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美文阅读

经典美文阅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典美文阅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1篇

我们学校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校本教材《六德文集》,围绕“仁、义、礼、智、信、公”这六项品德修养,组织经典文章,把品行教育、习惯养成与阅读传统经典文化三者结合起来。

一、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套教材主体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国学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经过三年多的编写和阅读实践,这套教材利用传统经典文化对学生心灵的滋养初见成效: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二、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着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着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着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感到自己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全班学生几乎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因为“言为心声”,他们想通过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这里面的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会被遍地开花的真情习作感动不已。

三、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今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我校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2篇

一、小学作文追寻经典美文的重要意义

经典美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以及大量凝练的词汇,是世世代代文化历史长河里沉淀的具有艺术价值的瑰宝。小学作文教学中注重经典美文教学,对学生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表现如下: (1)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美文,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存储量,拓宽思维。(2)巩固作文教学的成果:学生在课内外接触和阅读大量的美文,可对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能进一步深化教学中传输的情感。(3)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美文阅读的积累,为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美文的阅读和感悟中,能逐步掌握美文中各种写作手法以及语言运用的规律,能大幅度提升作文能力。(4)提高审美能力以及陶冶情操:经典美文中真善美的内容能感染学生的心灵,熏陶学生的思想感情。

二、追寻经典美文应激发学生阅读美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读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在阅读中应理性地引导学生阅读美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采用有效的策略,来吸引学生阅读经典美文。小学生处于心理较为感性的时期,可以利用影视对其产生的巨大吸引力,适当选择部分由美文拍成的电影、视频让学生进行观赏,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带来的美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阅读“四渡赤水出奇兵”《组歌》时,教师应讲述一些关于四渡赤水的战争历史以及有关的历史背景,并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的史料。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带着感情诵读。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会对美文产生浓浓的兴趣。伴随着作文水平的增长,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也在不知不觉得到提高。

三、追寻经典美文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时,不仅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体味美文的韵味,还应在课外组织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美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美文阅读氛围,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资源,选取内容丰富以及较有价值的美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让学生做经典美文的笔记摘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可营造一种良好的美文阅读环境,让同学间相互指点、借鉴,以提高学生经典美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阅读《幸福》这篇美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体味文中感情后,深层次理解树、桥、蚕的幸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经典美文,开展阅读活动,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和共享收集到的资源,以丰富经典美文阅读的内容。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美文阅读氛围,是大幅度提升学生作文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追寻经典美文应教授阅读方法并加强训练

阅读经典美文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以及阅读节奏,部分学生对美文阅读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不懂正确的美文阅读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熟悉经典美文的关联信息,如美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美文写作的线索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形成整体的感知后,再做标准的示范阅读。教师在美文的阅读示范中,应重点把握情感语气,美文阅读中重要的情感部分是教师美文阅读训练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形成美文阅读的能力,并对其进行相关的考核,对阅读质量进行分组评比,对不合格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惩处,如背诵美文,抄写美文等,这也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美文阅读的方式。

例如,在阅读《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美文时,教师应让学生在熟悉美文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文章中帕米尔高原、南疆、桂林山水、布达拉宫、戈壁、景德镇陶瓷、龙井、茅台酒、古曲、春潮等重点词汇,以及重复多次的“我们爱你”内心情感的酝酿。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书香校园; 经典美文; 精神发育; 励志底色; 民族归属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48-001

一、孩子们的心灵需要经典美文的润泽

早在2003年3月,苏州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同志就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书香校园”的概念。他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2011年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可见,建立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已成为新时代办学的需要。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双重黄金成长期,学生的精神发育需要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而传承人类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就是经典作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中国有《论语》和《庄子》,儒家和道家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构成。假如我们把这些民族的原创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中华民族的个性、中华民族的根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阅读经典,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经典。我们有义务让我们孩子的精神世界在经典与传统的阅读中得到润泽,成为一代具有民族个性和灵魂根源的中国人。”

二、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是,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1.急功近利,过多地关注分数的短期成效,无视阅读的重要性和长期的积极影响。都说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习时间长,作业像山一样地压在孩子身上。事实上,很多孩子都被动地成了那棵被拔的小苗。有些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课外书就是各种辅导手册,练习卷,他们认为这样能在短期内提升孩子的成绩。殊不知这样的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既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又抢占了孩子大量的阅读时间,真是得不偿失。

