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黄河的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1篇

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母亲。

老师为了让我们更深地了解我们的“母亲”,就让我们回家制作一张关于黄河,我的母亲”的手抄报。老师说,我们还可以借助电脑的帮助,还要注重真情实感。

于是我整个晚上就一直在忙着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我在网上摘抄关于黄河的资料,我也不停地问爸爸关于黄河的故事。当然,我也希望自己的手抄报可以获奖。于是,我画了一些点缀是手抄报更漂亮。

第二天,语文活动课总算到了。老师让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几个人几个人这样分。老师让我当我们小组的小组长。我们在准备的时候,大家互相交流,并且交换各自精心准备的手抄报。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起来。我的心“砰砰”地跳着,好像有小鹿在里面乱撞。随着预备铃的结束,老师开始了开场白:“今天阳光明媚,我们要在今天举行一次活动课。为了让这堂课更加生动、有趣,有几个环节来完成这节课。有必答项目,也有抢答项目。答对的组进行加分,哪个组得分最多,是有奖励的!”

我们都盼着题目能简单一点,等待着自己能答对,为组里加分。老师在投影上“亮”出了第一道题:关于黄河的谚语。这个题目有很多同学不会。于是轮到下个组了,他们的组员回答的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我们都以为第一颗星星非他们莫属了。但是老师说:“这位同学说的是俗语,有同学会关于黄河的谚语吗?”我想来想去,我们组没有一个同学会,轮到下个组时,我才猛地想起:“‘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也是谚语”。真可惜,到嘴的鸭子飞了!

我印象最深的一题是:“听一首没有歌词的歌,唱出一句的组加一分,歌曲放两次。”于是老师放了一首关于黄河的歌,但是没有歌词。同学们都在静静地听着。歌放完了,却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教室里鸦雀无声,沉默了好一会儿,我们组的小珊勇敢地站起来一展自己的歌喉,当她唱完时,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接着陆陆续续就有一些同学站起来了。

这次的活动课就在下课的铃声中拉上了帷幕。

这一节活动课真有趣。即使我们组没有得到奖励,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黄河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口才,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2篇

白琵鹭是一种大型候鸟,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仅约1000只,但黄河三角洲就发现了100多只。每年秋天,它们都会如约而至,在黄河入海口的新淤地上享受欢畅的生命。 摄影/刘月良

 

“候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在《鸟的迁徙》这样写道。

自古至今,我们的祖先便对鸟类的飞翔和迁徙充满惊奇。《吕氏春秋》便有了对候鸟迁徙的记录:“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但候鸟迁徙的很多奥秘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知悉。

 

在短暂的一生中,候鸟必须用极其艰苦的飞翔完成生存和繁衍的使命:在食物充足的繁殖地,它们生儿育女,繁殖后代。在阳光充沛的越冬地,它们躲避严寒,补充食物。它们不停地在繁殖地和越冬地间来回奔波、不辞辛苦,这是生命的召唤,是种群繁衍的使命,也是自然永恒不变的生命法则。这种固定的迁徙活动构成了候鸟辛苦的一生,而在迁徙通道中为候鸟提供庇护的迁徙中转站则为候鸟的这一壮举提供着支持:丰足的食物和充足的能量使它们完成这一使命成为可能,这是候鸟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家园。

 

2月,北国的阿拉斯加和俄罗斯的远东苔原依旧冰天雪地,长夜漫漫,却孕育着新一轮的繁殖高峰期。远在南半球的澳洲依然春光灿烂,食物充足,却不再是涉禽留恋的家园。季节的变换在候鸟体内烙下深深的印记:随着季节的变换,温度和光照刺激候鸟脑下腺和肾上腺分泌出大量的催乳素和皮质酮,这两种激素促使体内大量脂肪积累,为候鸟开始新的迁徙旅程提供必要的能量来源。鸟类学家甚至惊奇地发现,在迁徙的候鸟中内脏器官大幅萎缩,脂肪大量积累,这是鸟类长期自然进化和适应的结果,也是迁徙的必然需要。北方丰足的食物来源、长时间的日照时间和广阔的繁殖空间吸引着进入性成熟期的候鸟,它们为了种群的延续开始充满危险的万里征程。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迁徙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它敞开博大的胸怀为南来北往的候鸟提供庇护。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来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地区的鹤、鹳开始来此做客,中国9种鹤中的白鹤、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和东方白鹳、黑鹳常在这个季节相聚。3月上旬至4月上旬,这里是雁鸭类的世界,大面积水域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把它们从亚热带、热带区域召来,这个季节它们成为当地的主人,而在此发现的雁鸭类资源有35种之多,数量超过数十万。3月中旬至5月上旬,数以万计的鸥类和鹬类水禽从亚热带甚至澳洲相约而来,广阔的滩涂下数量极大的底栖生物成为它们长途旅程的最好礼物,迁徙途经的涉禽超过100万只,超过国际1%标准的涉禽就有17种。这里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杓鹬迁徙中转站,数量在1.5万只到1.7万只。4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是繁殖鸟类的黄金季节,它们各自寻找自己的繁殖地,营巢、觅食、繁殖,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黑嘴鸥来了,这是它们在中国的重要繁殖地之一。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它们每年在这里筑巢育雏。9月下旬起,陆陆续续返程的涉禽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远道而来,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中国内蒙古、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鹤、鹳会重来故地。11月中旬,大群的雁鸭类也会相约前来。在寒冷的冬季,这里还有丹顶鹤优雅的身姿,这是它们越冬的最北界。

