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我们从未见过面,但我知道,你们和我一样,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里。我听说你们的教科书把六十年前日本侵略中国的这段历史给篡改了,而且还宣扬“日本的战争是正确的”。你们相信吗?
这段时间,我看了许多关于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文章、影片,深深体会到战争是残酷的、是可怕的,它使人失去了人性。日本军队光就杀害中国人三十余万。你们可曾知道,他们有的进行杀人比赛,杀累了就用机枪扫射;有的把大批中国人赶到坑里,用土活埋;有的把尸体浇上汽油焚烧,让尸骨被雨水冲得无影无踪……知道了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难道你们还相信战争是对的吗?
其实,你们也遭受过战争的巨大伤害,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使得近三十万人丧命,至今仍有人因核辐射而患上可怕的后遗症……战争给你们留下的阴影还少吗?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个大家庭中,都渴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有资料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死亡一千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死亡六千万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如今,仅仅只有很少的天数没有战争!看到电视上那些可怜的难民悲惨的遭遇,我感到很痛心、很悲愤。所以我最想对你们说的一句话是:让我们记住历史,永远告别战争,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祝你们学习进步!愿世界永远和平!
1.学生能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概括情节,抓住人物心理变化。
2.学生能在与师生的对话中,把握人物形象。
3.学生能在与自己的对话中,理解普通人身上闪现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利用文献、网络等资料,粗略了解苏联卫国战争。
2.阅读课文,用四字短语概括小说的情节。
二、导入
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苏联人民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代价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以此为题材,“十年磨一剑”完成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创作。小说于20世纪中期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听到或看到这个故事的人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动容落泪。
今天我们一起来与文本对话,领受小说的动人之处。
三、初读感知
1.浏览课文,概括(尽量以四字短语概括)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中有怎样的遭遇?
【明确】获知噩耗,妻女惨死
儿做大尉,憧憬晚年
儿死沙场,复员回国
2.伴随着自身遭遇的变化,索科洛夫的心也像巨浪中的小船一样起伏不定,请概括(尽量以四字短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明确】心痛如缩
心花怒放
心痛如裂
3.请简要说说这一部分中最打动你的情节是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中最打动老师的情节有两个。第一是第三小节中,阿拿多里向邻居说他将请求上前线去当志愿军,而多年前,父亲索科洛夫已经应征入伍了。由父到子,我们看到不是人物的品格有多崇高,而是无数像这两个父子一样的普通人在这场战役中的担当。第二个情节出现在第三和第五小节,对同一个弹坑的描写。“我”在叙述这个经历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以“……”为代表的沉默,而非以破折号为代表的停顿。这两处的省略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弥漫开来的创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问题,是想让学生初步领会战争的残酷,它让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它甚至让普通人无法达成最为正常、最为普通的生活愿景,比如安享晚年。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学会抓住情节、分析情节、体会情节背后的意义。
4. 概括(尽量以四字短语概括)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后的主要遭遇。
【明确】收养孤儿,相依为命
5.结合小说中对凡尼亚的细节描写概括凡尼亚的特点?
【明确】凡尼亚眼睛“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像一只太平鸟,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姑姑,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边把我找到了,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作者紧紧扣住对凡尼亚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一个年纪幼小的孩童身上闪现出一些成人化动作,以此表明战争让一个天真的孩童过早地失去了幸福,然而战争并未让凡尼亚失去本该有的童真。小说中通过这些描写主要表现了凡尼亚的童真。
6.在收养孤儿这件事中,“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心变光明心变快乐心变松软
7.“遭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①碰上、遇到(敌人、不幸的或不顺利的事等);②遇到的事情(多指不幸的)。无论取哪一种解释,“遭遇”都与不幸有关,然而收养凡尼亚这件事可以说是小说中光景最为亮丽的情节,这也是一件让当事人双方都感到快乐的事,既如此,小说的题目何以用“遭遇”贯之?
【明确】第一,反衬出战争的罪恶。战争让无数的人失去了亲人、家庭。第二,小说以“一个人的遭遇”为题,也在说明这个遭遇不仅指索科洛夫的遭遇,也是指凡尼亚的遭遇。“我”能收养凡尼亚,让彼此之间有了情感的寄托,然而战争对“我”以及充满童真的凡尼亚的心理摧残是难以消除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场遭遇。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问题,是想让学生初步感知小说的主题,战争不仅毁灭家庭,使无数人丢失了性命,更在那些幸存者心里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样的遭遇具有普遍性。
8.收养凡尼亚之后,“我”的遭遇并没有停止,“我”的心变得“悲愁”并“震荡得厉害”。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带给人的心理影响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灭。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带给人的心理伤害。比起那些直观可见的有形的伤害,战争带给人的无形伤害往往更为巨大。
四、文本探究
1.结合小说中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合适的词来表明你对主人公的印象?
