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短篇小说集

经典短篇小说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拜厄特,译介,研究概况

 

拜厄特是英国当代颇具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她在叙事策略上的巧妙运用、对经典神话及童话的戏仿以及语言中层出不穷的旁征博引,使其作品无一不散发出智慧的光芒。自上世纪80年代起,拜厄特及其作品就一直是国外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我国,有关拜厄特及其作品的研究却刚刚拉开序幕。

1 拜厄特作品的译介研究

A. S. 拜厄特(AntoniaSusan Byatt)自1964年以来,著有《太阳的影子》、《游戏》、《花园中的处女》、《平静的生活》、《占有》、《天使与昆虫》等九部长篇小说,出版有《马蒂斯故事》、《糖与其他故事》、《夜莺眼中的精灵》等五本短篇小说集,同时还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

目前,国外对拜厄特作品特别是其“布克奖”获奖作品《占有》的研究已呈规模化、系统化、多元化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海外学术出版社诸如Rutledge,Palgrav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等已出版拜厄特评论专著20余部。2001年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其作品及评论仅20余部,2009年则多达63部,其研究规模化态势略见一斑,研究范围涉及其各个时期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文论研究,研究视角包括女性主义、叙事学、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个角度译介,其研究的系统与多元化态势亦可一斑窥豹。

反观国内,关于拜厄特及其作品的研究则略显低迷。在作品翻译方面,虽然拜厄特的小说集和短篇故事集久享盛誉,但其译介并不多,代表性的仅有两部。其一是200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洪译本《马蒂斯故事》,其二是2008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于冬梅、宋瑛堂译本《隐之书》,即《占有》。除此之外,国内读者能看到的就是经常被辑入短篇选本的《七月幽灵》。在理论研究方面,据笔者统计,目前发表关于拜厄特及其作品研究的论文73篇,其中有43篇是针对小说《占有》展开的。

2 拜厄特作品的解读研究

2.1 拜厄特代表作品《占有》的研究

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于1990年获得英国权威的文学奖“布克奖”,后又夺得爱尔兰“国际小说奖”,可称为其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国内目前围绕该小说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小说的体裁、叙事特点、意象分析及其女性观等方面。

(1)体裁:拜厄特引起学者注意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不同体裁的融合。《占有》中拜厄特对通俗和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实验和创新,它的古今双重叙事结构的交叉并置以及戏仿、拟写和互文的充分运用使小说的叙事空间明显增大,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1]。

(2)叙事特点:《占有》中出现了多种典型的后现念和叙事手法,灵活地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并置手段[2],通过拼凑法、戏仿、自我指涉的话语、虚实相间和插入叙述突出了文本的虚构性质。

(3)意象分析:象征意象的成功运用是《占有》语言的显著特色之一。象征性对词的使用突显了小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3],象征意象连接历史和现实、时间和空间,在表现主题和建构文本方面极富重要性。

(4)女性观:拜厄特小说中惯用的主题就是女性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在《占有》中,小说通篇以女性主义的口吻写就。通过塑造拉莫特这样一个女性人物,揭示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只要独立和敢于追求,女性最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4]。

2.2 拜厄特其它作品的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拜厄特其它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部作品:

其一,《园中处女》。从七十年代起,拜厄特就开始创作一组描写一个英国女人成长的系列长篇小说,《园中处女》便是此系列的第一部。该小说具有“编史元小说”特征[5],阐述了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的历史讽喻意义,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虚构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交织的特征。

其二,《太阳的影子》。小说以“太阳喻指男人,太阳的影子喻指男人对女人的约束力”为切入点译介,写作特点既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倾向,又富有比喻的妙用[6]。还有学者通过原型考证、互文性研究、身体形象描述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主人公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7],肯定了小说中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其三,《夜莺眼中的精灵》。作为一部短篇小说集,其艺术成就可与拜厄特的其它长篇小说媲美,被誉为“最有魄力的后现代短篇小说之一”[8],该小说可称为是一部“融合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段,将经典童话的主题和模式进行后现代元小说式重构的经典之作”[9]。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拜厄特《玫瑰色茶杯》、《天使与昆虫》等作品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工作[10-11]。

3 结语

纵观国内近二十年来的拜厄特研究,尽管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尚存在着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内对拜厄特作品的翻译过少,国内读者缺少充分的途径以广泛接触到拜厄特作品;二是拜厄特研究的发展不够全面,《占有》的辉煌成就赢得了诸多学者的青睐,但拜厄特其它作品的价值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随着今后对拜厄特及其作品研究的逐步深入,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解读拜厄特作品中去,必将有更多细致且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得以开发,潜藏在拜厄特其它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和文学价值也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彰显。

参考文献

[1]曹莉.《占有》: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愉悦[J]. 外国文学研究,2005,(6):75.

