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论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时事评论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事评论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时事周评” “生活课堂” 议论文 教学方法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所谓的“生活课堂”是对“课堂”内容的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最好的课堂。平时课堂上作文素材的时效性、新鲜感、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对社会关注度高,拥有自主看法,有强烈评价欲望的高中生的需求。而“生活课堂”强调用写作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拥有“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教师也才会有存在感。

导写实践中,“时事周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议身边事,解决高中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缺少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直接的程序化教学会让学生厌烦。学生初写议论文往往有文体不明、结构凌乱、思路狭窄、观点不清、素材匮乏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直接嫁接写作等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就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表现出比以往写作高得多的激情和兴趣,写出不少的内容。这些文字虽不是理想中的议论文,看不到议论文的哲理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但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营造生活、学习环境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并且体会议论文说喻、倡导、批评、对辩的实际功用。

第二阶段:泛读天下事,借鉴时事评论材料。

“评议身边事”虽解放了学生从“课堂”到“校园”的兴趣困境。但它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生活仍有距离。

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积极利用网络的特点,拓展、扩大时评范围——直接寻求各大门户网站关于社会生活的相关时评材料,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编辑印发给学生。通过类似如《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大学女生12岁时择偶标准:房140平方米车12万》涉及的价值观、劳动付出与收获;《青岛石油管道泄漏》涉及的“责任”“管理”;《云南公务员考试评论:德优,还是德忧》、《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涉及的“心态”、“追求”、“价值”等。主题时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直言对写作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兴趣,同时以往在考场上畏惧作文写作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三阶段:先供时事材料——学生自由写作——教师评阅引导——再供相关时评材料。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改进。学生反馈中提出笔者提供主题时评的阅读材料虽然呈现了各家评论,但是留给他们自己思考、拓展的空间太小了。于是学生主动建议:笔者先给材料,由他们对材料加以评议写作后再由教师提供各家评述文章。笔者接受了学生的建议,通过这一调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信息中谈到这种拿到相关材料的感觉和考试的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形式很相似,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感觉更强了。

“时事周评”虽仅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时事周评”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了学生阅读、讨论兴趣——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事周评”的素材就是精选每周发生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新颖性、高聚焦性、社会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可资探讨的资源,给了学生一个“开眼”看社会(世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大涨。给笔者比较深刻的印象是课间以往以男生谈体育、游戏,女生谈穿着、饮食为主的现象,现在经常被时事热点讨论取代。比如《别把“雾霾退兵”当做“警报解除”》、《取消英语课救得了汉语吗?》、《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评引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讨论兴趣。学生对雾霾的成因、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体会;对汉语的困境及其原因有了深层的了解,对振兴汉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特别苦的意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

2.为学生提供了新颖、多角度解读的写作素材——把学生领进了作文“生活馆”。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的作文阅读材料以月刊、季刊或类型化形式出现,缺少时效性,又是整理后的“成品”。它虽可节约学生时间,但学生成了被迫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旁观者,加大了识记的、运用的难度。

“时事周评”每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或两三个主题,如前文所述事例,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时效性和多角度的解读示范功效。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为其对同一主题素材进行积累和重组建构提供了平台,既是对学生思考深度、广度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素材厚度的支撑。这非常类似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不少学生利用“周评”积累素材,在考试中一改以往材料单一、陈旧、雷同的局面,给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给学生摹写、效法的范本——用精彩引领了模仿。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事评论实际上是既具说喻、倡导之效,也具批评、对辩之用。它兼具谨严的逻辑、深刻的议论,也有明晰的文义和明确、有力的论据。时事评论写作者都是各家媒体精选的个性比较突出、见解比较深刻的人物。其见解、角度往往独特;其气质表现、价值观念往往崇高;其语言模式、篇章结构往往简洁、实用。

学生既可以直接借鉴其新颖、深刻的观点和深入的论述,又可以用自己喜好的论证方法选择角度对素材进行重组,还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模仿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把作文的语段练习融入“读——借——融”的过程。把作文教学中一直流于形式的“改”的过程融入“借鉴”、“化用”的过程中。这样的模仿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正气——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时评材料广涉公民的道德取向和伦理底线,如《摔倒的太婆不要又跌进“罗生门”》、《网络暴力打不出“天下无贼”》;或引导我们审视、反思人生价值追求,如《丁俊晖十年旅英路:中国血液英国心跳下一站辉煌》、《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是一面镜子》;或涉及国家法制民主建设进程的,如《大量死甲鱼入药,没办法还是没想办法?》、《喜羊羊制作方担责 国产动画艰难面对非暴力》、《有事没事坐地铁言论,太伤公众自尊了》等。

