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四季的诗句

关于四季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1篇

那日见一道鱼料理菜谱用杏仁茶煮桂鱼,这对我来说可太新鲜有趣了,顺道查了一下这桂鱼与鳜鱼除了同是鱼还有何牵连,查起鳜鱼竟是诗意连篇,更体会料理杏仁鳜鱼的浓情蜜意了。

杏仁鳜鱼果然肉细汤浓,意寓绵长,特意邀来的一位每餐无海鲜不欢的饭友,他说自己留学前是不碰海鲜,并最讨厌吃鱼的,因为鱼又腥又咸,鱼刺乱窜,怎么都是难食味恶。直到他在外国受邀吃了香港同学妈妈烧的年菜,那一桌的鱼虾蟹,方知海的美味,自己才知道耽误了海味多时。听他说起恋食河豚的美味比起坡自是毫不逊色,就是难见坡食河豚的才情与气魄。

旧时《江阴县志》如此记载:“河豚鱼,立春处于江中,盛于二月,无颊无印鳞,口目能开及作声,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河豚之奇在其滋味鲜美,纵有剧毒,却止不住人“拼死吃河豚”之心。世人都熟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却鲜注意后面便接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在东坡先生心中,为食河豚,是“值得一死”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暗许芳心,“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倾诉世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关于鱼的,美好得似乎都不大真实的诗词歌赋,古今中外一直就像料理一样精彩多变、滋味丰饶。

文人斟酌万千的诗句,蕴含着他们对这水中尤物说不尽、诉不完的钟情,索性便把人间的情爱与那嚼不尽的人生苦涩,也通通与它相衬。彼时,它不仅仅是需要入口食尽的盘中美味,更是心有向往的文人心中,那人生的浪漫五味。

也就是这样,那日一个杏仁鱼汤的菜谱发展成了饭友鱼料理的聚会,最终,想来该有四季岁时里关于吃鱼、捕鱼的种种。于是就开始《鱼情鱼理》这本书的策划与邀稿,一路下来,真是滋味与故事双双收获。也许,“于情于理”这词,本就是由这些关于鱼的动人情意演化而来,只是哪一本重要文献遗失在了不可重来的时间沟壑之中,于是乎,这个更美好些的来由,便渐渐被忘却了。

生活或是风华忙碌或是落魄不堪,总有时要来吃一尾鱼,有人吃鱼有人补鱼有人料理有人写鱼,由内到外,由精神到肉体,由海上穿梭的鱼或鱼家门前海风醺着的腊鱼味到海里正破浪前进的飞鱼王子或主厨正做着的鱼料理,人与鱼之间的前尘往事已千古,诗人彼时的所感所想、人生境遇,焉知与他那一年在江南品过的鱼,就不是一个味道呢?怀想往事,再没有比做出一道鱼,放入口中的滋味更能传达了。

古来的二十四节气,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明明说的是天时地利,却好似是一幅幅由水墨描绘的旧时情景,岁月让人想到油纸伞,农人的斗笠,杏花春雨这般隽永的事物。再一转眼,无论霜露,只看那字眼,就好似能感受到切身的寒意。古人表词达意的功力,实在不容小觑。

鱼情鱼理,每个节气那些关于鱼的二三事,本只是“什么季节吃什么鱼”的朴素问题,偏偏与那诗句背后的动人故事,与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彼此感染一番后,就变成了一个节气一副诗情画意的食鱼图了。吃鱼这件事情,竟好似尝到了千百年前的一段人生,或是一段曾从书中读过的往事。

“四季渔歌”的章节,从“忽如一日春风来”到“冬尽今宵促”,讲了一年四季里林逋的梅妻鹤子,纳兰性德的人生初见,柳宗元的独钓寒江,白居易的把酒言欢,从春秋战国到东晋南朝,再到唐宋明清,仿佛有一条活了千岁的鱼,徐徐游来,载负着文人们情态各异的人生故事。

风光四时异的西湖,秋意浓重的姑苏城,诗意袭人的宏村,这里亦藏着江南的窈窕风景;鱼书雁信,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这里也少不了古人赋予鱼的美好想象,温婉柔情或是决绝凛冽,千百只鱼便有着千百种性格姿态,宛若人生百样。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其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知道阿古拉泰了。当年,作为《诗选刊》的编辑,年轻的阿古拉泰选发了很多诗人的优秀作品,一个写诗又编诗的人,自然就为诗友们所熟悉,说他是广交天下也不为过。可是囿于我疏懒联络的天性,等见到他时,已是在彼此神交的许多年以后了。

在读阿古拉泰的诗歌之前,我首先认可他的鉴赏能力。在一起聊天,我们喜欢的诗人大多一致。也许和从前在《诗选刊》的工作历练有关,他对诗歌的判断有着职业的敏感。眼睛有准儿,评价一首诗,三两句话就到位,有些评点相当精彩。看上去高大健壮的他,艺术感觉却是细致精微而敏捷的。

一套厚重的《阿古拉泰近作选》,让我见识了这个蒙古族诗人的创作实力。而我,在这套丛书中,最为喜欢的,就是这本装帧雅致、名字特别动人的诗集《青草灯盏》。

这真是一次愉快的阅读。我不知道还能有谁把青草写出这样的韵味。这本面貌独特的诗集,让我更加了解了诗人阿古拉泰,知道了他的来路和他经常眺望的远方。这个蒙古族男人,果然没有辜负草原。他就像草原的草派出的使者,发出了那么清新动人的声音。这声音里没有杂质,是雨水洗过、月色照过、牛羊漫过,骏马驰过的草原的声音,是带着根脉、能开出花朵、能深藏和包容的土地的声音。

“每一行字都会长成一棵青草/我在纸上放牧着牛羊/那些散漫的牛羊/被我的心/一一照亮/我轻轻翻过一页白纸/大风翻过草原/牛羊漫过四季”(《纸上的草原》)。

一种单纯之气,像最轻的风拂过,这是干净到了透明的诗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静气,而这种静气,仅仅靠浮光掠影的草原体验和感受,是不可能获得的。

“在众鸟高飞的草原/迁徙的我们/总是从歌声和马背上起飞……众鸟高飞/那是我们从前的样子”(《众鸟高飞》)。朴素如斯,如信口吟出,像远古传来的歌谣,又像神灵前的悄然诉说。一种伤怀之美,弥漫在句子里,让我们会一下子想到这个古老民族血液的源头,想到一个伟大民族历经的沧桑苦难和风雪。苍茫辽阔的背景,雄浑豪迈的气概,沉默坚忍的性格,都在其中了。

