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习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习俗范文第1篇

清明节传统习俗大全清明节习俗之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习俗之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习俗之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节习俗之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清明节习俗之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吶喊,热闹非常。

清明节习俗之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清明节习俗之射柳

清明节介绍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传统习俗范文第2篇

立冬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从字面上看:立,建始也,冬有终了的意思。立冬后冬天正式开始,秋天收获的农作物开始贮藏起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南方立冬的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南方立冬有什么习俗吃糍粑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吃甜丸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吃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九层糕

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讨一个“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头。从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这一天,都要吃年糕。听过最极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顿,一顿不落,年糕变着法儿地吃出花样: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

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立冬有什么忌讳1、忌日晒过长:过久的日晒会消减人的水五行,减少财运。

在健康方面,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2、忌活动过剧:剧烈的运动过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压升高,这个季节里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所以最好立冬过后一般人不要选择剧烈运动。

3、忌外出过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不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阴气比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

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调节运势。

4、忌洗浴过长:冬天阴气比较重,立冬后洗浴过长会削减人的阳气,并且冬季空气干燥寒冷,许多老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所以不宜长时间泡在水里。

5、忌“小疾”不治:立冬后天气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头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须及时治疗,以防患于未然。

不要因为一时疏忽,就积累下老毛病。

立冬节气代表什么立冬代表什么:有寒潮、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等冷空气活动。

立冬代表什么:降水稀少农作物越冬期

传统习俗范文第3篇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持续的高温使人体的气血运行越发旺盛,引进会岁汗液的排泄而有所损耗。夏至时节,由于天气越来越热,人体适当的出汗也就再正常不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的含义及传统习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夏至节气的含义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按照《恪遵宪度抄本》上的说法:“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到达极限,在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14小时左右,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麇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着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30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的传统习俗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这一节气是很受人们重视的一个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每到夏至时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都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疠疫、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清嘉录》)。

1、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话,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关于这天为什么要吃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说法。

(1)象征夏至这天的白昼时间最长用面条的长比拟夏至的长昼时间,正如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也吃面。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夏至以后,正午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因此,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那一线不刚刚好是面条的宽度吗?

(2)预示三伏天的来临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一般来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期,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含义,所以在胶州地区,也称这天的面条为“入伏面”。

(3)夏至新麦登场要尝新夏至时节,华北、华东小麦主产区因为温度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在夏至前当季的新麦就已经成熟,用新收割的麦子磨面擀面条,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不过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2、吃鸡蛋,治苦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冥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3、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4、夏至吃狗肉

在岭南地区,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

关于吃狗肉这一习俗,民间有一种说法,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立夏和夏至的区别有哪些立夏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夏至 在6月21日或22日;表示炎热将至,该日昼最长,夜最短

立夏与夏至时间上的区别

立夏时节太阳位于黄经45度,一般为每年的新历5月5日至7日交节,今年的立夏是5月5日;而夏至时太阳是位于黄经90度,时间为6月21至22日交节。

立夏与夏至气候上的区别

立夏时节,因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传统习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洛 春节 传统习俗 特色

Abstract: The special mountainous area of Shangluo city makes its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parts in China. The spring Festival Custom of Shangluo city is a miniature among Shangluo city's customs. It consists of getting ready early, having family reunion dinner on the lunar New Year's Eve, observing the sky and so on. It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the Spring Festival custom in Shangluo.

Key word: Shangluo city; the 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al custom; features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由民间创造并在民间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会形成和流衍各具特色的民俗及民俗文化。处于秦巴山区的商洛,昔日交通不畅,山壑纵横,构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村落与民俗小单元,形成了具有秦巴山地特征的民间节日风俗及其文化,其集大成者便是春节传统习俗。

一、商洛概况

商洛是“陕西省境内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一个庞大山地,它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之间的秦岭、巴山地区”,原名商县,古称商州。《史记•殷本纪》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商,国名也。又因境内有商山洛水,故而得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该地称谓不一,隶属各异。后,设立陕南行署商洛分区,后改为商洛专区、商洛地区,2002年升格为地级市。全市面积19292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36%,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1区6县,总人口235.78万,非农业人口22.73万。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商州区,距省会西安110千米。

历史上,商洛受地壳构造运动影响强烈,境内山稠岭密,群峰阻隔,汉、回、满、蒙、壮、侗、土家、苗、藏、布依、朝鲜、瑶、白、哈尼等14个民族散居其间;河流密布,山川迤逦,形成大小不一的若干山间盆地和崎岖山谷,构成众多相对独立的村落和民俗小单元。商洛地处秦头楚尾,其风土民情、春节习俗,既受秦晋、关中文化之砥砺,有北国秦风之粗犷;又受巫楚文化之影响,有南国楚韵之灵秀。