 

在世界8条鸟类迁徙路线中,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横跨2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必经之地,每年迁徙经过的鸟类有367种、数量达到上百万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49种,38种水鸟超过国际重要湿地1%的数量标准。

 

在黄河三角洲,流传着一些感人的鸟类迁徙的故事。1996年冬季,黄河三角洲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下的保护区显得冷寂苍凉,冰封的黄河中两个白点吸引了保护区巡护人员的视线,他们走近查看,发现是两只僵死的大天鹅,一只大天鹅的翅膀折断了,另一只紧紧依偎在它的身旁。在这个严寒饥饿的冬季,其他的大天鹅相继离去了,可是这只再也没有能力飞向天空,它饥寒而死……它的情侣不舍得离它而去,一次次为它觅食,用身体为它避寒。最后,这场大雪淹没了它们,它们依偎的身影成为了永恒的雕塑,它们美丽的爱情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寒冬……这个故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它在告诉我们,保护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这些可爱的生灵。

 

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保护这些候鸟想出了许多办法。

上个世纪末,由于受黄河断流的影响,淡水流量锐减,海水倒灌致使大面积区域生境恶化,生态退化。2002年以来,借助黄河调水调沙的有利时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蓄积淡水、引淡压碱等,完成了35万亩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完善了湿地的结构,恢复了湿地的功能,促进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自然保护区建立时间较晚,区内原来已存在大量耕田。为保护好湿地资源,保护区管理局对这些耕田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全部收回,实施退耕还湿工程,面积达2万亩。综合整治了保护区内影响湿地景观、干扰湿地功能的生产设施、废旧道路、环境污染等,逐步恢复了生态原貌。

 

爱鸟护鸟成为人们的普遍行动。自然保护区传颂着老李和小雪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2007年12月的一天,老李像往常一样正在鸟舍工作,一个急促的电话打过来:一只受伤、体弱的大天鹅被保护区巡护人员发现,生命垂危……十万火急!老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奔向现场,从冰封的河道中把这只大天鹅救出来,在场的人都惊吊了,这只大天鹅翅膀严重受伤,由于长期饥饿、冰寒,极度虚弱,已经奄奄一息。工作人员劝老李放弃救护,可固执的老李抱着一丝希望把它抱回了救护中心。在2个月的救护时间里,老李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把它搂在自己的怀里,硬是把它从死神的边缘救了回来。而今,这只大天鹅已经完全恢复了体能,悠然地生活在救护繁殖中心。同其他鸟类不同,这只大天鹅放弃了重回自然、重返蓝天的机会,再也不离开老李,同他形影不离,大家便给这只大天鹅起了个名字“小雪”。

 

“鸟儿是有灵性的,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故事。”老李告诉了我们一个小故事,今年夏天,他请了一个月的假期回老家探亲,老李走后,“小雪”天天到他的房间敲门,工作人员把房门打开让它进来,当“小雪”发现老李不在便转身就走,不吃不喝,天天鸣叫。工作人实在不忍心,把这事告诉了老李,老李坐不住了,休假的第13天便乘飞机飞了回来,见到“小雪”时,它已经不能鸣叫,身体也极度虚弱……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精选影视内容,激发学生听说兴趣

在文本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影视相关内容,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听说活动,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1.丰富学习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方法众多,借助影视作品展开训练,符合学生一般学习规律。首先,学生对影视作品有特殊兴趣,特别是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重要范本,教师适时引入影视作品相关信息,对学生形成的触动作用会非常强烈。其次,影视作品内容极为广泛,传播途径也是多元化,学生利用不同信息渠道获得影视内容,也为影视资源介入听说训练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对海量影视信息展开多重筛选,提升影视资源课堂运用价值。

2.训练听说能力

听说是语文训练重要内容,运用影视资源引发学生听说训练积极性,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具有极强可操作性。在实际运用时,教师要对学生影视信息基础做好深入调查,精选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片段,发动学生模仿对话,让学生在演绎中形成听说能力。经典的电影、电视剧片段,小品对白,甚至是主持人的精彩语言,都能够唤醒学生听说热情。