[2]钱冰.《占有》的悖论:高度的传统和醒目的现代化[J]. 外国文学,2005,(5):77.

[3]刘爱琴,张琳.《占有》之象征意象的文化解读[J]. 泰山学院学报,2007,(2):31.

[4]刘爱琴.拜厄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占有》的女性人物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129.

[5]姚贺成.A. S. 拜厄特《园中处女》之现实与虚构[J]. 当代外国文学,2010,(2):75.

[6]徐蕾.身体的再现——论拜厄特小说《太阳的影子》中的父亲形象[J]. 当代外国文学,2009,(1):116.

[7]许兰.逃离牢笼重拾自我——A. S. 拜厄特《太阳的影子》女性主义解读[J]. 邢台学院学报,2010,(1):97.

[8]孟育凤.拜厄特小说《夜莺眼中的精灵》的互文性解读[J]. 社会科学战线,2010,(6):268.

[9]孟育凤.《夜莺眼中的精灵》与后现代叙事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7.

[10]李争,高兴.女性生存状况的历史性反思——拜厄特小说《玫瑰色茶杯》的女性主义解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7.

[11]金冰.天使还是昆虫——拜厄特笔下的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神论之争[J]. 外国文学评论, 2010,(3):107.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2篇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大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特质。全面系统地研究现当代湘西作家及作品,具有人类学研究意义。通过对湘西作家作品解读和研究,揭示湘西文化的特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湘西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光彩,创造新价值。使更多的人了解湘西,读懂湘西,宣传湘西,推进民族团结和进步。

关键词:民族文化;湘西作家;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积聚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目标。文化深深烙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是民族生存发展与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用好用活历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经济要素和生产力,就能成为教育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推动力。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大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特质。湘西地区至今保留着中国上古时期的许多稀有文化形态,湘西文化也因此在外界获得“神秘”之名;土家族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文化。湘西文学则是湘西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誉满三湘,影响海内外。湘西文学既有农业中国共同的文学特征,又显示出浓郁的湘西地域色彩,全面系统地研究现当代湘西作家及作品,具有人类学研究意义。通过对湘西作家作品解读和研究,揭示湘西文化的特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湘西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新光彩,创造新价值。使更多的人了解湘西,读懂湘西,宣传湘西,推进民族团结和进步。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3篇

问(《解放日报》记者姜小玲,下同):以前,一个人很爱读书,是件很平常的事,但现在说一个人爱读书,会让人觉得很不合时宜,您怎么看?

王(王安忆,下同):这件事其实说起来也是蛮简单的。客观上来说,阅读是需要有准备的工作。看电视、电影都是可以直接接受的,而阅读对接受方来说是需要想象力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需要想象力,对像我这样写小说的人来说,是把大家都看得到的生活、现实,听得到的话、情节、细节等换成另一种表达的方式,也就是换成语言材质。而对于读者来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把语言材质再转化,也是需要想象力的,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劳动的享受。现在社会有这么多简单直接的享受,人们就会慢慢丧失这种劳动。

问:在您看来,阅读就是感受,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王:是啊,当外部生活不是那么丰富的情况下,我觉得阅读真的是一种享受。喜欢阅读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放弃阅读,就是因为他需要想象力,阅读对他来说天地实在太大了,是别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再说,一个人再长寿也就活一生,而阅读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个媒介享受那么多的各种各样的人生。

问:您每天读书吗?有什么特殊的阅读习惯?

王:我每天都读书,很享受。我对读书没什么特殊要求,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能看书,是随时随地地看。一般来说,凡是出门的时候我都会随身带本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

问:您觉得读书对一个人的一生很重要吗?怎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王:我认为这是件很大的事情,一个人要读书,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养成这个习惯。像我们小时候看书,根本也不理解,也没什么思想负担,就是拼命读,管它懂不懂,但这段时间训练了我们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像婴儿吞咽的习惯一样。用医生的话来说,这个吞咽的习惯如果错过了一到三岁这个阶段,可能就再也学不会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功能,而现在很多小孩却没有机会进行这样的训练。

阅读这件事说起来也有点复杂,因为你可能不会很快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当今社会的外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人们所有的反应都是感官上的反应,要快速得到成果的。慢慢地也把阅读简单化了,觉得阅读是让你知道一件事情。事实上,阅读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让你去感受。现在的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只关心结果。电影都很讲究效率的,它们不再慢条斯理地讲故事,而是很快就达到一个效果。

问:您喜欢看什么书?您经常看的有哪几类书?

