的诗篇。

二、诗人与酒

在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也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酒,高兴的、悲伤的、都寄托诗篇中,在饮酒的过程中可以不受限制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美好的,想象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把所有悲伤的难过的都忘乎所以,所以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唐代诗人李白、宋代诗人苏轼、南宋诗人陆游都挚爱酒,苏轼在晚年与杜甫一样是酒如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百岁光阴半归酒”;“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从这一系列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诗人对于酒的热爱,整个生命中一半归于岁月,一半归于酒,对喝酒的欲望就像要吞掉整个大海的海水一样,对于诗歌的欲望就像想上天一样,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们把诗与酒紧密的联系起来。随着时间流逝,时代的发展,酒虽然被人们当作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缓解内心紧张的工具和手段,但也成了人们追求一种内心安宁舒适以及审美愉悦的清雅之饮。也正是因为诗人爱酒、饮酒、咏酒,将诗人与酒联系交融起来,并使我国的诗酒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酒能够为诗人的创作助兴,所以诗人爱酒、饮酒、咏酒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不是偶然。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有很多关于咏酒以及涉及酒的诗歌,酒成为了文学史,成为了诗歌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代的祭祀,宴请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酒,至现代,酒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酒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与特点。诗与酒的融合丰富美化了我们人类的感情世界,诗是水中的酒,酒是文中的诗。

参考文献:

[1] 李思涯.论明代复古派对杜诗的态度[J].文学遗产.2010(03).

[2] 林继中.杜诗的张力――忠君爱民思想在杜诗中的表现形式[J].文学遗产.2009(03).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37-02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是传统语文课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能帮助大家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可以使语言文字兼备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1 趣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教学《孔子春游》水的“志向”时,笔者是这样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

(课件出示: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

(1)师:感受了水的“德行”“情义”后,水的“志向”谁愿意来交流?一个“穿”字,一个“凿”字,你会想到什么?

(2)师:是啊,有道是“人无志则不立”,孔子也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水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奔向大海!那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大海是那么的让人魂牵梦萦、心驰神往?你看,那卷起的千尺巨浪,就是它不息的生命在涌动。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这就是水的志向!

(3)(出示波浪滔天的大海的图片)师:同学们,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水的志向吗?我们该如何读出这柔弱的水的刚强呢?(学生练读,齐读。)

这样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

2 多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例如:在教授《望月》时,笔者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

2.1 吟诵感悟

(1)同桌演读。此时此刻,天边的月不仅吸引了作者,也吸引了小外甥,就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就在这梦幻般的境界里,小外甥向“我”挑战来了,同桌之间读一读他们赛诗的部分。

(2)了解诗句。你看,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这就是诗中月。这些诗句你们了解吗?

(3)师生赛诗。下面老师来扮演舅舅,我们也来一番月下赛诗如何?谁愿意当我的小外甥?(师生分角色吟诗)

2.2 拓展延伸

(1)学生补充。写月亮的诗这么多,我们一时对得完吗?正如课文中所说,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这些诗就像这个长长的省略号,留在我们的心里。

(2)拓展吟诵。古往今来,诗人钟情月亮,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出示图片、诗句,配乐引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让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月。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天上第二泉。

这是我们家乡――无锡惠山的二泉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清幽宁静的林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是大气磅礴的海上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这是苍茫旷远的雄关月。

(3)小结引读。同学们,这一轮轮明月,这一首首诗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吐洒着一缕缕晶莹的光辉,诉说着一个个悠远的故事,传递着一份份珍贵的情感,让人心醉,让人痴迷。(引读,课件出示:诗,和月光在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这样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了语言的训练和实践,提高了活动强度。

3 善用信息技术,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巧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特长,自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全神贯注》时,笔者是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感悟积累的。

自读提示:(课件出示)课文中哪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请用“――”画出。

3.1 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人物的动作有――,神态是――,“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是人物的――,这句话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联想中写罗丹工作时――。(课件出示)

(2)合作完成表格。(课件出示)

重点句描写方法联想或比喻工作状态

罗丹一会儿……动作、神态好像跟谁在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忽然眼睛……

他把地板踩……

他像喝醉了……

3.2 罗丹修改完女像后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分角色读第3、4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课件出示)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从人物的神情“猛然想起”体会到――;这样的重点词还有――,体会到――。

4 品读最后一自然段,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5 恰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互动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 使学生有充分的自,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

例如:在教学《青花》时,笔者是这样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互动的。

师:默读描写青花瓷的句段,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青花瓷(课件出示若干个青花瓷器)。

(课件出示:“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

(学生默读,聚相青花瓷。)

师:谁来说说你眼中的青花瓷?

生:青花瓷的表面细腻光滑,会有滑滑的感觉。

师:你不仅说了视觉中的青花瓷,还说了感觉中的青花瓷,很好。谁再来说?