这是一部关于青草的传记,整个诗集里一百多首诗,都是写草和草原的。一路读下来,竟毫无重叠之感。草原上万物和人的精神履历,与草原相关的一些心灵情节,都在诗行间跳荡。朴素的诗句里,这个有着赤子情怀的诗人,一会儿站出来为青草歌唱,一会儿又深入到草的根须之处,让青草说出自己的心事。他知道“一棵青草的忧伤/露珠一样/凝结着/大地的光芒”(《青草的光芒》)。诗人从青草入手,深入到生活与事物的根部,饱含深情开掘出生命的新意,让心灵受到震动。“晨风洗亮了一棵草/内心的暗”,这样的句子,在整本诗集里俯拾即是,与其说这是一个成熟诗人的技艺,不如说是一个诗人心灵的温暖和体恤。

读着这样的诗,让我看到,真情的诗人像一个忧伤的少年,提着青草灯盏,正从他祖先的土地上,向我们缓缓走来。他的身后,是古老民族蜿蜒的历史,是族人扶老携幼跋涉的身影,是勒勒车轮深刻的辙印,是蓝天白云下明净的湖水,是风雪弥漫中穿行着的马队,是蒙古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柔软心肠和刚毅的性格,是整个蒙古民族草原一样博大的襟怀和天高地阔的仁慈。

青草的眼神,青草的光芒,青草的呼吸,青草的忧伤……诗人笔下的青草,从语义的角度,转化为内心的景象,层层递进的表达,蔓生出来的是绵绵的乡愁,是对土地、牧人、生活的礼赞,是对生命和灵魂的问询。一棵草、一簇草、一片草乃至整个茫茫草原,无尽地铺展在我们眼前,这种淋漓酣畅的抒写和表达,是浓郁的情感,是深邃的思索。犹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这草原,“那是故乡啊,正从远方返回/一个牧人内心的深处” (《那是什么在草原上奔跑》)。这充满灵性的,被神的光芒照耀的草地,其实,就是一个诗人无尘的心灵,是诗人精神的原野,是他诗的根基,是他语言的圣地。

整本诗集气韵静谧,弥漫着青草之香,而诗句中,那种沉稳的节奏,又让我们依稀听到了马头琴委婉悠扬深沉的旋律。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生活

有幸聆听了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潘旸老师的讲座《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后,让我对语文阅读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在讲座中,潘老师从教阅读讲起,再讲到教生活,用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的理论为我们讲述了语文阅读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以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为基准,实现语文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接轨,最终形成开放、愉悦的语文课堂。以下是本人对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实现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的几点认识。

一、利用生活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学生来说,生活是阅读的主阵地,特别是生活中随时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例如,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的缔造者斯蒂夫·乔布斯辞世。因此,无论从新闻、报纸还是广播等到处都是有关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新闻,这也成为吸引小学生眼球的材料。于是我在语文课上以乔布斯为例子,讲他和苹果的关系,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了任务,让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收集有关乔布斯与苹果公司的材料。到了第二节课,学生们就搜集到了乔布斯的很多材料,特别是乔布斯的一些名言: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天赋、才能、技巧,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后面。高标准严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将会改变一切的细节上;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这些材料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丰富了学生们的思想。此外,学生们在进行了上述有关乔布斯的阅读材料的阅读后,我还对学生们提出了写作要求,让学生以乔布斯的启示为主题进行自由写作,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读诗、品诗,让学生体验感受生活

1. 读诗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仍然接近于儿童,因此可以让他们阅读语言优美、流畅、且口语化的儿童诗,这种诗歌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易于儿童模仿和阅读。例如《四季的脚步》,这首诗歌描写了四季的变换,其优美的语言、欢快的节奏,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诗歌分为四节,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来临时的变化,并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了四季气候的主要特征,极富感染力与表现力。如诗中 “叮咚、知了、刷刷、呼呼”等拟声词的运用,“悄悄”的反复使用,以及押韵的诗尾,都使整首诗歌处在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明快节奏中,赋予了诗歌无限的音乐美、韵律美。诗中拟声词和叠词的重复使用,也非常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客观世界的声音和节奏,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使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切身体会诗歌的美妙意境。

2. 品诗

面向儿童的诗歌一般都以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为主,意在促使儿童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直观感受诗歌的表现情境。例如《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针对小学生思维倾向于具象性的特点,将黄叶、大雁、秋风、蟋蟀等能够表现秋天特色的典型事物描写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弥补了学生对“秋”这一抽象概念的模糊认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就是儿童诗歌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借此紧紧抓住小读者的心,吸引他们继续往下读。因此,一首好的儿童诗歌,一般都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诠释抽象、模糊的概念,促使学生通过对具象性事物的感知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也就是说,意象性是儿童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此外,优美的意境往往是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描写,将主观与客观交融为一体,从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情感的艺术氛围,读者在这种氛围中不但能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魅力,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本身就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的世界中,一切都是诗化的,如会笑的花儿、会唱歌的鸟儿、会说话的鱼儿等,因此,诗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更有助于儿童发挥自身的童真童趣,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丰富多彩的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曼妙优美。

三、让学生在“写”中,体会生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反过来膨胀了阅读需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做到读写并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写作的主要源泉,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事件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1. 经常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比如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可以拿来当成写作的原型。作为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亲近大自然、接触大自然,使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灵感、感悟生活。在小学生的潜意识中,万物皆有灵,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们要利用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他们学会捕捉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表象细微,但感受深刻”的事物。

2. 真正走进生活

生活与学生的学习密不可分,在儿童的生活中,处处包含写作的基因。其实,儿童的生活充满诗意,只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而已,儿童自己并不清楚周围的生活中蕴藏了巨大的矿藏,因此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例如,想让学生描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空旷的地方去放风筝,并引导他们从风筝上寻找春天的影子,有的学生说:“春天就在高高飞翔的风筝上,春天就在小朋友欢快的脚步上。”甚至有的学生还拓展思维,描写出这样的诗歌:“一个个尖尖的笋芽儿,是竹园的春天;一朵朵跳跃的浪花,是大海的春天;一只只舞动的蝴蝶,是花园的春天;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脸庞,是我们的春天。”作为教师,当看到小学生写出这样的诗歌时,内心的自豪感应该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还有一个学生在下雨时这样写道:“雨点在树叶上溜滑梯,在地面上游泳,在天空中比赛跳高。”这些诗句不但富有情趣,且充满了诗意。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高高地飞翔。

3. 养成随笔记录的习惯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鱼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但是光有奇妙的联想和美好的体验,却没有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再美再好的情感体会也将稍纵即逝。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小抓起,将培养学生及时、快速记录情感体验的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从“教阅读”走向“教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陆新宏.浅谈新课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J].吉林教育,2009(17).