王:我看的书可以分成几类。一类是经典的,可以反复看的,比如《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还有雨果的作品,还包括《史记》,这些书都是放在随手就拿得到的地方,可以经常拿起来看的,而且翻到任何一页都能继续往下看的,这些书是我阅读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另一类是一些比较新的作品,包括国外的作品,虽然它们未必归为“经典”,但我能从中找到喜欢的东西来读。比如英国青年作家写的《月亮上的男孩》不错;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奈保尔的作品,我也喜欢;还有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香水》。再有一类书是要花功夫啃的。我个人比较欣赏中国古典文学,我们这代人没有直接接受古文教育,我还是想多看点古文。比如,我要看《三国》,还有《东周列国志》,还想读点“经”。

问:一直以来,人们说读书是求知。而现代人更多地强调读书是消遣,是休闲,是娱乐,您认为读书是什么?

王:我觉得,把读书作为消遣也不错,总比搓麻将要好。我那么喜欢读书,这里面肯定也有享受的成分的,即使站在消遣的角度来读书,也很好,那一定是一种使人变得好的享受。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很庆幸,我们读到的东西都是很好的东西,都是对我们负责任的东西,因为在我们之前能够产生一个作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读到的东西都是我们看不到的,比如说托尔斯泰写的俄罗斯的风景,如果你也去俄罗斯旅游,你肯定看不到他描述的风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最好的眼睛看到的,他们都是天才,我们普通人只能借助他们的作品媒介来了解,来看世界。

问:您觉得阅读的兴趣可以培养的吗?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死者 詹姆斯・乔伊斯 精神顿悟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东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该作品深刻的象征意蕴、对人物复杂心理的细致探微,还在于“精神顿悟”这一独特创作技巧的成功运用。该技巧的成功运用又为其日后长篇小说中登峰造极的意识流手法奠定了基础。

一、精神顿悟

“精神顿悟”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显灵”(manifestation)。在古希腊戏剧中,它往往指上帝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现并主宰一切的场面。在文学作品中,根据弗罗伦丝・沃尔索的定义,“精神顿悟”是指“某种文学和技巧意义上的突然显灵,或者说心灵的顿悟”。顿悟的瞬间就是“人在某一时刻豁然醒悟,看清自己的处境,悟出人生的真谛”[1]。乔伊斯在《斯蒂芬英雄》中把它解释为:“他(斯蒂芬)认为精神顿悟是一种突然的精神显灵,它往往通过某种粗俗的言语或动作,或头脑本身异常的意识活动得以实现。他认为作家要非常仔细地记录这些精神顿悟,因为它是最微妙、最短暂的时刻。”[2]

二、精神顿悟在《死者》中的具体体现

故事是从主人公加布里埃尔和他的妻子参加姨妈们一年一度的圣诞晚会开始的。加布里埃尔是一位大学教师,无论在文化学识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自觉高人一等。但是,他的这种心态却在此次和三个女人屡次交锋受挫后被彻底打破了,并最终完成了“顿悟”――这是故事循序渐进过程的必然产物[4]。他的第一次受挫来自于女佣莉莉。他在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就认识了她。晚会开始之前,他打趣莉莉:“我看哪个好日子,我们该去参加你跟那个年轻人的婚礼了吧?”(P159),却听到了莉莉辛酸的回答“现在的男人都只会说废话,把你身上能骗走的东西全骗走”(P159)。这让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唐突。为了掩饰这一点,他给莉莉一枚硬币作为圣诞礼物,但是莉莉的拒收和不领情搞得他十分狼狈。