二、春节习俗

所谓“节”,是对一年的气候变化而言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总结寒来暑往的规律,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为元旦,亦即正月初一。元旦作为我国最古老、最隆重的农历节日,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又因其为岁之首、季之首、月之首,俗称“三元”,是春节中至为重要的一天。春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内涵博大丰富:春节前夕,人们要扫污除垢,祛病防灾;年三十要贴门神,张对联,放鞭炮,吃饺子,除夕守夜,初一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等。居于秦巴腹地的商洛民众,其春节习俗却同中有异。

1.准备。在商洛,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过年”,民众对之十分重视。一般从上年腊月初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置年货、迎新春。当地普遍流行着“过了五豆(腊月初五),糊里糊涂;过了腊八,见啥买啥”的俗说。二十以后,男人们歇住地里农活,聚集在一起,总结、交流一年的生产、生活经验与体会,享受丰收的喜悦,播种来年的希望。家庭主妇们则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期,她们既要做豆腐、熬菜,又要煮肉、蒸馍,还要择日洗涤衣褥,置办过年服饰,直忙到腊月三十。过年便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腊月三十日中午前,当地还有一种“扫尘”习俗,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庭,去尘秽、净门户,以祈新岁之安。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洁,贴好大红对联(丧服人家贴蓝色春联)、窗花、门神;客厅、卧室、灶房、大门内外、牛栏猪圈等处,均要贴上用红纸条写就的诸如“千祥云集”、“春光满院”、“粮堆如山”、“人畜平安”等祝愿、祈福的“贤条”。此一风俗反映了商洛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2.吃年饭。一切准备就绪,户主便开始点燃红烛,烧香献祭,祀祖敬神。事毕,全家大小共聚一桌,海吃山喝,谓之“过年",俗称吃“团圆饭”,取一家人团圆之意。商洛人吃年饭多在大年夜开始,往往时间较长,个别地方一直吃到天亮,以示“越吃越亮堂”、“新年财源广”之意。主食常为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一家人在吃饺子时,每人要先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有些地方饺子里面包有硬币、糖果、花生之类东西,若吃到硬币,意味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吃到糖果,则意味着日子越过越甜;吃到花生就会延年益寿。此顿年饭是一年中级别最高的饭食,当地民谣“宁穷一年,不穷一餐”即为佐证。

在大部分人酒足饭饱之时,商洛仍有一部分人“有家不能归”,这就是山阳的“黄州人”。在商洛,山阳县黄州人年俗独异,大年早举家外出,日暮才归,入夜才进午餐。可能是其先辈初来商时甚贫,大年三十无奈外出躲债,后沿袭成习,意在富不忘本。

3.守岁。腊月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炭红灯明,全家大小彻底不眠,俗称“守岁”。商洛民间认为,除夕晚上如果通宵不睡,“高堂摆长宴,红烛照通宵”,欢乐达旦,即可预兆来年家兴业旺,万事如意。又因习惯在正月初一不打水、不扫地、不动刀,故在守岁之时,家庭成员还要再扫一遍地,再挑一次水,切好菜肴,备足酒食。诸事就绪,最后才洗漱、沐浴,更换新衣,喜气洋洋,迎接新春。是夜11时至凌晨1时,即春节的首个时辰――子时,家家燃放炮竹,老幼穿戴齐整,神情肃穆,在长者安排下,迎喜神、接财神及上界诸仙下凡,并在庭院摆好供桌,跪点香烛,叩拜四方,先祭天地,后敬祖先,人称“出天方”,意在慎终追远,寄望后裔繁昌。敬神活动结束后,小孩们依辈次给大人们磕头拜年,长辈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钱币赏赐给孩子们,并让他们把钱压于枕头底下,是为“压岁钱”,意味年年有余钱。接下来便是吃水饺,辅以米饭,食毕,即可自行活动。

4.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一种极富人情味的和谐礼仪习俗,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差异,各地拜年习俗不尽相同。在湘、鄂、浙、赣等江南地区,盛行“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坊”之说,即大年初一全家依次由晚辈向长辈们拜年;初二女、婿领着儿女去岳父母家探望;初三起亲友、邻居街坊交相走动,互贺新春。而商洛拜年习俗有所不同,正月初一,各家掩门闭户,人们则在自家过年,少有到别人家去。若遇天公作美,城里人则领上自家孩子到城外沐浴新春阳光,乡下人则走上山岗或来到川道,尽情游享,回家时还不忘捎带些柴薪或柏树之叶,图个“招财进宝,四季常青”之吉。初二开始,方走动亲戚,先岳父,后舅家,再姑姨。去时须带上各色礼品,一般为点心、蒸馍、挂面及酿酒,俗称“四色礼”。此即当地民俗“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访老邻”。“过了初四、五,少肉没豆腐”,拜年活动基本结束。