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时,为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嫦娥一号”发射直播视频,然后又观看《嫦娥奔月》电影片段,并让学生结合电影情节,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课堂学习气氛浓烈。有学生讲述:传说天地间本来是黑暗一片的,根本就没有亮光,后来不知为什么,突然刮起了大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给吹上了天空。从此,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一个太阳下山了,另一个太阳就升起来了,照得大家都不能入眠,庄稼也都被晒枯萎了。这时候出来一位神射手,他用弓箭射中了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就渐渐失去了光芒,变成了现在的月亮。有学生讲述“猴子捞月”“天狗吞月”的故事……教师针对学生表现给出积极评价。学生在观看月亮影视片段之后,其学习思维被成功启动,展开多种形式的听说练习,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二、剪辑影视片段,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影视资源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剪辑和拼接,针对教学实际需要,针对学生接受实际,以提升影视资源的运用优势,训练学生阅读综合能力。

1.激活阅读热情

阅读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质重要达成指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影视资源帮助学生展开阅读学习,需要对相关影视资源信息进行科学梳理和整合。在引导学生观赏影视作品时,教师要对影视内容进行适当解读,并发动学生展开丰富的阅读欣赏,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点燃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感悟水平。影视资源具有灵动性、立体感,其感染力是非常显著的,学生对影视相关内容展开阅读是一种自觉行为,其主动感知效果会更为突出。

2.升级阅读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训练时,不是单纯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而是要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对学生阅读展开多种升级设计。首先,教师要发动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名著,因为围绕经典名著拍摄的影视作品众多,对学生阅读形成支撑的可能性更大。其次,要让学生结合影视资源分析解读教材文本内容,学生学习思维呈现活跃性,对影视作品有一定价值取向,结合影视作品学习文本,其阅读效度会更为显著。最后,阅读是个体行为,也是集体行为,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如果有可能,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操作中形成阅读认知。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笔下的童话故事,学生对此具有较强认同感,为激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徒生童话故事相关影视片段。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观看特别认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故事,并给出具体的提示:安徒生童话故事非常多,最为著名的童话故事有《海的女儿》《白雪公主》《拇指姑娘》《丑小鸭》等。阅读时,要注意童话情节所蕴含的哲理,并做好读书笔记,准备参与班级讲述安徒生故事比赛。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安徒生童话相关电影,点燃了学生探索激情,教师给出拓展性引导,让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故事,因为学生对安徒生童话故事有较深阅读基础,自然会积极响应的。

三、把握切入时机,提升学生习作品质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影视内容,需要教师做好多重评估,掌握最佳切入时机,确保影视资源发挥最佳辅助效益,强化学生习作训练力度。

1.提供习作素材

习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的任务。初中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利用影视作品的传播的广泛性,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能够有效激活学生习作兴趣。学生习作常常陷入无话可说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生活感知太过单薄,生活内容不够丰富,而影视作品恰恰是学生生活重要激发动力,学生面对丰富影视动感影像,往往可以生发表达的冲动,也橄白鹘萄提供重要教学良机。

2.训练表达技巧

影视资源为学生习作提供丰富素材和题材,也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提供难得机会。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有一定差异性,特别是语言表达有诸多不同。影视语言鲜活、直观,有较强视觉听觉冲击力,对学生语言塑造有积极促进作用。学习习作表达技巧,不是一味模仿影视人物语言,而是要通过审题、选材、构思、行文等习作活动,对语言表达展开多重探索,拓展语言创作空间,形成个性化表达特质。

《黄河颂》学习时,为让学生对黄河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教师事先让学生搜集关于“黄河”的相关影视资源,学生展示搜集结果,《黄河谣》、《黄河大侠》等电影推荐率较高,教师随即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并引导学生观看,给出观看要求: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结合《黄河颂》表达主题,仿写一段诗歌,参与班级展示。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展开仿写。有学生这样写道:黄河,伟大的母亲,你有浩荡的胸怀,也有坚韧的精神,我们为您骄傲,并说出我们的心声。黄河,您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依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多少英雄故事让我们传颂……教师组织学生对相关习作展开集体评价活动,课堂交流互动快速展开。教师利用黄河相关影视信息引发学生习作热情,并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为学生表现提供良好平台,学生参与度很高,其习作训练价值值得期待。

四、做好拓展创设,接轨学生生活认知

影视资源运用呈现综合性,对语文教学形成的促进作用也呈现多元化,在学生综合性学习中引入影视内容,可以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丰富学习经历,提升创新能力。