索科洛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参考说法】普通坚毅温情
关于索科洛夫的普通: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没有引人注目的外表,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言论、没有豪情万丈的心志,但国家需要时,他应征入伍。从战俘营逃回后,他向妻子吹嘘上校答应要奖赏他。战争让他家毁人亡,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对生活的要求再正常不过,得知儿子阿拿多里活在人世,他期望有一天能够为儿子娶媳妇,带带孙儿,安享晚年。收养了凡尼亚之后,他希望能为凡尼亚弄些牛奶、烧个鸡蛋或是弄个热菜。等凡尼亚长大些,他又希望能送他进学校,他不断地为小儿子的前途做些谋划,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普通人的要求。
关于索科洛夫的坚毅:索科洛夫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战争后都有许多不幸的遭遇,但这些并没有打倒他,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并选择坚强地活着。在俘虏营里,他差不多夜夜在梦中跟妻儿谈话,鼓励亲人不要为他悲伤。得知儿子阿拿多里的死讯后,他吻了吻躺在棺材中的儿子流不出一滴泪。他开车出了交通事故被扣了司机执照,他选择去卡沙里谋生。他的心虽然无限悲愁并且震荡得厉害,但是他的心理并没有因为战争而扭曲或畸形。
关于索科洛夫的温情:与妻子离别时,他推开了妻子的最后拥抱,这成为他最大的悔恨。他亲自回到故乡去看炸毁他妻儿留下来的弹坑,他“感到穿心的悲痛”。他本身怀有一颗破碎之心,却去关怀收养孤儿凡尼亚,安慰另一颗破碎的心。他“白天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他在梦里止不住地思念自己的亲人。
2.速览课文,探究作者为什么以“一个人的遭遇”为题?
【参考说法】题目中的“一个人”是泛指,在当时的状况之下,像索科洛夫或是凡尼亚这样遭遇的人成千上万,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民族都有这样的遭遇。作者这样安排既有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之效,也表明了遭遇的普通性与普遍性。
题目中的“遭遇”包含了战争中和战争后的遭遇、显性的遭遇和隐性的遭遇、肉体的遭遇和精神的遭遇。战争中的遭遇让遭遇战争的普通人即使在战后依然倍受心理的困扰。作者用“遭遇”一词,想以此表明战争带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也希望有人能够关注这些遭遇战争隐性伤害的普通人。
上榜理由:一部吸血鬼文化的编年史,一本猎杀吸血鬼的教科书。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吸血鬼的话,那么电影《惊情四百年》,几乎可以视为吸血鬼文化的编年史,以及猎杀吸血鬼的标准教科书。关于吸血鬼的作品,大多都少不了两个名字,一个是世界上第一个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另一个就是世界上第一位吸血鬼猎人――范海辛。《惊情四百年》开篇便讲述了第一个吸血鬼的由来。德古拉为了教会争战四方,但他的妻子却因为自杀,被教会裁定死后无法上天堂。于是,德古拉一怒之下背弃上帝,并用鲜血立下诅咒,将自己变成了吸血鬼。在《惊情四百年》中,范海辛是一位学者。他用毕生时间搜集资料,终于找到了吸血鬼的弱点――阳光、大蒜和银器。电影中没有炫目的打斗,也没有满天飞的吸血鬼,但它却真实地呈现了一套关于吸血鬼的文化体系。吸血鬼惧怕银器和十字架,就像中国的僵尸惧怕桃木剑一样,二者都是其根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积淀,才令这部《惊情四百年》成为享誉世界的吸血鬼影片。
《加勒比海盗》系列
上榜理由:战争终究残酷,即使再魔幻,也是能免则免。
自从黑珍珠号出现在加勒比海,这片诡秘的海域就再也没有太平过。
在大自然的威严下,无论是海盗还是海魔,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既然他们选择战争,那么大海就给他们提供最残酷的战场。在战斗结束前,谁也不知道命运的天平将偏向哪一方。不过,有一个事实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在双方分出胜负前,这个大漩涡绝不会停止,直到吸走所有人。海盗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因为这不是冒险,更不是游戏,而是战争,一旦打响,就没有退路可言。即使是在迪斯尼的鬼斧神工下,战争也依然是残酷的,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魔幻世界。因此,在这场豪华的魔幻大战之后,也许还有着更深一层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思考。