这些社评、时论大都代表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嬉笑怒骂、赞扬挞伐,各具其妙。它们观点深刻、新颖,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追求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对“九零”后缺少认同感,但是有的学生阅读了《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一文后,对当前国民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弊端有所警醒,之后在周评中以《无邪仍在,不见天真》、《谁斑驳了少年》、《有责任心就有办法》等文中表达了与家长、老师等平等沟通的愿望,并借此传达了心中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出了用责任心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相信这些足以说明对高中生只要引导其明辨是非,涵养其正气,就能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作文写作,是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基于一个现实:学生受困于僵化无趣的课堂说教式作文教学,缺少社会生活体验,苦苦挣扎,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时事周评”的开展,就是考虑到学生对作文写作情感上抵触,行为上敷衍,文字上的涩、泛、假,行文思想上的低、俗、误的毛病的现实。

学生缺少“成就感”,教师就不会有“存在感”。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进入到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生活课堂”,从“时事周评”的练习中学习议论文写作就是教师追求“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笔者把“自然”理解为情感激发的自然,学习模仿的自然,思考表达的自然。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高二作文写作,遵循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感知生活。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不同表达,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唤醒自己自由争鸣的欲望;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写作表达的个性;在反思中感悟生活、优化自己的品质。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内容上合理选用,从技巧上创新模仿,于精神上自信升华。

用“时事周评”打造的“生活课堂”,学生人在课堂,心系社会。高中生关注时事、反思社会,对生活拥有个性的解读和思考,既是对社会公德和公义的追求,又是证明学生和老师“成功”与“存在”的最好方式。

时事评论作文范文第2篇

三“器”是自动播放器、储酒器和磨蹭器,三“机”是环卫清扫机、点读机和运输机。

自动播放器肯定是妈妈了。只要早晨一睁开眼,她的嘴就像自动播放器扭开了开关,说说叨叨,很少停止。妈妈有开门三件事:先说爸爸挣钱少,再说哥哥不听话,最后是我学习不用功。然后就是时事评论,不过是这里指的是我家里的时事,好像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她反对似的,逐一进行批评。但妈妈在动口的同时,手脚永不停歇,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等,样样做得井井有条,就像我们家的环卫清扫机。收拾完家务,妈妈还要去上班,而且我听说妈妈还是她们单位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常言说“一心不可二用”,由此可见,我妈妈很神吧?

储酒器肯定是非爸爸莫属了。他以前几乎每天都要喝酒,还要振振有词地说,我一个大男人,难道非要整天窝在家里吗?别人请我吃饭喝酒,我能不给面子?别人请了我,我难道能来而不往不回请人家?看,还蛮有理似的。爸爸以前经常喝醉,因此是我们家共同声讨的对象。但现在有很大进步,能不去的饭局不去了,基本没有再喝醉过,大多数晚上都是出去散步锻炼身体。爸爸学识很丰富,好像什么都懂,他就是我学习上的“点读机”,我学习上的难题,他都能手到擒来。当然,爸爸和点读机稍有不同。点读机是一问就答,而爸爸却总是卖关子,明明是一句话就能让我明白的问题,他却故意不直说,非要一步一步地提醒我自己想。爸爸总是说,让我当你的点读机可以,但我不能做你学习上的“拐棍”。

看到这里,大家大概都知道,剩下的两个绰号肯定是我哥哥的了。先说他的磨蹭:不管让他做什么,他总爱说“停会儿”,或者是“一直做?”,非要别人催几遍,他才很不情愿地去做。但哥哥是我们家的运输机。他身宽体胖,力大无穷,凡是重体力活,他都责无旁贷。例如,我家住四楼,有时停水,他能拎一大桶水,一步不歇,直达四楼;家里买面粉等啦,他往肩上一扛,脸不乏红心不跳就能运到家中。

在我快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各类“机器”还在永不停歇地“轰鸣”着:就听爸爸说,我辅导萱萱的作文快写完了,×××给我打三次电话了,约我去吃饭,再不去就不好了。妈妈说,就知道喝酒,喝醉了别回来。爸爸说,你放心,晚上萱萱还等着我陪她出去玩呢。妈妈又喊哥哥:别看电视了,快去提水,我正在洗衣服,不提水就没水做饭了。哥哥说,停一会儿吧,电视正好看呢。