2.现代传媒抢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电视机和电脑游戏给了孩子们娱乐和消遣,但也耗费了他们太多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长时间沉迷其中。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更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良传媒更会在思想上误导孩子。再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宽带已进入了不少家庭,社区中不少不规范网吧的存在,也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孩子的阅读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3.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正确有效的引领。由于课外阅读的个性化特点,虽然老师们都知道开卷有益的道理,也会提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对阅读什么书,该怎样进行有效的阅读,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从经典美文中汲取养分,这些老师极少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而是由着学生自由选择任意阅读,或者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以至无法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教给学生在不同的年龄要懂得选择阅读适合自己的好书,这才是正确有益的做法。

4.家庭、学校未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很多学生家庭藏书极少,甚至有些家庭根本就没有藏书。许多家长自己的娱乐活动占据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以至于有的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在家的阅读缺乏督促关怀,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学校,虽然有图书馆,但阅读氛围不强,时间也少,所以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很难形成。

因此,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得到经典美文的润泽,已成为当下的急需。

三、让学生在经典美文的书香环境中学习,可以促进小学生精神发育

何为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作品是主流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精髓的体现。

何为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指人的精气、元神,表现出来的活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精神,有意识,有思想思维。试想一个精神发育不健全的人,他也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恐怕会多多少少回归到动物性,人性特质将会是不健全的。如果我们的学生精神发育不健全,那么我们是在为这个社会培养危险品。目前国内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状态表现早已不容忽视。

何为精神发育?精神发育的概念相对身体发育。现在每个孩子的生活宽裕,不缺吃穿,普遍身体成长发育良好,甚至出现营养过甚的现象。但相对于身体而言,孩子们的精神成长不容乐观。信息是精神成长的食粮,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书本、媒体和社会本身。而只有健康安全的信息,才能促进孩子健康的精神成长发育,反之则害之。这和身体发育的规律是一样的。如今进入信息时代,学生每天接收到的全方位信息是没有筛选和过滤的,如果信息接收渠道缺乏控制和引导,学生的精神发育就得不到健康安全的保障。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开展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纠正并促进小学生精神发育的目的。

让学生在经典美文的书香环境中学习,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精神的家园,让孩子幼小的灵魂在丰富充沛的精神滋养中发育成长,让经典文化引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一点点地健全人格。

四、给灵魂打上经典的人文底色

经典美文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内化语言,带动语感体系,更能在记忆深处给人生打上一层经典和传统的人文底色,为一个人一生的品味提升打下基础。同时,一个在民族的原创性经典中熏陶过的灵魂,会更具有民族个性和归属感,这样的人也更能抵抗各种不良文化对心灵的侵害。

再有,阅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的志向。好故事,再加上老师的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得到微妙而快乐的成长,会在零碎的阅读中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三观体系”。

优质良好的精神发育,是为孩子迎接青春期的到来而必须要作好充分的准备,也是送给孩子一生自由驰骋最好的“护身符”。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美文学经典 融入 策略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综合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要巧妙融入英美文化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认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文学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板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化服务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与内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潜能、启迪学生素养有重要意义。下面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经典作简要探究。

一、大学英语融入英美文学经典的价值

1.激发兴趣,培养综合能力。对于大学英语课堂而言,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融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便于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趣味十足的课堂体验中逐步提升个人英语素养。英美文学经典本身含有大量的语法知识,用于教学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及理解、认知能力,学生通过阅读与体验还能够培养个人英语思维,便于提升英语写作能力。

2.了解西方文化,提升人文素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本身就代表了西方发展历史,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西方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信息,尤其是经典作品本身都有许多出众之处,优秀的观念及思想都值得学生学习,在提升个人英语水平的过程中提升个人修养、塑造正确价值观念,在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人情的同时,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服务,方便学生日后就业与发展。

3.拓展视野,提升教师素质。英美文学经典作为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窗口,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在引入英美文学经典服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本身的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这对于提升教师教学研等专业能力有重要意义。在接触文学作品并进行课堂应用的同时,教师对于教学、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会进一步受到影响,这对于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改进与创新有重要价值。