《哈利・波特》系列
上榜理由:新魔幻电影的奇特分支,期待哈利与伏地魔的总决战。
哈利・波特,一个响彻整个魔法世界的名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还在襁褓中时,就遭遇了臭名昭著的伏地魔。尽管在那之后的许多年,伏地魔都未曾露面,但是看过《哈利・波特》的人大概都知道,小哈利和伏地魔之间,早晚要上演一场惊天动地的魔法大战。
魔法师的武器是一根细细的魔法棒,和一长串没人听得懂的咒语,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骑着扫把在天上飞,还是将人变成气球在天上飘,都不算过分。因为这是魔法的世界,一切都不需要合理的解释,只要你的级别够高,魔法棒够精美,咒语够熟练,那么在魔法世界里,就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对于哈利迷来说,在小哈利和伏地魔之间的大战到来之前,继续骑着扫把遨游魔法世界,也算是绝佳的享受了。
《指环王》三部曲
上榜理由:人类的想象力与好战,是一切魔幻对决的原动力。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
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
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5月12日,全球多国遭遇一场勒索病毒攻击,让世人震惊。据悉,名为“永恒之蓝”的勒索软件蠕虫大面积爆发,从英国国立卫生院到西班牙电信再到美国物流公司Fedex,包括国内的中石油、公安内网、高校内网等系统纷纷中招。
勒索病毒的攻击表明网络安全依然严峻,在一个“无网不行”的时代,网络应用非常广泛,网络漏洞在所难免,这也使得网络安全实际上十分脆弱。更令人揪心的是,S着对勒索病毒来源的刨根问底,目标居然锁定到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头上,该病毒是基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收集的软件漏洞开发的。尽管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可能并无意用此病毒在全球发起无差别的网络攻击,但毕竟勒索病毒最初源自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武器库”,这势必引发有关NSA等情报机构收集和利用软件漏洞带来相关危险的争论。
资料显示,拥有“永恒之蓝”,即可攻击全球百分之七十的微软系统电脑。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毫无疑问,拥有永恒之蓝就如核弹级别武器在手,一个人可以对全世界开战。如果说,这次勒索病毒只是一场黑客发起的网络攻击,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影响极为恶劣的网络攻击;但一旦有情报机构涉及其中,那就难免会引发对网络战的猜忌。
不可否认,网络世界已经成为继海、陆、空、天之后第五维空间。国际社会针对前四维空间已经拥有了较为全面的规则、条约和协议,对网络世界的战争,却鲜有具广泛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即使是现有的《世界互联网条约》,也仅仅是对知识产权等较为具体的层次进行规定,并无互联网安全等宏观层面的全球治理相关内容。这个“漏洞”,显然亟须“补丁”。
网络攻击不等于网络战争,但如何界定却存在争议。一是,实施主体到底是个人还是国家;二是,是否构成安全威胁特别是军事安全威胁。关于网络攻击,网络战争、信息战、计算机网络攻击、电子战等术语经常被交替使用,但严格意义而言,却存在本质区别。网络攻击可以泛指一切网络领域的攻击行为,其范围显然大于网络战。网络战则涉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都不乏使用。
由于网络战涉及能否适用联合国的武力使用和自卫权问题,所以是个十分严肃的国际安全问题。如果将网络攻击认定为“武力使用”,受害国则可以行使合法自卫权。目前,对于网络战的认定主要存在目的论、工具论、规模和后果论三种观点。
由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的中国北约研究丛书之一《透视新北约:从军事联盟走向安全―政治联盟》,是冷战后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北约的55万字大部头学术新著。该书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长期从事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的科研人员高华,“十年一剑”打磨而成。