生:青花瓷上的花儿各色各样,既明丽又高雅,用手摸一摸,虽很坚硬,又有柔和的感觉。

生:青花瓷的色彩青中透出光亮,青中带白,经久好看。

师:你的意思是经久耐看吧?(生点头)

生:我喜欢青白相间的青花瓷,颜色虽不艳丽,但很纯洁。

师: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眼中或想象中的青花瓷,请带着仿佛看到、想象到的感受,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然后把你眼中的青花瓷再在头脑中过过电影。

总之,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能帮助大家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师一定要巧用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236-237.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4篇

“多奇妙的文字!”我五岁的时候这样暗暗自忖。家中桌上的一份《余杭报》深深吸引了我,我一手抓过报纸便用稚嫩的语气一字一句地读出报纸上的字。奶奶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伯伯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惊喜地赞道:“哇,莹莹,你真的认识字了,太棒了!”。那时,我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作文,什么叫语文,只知道那一个个文字是多么有趣,我会念给奶奶听的。有一次,我看了报纸的气象消息就迫不及待地跟奶奶说:“奶奶,明天有间断小雨了!”奶奶竖着耳朵反问我:“什么,明天有尖头雨?”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八岁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送了我一本《安徒生童话》,我爱不释手。恶毒的皇后令我咬牙切齿;善良的白雪公主让我怜惜;为爱牺牲生命的海的女儿;愚蠢的皇帝。那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仿佛真的呈现在我眼前似的。在课外,一有时间我就会找书来读。那生动有趣的情节一会儿逗得我哈哈大笑,一会儿催得我潸然泪下。

于是,在我的心底里萌发出了一个念头:当一名作家。这个小小的念头在我心里抽枝长叶,变成了一个我执着追逐的大大梦想。我想在文字的王国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就像雄鹰在蓝天翱翔一样。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我知道,虽然我的梦想很小,小得微不足道。但这正是我喜欢的。我想用那些令人发笑的故成优美的文字,我想用奇妙的文字变成花园的一朵朵鲜花让人欣赏;我想用美丽的诗句述说我的衷肠;我想用激昂的文字去包扎那些因梦想破灭人的创伤……

有了这个梦想,我仿佛学有冲劲,奔有方向。常言道:“梦想是石,擦燃光明的火花;梦想是火,点亮希望的灯塔;梦想是灯,指明宽阔的道路;梦想是路,通往成功的彼岸。”我要沿着这条路好好努力,通往成功!

不是吗?鲁讯把改变国人的精神和唤醒民族的觉醒作为自己的梦想,把用手中的笔在自己梦想的基石上为中国的擦燃光明的火花,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莫言早在1986年就有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是树立一个属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体系,形成以套属于自己的叙述风格。经过25年的艰苦写作,他的梦想之路终于通往成功的彼岸,最终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我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写像大作家鲁迅爷爷那样写出大家都能喜欢的文章。我幻想着,我也能像莫言爷爷那样,坐在桌前,用一支最普通的钢笔,在微微泛黄的纸上书写着我的思想,让它飞扬。

关于这个梦想,我思考了许久。我想,我得先从好好学习开始吧。只有这样,才能为扎实的文字功底打好基础。好好学习,是学生做任何梦想的基石,没有了成绩,哪怕,你有再多再伟大的梦想都不会实现。我要努力学习,把知识都好好利用起来。学好语文何尝不重要?语文是一门令我为之着迷的功课。我想,记住老师讲的话,上课认真听讲是极为重要的吧!我还要多多阅读课外书,增加我的课外知识。这样,才不至于变成一个“书呆子”吧!

既然有了梦想,那也要付诸行动。要知道,“光说不做是假把式”。我博览,我苦练。家里几大纸箱的中外名着都被我一一“吃光”,不够胃口,我又订阅像《东方少年读书与作文》,《小学生优秀作文》,《作文与考试》和我们余杭的《余杭文学文学少年读本》等优秀杂志,这些都是让我兴趣盎然,受益匪浅的可口“小点心”。夜深了,我还在伏案看书,好多次我累得竟然睡着了,不过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中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醒来,原来是一个梦。当我发表在《小学生优秀作文》上的那篇《家乡的荷塘》被收录到《2012中国年度小学生优秀作文》;当我收到第十四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和“第五届”中少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精英总决赛金奖的获奖证书时,我仿佛觉得我的小手握住了整个世界;我仿佛觉得我的梦想之灯已经在照亮我前进的道路。我要朝着我的梦想而奋斗。我知道,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不畏惧,我要勇敢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印证我的梦想。我要把这个梦想放在心底,好好珍惜。相信我付诸努力之后,结出的,一定是真实的硕果。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言活动 幼儿教学

一、引言

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语言教学主要依靠语言、思维来掌握情节,理解作品内涵。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能力。”在传统语言教育中,通常通过几幅图片、几张画的教育方式进行,已经远远适应不了幼儿的需要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幼儿语言教育领域,是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应用在语言活动中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龄前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了现实,深深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乐,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使幼儿爱听、爱看、爱学,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语言活动中去。在学习诗歌《摇篮》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现了这样的场景:蓝蓝的天空中,美丽的小星星一闪一闪,朵朵白云轻轻飘来,围绕在小星星身边,小星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动画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一边看着生动的画面,一边倾听优美的诗歌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诵:“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还轻轻摆动小手模仿白云飘动的样子。在这有声有形、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中,幼儿通过多种通道理解并掌握了这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学习“小小宇航员”时,我们播放“神舟六号”发射的录像,进仓――发射――遨游太空――返回地球――定格画面费俊龙。然后,向孩子们提问:这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他到哪里去了?从而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的情感