二、大学英语融入英美文学经典的策略

1.围绕学生认知展开教学。大学时代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与看法将会发生剧烈变化,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与身心往往不如他们心理认知的那样成熟,在英语课堂中融入英美经典文化作品服务教学,可将一些能够陶冶学生身心、影响他们价值观的作品融入教学,带领他们以更加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世界与人生,对个人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这个世界名篇,学生们对这部小说的中文版肯定较为熟悉,但是对于英文原版接触的肯定较少,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赋予了男主人公诸多宝贵的特质,一个奇迹般历险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隐藏着人们所普遍渴望和梦想的东西,如向往的自由、孤筏重洋、英雄梦想、敢于行动、自立于世、勇于担当等,这对于进入大学后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拼搏精神的大学生而言是充满鼓励。这部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昭示了一个道理,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能享受冒险的乐趣,故而小说内容里自始至终充盈着一种勇敢无畏、机警果断、自立自救、坚韧不拔的属于男子汉的阳刚、冒险精神和顽强意志,这种意志,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疑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可促使他们在大学时代积极展现自己,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时通过英文原版作品的接触与学习,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素养。

2.围绕学习任务构建互动课堂。任务式教学作为当前课堂教学中备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主观能动性方面有出众优势,教师可通过构建任务式课堂为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融入提供支持。教师可就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或者著名作家让学生开展任务,通过收集并整理资料让他们逐渐获得个人认知,在培养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及作者的认认识。在构建任务式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高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服务英语教学,比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影音视频、朗读录音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作品的魅力,从而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体验中完成任务并收获学习心得。

3.围绕第二课堂拓展教学。就当代大学生对英文原版阅读的兴趣与需求来看,仅有少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英文原版作品,更多的喜欢接触各类英文原版的影音作品,他们喜欢将学习娱乐化,并在娱乐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各种体验。教师可根据学生这一学习新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教学,将英文文学经典引入课堂,通过文学、娱乐与学习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们收获乐趣。比如教师可选择一些经典的被影视化的英美文学作品,让学生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如配音比赛、短剧表演比赛、英文诗歌或原文朗诵比赛、COSPLAY表演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收获乐趣与进步,教师还可将学生们的这种表现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为他们更加积极的融入英语课堂学习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经典服务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其人文素养与文化素养,对于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授课水平、促使教学改进与创新有重要价值,课堂中要以学生需求与认知为切入点,通过多样化的课堂设计完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融入,高质量实现大学英语授课目标。

参考文献: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边缘化 原因

作为高等学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英美文学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英美文学课程正在被大学生冷落,边缘化。许多学生觉得文学经典枯燥乏味,对之提不起兴趣。针对此现象,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并从教学目的、教材选用、优化文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认为“万事皆有其因果”,找到其受冷落的原因才能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学生自身原因

众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学基础知识。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纷呈,作家风格更是千差万别,通过一年半载的学习,多数学生掌握的多是文学流派、文学演变的粗略历程和著名作家的名字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即使是课前做了预习的同学也不能很好地欣赏、分析和评论相关的文学作品。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差,而是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能,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领悟能力不足。

另外,当今社会由于网络小说及各类时尚读物的流行,当前在校的大学生似乎更钟情于此。这些读物以图像传播为主要途径,与单一的、需要长时间地“咬文嚼字”式的文本阅读相比有着直观、快捷、省时等优势,因而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的阅读需要。而对于文学名著,一些学生认为,它们已经脱离了时代,根本与之产生不了共鸣。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当前经典文去经典化的影响,不再把经典视为普遍的、不带偏见的审美标准的体现,而认为文学经典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吴桂辉,2009:129),这种文化心态也是直接造成学生对英美文学兴趣索然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过分看重文凭的严酷社会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把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为各种过关证件拼搏,自然无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本身也崇尚实用主义,进而将自己的兴趣转向更为实用的翻译实践和语言教学。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高校学生热衷各种实用英语课程的学习,诸如外贸函电、公关英语、旅游英语等。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根本无心欣赏能提升审美情趣的文学经典,他们更在乎各种技能考试,如IELTS、TEM-4、TEM-8、TOFEL、GRE等。