晚会开始后,他遭遇了激进的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艾弗丝。艾弗丝很不客气的讥讽他为“西布立吞人”,并发出了一连串的指责:“你为什么要去法国和比利时而不去你自己的土地看看呢?”“难道你就没有自己的语言――爱尔兰语需要保持接触吗?”“难道你就没有自己的土地看看吗?”(P170-171)。面对这样的指责,加布里埃尔几无招架之力。与此同时,他的优越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不过,这两次挫折并不是致命的。晚会上成功的演讲甚至使加布里埃尔有一些飘飘然,暂时遗忘了之前所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晚会结束后,他和妻子格丽塔回到了预订的旅馆。当他正满心柔情向妻子示爱时,却意外地发现妻子郁郁寡欢。原来,晚会上的一支名为《奥格里姆的姑娘》的歌使妻子想起了昔日的恋人迈克尔・富里。这使得加布里埃尔又妒又恨。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他极力掩饰着这种感情。但他还是忍不住试探地问:“他是干什么的?”“他是怎么死的?”当他得知迈克尔・富里只不过是一个煤气厂的工人,却在生痨病的时候还冒雨给妻子唱那首《奥格里姆的姑娘》,并最终病死的事实后,他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感情一定是爱”。这对于加布里埃尔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因为相较于这种感情,自己的这段婚姻显得那么苍白;相较于迈克尔・富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渺小可悲的可怜虫罢了,虽生犹死。当此时刻,加布里埃尔凝望着窗外的雪,忽然有了下面的顿悟: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大雪落在黑夜的中部平原的每一个角落,落在无树的小山丘上……也落在了山坡上那片安葬着迈克尔・弗雷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寸泥土上。它纷纷飘落,厚厚地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与墓碑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荆棘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到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它们的最终结局那样,飘落在了所有的死者和生者身上(P200)。

三、结语

在这里,本文并不想深入地讨论这段经典的顿悟究竟隐含什么意思,一来是作者个人能力有限;二来每个读者在读完这个短篇后都会有自己的一番理解――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加布里埃尔的“顿悟”表现的是某一瞬间的灵光闪现,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孤立和突如其来的感悟,而是在小说情景中人物自身心理活动变化而酝酿和引发的;它通常发生在小说的尾声,发生在人物内心世界濒临猛烈撞击的“尖峰时刻”[5]。如果说《死者》是“精神顿悟”这一独特创作技巧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成功运用,那么,下面这段节选自东方文学巨著《红楼梦》最后一章的贾宝玉的顿悟绝对可以与之媲美: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沙今又湖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泷、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里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沙帽小,致使锁枷扛,总怜破懊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参考文献:

[1]Dominic Head. The Modernist Short Stories[Z]. CUP, 1992:49.

[2]James Joyce.Stephen Hero[M].JonathanCape.London,1956:216.

[3]詹姆斯・乔伊斯.孙梁等译.都柏林人[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59,170-171,200.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爱伦・坡 《厄舍古屋的倒塌》 哥特式风格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

哥特以独特及富有魅力的表现方式,深深影响这个社会。但它并不是一种生活态度,更像一种反讽。哥特文学以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为代表。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其特征主要凸显在小说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细节方面的生活化和具有魔术奇幻性的叙事情节,其中又不失叙事的现实感。他在精细的哥特环境氛围的描摹上和对叙事情节中偶然性的把控上无不流出怪涩恐怖因子这一独特的审美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极具现实意义,它们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独而焦虑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心理需求自然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人们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在这里具有破坏力的对象对人们展以造成实际威胁和伤害,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因恐怖、惊险、黑暗等引起的审美。在短暂的一生中,爱伦・坡共写了70多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红死病的化装舞会》、《厄舍古屋的倒塌》等。

《厄舍古屋的倒塌》描写的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族内通婚传统的家族中一对具有倾向的孪生兄妹“毁灭”的故事。妹妹多年疾病缠身,哥哥因思想久被压抑而精神失常。当中恐怖章节内容与室外传来的怪异声音凑巧配合一致。此时妹妹破棺而出,披着尸衣站在门口,死在已经晕死过去的哥哥的怀里,挚友仓皇逃出古屋后,古屋在风雨中倒塌在屋旁的池塘里。该故事充满了哥特式小说的元素和风格,光凭其独特诡异骇人的情节就产生了足够的恐怖效果。