幼儿园语言活动既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幼儿情感的学科。努力挖掘幼儿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任务。多媒体能为幼儿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无声无息中激发幼儿的情感。例如在散文欣赏《家是什么》时,由于诗歌短小,幼儿理解上可能有困难,于是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逐步引导幼儿感知现实中的家,引发幼儿联想和想象“家是什么”,最终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家是温馨的、美好的”,从而把握字里行间中的点点情丝,真正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

3.利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幼儿的思维

多媒体教学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动态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根据教材设置思考点,通过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引导幼儿通过教师语言和情境的不断变化,拓展自己的思维。例如,我们在大班设计了“奇妙的汽车”活动,让幼儿根据主题,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自己先收集材料。然后,大家在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畅谈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最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想象中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有的说“会在太空中自由的奔驰”;有的说“可以在海底遨游”;有的说“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自由的变形”,有效的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技术,简了活动内容

在语言活动中,欣赏优美的诗歌和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幼儿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再加上语言材料在理解上的难度,致使幼儿有时不明白活动内容的真正含义。而运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文字、声音、动画、音乐四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烘托、渲染出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如在学习诗歌《太阳和月亮》,新小班的幼儿对于太阳出来时“热闹”的场景和月亮出来时“静悄悄”的场景理解不到,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幼儿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随着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欢乐颂》:一个红通通的太阳出来了,天顿时亮了起来,小树、小鸟、小朋友们纷纷从睡眠中醒来,大家来到草地上欢快的进行游戏,有的小朋友在放风筝,有的小朋友在玩遥控汽车,还有的小朋友在相互嬉戏,一派热闹的景象。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摇啊摇》:月亮出来了,天变黑了,小草、小花、小朋友都进入了梦乡,周围一片静悄悄……富有动态的画面,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一会儿来到了白天,和小伙伴一起玩乐,感受白天的热闹,一会儿又来到了黑夜,和小草、小花一起进入了梦乡,绚丽多彩的画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的、清晰的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画面进行想象,从而能够在朗读时感受到语音的韵律美。

5.利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课件,积累丰富的经验

我们制作了一种集演示模式、操作模式、游戏模式为一体的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的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跟随电脑娃娃玩丰富多样的游戏,在操作中感知,在游戏中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学习《雪娃娃》活动中,我们首先运用课件呈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蓝蓝的天空,飘舞着洁白的雪花……一按鼠标,被点到的小雪花便轻轻飘落下来,并发出“一片雪花”“两片雪花”等读音,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边操作边模仿。接着,我们让孩子们欣赏《雪娃娃》,强烈的动画效果、优美的语言把孩子们带入了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随后,孩子们和电脑娃娃玩起了“看看少了什么”的游戏。电脑娃娃给孩子们出题,孩子们帮雪娃娃寻找不见了的鼻子、眼睛、嘴等。“雪娃娃少了什么?”“雪娃娃少了鼻子。”“鼻子鼻子在哪里?”“鼻子鼻子在这里。”孩子们和电脑娃娃边对话边游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6.利用多媒体,突破文学作品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将文本、数字、图形、视频、动画、声响融为一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如大班文学活动欣赏散文《大海》,为了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专门设计了一段关于大海的动画资料,使幼儿对大海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体会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有关大海的录像,加深幼儿对大海的印象,也调动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接着教师整体播放动画,让幼儿一边看动画,一边欣赏全篇配乐散文;然后逐一解释较难理解的字词;接下来将动画分割成几小段,逐段演示与诗句有关的动画,使幼儿逐句理解散文的内容,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多媒体在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更为直观,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把握。再如小班语言活动《藏猫猫》,儿歌的最后一句“逗得星星眨眼笑”,用图片根本没办法使幼儿明白,为此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动画画面:小星星挂在天边,咧着嘴笑,它的眼睛还在一眨一眨的。当教师念到“逗得星星眨眼笑”时,马上出示这个星星眨眼笑的动画,幼儿一下子就看懂了什么是“眨眼笑”。运用多媒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兴趣盎然,为幼儿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发展。

三、多媒体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步骤

多媒体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步骤开展(以《春天》为例):

1.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播放四季分明的图片,幼儿观察后,进行提问:“这些图片上面有什么?”简单回答后进一步引导:“图片中哪张是春天?为什么?”这一步骤可以让幼儿对活动内容有一定了解,色彩鲜明的图片顿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尽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播放事先拍摄的录像《春天的景色》,让幼儿感受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帮助幼儿回忆春天的景象,并引导幼儿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述。

3.先讲述故事,后出示故事画面。教师讲述:春天到了,春姑娘慢慢地走来了,树林里的树悄悄地变化了。有的树长出了嫩嫩的小芽芽,有的树开满了一朵一朵的小花……春姑娘问:“哎――你们准备好了吗?我要将温暖送回大地了!”小树们张开手臂说:“好呀!好呀!欢迎你。”教师进行提问:“这段话里有谁?在什么地方?”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的顺序逐一出示场景和画面,增加幼儿对语言的感性认识,通过视觉增强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4.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

5.通过投影仪将部分作品放大,邀请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四、结语

幼儿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幼儿对教学内容充分感知、体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就活动层次中所获得的相关经验进行有效有机的迁移性、整合性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更好的语言学习,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的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兴趣盎然,为幼儿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文章从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思维以及可以简化活动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多媒体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更为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邬玉花.刍议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运用[J].科学教育,2008,(5).