[2]董服相.倡导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摭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5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4篇

1.按要求填写诗句。(8分)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3) ,小桥流水人家, 。

(4)《十则》论述学习态度,告诉人们不要不懂装懂的名句是:

,_____ ______,_____ ____。

(5) ,思而不学则殆。

2.下面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栖息(qī) 猝然长逝(cù) 酝酿(liàng) 昂然挺立

B.枯涸(hé) 心旷神怡(yí) 盘虬卧龙(qiú) 峰围蝶阵

C.扒窃(pī) 玲珑剔透(tī) 贮藏(chǔ) 擎天撼地

D.奢望(shē…) 抖擞精神(sǒu) 仙露琼浆(qióng) 明查秋毫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B.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

C.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怅然若失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D.我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

4.我们走进四季,感受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写一句话,(如: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吹熟了稻谷,吹红了果实,给大地披上了新装。)(2分)

我喜欢 ,因为

5.综合实践活动。(4分)

(1)下列几则公益广告,从主观情感和客观效果看,用语不够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花坛寄语折花者

B.别对我动手动脚。——树木寄语

C.抽烟有害身体健康。——香烟寄语

D.我的形象全在你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分)

两个卖瓜人分别在各自的西瓜摊前竖了一块牌子,夸耀自己的瓜好。甲在牌子上写道:“甜得舍不得卖。”乙在牌子上写道:“甜的舍不得卖。”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是甲的生意非常好,而乙的西瓜却少有人问津。请问,就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甲的生意那么好,而乙的西瓜却没什么人买呢?请你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原因是:

二.古诗文阅读。(12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6.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

字更好,为什么?(2分)

7.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2分)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以丛草为林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作青云白鹤观( ) (2)观之正浓( )

10.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1.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3分)

景物描写的句子有:

作用是: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石 竹;配置与设计

石是大地之骨,凝聚了山川自然的灵气神韵,自古至今都为造园家所钟爱。园林中的石往往要与其他园林要素,如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景。其中,山石与竹类植物的配置是较常见的配置手法之一。郑板桥语:”竹与石,皆君子也。君子与君子同局”,又云:”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竹子与山石都具有极富观赏性的外观特征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使它们成为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二者的搭配能相互映衬,因此在园林意境表现和美学价值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竹与石的美学特征和精神内涵

1.1石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正所谓“无园不石”,山石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不同种类的石材在景观效应上各有千秋:太湖石之美体现在透、瘦、漏、皱的外观形态,清空灵秀;黄石朴拙憨实的外表又体现出一种阳刚之气和痴妙浑朴之美;卵石圆润自然,体现一种安静、娴逸之美;宣石有隆冬积雪的象形之美;石笋有初春嫩笋的象形之美;象皮石有酷似大象皮肤的外表,石看上去宛若有朵朵白菊在夜幕中绽放等等。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石材的形态、质感、色彩等各方面的特征,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园林景观。石的精神内涵更胜于其物质形态之美。据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有着地山石崇拜现象。对山石,人类是敬畏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畏”的成分减少,但“敬”没有变,因为山石那种亘古不变的品性―――正直、忠贞、明朗、刚健的精神感染了人们。“石不能言最可人”,长久以来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恋石情结:历史上很多文人雅士为之赋诗作画,甚至出现了宋代米芾“拜石为兄”的故事。这种恋石情节逐渐建立并巩固了山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1.2竹子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艺术史上,竹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诗词歌赋中有大量记载。竹类植物竹竿挺拔,枝叶秀丽飘洒。少植几株则疏影横斜,若以粉墙为背景,竹影便如一幅动态的画,摇曳生姿;片植成林,则会营造出一片绿的海洋,这种绿是明净的,动势的,置身于这片绿色会令人感到一种透体的清。无风的时候,竹子有静谧之美;微风吹来便会萧瑟作声。竹子的这些外观特征使它成为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与石相同,竹子的美也不仅仅局限在它的表观物质形态上,还体现在它的神韵和美学内涵上。竹子中空、有节、挺拔、四季常青的生物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相契合,成为”清高、有节、坚贞”等精神风貌的象征。它坚贞可以陪松柏,劲挺可以凌霜雪,清瘦可以顶寒风,淡泊可以拒蜂蝶,高洁可以入云霄,虚心可以友顽石。正因为竹的这些特点符合东方文人的审美情趣,自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以竹为题材的诗词书画和园林作品。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郑板桥爱竹成癖,他的诗句”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虽不见半个“竹”字,却字字不离“竹”。竹文化的发展与其在园林中的应用互促相长,如扬州个园,以半个“竹”字为名,体现了园主人的清高不俗和对竹子的痴爱,同时这座园林也因其巧妙的立意而成为千古佳作;再如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景点,取自苏舜钦的“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庭院遍植翠竹,僻静洁雅,景色优美;上海历史名园古漪园也是以竹造景的佳例,始建于明代,其命名取”绿竹猗猗”之意。

2.造景特点

2.1竹石配置的构图形式

巧妙利用不同种类的竹和山石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特征,能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丰富景观的层次和内容。竹子形体高挑、挺拔,山石则敦实、朴拙;竹子质感细腻,山石则质感粗糙;山石因竹子的秀美而更显朴拙,竹子因山石的凝重更显活泼;竹子随风摇曳,萧瑟作声,有动态美,山石静静伫立,有静态美;竹子的颜色是苍翠欲滴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动势的,在它的衬托下,山石之“古”韵更为悠长。总之,竹石能够互相映衬,在对比中达到和谐一致的景观构图。

山石是静默的存在,永恒的形定如斯,但它的表面却又呈现出流水般的波动感,因此它又是灵动的。竹子是摇曳多姿的,是萧瑟作声的,但正是这一点又使它具有一种静谧之美,这大概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吧。竹子是秀美的,但它又是刚健挺拔的,山石是刚拙的,但刚拙中又蕴含着万般柔情。一动一静,一刚一柔,参乎造化,迥出天机,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总之,竹石配置可以巧妙运用竹石的形态特征,通过灵活多变的艺术构图,形成有生命的立体图画。