二、教学考核方式落伍且单一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史课困扰着很多学生和教师。人们根深蒂固的看法是:学英语教学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专注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英语过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面对繁多的作家、作品,学生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期末考试中,多采取突击背诵、机械记忆来应对,难以达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仅对教材中涉及的英美文学知识做浮光掠影的介绍。教师唱独角戏,课堂基本上沦为老师滔滔不绝的“一言堂”。教学任务以单元形式从古典到现代列置,每一单元则又自成系统,从历数作者生平到其主要成就到相应文学流派的理论介绍,到内容梗概和文本结构分析,再到“字里行间”微言大义的赏析,最后是统览篇章的种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和归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客观地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组织和主导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学生的接收,使教学目标得以快速实现,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能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就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方面感觉理论难度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最终是因为“吃不透”“吃不消”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导致对该学科的兴趣锐减,进一步的后果是该学科的“边缘化”,和诸多实用性强的学科相比,英美文学的地位似乎已经无足轻重;而语言点记了忘、忘了记的重复学习又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普遍形成严重的应试倾向,只为考试而学,为过级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常规,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接受美学批评,把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点转向文本的接受与社会效果,把读者的接受搬到文学活动的中心。接受反应理论认为,文学文本自身留有无数空白和未定之域,其中存有众多的潜在可能性,等待读者来填补充实。(吴桂辉,2009:129)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其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才能在读者的接受中得到实现。文学即人学,文学本来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学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兴趣,寓教于乐,收到意外功效。

考核内容滞后,考核方法单一。纵观这几年的各类文学试卷,考核的重点仍为英美文学常识、作品辨认、对某部作品的赏析等。学生在临考前,只要突击复习一下考试内容就足够了。考试的结果基本跟学生的文学领悟力和思辨力关系不大。除了闭卷考试外,很多教师还采用写学期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的阅读、欣赏、阐释文学作品的能力。然而从批阅的结果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作品意义解读一知半解,文学批评只停留在读后感阶段,没有文学理论的支撑,缺乏真知灼见。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看不懂原著,写作内容皆为网上资源拼凑而成。

三、教材有待改进

英美文学课内容庞杂,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十四世纪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有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唐冬梅,2009:93)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数非常有限,英美文学教师普遍承受着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基本上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在授课时主要着眼于作家生平、作品主题、写作风格、意义及影响等,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只是简单讲解,浅尝辄止。因此学生无法走进原著的语言深处,也就无法发现它的乐趣和魅力,这也是造成学生对英美文学丧失兴趣的原因之一。

在英美文学教材方面,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版本的英美文学史、文学选读、简论和简编很多,但多是对文学流派、作家生平和节选作品的介绍,而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并没有被囊括进去。由于教学大纲中没有对文学理论教学的要求,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就没有接受相应的有关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因而对一些文学评论束手无策,对学习文学的兴趣自然减少了许多。以上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这一课程时,只重流派作家的记忆,往往只记住了作家的不幸身世或者其奇特经历,却忽略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类智慧的贡献;只想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来了解其情节,却无法欣赏作品中字里行间表露的人生真谛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能将课程内容囫囵吞枣地咽掉,但缺乏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无法消化。文学理论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有着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它的重心是通过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际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同时,将文学批评理论渗透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之中,有助于改进过去一些陈旧的、简单化的教学思维模式,能引导大学生多角度地对经典名著中的一些文学现象作多方面的挖掘和多层次的解析,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学创新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

四、结语

《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意义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及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熔铸他们的人文情怀。我们要对症下药,合理正确地进行此课程设置的改革,充分发挥文学课的魅力,使之不再被冷落、边缘化。

参考文献:

[1]何琰.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23-24.

[2]史忆.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09,(4):152-153.

[3]唐冬梅.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3-96.

[4]王俊玲.寓教于乐不拘一格―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J].语文学刊,2009,(2):169-173.