[2]徐燕.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言活动的效果[J].科学教育,2008,(3).

[3]许芳芳.中班语言活动:听画春天[J].早期教育,2006,(36).

[4]王晓红.浅谈语言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龙岩学院学报,2006,(8).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6篇

我们先来看看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中记载关于韩愈和贾岛“推敲”的典故:(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未定,遂于驴上吟俄,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这段典故说的是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当时韩愈作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窜到韩愈的仪仗队,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不知不觉的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他为何闯进了仪仗队,贾岛如实地回答说他苦思冥想的诗句不知用“推”还是用“敲”字无,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从这段文字确实可以看出贾岛创作时字斟句酌的苦吟功夫。相传,坡,一次与其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坡认真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这种创作经验在文学史上被传为美谈。常用来激励后人创作时要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这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而现代博客文学创作脱离了这一创作精神,大多的文字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并不刻意的去选择和雕琢词语,不似传统文学一个作品从构思到谋篇到产出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甚至有些大部头的作品要几年的时间,当然,我们不不否认这样的信手拈来不乏有好的精彩的文字,我们想从从创作的主体上来看,现代的网络创作已经没有了像“推敲”、像“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精神了,博客文学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在语言表达和段落层次上并没有像传统文学那样十分严格的规范,读者对于博客的阅读也不会像阅读传统的文本一样在用语和段落甚至是标点符号上锱铢必较,只要能阅读能沟通即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网络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也孕育了文学创作上的快节奏,即博客文学的即时性。颠覆了传统的字斟句酌,讲究的是快速和高产以及瞬间创作激情在键盘敲打下的即时转化。

二、博客文学文体呈现自由审美品格

南帆认为:“传统的文学体制对于网络来说已经失效”。博客首先是日志,日志本身是“跨文体”性的,因为日记往往会将记事、议论、介绍、抒情融合在一起,没有规则约束,所以博客多数是兴之所至,自由抒发,显示出比传统创作更多的灵活性。博客文体作为一种建构中的文学体制在网络时代的新变,博客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较之传统文学都有明显的突破。

1.语言风格。现在的博客大致趋势就是两种风格的语言,一种就像余华、孔庆东等传统作家转化过来的以及文化名人的博客所体出来的语言风格——有深度,有内涵,同时比较传统,依然保持着他们惯用的规范语体;另一种就像草根作家多体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平实,随意,简朴,多呈现口语化特点。后面的一种语言风格明显是较为喜闻乐见的。这里的草根作家当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爱好文学创作的普通民众,他们的语言不似思想深邃的作家那般深奥,多是以朴素的语言传情达意,就是名人名家的博客空间里,他们的语言也尽量的通俗易懂,朝平实上靠拢。

2.表达方式。在博客表达上,常忽略段落和层次,常见的是一句一段的便于阅读的形式,即使是整个段落,段落内部的逻辑关系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表达的自我感觉需要,同时,基于表达的自由,采用多媒体实现形象性与立体感的博客文本也不断丰富,在这二者之中,前者一般是与语体的自由相结合,用于实现主体快速地表达,而后者则是主体在完成文字文本后对日志进行的扩展,通过这种表达的自由,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见闻等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更为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于前者,可能有一条郁闷的分割线,或是多两个空行分开不同的心情,于后者则可能有音乐、图片等方式辅助表达。表达的自由同样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表达的方式,二是主体的表达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带来的便利。前者更多在挑战已有的文学表达规范,而后者则与技术合谋在自由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在博客文学创作的领域,文学使创作唯美的语言的双关,寓言,象征,隐喻,暗示等一系列修辞手法,已经不是作家们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以盛行一时的“梨花诗”为例,可以看见博客文学对语言表达的不拘一格和解放,这是一个审美的自由和创作的自由时代。《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两只蚂蚁/三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梨花诗的流行和广为流传就证明了这诗作是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的,而且它由于诗人的丽华的谐音把它命名为梨花诗,本身是已经用一种审美的角度在解读它的,这足以证明这样的诗作是称得上美的。同时也表明了大众的创作和审美的规范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p#分页标题#e#

三、博客文学基本剥离了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博客文学相比较传统文学而言,可以说基本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政治对文学的干预或是文学对政治的回应同传统文学比起来是薄弱的。笔者以2005年9月24日-2005年10月20日首届全球博客中文大奖赛中获得最佳博客文学的龙Five的博客、最佳文学博客提名的树杈向天的博客以及年度最佳中文博客获奖者胖大海的博客来看看博客文学的这一特点。龙Five的博客从2005年9月份开博客到2010年8月20日,共累计博文389篇;树杈向天的博客从2004年9月份开博客到2010年8月20日,共累计博文279篇;胖大海有一说二博客从2006年3月份开博客到2010年8月20日,共累计博文89篇;他们的博客创作内容大多是当下的娱乐、热门话题,几乎不涉及政治领域。在博文中,多是阐发自己的见解,自由言说,不涉及当前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即使是各大门户网站的博客,多是关注自身情感价值和当时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言说的触角并不指向主流意识形态,看不到传统文学的“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的深刻影响。而在我国历史上,文学和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论是政治对文学的干预或者是文学对政治的自觉回应一直是存在着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文字狱和十七年文学窥见一斑。