《透视新北约》对冷战结束后北约的转型做了与时俱进的跟踪研究,主要内容为:20世纪90年代初前后,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然而冷战时期为了对抗苏联而成立的北约组织,在冷战后不但继续存在,而且通过改革促进转型,进行东扩南下,实现了成员、使命与地域的多重扩大,从一个区域性的军事联盟,向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安全―政治联盟转变,在当今世界政治舞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书对北约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和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细致和深入的剖析;对北约转型的理论依据、北约与美国的联盟战略、北约介入的几场域外战争、北约与联合国、北约与俄罗斯、北约与欧洲安全、北约与中国、北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等做了全景式扫描,勾勒出后冷战时期北约演变的大致轨迹。
《透视新北约》的鲜明特点在于:1、大体上按照时间和历史事件的顺序,兼顾国别和地区,纵横交错,点面结合、有史有论;2、资料新颖,贴近现实,对北约介入四场战争进行的个案解剖引人入胜;3、能够从国际战略的高度解读北约,显各路战略纵横;4、把握研究北约服务于中国外交的宗旨,在各主要章节都阐明了中国学者的立场。第十章“北约与中国”尤其能吸引读者关注,某些新的提法和看法,可能会令人耳目一新。
《透视新北约》的学术创新在于以下几点。1、深入浅出的学理性。对《北大西洋公约》章程进行了剖析,对学界关于北约在冷战时期的活动与作用的争议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为冷战后北约续存、北约战略调整、北约东扩及美国的联盟战略所做的阐释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北约借“人道主义干涉” 之名推行的“新干涉主义”,以及后来提出的“保护责任”,进行了比较分析。2、理论结合实际,对北约在冷战后介入的四场域外战争进行了个案剖析。既谴责了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暴行,又揭示和分析了北约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3、提出要反对“唱响北约”和“唱衰北约”的两种偏向,指出研究北约应当注意把握的三个切入点:全球视野、双重视阈和中国视角。全球视野是指研究北约要从国际战略的高度来分析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探索国际组织的发展规律;双重视阈意指北约既是当今世界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军事工具,同时又有可能成为危机磋商的谈判机制和应对冲突的某种特殊平台。尤其需要将北约和美国区别开来,虽然北约以美国为首,但是北约不等于美国,美国也不能代表整个北约。中国视角是强调要站在中国国家尊严、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立场建言献策。书中提出“制衡北约东扩内外重点” 的新见解,多次提到弱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制定和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谨慎地妥善处理好国内复杂的民族问题,促进社会安定,避免内部出大乱子,不给西方大国出兵干预国内冲突提供借口。
《透视新北约》是对北约组织这一庞然大物的“活体解剖”。旧式北约向新型北约的转变,不仅本身具有着最为复杂的成因和结构,而且它所提供的案例意义则更为重大。在“新北约”身上,我们可以集中解读出美国和西方世界应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战略轨迹;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两重性特征错综交织的现实;我们可以深入观察到国际旧秩序向国际新秩序过渡演进的那种历史纠结;我们还可以从中获取崛起的中国有效因应和化解美国与西方联盟体系的有益借鉴。这就是本书的“透视”功能及价值。
就是平常的事。
据后来统计,交战双方在瓜岛附近共损失了26万吨吨位的战舰和1000多架飞机,这些残骸覆盖了上百平方公里的海底。
1938年时仅瓜岛一地就有7000多人口,可到了战后的1947年再统计时,瓜岛上的人口只剩下2000人,下降了整整七成。
弹药库里面出土了数以吨计的武器,虽尘封已久,但有些枪弹依然保存完好,在阳光下泛出瓦蓝的光泽。
瓜达尔卡纳尔岛,通常简称瓜岛,位于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东南端,是所罗门群岛大小数百个岛屿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1942年初,日本军队占领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并试图以之为基地,向南进攻澳大利亚。为了挫败日军的战略企图,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军队在此与日本人惨烈厮杀。