一、环境氛围的哥特式情境

作者通过种种方式营造了阴郁凄迷的环境,强化了小说本身的哥特式氛围。这样就为整个小说定下了一个梦魇般的基调,在读者的心里挥之不去,影响整部小说的阅读效果。在文中环境描写的其他侧面也会让读者对此古宅留下死亡和衰朽的印象。比如“表层覆盖了一层毛茸茸的苔藓,交织成一种优雅的网状从房檐蔓延而下,再如由于常年不通风,那些木质结构表面上完好无损,实则早已腐朽了”[1]。总体而言,在小说氛围的营造上没有比死亡二字更能影响读者了。坡同时在日常生活物件的描绘上也强化了哥特式氛围。当叙事人我第一次步入厄舍的书房时,对屋子里简单的物件独特的描绘方式强化了小说叙事的阴郁和神秘的氛围。“黑色的帷幔垂悬四壁,室内家具多而古雅,但破旧而不舒适。房间里有不少书籍和乐器,但却未能给房间增添一分生气。我觉得呼吸的空气中也充满了忧伤。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种凛然、钝重、驱不散的阴郁”。叙事人的这种描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房间是个停尸房[2]。根据情节的需要、事态的发展,点点滴滴的环境描写已经将整个小说的忧郁、病态、恐惧气氛进行了升华。尤其是把玛德琳小姐放入地窖后的第七天或第八天,作者对一个难眠的夜晚妹妹破棺而出那一段的环境描写,将恐怖气氛一步步推向了。“黑色的帷幔已经破烂,被风吹动,拍打着四壁,一碰到床榻四周地饰物时,就沙沙作响。”这是幽灵或冤鬼出现的场面,形象具体的环境描写再次引起读者的联想,视觉上的恐惧带来心灵的恐惧。

二、外在事件对人物内在心灵的投射

作者最终容许阴郁的外部环境以某种方式进入了内心世界,这在心理上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投射,最终影响到作为接受者的读者阅读小说的心境。读者会发现文本色调越发显得恐怖,因为人类的心理所能激发的想象力远远超过外部事相本身。这表明存在于《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主要来自文本中的人物自身。故事中的叙事人甚至承认了房子的阴抑气氛实际是由他自身的想象力所决定的。“我当时是那么地沉湎于自己的想象,结果我真以为那幢房子及其周围悬浮着一种它们所特有的烟雾,一种不与自然之空气亲合的雾气,生发于那些枯树、茅薹和那一潭死水,那是一种神秘而致命的雾霭,阴郁、凝滞、朦胧、沉浊如铅”。笼罩于厄舍府的气氛由于其真实的景观严格说来不应该是让人感到恐惧的,却确实是让人害怕的,那是因为叙事者在其中加入了想象力。心理所产生的恐怖远远超过外部事相所能制造的恐怖,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如此害怕黑暗,由于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相信在黑暗中存有某种东西能够伤害他们、吞噬他们。

爱伦・坡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怪诞与恐怖。一系列贯穿小说的环境、景物描写都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营造出的恐怖氛围更是入木三分,畅快淋漓。爱伦・坡将人物和故事情节放置在精心安排的场景中,每个细节的环境描写都是为营造恐怖气氛而设的,以其丰富的形象思维和高超的叙事能力,展现了一个个令人心惊不已和怪诞恐惧的场景,完美地达到了恐怖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良廷.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8.

[2]张守华.《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体风格透析[J].长城,2010.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6篇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当前的责任就是学习好知识,为以后做打算。。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芦花荡3、蜡烛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5、亲爱的爸爸妈妈

内容: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角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有益的启示要求: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脏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7、背影8、台阶

9、老王10、信客

内容: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情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要求: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12、桥之美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15、说“屏”

内容: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要求: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19、生物入侵者20、落日的幻觉

内容:人们常说,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就是说,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说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一致的。

要求: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内容: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

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

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六单元

26、三峡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

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内容: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阅读这类诗文,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1.《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

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分》《九三年》等。

3.《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4.《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的奠了分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较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5.《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6.《老王》选自《杨绛散文》。

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7.《信客》选自《秋雨散文》。

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8.《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卓著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9.《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卓著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10.《陋室铬》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著有《太较图说》《通书》等。

11.《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

12.《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7篇

寻梦东莞

唐诗1980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农村。

在农村,下田插秧打谷等农活一般是男人做,女孩因为每月有特殊,很多父母是不会让女儿家下田种地。为了能够有学上,15岁的唐诗在没有哥哥在家的暑假里承担了家里所有农活,她的表现换来了升学的机会。