历史上,“湖广填陕西”,清代康、乾年间,江南人稠地少的广东、湖北、安徽、江西等地贫苦民众,受政府“招垦”政策的吸引,不远千里,辗转播迁,来到商洛,多分布于商洛的边远山区,如今之商州黑龙口、油磨河、牧护关、北宽坪。他们垦荒、落户、定居,成为商洛的“下户人”。“下户人”恐年代久远,子孙“数典忘宗”,仍世代沿用江南旧俗。逢年过节吃自产的香米,喝自酿的玉米酒。正月初一,“下户人”由德高望重者(一般为族长)执族谱率领族人轮流到族中某家吃年饭,讲家史,传礼仪,增强凝聚力,颇有南国遗风。以至移民历史数百年过去,迄今多数商洛客民仍乡音不改,风俗依旧。

5.“破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取“破土动工”之意。百姓人家是日早上高悬红灯,燃放鞭炮,吃顿圆形面叶馄饨,以示年节过毕,各司其事。同日官府也开印上班,店铺次第开门,营做生意,农家也开始下地干活,各行各业又重新开始了一年的活路。

6.“观天象”。商洛偏居秦岭南隅,长期有农无工,人们靠天吃饭,天象的好坏决定一年的收成。正月初一至初十,当地人要天天观察天气的好坏以定农事。相传这十天天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年中家禽、家畜及果菜的丰欠与否。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豕,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初九观果,初十观菜。人是百灵之长,过(初七)人日时,当地要剪彩人,互赠华胜,这是一种当地妇女头饰,戴在头上象征人入新年,面目一新;还要吃七菜羹、长面条,祝愿人寿年丰。据当地一些老人讲,如果这十天天象纯正,是年则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正月二十三,多数人家会用金纸剪成的耕牛图案,粘在大红纸上,贴于大门、二门之上。“牛”旁写有“新正二十三,老君去炼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等词句。到了正月三十,人们谓之“年尽月满”,又要吃一顿美味佳肴,以示集民间百俗之大成的综合性传统节日――春节(“过年”)完全结束。

参考文献:

[1]陈桂芝:《中国传统文化教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陈良学:《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三秦出版社,1998.2。

[3]商洛市志编委会:《商洛地区志》,方志出版社,2006.1。

传统习俗范文第5篇

夏至的风俗有很多,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习俗_关于夏至传统习俗介绍,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夏至节气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夏至传统食俗

“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立夏传统食俗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乌米饭

乌米饭取乌饭叶子(又名精青叶)挤汁浸糯米蒸饭而成。据说,立夏吃乌米饭,不会疰夏,能祛风败毒,乌蚊子不敢叮咬。

黑米饭糕

黑米饭糕也是宁波传统的立夏点心之一,是将乌树叶捣烂泡水后,用乌树叶汁泡糯米使其染色变黑,再将泡好的黑糯米加糖蒸熟后手工压制成糯米糕,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乌树叶香味。

三鲜

立夏尝三鲜又称为“立夏吃三鲜”或“立夏见三新”。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一说是苋菜、蚕豆、蒜苗)。树三鲜有樱桃、枇杷、杏子(一说是青梅、杏子、樱桃)。水三鲜即海螺、河豚、鲥鱼(一说是鲥鱼、鲳鱼、黄鱼)。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夏至祝福语

1.夏天,是河水中的嬉闹;夏天,是严肃的高考;夏天,是知了动情的欢歌,夏天,是手机传来的你荷花般的微笑。夏至节,快乐一夏!

2.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短信,话语最短情意最长;日子,平淡很多_很少;祝福,忧愁没有快乐很多;愿你:快乐,直到永久!

3.夏至,白天最长黑夜最短;问候,文字虽短情意最暖;朋友,联系不多关怀不断。夏风捎去我思念,身体健康慰牵挂。亲爱的朋友,祝你夏至好梦每一天!

4.夏至,吉祥至,幸福至,如意顺心顺意至;快乐至,好运至,富贵安康福禄至;短信至,情意至,祝福祈祷问候至;清凉至,舒爽至,一帆风顺美丽至,祝你快乐快乐在夏至!