1.从古代的文字狱看政治对文学的干预。文字狱,最为熟悉的莫过于清雍正朝的“清风不识字”案——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事实上,文字狱在古代历朝都有,而在清朝时期尤剧。如清康熙时期的明史案、黄培诗案、《南山集》案,以及和“清风不识字”案同一朝代的屈大均案和“维民所止”案等。文字狱,牵涉到的是政治集团的利益,很多是借来排除异己,但在客观上,政治是对文学过问,而且以相当偏激的方式在过问文学,据记载,仅庄廷垅《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到乾隆,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曾因为所作的诗中,被指“包藏祸心,诽谤谩骂”,得罪当权者,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主要的根据是《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陈述古冬日牡丹》等几首诗。史称“乌台诗案”。文字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识之士不敢轻易的言说,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学对政治的过问一度低落。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7篇

一路向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有到了河西走廊,到了丝绸之路,我才对这样的民歌有了感性的认识,包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那样一种诗意,也会油然而生。

我22岁去北京时还得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北京直奔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当然长城是必去的。那时我已经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当时我就有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说北京的学生真幸福啊,课本当中讲的那些东西,诸如司母戊鼎等,它就静静地立在博物馆里,在此之前我作为学生和老师,也只是在纸上认识这只鼎,这样的认识是有限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写诗,而且千方百计想写致大海的诗。于是我也跑到海边,但我却感到强烈的失望,这个海远不是我们诗歌当中和电影当中看到的海,所以那时我没有写出一句有关海的诗句来,包括一直到现在,每次去海边都要下海去泡一泡游一游,但我还是写不好一首关于海的诗。

行万里路不仅给你丰富真切的体验,而且还打破你固有的思维。登泰山看日出,那是一种上升的生命的力量,是去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场。可能也会有朋友说,他们也看过各种各样的日出,好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体会,包括也举头望明月了,但并没有低头思故乡啊,我说是的是的,这里面不排除有的人多愁善感一些,有的人则是倒头就睡的。但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泰山脚下买包子吃,一看那包子的外貌,我就说给我两个吧,店主说那不卖的,他说他们都是论斤卖的……哇噻,一下子明白了不少事情,包括中国古典小说中鲁智深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那种气势,所以那里大概不太有小馄饨猫耳朵这种食物的吧。

吃肉谁都喜欢,南方以吃猪肉为主,北方以吃牛羊肉为主。那么我等南方人一去了诸如青藏高原和内蒙等地,也以为颇得了些豪气,大声叫喊要吃手抓肉,但当像脸盆似的手抓肉上来时,人就傻眼了,抓来一块吃下,就开始要站起来伸脖子了,吃下两块恨不得去跑步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对叶公好龙这个成语便多了些理解。

包括一些地理上的知识,比如我们从小学起就知道中国是西高东低,我们是生活在东海边上,然后越是往西,海拔也越来越高,然后你观察那些河流的走向,大势都是从西向东,于是明白了电视剧《水浒》中所唱的“大河向东流”,因为它不可能向西流,虽然也有所谓的倒淌河,但那只是个别。

前两年走新藏公路,在那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会突然看到一股股的沙,被风卷着吹到了天空上,但吹得不高,有时又有好几股,它们还在玩相互追逐的游戏,于是我才明白了古诗中大漠孤烟直的意境,至少我找到了一种理解的途径。以前以为唐诗中的那种妙句和意境,都是诗人虚构创造出来的,而当有机会行万里路之后,特别是去边疆地区多了之后,我对唐诗中的边塞诗也多了一些理解,心中似乎也多了些豪气,正如北方的朋友也会喜欢我们小桥流水的那种江南景致。

尤其是在沙漠中的体验,虽然仅仅是体验,不是真正的生活,但还是觉得很恐怖的,总感觉人如果生活在一个缺水的地方,那几乎是很绝望的,但仍有世世代代的人在那里繁衍生息,跟自然抗争。有时半天一天的坐车行进在那样的地方,突然看到了一棵树,然后是一片绿色,那我就明白了,一个村庄到了,是到了一个有人烟的地方,因为有了树和水井,就必有人类的生活。这种生活我们以前看西部片好像还不太能理解,老人喜欢蹲在地上,半晌也不说一句话,可现在当我拿个相机,我都不敢走近他们去拍摄,我可以说是用镜头在抚摸这块土地,但是我仍然没办法找到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还有在西北的好多地方,地里干活的全是扎着头巾的妇女,而集市上卖羊赶车的全是大老爷们,这让我觉得中国的妇女实在是伟大的,而男人,我就不愿意用伟大去形容他们了。正如北方的白杨树,它们只能生活在北方的道路两旁,却又是那么笔直地向天空伸展,它还不是东北的白桦树,那是极有诗意的,但相对比较少见。