1.联系生活认知

影视作品与学生生活有太多契合点,引导学生接轨生活认知学习语言,可以获得最为丰富的学习激发动力。因为影视作品知识面广、信息全,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重要资源素材,学生模仿学习意识比较突出,强化相关认知学习,符合大语文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占有信息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影视资源信息传播快捷,学生接触影视信息机会更为丰富,这些都为学生影视信息积累提供条件。

2.塑造综合能力

语文学习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创新性实践,势必形成重要教学激发动力。学生利用影视资源展开课堂演绎活动,或者是自己动手制作影视作品,其训练效果会更为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拍摄视频片段已经成为可能,教师给出必要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操作,获取丰富实践感知体验,对学生语文素质成长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叫《鲁滨逊漂流记》,有人曾建议,每一个成长中的少年,都要来读读它,可见其阅读价值是极高的。《荒岛余生》是其中一个片段故事,在具体学习时,教师先给学生理清大体情节,然后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电影片段,学生观看电影非常投入。影片播放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一次影评活动,针对电影情节和人物,说说自己的感知。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场面顿时热烈起来。有学生说:当一个人流落到孤岛上,这时候只有两种选择摆在面前,要么求生,要么求死。鲁滨逊选择了勇敢面对,他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赢得了生存机会,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有学生说:鲁滨逊之所以能够战胜那么多困难,是因为鲁滨逊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当中不乏家庭“小皇帝”“小公主”,不能吃一点苦,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帮助,相比滨逊,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影评活动,为学生探讨人生创造机会,也为提升语文素质塑造提供成长力量。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4篇

1、看着黄河,静若仙子的温柔里,包容了太多过往,因被合理开发而得意着的黄河正汹涌向前,一如我清澈的梦想!

2、浑黄如浆的河水放荡不羁,波澜起伏的河水汹涌奔腾,滔滔浊浪,浩浩荡荡。

3、看到黄河二字,我马上想到了“壶口瀑布”的壮观与磅礴,想到了在烟波袅袅中似千军万马咆哮而过的一泻千里的黄河水,那种震颤心灵的感觉,多年过去,仍在耳畔混响。

4、黄河,跳着豪爽奔放的锅庄舞,唱着悠长高亢的“拉噜”,在“世界屋脊”穿行;与红原媲美,与白河争流,舒缓着天下第一道弯的磅礴,重叠着宇宙中庄严的幻影;黄河,碧绿清澈千回百转,桀骜不驯反向西流;黄河,咆哮出大地湾文化的,奔腾出马家窑文化的灿烂;黄河,漩涡连连,圈圈相套,套出了农耕社会的文明,套出了无风三尺浪的一道道险关。

5、黄河,带着鄂陵湖的圣洁,带着札陵湖的永恒,在清澈见底的约占宗列渠里曲折蜿蜒;黄河,绕过积石山的伟岸,绕过西倾山的连绵,在水明如镜的星宿海里百转回环;黄河,穿过连绵不断的莽原,穿过危岩耸立的龙羊峡,把远古冰川凝固的庄严华美、宏伟壮观融进一个民族的血液中,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勤劳、勇敢。

6、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如网的河流输水,涝有山岗丘峦可退,古往今来,黄河他们如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奋勇前进。

7、我爱你黄河,我爱你生生不息的性格,奔腾不息是因为你心中藏着烈火。我爱你黄河,我爱你慈爱的心胸,养育着两岸儿女,默默陪伴他们一代一代的生活。我爱你黄河,我爱你的奉献,用乳汁哺育生命的绿色。我爱你黄河,我爱你的执着,用生命的精华沉淀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

8、我听到了一种咆哮,一种来自河底的咆哮,看似平静的水面下不知又隐含着多少吞噬万物的巨大能量。河岸已被流经的河水冲刷得松软而落魄。概是因为水位下降,河中间隆起了宽阔的河滩,上面长着茂盛的杂草,张扬着生命的顽强

9、我爱你黄河,你的身躯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我爱你黄河,你的身躯上闪耀着黄色的光芒。我爱你黄河,你的脉搏如此强壮,震撼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我爱你黄河,你的浩瀚与日月同辉,在我心中激荡。

1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水蕴含的巨大能量以一种奔流的姿态暴露在世人面前。在人们了解了其秉性后,又用堤坝,提高了水位,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能量转换成生活所需的电,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流动变得更加高尚而令人敬畏,使黄河的故事被一而再地广为流传!