2.2竹石配置的文化内涵

竹与石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山石象征“正直、忠贞、明朗、刚健”,竹子象征“清高、有节、坚贞”。它们虽然都是具象之物,可以构成实有的园林空间,但它们又具有艺术符号的灵动抽象的特征,能够以有形沟通无形,从有限跨越到无限[ 3 ],创造出丰富的意境空间―――竹石配置是一种精神文化内涵的再升华。自古以来,园林和诗词书画都是密不可分,互促相长的。宋代文人画家苏轼(1037-1101)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竹、石为主的画体,这种画体的流行大大促进了竹石配置在园林中的应用。在孔传、杨新等编著的《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年版)一书所收录的绘画作品中,描绘竹石配置的达16幅之多,约占总数330幅的1/20。其中,元代作品较多,这也许与当时异族统治的历史背景有关,竹与石的画体,表现了文人画家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但历史上画竹石最著名的当属清代的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他所画的题材并不广泛,只以竹石兰草见长。他自称所画之物为“四时不凋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竹石画体占其作品的大部分。他在《题画》中曾多次写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石依于竹,竹依于石,弱草靡花,夹杂不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与石的配置,一位是谦谦君子,一位是仁厚老者,一样的坚贞不屈,一样的刚正不阿,相似的精神志趣使二者成为“至交”。在园林中运用竹石,丝毫不费花哨之事便意境尽现,这一点正如作文之“言简而意赅”。

自古以来,还有许多关于竹石的神话传说,这也是竹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所用之物都是山石;湘妃竹的传说使竹成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台湾有一个少数民族雅美族,相传这个民族的起源就是竹与石的婚配。这些神话传说给竹石平添了一份

神秘色彩,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将竹石神话故事作为园林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加以运用,可以使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性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3竹石配置可以迅速成景并四季可赏

一般景观营造的速度都会受到植物生长速度的制约,从最初施工到形成预期的设计效果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竹类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假以山石便能迅速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所以在生活节奏较快的现代社会,竹石配置的造园手法继续受到现代景观设计师的青睐。

此外,竹类植物另一特点是经冬不凋,四季常青。竹石配置在严寒的冬天也会体现其独特的景观效果,不会受到季节的限制。这一特点符合现代景观设计中“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要求,体现了竹石配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造景优势。

3.园林景观中竹石配置的各种手法

3.1竹石小品

这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竹石配置手法。唐朝白居易的诗句:“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描写的就是竹石小品景观。竹石小品由于体量较小,玲珑秀丽而又不失高洁品格,在文人的私家园林应用较多。粉墙背景,修竹数枝,秀石几块,形简而意赅。有时它可以独立成景,成为小空间的视觉焦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景点,高低错落的湖石围合成自然的树池,树池中一块竖向放置的湖石挺然而立,旁边是一丛翠竹与之相依偎,竹石小景与另一侧的海棠树相映成趣,后面白色墙壁上有用水泥雕刻成卷轴状的匾额,其上题有“海棠春坞”四字,整体构图和谐,意味深长,宛若一幅立体图画。竹石小品有时置于廊隅墙角,可以软化建筑物的生硬线条,或使一些空间封闭压抑的建筑死角,如哑巴院等,变得生机盎然,韵味十足。如网师园内一处竹石小品,沿墙曲廊逶迤前行,在其转角处,廊与墙围成一处不足2m2的狭小空间,造园家在其中放置高低错落的几柱石笋和一小块湖石,石间种植几竿翠竹,疏疏落落的便成一幅生动的“竹石图”。它一方面丰富了沿廊景观,另一方面也使生硬阴暗的角落得以软化和亮化。

竹石小品的景观优势使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北京龙潭湖公园廊外一隅处,一丛黄皮毛竹下点缀一大一小两块黄石,后面是黄褐色的虎皮石墙为背景,竹子细腻的质感与背景墙体和黄石的粗糙形成对比。竹竿颜色与石相似,翠绿的竹叶疏疏洒洒,宛若一层绿纱罩在顽石上。

3.2假山与竹的配置

堆石叠山在中国园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体现山石之“古”意,更能“移天缩地于一园”,再现大自然的峰峦峭壁,沟涧洞壑景观。中国园林石筑假山历史久远,许多名园因其筑山艺术而被载入史册。如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出自叠山艺师戈裕良之手。虽然整座山体不是很高(最高处也只有7.2米),但山势峥嵘峭拔,峡谷幽深,溪壑婉转,丝毫不见人工痕迹,宛若自然天成一般。再如苏州耦园的黄石假山,造型浑厚,风格古朴。还有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座山分别由石笋、太湖石、黄石、宣石筑成,该园假山更以其巧妙构思和新颖立意而扬名天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假山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古典园林相比,现代景观设计中叠山的艺术手法和所用石材的种类都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多种人工塑石。

3.2.1假山与竹林景观。

假山与竹林共同营造景观时,一般是竹林作为背景,假山作为主景半掩映于竹林中。竹林作为背景可以表现假山石的形态与质感,这种假山多为单面观的类型,主观赏面面向游人,另一侧则依附于地形或隐藏于竹林中。昆明世博园的“蝶泉瀑布”景点就是假山与竹林共同营造景观的佳例。这座假山体积较小,由黄石筑成,大大小小的黄石高低错落。中央立有一块较大黄石,上题文字,跌水瀑布自上而下,淙淙作响。整座山体以水平和垂直的纹理为主,体量虽小,但稳固泰然,落落大方。此假山为单面观类型,其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假山的深红褐色与竹林的翠绿色对比协调,假山的小巧更反衬出竹林的幽深茂密,流水的跌宕跳跃更为景观增添了无限生机。假山右侧一条窄窄的石阶蜿蜒深入竹林内部,引人入胜。山体与竹林结合自然,景观空间尺寸亲切宜人。

3.2.2假山配以数竿修竹。

这种手法一般是在石筑假山周围以少量竹子作配景。假山点缀以翠竹可以给静默的山体带来生机。竹子的纵深感可以增加山势,或者平衡山体单调的横向性。竹子细腻的质感可以反衬出山体的朴拙。堆叠假山所用石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气势和韵味也会有很大差异。太湖石假山偏向女性的玲珑秀美,而黄石假山则体现出一种男性的阳刚朴拙之美。因此,在配置竹子时,不同的竹种也需要与不同的假山相搭配。扬州个园因它的竹子和假山而著名,其中的夏山、秋山、冬山都是假山与竹子配置的佳作:夏山由玲珑秀丽的太湖石和柔美纤巧的水竹搭配,周围配以紫薇、广玉兰等,再加上泞潭清冽,渲染出夏季景观的清丽秀美;秋山则是以刚健朴拙的黄石假山和大明竹搭配,周围点缀红枫等色叶树种,营造出一派萧瑟的秋季景观;冬山由色泽洁白、体态圆浑的宣石通过掇、贴、围而成,周围配置斑竹和腊梅等植物,取意于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宣石色白,整座山体犹如积雪未消。山后墙上巧妙地设计了24个“音洞”,模拟冬季呼啸的北风,眼观皑皑白雪,耳听呼啸北风,再想着湘妃泪的凄美故事,悲之情油然而生。