1999年8月,唐诗大专毕业。花了200元的推荐费后,学校把一班同学推荐到东莞的一家电子厂。唐诗原本以为有大专毕业证可以找份办公室的工作,没有想到却成了电子厂的一名装配工。她的工作就是坐在流水线上拿着电烙铁焊接线路板。由于刚离开学校,又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操作不熟练,唐诗小手总是被滚烫的电烙铁烫伤,而且她的面前堆满了QC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为此,她被拉长责骂成是个。

来广东之前对未来的梦想变成了幻想,迎来的却是屈辱的泪水。三天后,唐诗自动离厂。她找到在家具厂上班的大哥。他请了几天假带妹妹去附近的工厂门口找工作。夏日的太阳每天像一个大火球高高的挂在天空,地面被太阳晒得烫人,空气也是一层层的热浪。唐诗原本白皙的脸被晒得黝黑。找工作也同谈恋爱一样,第一印象最重要,“不漂亮”的唐诗自然被许多老板拒之门外。

找工无果,唐诗去了深圳她二哥那里找工作。当时,她二哥也失业,兄妹俩便结伴出去找工作。不久,二哥找到了工作,唐诗不想成为哥嫂的包袱,只好降低找工目标,再次成为了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普通员工。

工厂里每月只有一天的休息,从小受到父亲文学的熏陶,面对出门在外遭遇的种种心酸,唐诗拿起了手中的笔,以小说或者散文日记的方式记录着她的打工生活,借此来发泄她心中的郁闷,当时的唐诗还不懂怎么投稿,只是将打工的一些片段记录下来。她当时梦想着,要是能够以文字为生该多好呀。

她利用休假日或者请假到人才市场去投简历,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皇天不负有心人,唐诗终于在深圳市松岗镇的一家家具厂谋到了一份文员工作。刚开始,她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毕竟摆脱了普工生涯。她原本想在家具厂好好的做下去,可是办公室里有一个男人想追求她。这是个喜欢在老板面前打小报告的马屁精。一天下班,那个男人邀请唐诗看电影,她说“我没有那个雅兴”。

一天上午,唐诗用内部网络与一个同事聊了几句,刚好被那个男人看到,他马上将唐诗违反厂规的行为报告了老板。唐诗当天下午就被老板辞退。

痛苦的爱情路

有了办公室文员工作的经验,加上大专文凭在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找工作,唐诗应聘到宝安区一家贸易公司做业务助理。

期间,唐诗认识了一个安徽男孩。他是唐诗的客户,在一家工厂做采购。安徽男孩有着一米八的身高,帅气的外表、浑厚磁性的男中音、温尔文雅,这样的男人最容易被女孩子青睐。唐诗当时已经20岁,安徽男孩的出现,让处于青春期的她怦然心动。由于是客户,会经常电话联系,她在电话中对安徽男孩暗示喜欢他的话语,可安徽男孩却佯装不懂。为此,唐诗十分苦恼。

在贸易公司做了近两年的业务助理,唐诗掌握了做业务方面的技巧,也认识了许多工厂老板。唐诗不想再为老板打工,想自己当老板。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唐诗果断辞职,她分别找三个哥哥借了些本钱,加上自己打工的积蓄,便租间房子,开始做起了二极管生意。

生意做得还不错,比打工强,而且让她感到高兴的是,自己时间比较自由,可以写写稿件。唐诗当了老板后,安徽男孩又出现在了她的视线里。再次的相遇,安徽男孩对唐诗出奇的好,于是,两人开始恋爱。

在唐诗看来,能够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她当时最大的心愿。但婚后生活的现实,也揭开了甜蜜爱情神秘的面纱,两人开始有了争吵。2006年初,唐诗的女儿降生了。可是女儿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还不到两个月,因为一次争吵,安徽男孩偷偷搬走了。

安徽男孩为何在短时间内竟然能如此绝情地丢下她和刚出生的孩子,唐诗不得不反省自己这段经营了三年的婚姻。最开始是她暗恋他,但安徽男孩装作不懂。后来她辞职干个体后,他开始对她示好。婚后,安徽男孩才知道她并非他想象中那么富有。原来,安徽男孩是以钱的名义,并不是以爱的名义和她结婚。

每每想起这些,唐诗就会有锥心般的疼痛。

写作是治疗创伤的良药

安徽男孩走了,给她留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意是无法继续再做下去了,况且这几年除了一家三口的开支,她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为了照顾孩子,唐诗去一些小厂拿回外放加工的塑料珠子、电脑连接器,到出租房加工,以换取微薄的收入。