11、黎明,第一缕阳光照耀的时候,终于感知到和母亲搏动着相同的节律,涌动着相同的血。也许我还是一颗卵石,一粒沙,可我的额头从此有了圣洁的光。()

12、黄河,吸冰雪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从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奔腾怒啸,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14、逆流远眺,另是一番景象。看着看着,就觉得天幕渐渐低垂下来,大朵大朵的白云翻卷着,闪着银光,刺目耀眼,像羊群,像野马,仿佛是在黄河上游突奔,借了大河做跳板,一跃冲上蓝天。头顶的蓝天澄澈透明,远处渐渐暗淡下来,极目处,黄河水突兀耸立,水天昏昏然成为一体。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伴着呼啸的涛声吞噬了人的灵魂。

15、九曲的黄河啊!永远奔腾流淌,永远在我心中激荡。

16、黄河,劈高山,斩磐石,粗犷豪放;决昆仑,吼龙门,自强不息;曾濡汹涌,铸磅礴,深厚庄严,蓬勃向上,凝结为炎黄子孙的图腾。几千年惊涛怒吼,几万年生生不息,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的文明,奔涌为民族的象征,铸就了华夏儿女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17、刚到河边,一种低沉而浑厚的声音由远及近地传到了我的耳际,眼中只有一片浑浊而浓结了黄沙的水没了原来的波涛汹涌,疲惫地开始峰回路转,温柔而舒缓地流淌在宽窄不一的河道里,在来不及抽身而退的时候被走在前方的水推向后边,所以有了奇怪的一幕——那一湾水在所有的水都流向前方的时候,竟迫切而自然地流向后方,那是否是一种对河岸的依恋,亦或是离去前最缠绵的告别?以这种绝然的方式,给曾短暂依附过自己的岸一个深情的拥抱,然后粉身碎骨成一堆堆璨璨白雪般的水花,消魂于无形?

18、站在此岸,望不到彼岸,没有帆影,阒无人迹,只能隐约看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水天相连,模糊一片。脚下的黄水卷着漩涡,沉重地流淌。

20、黄河,闯过峭壁的青铜峡,越过黄土堆积的高原,遇到贺兰山开始变得温柔缠绵,流淌出的中卫平原、河套平原赛过了江南;黄河,漂浮着羊皮筏子哼着《走西口》在老牛湾与长城握手,伴随着船工号子唱着《信天游》诉说着自己的不平和祈求;黄河,舟犁碧波水拍云崖暖,河床千曲篙点峰影乱,放过一山迎一山,走过九曲十八弯,重新装点着渤海巨澜。

21、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一泻千里、气吞山河、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5篇

这部电影有两条旅行的线索,一条是山西一个煤矿工人在多年前曾经在人贩子手中买过一个媳妇,后来那媳妇被警察解救并带走了他们一起生的孩子,多年后这个矿工忽然想见见自己的孩子,于是踏上了寻媳妇的旅程。另一条是一个曾经恩爱婚姻的女护士,在丈夫出门做生意多年不归的情况下踏上了寻夫的旅程。这一男一女的关系只有一个:目的地都是长江三峡地区。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地区一个深度的“中国乡村游”,不是导游带领下观光,那种简单地看看世界闻名的三峡大坝、高峡平湖、神女峰等所谓的景点,关注的不是表面浮华的形象工程,是类似一次自由行、背包游的那种旅行,而且是比北京胡同游还要深入的爱与心灵之旅,不是简单的回归大自然。接受自然风光的陶冶,而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当代个人史诗。

旅行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现在有了发达的传媒、电脑等,都是无法代替旅行的。从北京城出来开车10分钟几乎就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了。在三峡的奉节、巫山拍戏时经常在晚上10点、11点就睡觉了,可是回到北京后好久都觉得有点恍惚,无法马上适应北京的快节奏生活。一开始我以为就是自己一个人这样,后来发现剧组的人几乎都跟我一样。

北京的生活有点日夜不分、四季不明。我非常怀念早期拍电影《站台》时经常走的那条线路,希望有机会还能再走一遍。从北京出发,到山西太原,最好还是坐公共汽车到老家山西汾阳,然后一直向西过黄河到陕西,一路通过佳县、吴堡、绥德、米脂、榆林,越向西越深入中国腹地,越能了解中国底层社会的现状。

黄河边的人比较矜持、严肃、被动、骄傲或懒,显得平静,农民就是农民,公务员就是公务员,难得越雷池一步。而长江边的人就要相对勤快、主动,比如大路上一个本来是自己骑摩托车去办事的人,如果你向他打听路,他可以马上就变成“摩的”拉回生意。拍《三峡好人》进村后,一进村就遇见一个13岁的小孩问住店吗,不住店吃饭吗,要帮忙吗,后来就在剧组打了份零工,而在黄河边可能这个孩子只会远远跟着你看热闹。

我没有什么业余生活,除了电影还是电影,好在为了拍电影的前前后后经常在各地旅行。几乎每次旅行都有发现或体验.电影《任逍遥》就是在山西大同拍纪录片时忽然被矿区游离的冷漠少年所牵动,当时来了灵感马上决定拍摄一部故事片,讲一个下岗的厨师,一个无业闲散人员和一个矿区野模特的故事。整个拍摄过程都没有完整的剧本,但是大家一拍即合,制片人杰明(胡同制作)、市山尚三(北野武事务所)2周内就从国际上组织好了3国资金。