3.3块石与竹林配置

这种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较广泛。茂密苍翠的竹林中,点缀数块顽石,宛如在一潭静水中激起数朵涟漪,打破了竹林整齐划一的单调感。竹林中的块石可以题字,作为景区的点题之笔,有时又可作为兼具观赏性的园林器设,供游人坐下休息,使之尽享竹林美景。这种手法也不乏佳例,如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园中园”筠石苑”。该园的入口就是以竹与石的搭配作为标志,层层竹林掩映着刻有”筠石苑”三字的山石,景色优美,引人入胜。再如该园另一处竹石景观,七块高低不同的剑石错落有致地布置于溪边竹林前,山石挺拔刚毅,反衬出竹林的柔美清雅,山石的青灰白色在翠绿色的竹林背景前也更加醒目。

3.4竹石盆景

竹石盆景是指以竹石为素材,应用创作旱盆景手法,精心处理地形、地貌,有时点缀亭榭、牛马、人物等摆件,在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竹林、竹石小品之神貌。与前面几种应用手法相比,这种手法更似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它是诗情画意的高度提炼。

竹石盆景的创作手法中有一种是以自然景观为范本,再现大自然竹石景观,惟妙惟肖,生机盎然。如作品《松竹韵》,作者选用黑松凤尾竹作主景,选用形态独特的奇石作配景。一块拱形山石跨江而置,构成一座天然石桥,桥的一边栽以黑松,另一边种有凤尾竹,构思新颖,清新雅致。再如作品《幽居深篁里》(获中国第2届盆景评比展览1等奖),茂密的竹林深处有一座简陋的房屋,地形高低起伏,一条小路蜿蜒伸展,几块清辉光亮的灵壁石在土地中半掩半露,散布于盆内。点缀山石一方面能够营造出更加多变的地形,充满野趣。另一方面,相对于竹林枝叶的潇洒飘逸,山石的颜色更为凝重,能够将整幅作品的重心下移,使构图更加稳固。山石的凝重厚实更反衬出竹林的疏朗秀逸。另外一种竹石盆景的创作手法就是以古人的“竹石图”为蓝图,着意刻画诗情画意,深远意境。如作品《板桥画意》,作者对这幅作品总结为“几枝竹,三两人,亭旁坐。顽石犹冬醒,溪流侧畔,吟诗作兴”,寥寥几根文竹、米竹,配以遒劲顽石,宛若板桥之画,其立竿、添节、画枝、点叶极富个性,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雅脱俗”的意趣。

4.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园林的优点,进一步发掘竹石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现代人们的审美取向,在营造竹石景观时多应用生态学和美学原则,使竹石景观“文化性”、“视觉观赏性”和“生态性”兼备。竹与石都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竹与石的搭配更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色,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竹石配置的造景优势,使竹石文化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晓惠.文心画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何平.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5,7(5):55-59.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6篇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一

已经进入三月,可迎面吹来的风却令人赶到丝丝凉意,完全不符合春天的风格。于是,我走出家门,去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打开门,就看到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同的是,人们身上的衣服愈来愈少,愈来愈单薄。人们再也不找有太阳的地方了,而是在阴凉处兴致勃勃地聊天。干活的工人尽管只穿一件汗衫,可还是热得满头大汗,偶尔站起身来,跟清凉的风扑个满怀,很是惬意。哦!我找到了,春天在人们身上!

信步走到小溪边,小溪里已经冰雪消融,溪水哗啦啦地流着,雪白的浪花唱着 歌儿欢乐地奔向远方。透过清澈的溪水,一群一群的鱼儿快乐地游涞游去,像小孩子一般嬉戏打闹。捧一口清凉的溪水,啊,好甜!噢!我发现了,春天在小溪里!

溪边有几棵刚发芽的柳树,我靠在树干上,闭目养神。柳条一飘一飘的,偶尔落在额前,仿佛在和我打招呼,痒痒的。睁开眼睛,眼前是一片耀眼的绿色。呵!我懂了,春天在小树上!

躺在五颜六色的鲜艳的花丛中,顺手摘几朵不知名的小花,嗅一嗅,恩,好香!各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我身边舞蹈,给这花丛增添了几分仙境般的美。哈!我明白了,春天在花丛中!

春姑娘是一位催生大使,碰碰花,花开了;摇摇树,树发芽了;唤一声鸟儿,鸟儿飞回来了;和小溪打个招呼,小溪唱起了歌儿。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充满绿色的。

冬天过了,什么都变了,这就是春天。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二

瞄了一冬,看够了铅灰的天,银白的雪,枯黄的叶,心里充满了幻想,春天该是怎样的?

终于,迎春飘香了,柳芽泛绿了,雁群北飞了,我卸去沉重的冬装,欣然踏出户外,循着春的足迹一路走下去……

今年的春天,我觉得是个生平以来最美的春天。人们都说“江南美”可我到江苏已有三年多了,总没有“江南美”的感觉。只知道那里看不到群山连绵,看不到绿树成阴,看不到流水潺潺。但是,在我心目中,今年的春天特不寻常。是啊!可能是太思念家乡了,把它当作了家乡的春天,也可能留恋这个地方。在这里已经生活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我渐渐成熟,渐渐了解了江苏人民的风俗,感受到了他们真执的友情。召集要回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了,我心里才涌起一片激情。

我想快回老家了,到外面看看想想有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上一年,我和同学到城外的一个湖去金鱼。这个湖叫“天泉湖”听说这湖隐藏了不少惊人的故事。我同学陪我去金鱼之后,她去南京了,我很想念她,于是重新漫步“天泉湖”。

春天的天泉湖,真是说不出的迷人。湖边,妩媚多姿的垂柳飘起嫩绿的长发翩翩起舞,轻轻地从我眉头拂过。它们尽情地舞着,好像在炫耀春天对它们的抚爱。小草这时也晃动着纤细的胳膊,好像在向春天问候。野花开得很美,一簇簇、一丛丛,一阵风吹来,花同、儿在绿叶中时隐时现,好像是调皮的小姑娘在眨着眼睛。