5.夏至,送你“随便”祝你清凉一夏,送你“雪糕”祝你甜蜜一夏,送你“一曲”祝你开心一夏,愿你夏至快乐。

6.夏至,我们一同感受阳光,一同感受幸福,一同抗击炎热,一同对酒当歌,亲爱的朋友,夏至快乐!

7.夏至,我用晨露制成快乐果冻,百花提炼成健康花蜜,雨滴冰镇成百事可乐,五谷酿成友谊冰啤,为你送上一份夏季冷饮,愿你清爽无忧。

8.夏至,夏天到,蚊子来报到,蚊帐显身手;苍蝇_扰,拍子驱赶;气温升高,风扇空调启动;善意提醒朋友,凡事都有度,适度纳凉,小心不要着凉!

9.夏至,转眼即至;祝福,依旧如昔;友谊,藏在心底;记忆,需要铭记;人生,需要美丽。夏至到来,幸福快乐随行,健康平安围绕,愿你精彩生活乐淘淘。

10.夏至不请自来,生活别样精彩。渲染云彩的裳,悠闲一路满载;解开心中的结,快乐就会盛开;撑起绿荫小伞,不怕太阳直晒。风扇转得挺欢,吹跑闷热不快。迈开轻松步伐,走出自我风采。还有我的问候,愿你喜笑颜开!

11.夏至持续高温,情意点点温存,凉风驱走浮躁,寄情山水怡神。让快乐伴你齐飞,让好运眷顾频频,让幸福上演柔情。祝你夏至好心情!

12.夏至到,白昼长,夜晚短,炎热天,注防暑,容易疲,多休息,多喝水,排肠毒,瓜果蔬,不能少,忌辛辣,禁烟酒,勿浮躁,不烦恼,祝福你,快乐随,幸福伴。

13.夏至到,吃一块西瓜,甘甜解暑,舒爽一夏;喝一杯冷饮,清爽解渴,清凉一夏;约三五好友,对月小酌,快乐一夏;陪女友一游,如花解语,浪漫一夏!

14.夏至到,短信到,免费送你降温小妙招:把冷水管踢爆,凉水从头浇到脚,把冰箱门拆掉,钻进冰库里睡觉,把清凉短信收好,实在不行我再想想别的招。

15.夏至到,晃晃心情瓶,倒出高温装入清凉;举举生活杯,倾出烦恼斟满舒爽;敲敲夏日盆,泼出忧愁盛上如意;写写祝福,驱除霉运迎来顺利,愿你健康美丽,夏至快乐!

传统习俗范文第6篇

1、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灵、拜祭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动,年味浓郁。

2、春节期间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具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

3、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信仰、祭祀与家庭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来源:文章屋网 )

传统习俗范文第7篇

2021秋分岭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共同阅读2021秋分岭南地区的传统习俗,请您阅读!

秋分岭南地区传统习俗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吃什么好1、雪梨

雪梨就是对付秋燥的一种非常好的水果,直接吃或者榨汁都可以。中医认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于季秋季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但是对于一小部分体质虚寒的人,直接吃雪梨容易产生腹胀、腹泻等问题,则可以采用雪梨炖冰糖的方式,去寒意,只取其滋润的效果。

2、萝卜

秋分养生可适当多食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萝卜要分生熟,中医认为,生者味辛、甘,性凉;熟者味甘,性平,入肺、胃经。生吃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食下气。脾胃虚寒者不要吃生萝卜,而可以煮熟吃,可以治脾胃失和、腹痛作胀、痢疾或腹泻、饮食不消、反胃呕吐。萝卜生鲜状态下食用具有良好的食疗养生效果,即使晒干了也是万能药物。萝卜干中依然含有大量维生素B1、钙和铁,可为人体补充食物纤维和矿物质。

秋分吃汤圆技巧1、吃汤圆不选大,钟爱小汤圆

汤圆一般除了大小,还有有馅和无馅二种,无馅料小汤圆,热量约每10颗70大卡。而有馅料汤圆,由于内馅多寡不同,大小不同,热量也不同,有馅的小汤圆每粒的热量约34卡,而市售的盒装芝麻或花生大汤圆一颗约60-70大卡,鲜肉约50-60大卡。因此,为了避免摄入的热量过剩,建议减肥一族最好选择无馅小汤圆,如果你实在不爱淡而无味的无馅汤圆,也最好是选择肉馅的小汤圆。