因为电影我经常去外国,比如法国,平均一年去3次。但是我最喜欢意大利,最喜欢意大利的佩鲁贾――就是举办佩鲁贾电影节的那个意大利古城。其他国家他还想去捷克、俄罗斯。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6篇

在我国,水量分配并不是新事物,历史上就存在水量分配的案例。水利纷争是历史上河西走廊的主要社会矛盾之一。乾隆《古浪县志》记载:“河西讼案之大者,莫过于水利,一起争讼,连年不解,或截坝填河,或聚众毒打,如武威之吴牛、高头坝,其往事可鉴已。”为了解决尖锐的矛盾,国家建立了分水制度,政府出面进行分水,并将相应的分水文件刻碑公示,称为“水例”或“渠坝水利碑文”,立于县署。如康熙四十一年镇番卫大倒坝碑,雍正五年镇番县小倒坝碑,乾隆八年古浪县县令安泰勒石“渠坝水利碑文”俱在县署。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水资源分配问题。1987年,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对黄河可供水量进行了省级分配,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了促进我国水量分配工作,2007年12月5日水利部了《水量分配暂行办法》,并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

水量分配:让更多的河流不再断流

我国水资源问题严重,尤其是因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的水生态危机引人注目。河流断流频现,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致命性打击。水量分配可有效缓解水生态危机,因为在水量分配过程中,将生态用水作为一个重要用户加以考虑,如果按照水量分配方案严格执行的话,避免了生态用水的挤占,能有力地纠正过去不顾生态用水的错误做法。近年来,我国对许多河流进行了水量分配,国务院批复了黄河、黑河、永定河、滦河、漳河水量分配方案。未来我国主要江河的水量都将逐步进行分配,此工作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

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是继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之后的世界第五长河,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国人心中的母亲河。然而,2000年之前黄河曾连续多年发生断流,引起了国内外各方的强烈关注。黄河断流致使三角洲湿地面积急剧萎缩,地下水含盐量提高,生态环境恶化。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粮食减产100亿吨。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余万居民长期供水不足。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近年来,由于严格执行了水量分配方案,并通过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黄河再也没有断流。值得提出的是,黄河水量进行分配的时候,留了200亿立方米冲沙等生态用水,基本保障了水生态用水。有水就有生机,现在每年来黄河口湿地的候鸟达400多万只,保护区内现有各种野生动植物1921种,黄河刀鱼等一些多年未见的鱼类也重现黄河口。

黑河是河西走廊重要的河流,流经甘肃和内蒙古两省区,其尾闾就是美丽的“天鹅湖”――居延海。历史上的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早在汉代就开始了这里的农垦历史。居延海还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大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是兵家必争必守之地。《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汉)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城居延泽上。”后又在这里设郡立县,南北朝时期柔然(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占领这里,隋唐时这里属于突厥,宋代时这里是当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而今,由于上游用水过多,导致居延海长期干涸,美景不再。为了解决居延海生态环境问题,黑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黑河水量分配方案,并采取措施向下游输水。1999年-2000年初在黑河中游地区采取了4次累计33天的“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让黑河水流向下游,2001年-2002年,长期干涸的东居延海被注入调度的水。随着连年补水,黑河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其尾闾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水量分配:预防和解决水事纠纷

水量分配还可有效预防和解决水事纠纷。在我国历史上通过水量分配解决水事纠纷屡见不鲜。晋祠难老泉之东的水潭中,有一座高约2米的分水石塔,石塔之下埋着一位名叫张郎的年轻人,故又名“张郎塔”,这座石塔记录了一段关于分水的故事。北宋嘉期间,难老泉用水紧张,南北两岸的农民为争水屡起纠纷,常常械斗而闹出人命。为了解决这场纠纷,县官派人在难老泉头修了一道石堰,上面凿有直径为一尺左右的圆洞十孔,让泉水从圆洞里流出,同时又在难老泉边摆了一口油锅,将油烧得滚烫,然后召集南北两岸之人齐集泉边,开始调停分水。县官当众将10枚铜钱投入油锅,并约定:“水有10个洞,油锅里有10个钱,哪一方有人能从油锅里捞出几个铜钱,就可分得几股泉水,而且成为定例,永息争端。”北岸人张郎二话不说纵身跃入沸腾的油锅,弯腰抓起一把铜钱朝县官案前甩来,共7枚,’于是就定下了北七南三的分水方案。为了纪念张郎,就修建了张郎塔,并在塔中刻上“中流砥柱”,表达敬仰感激之情。