一个柔弱的女子,既要养家,还要抚养婴儿,其艰辛的程度可想而知。有时候,孩子在半夜生病发高烧,唐诗不得不独自一人心惊胆颤地送孩子去医院。

2008年初的一天,安徽男孩突然出现了唐诗的面前。这个消失了一年多的人在唐诗面前认错,表现得很诚恳。他说他做生意失败了,希望唐诗可以帮帮他。当时,唐诗的父母还在深圳开小店,她将孩子托付给父母带,自己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对于安徽男孩的出现,父母持反对意见。但为了给幼小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唐诗原谅了他,还将自己的工资全部拿出来给他还债。然而,不到一年,安徽男孩再次消失了。

经过这次的打击,唐诗彻底对安徽男孩死了心,她要求离婚。然而,安徽男人竟然告诉她,离婚的事早在2007年底他就找律师办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那个外表斯文、帅气,讲话不带脏字的男人竟有着如此算计的头脑。对于安徽男孩的再次伤害,唐诗甚至想过离开这个世界。然而,当她看到怀里幼小的女儿,她那颗如同冰冻的心便被融化。是的,她不能让幼小的孩子失去了父爱,再失去母爱,孩子是无辜的。为了她的孩子,也为了她自己,她要坚强地走下去。

一个人受到了心灵的伤害有两种方式释放,一种是放声大哭,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出来。还有一种便是用笔给自己疗伤,将自己心中的悲苦用文字表达出来。会写作的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自己经历的故事写成散文或者小说。唐诗喜欢写作,她选择了用文字释放心灵的创伤。她每天下了班将孩子哄睡后,便坐在电脑前敲打她的小说和散文。

由于自身受到的伤害太重了,唐诗的散文大都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用灵动的文字叙述和表达。

半年后,唐诗的父母回了湖南。为了照顾孩子,唐诗辞去广告公司的文案工作。由于唐诗经常有散文和小说在深圳一些刊物上发表,2006年,她加入了福永作家协会,因此结识了不少文友。文友瞿大哥和郭大哥知道唐诗失去工作后,推荐她编撰《福永志》。在编撰《福永志》期间,街道办的陈主任在得知唐诗的经历后,被她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推荐她去街道出租屋综管所上班。

2009年初,唐诗所在的街道办为庆祝建国60周年献礼,策划要出一套福永作家的丛书,唐诗精心选出发表过的9篇小说交给了街道办。到了8月份,文丛出来了。当唐诗手捧墨香的小说集《两情相持》的书本时,她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这本书尽管只收录了她9篇作品,但也是她在南方写作的一个见证和收获。

此后,唐诗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上去。她既写中短篇散文、小说,也创作长篇小说。付出了总会有所收获,她的作品陆续在《打工文学》、《羊台山》、《南飞燕》、《江门文艺》等刊物上发表。她还完成了20多万字的都市题材长篇小说《三色堇》,撰写长篇非虚构类散文《沉默的羔羊》长达12万字,并入围某网站。后来由于该网站让她签约,她未答应,便将《沉默的羔羊》撤了下来。

近两年,是唐诗写作较为成熟的泉涌期,她的作品不但经常出现在深圳的一些民刊和部分报刊上,还陆续在省级以上的刊物发表,如《散文选刊》、《作品》、《广西文学》、《芳草》等等,并在深圳举办的一些文学大赛上获得多个奖项。

唐诗除了写作投稿,她还坚持在新浪博客上写清秋笔记。清秋是唐诗爱女的名字,因为孩子出生的时候正是在深秋。自女儿2006年出生写起,至今已经发表了近五百篇散文日记。文笔以女儿成长的趣事,与女儿的简单对话的风格抒写。文中既有令人捧腹的童言,也有单亲妈妈辛酸无助的伤感和快乐。

唐诗的清秋笔记使笔者想起了经典的《傅雷家书》。那是五六十年代傅雷先生写给远在国外儿子的一百多封信件。笔者想,或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唐诗写的《清秋笔记》也可以与《傅雷家书》同日而语。

以笔者孤陋寡闻的见解来看,像唐诗这样从不间断地写孩子的日记,应该是第一个。相信不久的将来,她的《清秋笔记》会有出版商看中得以出版,成为打工时代的经典之作。

深圳给予了唐诗写作和生活的土壤,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创伤,但生活的创伤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深圳拼搏了十几年的唐诗把深圳已经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她现在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在深圳拥有一套小小的房子。