时事评论作文范文第3篇

一、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气氛、愉悦的情境,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其创新思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就是民主”。如认识鲁迅笔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初读后,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知识分子的弱点,有的说他思想迂腐;有的说他自命清高;有的说他好喝懒做。此时,教师可提示: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本身又是一个多棱镜(孔乙己也不例外),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去分析孔乙己,就会发现他身上的光环(奇异的色彩)。我们看谁的见解与众不同,一定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贵在求新。于是同学们有了兴趣,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孔乙己从来不拖欠酒钱;孔乙己心地善良,把自己所剩无几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孔乙己有毅力,一直到风烛残年还坚持科考等。如此这样,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鼓励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就会有新的想法产生,发掘深层次的思维。同时,阅读中利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想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如《孔乙己》一课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巨大空间:有人认为穷困潦倒、死要面子的他,一定会怀着自己的科举梦走向坟墓;有人觉得这个品行高、才学好的“才子”一定会遇到伯乐平步青云。真是想法迥异,各有千秋。在学习《天净沙.秋思》一文时,师生共同联想到欧阳修的《秋声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比较,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也使同学对秋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懂得看问题要多角度、多侧面分析,产生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新感觉。这样,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诗人不囿于固有结论的限制,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要善思,要敢于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可以突破语文教材这一唯一载体,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电视剧《三国演义》观后,很多同学认为曹操心胸狭窄、忌才妒能,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原著,主要是有关曹操的一些情节。(有条件的可以观看录像)对曹操巧借粮官之头、煮酒论英雄、允许关羽归主等情节,共同研究、探讨,看一看曹操身上没有“义”字吗?曹操对统一北方没有贡献吗?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各表心声。如此的阅读、分析、求异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个新局面,豁然开朗。正所谓“把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变成学习主体乐于参加、乐于接受的过程――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作文教学也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命题作文大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忽视了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作文模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单一性命题为选择性命题,变全命题为半命题,而且执行一题多作,增加材料分析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现象,拓宽了作文的取材范围,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课外活动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时事评论作文范文第4篇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纵观当前的中职学生的作文现状,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薄弱,作文中普遍存在言之无物、充斥着虚情假意的现象。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成为职高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素材 积累

古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每每苦于无物,或是空话连篇,毫无真情实感可言。无奈之下,有的语文教师就会在考前对学生临时进行技巧指导,让学生从标题和开头结尾处着手装扮好作文外观,做到“远看一朵花”,但这样的文章经不起细看和品味。有的教师会对自己的这一高明之举而沾沾自喜,但笔者不以为然。究其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学生作文为何会空洞无物,会虚情假意,正是由于学生写作素材的贫乏,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去积累写作素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言之无物的现状。那么,我们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厚积薄发呢?

一、写随笔:深入观察体验

随笔,即随手写来,其风格也是不拘一格,可以是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形式多样,且篇幅短小。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语言洗炼、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巴金的《随想录》、鲁迅的《鲁迅日记》、法国蒙田的《蒙田笔记》、英国培根的系列随笔《论人生》《论美》、古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享誉盛名的随笔典范。因此,学生学写随笔,对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写阅读随笔

写阅读随笔,首先读者必须要认真阅读文章,只有认真阅读后读者才能写出自己的认识,才能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感想和体会,也才能通过文章得到启发与收获。阅读的过程是由书面的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丰富思想情感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体会作者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与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相连,切身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感悟文章的主旨,切不可用冷若冰霜的态度来对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用认真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进行独立思考随时记下阅读时遇到的疑问,也才能写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2.写生活随笔

生活随笔就是我们把生活中的心情、感受,对待事物的看法、观点等写下来,它可以没有华丽的词藻,结构自由又不乏严谨,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可以叙述,可以观景描述,可以睹物思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变化,记录稍纵即逝的情感体会,做到立足生活,用心体会、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用心细致、反映敏锐、爱思考的习惯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事物。同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只要我们真诚生活、用心感受,就一定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它丰富的内涵。