也可能有同学会问,一个人是不是该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呢,我觉得从广义上说好像没有这个先后顺序,而于我来说,特别是年过三十之后,好像因为要行万里路,却倒逼我要去读万卷书。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要行走南疆,那我就会去找相关的书来看,至少在纸上我要先行走一遍,然后真去了那里,看到一个建筑一棵树,虽然是初次相见,却像是一次朋友式的相遇,这样就会让自己丰富起来,从见闻到学识,它们两者的相加,就叫见识。比如这一次在甘肃武威,我就看到了历史课本中讲过的铜奔马,现在则叫马踏飞燕,我去看了它的出土之地,了解相关的常识。有时在各地的博物馆,也会买几本讲当地风土人情的书,因为阅读和行走,到一定的时候都得讲一个缘字,这个缘就是源,你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为什么要看这本书,这都是有机缘巧合的。

行万里路当然也是个统称,现在常被称作为旅游或行走,借助的交通工具无非就是飞机、火车和汽车,但我以为关键时候还得用脚行走。比如我常听到一种观点,觉得现在的旅游景区商业气氛实在太浓,门票高得吓人,斩客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走来走去总觉得还是家乡好。有这种想法的人,我以为还是没有走那个关键的几步。我们说家乡好,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父母亲人,是你生长的地方,更主要的是,你还知道哪个转弯角的油条最好吃,哪个小店的烧饼最正宗。可是在你行万里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虽然你已经在网上做了不少功课,但毕竟还属于隔靴搔痒,这个时候我的经验是深入进去,至少要到当地人的菜场去走一趟,景区里二十块钱一碗的面,可能菜场里只要两元钱就够了,这不是为省钱的问题,这是了解当地人真实生活的一种途径。

在云南丽江,我就是这样在景区里多走了十来分钟,走进了一个菜市场,然后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在我眼前展开了――各种各样卖手工农具的摊铺,还有当地人卖的烟草,包括只在电影上见过的长水烟筒,也还真有老人在吸那个烟筒,至于农副产品摊铺面前,你看看哪些是你见过的,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然后问问这叫什么那是什么,我以为这就是在接地气,这就是世俗生活就是滚滚红尘。更有意思的就是那里的小吃摊,吃面条的吃米线的,关键是吃的那些人拖家带口的,不女怀里一个孩子,背上还有一个孩子。因为是中饭时间,我也就忍不住在一个小凳子上坐了下来,大概是花了两元钱吧,一饭一菜一汤,这饭菜汤都是大碗装的,而且饭吃了不够可以再去加,至于菜那就是萝卜白菜和辣椒之类,但于我来说,这真是一顿无比幸福的中餐,因为坐在我周围的都是干体力活的,饭铺的上面是一块塑料布,坐着的是小板凳,我还跟开这铺子的夫妻聊了一会,了解他们家里的生活状况,包括了解他们的收入,他们说他们的孩子就不愿意再来干这样的活……

而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体验,是旅游攻略当中没有的,也可能是多数人所不屑或忽视的,也是被万卷书忽视的。我的意思是,行万里路一是要有目标和想法,二是要坚持走到民间去,走到世俗生活中去,不要只盯着光鲜的东西,而是要去看一些蒙灰的事情及生活状况。如此的行走或者说叫走读吧,你会发现你见到的东西和书上所写的不一样,这个时候你也就有了一种书写的欲望,至少把自己看到的也写下来吧,于是就有了日记或者叫行记。我是特别喜欢看行记的,尤其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行记,因为它没有刻意要去突出什么重点,也不会刻意回避什么。

最后一点我想说明的是,万里路和万卷书没有谁主谁副的问题。我们在书上所见的,往往是过去式的呈现,而我到了现场,则是当下的存在,虽然这种当下就是无数个过去的叠加,比如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只要是江河湖泊,除非是极端的暴雨讯期,我见到的大江大河和小溪小滩,这个水无不都是浅浅的,或者说跟以往比是浅浅的。当地人都说以前这个水有多满多大,这可见中国的水问题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所以但凡我们去看什么瀑布什么奇观,最后往往会失望的,有人说这还不如我们小区喷水池里的那点水呢,但是请注意,小区喷水池也终有一天会喷不出水来的,所以要是李白活在当下,他可能不去写瀑布这一类的诗篇,而直接去玩网游穿越了,因为这跟他的诗意还有点相像呢。

关于大海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徐志摩 偶然 意象

《偶然》是徐志摩的一首看似很潇洒,却充满爱意的诗。

这首诗整体来看就是对“偶然”这一概念的定义,于是诗以“偶然”这一具有修饰性的词做标题,说明“偶然”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整首诗都是围绕着“偶然”是如何发生、如何运作来进行的。

诗人首先以两个意象的碰撞——“云”与“海”——来定义偶然。在这个情节的表述中,“云”与“海”是行动的主体,“偶然”就发生在这两个主体相互运作的行动中。

诗的开头是对第一个行动主体“云”的状态的交代,将“云”的特征完全地融入到词句间: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这里修饰“云”的量词是“片”,而“片”并不是修饰云的唯一量词,比较常见的还有“朵”,那么为什么这里使用的是“一片云”而不是“一朵云”呢?“朵”形容的是成团的东西,而片形容的是薄薄的、很轻的东西,“一朵云”给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略带压抑的味道,仿佛天空并不晴朗,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太阳。“一片云”塑造了云的一种轻飘飘的、风一吹就走了的形象,给予云一种不稳定的、飘来飘去的动态感,这种动态感是“一朵云”无法实现的。“一片云”这一意象的使用突出了“我”的行踪或是内心的不稳定性,说明“我”的行踪和心理变化都是无法预知的。在“一片云”之前使用了一个定语“天空中的”,一方面揭示了“我”将自己所置的位置,可与下文的大海的“波心”产生一种位置上的张力;另一方面,将云置于辽阔无边的天空中,可以突出云漂浮的自由、不受拘束,这一特点与 “一片云”的不稳定性结合起来,更能表现出“我”的行动的不确定性。于是,“偶然”的第一个要素就是相遇主体之一的行动上的不稳定性。