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整整持续了大半年,交战各方均损失惨重,连岛屿附近的海底都被军舰、飞机的残骸铺满。除此之外,瓜达尔卡纳尔岛上至今都还散布着各式各样的战争遗迹,如2004年时,岛上居民就发现了一座完整的日军弹药库,残存的枪支弹药数以吨计,令人震惊。
“新百慕大”传奇
“瓜岛”)在战争结束后遭遇了一个难题。
1946年7月,离瓜作为所罗门群岛的首都所在地,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下简称岛战役结束已有3年时间。一艘商船“艾森那”号从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缓缓驶出,它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瓜岛上的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艾森那”号按照航海地图行驶了2天,一路上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眼看霍尼亚拉即将抵达,船员们都开始放松了起来。
然而就在7月6日午夜,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值班大副发现“艾森那”号的罗盘突然失灵,他赶紧减慢船速,转而使用船载声纳导航。可是这个办法也不管用――声纳反馈回的海底回波非常奇怪,根本无法借此估算航道深浅。大副急得满头大汗,不得已昂首望天,希望靠星座来指引方向,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一直晴朗的夜空突然乌云密布,哪还有半点星星的踪影。“艾森那”号最终偏离了航向,后来竟随波逐流飘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伍德拉岛附近――这里距离瓜岛足有500多公里。
“艾森那”号之后,怪事接踵而来。从1946年到1961年的15年间,共有79艘大小船舶在瓜岛附近因罗盘、声纳失灵而迷航,更有甚者,1958年,澳大利亚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飞到瓜岛水域上空时,雷达忽然失灵,幸亏飞行员处置得当,不然真还有机毁人亡的风险。而就在上述事件之后,瓜岛附近海域就得了一个“新百慕大”的绰号。
因航道受阻,外面的物资进不来,瓜岛出口的货物也运不出去,很多人的生计就成了问题。可怎么会突然发生这些怪事呢?当地土著认为是二战瓜岛战役中阵亡士兵的灵魂在作祟(当时交战双方共有数万人阵亡),可不管人们祭祀也罢、祷告也罢,问题丝毫没有解决。最后,在所罗门群岛建国的1978年,它的母国――英国派来一队科学家,对瓜岛海域进行研究。
有了现代科学的介入,“瓜岛怪事”很快水落石出。科学家们发现,那个不断引起船只、飞机迷航的罪魁祸首还真来自二战――当然这肯定不是阵亡士兵的灵魂,而是那些层层叠叠压在海底的军舰、飞机残骸。
二战时,为了争夺瓜达尔卡纳尔岛,美日双方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激战,战争从1942年8月打到次年1月,其间无数的舰船、飞机沉入海底。据后来统计,交战双方在瓜岛附近共损失了26万吨吨位的战舰和1000多架飞机,这些残骸覆盖了上百平方公里的海底。天长日久,由于地球磁场的作用,残骸纷纷被磁化,进而影响到了瓜岛海域的磁场――船只、飞机一进到里面就会导致罗盘、雷达失灵。
问题的原因好歹是找到了,可解决起来并不轻松。所罗门群岛是一个穷国,自己根本无力对广阔的海底进行清理,无奈只好呼吁国际社会帮助。直到本世纪初,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所罗门群岛政府才勉强清理出了一条不受磁场影响的新航道。
沦落的“所罗门王黄金宝库”
论老幼都佩带着金光闪闪的黄金首饰,华丽无比。门德纳以为自己找到了《圣经》故事中所罗门王的黄金宝库,于是就把这里取名为“所罗门群岛”。
关于瓜岛所在的所罗门群岛的得名,有这样一个传说:1568年,西班牙航海家门德纳抵达这里,他看到岛上的土著,无所罗门群岛发现之后,很多西方冒险家便纷至沓来,在此经营农业种植园。由于整个群岛都是火山喷发形成,岛上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特别是其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沃野千里,拥有当时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香料种植园,每年的香料贸易都能为岛上带来巨大财富,所罗门群岛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宝库”。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在战争爆发后戛然而止。1942年初,日军进占瓜岛,在岛上大兴土木修建防御工事和机场。他们不仅毁了当地的传统种植园经济,还大肆强征土著――美拉尼西亚人服劳役,沉重的体力劳动和非人待遇将美拉尼西亚人推到了毁灭的边缘。据英国传教士胡格森统计,1938年时仅瓜岛一地就有7000多人口,可到了战后的1947年,瓜岛上的人口只剩下2000人,下降了整整七成。除了被强征作劳工,有证据表明日军还对当地土著进行了屠杀――他们生怕这些土著去给进攻的美军做向导。