近年来,我国水事纠纷频繁发生,个别地区曾因夺水引发伤亡事件。漳河是我国水事矛盾突出的流域之一。漳河虽然流域不大,但涉及山西省平顺县、河南省林州市、安阳县和河北省涉县、磁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岸群众就因争水和争滩地等问题发生纠纷。1976年河北、河南两个沿河村庄因围河造地发生械斗,河南省古城村一人被枪击致死。20世纪80年代后,沿河邻省边界地区因无序开发而引起的水事纠纷愈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先后发生爆炸、械斗、破坏水利工程等多起恶性事件。1999年春节期间,河南省林州市古城村与河北涉县黄龙口村间因水事纠纷又发生爆炸、炮击事件,3000多间民房遭到破坏,近百名村民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00多万元。解决这一矛盾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合理地分配水量。国务院已经批准了《漳河水量分配方案》,严格按照这个分配方案实施就能化解矛盾,有效解决水事纠纷。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7篇

所谓想象,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出想象创造性的特点。而这,我想亦是古往今来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原因吧。不是有诗云: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此等形容想象其轻重足见一斑。我从教三年,有幸在第二年加入新课程的行列,对其中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令人眼前一亮。如若真正实施于课堂这对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必定是毋庸质疑的。一旦这样无疑给原先由老师一堂讲下来的、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使学生如沐春风,于是学生可以拥有一方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

想象,课文朗读,质疑解惑,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朗读课文时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有一段时间往往这样,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代替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有意识地流露给学生,似乎不是学生在学,而是自己。你看,就拿朗读为例,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或许在另外如自习课中得以弥补,但往往以齐读居多,虽书声琅琅,然个人思索时间有限)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不可否认,课文录音字正腔圆,无论是对发音还是对情感的把握上我们早已是望其项背。而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再配以适时的音乐,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毫不逊色,若再加上些人为因素如现场演绎、自己的语文老师等,那效果想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以来,教师个人魅力确实展露无遗,但令人佩服之余,学生是否以我们的理解作为他们自己的理解,学生有没有自主去学呢?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认真读它几遍,有没有找出生字词,翻翻词语手册,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把握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思索,录音就播放了老师就范读了,那么我们无疑是越俎代庖,这与空中楼阁又有何异。学生想反正老师可以扫除雷达,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这样真的就够了吗?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多少呢?最多只是学到了一些表面而已,真正的实质却领悟甚少。针对这一情形,势必在课堂上将日益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发自于内心,才颇具感染力的。尤其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诠释作品带给你的震撼…… 此时的朗读就鲜活地带上了你独一无二的色彩,或许有些偏颇,或是稚嫩,但它却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何尝不是一种趣味?如在《土地的誓言》中,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特别是“那奔腾的鹿群”、“红布似的高粱”几句,那修饰事物的形容词和短语,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东北浓郁的地域特色怎不令人深深陶醉?

二、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往往考虑学生会提怎样的问题,于是就一一列举再逐一准备好,以防到时难以招架。用来贯穿课堂的几个问题,也是思索之后再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一旦引导成功那是心满意足,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可学生思维开启了多少,主动探究意识又唤醒几何?于是乎出现这样的情形也不足为奇:学生明明回答的很正确,老师还是坚定地在黑板上写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口头上虽大力赞扬,但实际上还是让学生以为自己回答正确与否不重要,反正老师会告诉标准答案,长此下去,还有谁敢想,敢质疑,敢解惑,还有谁来打破这沉闷的课堂气氛,而这岂不是语文老师的悲哀。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孔子也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认真对待疑问且是正确的态度,敢于质疑更显其重要性;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喜欢,谁又会否认不是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的功劳。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与阅读课文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 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以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为例,在“黄河,母亲河”这一母课题下,又按层次递进的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1.、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在黄河流域的历代王朝建都的史实,黄河的发源、流域、长度。(搜集)

2、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包括黄河之源的传说、与黄河有关的神话故事、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搜集,讲故事)

3、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和诗词(搜集,吟诵)

4、有关黄河的歌谣(搜集,配乐歌唱)

5、保护黄河(辩论赛)

6、综合写作(运用资料,发挥想象,写作)

很显然,这几个活动是以突出黄河的文化和倡导环保意识为中心内容的,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为己所用。这几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在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根据主题搜集 、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他们在综合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小的提高,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定的发挥,于是乎,展示活动成果时,小品、辩论会、知识竞赛等等,内容多样,形式活泼。学生设计,学生主持,学生展示,教师退居幕后指导,逐渐体现出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思维的趋势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想象开辟了一方乐土!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第8篇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导入既引人入胜,又符合我们的教学要求。下面笔者谈谈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的方法