二、做札记:提倡博览群书

1.在博览群书中有所积累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除了要积累生活素材之外,还要广泛阅读课本外的书籍,从其他书籍中吸取创作的精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其他素材的文章,以此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促进其知识的增长。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不时进行监督,把握学生阅读的尺度,在阅读中培养他们利用其阅读感受与思路学会写作的技巧,使他们在写作水平上有质的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中跟踪进行指导,对文章的深意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素材的良好习惯,例如在遇到文章中华丽的词藻,赋有深意的段落时,可以通过多次阅读慢慢领悟其语言的魅力,这样不懈的坚持一定会提高写作的水平。

2.在札记中有所收获

札记是阅读时把摘录的要点和阅读体会结合起来写成的,常做札记有利于学生酷爱读书习惯的养成,更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学生通过做札记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会,感想与得到的收获,或对文章的某些观点提出批评及意见,也可以对文章中觉得好的段落进行摘抄、背诵。教师可以鼓动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类型的杂志期刊,并与其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实践发现,交换阅读法在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方面有显著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读书容量,拓宽了知识面。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人生阅历变得丰富多彩,为写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多感受:鼓励社会实践

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写作中也是如此,优秀的作文,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练笔,也来自于足够多的阅读感受,更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唯有让学生不断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提高其在作文写作上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才会鲜活、新颖,才够原汁原味。学生要想真正拓宽自己的眼界,积累写作素材,除了通过不断阅读书籍之外,还可以多接触社会,例如来扩宽眼界,积累写作素材外,还可以通过多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来丰富其人生阅历,拓展知识层面。

时事评论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写作;创造性思维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是汉字、母语的学习,汉字的博大精深,赋予了语文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有章可循。语文教学包括阅读、写作、习题、问答、考试、语言审美等。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科学、合理,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着重通过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

一、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提问是一门艺术,问得好不如问得巧。有水平的提问能让学生很好地接受知识。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接受。教师在提问中照搬书本的知识点,不能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形式来教学,问题显然死板,没有变通性,不利于学生思考。课堂中提问与回答的教学就是一潭死水。而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提问就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思考中茅塞顿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篇目多,教材缺少情感的因素,对学习开始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教师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问题的深浅度,多角度、层次化、系统化地进行,做到恰到好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师讲的知识学生是否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提问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问中尽量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回答等。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中学生怕写作文是普遍现象。写作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拦路虎,教师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呢?教师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有很多优美的文章。名家名作,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学生要多读、多记,重要的就背下来。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做到厚积薄发,写作时语言自然如涓涓细流,流淌出来。同时要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视野,获取写作材料,激发灵感。如果眼睛只盯着书本,就容易孤陋寡闻,一叶障目。夸美纽斯指出:“阅读与写作的练习永远应当结合在一起。”阅读时要强调记笔记的作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章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艺术上的独到之处用笔记下来,方便学习记忆,做到取长补短。只有大量阅读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学生生活的圈子小,接触社会机会少,生活阅历浅,来自生活的素材有限。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所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用笔把身边的人和事,所见、所听、所想记下来,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作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参加课外活动,积累写作素材,用一双慧眼发现生活的点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找出优秀的作文作为范例贴在教室里,让学生之间能互相阅读、交流、互相学习。还可鼓励学生办板报,写时事评论,向报刊投稿,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要找出其写作中的闪光点,指出不足,鼓励他们通过努力,使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三、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言表达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只看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思想性这一表面特征,而没有认识到它的思维性这一更深层的实质。思维看作是人接受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及输出信息的全过程,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中所需发展的思维从思维方式上分包括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大脑的思维形式是层递式的,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层次。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思维的智慧,思维贯彻在听、说、读、写之中。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功,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将创造性思维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思考问题,容易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走不出思想的框架,形成思维定势。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开阔视野,走出局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联想,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可以设置一些富有创意、想象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提问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要养成学生解放思想、发问质疑的习惯,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提高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补充作用

时事评论作文范文第6篇

一、用好“本子”

所谓“本子”,就是指课本。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每一册的“基础训练”中,都安排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低年级的有些课文后面还设有“说话”的作业。这些内容,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体现了各年段的说话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要教好这些内容,我每次都做到四有:有详细教案、有训练方法、有时间保证、有效果检测。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说、大声说、大方说。

二、搭好“梯子”

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我都十分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实话实说。

1.仿句式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让学生仿这种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二年级《小壁虎借尾巴》里有一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下”,老师让学生仿句式说:谁走〔想、唱)呀(想、唱),走到(想起、唱得)……以培养说话能力。再如五年级《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写那位青年人画画“有时……有时……”,让学生仿着这句式说话。