天边,翻飞着几只漂亮的风筝,草坪上奔跑着几个放风筝的孩童,红红的小脸迎着初升的春阳。他们告诉我:“你看,春是蓝色的,蓝色的春属于我们!”抬头看时,真的,春是蓝色的。纯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蓝白色的祥云,恍惚间,那祥云已把你托起,升腾,飘然飞入一个广阔无边的天上人间……

微风梳理着我蓬乱的头发,细雨滋润着渴的心田,我忽然顿悟:江南的春是美丽的,美的就美的在她的多姿多彩。但是,慵懒的人是永远不能领略到这样的美,如果你勇于投入春的怀抱,用心地去爱春,惜春,那么你就会发现:遐想不再缥缈,灵魂逐渐丰满,春才有了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气。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三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重复着,重复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当挨到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

我爱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也越发变得葱绿了,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远处看时感觉嫩绿嫩绿的,而走到近处时,却看不出一点儿绿。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我爱春天。春天代表着绿色,绿色却又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春天的来临。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7篇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四季风光,各有特色。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描绘的山川画卷展现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宋郭熙《林泉高致》)。其中冬令的雪景在凛冽的景象中,还寄托有个人高洁的情怀。在中国绘画丰厚深邃的美学背景下,陶瓷绘画装饰也出现了专门的彩绘种类――“雪景”。本文试从绘画与瓷画“雪景”的艺术特征和工艺技法作相关的解析。

二、中国绘画中的雪景

(一)雪景的主题内容

自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画《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起,到现代张大千、吴湖帆等,历代都有许多画家喜爱和擅长画雪景,有无数描绘玉峰琼枝的卷轴,留存在一千多年的艺术长廊里。《宣和画谱》记述的王维山水画目,其中雪景最多,有20件。汤《画鉴》云:“王右丞工人物山水……平生喜作雪景:剑阁、栈道、骡纲、晓行、捕鱼、雪渡、村墟等图。”后世画家大多秉承“南宗之祖”的这些题材,布置在白雪丘壑、槎枯树、溪涧凝冻、万物萧疏的背景下,描绘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雪中运输。宋无款《雪栈牛车图》(图1,博物院藏),画中千峰素裹、万树寒瑟,大地白雪茫茫,一队运粮牛车冲寒冒雪前行。人物、牛车、村舍等刻划细腻逼真,表现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劳动人民坚韧不拔、不畏艰苦的精神。另有一种所谓“村田乐”的画面,如宋李东的《雪江卖鱼图》。《图绘宝鉴》认为“(李东)所画村田乐、常酣图之类,仅可娱俗眼耳”。其实这是作者从亲身的生活观察体验中得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严寒天气下平民的世俗生活。

2.雪中行旅。明吴伟《雪中行旅图》(图2,同上)远景几座雪峰突兀耸立,近景巨岩,古木当空摇风,戴笠曳杖文人携琴僮过小桥暮归。笔墨粗犷、泼辣,人物形神跃然纸上,反映了南北宦游人在旅途上跋涉之艰辛。

3.雪中故事。明刘俊《雪夜访普图》(图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宋太祖雪夜访问宰相赵普的故事。画中厅堂升起了炽热炉火,红地毯上,宋太祖正面龙袍,赵普侧面常服,君臣促膝交谈。赵问太祖:“夜深极寒,主上为何出来?”太祖曰,一榻之外,都是人家的地盘,睡不着,我想北征北汉(太原),如何?赵回答,还不如先平定南方诸国,那弹丸黑痣之地,不就无处可逃了?太祖笑了:“正中朕意!”画上君臣相得,十分亲热,赵妻和氏把盏行酒。同类的还有历代流传的雪中故事,如袁安卧雪、程门立雪、雪夜访戴、灞桥风雪等,还有诗人吟咏的名篇诗意画如踏雪寻梅、雪江独钓等。

总之,雪景“人物寂寂,围炉饮酒,惨冽游宦,雪笠寒人,骡纲运粮,雪江渡口,寒郊雪腊履冰之类也”(宋韩拙《山水纯全集》),都一一表现出画家的美学观念。

(二)雪景的表现手法

1.白粉渲晕,再现积雪。早期中国山水画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多以丹青设色。丹铅、石青和石绿等色彩浓艳、厚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据记载“王维《辋川雪景》……古松上用粉作积雪”、“其雪用银泥打底,上更用粉细细点雪”(《东图元览》)。王维绘画真迹因年代久远,时代嬗变,已不可见。但传世宋画巨迹和扇面中,可清晰看到轻粉渲晕表现积雪的特征。如王诜《渔村小雪图卷》(图4,北京故宫藏),“山坳石面都以墨青渲染,阴森之气凛然,树头、沙脚、峰顶、岚尖,纯用粉笔烘渍,自觉晃曜夺目”(清吴升《大观录》)。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平远山峰以青墨烘晕天气,衬出有群山冻合惨凛气象……设赭色缀轻粉作雪”(同上)。宋画《雪霁图》(图5,上海博物馆藏)以圆弧形的线条作山峰,用铅粉层层积染峰峦、村屋,在绢本底色的衬托下呈现银装素裹的景象。又以青绿、朱丹点簇林木,与轻粉白雪相映,显得鲜艳浓丽。此图以白粉、红、绿各色点染、渲晕,与世传唐杨山水画同一格制,世称“没骨山水”。

2.墨青染天,烘托积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落笔便见坚重之性,皴淡则生凸之形。每留素以成云,或借地而为雪。其破墨之功,尤为难也。”郭熙《林泉高致》云:“雪色用淡浓墨作浓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烟色,就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见笔墨迹。”天空、水面、沙渚以墨青渲染,以烘托山峰、石面凸处,树枝上侧面着意留白来表现积雪。元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图6,北京故宫藏),画中自题云:“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为彦功(班惟志,诗人)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上苍为大师留天然图画,而大师笔下层峦叠嶂、丘壑奇伟的雪景,并没有采用自家《写山水诀》“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的手法表现,却是另一片胸中的冰雪世界。正如吴升在《大观录》评述:“山峰纯是空勾,以墨青染天,衬起远近诸峰,俨若寒崖冻壑。林树用破笔作枯株,而坡石点苔,更不着一完笔,创前人所未造,示后人以难摹。尤妙在生面独开,仍不露自家墨法,一片精彩,神来气来作也。”