随后一句是对“偶然”的另一主体意象“海”的侧面描写:

……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

这里出现了一个与标题“偶然”相似的词——偶尔,这个词仍是在形容“云”的行动,它暗示了“云”在漂浮中会理所应当地碰到一次意外,这个意外就是后面的“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时出现了一个“我”说话的对象——“你”,“你的波心”暗示了“你”的身份是大海,于是第二个主体意象“海”就悄悄地登场了。这样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天空中飘着一片云,下面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而“波心”一词又与人心相通,所以这幅图画的引申义就是:我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印象。说到留下印象,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印象是怎样留下的?深刻与否?我们可以注意到连接我与你的动词“投影”,投影是指物体将影子投射到另一物体上,说明两种物体的关系并不是像投入那种实实在在的融合在一起,而是轻轻的、含蓄的重合,这就意味着“云”和“海”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也许还会分离。在诗中并没有对“海”这一意象有过多的描述,甚至对它没有直接描写,说明在“云”与“海”这两个主体的互相运作中,主动的一方是不稳定的“云”,被动的一方是沉稳的、深厚的“海”。

写到这里,诗歌并没有止步于对“云”与“海”构成的画面的描述,还有语言的交流,加入了“云”对“海”说的话:

……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

偶然的相逢本是一件让人觉得惊喜的事,而“云”为何要告诫“海”不要为之欢喜呢?从手法上来看,这是一种反讽,使得这种“讶异”和“惊喜”更加强烈。另外,“云”的“不必……无须……”与“海”的“讶异”、“惊喜”之间也造成了一种对比——洒脱放浪与深切执著,这也暗合自由漂浮的“云”和宽阔深沉的“海”的意象的本质。“云”对“海”说的这段话也进一步塑造了“云”的放浪不羁的形象,使不稳定性不仅仅停留在“云”的行动维度上,还上升到“云”的思想本质中去,这时的“云”似乎拜托了意象的物性,而上升到了人物形象的层面上,开始具有人性。

然而,诗行至此,仍缺乏关于“云”所说的话的合理解释,于是在下文中,伴随着“云”和“海”之间的故事情节发展,给出了交代:

……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

这句话省略了主语,根据诗中上下文的推测,可以得出主语应为“我”,也就是“云”。于是这句话可以还原为:(云)在转身间消灭了踪影。“转瞬间”极言时间之短。接下来配上的动词是“消灭”而不是意思相近的“消失”,这是因为消失是一个慢慢不见的过程,给寻找踪迹留有一定的余地,而消灭则强调了速度的快,并且毫无踪迹可寻。接下来“消灭”的宾语是“踪影”而不是“踪迹”,这是因为“踪影”的“影”与上文的“投影在你的波心”中的“影”相呼应,强调了“云”与“海”的相逢时间并不久,还不至于互相留下深刻影响、在心上烙下痕迹,同时“踪影”是“影”,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痕迹,来去十分自如,可以随意抹去,而“踪迹”显然不能一下子消灭或忘却,与“云”的形象也不符。

到此,“云”完成了一个从没有思想只有自身性质的物到有性格、有能动性的人的转换。从“云”自身的漂浮不定出发,逐渐塑造了一个放浪不羁的浪子的形象,实现了由二维的画面向三维的情节的转化,为下文出现人物“我”和“你”做了铺垫。

然而这里仍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形式上的问题。在这部分诗中可以找到两个破折号,破折号中间夹的是“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起到了夹注的作用。为了使诗的意思更连贯完整,可以对诗句的顺序有一个小小的调换: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不必(为之)讶异,

更无须(为之)欢喜。

前三行都是对云以及云的行动的描写,后两行是对话。严格地说,云的行动只有两个:投影和消灭。这样看来,明显是将顺序进行如上的调换更能保证云的动作的连贯和完整,那么为何要在其中夹注一下对话呢?