经典短篇小说集范文第8篇

――培根([英]哲学家、科学家)

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约翰・卢保克([英]科学家)

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

――爱迪生([美]发明家)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宋]文学家、书画家)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与书相伴,以书为友,把阅读作为自己增加知识积累的重要方法。他们酷爱阅读,并将之看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也因此,他们最用优美的语言、发自内心地赞美书,歌颂书,这些来自心灵深处的赞誉无不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地去阅读。

阅读是文化积累的开始。

蒋子龙:书的征服

蒋子龙,1941年生,河北沧县人。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1965年复员后在工厂工作。1965年发表短篇小说《新站长》。1979年因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而蜚声文坛。还有短篇小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中篇小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长篇小说《蛇神》等。出版有《蒋子龙中篇小说集》《蒋子龙短篇小说集》等。作品善于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中塑造工业战线上的人物形象。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儿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才真正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斯蒂芬・茨威格 :书的礼赞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觉的混乱》,传记《三大师传》《同精灵的斗争》。

当我试着要将书籍和文化,在知识上,在经验上,在使我能超越我一己范围的能力上,所给予我的一切除去时,它便立时溶解消失了。无论我的思想转向何处,每一种物件,每一种环境,都与和书籍有关的回忆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而每一句话也涉及我所读过的所知道的无数有关事件。……书籍给予我关于这广阔的无垠的世界的最初的景象,以及想要浸涸其中的意念。我愈想到这些事情,我愈加了解一个人的思索世界包括千百万单纯的印象元素,这其中仅有少数是他本人观察和经验的结果:其余的一切――那紧要的综合的群体――都来自书本,来自他所阅读的,间接的学习。

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泉源,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

世上的一切进步大都依靠了由于人类聪明的两种发明。车轮的发明,带着炫目的变革随了它的轴心向前辗进,使得我们可以到处移动。写作艺术的发明,激动了我们的想象力,给予我们思想以表达的机会。那位第一个不知名的人,在某一时代某一地方,将坚硬的木材沿着车辐围绕起来,教导人类克服了隔离地域和民众的距离。随着第一辆车辆的出现,交通立刻成为可能的了;货物可以运输,人民也可以旅行增广见闻,它结束了自然所设立的界限,这原先曾将某一些果类、金属、石料和旁的产物,各限制于其自己狭隘的产地的。国家不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存在,东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由于车辆的发明而联合在一起了。正如车辆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成为机关车、自动机、推进机的一部分,战胜自然界的吸引力一样,写作艺术也正是这样,它的发展早已远离手写的卷轴时代,从单页进化到整本的书籍,克服了萦绕在个人身上的那种生活和经验的悲剧的限制。有了书籍,谁也不再有闭关自守,缩在自己狭隘的樊笼里的必要,而能感受世界一切已经或正在发生过程中的事情,他能共有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感觉。在思想世界所发生的几乎每一件事情,今日都要依靠着书籍,而这种生活形式,充满着智慧,超越于物质关系之上,我们所谓文化者,没有书籍也无从存在。书籍的这种扩大灵魂建造新世界的力量,活动在我们个人的私生活中,除了在特别重要的时机之外,很少使它自己现身在我们意识中引起我们的注意。书籍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历史的悠久已经使我们不能在每次运用它们时合理注意到它们稀有的特性。每一次呼吸,我们吸进氧气,由于这看不见的营养物,我们使得我们的血液起一种神秘的化学上的滋养,可是正如我们对这种事实从不注意一样,我们也很少意识到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从眼中不停地摄取心灵的食粮,这样给我们精神以滋养或疲劳。因为我们已是几千年写作生活的后裔,阅读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生理的本能,几乎是自动的。

自从我们开始进学校捧了书本在我们手中的时候起,我们和它们相处的熟悉,当我们拈起一册书时,不经意得好像我们拿起一件外衣、一副手套、一支卷烟,或是其他为了供应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而大量生产的任何物件一样。熟悉蕴蓄了轻视,于是只有在真正的创造,沉思,生活的冥想的时刻,我们才见到我们所习惯了的东西的真实的神异。只有在这种潜思冥想的时刻,我们才虔敬地意识到从书籍上所给予我们的能打动心灵的魔术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重要性,使我们无法想象,在这20世纪,如果没有它们这神迹似的存在,我们内心生活将变化成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