晚明文人画风占据画坛主导地位,雪景也同样成为画家表现笔墨情趣的自由天地,不画自然写真的再现式的雪景,甚至连淡墨染天衬托“借(质)地为雪”的手法也弃而不用了。如董其昌《关山雪霁图》(图7,同上),画家自题云:“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1635年)夏五。玄宰。”图中全无一般雪景墨色染天晕水烘托积雪的笔法,而满纸笔意生拙,墨色苍润,适意匠心,自脱凡格。

绘画雪景用白粉敷染雪色到水墨晕染表现雪意,是从绘画的制作性向写意性的变化,是从描绘自然真实到表达艺术情趣的发展。

(三)雪景的艺术境界

在浩如烟海的雪景山水诗中,柳宗元《江雪》以最精炼的诗句,描写了雪中环境的幽寂与诗人精神的孤独。后来许多山水画都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正因“古人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所以,雪景的艺术境界主要由空间境象和精神家园两方面构成。

1.空间境象――荒寒萧瑟,清旷幽远。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云:“画雪最要能发栗冽意象,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只以寂寞为主。一有喧嚣之态,便失之矣。”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云:“今人画雪必以墨积其外,粉刷其内,惟见缣素间著粉墨耳,岂复有雪哉!”仅有白粉画雪,不能触发栗冽意象,这是俗笔,不入逸格。又云:“偶论画雪,须得寒凝凌兢之意,长林深峭,涧道人烟,摄入浑茫,游于穆。其象凛冽,其光黯惨,披拂层曲,循境涉趣,岩气浮于几席,劲飚发于毫末,得其神迹以式造化,斯可以喻于雪矣。”通过营造特定的空间境象表现寒凝凌兢之意,才是有“士气”的雪景。

2.精神家园――胸次磊落,孤高绝俗。画家通过描绘皓峰冻壑、荒漠寂寥的空间境象,表达个人淡泊纯粹、超然物外的襟怀。正如文徵明自题《关山积雪图》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的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世人无限风波苦,输与江湖钓叟知”(吴伟业《鸳湖曲》)。贪恋富贵,疲于奔波的世人,见识不及江湖钓叟。读懂了人生的人就真正走进了“寒江独钓”之类的雪景图画――那是游息生活的精神家园。

三、瓷绘雪景的兴盛与发展

(一)早期的瓷画雪景――康熙青花

在陶瓷装饰上,康熙青花与五彩出现了许多画意生动的山水图,亦偶见有雪景,品种为青花。如青花灞桥风雪图筒式瓶(图8,上海博物馆藏),瓶上描绘了奇峰劲松,高士骑驴过桥。画面用浓青料勾勒山石、树木等景物轮廓,淡青料水渲染天空和水面,烘托出瓷胎白色釉面以作“积雪”,在瓶体另一面,行书题云:“奇花六出乱忙忙,分付家童整锦囊。行到灞桥驴背稳,得意新诗字字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仲冬日,居易主人题。”在青花瓷画中,此瓶为别开生面的创新之作,既吸收了水墨雪景渲染烘托的手法,又结合了青花彩绘的工艺技巧,如天、水的渲染用“混水”,以使淡青料色泽匀净不着笔痕。画松针为小椭圆形,上露白,下针芒状,有积雪意又具装饰性。同时期的青花潇湘八景图瓶之“江天暮雪”图,也采用相同的手法(参看本刊2007年第4期,拙文《以雅化俗,瓷画涵清》)。

(二)瓷画雪景的兴盛――乾隆珐琅彩和粉彩

1.乾隆珐琅彩(墨彩)雪景图的新意。康熙晚期,在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创造了在瓷胎上画珐琅的新工艺。雍正六年(1728年)二月谕旨怡亲王“试炼”珐琅料,一个月后即试炼成功(朱家《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以后珐琅彩料多为清宫自制,而且新炼制出许多种进口料所没有的彩料。据清宫档案,新的色彩有软白、酱色、香色、淡松黄色、浅绿色等。其中“软白”为后来绘制雪景提供重要的彩料。在艺术特征方面,雍正珐琅彩在白瓷胎上彩绘,结合院体画的技法形成精致秀丽的风格,并题诗句补画意,融诗书画于一体。此时还出现了单一的蓝料、黑料彩绘的山水图,与水墨画风格相近。

乾隆珐琅彩中出现了色彩丰富的山水图,其中雪景寒江独钓图瓶(图9,博物院藏)尤为人注目。瓶上近景坡石、修竹、古木;中景芦苇丛中一渔翁披蓑戴笠坐船头独钓寒江,远山白雪皑皑。瓶另面隶书五律诗云:“吴天枫叶落,六出舞霏霏。独有江湖客,飘然风雪矶。披蓑不知冷,把钓欲忘归。仿佛富春畔,伊人是也非。”淡黑料渲染天空、水面,淡赭色略抹坡石凹处,又借鉴了绘画中用薄粉表现积雪的手法,用“软白”绘山石、船篷、树枝上的积雪,特别是芦苇叶纵横交错,施白料于叶上,再现了寒江无际、渺然孤舟的冰雪世界。看画读诗,又遥想起严子陵钓滩。此瓶是极稀罕的珐琅彩雪景图,瓶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作为官窑表现的却是柳宗元《江雪》孤高冷寂的诗意,在许多秀丽华艳的珐琅彩瓷中更是独标清高。

2.乾隆粉彩雪景的工艺。目前还未发现有关乾隆粉彩雪景彩绘工艺的文字资料,从彩绘艺术效果分析,其法为:以黑料钩勒山石并略作皴法,并描绘树木、房屋等景物,以淡黑色染天、水面。然后用白料敷盖在景物的上部分。如以小白色圆点点在团状松针的中间,以示其上积雪。用芸香油调色,白色的笔触细腻,白色料较薄,与其他色料相接较自然。同时,在其他色料的烘托下,山峰、房屋、树石上的积雪采用平填、点绘的料色,又显得较为醒目。乾隆粉彩雪景沿用了珐琅彩雪景的彩绘工艺。