1942年到1943年间进行的瓜岛战役对当地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战争不仅使大量人口死亡,交战双方的狂轰滥炸还毁灭了人们的家园――直到今天,瓜岛上还有很多地方寸草不生,更不用说种植农作物了。战争前,瓜岛出口的是含金量极高的香料、植物油,而战后,由于战争对生态的破坏,瓜岛人只能卖一些“不值钱”的椰子、香蕉和鱼干了。
在今天,所罗门群岛已从当初的“黄金宝库”沦落为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很多人将这一转折归咎于二战――“这是一场强加给我们的战争,它从头到尾都和我们无关,打仗的是日本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可最后毁掉的却是我们的家园”,奥姆古•菲利普是所罗门群岛“国家历史资料中心”的负责人,2010年时他向当年瓜达尔卡纳尔战役的所有交战国提交请愿书,正式向这些国家提出赔偿。
不过,令奥姆古•菲利普有些沮丧的是,请愿书递出至今都杳无音讯,“我想这些国家的总统,或者是首相、总理肯定已知道我的来信了,他们只是装聋作哑,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我还会一直努力下去,因为必须让他们知道,当初战争给我们造成的伤害不是理所应当的,(所罗门群岛的)人民应该得到歉意和赔偿,尽管它们已经迟来了很多年……”2011年4月,奥姆古•菲利普决定不再孤军奋战,他开始在遭受过战火蹂躏的各个太平洋岛国间穿梭,联合尽可能多的力量,向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废墟、尸骸,遍布瓜岛的战争遗迹
70年前的那场战争在瓜岛上留下了无数遗迹,据所罗门群岛“国家历史资料中心”统计,今天,瓜岛上还有日军修筑的地堡370处、地下掩体40多公里。
从瓜岛北部的埃斯佩兰斯角到塔萨法朗加,距离还不到30公里,但却是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各类战争遗迹也最为密集。只要稍加留意,人们便能发现:座座机枪暗堡掩藏在椰林深处;毫不起眼的沙土堆下竟然伸出了反坦克炮的炮管。当地人也经常在这些地方刨刨捡捡,不时还能挖出各式“军火”,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歪把子机枪”和“三盖”。
由于当年日军修筑的工事实在太多,战后又没有留下任何地图做参照,因此关于瓜岛上二战遗迹的统计,直到今天都还在进行。国家历史资料中心也在岛民中作宣传,只要一发现新的遗迹就立即上报,再由中心派人来现场勘察,而发现者自然也会得到一笔奖金。2004年,瓜岛农民古胡姆就偶然找到了一处完整的日军弹药库,该事件轰动一时,至今仍为瓜岛居民津津乐道。
据古胡姆回忆,当天,他本来是在挖一口木薯窖,还没干多久,地下就冒出一顶钢盔――起初古胡姆并不在意,地里挖出钢盔甚至枪炮、炸弹,这对于瓜岛农民来说就是平常的事。可到了后来,古胡姆慢慢觉得不对劲了,土里刨出的东西越来越多,不仅有刺刀、钢盔,还有大块大块已经锈蚀粘连在一起的子弹、炮弹。自己究竟挖到了什么地方?古胡姆好奇心大起,他放下锄头,准备回家叫来儿子一起挖掘,可就在此时恐怖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暴露在阳光下的炮弹,尾部竟开始冒出一缕缕青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古胡姆不禁大惊失色,赶紧跑去通知了当地警察局。
“滴哒滴滴滴滴”
“军号吹起来,哦哟冲啊”
这串音乐
是刻在老兵刘石安血液里的记忆
1950年,刘石安参军
被编入20军59师175团2营5连
同年,朝鲜战争爆发
他所在的部队
成为抗美援朝首批入朝作战部队
夜晚行军,大雪齐腰深
又要爬山,不少战友落下悬崖
不能生火做饭吃
就吃草根、吃雪
千难万险
部队终于来到了长津湖
天寒地冻,土被冻得像石头一样硬
挖反坦克战壕完全不可行
面对美军强大火力
“没有办法,只有硬上”
30多人组成了“敢死队”
把手榴弹6个一组绑在一起
前赴后继往前冲
当来到坦克身边时
只剩下了两个人,还都负了伤
“完全是踏着同志的血迹前进”
他们把手榴弹塞到了坦克履带下
“轰”一声炸瘫了坦克
那场战役,美国王牌陆战一师被击退
这是刘石安在朝鲜战场
收获的第一场宝贵胜利
长津湖战役
是一场在极其恶劣环境下
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战役
距长津湖2公里处的死鹰岭上
全连官兵坚守阵地
“我的战友
都以战斗姿势受冻牺牲了”
史称“冰雕连”
“我们也许什么都没有”
“但是有勇敢”
“我们一定能打败敌人”
看完视频
许多网友流泪了
他们留言说
“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一定看到了”
“志愿军说他们为什么要来打这场仗
因为不想下一代再打仗,泪奔了”
“致敬!”
没有他们
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