首先,这两行诗的加入在“云”的行动中插入了“云”猜测的“海”的反应,使得“海”融入到了“云”的行动当中来,造成了一种“云”与“海”对话的效果,使得整首诗看上去不再是“云”的独白,而是“云”与“海”共同参与的,于是这个夹注起到了互动的效果。

其次,破折号的插入在投影和消灭两个动作之间插入,拖延了第二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你不必讶异”这句中的“你”指的不仅仅是诗中的人物,也暗指读者,就好像一个暗号一样在暗示读者:看好了,我这片云要行动了,你不必讶异也无须欢喜,我接下来的行动是很正常的。但是,“云”作为说话者仅仅是做出了警示而已,却并不能控制他的行动给读者带来怎样的结果,于是这个警示反而使得读者更加不平静,对“云”与“海”之间的行动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诗歌到这里产生了一个转折。当“云”和“海”摆脱了意象的外衣开始形成人物形象之后,他们的行动变得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不稳定性也随之剧增,“偶然”的味道也随之浓重了。诗的前半部对“偶然”已经有了初步的抽象的概念,接下来就是对这一概念逐步具体化的过程,于是第二部分一开头就是一个对“偶然”发生的人物、事件、环境的限定: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

这句话交代了人物、事件、环境。先来看人物,这句话的主语不是“我们”或“我俩”,而是“你我”,为了说明相遇的主体是分离的、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如果换做“我们”或是“我俩”,就消除了两个个体的独立性而完全地把两个人捏到了一起,无法造成两人相遇的冲击。事件指的就是“相逢”这件事,自古以来,“相逢”一词的使用从不是形容两个人随随便便的相遇,不管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还是鲁迅的《题三义塔》中写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都对相逢做了限定:相逢是有前提的,要么是因为自身遭遇上有共同点,要么是因为两个人之前有一段相识的历史,总之,是有极大感情上的共识或情感基础的。所以,在这首诗中的“相逢”包含了很多感情,这个词作为一个连接点,像胶水一样把毫不相干的“你我”黏在了一起,就如平行线突然有了交叉点,两个人产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感觉——到这或许还上升不到感情的程度。再来看环境——黑夜的海上,两个人遇见可以有无数的地点,甚至有更多的更有情调的地点,但为何偏偏是黑夜的海上?黑夜和大海一样,都给人茫茫无边的感觉,都让人找不到方向,在这样一个找不到方向的环境下,你我还能碰巧相逢,更突出了这种相逢的传奇性。在这第一句话中,将故事发展的要素都配备齐了,“偶然”在其中孕育,并在接下来的人物行动或对话中体现出来。

然而,人物在此时并没有急于行动,而是交代了各自的行动趋向和路线:

……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

这句话中极言“你我”的方向不同,并且在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人称代词的重复,这种重复产生的不仅仅是韵律节奏上的效果,还包含对“你我”的独立性的强调。因“你”和“我”方向不同,造成了一种强烈的两个个体之间的排斥感,暗示了这种相逢的特点:稳定性差、时间短。于是,分离是这种相逢的必然结果,相比之下,相逢的产生是多么地偶然和珍贵。

对于这样一种短暂的、珍贵的、偶然的相逢,作为人物的“我”和“你”一定会对其表态,尤其是处于主动位置的“我”,于是“我”的态度就随后自然流露出来:

……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

“我”的表态又暗含在与上文类似的“我”对“你”的话语中。“记得”与“忘掉”是一对反义词,并列在一句中又产生了一种的张力,忘掉说的越多反而让人记得越清楚。在这句话中,令人感兴趣的不是显而易见的张力,而是“也好”和“最好”的使用。“也好”的语气是略带轻佻的,表明“我”并不在意“你”是不是记得这件事,这种洒脱的不稳定性与上文的“云”的形象相吻合,表明“我”在思想上是十分自由的,不受别人控制,也不愿控制别人。而“最好”是一个深化的标志,“最好”是副词的最高级形式,说明“忘掉”是“我”给“你”的一种最合“我”意的建议,并且十分希望“你”能按照“我”说的做,也略带请求的味道。这两个词的使用表达了“我”的放浪与制约,一松一紧,应和了“记得”和“忘掉”之间的张力,也是你我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最好诠释,“我”对“你”就是这样又洒脱放浪,又限制约束,若即若离,这场偶然对于“我”和“你”来说也是一件平淡而又难忘的事。

对“偶然”的魅力的描述没有止步于含蓄的若即若离,而是进一步明显地加剧: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一句实际上是“记得”和“忘记”的宾语,“记得”和“忘记”的都是“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在这句当中,“自由的一片云”的形象、“我”的那种洒脱、不受拘束的形象彻底瓦解,全因这句话中的一个词——互放。“互放”说明你我之间的爱意或是好感不仅仅是从“你”到“我”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我”对“你”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舍之情。之后是“光亮”这个词,与“黑夜的海上”相呼应,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黑夜”和“海”的茫茫无边使得“光亮”更亮更耀眼,表达了这次偶然交会的难忘。

这首诗企图通过一组意象和一对人物解决“什么是偶然”的问题。诗中用了“云”和“海”、“你”和“我”产生一幅画面和一组情节,构成了双重表述,将偶然的概念表达了出来,即大千世界中随即的两个个体无意中遇见,又很快分离。每一层表述都是先交代偶然产生的背景环境、人物或意向,随后插入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云”和“我”)对对方的命令式的话语,暗示了主导者对偶然的态度,最后从事件层面上升到感知层面,交代了偶然产生的实际效果及给人留下的心理印象。双重表述的安排使得偶然的概念从一开始的具体化达到了最终形象化的效果。每一层表述在对“偶然”的展现和认识的都有一个巧妙的转折——从平常到不平常,在双重表述的推进过程中,转折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到结尾,“我”的浪子形象有一个彻底地转型,“偶然”的效果就在其中彻底的被释放出来,成为了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