2.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可让学生看着板书的词句练习说话。如《高粱情》一课,在学完“根”这一节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讲出高粱根的特点,但要用上黑板上的一些词“很深很深坚韧鹰爪擒拿 庞大的活物”。

3.看演示说话

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后就说。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用一玻璃瓶装了大半瓶水,从瓶口往里放石子,水渐渐升高,让学生看后说话。

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用纸的马演示比赛场面,让学生看后说,也可以让学生用左右手的手指当各等级的马,边比试边说。

4.看图画说话

这在低年级用得最多。如教学《两个名字》一课,老师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画,让学生看图说话: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 ),( )小时候叫( )。

5.用关联词语说话

这种方式,既训练了说话,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使用关联词语。如学了《太阳》一课的最后一段,老师让学生用“如果……就……”说这段的内容,然后再加上“不是……而是……”延伸说话;教学《我们家的猫》这课,在学生了解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之后,让他们用“既……又……既……又……”说出猫的古怪性格来。

三、出好“点子”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点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

1.当解说员

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六年级《马踏飞燕》学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文物;《镜泊湖奇观》一课学完后,让学生当导游,给“游客”介绍这一自然奇观。

2.当推销员

一些介绍产品的说明文,如《我的新朋友—一电脑》,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当推销员,介绍产品特点,力争让“顾客”对产品感兴趣并购买。这也是将来言语交际的需要。

3.当配音员

教学网络的逐步普及,为这一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对这一说话方式很感兴趣,对提高说话能力很有帮助。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出示课件后,关闭声音,但保留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给画面配音。

四、揭开“盖子”

课堂中,老师要善于打开学生辩论的话“盖子”,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对问题提出异议。“真理是由争议而确立的。”(马克思语)学生在争议中明理,在争议中长知,课堂活了,思维活了,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

1.于无疑处生疑

有一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述。《落花生》一课,文中用苹果、石榴与花生比较,老师问: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因而值得赞颂;苹果、石榴外表好看。到底好不好呢?引起学生思考,争辩,从而加深对“只讲体面”的理解。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诸葛亮其实是骗箭;课题为什么用“借”箭呢?让学后思考后有话可说。

2.于对立处争辩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对立的两方去争辩。如《苦袖》一课,学生质疑:课文表现了小女孩诚实的美德,可她前后说的话却不一致,前文说柚子“有点儿苦”,后文却说“苦味很浓”。老师让学生争辩:到底小女孩是否诚实。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到火星上去。针对这一提法,我让持正反不同意见的学生辩论。

在争辩中,我们要注意训练学生说话的规范性:我同意XX的意见,但还想补充一点……;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认为……

3.于延伸处讨论

对有些教材的结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如《凡卡》学生,让学生讨论:爷爷能否收到信?假如收到信,爷爷会带凡卡回家吗?《穷人》一课,文章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就结束了,老师让学生续说,谈自己对结局的看法。

五、放开“胆子”

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大胆让学生去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语句是:

你读完后,想说点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什么就说什么。

你还能告诉大家些什么呢?

你怎么会有这个看法呢?能把思维的过程告诉大家吗?

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的。

说对了给100分,说错了给120分,因为你进步了嘛。

说得真好,我为你感到骄傲!

为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我在每节课前用2分钟让学生说见闻,轮流着说;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平时常举办些班级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时事评论……在期末检测中,说话能力也是必考内容之一。

时事评论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一、媒介素养与语文教师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界定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反应能力[3]。