2、吃汤圆不贪香,舍油炸改用煮

减肥族在吃汤圆应避免用油炸方式,否则加倍的热量将让你事后懊悔莫及。最好采用热水煮来吃,亦可使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放些低热量的蜜糖增加口味;而有馅料甜汤圆本身已具有甜味,可以不需要额外放糖。另外,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也可额外放些无糖冻、无糖椰果增加饱足感及减少热量摄取,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食材,增加营养素含量。咸汤圆可多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摄取也是不错选择。

3、吃汤圆不图填,不喝甜汤

5粒汤圆的热量就有300多卡,再喝上1碗热量约210卡的红豆汤,摄取进的热量可就相当惊人了。因此,建议你吃汤圆的时候,别尽搭些甜汤,不加任何味道的白汤,或是来杯消脂的花草茶,反而能让你消解甜腻感,很不错喔!

4、吃咸汤圆多加菜,少加油葱酥

传统习俗范文第8篇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到达时间在公历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介绍最新,欢迎阅读!

大暑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即便从字面上我们也能感受到炎炎烈日的灼热,总得来说不是一个很舒服的节气。这个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全国各地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

1、饮伏茶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喝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等地,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

2、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

3、烧伏香

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4、喝暑羊

“喝暑羊”是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的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

5、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6、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的这一民间习俗由来已久。传闻在清朝同治年间,椒江葭址一带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当地的居民认为是五圣(传说中的五位瘟神)所致,于是,便在葭沚江边建了一座五圣庙。由于葭芷处于椒江口附近,沿江渔民居多,为了祈求出海捕鱼平安,遂决定在大暑这一天集体供奉五圣,并将载有供品的船只送至椒江口外,为五圣享用。

7、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凤梨与菠萝很像,可不要吃错了。

大暑养生保健小常识1、防伤湿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降雨不断,水分上腾,潮湿充斥,空气湿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湿易伤脾,且易与暑热相兼为患。湿热交蒸,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2、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因此,须注意不要在太阳下暴晒,烈日当顶时不宜出门,勿做剧烈的运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选择淡盐水、绿茶、绿豆汤及其他清凉饮料。如果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先兆,说明你要中暑了,这是应速到通风阴凉处,解衣纳凉,或者饮用清凉水,并服用人丹。

3、防“火”

三伏天,外湿入内,使水湿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而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祛暑化湿健脾的食物为宜,如冬瓜、黄瓜、绿豆、赤小豆、薏米等。

4、防受凉

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极易乘虚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古人讲,“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而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受寒后常使病情加重。伏天不可贪凉饮冷和贪凉露宿以及过吹穿堂风。大暑时节淋雨后,应该及时的更衣。电风扇不可开得过大,空调也不能吹的太低,尤其是老年人不宜长时间生活在冷气环境中。夜晚睡眠时,应关上电风扇和冷气机,并盖好腹部。

小结:大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湿,这个季节是降雨量非常多,水分会上腾,容易伤到身体。大暑天气炎热要谨防中暑。大暑的时候容易上火,谨防身体上火。

大暑吃什么传统美食1、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将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2.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在福建莆田的人喜欢在大暑的时候吃荔枝、羊肉和米糟,还有人说大暑时吃荔枝,营养价值跟人参一样高。

荔枝是莆田特产,其中如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是优良品种,古今驰名。在莆田,大暑前后,荔枝已是满树流丹、十里飘香的成熟时候了。按照习俗,大暑到了,亲友之间,常以荔枝作为互赠的礼品。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互赠。

3、喝老冬瓜鲜荷叶汤

在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成。

4、吃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5、煎青草豆腐

温州大暑习俗要煎青草豆腐。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6、吃姜汁调蛋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7、喝姜茶

晒伏姜、喝姜茶、吃姜汁调蛋是台州人大暑当日的食俗,因为姜汁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因此历代传承了下来。

8、吃鸡

南方人在大暑天有吃鸡的习惯。民间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有补益作用。做鸡时加入适量生姜,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去湿强身的作用。

9、喝暑羊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枣庄吃伏羊的习惯,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营养学家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同时把辣椒油、醋、蒜喝进肚里,必然全身大汗淋漓,这汗可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极有益健康。

10、吃凤梨

台湾:大暑节台湾周围的海域大多布满暖水鱼群,东北海域有鱿鱼,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则有黄鳍鲷等。台湾民谚:大暑吃凤梨,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11、饮伏茶

暑热入伏后,人们遣暑的习惯之一还有饮伏茶,尤其是在江西等地,人们在大暑天里有喝擂茶的习俗,许多人家还会将后院晒干的乌梅制作乌梅茶饮用。

12、老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