[5]吴桂辉.英语专业大学生冷落英美文学现象调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128-129.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风景;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93-01

读书改变命运!成长不可无书!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一路前进、一路收获。

一、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物理环境

(一)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首先,让图书“充盈”校园。充实更新图书室图书,设置校园阅读提示牌等方式,创设具有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从小处着手,使学生能移步换景。让学生沉浸在书香氛围中。

再次,让班级“充满”书香。通过班级图书角、黑板报和教室布置等,营造班级书香氛围。

第三,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网络。建立“个人书橱”、“班级读书角”、“学校图书室”。学生在家建个人小书柜,可以在家中与父母共赏,也可以与小伙伴共读,让好书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让网络打开师生眼界。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站的优势,建立家校读书交流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推荐好书,推荐最前沿教育教学信息、优秀案例。教师、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站发表自己读书感受、读书收获,交流读书过程中的困惑,真正做到“快乐共分享,问题同解决”。

二、立体构建“书香校园”的别样风景

(一)教师读书常规化。根据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教师中开展读书“1、2、3”活动。即:“1”是每年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一本教育名著;“2”是每位教师要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必读书或杂志,写好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每月不少于2篇,上传学校网络;“3”是三种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1、每位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汇报活动,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丰富经验,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2、将11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教师)书香周”,举办读书沙龙,组织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3、建立“读书研究周报告制度”,和青年教师美文诵读鉴赏活动,十二月底将分年级组开展“美文诵读比赛”;全面提高教师的诵读能力。

同时,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创办《读书》内刊,发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二)学生阅读多元化。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每周每班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学校指派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成为经典诵读专职老师,加强经典诵读课的创新研究。在学校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再次分年段确定诵读研读重点,极大的丰富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二是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上,树立阅读与积累的思想。开学初,学校开展“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每位同学为班级捐献1―2本图书,参与班级好书漂流,借此成立班级图书角,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各班的黑板上,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生每天利用晨读、课间和集体放学等零碎时间背诵,化整为零,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上,将指定书目阅读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将读与写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低年级学生读感兴趣的儿童读物,说说自己喜欢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这些词可以用在什么方面。或写观察日记、想象日记等。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读完后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讲给大家听。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美词句,写―些读后感、或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也可以写数学日记。10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学生)书香周”,举办读书沙龙,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最重实现阅读“质”的飞跃,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是在阅读评价的功能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在全面考察学生六年阅读与积累的基础上,制定了《杨岔路小学经典诵读考级方案》,对学生的诵读“质”与“量”的评价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每学期根据考级情况,评选学校“阅读之星”。

(三)亲子阅读趣味化。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通过“大手牵小手”(家长督促孩子)、“小手拉大手”(孩子督促家长)的形式,倡导家长、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发展,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家长,学校都会进行一次“家长学校”的培训,增强父母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加强亲子阅读方法指导,并且每班对亲子阅读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学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图文并茂,融写、画、评以一体的《亲子读书卡》,班主任指导填写。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举行亲子阅读交流活动,一、二年级还要举行一次亲子阅读卡的交流评比活动。

三、精心打造“书香校园”的德育文化

近年来,我校以“儒雅、阳光”为学校精神之代言,高扬“文化育人”的主旋律,大力打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文化德育”。

一是充分挖掘经典美文中的德育文化。学校开展了以“诵经典美文,做阳光少年”、“感悟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诵读,使学生在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读经典的书,学古人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每位学生学做“君子”,“淑女”。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化;高中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改革

 