(二)媒介素养与语文教师媒介素养

在现今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条件基础,使得语文教学在时空与资源等领域有了很大发展。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正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其个体思维正走向成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那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则给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具有鲜明的及时性与超时空性特点。学生在课下通过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电视等方式获取大量的信息,能够及时了解到当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话题以及世界多方讯息等。学生们只要有网络覆盖的环境下,随时随地搜罗各种各样的信息,他们被鱼龙混杂的信息所包围,质量参差不齐,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积极准确的引导,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意识。在网络上某些媒体报道信息存在片面性,所以导致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还有在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一个虚拟的环境,人们可以匿名登录不受限制的信息、传达资讯,那么中学生则会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于世界的判断力,不利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三观。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传播信息及时性则会导致信息大爆炸,学生的生活被各种媒体传播复杂的信息所包围,缺乏从纸媒的直接感知力和想象力。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加筛选就播放动画、音频与视屏等,虽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但不利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美体会祖国言语文字的魅力,那么新媒体技术既要服务于语文教学,也要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一直都是以具有批判反思能力为研究核心,提升个体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提升个体对于不同媒介传播的信息辨别、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语文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接触时间长,个人的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所以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中学语文老师而言是显得愈发迫切和必要。2017年版高中语文新课标[2]对于语文学科中学习方式以及媒介学习等进行修订“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又多次提到“把握时代信息新特点”“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要求“要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利用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学习空间,创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学习生态”,所以跨媒介学习也将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提升语文教师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师媒介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因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在学生德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笔者在实习期间与学生就社会大事交流意见,例如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通车,这一则新闻充斥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但在学生中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此事何时何地发生,还有些学生认为这件事跟他们生活相距甚远,他们被每天娱乐新闻所吸引,沉迷于其中。再如学生对于媒体报道的事件发表自己观点时总带有片面性,总会说“我看新闻报道上网友是怎么说的”,对于信息缺乏筛选辨别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自身如果储备良好的媒介素养知识,在课堂上的讲授一些媒介知识例如什么是媒介、媒介的运行机制等相关知识,学生进而就会对各种媒介信息独立自主的进行筛选与辨别。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平时在电脑用什么网站浏览信息,在手机上用哪些应用进行学习等,或者借助班级微型群来一些时事评论、学习资源或者相关媒介知识来引导学生梳理一个正确的信息筛选意识,提升学生媒介素养能力。在教师谆谆教诲下,学生获取媒体信息与分析信息知识,培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4],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们的对于媒介的认识。

(二)体现语文教学活动与时俱进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活动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时空、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等方面[5]。所以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体现语文教学活动与时俱进性。首先,有利于教育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活动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几乎所有学校都配有相当先进的网络设备。所以各种图片、音频及视频等使得教育内容丰富多样,语文教师则需要自己将这些内容合理有序的组织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据此,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进行筛选以选取合适的媒介通过较为合理的方式呈现,促进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其次,有利于语文教师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课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学情,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理性筛选信息,从中选取适合于教学所需的教学素材,将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来丰富课堂教学。其实,一些有意义的图片、视频以及音频可以是一节语文课出彩的点,或者是出发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点。最后,有利于更新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语文教师要有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意识通过自行学习相关新媒介知识获取新媒介技能,以便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断“充电”的职业,是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点就决定我们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

(三)改善语文教师个人生活质量

首先,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个人成长的平台和资源库[6]。当前大众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自身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从庞杂的学习资源中教师需要以理性的眼光进行筛选。若选择不慎,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人们被各种信息资源所役使。其次,促进教师进行良好的日常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目前生活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不仅能够传递信息,同时还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7]。那么对待新媒介以及新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我们都需要具备识别、分析和批判的能力。良好的媒介素养所赋予的本能分析、批判等能力对这些庞杂信息其进行深入分析与选择,从而促进个人发展与提高25生活质量。因学科性质的特殊性,语文老师参考信息多半是从感性出发,久而久之缺乏理性视角来看待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受益的不仅仅学生更是社会。因此语文教师的生活素养提高,则会不断影响着学生的素养提高,进而会使得社会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中。

三、提高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师媒介素养培训机制

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要从媒介素养培训着手,这一点学校与社会肩负重要责任。首先,应该规定语文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接受相应媒介素养培训。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现状就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在学会利用新媒体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能进一步掌握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的技术,让新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其次,学校则要认真履行相关政策制度的要求,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营造出专业化科学化的学术氛围。最后,在社会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学校都在大力提倡“终身学习”的目标要求,期望通过教育使得人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思。在此环境中教师的教育工作是要面向整个社会,那么教师就要积极鼓动社会各界的参与,借助社会广泛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中让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代代新人。

(二)有意识的进行媒介素养学习

在新媒介环境下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关键点在于教师自身要增强学习媒介素养知识以及学习新媒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学习媒介素养的知识,弄清媒介素养的特点与功能,通过不断练习提升运用各种媒介的技能。同时,要对媒介信息进行筛选,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新媒介去查找教学资料,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语文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批判地阅读、听和观察所搜集的信息,充分利用语文学习带给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其“畏难”等消极心态。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也会极大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则能够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