新课大导入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风格多样。根据我平时的地理教学,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在上课的时候提问上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这样可以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运用的时候尽量选择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在方法或内容有促进作用的知识进行提问。比如在讲中国的河流时,同学们先学习来了黄河,知道了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提问“通过对黄河的学习,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吗?”学生就会自然的答出从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支流、含沙量等方面去了解一条河流的水文特征,那么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方法找出长江的水文特征吗?学生也能够很明确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应该掌握什么。

(二)地图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对学生地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用地图导入,可以培养学生看图的习惯,并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比如在学习美国时,在黑板上挂出一张《世界政区图》,提问“同学们知道美国在世界的哪个位置吗,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出于一种希望被老师夸奖的心理,学生迅速地从图中找出了美国,并且用地理的语言把美国的地理位置描述出来。学生找对了,得到了表扬,情绪高涨,能够积极地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也就达到我所预期的了。又如我在讲《东南亚》的时候,也是在黑板上挂出一张《世界政区图》,上课的时候我就用语言描述,学生根据我的描述找出它的位置。电影《人在途》的拍摄地点之一就位于这个区域。这里气候终年高温,它由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共同组成,这里有一个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国家――新加坡……。我都还没有描述完,学生就已经找到了,并且大声地说这个地方位于亚洲的东南部,这里的国家还有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由于这些国家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找到的,心里有种成就感,能够从中得到满足,因此也很乐于学习。

(三)情景陶冶法

情景陶冶法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讲故事、朗读诗歌、散文、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或者感人的视频、或者播放国家关于所讲内容的政策方针,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走进去,使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升华。

1.故事法

中学生也是非常喜欢听一些有趣的故事的,尤其是一些非常有故事情节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讲洋流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件事――二战中,德军将领利用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的表层和底层水流的流向不同,避过了英军而通过海峡袭击英舰艇的故事,以及人们利用洋流发电的事件,学生对洋流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我又说“洋流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用途呢”成功地进入了今天的学习。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谚语、谜语也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比如讲到34个省级行政区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比较多,又比较枯燥,所以在引入的时候我就采用的谜语。“凤凰山上凤凰游”、“银河渡口”、“黄河解冻”、“春水碧如蓝”等等分别指的是哪个省?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兴趣了,又比如在记行政中心的时候,我也是采用的谜语,学生没有因为要记住这些省和他们的行政中心而觉得有压力或者很烦,大家很愉快地就开始了一节课,也学到了东西。

2.优秀的散文和富有诗意的诗歌导入

优美的文章和诗句能带动学生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能促进学生内心深处情感小宇宙的爆发。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心灵体验。在讲《中国的自然环境》的时候,我就以的《沁园春・雪》引入的。上课的时候我就深情地给学生朗诵这首诗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我朗读完以后,学生的心中油然升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也纷纷讲起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以及那里的特点,接下来就很顺利的进入到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分析。用诗歌和散文导入,学生不仅能让学生喜欢地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我国的优秀散文和诗歌的喜爱,促进了学生其他才能的发展和提升。

3.多媒体

多媒体导入是地理现代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通过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播放美妙的音乐,感人的视频、以及一些搞笑又幽默的漫画。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地理课堂氛围更加的轻松,气氛更加和谐。我的学生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喜欢上多媒体课。

(1)视频导入法

在新课开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学生能够对所讲的知道有个大概的印象。中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奇,对什么东西都是想要知道地更多、更清楚,那么他的学习兴趣也就在不经意间被带动了。比如我在讲《黄河》的时候,就是先给学生播放《黄河流域的全景视频》,在配上适当的讲解。尤其是到了精彩的部分的时候,如浑浊的黄河水是我我就说终于知道为什么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万马奔腾的气势,五光十色的壶口瀑布,壮观地小浪底泄沙场景,这些都能够深深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最后我在告诉学生“黄河又被我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学生就更想知道了,我们就一起进入的母亲河的世界了。在讲《北京》时,我给学生播放的《北京旅游宣传片》,视频里的故宫、长城颐和园等等,以及北京作为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的都城,都让学生肃然起敬,对中国的文化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2)音乐导入法

多媒体除了播放视频,好可以播放音乐。学生对明星是非常敏感的,学生瞬间精力充沛。当然老师在播放以前要先把任务给学生。我在讲《世界的人种》的时候,就给同学们播放的王力宏唱的《龙的传人》,里边有句描述我们的歌词,要求同学们在听的时候把它找出来。学生听完后立刻就找出来了“黑眼睛、黑头发、黑皮肤,永永远远的中国人。”同时学生也记住了我们的体貌特征。又如,在讲《合理布局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道路修建的作用有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我给同学们播放《天路》这首歌,从歌词里边我们能清楚的认识到青藏铁路的修建对青海、这些边远地区的意义,再结合学生平日的生活出行的感受,学生对修路对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影响有了认识。