3.乾隆粉彩雪景的艺术特征。目前所见雪景都是官窑粉彩瓷,装饰在瓶、碗、盘等器物上,以锦地“开光”形式,衬托出四个矩形或圆形、椭圆形。四“开光”分别画四季景色。因“开光”有边框,各个画面如同立轴或纨扇式。如粉彩锦红地花卉开光四季山水图四方瓶(局部)(图10,博物院藏)、粉彩蓝地串枝花卉开光四季山水图转心瓶(图11,同上)。以上两例都是色地上华丽工谨的纹样,衬托“开光”白釉上清新淡雅的绘画。其四季山水中雪景的特色是:①构图讲究虚实疏密,藏露隐显。如图11,右边山峰高峻,树丛中数间茅屋,帷幔掀开,一高士披巾拥炉,凭窗赏雪,屋外苍松积玉,红梅吐艳;左边空灵,染淡赭黑,以反衬画中积雪,又以篆体题句云:“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图中左虚右实,高峰、松梅、一片雪霁风光是露,寄寓主人高洁、深隐。②画面精致且丰富。如图10,瓶高19.8厘米,画面高约12厘米,但方寸之地,用笔顿挫转折表现骨力。溪岸边红梅枝干横斜穿插,劲健有力。③设色丰富,四季色彩协调统一。如图10,在雪景中也敷彩了多种色料,有长绿树、未尽落的黄叶、盛开的红梅、赭色的石罅,以及房屋、墙壁、篱笆等,又点缀人物的红袍、蓝褐等。与瓶上春夏秋三幅色彩丰富的青绿山水呼应、协调。④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春夏秋冬四景分别以真隶篆行四体书五或七言诗句,写“乾隆”、“宸翰”红印。雪景题句云:“点空远色迷前墅,积素遥岑对野扉。”以上几例,诗配画颇妥贴、雅致。

(三)瓷画雪景的发展――民国粉彩雪景名家何处人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兴起一股仿古风气,促进了粉彩、五彩彩绘技艺的发展。如粉彩寒江独钓图瓶(图12,景德镇陶瓷馆藏),以黑料为主,兼施淡赭,绘江畔坡坪,山寒水瘦,落叶萧疏,树古枝硬,皆因积雪覆盖而寒气逼人。此瓶的图画题材、画风及隶书题诗均同于乾隆珐琅彩寒江独钓图瓶(见图9),虽然构图有所变化,还应认作是仿乾隆珐琅彩雪景之佳作。

20世纪2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艺坛有一个八人组成的群体“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雅集珠山,切磋画艺,后称之为“珠山八友”。他们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以创新精神改良粉彩彩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有专攻雪景的名家何处人。

何处人(1882―1942年),名如,号华滋。安徽南陵人。早年曾受人聘请赴北京画仿古瓷,因得机会观看古代绘画和画册,后转画粉彩雪景,卖艺于景德镇、九江两地。其雪景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笔缜密精致又刚劲挺拔。粉彩梁园飞雪图瓷板(图13,景德镇陶瓷馆藏),为临摹清画家袁江之作。在38.5×25厘米的瓷板上,把204×119厘米原作上的楼台亭阁、曲径长廊、长松丛竹、湖石远山全部描绘出来。特别是以界画手法画建筑物的鸱吻飞檐、梁柱斗拱、玉砌雕栏,一丝不苟,人物如蚁而生动多姿。线条细劲而料色凝重,如近景石畔的古树已落叶却虬曲如苍龙,生命力旺盛。

2.“雪”色凝厚、匀净且生动。何氏的雪景以“艳黑”料为主要色料描绘景致(这种色料的性能与珐琅彩的黑料相似,描绘的景物经烘烤后发色光亮且不会退色),再用清水调“玻璃白”(雪景用)料,描绘景物上的积雪,“玻璃白”料不透明,覆盖力强。何处人用“玻璃白”画雪景堆料凝厚、匀整。用“玻璃白”画的线条细腻又遒劲,填的块面(积雪)平整又不见笔痕。如图13,古树枝上的白线条(积雪),丛竹上白色“个”字、“介”字(积雪),都因笔上含料饱满,运笔生动流畅而能发色洁白、光亮,给人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一片琼瑶之感。另一方面,还用“玻璃白”料画山石的石罅皱摺,与黑料画的山石皴染相表里,这样,因“玻璃白”画出大千世界各种景物的积雪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3.风格冷艳明快。在何处人雪景中,用黑料为先,白料为后,先者为辅以托后者为主,有黑(景物)必盖白(雪)。黑料绘出的连绵山峦,起伏丘壑、槎桠枯木都以白雪处理空间,黑白对比表现出远近分明、层次清晰的效果。画图中又有人物衣衫、船只、楼阁飞檐、窗棂、栏杆,略施朱红、黄赭等色,于黑白世界里点缀冷艳。

4.白色纯净的“点、线、面”组成高洁的形式美。何处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瓷画的审美特征,不画“风回共作婆娑舞”雪花飘落时盘旋起舞的景象,而是以白色的“点线面”交织在一起,表现“天巧能开顷刻花”的雪霁风光。如图13,松针、石苔、树叶、梅花等的积雪是“点”,树枝、芦苇、竹叶等的积雪是“线”,山峰、平坡、屋顶等的积雪是“面”。“点线面”是音符,它们横斜穿插、疏密虚实是旋律,和谐地谱写出“白雪的赞歌”。赞美高洁,歌颂纯净。如粉彩雪霁访友图壶(图14,景德镇陶瓷馆藏),壶面右边绘悬崖峭壁、梅树茅屋,茅舍主人倚窗眺望,迎候骑驴踏雪来访的友人。桥畔孤松、崖边古梅和修竹暗喻山林逸士的高隐,远离红尘的冲淡。粉彩寒江独钓图印盒(图15,香港藏家)直径9厘米的微景中,黑白点线面大开恢宏、旷野之境。

纵观何处人的雪景艺术,改良了粉彩工艺,以“玻璃白”为画料,开拓了粉彩雪景的新天地。惜其作品存世较少,不少赝品杂陈藏界,为之一憾。何氏雪景艺术薪传弟子余文襄,其粉彩雪晴假日图瓶(图16),画风清新且有新时代气息。

瓷绘雪景从青花料水晕染表现雪意到粉彩的白色再现雪色,是景德镇彩绘工艺制作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瓷绘艺术要求更多地以工艺性来展示其艺术本色。

关于四季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巧用教学方法

一 现代媒体教学法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如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映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如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抽象难懂,因时间和位置的局限,学生对天体的观测又不可能是完整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模拟、分解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将浩瀚星际空间浓缩于咫尺屏幕,分秒之间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看、乐听、乐学、乐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在学习“亚洲地形和河流”时,让学生先齐唱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使学生脑海中涌现出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然后结合课本讨论: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头”那么这座山是指哪座山?“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请在地图上找出亚洲主要大河,亚洲河网分布有哪些主要特征?从河流的流向归纳出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

五 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时比教师讲解效果好得多,因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如在讲日、月、地三者的运动关系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三球仪,然后用三球仪演示,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才能使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被动、枯燥”变为“主动、有趣”,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新型的地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