作者简介:梁帼(1979---)、女、江苏徐州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因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1]。西方文学处于比较前沿的学科领域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全面理解世界文化有着独特的功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将英美文学经典纳入教学计划,培育出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以及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当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何谓文学?“Literature从14世纪起出现在英文里,其意为‘通过阅读所得到的高雅知识’。最接近的词源为法文literature、拉丁文litteratura,词义大致相同。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2]。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以及再现一定时期与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反映不可能直接发生,而必须通过文学场的折射。文学以它的历史、特点以及默认成规等构成了一个文学生产场,场外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折射才能在场内得到反映,而在这一反映过程中场外的现象又必定因为文学场的作用而转换变形,因此,被反映的和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最终不可能是全然一样的。”[3]因此,如果在中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域和素养因子,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教授英语这一西洋文字,或者完全放弃了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引入,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尤其在高中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必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4]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教学,就把文学看作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去理解,不是只把文化当作背景或者是一般性前提,而是在系统论的原则启示下,在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文学教学,体现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1.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即,将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是名著的节选或者是名家的短篇小说,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意大利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终点文学范畴的,所以翻译行为的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的桥梁,是自然语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对象,并且还应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5]意大利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外国文学看作翻译文学来教授,注意翻译文学的特征、价值以及其局限性;另一方面,又经常性的把译本和原著进行对比,考察译本中有无增删、更改或者是杜撰,两种文本间有何异同,其间是否出现错讹,分析何种原因导致种种偏差并产生何种结果。他们认为如此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翻译在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局限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文学教学绝非翻译,当然,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介绍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把文学教学演变成一堂堂纯粹的英译汉教学实践,那么,这与将英美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以新闻、商业报道、评论等为主要载体的。换言之,如果仅仅是接触一些类似于上述的非文学类题材的文本是学不好语言的。一个国家的语言的精髓都孕育在该国的文学经典作品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在学语文的时候,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要背诵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这就是中文的经典。可以说,我们国人的中文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些经典名作的学习和背诵。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应该以欣赏、感悟英语语言的美为主要出发点,在近距离接触英语语言精髓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作家的写作动机、创作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文学欣赏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素养,真正实现语言感知的提高。

2.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的国内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来看,英美文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高中英语教学计划,虽然有一些学校尝试过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阅读任务。这其中就包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但是,这个任务没有得到有效地监控和管理,效果甚微也是情理之中的。究其缘由,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国内英语教学界忽视对高中生英语文教学素养的培育。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高中毕业生也许是应试的高手,却无法背诵出一句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名句。更不要说,在写作的时候引经据典,创作出颇具原汁原味的文章来。

对于上述的种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首先,目前我国高中教学主要是为了迎接高考的检测,一切以高考为导向,一切都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实用”性,即,如何在四个选择中选中答案项,如何在作文中写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模板句子。毫无疑问,这种重“语言”轻“文学”的大气候无疑将英美文学学习边缘化;其次,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文学功底匮乏,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在一些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阅读英美文学经典具有相当难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接触英美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当然,更多的学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与考试不挂钩,也就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3.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文学素养是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是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的能力。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

3.2文学经典作品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经过国内教育专家的调研以及反复论证,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与情境密切相关的自主操作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及他人帮助下,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信息内容,重新构建知识的过程。据此,高中教材的编写、高中英语课堂的讲授方式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文学求知欲,更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倘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视作认知主体和意义主动建构者,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取代传统模式,就能够把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融入形式多样的具体任务之中,营造出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把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成果也将在推进英语各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英语人才进一步面向全球化发展,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4.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在高中英语课程体系中,我们应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实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以及课时分配的合理化,将英美文学纳入“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尽量将文学经典作品阅读课程安排在低年级。譬如,在高中1-2年级开设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到了高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不得不接受高考的检阅,文学课程开设应当尽可能与应试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经典短篇小说作为模板来进行篇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历年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意识到经典文学文本阅读和欣赏的重要性。同时,提供这种比较性的阅读分析,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可以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融入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们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将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学经典学习融入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之中,结合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进程中验证、修正、改进这一模式,从而为解决高中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创建出多元开放式的面向全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多种能力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开发其国际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一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外语教学, 2000,(3)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前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4)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6,(2)

[5]张玉霞.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2007(1)

[6]纽曼,约翰·亨利.大学的理想(节本)[M].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Bay-Petersen, Ole. "On the Language-Literature Rift, and the Case for Usin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Classes."[J].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y 1991.

[8]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education[C]//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Widdwson HG.Practical Styl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Leitch,Vincent B.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30s to the 80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The Analysis of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

Liang Guo

XuZhou No 1 Middle School

Abstract: Literatur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in China is facing increasingly grim challenge because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The present problems are easily overlooked but need discussing and urgently solv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bandon the "scholastic"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We can take literature teaching achievement of western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to give direction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acquire foreign literature knowledge by themeselve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percipient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so that we can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in reform of literature teaching of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s and maximize the value of literar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s.

经典美文阅读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全面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优秀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优秀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美文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